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封建迷信,停止封建迷信活动

破除封建迷信,停止封建迷信活动

一、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翟宇[2](2019)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无神论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神论思想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结晶,作为一种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的思潮,是伴随着有神论思想而产生的。自古以来,无神论思想就在同有神论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对“有神”思想的质疑,到对各种“天命”观念的彻底否定,“无神”的思想代表的是人对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力量的充分肯定,更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世俗生活方式,一种高昂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是无神论思想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为起点,经历了由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无产阶级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逻辑生成路线,构建了完备科学的无神论思想体系,并且在长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系统的无神论教育思想。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无神论思想和丰富多彩的各少数民族无神论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丰富的无神论宣传与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都成为我党建国以后开展无神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和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无神论教育的忽视与被边缘化,社会一度出现了“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局面。各种“热”层出不穷,“宗教热”、“国学热”、“佛教热”等,唯独不见“无神论”热。近几年,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形势日益严峻,西方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加紧对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侵蚀,比如在内地颇有影响的“文化基督徒”以“基督教文化研究”和构建“学术神学”名义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传教布道活动不断升级,与之相应大学生信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极端势力扩散、渗透的现状十分严峻。面对以上的形势,不少学者都撰文强烈呼吁无神论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有力思想武器必须重视起来,加强无神论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无神论思想的教育与宣传,因为这符合党一直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立场,符合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革命实践要求,更符合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秉持的科学精神。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的无神论教育活动,既是新社会建立以后破除千百年封建迷信思想的移风易俗,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扫盲与思想动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特定时期对无神论教育的错误定位和粗暴做法,对无神论教育忽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分析和概括,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查找失误的原因,对今天的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和引以为戒,为当前扭转无神论教育弱势的现状也是大有裨益的。本文选题的初衷也正是基于此。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加速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宗教势力的不断扩张,社会精神领域的空虚让各种唯心思想趁虚而入,各种新“有神论”思想改头换面,甚嚣尘上,各种“西化”、“分化”思想假托宗教信仰加速对青年学生的渗透,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无神论教育式微的局面亟待改善。加强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一再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重视无神论教育与宣传,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无神论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如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开展无神论教育的政策保障,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无神论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是增强无神论教育说服力的现实基础,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无神论教育实效性的制度保障,广泛的群众动员和参与是实现无神论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社会基础等等,这些经验都在具体的历史阶段发挥过各自的作用,对此加以总结和归纳,使其理论化、系统化,既是对之前无神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理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董传岭[3](2010)在《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文中提出建国60年,华北农村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婚丧、信仰、节日、文娱等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驶入“高速路”,变化日新月异。服饰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贫乏单调到丰富多彩,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前30年,服饰演变迟缓,衣着简朴,贫乏单调,传统服饰依然赓续,服饰现代化水平低下,生活困难时期人们缺衣少穿;后30年,服饰现代化急剧加速,去朴从艳、趋新多变、异服纷呈,日趋时装化、多样化、个性化、后现代化。如今,服饰变迁速度越来越快,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人们自由搭配服饰,求美趋新、彰显个性。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断追求自由、美观、舒适、保健是服饰变迁的趋势和指向。饮食变迁巨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变化尤甚。新中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人们粮食缺乏,生活艰苦,饮食清淡粗糙,勉强温饱;歉收之年,只好大量靠代食品充饥,甚至断炊、患水肿病、饿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主、副食日渐丰富,人们饮食逐步改善,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副食品比例增大,肉、蛋、奶消费量增多,讲究营养和健康,饮食由“粗放型”变为“营养型”。尽管人们饮食发生重大变迁,日益现代化,但传统饮食仍在延续,并没断裂。住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石钢筋水泥结构,从阴暗、潮湿、狭窄到明亮、干净、宽敞,日益现代化、舒适化和人性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人们纷纷翻盖或建新房,农村出现“建房热”,过去的阴暗破旧的土平房,逐渐被明亮宽敞的浑砖房取代。近几年人们住房更加上档次,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宜居指数日益提高,农村住房向楼房化方向发展。农村交通变化迅速,从土路到碎石路,再到柏油路和村村通油路;从传统大车、小车、地排车到现代化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和汽车,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村村通客车。与此同时,人们出行习俗也发生重大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还基本承袭传统的交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变迁大提速,人们出行工具日益动力化、现代化,特别是近几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和公交,小轿车日益增多,交通空前便利,农村交通实现历史性跨越。历代相沿、约定俗成的婚丧礼俗不断嬗变,变迁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婚丧从简。议婚、订婚、迎娶、婚宴、离婚、再婚与特殊婚姻等婚嫁习俗都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丧葬礼仪习俗也不断演变,特别是实行火化后,推行新丧制,禁止土葬和新起坟头,不准按旧式方式发丧,反对大操大办,几千年来的丧葬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民间传统习俗力量巨大,婚丧习俗变革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婚丧习俗回潮,既崇尚现代元素,又操演传统礼仪,新旧杂陈,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沿袭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祭灶日等传统节日习俗都发生巨大变迁。建国之初,民间传统节日习俗逐渐恢复,但后来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特别是“大跃进”、破“四旧”等运动对传统节日习俗造成严重冲击和破坏,节日习俗出现断裂。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节日复苏,节日内容逐渐丰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现代化、现实诉求更迭以及受西方节日影响等,许多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民俗行为趋于消失。社会信仰纷繁庞杂,既有对种种鬼神的崇拜,也有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的信仰,也有的参加反动会道门和邪教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大搞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特别是“四清”和“文革”期间,大破“四旧”,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发生断裂;宗教信仰自由也受到限制,甚至陷于停顿。改革开放后,信仰自由政策恢复,被国家压倒“场面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庙宇重建,天主教和基督教迅速发展,基督教的发展尤其迅猛,邪教也一度高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传统的戏剧、武术、狮子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化的电影进入农村,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和文艺宣传工具,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发展,1958年达到高潮。但“四清”和“文革”时期,大破“四旧”,许多传统娱乐活动被取缔,“文革”期间老百姓仅能看到8部样板戏。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体娱乐活动复归,文娱活动多样化,农民文化艺术节不断把农村文娱活动推向高潮。但如今,农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趋于单调,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们需要,文体娱乐建设亟待加强。传统与现代对立,又相互转换和融渗;国家与民间社会相互形塑和构建,构成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鲜活内容,也促推社会生活变迁。

张永理[4](2004)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出封建残余仍然根深蒂固存在及其危害的主客观原因,从理论上分析封建残余的实质,批判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攻击,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在实践中逐步肃清封建残余及其影响。本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学理分析与实证分析、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新界定了封建残余的概念、来源、内容以及对它的原则与研究方法,找出了我们以前对于封建残余认识、研究与对策上的不足之处,提出和强调了关于当代中国封建残余研究中的容易模糊与忽视的几个问题。系统论述了封建残余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基本特征、存在原因与重大危害,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提出了在21世纪继续全方位清除封建残余及其影响的深厚动力、基本途径、思想基础与必要条件。本论文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次较为全面与系统的从政治生活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封建残余及其影响进行了总括性的梳理与总结,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二重性以及二者的关系,论述了传统思维方式在封建残余影响中的作用,阐明了封建残余及其影响不平衡性的基本格局与总体态势,分析了社会病态问题与封建残余的区别。在对策上,加强党内制度性监督,改革党校教育模式,政协系统并入人大,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和公务员化,大量压缩省级行政区划,撤销乡镇政权机构,确立中央、省、县三级政权机构。禁止公务员在国民教育系列高校兼职。把司法机关的人才物统一由中央来管理,加强司法专业化,推动民众思维方式、观念向现代转化,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引导、审查与大众传媒的管理。本论文认为,封建残余在当今的广泛存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历史惰性力。在新的世纪继续对之进行批判与清理,是我们进行<WP=4>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与历史任务。

张世定[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王荣花[6](2011)在《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文中研究说明1937——1949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于现代中国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这一战争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也从此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变迁,这种变迁的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社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舞台,根据地成为坚持民族解放战争,刷新社会的“实验基地”,通过战争期间不断积累的社会变革而实现了社会的质变,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社会格局,缔造了一个新型的社会。太行革命根据地是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挺进华北后,创建的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地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不仅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发轫地和中心,也是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嗣后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驻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太行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对入侵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持久、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太行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这一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在根据地建立之前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之中。劳动群众沿袭着旧有的生产方式,民众生活因循守旧,老百姓世代承传着小农社会中固有的乡土文化。随着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壮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该地区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性改造,这块落后、愚昧、封闭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迁,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鲜明亮点。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乡村社会改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根据地社会的两大主题。太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对根据地区域内的乡村实行新的社会整合,“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同时,又成功地控制和倡导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壮大和发展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抗日根据地建立在广大的乡村,尤其是抗战的政治领导力量与活动范围转入乡村,根据地文化宣传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充实文化建设队伍的也是农民,正因为如此,根据地农村文化运动便是根据地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战争爆发后,随着官方力量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下,文化作为战争宣传动员的阵地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为主导的,以动员民众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抗日文化成为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太行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农村的、战争动员的、统一战线的,是同敌人的奴化宣传、同封建迷信思想搏斗的,是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战时蓬勃发展的根据地农村文化运动,作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相辅相成,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在根据地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太行根据地农村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教育的过程。文化走入乡村,真正启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培育了农民爱国主义情感,张扬了民族精神,活跃了民主空气,有力地破除了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促进了军民团结,推动了抗日战争,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通过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强化了农村基层政权,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积累了宝成经验。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宣传、普及和建设运动,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改造运动。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冲击了农村中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和旧的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封建礼教开始被冲破了,买卖婚姻开始被废除了,广大妇女开始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旧的风俗、习惯、道德,凡是不利于人民的解放,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都被不断地清算和扫除着,新的事物、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品质,开始成长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在摆脱了旧习俗、旧文化的束缚的同时,逐渐认同和接受了中共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并自觉地将其行为纳入到新政权为他们规划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及文化模式中,而这一过程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民众力量与国家政权的结合。通过社会文化革命,中共权威逐渐向民间渗透和并最终达到了对民间的控制。无疑,战争改变了社会,战争孕育着新生。与军事斗争和暴力革命不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乡村社会文化入手,将束缚在农民日常生活中旧的思想、文化体系打破,从而进行了一次乡村革命,这里的革命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政权变革,而是涉及到农村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从文化变革入手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是依靠乡村社会中的文化张力来完成的,是发生在乡村社会中静悄悄的革命,所以通过这一研究路径可以凸现文化变迁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太行根据地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是太行根据地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透视太行根据地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可以为人们了解与研究根据地社会变革的具体情形和普遍意义,提供具体生动的现实标本。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太行山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土地占有状况、乡村权力结构、人文历史变迁以及对农村社会文化诸方面,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戏剧娱乐、家庭婚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并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农村实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改革政策相结合,对太行革命根据地区域社会文化演变的形式、特点与规律等展开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在详实的史料和充分实证的基础上将中共革命中太行山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改革的过程予以“实相”的描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视野研究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被传统意识形态束缚着的落后的社会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控制和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并将这种新的文化纳入政权建设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并且以超然的政治力量来唤醒和组织民众完成乡村社会改造的。

崔龙健[7](2012)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信回潮的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迷信回潮现象。此现象一经出现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和批判反思,普通群众、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分别从各自的立场采取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普通民众通过报纸刊登文章揭露迷信活动,专家学者通过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社会呼吁,政府部门更是通过相关的行政规定、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以及必要的强制性措施加以应对。

王悦洲[8](2007)在《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特点及其破除》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特点为: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存,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参与人数众多,且呈年轻化趋势;活动范围广泛,城乡互动明显;活动影响深刻,危害严重。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实际生活困难与问题;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陶跃宏,张兴斌,郭向周,杨菊芬,严萍[9](2015)在《封建迷信在云南一些地方泛滥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在云南省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近年来,封建迷信活动却沉渣泛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其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这一不良现象,应该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和宣传,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吴冠凤[10](2014)在《建国初期党对封建迷信的破除及其启示》文中提出建国初期,民间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严重影响了新生政权的巩固,社会稳定工作的展开。党审时度势,认清现状,对封建迷信的物质基础、扩散形式和传播对象进行破除,并取得巨大的影响。这不仅净化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空气,调动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生政权的巩固中,而且对当下党破除封建迷信沉渣起伏并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无神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来源和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创新之处和难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无神论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无神论及其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思想概述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教育思想概述
    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无神论思想
        (一)古代无神论思想概述
        (二)近代无神论思想概述
        (三)少数民族无神论思想概述
    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无神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大革命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二)土地革命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展无神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建国后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无神论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国初期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建国初期开展无神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建国初期确立了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建国初期无神论理论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
        (四)对建国初期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总结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展无神论教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系统化
        (二)无神论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三、文革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状况与教训
        (一)文革时期无神论教育开展的状况
        (二)文革时期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客观评析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无神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和无神论教育的拨乱反正
        (一)宗教问题的平反与宗教政策的恢复
        (二)无神论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无神论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无神论教育遭遇的外部冲击
        (二)无神论教育的日渐式微
    三、进入新世纪以来无神论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转机
        (一)无神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二)无神论教育的新转机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思考
    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无神论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无神论教育的历史经验
        (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无神论教育的历史教训
    二、努力开展无神论教育的新局面
        (一)当前无神论教育开展需要确立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社会与个人双重发展的要求规范无神论教育内容
        (三)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建立多渠道、立体式的无神论教育体系
        (四)结合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方法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新疆开展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历史状况与现实思考
    一、新疆开展无神论教育的历史回溯与考察
        (一)建国初期新疆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国后前三十年新疆无神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无神论教育活动的状况
    二、当前新疆加强无神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
        (一)新疆加强无神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新疆改善无神论教育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三)新疆加强和改进无神论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3)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学术史回顾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梁山县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况
    第二节 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章 服饰变迁
    第一节 20世纪50-70年代的服饰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服饰
    小结
第三章 饮食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的饮食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饮食
    小结
第四章 住房变迁
    第一节 住房形式
    第二节 房屋建筑
    第三节 院落布局
    第四节 室内陈设
    第五节 村镇建设
    小结
第五章 交通变迁
    第一节 道路建设
    第二节 交通工具
    第三节 出行习俗
    小结
第六章 婚丧习俗变迁
    第一节 婚嫁习俗
    第二节 丧葬习俗
    小结
第七章 节日习俗变迁
    第一节 春节习俗
    第二节 其它节日习俗
    小结
第八章 社会信仰变迁
    第一节 迷信活动
    第二节 庙宇祠堂
    第三节 宗教信仰
    小结
第九章 文体娱乐变迁
    第一节 戏曲演出
    第二节 电影放映
    第三节 文艺汇演与农民文化艺术节
    第四节 村级活动场所文娱活动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社会生活变迁特点及原因
    第二节 理论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农村社会发展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
        1.2.2 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1.2.3 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
        1.2.4 有助于总结当代国际共运中的经验教训
        1.2.5 有利于驳斥当今各种敌对思潮的攻击
    1.3 文献综述
    1.4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和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关于封建残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1 本论文对封建社会的界定与评价
    2.2 本论文对封建残余概念的考辨与界定
    2.3 关于封建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两重性
    2.4 关于传统思维方式与封建残余
    2.5 关于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界限
    2.6 关于封建残余及其影响的不平衡性
    2.7 关于封建残余与社会病态问题的区别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
    3.1 主要表现
        3.1.1 皇帝意识
        3.1.2 官本位意识
        3.1.3 父母官意识
        3.1.4 清官意识
        3.1.5 等级特权意识
        3.1.6 官僚主义思想与作风
        3.1.7 人治意识
        3.1.8 宗法意识
        3.1.9 夜郎自大与闭关自守
    3.2 主要原因剖析
    3.3 危害分析
    3.4 学理分析
第四章 肃清封建残余的对策思考
    4.1 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2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化进程
    4.3 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
    4.4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4.3 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文化与社会文化
        1.5.2 根据地文化
    1.6 太行根据地区划沿革
第2章 革命前太行山区乡村社会与乡村文化
    2.1 乡村社会
        2.1.1 自然经济状态
        2.1.2 土地的占有状况
        2.1.3 乡村权力空间
    2.2 乡村文化生活
        2.2.1 乡村娱乐
        2.2.2 乡村教育
    2.3 乡村妇女生活
    2.4 民风民俗
        2.4.1 民风民情
        2.4.2 节日风俗
        2.4.3 信仰风俗
        2.4.4 陈规陋习
第3章 中共政策与乡村社会文化变革
    3.1 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3.1.1 动员农民参加抗战
        3.1.2 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土改
        3.1.3 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政治
    3.2 农村文化教育
        3.2.1 文化教育方针政策
        3.2.2 农村小学教育
        3.2.3 成人教育
    3.3 农村文化娱乐
        3.3.1 农村文化组织
        3.3.2 农村文化宣传
        3.3.3 农民文化生活
    3.4 农村妇女的解放
        3.4.1 解放妇女政策
        3.4.2 妇女经济解放
        3.4.3 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3.4.4 保障妇女人权
    3.5 变易风俗
        3.5.1 破除迷信
        3.5.2 革除陈规陋习
        3.5.3 禁毒禁赌
        3.5.4 卫生运动
        3.5.5 新农村新风尚
第4章 崭新的娱乐形式:革命话语下的民间小戏
    4.1 太行山的秧歌:民间小戏的代表
        4.1.1 关于民间小戏
        4.1.2 秧歌与秧歌戏
        4.1.3 秧歌的乡村演出
        4.1.4 秧歌里的乡村抒写
    4.2 “民间”的重塑:革命话语下民间小戏的改造
        4.2.1 建立农村剧团
        4.2.2 戏剧活动
        4.2.3 旧剧的改造与利用
        4.2.4 左权小花戏:民间小戏改造的典范
    4.3 全新的“民间”:太行山的新秧歌
        4.3.1 崭新的民间形式:秧歌舞剧
        4.3.2 “民间”的缔造:新秧歌剧
        4.3.3 全新“民间”的展示
    4.4 民间与政治的互动:民间小戏与乡村社会
        4.4.1 乡村演出与民众动员
        4.4.2 娱乐与教化
        4.4.3 “民间”的改造与继承
第5章 婚俗新变:太行山农村社会文化透视
    5.1 择偶状态
        5.1.1 包办婚姻:抗战前夕及抗战初期主要的择偶方式
        5.1.2 婚姻自主:择偶方式的新选择
        5.1.3 政治包办:革命话语下妇女的择偶状态
    5.2 婚姻礼俗
        5.2.1 抗战前夕及抗战初期的婚仪
        5.2.2 婚姻程序的简化与新式婚礼
    5.3 离婚自由与寡妇再婚
        5.3.1 离婚风潮
        5.3.2 寡妇再嫁
        5.3.3 军属婚姻
    5.4 革除陋婚
        5.4.1 遏制早婚
        5.4.2 禁止买卖婚姻
        5.4.3 禁止童养媳
        5.4.4 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
第6章 丧俗变革:太行山农村社会风俗的变迁
    6.1 丧俗的传承与演变:抗战前及抗战初期太行山区的丧葬礼俗
        6.1.1 丧葬礼俗
        6.1.2 丧葬中的信仰风俗
        6.1.3 厚葬是丧葬的主导形式
        6.1.4 祭祀风俗
    6.2 烈士追悼仪式与丧俗的变化
        6.2.1 烈士追悼与政治动员
        6.2.2 烈士追悼与纪念
    6.3 村级追悼
        6.3.1 村级追悼仪式
        6.3.2 村级追悼与民俗使用
    6.4 民间丧俗的变迁
        6.4.1 丧俗的改革与变迁
        6.4.2 土地改革与根据地丧俗的转变
第7章 放足运动:太行山农村妇女形象的重塑
    7.1 抗战前夕及初期太行山的缠足陋俗
        7.1.1 “三寸金莲”:女性奴化的标志
        7.1.2 “缠缠放放”:女性身体解放的艰难
        7.1.3 小脚”犹在:抗战初期太行山区的缠脚遗风
    7.2 脚的解放与人的解放:太行根据地的放足运动
        7.2.1 厉行放足:太行根据地政府的放足措施
        7.2.2 “脚”的解放:放足运动的开展
        7.2.3 放足运动的成效与特点
    7.3 妇女放足与女性形象的新塑
        7.3.1 “劳动光荣”:新的劳动观念
        7.3.2 “走入社会”:崭新的女性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信回潮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群众的努力
二、专家学者的呼吁
三、相关机构的宣传
四、政府部门的举措
    1.相关的行政规定
    2.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3.必要的强制性措施

(8)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特点及其破除(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特点
    (一) 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存, 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
    (二) 参与人数众多, 且呈年轻化趋势
    (三) 活动范围广泛, 城乡互动明显
    (四) 活动影响深刻, 危害严重
二、农村封建迷信的破除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二) 解决农民实际生活困难与问题
    (三) 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四) 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9)封建迷信在云南一些地方泛滥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的表现形式
    1.1 封建迷信在农村的表现
    1.2 封建迷信在校园的表现
2 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原因
    2.1 历史的原因
    2.2 心理思维方面的原因
    2.3 经济条件上的原因
    2.4 文化原因
3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监督管理
    3.2 加强宣传教育
    3.3 加强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

(10)建国初期党对封建迷信的破除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初期党破除封建迷信的认识基础及现实诱因
二、党破除封建迷信的具体政策及实施
    (一) 党对封建迷信的物质基础进行捣毁
    (二) 党对封建迷信的扩散形式进行改造
    (三) 党对封建迷信的传播对象进行引导教育
三、党破除封建迷信的现实启示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封建迷信产生的温床
    (二)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抵制封建迷信
    (三) 保持党的先进性引领全体人民积极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四、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无神论教育研究[D]. 翟宇. 新疆大学, 2019(10)
  • [3]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D]. 董传岭. 南开大学, 2010(08)
  • [4]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D]. 张永理. 清华大学, 2004(03)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6]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 王荣花. 河北大学, 2011(12)
  • [7]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信回潮的应对措施[J]. 崔龙健.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8]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特点及其破除[J]. 王悦洲. 襄樊学院学报, 2007(06)
  • [9]封建迷信在云南一些地方泛滥的调查与思考[J]. 陶跃宏,张兴斌,郭向周,杨菊芬,严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11)
  • [10]建国初期党对封建迷信的破除及其启示[J]. 吴冠凤. 黑龙江史志, 2014(16)

标签:;  ;  ;  ;  ;  

破除封建迷信,停止封建迷信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