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多灶性起源

胃癌的多灶性起源

一、胃癌的多灶性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莉[1](2017)在《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模式指导术后靶区勾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已有研究证实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放疗能够降低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术后预防性放射靶体积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首次复发区域及规律,为术后辅助放疗临床靶区勾画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材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2年间在我院行根治性手术并经影像学证实有明确复发或转移的338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首次复发或转移的部位。纵隔淋巴结按照第7版AJCC/UICC纵隔淋巴结分区标准,腹腔淋巴结按照日本胃癌协会制定的胃癌淋巴结分组标准进行分组定位,对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区域的复发(88.4%)是胸中段食管癌最常见的失败模式,依次是远地转移(11.6%)和局部区域的复发合并远地转移(7.1%)。局部区域复发部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纵隔内LN(83.1%)、锁骨上LN(28.4%)及腹腔LN(19.5%)。术后纵隔内LN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2站(64.8%)、7站(28.7%)、5站(26.9%)、4站(22.7%),其中2站、4站、5站和7站的总转移率为92.3%。术后腹腔LN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16a2组(57.6%)、16a1组(40.9%)、9组(36.4%)、13组(31.8%)、8组(22.7%),上腹腔其余部位的LN的复发率均小于10%。其中腹主动脉周围的16a1和16a2、腹腔干LN、胰头后LN和肝总动脉LN的总转移率为89.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与术后病理为N0患者相比,N+患者的腹腔LNM的概率更高。对LNM的个数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于1或2个的N+组患者相比,术后阳性LN的数目≥3患者的具有更高的腹腔LN的转移率,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p N分期(p=0.028)、病变的长度(p=0.01)、病变的分化程度(p=0.041,p=0.029)是影响胸中段食管癌术后出现腹腔LNM的独立性因素。结论胸中段食管鳞癌R0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和潜在可预防的初始的复发部位是局部区域的失败。术后N+组患者的腹腔LN的复发率高于N0组患者。亚组分析示阳性淋巴结的数目≥3胸中段病变的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概率更高。建议对术后病理阴性或1-2阳性淋巴结患者照射范围应包含锁骨上、纵隔内2站、4-5站、7站。建议术后病理阳性LN的个数≥3的胸中段EC进行照射的区域应包含锁骨上、纵隔内2站、4站、5站、7站及腹腔LN。其中,腹主动脉旁的16a1和16a2、腹腔干、胰头后和肝总动脉区是本研究腹腔LNM的主要部位,推荐将以上部位纳入术后进行辅助放射治疗的区域。病变的分化程度及病变的长度也应该作为胸中段食管癌对腹腔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的参考依据。

李彩红,张兰胜,陈方荟,周立健,朱园园,花道金[2](2016)在《老年食管癌累及野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老年食管癌累及野放疗联合替吉奥同步化疗与老年食管癌淋巴引流预防照射联合替吉奥同步化疗,以观察老年食管癌累及野放疗联合替吉奥同步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急性毒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行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共56例,其中累及野照射(IFI)组和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NI)组各28例,两组均联合替吉奥同步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4.6个月(2546个月),比较两组近期有效率,1、2年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结果 IFI组和ENI组获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2.8%、46.4%和82.1%、85.7%(P=0.710),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50.0%,78.6%和53.6%(P=0.656)。IFI组的严重急性不良反应低于ENI组,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6%和14.3%,(P=0.038),3级以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0.8%和32.1%,(P=0.025),3级以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4.3%和21.4%,(P=0.016)。结论老年食管癌累及野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在有效率、1、2年生存率方面与预防照射相当,而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预防野照射,且口服化疗方便,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在临床有一定应用价值。

阳锡军[3](2016)在《槲皮素对裸鼠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槲皮素能否抑制裸鼠肝癌切除术后的肿瘤复发转移,并研究其抑制复发转移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一) HCCLM6细胞培养:HCCLM6细胞用含15%新生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完全培养于37℃、5%CO2、混合气体的孵箱(95%饱和湿度)内培养。每2天换液一次。细胞单层贴壁生长,待长满瓶底时,用胰蛋白消化液消化成单个细胞,传代培养。(二)模拟人肝癌切除术后肿瘤高转移复发裸鼠模型的建立:取对数期生长的HCCLM6细胞接种于裸鼠右侧腋下,约10d成瘤;30d切除腋下肿瘤制成1mm3大小,开腹原位接种于裸鼠左肝;接种后10d开腹在裸鼠左肝根部结扎后切除左肝。(三)造模后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槲皮素组(灌胃槲皮素75mg/kg · d)两组,每周连续给药5天后停药2天,给药30d。(四)给药30d后脱颈处死裸鼠,观察各组裸鼠复发灶体积、肝内转移数目,肝脏复发肿瘤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五)取复发肿瘤组织做western-blot检测P65、MMP-2、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给药30天后处死所有裸鼠,槲皮素组和生理盐水组裸鼠肝脏肿瘤复发率100%。对照组和槲皮素组复发肿瘤的体积分别是49.75mm3和25.49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槲皮素能够抑制裸鼠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肿瘤的生长。对裸鼠肝脏进行逐层切片,计数和测量肝内肿瘤转移灶,对照组5只裸鼠肝内转移率100%,槲皮素组5只裸鼠有4只肝内有转移灶,对照组肝内肿瘤转移数为2.20±0.84,而槲皮素组肝内肿瘤转移数为1.00±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槲皮素能够减少裸鼠肝癌切除术后肿瘤的肝内转移数目。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裸鼠肝脏复发肿瘤P65、MMP-2、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槲皮素组和对照组裸鼠肝脏复发肿瘤灶表达的P65蛋白灰度值分别是156.26±8.60和170.07±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槲皮素组P65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槲皮素能够抑制裸鼠肝癌组织P65蛋白的表达。对照组和槲皮素组裸鼠肝脏复发肿瘤表达的MMP-2蛋白灰度值分别是169.21±5.32和158.1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裸鼠肝脏肿瘤组织MMP-2蛋白表达有差异,槲皮素组表达较对照组低。对照组和槲皮素组裸鼠肝脏复发肿瘤表达的E-Cadherin蛋白灰度值分别是136.24±3.03和144.70±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裸鼠肝脏复发肿瘤组织E-Cadherin的表达有差异,槲皮素组表达较对照组高。结果表明:槲皮素能够上调E-Cadherin的表达。[结论]槲皮素能够抑制裸鼠肝癌切除术后肝脏复发肿瘤的生长和减少肝内肿瘤播散数目;槲皮素能够抑制P65蛋白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下调MMP-2蛋白的表达。

刘红玲[4](2015)在《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明确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是否可以改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状况,为进一步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乙肝相关性肝癌且行TACE术患者共131例,根据研究目的,经过筛选后最终的7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TACE联合抗病毒组),共38例;对照组(TACE组),共41例。术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比较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发生率、乙肝病毒DNA定量(HBV DNA)、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有无差异。结果:1.在TACE联合抗病毒组中,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对照组中,最终有33例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LT、AS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HBV DNA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患者的ALT、AST、AFP变化不明显,统计学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12个月时,患者的ALT、AST、AFP统计学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随访的12个月中,对照组有9例发生乙肝病毒激活,治疗组有2例发生乙肝病毒激活,患者的HBV激活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在3个月时无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6个月和12个月时有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DNA转阴率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治疗组分别为16.70%、40.00%、43.30%,对照组分别为3.03%、12.10%、12.10%,治疗后的3个月,患者的HBV-DNA转阴率统计分析后结果P=0.06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6个月、12个月时,患者的HBV-DNA转阴率统计学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可以导致HBV的激活,核苷类药物可以抑制HBV复制。TACE联合抗病毒在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周峥[5](2014)在《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SNPs与肝癌易感性和切除术后近期复发的关系》文中提出第一部分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易感性关系研究背景MicroRNA (miRNA)是一类短序列的非编码RNA,可通过序列特异性翻译抑制或造成mRNA的裂解来调控基因表达,从生物学效率来评判,miRNA在转录后的调控更加精密和高效。已有多项研究发现:它积极地参与了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但就miRNA与肝癌的相关研究来讲,与肝癌相关的miRNA的表达质谱更需进一步明确。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染色体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变异而引起的基因序列多态性。一般而言,SNP是指变异频率大于1%的单核苷酸变异,这种变异表现是某个位点碱基的改变。它不仅是遗传标记,而且可能调控或影响基因的表达,某个SNP不但对不同的地区人群影响存在差异,而且导致不同的个体对类似的生理及病理因素反应不同,从而影响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虽然,国外近年开展了一部分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与miRNA的SNP的相关探索,肝癌易感性与某些miRNA的SNP的研究结果,尽管为数不多,却存在着大量的争议。乙肝病人是我国肝细胞性肝癌相对好发人群,为了进一步确定乙肝患者中的肝癌易感人群,考虑到存在地区人种及较多乙肝病毒感染因素的差异,本研究选取具有乙肝背景的肝癌患者进行研究,也更易在相对小的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中,使SNP的易感性作用显现出来,所以本研究通过文献筛查,选取了较新研究的,与肝癌相关性较高,或与肝癌易感性研究尚未定论的8种miRNA,筛查约400bp范围内SNP位点,并通过基因库比对试验所发现的SNP位点;针对乙肝背景的肝癌患者进行肝癌遗传易感性和miRNA的SNP相关性研究。方法设计己选取的8种MicroRNA的双向引物,通过在173例肝细胞性肝癌和41例良性肝脏疾病的手术标本石蜡切片,提取DNA; PCR扩增8种MicroRNA约400bp的基因序列,产物测序,并通过基因库比对,寻找SNP位点,病例对照研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在扩增的序列内,miR-122SNP位点只发现一个,即位于miR-122编码基因下游102位;基因库里登记的其他8个位点,本次研究并未发现。hsa-mir-122SNP位点(rs17669)C/C基因型、T/T基因型、及T/C基因型分布频率:4%(7/173)、63.6%(110/173)、及32.4%(56/173)。hsa-mir-122SNP位点(rs17669)C/C基因型相对T/T基因型为肝细胞性肝癌的保护因素(OR=0.213,95%CI:0.062-0.732)。2、本研究发现的,miR-146aSNP位点(rs2910164)位于miR-146a编码基因区域内;基因库显示还有其他9个位点,并未发现。hsa-mir-146aSNP位点(rs2910164)C/C基因型、G/G基因型、及G/C基因型分布频率为:35.3%(61/173)、15..0%(26/173)、及49.7%(56/173)。hsa-mir-146a SNP位点(rs2910164)C/C基因型+C/G基因型相对G/G基因型为肝癌的危险因素(OR=3.086,95%CI:1.289-7.390).3、其余4个miRNA的DNA扩增(除miR-210, miR205扩增失败外),但未发现SNP位点。结论1、有乙肝背景汉族人,miR-146a的SNP位点(rs2910164)、miR-122的SNP位点(rs17669)可能与肝细胞型肝癌易感性相关。2、miRNA-21、miRNA-183、miRNA-200c、miRNA-375未发现SNP; miRNA-205、miRNA-210未扩增出PCR产物。第二部分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5年术后复发率高达40%-60%以上,特别是近期复发患者疗效差。进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很有意义。随着基因组学的进展,不少学者尝试着,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寻找新的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现有的临床标准,进行必要地补充和完善。因此,寻找术后早期复发的基因相关指标,在如何更加精确地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方面,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目前,尚无miRNA的SNP位点与肝癌手术预后的相关报道。肝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改变,使某些个体在分子水平先天性易患肝癌,易感肝癌的人群所患的肝癌,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上,与非易感人群所患的肝癌已有所差别;由于SNP可能会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所以,我们进一步探讨:位于miRNA-122和miRNA-146a基因序列上,具有肝癌易感性的2个SNP位点,与肝癌术后近期复发和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定义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为近期复发;术后2年内复发定义为早期复发。在剔除非根治性切除的残癌病例后,我们分析了173例肝癌切除术后的近期和早期复发情况,对照研究上述2个miRNA的SNP不同的基因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术后近期和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上述复发与不同基因型关系。结果本组病例复发时间段显示:6个月内的复发率是38.7%(67/173);1年内的复发率是53.1%(92/173);2年内的复发率是57.2%(99/173)。通过累积复发率分析,术后1年内为复发高峰期,其中72%的1年内复发病例在6个月内;肿瘤大小、miRNA146a(rs2910164)C/G基因型为肝癌近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肿瘤大小、AFP阳性、miRNA146a (rs2910164)C/G基因型为肝癌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miRNA122(rs17669)与术后复发无关。miRNA(rs2910164)的C/G基因型为肝癌近期和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OR=9.040,95%CI:2.393-34.155; OR=4.165,95%CI:1.898-9.141)。结论1、miRNA146a的rs2910164的C/G型可能与肝癌近期复发和早期复发相关。2、miRNA122的rs17669与术后复发无关。

王乙水[6](2011)在《CXCR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侵袭力及腔内种植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靶向CXCR4的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载体,特异干扰RAN(siRNA)沉默EJ-M3细胞CXCR4因子,检测EJ-M3细胞CXCR4 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及CXCR4基因的表达蛋白情况;并观察特异性siRNA对EJ-M3细胞侵袭力的影响;裸鼠体内观察siRNA对EJ-M3膀胱腔内种植的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聚合酶体外合成以CXCR4为靶基因的siRNA,用脂质体2000转染膀胱癌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有限稀释法获单克隆细胞;RT-PCR检测CXCR4 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MTT法测细胞增殖;Boyden小室模型检测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裸鼠动物模型试验检测对EJ-M3的腔内种植力的影响。结果:膀胱肿瘤细胞EJ-M3转染CXCR4siRNA后RT-PCR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shRNA-CXCR4组CXCR4 mRNA的表达水平(0.149±0.03);空白对照组(0.44±0.08)和阴性对照组(0.43±0.05),(P<0.05);实验组与空白组对比:CXCR4的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降低(38.45%±4.4%vs 97.21%±5.33,p<0.01);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减弱(39..67±6.45 vs 87.33±8.38 p<0.01)。细胞周期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在无SDF-1存在的情况下,各组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改变,经SDF-1刺激后,各组细胞增殖增加,但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显着低于空白阴性组。(24 0.65±0.05 vs 0.71±0.03;P<0.05 48h 0.83±0.03 vs 0.94±0.04P<0.0572h 1.16±0.04 vs 1.53±0.07).裸鼠动物模型试验致瘤率实验组1例,空白对照组7例每组试验10只)经过T检验,P<0.05。结论:以CXCR4为靶向的siRNA能够有效下调基因;可以明显的抑制细胞EJ-M3CXCR4 mRNA的转录水平及CXCR4蛋白的表达;能降低SDF-1诱导的膀胱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及增殖活性;同时也能降低膀胱癌的腔内种植能力。

李钊[7](2009)在《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模式及初步分析》文中指出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实体瘤的转移过程目前仍存在争论。普遍接受的是克隆进化转移模式。此模式认为转移是一个克隆选择过程。最后,原发肿瘤的一个亚克隆获得了完全的转移能力并形成转移灶,转移代表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最近的研究显示肿瘤早期即存在骨微转移灶及原发肿瘤存在转移基因的表达对传统的克隆进化转移模式提出了挑战。临床上没有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骨髓或其他部位中发现的游离肿瘤细胞(M0细胞)基因表达与原发肿瘤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肿瘤细胞可早期播散,转移肿瘤细胞可以在远隔部位独立进化,这就是所谓的平行进化模式。然而,临床上出现明显转移灶患者,M1细胞之间差异却较之M0细胞小。与平行进化模式预测结果M1细胞间的差异应该更大不符。许多转移相关基因并不能给予原发肿瘤选择优势,这些基因在原发基因不应该有表达。基因芯片研究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存在转移基因的表达。有学者提出共同基因假说来解释这一结果,即转移相关基因即致癌基因。有些原发肿瘤是注定会发生转移,而有一些肿瘤却不会转移。考虑肿瘤不断演进,注定不会转移的肿瘤完全可以获得充分的转移能力。我们并不认为共同基因假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Norton L提出进入循环的肿瘤细胞可以回植入原发灶。如果肿瘤细胞可以很早,甚至是在出现染色体不稳定之前,由原发灶离开。那么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完全可以离开转移灶,重新进入循环。从逻辑上肿瘤细胞可以回植入原发灶,原因是原发灶已经建立适应肿瘤细胞生存的微环境。肿瘤细胞可以在原发灶及继发灶之间迁移,考虑到由肿瘤启动到临床发现漫长的时间,根据克隆优势理论,最终具备生存优势的亚克隆会支配原发灶及继发灶。我们认为肿瘤转移进展是整体水平的克隆进化。我们提出的肿瘤转移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到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假说为原发灶及转移灶基因表达谱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解释。肿瘤进展的早期播散肿瘤细胞基因表达与原发灶不同,但存在转移灶患者的骨髓内播散肿瘤细胞与原发灶差异很小,这一结果反映的是肿瘤演进的不同阶段。最终,最具生存优势的克隆主宰了整个的肿瘤,包括原发灶和转移灶。当然,原发灶可以表达转移相关的基因。这个新的模式不仅会对肿瘤转移演进的认识产生影响,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细胞在获得完全的转移能力无限制生长之前处于休眠状态,在原发灶很小或不能检出原发灶(即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的情况下即可建立转移灶,可能的原因是早期播散的肿瘤细胞在远隔部位建立了有利生长的微环境,生长速度超过了原发灶。进展快速的肿瘤细胞会建立起适合的微环境,播散细胞似乎更容易植入这样的部位。切除原发肿瘤,可以加速转移。可能的原因是播散肿瘤细胞重新分布,植入转移部位的肿瘤细胞增多,可能促进了转移灶进展。多个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可能的原因是肿瘤细胞播散早期发生,针对肿瘤细胞侵袭环节的治疗并不能阻止肿瘤细胞的转移。为了更好地控制肿瘤转移应考虑原发肿瘤与转移灶之间的交互关系。肿瘤干细胞可以认为是肿瘤起始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可以作为原发灶及转移灶间迁移的种子细胞,与我们的模式并不冲突。当然我们需要更多证据来证实我们的假说,随着动物自发转移模型的完善、细胞标记技术及活体成像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假说终将得到验证。

张超[8](2008)在《膀胱癌细胞侵袭力与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BIU-87、EJ、T24三株膀胱癌细胞的体外高侵袭力亚系,观察膀胱肿瘤细胞的侵袭过程,并运用该亚系对膀胱癌细胞侵袭力与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改良侵袭实验,以穿透人工基底膜和孔径为8μm的聚碳酸脂膜为依据,对BIU-87、EJ、T24三株膀胱癌细胞进行筛选,获得具有体外高侵袭能力的膀胱癌细胞亚系;通过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体外侵袭力对母代与子代细胞体外增殖及侵袭能力进行对比,并对BIU-87、EJ、T24三株目前国内常用膀胱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运用对传统体外侵袭实验中正在侵袭的膀胱肿瘤细胞的侵袭过程进行了观察;通过裸小鼠膀胱灌注膀胱肿瘤细胞,模拟体内膀胱肿瘤种植转移的过程,对膀胱肿瘤细胞侵袭力与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筛选出了BIU-87、EJ、T24三株膀胱癌细胞的体外高侵袭力亚系,筛选后的各子代细胞,经15代以上传代后,细胞形态与母代比较无明显变化。三株母代细胞中BIU-87的体外增殖速度最强(P<0.05);EJ与T24的体外增殖速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株母代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无显着性差异(10=0.568);体外侵袭实验证实,BIU-87细胞的体外侵袭力高于EJ、T24(P<0.05),但穿过Matrigel和聚碳酸酯膜,掉到24孔板中的细胞数却较EJ、T24少(P=0.004)。各子代细胞的增殖速度较母代有明显加快(P<0.05),PI较母代细胞增大(P<0.05),体外侵袭能力较母代明显提高(p<0.00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膀胱肿瘤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椭圆形,表面有微绒毛,贴在Matrigel上生长;一个或多个细胞伸出伪足固定在Matrigel上,并向聚碳酸酯膜上的小孔伸出伪足,正在穿过Matrigel及聚碳酸酯膜上的小孔。裸小鼠膀胱内种植转移研究发现,体外高侵袭力的膀胱癌细胞亚系,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的发生率较其母代高(P<0.001)结论:运用改良侵袭实验,筛选膀胱癌细胞系的体外高侵袭力亚系的方法是可靠的,筛选出的体外高侵袭力膀胱癌细胞亚系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外侵袭能力均较其母代细胞高,为今后对膀胱癌侵袭及转移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细胞模型;动物体内实验证实,体外侵袭能力高的膀胱肿瘤细胞更易发生膀胱腔内种植转移。

杨德林[9](2008)在《膀胱癌腔内种植模型体系的建立及相关因素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具有高侵袭及高腔内种植潜能的膀胱癌细胞亚系,建立可动态观察的膀胱癌腔内种植动物模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初步研究,为膀胱癌腔内种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模型及平台。方法:以膀胱癌细胞系EJ穿透人工基底膜能力为依据筛选具有体外高侵袭能力的膀胱癌细胞亚系,并对筛选前后膀胱癌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采用脂质体介导质粒转染的方法将质粒pEGFP-C1导入母、子代膀胱癌细胞中,筛选出稳定高表达EGFP的膀胱癌细胞亚系;将稳定高表达EGFP的膀胱癌细胞灌注裸小鼠膀胱中,成瘤后取肿瘤组织体外再培养,连续多次,建立具有高侵袭高腔内种植潜能且表达EGFP的膀胱癌细胞亚系,并对其基本生物学行为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膀胱癌腔内种植的动物模型,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整体荧光成像系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对人膀胱肿瘤细胞裸小鼠膀胱腔内种植的成瘤过程进行动态观察;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在除菌尿液中培养的膀胱癌细胞;MTT法对比人膀胱癌细胞EJ、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分别在尿液、生理盐水和无血清1640中的存活情况;逐渐增加培养基中尿液的方法,诱导并筛选建立高尿液适应性的膀胱癌细胞;ELESA法检测膀胱粘膜损伤与未损伤时小鼠膀胱CXCL12(SDF-1)含量的变化,裸小鼠体内实验对膀胱粘膜的损伤和炎症与膀胱癌腔内种植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筛选后获得的体外高侵袭力子代细胞(EJ-m3),经15代以上传代后,细胞形态与母代无明显变化,细胞增殖速度较母代有明显加快(P<0.05),体外侵袭能力较母系明显提高(P<0.01),动物体内实验证实高侵袭力的子代细胞较母代细胞成瘤率高;成功获得具有高侵袭力和稳定高表达EGFP的单克隆细胞株(EJ-m3-GFP),该细胞EGFP的表达率为99.9%,增殖指数、生长曲线和体外侵袭力与未转染前相似(P>0.05);建立了高腔内种植潜能的膀胱癌细胞亚系(EJ-im3-GFP),并且该亚系细胞CXCR4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膀胱癌细胞EJ(P=0.001);构建出可以通过体视荧光镜和流式细胞仪对肿瘤进行有效评价的膀胱癌细胞膀胱腔内种植的动物模型;观察到人膀胱癌细胞裸鼠腔内种植的过程呈倒抛物线型;EJ细胞在尿中12h贴壁,24h仍可见到存活细胞,经多元方差分析,在尿液中培养相同时间时,EJ较HepG2(P<0.001)和Ecv304(P=0.014)的存活数目多;HepG2与Ecv30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高尿液适应性的膀胱癌细胞在尿液中,24h时有大量细胞存活,48h仍有细胞存活;胰霉损伤的小鼠膀胱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侵润,趋化因子CXCL12(SDF-1)的含量增加;出现膀胱粘膜损伤和炎症的裸小鼠,膀胱腔内种植的发生率更高。结论:膀胱肿瘤细胞的侵袭力,与膀胱癌的腔内种植呈正相关;EGFP转染人膀胱癌细胞EJ及其体外高侵袭力亚系EJ-m3未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产生明显影响;CXCR4在膀胱癌细胞中有表达,并且高腔内种植潜能膀胱癌细胞亚系EJ-im3-GFP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膀胱癌细胞EJ;膀胱癌细胞腔内种植的动物模型成瘤率高,可以在不处死裸鼠的情况下体外、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人膀胱肿瘤细胞裸小鼠膀胱腔内种植的形成过程为倒抛物线型。膀胱肿瘤细胞对尿液具有高适应性,体外培养的膀胱肿瘤细胞可以在尿液中存活一定时间(至少12h);膀胱粘膜损伤后会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及趋化因子CXCL12(SDF-1)的高表达;并且膀胱粘膜损伤与膀胱癌腔内种植呈正相关。

褚亮[10](2007)在《陕西黄药子提取物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抗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YZ在体外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增殖及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食管癌细胞株Eca-109,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计算倍增时间;2.采用MTT法测定HYZ对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3.Hoechst 33342/PI双荧光染色检测HYZ作用前后细胞凋亡情况;4.DNA Ladder技术检测HYZ作用前后细胞凋亡情况;5.流式细胞仪检测HYZ作用前后的凋亡率和周期阻滞。结果:1.Eca-109细胞经过3天的培养、记数,计算出其倍增时间为14.69h;倒置显微镜观察对照组Eca-109细胞为贴壁生长,细胞生长速度快,形态不规则,呈三角形、梭形和多边形,核居中、大而圆,药物组细胞数量较对照减少,随HYZ作用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细胞由多边形变成圆形,胞质内出现空泡,体积变小,折光度下降,部分细胞脱壁呈半悬浮状态,随后细胞皱缩,裂解似爆开的“菜花”状,在10ug/ml浓度作用48h后变化最为明显。2. MTT比色实验结果显示,HYZ处理Eca-109细胞1~4d后,OD570(A值)值分别比未经处理的Eca-109细胞显着下降(P<0.01),细胞存活率随着剂量的的增大显着下降,并且随着药物的作用时间的增长而明显下降,并呈时效和量效关系;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μg/ml; 10μg/mlHYZ作用Eca-109细胞48h,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3.Hoechst33342/PI的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活细胞大小一致,被透过活细胞膜的Hoechst33342染成蓝色,荧光均匀,少见细胞膜破裂从而被PI染成橘红色的坏死细胞。实验组细胞Hoechst33342/PI染色也呈蓝色,细胞体积缩小,胞质浓缩,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边缘化,核碎裂,染色质分割成块,细胞呈亮珠状蓝色荧光和形成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改变,晚期凋亡细胞染色呈橘红色,但仍可见典型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改变。4.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Eca-109细胞其DNA在凝胶上电泳痕迹为一条距加样孔很近的大分子条带,正常分子质量100kb以上;浓度为10μg/ml的HYZ,HYZ处理后第48h提取的DNA电泳出现明显的梯状带(DNA Ladder); 5.流式细胞仪凋亡率的检测, Eca-109细胞加入10μg/ml浓度HYZ,分别作用于24、48和72h,通过亚G1峰检测其凋亡率分别为(6.41±0.09)%、(18.38±0.11)%、(27.35±0.27)%、(17.73±1.22)%、(32.55±2.73)%,其中Eca-109细胞加入10μg/ml浓度HYZ分别作用24、48和72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80、31.46、29.73和25.99,P值均为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HYZ作用后的肿瘤细胞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小峰,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由对照组的(56.57±1.67)%增加到(82.24±1.38)%,F=139.431,P=0.000;同时处于S期的细胞数减少,由对照组的(23.43±8.55)%减少到(12.35±2.11)%,F=141.239,P=0.000。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结论:随着HYZ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对Eca-109细胞的体外抑制效应增加,HYZ通过引起Eca-109细胞G0/ G1周期阻滞而发生凋亡,起到杀伤肿瘤的作用。

二、胃癌的多灶性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的多灶性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模式指导术后靶区勾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病人选择
    2.2 化疗方案
    2.3 分区方法
    2.4 复发的诊断标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人的特点
    3.2 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
    3.3 术后复发具体部位及转移率
    3.4 术后出现腹腔LNM的临床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老年食管癌累及野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评价
    2.2 生存时间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槲皮素对裸鼠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SNPs与肝癌易感性和切除术后近期复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SNPs与肝癌易感性关系
    研究背景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单核苷酸SNPs与肝癌术后近期复发的关系
    研究背景
    对象与方法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附件

(6)CXCR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侵袭力及腔内种植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特异性siRNA对EJ-M_3细胞CXCR4基因表达影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CXCR4-siRNA对EJ-M_3细胞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CXCR4-siRNA对EJ-M_3裸鼠膀胱腔内种植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模式及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肿瘤的基本认识
        单克隆起源
        肿瘤演进
    肿瘤转移的基本理解
        转移级联的基本步骤
        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
    转移传统模式
    其他肿瘤转移学说
        动态异质性
        细胞融合
        基因转移
        共同基因
    转移研究的新进展
        肿瘤干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及间质-上皮转化
        转移前生境
    转移的特殊问题
        休眠
        切除原发灶对转移灶的影响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平行演进模式
        早期细胞动力学研究
        早期存在循环肿瘤细胞
        基因表达谱证据
        平行进化模式的提出
        目前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模式
        新的转移模式的提出
        几个问题的讨论
        转移潜能决定
        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转移前生境
        休眠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及多灶性起源肿瘤
        切除原发灶对转移灶的影响
        基因表达谱结果的解释
        新的转移模式对其他问题的解释
    新模型的预测及对肿瘤研究治疗的可能影响
        对基础研究的可能影响
        对肿瘤临床的可能影响
    新模型的可能验证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膀胱癌细胞侵袭力与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
    2 恶性肿瘤的种植转移与膀胱肿瘤腔内种植转移
    3 选题背景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体外高侵袭力膀胱癌细胞的筛选
    1 细胞亚系筛选方法的简介
    2 实验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侵袭过程的观察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腔内种植转移与肿瘤细胞侵袭力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膀胱癌腔内种植模型体系的建立及相关因素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膀胱癌腔内种植模型体系的建立及相关因素的初步探讨
    引言
    第一部分 体外高侵袭力膀胱癌细胞亚系的筛选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体内高腔内种植潜能膀胱癌细胞亚系的建立
        前言
        实验一 稳定高表达EGFP的膀胱癌细胞株的获得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 高腔内种植潜能膀胱癌细胞亚系的获得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可视人膀胱癌细胞裸鼠膀胱腔内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种植过程的动态观察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尿液和膀胱粘膜微环境与膀胱癌腔内种植关系的初步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膀胱癌细胞对尿液适应性生存的研究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 膀胱微环境与膀胱癌腔内种植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缩略语
        附录Ⅱ:E.Z.N.A,TM Fastfilter Endo-free Plasmid Mini Kit说明书
        附录Ⅲ:Invitrogentm Lipofactamine 2000说明书
文献综述
    综述1: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发生特点及机制研究
    综述2:恶性肿瘤种植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陕西黄药子提取物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抗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食管癌概述
        1.1 食管癌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食管癌的病因病机及组织病理学分型
        1.3 食管癌的治疗现状
    2. 黄药子概述
        2.1 黄药子的生长
        2.2 祖国医学对黄药子的认识
        2.3 黄药子的现代药理研究
    3. 细胞周期简述
        3.1 细胞凋亡
第二部分 黄药子对 Eca-109 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的配制
    2 主要指标及实验方法
        2.1 对 Eca-109 细胞的抑制作用
        2.2 对诱导 Eca-109 细胞凋亡的作用
    3 实验结果
        3.1 Eca-109 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的测定
        3.2 Eca-109 细胞形态观察
        3.3 黄药子提取物对 Eca-109 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3.4 Hoechst33342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
        3.6 黄药子提取物对 Eca-109 细胞凋亡的 DNA Ladder 检测
    4 讨论
        4.1 药物的选择
        4.2 肿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相关研究及评价
        4.3 HYZ 对Eca-109 细胞抑制生长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
    5 结论
第三部分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览表
致谢

四、胃癌的多灶性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模式指导术后靶区勾画研究[D]. 王晓莉. 济南大学, 2017(03)
  • [2]老年食管癌累及野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效果观察[J]. 李彩红,张兰胜,陈方荟,周立健,朱园园,花道金.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6(06)
  • [3]槲皮素对裸鼠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及机制[D]. 阳锡军.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4]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疗效观察[D]. 刘红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7)
  • [5]MicroRNA-122和MicroRNA-146a的SNPs与肝癌易感性和切除术后近期复发的关系[D]. 周峥.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6]CXCR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侵袭力及腔内种植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乙水.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7]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模式及初步分析[D]. 李钊.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8]膀胱癌细胞侵袭力与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的实验研究[D]. 张超. 昆明医学院, 2008(09)
  • [9]膀胱癌腔内种植模型体系的建立及相关因素的初步探讨[D]. 杨德林. 昆明医学院, 2008(10)
  • [10]陕西黄药子提取物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抗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D]. 褚亮. 陕西中医学院, 2007(03)

标签:;  ;  ;  ;  ;  

胃癌的多灶性起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