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洪铭范[1](2021)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文中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因铜离子在肝、肾、脑、角膜等组织广泛沉积而发病。研究表明WD患者除了早期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外,还存在肾脏、胆囊、心脏等器官损害。近年,超声医学不断进展,不仅在形态检测上由二维超声发展了三维、动态三维(四维)超声,由黑白超声发展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组织多普勒超声,而且还迎来了超声医学第3次革命,

刘仕琪,雷鹏,吕毅,宋宇龙,王浩华,白纪刚[2](2021)在《磁吻合技术实现犬离体肝切除肝脏快速无缝线植入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磁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ve anastomosis,MCA)进行肝脏附属大血管快速重建,研究离体肝部分切除后实现肝脏快速植入可行性。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15只,离体肝脏部分切除后进行原位肝脏植入,按肝脏附属大血管吻合方法不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MCA组(n=10),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磁吻合环快速重建肝上、肝下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及门静脉(portal vein,PV);传统缝合(traditional handsewing,THS)组(n=5),采用传统手工缝合方法完成肝脏附属血管吻合。记录静脉吻合时间及吻合口渗漏情况、术中与术后生存时间,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MCA组术中死亡1例,存活9只,肝上、下IVC及PV吻合耗时(9.5±2.5) min较THS组(30.7±3.4) min明显缩短(P=0.000);无肝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肝脏植快速植入后血流动力学稳定,THS组5只犬于术中全部死亡。术后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IVC及PV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 MCA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吻合效果可靠的肝脏附属大血管重建方法,可显着缩短肝脏植入时间,减少离体肝切除术中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周艳召,朱瑞利,王征征,喻克丽,李庆军,周进学[3](2021)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尾状叶肝细胞癌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肿瘤不完全消融的失败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的尾状叶肝细胞癌的患者24例。记录患者消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评估其主要技术有效率及肿瘤局部进展(LTP)。结果 24例患者中,20例一次性完全消融,4例不完全消融,补充射频消融后均达到完全消融,24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评估时没有发现LTP的证据,主要技术有效率100%。术后随访2~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24例消融术后患者中,11例检测到LTP,其中3例LTP仅伴有肝内远处复发、1例LTP伴有肝内远处复发和远处转移,5例LTP仅伴有远处转移,2例死亡,4例患者术后出现消融相关的SIR B级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细胞肝癌是安全的、有效的,肿瘤距离下腔静脉< 0.5 cm是导致肝尾状叶肝细胞肝癌不完全消融的可疑的危险因素(P < 0.05)。

谢敖文,于毅,彭欣然,王攀,廖辉军[4](2021)在《亚肝段切除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亚肝段切除在肝细胞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158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0例,女58例;平均年龄(44±1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73例术中采用亚肝段解剖性切除术(亚段组),85例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和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ALT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亚段组术后5、9、14 d ALT分别为(147.0±8.8)、(52.0±2.1)、(30.0±1.4)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0±19.3)、(126.0±9.2)、(50.0±2.4)U/L(t=-3.10,-3.03,-2.77;P<0.05)。亚段组术后胆漏0例、肝周包裹性积液1例,对照组相应为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亚段组术后住院时间(10.3±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5±3.4)d(t=-2.87,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亚肝段切除可较大程度地保留有效肝组织,具有恢复快、安全优势。

张玉青[5](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唐几超[6](2021)在《根治性肝切除术与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在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根治性肝切除术与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RAT)在晚期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82例晚期HA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肝切除组(52例)和ERAT组(30例)。评估两组的适应症、并发症、短期和长期结局。结果:两组术中死亡率均为0。ERAT术后2例患者死于腹腔内出血和肝功能衰竭。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腔积液,其次为胆道并发症和肝功能不全。ERAT组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根治性肝切除组(P=0.044)。根治性肝切除组和ERAT组均未发现复发。生存曲线显示,ERAT组与根治性肝切除组生存时间无显着差异(P=0.159)。在根治性肝切除组中,1、3年生存率均为95.9%。ERAT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85.2%。结论:与根治性切除术相比,ERAT术后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二者术后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别。根治性肝切除术无疑是HAE的首选治疗方式和目标,但对于晚期患者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时,ERAT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体优先”原则的运用对ERAT非常重要。

黄龙[7](2020)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疾病行脾切除手术后会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易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和血瘀证的形成,项目基于对脾切除术后血液理化性质的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脾虚血瘀证候的干预研究,探讨脾切除序贯健脾活血中药对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及对脾虚血瘀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方法2.1临床研究2.1.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50例,纳入患者脾切除术后3天内常规中医四诊辨证,按术后证型分为对照组和脾虚血瘀证组,其中对照组20例,脾虚血瘀证组30例。脾虚血瘀证组随机分为手术组及手术+中药组,每组各15例。2.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2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常规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彩超监测均未见门静脉系统血栓,未予预防性抗凝治疗。②手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彩超监测存在门静脉血栓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③手术+中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手术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三天予以健脾活血中药口服,每日一剂,疗程2周。2.1.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⑤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监测。2.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可能影响脾虚血瘀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评价脾虚血瘀证的影响因素和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统计工具选用 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2动物实验2.2.1造模和分组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肝脏毒性药物5%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建立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模型。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质量由低到高编号,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2.2.2各组干预方法: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当天起自由进食水;模型组:予以TAA造模,16周模型成功后行脾切除术,手术当天麻醉苏醒后自由饮水进食,不给予中药灌胃;中药组:造模和脾切除方法均同模型组,只是脾切除术后在正常进食的基础上予以健脾活血中药灌胃,剂量为10g/(kg.d),时间在脾切除术后第二天开始,每天2次,分别是9点和1 5点,连续灌胃2周,中药灌胃前复温。2.2.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2.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工具选用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3.1.1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的形成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和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DP、低切1(P<0.05)。3.1.2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门静脉最高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脾动脉PSV(P<0.05)。3.1.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手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均较术前好转,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IBIL均较术前好转,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1.4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手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手术组术后门静脉Vmax较术前轻度降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内径、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门静脉Vmax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术前轻度降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手术组明显增加,门静脉Vmax较手术组轻度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1.5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手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患者术后7天手术+中药组D-二聚体较手术组明显降低,术后14天手术+中药组凝血指标PT、FDP和D-二聚体均较手术组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动物实验结果3.2.1脾切除术对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的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较术前降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TBIL、DBIL 均较术前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较术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模型组降低,ALB较模型组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2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术前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而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及中药组中,肝硬化造模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减少,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前增加,而门静脉Vmax及血流量较造模前降低,脾动脉PSV、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高,脾静脉Vmax、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血流量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血流量以及门静脉Vmax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后门静脉Vmax和血流量较模型组增加,门静脉内径较模型组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3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FBG较术前升高,血流变指标中切粘度较术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红细胞压积和变形指数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和模型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凝血指标FBG较模型组升高,D-二聚体较模型组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4.1脾切除术后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均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FDP、低切1、脾动脉PSV为独立危险因素。4.2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脾切除脾动静脉血流的离断可增加肝脏血流量进而改善肝功能,同时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肝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而恢复肝功能。4.3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脾切除术能够增加高、中、低切血液粘度,升高D-二聚体水平以及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凝血时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液粘度,起到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作用,缓解血瘀证候。

胡利萍[8](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陆丹梅[9](2017)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脏血流参数对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参数对HCC的诊断及对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的评估意义,以及对患者手术切除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住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共229例,另收集健康体检者234例作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取体检者及HCC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门静脉血流平均流速(V)、门静脉血流量(Q)、门静脉内径(D)及肝动脉搏动指数(PI)、肝动脉阻力指数(RI),分析这些参数在HCC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HCC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及在HCC患者各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分组之间的差异,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组与无复发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HCC患者组门静脉流量、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肝动脉PI明显小于对照组,HCC患者术前门静脉流速明显大于术后,术前门静脉内径、肝动脉PI、RI明显小于术后(P<0.05);2、HCC患者有癌栓组术前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量及肝动脉RI明显大于无癌栓组,BCLC C期组术前门静脉流量、内径及肝动脉RI明显大于BCLC B期组(P<0.05);3、HCC复发组术前肝动脉RI、PI明显小于无复发组(P<0.05);P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P=0.007),R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P=0.016);PI值为1.05时为最佳临界值,诊断复发的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66%;RI值为0.645时为最佳临界值,诊断复发的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58.8%。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参数能对HCC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进行监测,1、门静脉内径的增宽、流量的增加及肝动脉PI减低可作为诊断HCC的参考;2、门静脉内径、流量及肝动脉RI增大能作为反映HCC癌栓的无创评估指标;3、HCC患者术前肝动脉PI、RI值越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越大,PI值<1.05或RI值<0.645可作为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的参考值,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曹鹏媛[10](2016)在《慢性HBV感染患者期门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肝脏体表解剖投影区及其对侧区域内不同经穴、经穴与非经非穴,体表红外温度、肝脏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DPV、VPV、CI)等指标的分组对照,以及相关性研究,探讨慢性HBV感染状态,肝经募穴期门敏化特征及其肝内静脉血流灌注的病理机制。为论证肝募期门反应病症的特异性提供生物医学研究的客观依据。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来自本溪市传染病医院慢性HBV感染病为临床诊断入院,经知情同意的住院患者48例,设为疾病组;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健康志愿者44例,设为健康组。采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受试者正面全身红外图像,在红外图像的肝脏体表投影区域内及身体对侧相应区域选取测温点:期门穴、日月穴、乳根穴、步廊穴、食窦穴;非经非穴对照点(期门内、期门外、日月内、日月外),记录各个测温点红外温度,采用与肝区裸露程度基本相同的膻中穴(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作为基点,计算红外相对温度(测温点/膻中穴),记录汇总数据。应用美国生产的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 MHz。取肝门部门静脉分叉前1 cm处测量门静脉主干最大截面直径DPV(D)、血管最大截面血流速度VPV(V)的影像资料。记录汇总数据。计算门静脉充血指数(CI),CI=π×(D/2)2/v。以CI>0.08为门静脉高压判断标准,进行资料随机分层分组,分为慢乙肝组、门静脉高压组(高压组)。通过健康组、慢乙肝组、高压组红外相对温度组间配对所见,同一解剖部位经穴之间、经穴与非经非穴之间,以及双侧同名测温点之间温度变换规律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健康状态下肝区期门穴红外温度变化规律及敏化特征;通过健康组、疾病组红外温度变化与DPV、VPV、CI相关性研究,探讨期门红外温度变化(敏化)反映病症的特异性及其肝内血流灌注方面的病理机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配对采用NPar检验的Mann-Whitney检验。均值表示为`c±s。统计检验结果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等级相关的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判断: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0为零相关;相关程度以r值显着性判断,P(2-)≤0.05为显着性相关;P(2-)>0.05为无显着性相关。结果:1.不同健康状态肝脏体表解剖部位红外温度变化规律:双侧18个测温点均表现为健康组>慢乙肝>高压组,期门R、日月R、步廊R、双侧期门内、日月内L 6个测温点与慢乙肝、健康组配对检验,均为P<0.05。只有日月内L不在肝脏体表解剖投影区之内。本研究将其定义为红外敏感测温点。2.测温点红外温度与肝内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1)健康组全部测温点红外温度与CI的相关系数显着性均为P>0.05;HBV感染病例全部测温点红外温度与CI负相关,期门R、日月R、步廊R、双侧期门内、日月内L、期门外R相关系数的显着性为P<0.05。提示7个红外敏感测温点温度变化具有反映HBV感染患者肝脏功能的作用。2)期门R、期门内R与DPV负相关,与VPV正相关,P<0.05。提示期门R、期门内R红外温度变化可以全面揭示肝内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异常变化,其温度变化的生物医学基础与门静脉血流灌注状态密切相关。3)步廊R与VPV正相关,P<0.05。提示步廊R温度变化与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状态(肝脏功能)变化相关。DPV变化不是影响其温度变化的因素。4)日月R与DPV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日月R红外温度变化与肝脏的疾病状态有关,但是不具备揭示肝内血流灌注状态的意义。肝内门静脉淤血不是影响其红外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1.慢性HBV感染时,肝区内期门穴红外温度变化可以全面揭示肝内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病理变化。体现了经穴特异性和特定穴有关募穴理论的科学性。2.非经非穴“期门内R”红外温度变化与肝内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显着性相关的表现,体现了腧穴反映病症的基本特征—局部作用的科学性。3.胆腑募穴日月和肾经步廊红外温度变化规律符合中医学肝胆相表里、肝肾同源等理论,具有判断、揭示慢乙肝病理变化的应用价值。4.有关期门、日月、步廊红外温度变化显着可能与肝内静脉解剖位置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红外温度与肝内解剖组织结构相关性研究验证。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肝脏
    一、肝脏B型超声(B超)声像图
    二、肝脏弹性成像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脾血流检测
脾脏
胆囊
肾脏
心脏
基底节
结语

(4)亚肝段切除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亚肝段切除手术情况
    三、术后肝功能比较
    四、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讨 论

(5)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与创新性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附图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6)根治性肝切除术与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在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肝泡型包虫病外科治疗的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门静脉血栓及血瘀证情况
        2.2 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联系
        2.3 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联系
        2.4 血常规及肝功能临床指标检测
        2.5 血流动力学检测
        2.6 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
        2.7 肝纤指标比较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动物、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配比
    2 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及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各组干预措施
        2.4 诊断标准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血瘀证及病理组织情况
        3.2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脾切除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
        3.3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尤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4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5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检测项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对象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脏血流参数对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10)慢性HBV感染患者期门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研究结果
致谢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J]. 洪铭范.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05)
  • [2]磁吻合技术实现犬离体肝切除肝脏快速无缝线植入的实验研究[J]. 刘仕琪,雷鹏,吕毅,宋宇龙,王浩华,白纪刚.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08)
  • [3]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尾状叶肝细胞癌疗效分析[J]. 周艳召,朱瑞利,王征征,喻克丽,李庆军,周进学.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7)
  • [4]亚肝段切除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 谢敖文,于毅,彭欣然,王攀,廖辉军.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3)
  • [5]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6]根治性肝切除术与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在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D]. 唐几超.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D]. 黄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脏血流参数对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D]. 陆丹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10]慢性HBV感染患者期门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相关性研究[D]. 曹鹏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