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韩天[1](2021)在《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文中研究指明
覃旺[2](2020)在《“斡腹之谋”与南宋末年广西城池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宋末年,蒙古欲假道云南或安南进攻广西的"斡腹之谋",在南宋边报频繁出现。在此背景下,宋廷及广西地方官吏将城池建设作为主要应对手段之一。笔者以留存的碑刻史料为中心,结合传世文献,厘清了南宋末年广西城池建设之人物、内容,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显示出宋廷对广西边防建设用力颇深。静江城经多次城池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防体系,在宋元静江城攻防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邹家贤[3](2020)在《《平江图》中的山川表现》文中认为宋代是我国碑刻艺术发展高峰期,其中石刻城市地图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宋这批石刻城市地图,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和宋代高度发展的科技,在历史学,地图学,美学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价值。本文以南宋《平江图》碑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石刻地图的社会历史背景、画面内容继而从它们局部山川构图、表现手法以及与南宋山水画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钟翀[4](2020)在《宋元版刻城市地图考录》文中研究表明现存的宋元版刻城市地图构成一组研究价值颇高的古舆图史料群,文章在系统整理宋元方志、《永乐大典》及后世方志等文献之中该类地图的基础上,利用宋刊本《严州图经》、清抄本《宝佑重修琴川志》等典型案例,深入辨析该类地图的版本源流及舆图由来,并通过对图式与内容表现的综合考察,尝试归纳其区域性与制图学特征,进而揭示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地图的资料特性与研究潜质。
王焦[5](2019)在《《历代地理指掌图》研究》文中认为古代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往对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大多限于基本信息的考证、测绘技术水平的探讨,以及科学与非科学的争论。对于“古代地图是如何绘制的”这一基本问题却鲜有专门的讨论。地图绘制的基础数据从何而来,又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绘制?这些问题显然也是中国古代地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对中国古代地图作较为全面的研究,无疑对于地图史、知识史和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即选择《历代地理指掌图》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基本信息、数据来源、绘制方法、表现方法、影响和价值等几个方面做全面的考察,希望对该地图集的研究深入有一定的帮助。文章分为四章,每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历代地理指掌图》概述。关于《历代地理指掌图》的编绘者和初刊时间,目前尚存争议。本章主要通过对版本的梳理,同时结合现存宋本图集的主要内容,就版本、编绘者和初刊时间进行了讨论,并对图集的编绘背景、动机和内容做了简要阐述。认为《历代地理指掌图》大致在北宋元符二年(1099)由税安礼编绘完成,并于元符二年之后,政和元年之前(1099-1111年)刊刻成书。第二章,《历代地理指掌图》的数据来源和绘制方法。本章重点考察了《历代地理指掌图》的数据来源和绘制方法。首先,结合地图绘制内容的简洁性和基础性,以及图集编绘的背景,推测《圣朝元丰九域图》很有可能是该地图集的底图。而其余地图,应当是以此为基础,根据需要增删改补而成。其次,由《圣朝元丰九域图》入手,通过对《元丰九域志》中政区和海岸线相关记载的分析,基本可以断定,该图的主要绘制数据即采自《元丰九域志》。在绘制方法上,本文倾向认同汪前进提出的“极坐标投影法”。即以北宋都城东京为基点,然后由近及远,依次确定各个州一级(治所)的位置,而后再根据所属路的情况,绘制出大致的路界。同时,根据海岸与政区的位置关系,连点成线绘制海岸线,最终绘制成图。再次,通过比对,大致梳理出了其余四十二幅地图主要增删改补的内容,并分别按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其余四十二幅地图的数据来源做了梳理分析。发现自然要素数据主要源自《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三部地理总志。人文要素数据则主要采自正史、综合性类书、典志体专着和部分文集,并通过《太平寰宇记》中详细的政区沿革记载,最终确定占地名位置。这些图幅在绘制方法上,与《圣朝元丰九域图》一样,也是采用“极坐标投影法”。第三章,《历代地理指掌图》的表现方法。本章主要从图幅设计、符号注记和图面配置三个方面做了初步分析。总的来看,《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图幅设计比较合理,图面配置较为科学,注记丰富,种类较多,有一定系统性。但地图符号种类少,缺乏统一性。第四章,《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影响和价值。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地理位置的准确性和地图集的统一性方面尚存很多不足,但已经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制图水准。图集使用的绘制方法和其中保留的许多重要历史地理信息,也对后来的地图绘制、某些历史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地图形式阐释历代沿革,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寓史于地、史地结合的历史地理学思想,而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叶亚乐,王学荣,武廷海[6](2018)在《扬州宋三城平面形态复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宋时期扬州城形成了由大城、堡寨城(宝佑城)和夹城三个部分构成的"宋三城"格局,既有南宋军事城池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形态特色根据扬州城市遗迹与考古信息,将《嘉靖惟扬志》所附《宋三城图》所示城市形态在现代地图上进行准确落位,并参照同时期案例与国家筑城规范,复原城市营建的关键细节,最终绘制出《宋三城平面形态复原图》。研究表明,《宋三城图》中城市形态信息与已有考古发现基本一致,且与宋代营城例证和国家筑城规范相符合,认为很可能就是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年)编纂的《宝佑志》中的附图,或者贾似道"以图来上"之图。
刘高伟[7](2018)在《清代方志地图作者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方志中的各类地图非常多,相关讨论也已较为丰富,而关于清代方志地图作者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学术界关注较少,笔者认为可以对清代方志中地图作者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的地方志为样本,对清代方志中地图作者展开讨论,在系统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全文分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以《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方志为样本,介绍清代方志的总体分布情况及特点,从空间角度来看,华东、中南两地最多,华北、西南、西北等地次之,东北地区最少,具体到各省则河北、山东、山西、四川、陕西较多,其他省份较少。各区方志数量的多少与经济文化水平、行政建置的多寡及开发利用的早晚有关。从时间角度来看,清代各朝方志分布情况为光绪朝最多,康熙、乾隆、道光、同治朝较多,顺治、雍正、嘉庆、咸丰、宣统朝较少。所选取的方志样本只是众多清代方志中的一部分,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章以《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方志为样本,对清代方志中地图作者的身份进行分类并考证,主要分为官、吏、生员、艺匠、近代学堂培养的人才五大类,其中地图作者为官主要是五品及以下九品以上的人员,为吏的主要是典吏、典史、书吏三种;生员主要为廪生、增生、监生、童生四种;艺匠主要分为画工、画家、刻工三种;近代学堂培养的人才主要出自军事测绘学堂,受过西方的测绘训练。总体来说,地图作者身份为生员的这类在方志中占较大比例。第三章以《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方志为样本,讨论方志中地图的编纂方式及来源,其编纂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据旧地图资料加以编纂而成,一是直接绘制新图。在编纂过程中,二者有时会有重叠,绘制新图一般也要参考旧图,而以旧图编纂时也会加入新内容。地图来源则分为用旧志图和绘制新图两种。通过以上讨论以便形成对清代方志中地图作者的初步认识。
方晓卉[8](2017)在《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各种传世文献、碑刻的记载来看,宋代地图数量丰富、种类多样,但在专门的系统研究方面目前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从两宋相关文献、传世石刻地图入手,对宋代地图做进一步的梳理,尽力呈现地图使用者与绘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宋代地图发展的内驱力。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选题意义、学术史及文章创新点等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辨析了关于“地图”的一组概念,厘清历史地图和古地图的区别,本文所述宋代地图既包括了宋人所绘的古地图也包括宋代的历史地图。另外,呈现了宋人眼中地图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在两宋时代所谓的地图比今天具备更加广泛地含义。本文认为,学界专门针对宋代地图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宋代地图成就概述。主要分为两大领域的成就,其一,两宋在地图绘制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如“飞鸟图”绘制法、“彩画地图”法及立体地图制作法;其二,两宋时代的绘图实践也成果颇丰,按照其绘制内容主要分为政区地图、军事地图、民事地图、文教地图和览胜地图,并且通过表格分别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宋代地图的应用范畴。本章立足于两宋时代地图的应用领域,分为五类介绍。其一:频繁军政中使用的地图;其二:纷繁民政中使用的地图;其三:皇帝指掌天下所使用的地图;其四:宋儒经解考证所使用的历史地图;其五:文人士大夫山水览胜所使用的“旅游图”。第四部分,宋代地图应用与绘制的互动。本章基于宋代地图的不断发展,论述其内驱力为:宋代地图的使用者和绘制者之间存在一种彼此反馈的互动关系。首先是使用者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包括三类:一是对于地图绘制方法的不满意;二是对地图绘制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对于地图所绘制的内容存在疑问。其次,是地图绘制者对于这些反馈信息所做出的回应,由绘制方法引起的不满,就着手改进绘制方法,沈括的“飞鸟图”之法、“彩画地图”法都是对于原有方法的改进。由二维的纸质或石刻所带来的观感的缺失问题,则着手变更绘制载体,黄裳的“地理木图”和朱熹“胶泥起草”立体地图都试图通过绘图载体的变更,提升用户体验。由绘制内容引发的问题则是着手更正内容,考证或直接实地勘测,均是为更正内容而为的。而正因为这种互动反馈关系的存在,宋代地图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是全文的结语,认为宋代地图成就斐然,离不开内外因素的共同促进。从另一方面来说,关于宋代地图的论述,亦可以为宋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增砖添瓦。
郑鹏[9](2014)在《中国历史地图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图学的研究涉及历史地图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古地图的出土与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各类地图集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评介与研究、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国外藏中国历史地图的复原与研究等方面。
张楠,张玉坤[10](2010)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古代地图资料》文中研究指明包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古地图具有直观、承载信息量大的特点,是古代城市形态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其作用非一般文字资料所能替代。但古地图由于难以保存而流传甚少,如何寻找和利用这些有限而珍贵的图像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古地图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回顾其发展与保存情况,简述其保存的地点与机构及目前国内外中文古地图的编目、整理与研究进展,尝试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资料查询与利用方面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二、《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2)“斡腹之谋”与南宋末年广西城池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宋末年广西城池建设的背景———“斡腹之谋” |
二、三个时期的广西城池建设 |
(一)“斡腹之役”前的城池建设 |
(二)“斡腹之役”时期的城池建设 |
(三)“斡腹之役”后的建城活动 |
三、相关问题的探讨 |
(一)宋蒙广西战役与广西城池的结局 |
(二)影响南宋末年广西城池建设的因素 |
四、结语 |
(3)《平江图》中的山川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江图》局部山川图面分析 |
二、南宋院体画构图在《平江图》中的运用 |
三、结语 |
(5)《历代地理指掌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宋代地图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历代地理指掌图》概述 |
第一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版本、编绘者和初刊时间 |
第二节 编绘背景 |
一、社会经济繁荣 |
二、科学技术先进 |
三、文化发达 |
四、边地隐患 |
第三节 编绘动机和基本内容 |
一、编绘动机 |
二、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数据来源和绘制方法 |
第一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底图 |
第二节 《圣朝元丰九域图》的数据来源和绘制方法 |
一、行政区划 |
二、海岸线 |
三、绘制方法 |
第三节 其余地图绘制数据来源和方法 |
一、其余地图增删改补部分 |
二、自然要素数据来源 |
三、人文要素数据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表现方法 |
第一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图幅设计 |
一、图幅的数量和关系 |
第二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符号与注记 |
一、《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地图符号 |
二、《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地图注记 |
第三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图面配置 |
一、图面主区的配置 |
二、辅助元素的配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影响与价值 |
第一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对后世地图绘制的影响 |
一、受到《历代地理指掌图》影响的图集 |
二、受到《历代地理指掌图》影响的单幅地图 |
三、受到《历代地理指掌图》影响的专题地图 |
第二节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价值 |
一、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
二、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
三、影响了此后宋元明清舆图的绘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扬州宋三城平面形态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宋三城建设历程 |
2《宋三城图》所见城市平面形态 |
3 考古所见宋三城平面形态 |
4 宋代营城例证对宋三城形态研究之借鉴 |
5 宋代筑城规范要求与宋三城细节探讨 |
6 结语 |
(7)清代方志地图作者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中国国内地图史研究概况 |
(二) 中国方志地图研究概况 |
(三) 清代方志地图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清代方志地图的分布概况 |
第一节 各区方志数量分布情况 |
第二节 方志中地图作者分布情况 |
一、府一级方志中地图作者分布情况 |
二、州县一级方志中地图作者的分布情况 |
第三节 方志地图作者在方志中出现的位置 |
第二章 清代方志地图作者的分类 |
第一节 地图作者为官的情况 |
第二节 地图作者为吏的情况 |
第三节 地图作者为生员的情况 |
第四节 地图作者为艺匠的情况 |
第五节 地图作者为近代学堂培养的人才 |
第三章 清代方志地图的编纂方式及其资料来源浅析 |
第一节 以地图资料编纂方志 |
一、用旧志图绘制地图的情况 |
二、用地方舆图绘制地图的情况 |
三、用历史地图集绘制地图的情况 |
第二节 绘制新图 |
一、野外调查测量制图 |
二、依据口述、采访资料绘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宋代地图的定义与内涵 |
(1) 古地图与历史地图 |
(2) 宋人眼中的“地图” |
2. 宋代地图的研究缘起与重要成果 |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2) 海内外中国地图史研究简介 |
3. 史料来源、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史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3) 研究方法 |
一、宋代地图的绘制成就 |
1. 宋代地图绘制的理论成就 |
(1) 沈括“飞鸟图”绘制法 |
(2) “彩画地图”绘制法 |
(3) 立体地图绘制法 |
2. 宋代地图绘制的实践成就 |
(1) 政区地图的绘制 |
(2) 军事地图的绘制 |
(3) 民事地图的绘制 |
(4) 文教地图的绘制 |
(5) 览胜地图的绘制 |
二、宋代地图的应用范畴 |
1. 频繁军政中使用的地图 |
(1) 攻守形势所用 |
(2) 边界纠纷所用 |
2. 纷繁民政中使用的地图 |
(1) 管理农田水利所用 |
(2) 筑城商运所用 |
3. 指掌天下所使用的地图 |
(1) “不窥牖而可知”天下 |
(2) “文化幽思”之用的天下 |
4. 经解考证所使用的历史地图 |
(1) 沿革地理之用 |
(2) 传统经解之用 |
5. 山水览胜所使用的“旅游图” |
(1) 赏“林泉之景”所用 |
(2) “登九疑,探禹穴”之用 |
三、宋代地图应用与绘制的互动 |
1. 应用反馈与绘制方法的改进 |
(1) “飞鸟图”的进步 |
(2) “彩画地图”法的发展 |
2. 应用反馈与绘制载体的变更 |
(1) 黄裳的“地理木图” |
(2) 朱熹“胶泥起草图” |
3. 应用反馈与绘制内容的更正 |
(1) 考证改绘 |
(2) 勘测重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历史地图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地图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
二、关于出土古地图的研究 |
三、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地图集的编绘 |
四、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评介与研究 |
五、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 |
六、国外藏中国历史地图复原与研究 |
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D]. 韩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斡腹之谋”与南宋末年广西城池建设[J]. 覃旺. 广西地方志, 2020(02)
- [3]《平江图》中的山川表现[J]. 邹家贤. 艺术品鉴, 2020(06)
- [4]宋元版刻城市地图考录[J]. 钟翀.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2)
- [5]《历代地理指掌图》研究[D]. 王焦.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扬州宋三城平面形态复原研究[J]. 叶亚乐,王学荣,武廷海. 城市规划学刊, 2018(06)
- [7]清代方志地图作者初探[D]. 刘高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D]. 方晓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9]中国历史地图学研究综述[J]. 郑鹏. 天中学刊, 2014(01)
- [10]城市形态研究中的古代地图资料[J]. 张楠,张玉坤. 建筑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