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面彩色出版技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鸿璞[1](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臂抓取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刘旭颖[2](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割草机自主导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基于机器视觉的导航系统在农业、工业、无人驾驶、服务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割草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然而传统的割草机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随着嵌入式处理器速度的提高以及机器视觉技术的进步,将机器视觉与嵌入式结合,用于对割草机进行自主导航成为可能。因此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割草机自主导航与智能化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基于嵌入平台的机器视觉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对割草机的自主导航,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本文根据视觉导航的功能需求完成对硬件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视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Raspberry Pi 3B+、驱动模块的硬件连接,并完成对硬件平台的系统配置。(2)根据视觉导航的需要实现内外边界识别,并基于此提出不同的算法。对于外部边界识别,本文提出一种基于HSI与CIE Lab颜色空间分割融合的方法。利用改进的Otsu算法对颜色空间分量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并运用逻辑运算进行融合,该方法能有效处理相机抖动或光照影响下的部分模糊情况。对于内部边界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特征与颜色特征分割融合的方法。利用分块处理优化纹理特征的提取,使用SVM实现基于纹理特征的分割并与基于CIE Lab颜色空间的阈值分割进行融合,完成整体分割。利用边缘检测算子完成对内外边界的提取并做出相应行为判断。(3)根据视觉导航需要实现的内部障碍物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与纹理特征组合的识别方法。本文不区分障碍物种类,从摄像头视角考虑选取子图像并求取颜色特征,根据颜色特征差异将所有障碍物分为两类处理,分别进行基于颜色特征与基于纹理特征的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启动超声波模块进行实时测距与反馈信息。小车依据测距结果做出判断,执行相应指令动作。(4)最后,将上述功能放入基于Linux系统的树莓派上进行测试,实验证明本文研究算法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黄乙[3](2021)在《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桌面电影”研究 ——以毕业作品《流言》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桌面电影”这一新形式的电影为主要探讨对象,对“桌面电影”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桌面电影”的定义进行辨析,结合毕业作品《流言》的创作经验,分别从“桌面电影”类型、主要特征、困境和展望三个层面展开叙述,目的在于探讨“桌面电影”对于传统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更新,以及对传统电影的场面调度、美术布景、摄像技法等表现手段的打破。为当下的“桌面电影”创作者提供思路和经验。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本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并且罗列了本次选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在第二章中着重讨论了“桌面电影”的主要类型以及“桌面电影”所面临的局限性和题材困境。在第三部分中结合笔者毕业设计创作实践,对“桌面电影”在传统电影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是对“桌面电影”与传统电影不同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毕业作品创作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不足的总结与感悟。
丁俊[4](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孙玉洁[5](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刘钧[6](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提出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郑琼洁[7](2020)在《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文中认为传统概念上的插图往往作为书中的插页出现,兼具再现和解释的功能,依附于文本的插图皆具有很强的叙事目的。在插图发展的黄金时代,插图作家能够借助精彩的故事创造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叙事性与插图创作曾经不可分离。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图像的繁荣,现当代的插图在经历了再现性、表现性、意向性、功能性等不同阶段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插图的功能开始被很多其他的图像媒介所消解,叙事性在现当代的插图中逐渐缺失,插图表现也显得愈发单一。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插图中运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能够创作出超出想象的艺术作品,通过插图的叙事能够展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本质,使图像能够在提供视觉满足之外,更多的作用于人们的感受与思考。本文以“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可视为多种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之间的演绎改写,首先论述了“叙事与叙事学”和“插图与叙事”的相关内容,再分别从“文学叙事”、“电影叙事”和“戏剧叙事”等不同的叙事类型中提取了大量的叙事方式,凭借改编的理念,分析了将多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转化为插图表现手法的可能,由此衍生出全新的图像叙事模式,丰富插图在视觉上的叙事表现。
刘思捷[8](2020)在《屏幕电影的恐怖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在技术飞速发展、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生存正在成为当下人类的普遍生存体验,电影艺术也将屏幕及新媒体界面纳入自身的叙事系统,并催生出诸多新型电影形态,屏幕电影由此诞生。“屏幕电影”是一种以电脑、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设备的屏幕为叙事载体,利用内聚焦视点营造沉浸体验,通过屏幕语言推动整个叙事的新型电影形态。它聚焦于当下人类的网络虚拟生活及其隐含的文化症候,大多附有恐怖的类型元素。本文拟在系统阐述屏幕电影的定义、特征等问题的基础上,以恐怖叙事为切入点,立足于叙事策略、叙事意旨及叙事风格三个方面,探究其为何能够高度适配于恐怖题材这一问题,并对其所映射出的当代文化危机予以反思。本文共五个部分。绪论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综述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第一章总览屏幕电影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分析叙事策略,从内聚焦叙事视角、封闭叙事空间、失序叙事节奏入手,论述屏幕语言如何营造逼真的恐怖感;第三章挖掘屏幕电影引发恐惧感的现实根源,通过对赛博空间阴暗面及技术恐惧的揭示,勾连起对现实生活的忧虑;第四章总述恐怖风格,从日常情境的构建与理性反思的升华两方面,分析其如何带给观影者穿梭于沉浸与游离两种审美状态间的独特观影体验。
张锦[9](2020)在《基于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影像应用研究 ——以《纳西秘境》交互影像设计为例》文中提出沉浸式体验带来了体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交互影像是带来沉浸式体验最核心的手段,以沉浸为核心的交互影像在体验环节中必不可少,可以把沉浸体验分为虚拟环境体验和现实环境体验,这两种体验的方式超越了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带来的交互体验,为人们感知信息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也为交互影像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更复杂的要求。如何进行交互影像设计,设计成果可以带来怎样的沉浸体验,怎样应用可以赋能产业发展,在文化创新中有何突破,此时对于选题的探讨毫无疑问是迫切且具有价值的。本文以研究沉浸式体验的交互影像设计为核心,从应用的角度来分析沉浸体验、交互影像、媒体技术的融合之下,基于沉浸体验的交互影像对文化进行表征的现实意义,通过相关问题的探讨,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归纳交互影像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的设计与应用。核心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沉浸体验与交互影像的概念和特点,得出交互影像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有效手段。第二部分,分析沉浸式体验对文化进行表征与体验的应用案例,总结出沉浸式交互影像的应用赋能于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第三部分,引发交互影像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的设计应用与发展思考,明确沉浸式交互影像可以对民族文化进行表征的设计观点。第四部分,通过以纳西秘境为主题的交互影像设计实践,论证沉浸式交互影像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可以进行文化表征与体验的融合,使观众在参与体验后产生文化认同感,在悬置的情感中对文化信息进行传播的应用结果。充分运用新媒体交互影像的特征,在场域环境中营造最直接的沉浸感,通过文化体验的形式间接引导文化信息的传播,基于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交互影像创作有别于传统影像艺术的创作。沉浸式体验成为交互影像创作中所追求的情感化表达方式,它带来的文化体验成为最具前沿性的新兴业态,艺术设计正以文创与科创相结合的应用方式为文化旅游产业赋能。
刘兰兰[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K幼儿园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蒙氏儿童课程,在幼儿教育的课程领域中熠熠生辉,同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而“核心素养”在教育界掀起的时代浪潮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在一家采用蒙氏儿童课程模式的民办幼儿园展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策略的研究。旨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蒙氏儿童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为核心素养落地幼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本研究以K幼儿园为个案,通过文献分析法来研究关于蒙氏儿童课程和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再加上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来搜集丰富的典型案例材料,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蒙氏儿童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特征,从而论述蒙氏儿童课程、核心素养、幼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于蒙氏儿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蒙氏儿童课程与核心素养具有很大程度的兼容性,两者都“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培养幼儿的重要品质和关键能力。一方面蒙氏儿童课程适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蒙氏儿童课程为落地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性。
二、桌面彩色出版技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桌面彩色出版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机器视觉的割草机自主导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器视觉的研究现状 |
1.2.2 视觉导航的研究现状 |
1.2.3 智能割草机的研究现状 |
1.2.4 割草机自主导航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自主导航方法的总体设计 |
2.1 总体方案 |
2.2 硬件组成 |
2.2.1 树莓派3B+开发板 |
2.2.2 摄像头模块 |
2.2.3 超声波模块 |
2.2.4 驱动模块 |
2.3 开发环境配置 |
2.3.1 开发板系统烧写 |
2.3.2 开发板中Open CV的安装 |
2.3.3 开发板中wiring Pi的安装 |
2.3.4 远程桌面的安装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草地边界的识别 |
3.1 外部边界的识别设计 |
3.1.1 草地外部边界的识别方法 |
3.1.2 外部边界图像预处理 |
3.1.3 基于改进的Otsu阈值分割 |
3.1.4 图像后续处理 |
3.1.5 外部边界提取 |
3.1.6 外部边界行走判断 |
3.2 内部边界的识别设计 |
3.2.1 草地内部边界的识别方法 |
3.2.2 内部边界图像预处理 |
3.2.3 灰度共生矩阵的计算与特征提取 |
3.2.4 SVM算法原理与工作过程 |
3.2.5 图像融合 |
3.2.6 图像后续处理与边界提取 |
3.2.7 在内部边界的行走判断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草地内部障碍物的识别 |
4.1 传统避障方法 |
4.2 障碍物识别方案选择 |
4.2.1 基于颜色特征的判断 |
4.3 基于颜色特征的识别 |
4.3.1 基于颜色特征识别的预处理 |
4.3.2 掩膜操作 |
4.3.3 基于颜色特征识别效果 |
4.4 基于纹理特征的识别 |
4.4.1 基于纹理特征识别的预处理 |
4.4.2 计算特征图像 |
4.4.3 阈值分割 |
4.4.4 基于纹理特征识别效果 |
4.5 障碍物识别测试 |
4.6 超声波辅助识别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平台的功能测试 |
5.1 硬件平台功能 |
5.2 功能测试 |
5.2.1 视觉导航规则说明 |
5.2.2 超声波模块测试 |
5.2.3 外部边界识别测试 |
5.2.4 内部边界识别测试 |
5.2.5 内部障碍物的识别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桌面电影”研究 ——以毕业作品《流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毕业作品情况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桌面电影”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桌面电影”与伪纪录片 |
第二章 “桌面电影”类型—互联网时代的现实主义 |
第一节 “桌面纪录片” |
第二节 桌面剧情片 |
第三节 “桌面电影”的语言与题材困境 |
第三章 “桌面电影”特征—数字美学与电影的结合 |
第一节 媒介进化带来叙述者与被述者合一 |
第二节 闪回和并置的时空建构 |
第三节 从台前到屏幕 “桌面电影”的“桌面调度” |
第四节 从银幕到屏幕 观影情境的改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
一、一般主题 |
二、根本主题 |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
一、时间再造 |
二、空间构建 |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
一、VR引领 |
二、裸眼沉浸 |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
一、主体交互 |
二、联觉感知 |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
一、有我之境 |
二、无我之境 |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
二、 “成瘾”负面效应 |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
小结 |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
小结 |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7)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叙事与叙事学 |
第一节 叙事:叙与事的框架搭建 |
一、叙事构成基础 |
二、传统与非传统 |
三、虚构与非虚构 |
第二节 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理论 |
一、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 |
二、后经典——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
第三节 故事构成:叙事结构的解析 |
一、构成一——叙述视角 |
二、构成二——情节结构 |
三、构成三——人物塑造 |
四、构成四——叙事时空 |
第四节 改编:叙事演绎与媒介改写 |
一、叙事类型、叙事形态、叙事媒介 |
二、改编理念下的演绎改写 |
三、文学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
四、电影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
五、戏剧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
章节小结 |
第二章 插图与叙事 |
第一节 插图类型与表现形态 |
一、书中之图 |
二、书外之图 |
三、插图体绘画 |
四、多元之图 |
第二节 通向现实之窗:再现性叙事手法 |
一、空间上的维度转换 |
二、时间上的叙事延续 |
第三节 写实观的转向:表现性叙事手法 |
一、叙事性空间和时间的突破 |
二、装饰性和平面化的倾向 |
第四节 由外部到内部:意向性叙事手法 |
一、外部——绘画观点的彻底变革 |
二、内部——个人幻想和现实融合 |
第五节 走向多元之际:功能性叙事手法 |
一、改写与引用——观念上的叙事 |
二、组合与拼接——多素材的叙事 |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文学流派的叙事手法与插图表现 |
第一节 文学:文本叙事的特色体系 |
一、古代与中世纪的文学 |
二、十六至十九世纪的文学 |
三、二十世纪后的文学发展 |
第二节 意识流小说的叙事 |
一、意识流小说综述 |
二、主观真实论:自我认知向外界投射 |
三、不连贯时空:现在时间与记忆重叠 |
四、叙述的语调:有机整体的语言风格 |
五、拆分与重组:作家碎片式创作方法 |
第三节 新小说派的叙事 |
一、新小说派综述 |
二、反巴尔扎克:抽离情感的直接描述 |
三、物件与环境:重复意象与封闭时空 |
四、万花筒形态:电影小说的摹写模式 |
五、严密的结构:小说嵌套与绘画叙事 |
第四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 |
一、魔幻现实主义综述 |
二、吸收与改写:为写作而写作的模仿 |
三、魔幻的置入:现实基调与虚构融合 |
四、环状式循环:首尾相接的轮回宿命 |
五、真实的传达:确切的在场叙述模式 |
本章小结 |
一、结论与分析 |
二、创作实例:“爱丽尔”系列插图 |
第四章 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和插图表现 |
第一节 电影:影像叙事的技术性表现 |
一、早期摄影发展与电影技术 |
二、形式主义的剪辑与蒙太奇 |
三、现实主义的回归与长镜头 |
第二节 剧本构成的叙事力 |
一、剧本叙事与故事结构 |
二、结构一:时空交错式 |
三、结构二:多层套嵌式 |
四、结构三:视角分段式 |
五、结构四:环形叙述式 |
第三节 蒙太奇的碎片形态 |
一、蒙太奇与剪辑组接 |
二、图形匹配:镜头的拼接效应 |
三、节奏控制:时间段落的串连 |
四、空间切片:连接与拆解可能 |
五、情感联系:特定视点的组接 |
六、蒙太奇的转场 |
第四节 长镜头的连续组织 |
一、长镜头与场面调动 |
二、四维空间:镜头的透视力量 |
三、轴线关系:运动方向与位置 |
四、双重距离:视觉和心理连接 |
本章小结 |
一、结论与分析 |
二、创作实例:“轨迹”系列 |
第五章 戏剧艺术的形式语言与插图表现 |
第一节 戏剧:演绎叙事的地域性发展 |
一、西方传统戏剧的发源与延续 |
二、东方传统戏剧的发源与延续 |
三、现当代戏剧的全球化发展 |
第二节 剧场演绎结构与互动 |
一、作为剧场的整体视角 |
二、场所构造:舞台环绕与观看切面 |
三、三维布景:构图和错觉的人造性 |
四、特殊装置:意象置入和信息传达 |
五、氛围聚焦:灯光过滤与投影叠加 |
第三节 演员内部的知觉体验 |
一、作为演员的戏内视角 |
二、形体动作:哑剧姿态的衍生启发 |
三、放大细节:身体局部的叙事表现 |
四、移动轨迹:视觉效果的立体呈现 |
五、角色还原:服化与整体质感设计 |
第四节 观众外部的视角控制 |
一、作为观众的戏外视角 |
二、时间机制:分幕情节的推演设计 |
三、空间分割:区域构造与转换模式 |
四、审美距离:观察下的想象与幻觉 |
五、观演关系:集体体验的化学反应 |
本章小结 |
一、结论与分析 |
二、创作实例:“虚构集”系列插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屏幕电影的恐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现状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屏幕电影:新媒介时代的镜像 |
第一节 屏幕电影的缘起 |
一、电影与电脑的联姻:“融媒”的审美视野 |
二、从银幕到屏幕:“交互”的审美期待 |
第二节 屏幕电影的定义及特征 |
第三节 屏幕电影的发展轨迹 |
第二章 恐怖叙事策略:幻真移情与切割体验 |
第一节 经历型恐怖:交叠的视野 |
一、窥视满足的刺激感 |
二、直面恐怖的现场感 |
第二节 失序型恐怖:动荡的节奏 |
一、界面拼贴的迷失感 |
二、故障蔓延的焦虑感 |
第三节 禁锢型恐怖:封闭的空间 |
一、屏幕框定的实在位置 |
二、自我孤立的精神世界 |
三、危机牵涉的社交场域 |
第三章 恐怖叙事意旨:赛博空间与后人类的迷思 |
第一节 身份之患:主体淹没与他者遮蔽 |
第二节 真实之危:拟像堆叠与现实区隔 |
第三节 隐私之祸:全景敞视与自由萎缩 |
第四节 存在之忧:技术疑云与永生悖论 |
第四章 恐怖叙事风格:穿梭于沉浸与游离之间 |
第一节 日常化恐怖:沉浸视听与经验唤醒 |
一、认知同构的视觉联想 |
二、具身交互的听觉代入 |
第二节 陌生化恐怖:解蔽时代与超越虚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基于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影像应用研究 ——以《纳西秘境》交互影像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1.选题的时代背景 |
2.选题的政策支持 |
3.选题的文化价值 |
4.选题的来源依据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文献综述 |
2.国内外行业现状 |
(三)研究的价值意义 |
1.研究的价值 |
2.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与框架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框架 |
一、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影像的基础理论 |
(一)沉浸式体验的涵义 |
1.心流:沉浸与沉浸体验 |
2.沉浸式体验:感官与情感交互 |
3.文化产业:沉浸体验的应用领域 |
4.沉浸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体验 |
(二)影像艺术与交互影像 |
1.影像艺术的发展 |
2.交互与交互影像 |
3.交互影像的特征 |
4.新媒体艺术:交互影像的应用形式 |
(三)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交互影像 |
1.沉浸体验的交互影像 |
2.新媒体交互影像服务传统文化 |
3.交互影像在创作中的构建模式 |
(四)本章小结 |
二、沉浸式体验在文化赋能中的应用分析 |
(一)沉浸式文化体验应用的视觉形态 |
1.沉浸式演艺体验 |
2.沉浸式娱乐体验 |
3.沉浸式餐厅体验 |
4.沉浸式艺术展体验 |
5.沉浸式文化遗产体验 |
(二)交互影像技术下文化的表征与体验设计应用 |
1.音乐信息可视化 |
2.诗意梦境的视觉转化 |
3.投影艺术的立体呈现 |
(三)沉浸式体验视角下交互影像的应用优势 |
1.在创作方面的应用优势 |
2.在文化赋能方面的应用优势 |
(四)本章小结 |
三、沉浸式交互影像在文化体验中的设计与思考 |
(一)交互影像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
1.交互影像的情感化表达 |
2.沉浸体验与文化旅游发展融合 |
(二)沉浸式文化体验中交互影像设计方法与原则 |
1.设计意图 |
2.受众研究 |
3.设计原则 |
4.技术实现方法 |
(三)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交互影像设计分析 |
1.《封笔-墨池记》书写字迹新媒体交互体验展 |
2.《听墨》桌面投影水墨艺术互动体验 |
3.数字水墨书法《书法运动视觉》《空书》影像作品 |
(四)交互影像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的应用与发展 |
1.沉浸式交互影像在文化与旅游中的应用 |
2.沉浸式交互影像在丽江旅游文化体验中的应用 |
3.沉浸体验赋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
(五)本章小结 |
四、基于丽江纳西文化体验的交互影像设计实践 |
(一)丽江文化体验的设计定位 |
1.丽江文化认知及受众定位 |
2.设计内容和主要元素定位 |
3.沉浸体验的应用形式定位 |
(二)交互影像设计的技术原理 |
1.交互影像设计的关键 |
2.互动投影技术分析 |
(三)《纳西秘境》交互影像体验实践分析 |
1.视觉元素提取与应用分析 |
2.交互影像体验与展示分析 |
3.交互设计构思与流程分析 |
(四)设计内容与结果 |
1.“纳西秘境”东巴文字元素互动影像设计 |
2.“披星戴月”纳西服饰元素设计应用 |
3.纳西文化体验展示场景设计 |
4.展示与体验效果 |
5.交互影像预演效果图 |
6.招贴设计 |
(五)设计问题与总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获奖情况 |
附录二 :课题调研和参观学习情况汇总 |
附录三 :游客对丽江民族文化的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设计过程与实践过程 |
(10)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K幼儿园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蒙氏儿童课程文献综述 |
二、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
三、对已有文献的简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蒙氏儿童课程 |
二、核心素养 |
三、幼儿核心素养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的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蒙氏儿童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一、日常生活领域 |
二、感官领域 |
三、数学领域 |
四、语言领域 |
五、科学文化领域 |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一、教师方面 |
二、幼儿方面 |
三、课程方面 |
第三节 课程的评价 |
一、评价目的 |
二、评价主体 |
三、评价对象 |
第三章 蒙氏儿童课程实施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课程设计方面 |
一、蒙氏教育理念重视幼儿自我的发展 |
二、关注幼儿的同时也反映了家长和社会的需要 |
三、尊重幼儿的成长步调 |
第二节 课程实施方面 |
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职业角色定位清晰 |
二、重视蒙氏儿童课程,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 |
三、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利用了多种课程资源 |
第三节 课程评价方面 |
第四章 蒙氏儿童课程、核心素养和幼儿教育三者的关系 |
第一节 蒙氏儿童课程与幼儿教育 |
一、幼儿观 |
二、教育观 |
三、教师观 |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 |
第三节 蒙氏儿童课程与核心素养 |
一、蒙氏儿童课程的个人目标与核心素养相一致 |
二、蒙氏儿童课程为落地核心素养提供了土壤 |
三、核心素养为蒙氏儿童课程增加了创新元素 |
四、核心素养是蒙氏教育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成果 |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的结论 |
一、课程方面 |
二、蒙氏教师方面 |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蒙氏儿童课程发展的建议 |
一、蒙氏儿童课程借鉴核心素养“5C模型”作为先驱目标进行培养 |
二、蒙氏儿童课程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统整儿童经验 |
三、完善评价机制精准培养儿童核心素养 |
四、以核心素养武装蒙氏教师,提高组织实施的水平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集C |
三、硕博论文类 |
四、期刊类 |
五、政策文件类 |
六、外文类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幼儿观察表 |
附录 C 观摩课评比评价指标 |
附录 D 幼儿观察力评价指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桌面彩色出版技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臂抓取研究及其应用[D]. 王鸿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机器视觉的割草机自主导航方法研究[D]. 刘旭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桌面电影”研究 ——以毕业作品《流言》为例[D]. 黄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5]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7]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D]. 郑琼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屏幕电影的恐怖叙事研究[D]. 刘思捷. 暨南大学, 2020(04)
- [9]基于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影像应用研究 ——以《纳西秘境》交互影像设计为例[D]. 张锦.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10]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K幼儿园蒙氏儿童课程的实施研究[D]. 刘兰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