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库存全血凝血因子Ⅷ改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汤博[1](2021)在《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并对五类术中失血风险较高的代表性手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腹胃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控制手术方面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我国三级医院的36092159名手术患者中,702067名患者(1.95%,95%CI:1.94%~1.95%)在围手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在2013年至2018年间,粗输注率由 2.24%(95%CI:2.22%~2.25%)下降至 1.84%(95%CI:1.81%~1.87%);校正人群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后,仍可观察到类似的下降趋势。针对五类行代表性手术的单病种患者分析后发现,各手术类型患者的粗输注率也均有下降。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9.48%(95%CI:8.18%~10.96%)下降至7.54%(95%CI:5.48%~10.28%);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21.78%(95%CI:21.11%~22.48%)下降至 18.93%(95%CI:16.87%~21.19%);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6.89%(95%CI:6.52%~7.29%)下降至4.37%(95%CI:3.49%~5.46%);开腹胃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7.19%(95%CI:6.90%~7.48%)下降至7.09%(95%CI:6.60%~7.61%);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 17.34%(95%CI:16.85%~17.85%)下降至 7.03%(95%CI:6.14%~8.02%)。在各类手术中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性别、年龄及地区因素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仍呈下降趋势,但有小范围波动。以2016或2017年的输注率最低,2018年的稍有回升。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间的粗输注率差异悬殊,以西北地区的相对较高,而华东地区的则相对较低,可相差3~10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及年份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结论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着的地区间差异。目的血浆的输注指征及具体输注方案尚有争议,却在围手术期经常使用。尚不确定我国目前的血浆输注实践与手术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输注血浆后的在院期间死亡情况,为围手术期血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手术类型(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骨科手术)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亚组分析,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次要结局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在69319名输注红细胞但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中,34827名患者(50.24%)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血浆输注,808名患者(1.17%)在院期间死亡。我们发现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率增高有关(每输注100ml血浆Odds ratio[OR],1.05;95%CI,1.04-1.06)。且在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患者中,以及围手术期输注>0且≤2单位、>2且≤4单位、>4且≤6单位、>6且≤8单位和>8且≤10单位红细胞的患者中均发现类似的联系。相较于红细胞输注量较高组(>8且≤10单位),输注量较低组(>0且≤2单位)的患者每输注100ml血浆增加的在院期间死亡风险更大。另外,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手术切口感染(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2-1.04)、院内感染(每输注 100 ml 血浆 OR,1.03;95%CI,1.02-1.04)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0-1.05)的发生危险增高有关,且住院时间更长(每输注100 ml血浆hazard ratio[HR],1.05;95%CI,1.04-1.07)。结论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患者中,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危险增加有关。
刘芸男[2](2020)在《基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分析的血液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了解W市血液中心血液发放及库存管理及无偿献血招募管理等情况,收集临床用血数据,分析临床用血的用量及成分血用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构建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共关系与公共服务理论为血液库存的动态管理及无偿献血采集与招募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利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与血液采集招募、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相关的期刊文章、政策报告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2.专家咨询法选择血液中心综合科管理者、信息科管理者、卫生政策研究专家及卫生统计学专家,对课题的设计进行完善,对调查指标的筛选提供建议,对后期模型构建及对策措施进行论证;3.问卷调查法对W市血液中心进行全样本调查,收集W市2006-2018年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各类成分血的临床用量数据;4.深度访谈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血液中心综合科管理者、血液中心发血科管理者及某三甲医院输血科负责人,重点了解血液库存管理、血液发放管理、临床用血紧缺应对管理、无偿献血招募及采集管理等方面信息;5.统计方法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临床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采用SPSS19.0,选取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总量及各血型2006年1月2016年6月每月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2016年7月-2019年6月的用血量进行预测,然后运用临床实际用血量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W市血液中心用血情况2006?2018年,W市血液中心覆盖区域临床用血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28995.29U增长到479671.50U,平均年增长率7.02%;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9%以上,血液成分制剂由14种升至2018年16种;红细胞制品使用量从99176.75U增长到212449U,年均增长率6.94%;血浆制品从116258U增长到191754U,年均增长率4.58%,但临床总用量的占比从50.77%下降到39.98%;单采血小板制品从2342U增长到21212U,年均增长率21.26%,临床用量的占比从1.02%增至4.42%;冷沉淀凝血因子从1872U增长到50080U,年均增长率34.36%,临床总用量的占比从0.82%上升至10.44%。2.W市血液中心血液发放及库存管理情况在血液制品的发放中血液中心制定了“先进先出”的发放原则,即根据血液制品的日期先后依次出库,以避免因过期导致血液制品的浪费。常规血液制品的发放一般不需预约,其他血液制品或婴幼儿小剂量血液制品则需电话预约。为保障血液制品的合理供给,血液中心还建立了血液库存的三级预警机制,以应对库存不足的情况。根据上一年度或历年同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结合管理者个人既往经验估算本年度同期血液制品需要量,以作为血液采集、制备的依据。3.无偿献血招募管理情况W市血液中心有28个流动采血点,4个献血方舱,至今尚无献血屋,未能达到国家关于献血场所的配置要求。尽管《献血法》已明确了政府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的主体责任,但实践中却少有参与,血液中心在宣传招募时常遭受质疑和冷遇,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血液的有效采集。W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的对象确定为街头流动人员,年龄为当下符合做献血者的18岁55岁的成人,针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团体宣传活动开展极少,未把18岁以下青少年,即将来潜在的献血者纳入宣传教育的队列。4.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情况采用2006年1月-2016年6月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红细胞类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为ARIMA(3,1,0)(0,1,1)12;A、B、O、AB血型红细胞需求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3,1,0)(2,1,0)12、ARIMA(3,1,0)(0,1,1)12、ARIMA(3,1,0)(1,0,1)12及ARIMA(3,1,0)(0,1,1)12;单采血小板类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为ARIMA(0,1,1)(0,1,1)12,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1,1,0)(1,1,1)12、ARIMA(1,1,0)(0,1,1)12、ARIMA(0,1,1)(0,1,1)12、ARIMA(0,1,2)(0,1,1)12。运用2016年7月-2019年6月临床实际用血量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1.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血液成分制剂种类增多,红细胞制品、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等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9%以上,成分输血推广效果好,血液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2.临床血液用量的预测主要依据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故对采血量、制备量及库存量的估计往往不科学、不准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血液制品供给不足、医院与血液中心“对立”情绪产生。3.固定采血点数量少;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政府缺位;团体捐献占比太低;宣传模式存在缺陷。4.ARIMA模型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效果好,精度高,适用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需求预测,可为无偿献血招募及采集提供科学的依据。对策建议1.根据ARIMA模型科学预测临床用血需求,完善血液库存及预警机制。2.无偿献血招募及宣传方面增加固定采血点数量;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团体无偿献血捐献比例;优化宣传模式。3.建立W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全市技术管理标准;建立全市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临床用血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临床用血需求情况;建立全市协调统一的血液调配机制,缓解血液供需矛盾。
袁园[3](2020)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及同种异体输血对其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CD4+T,CD8+T,NK细胞上免疫检查点分子PD-1、LAG-3、TIM-3的表达情况;2.了解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Treg)细胞上免疫检查点PD-1,LAG-3及CD39分子的表达情况;3.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淋巴细胞亚群与检查点分子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4.了解同种异体输血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CD8+T,NK细胞上PD-1、LAG-3、TIM-3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5.了解同种异体输血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上CD39,PD-1及LAG-3分子表达情况的影响;6.探讨输血前后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PD-1,LAG-3,TIM-3的表达;2.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免疫检查点PD-1,LAG-3,CD39的表达;3.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细胞亚群与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4.患者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临床输血、输血后效果评价;5.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PD-1,LAG-3,TIM-3的表达变化;6.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免疫检查点PD-1,LAG-3,CD39的表达变化情况;7.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CD3-T比例升高,CD3+T细胞比例降低,NK细胞比例降低,CD4+T,CD8+T,B细胞差异不大;2.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T,CD8+T,NK细胞上的PD-1,LAG-3,TIM-3负性检查点分子高表达,检查点双阳性的“耗竭”CD4+T比例增高;3.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上免疫检查点分子CD39,PD-1,LAG-3高表达;4.肿瘤患者PD-1高表达与CD4+T、NK细胞比例负相关,与Treg细胞比例正相关。PD-1,LAG-3,TIM-3,CD39分子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5.肿瘤患者同种异体输血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LAG-3+CD8+T细胞、PD-1+CD8+T细胞比例升高,双阳性“耗竭”CD4+T细胞亚群比例降低;6.同种异体输血导致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PD-1+Treg细胞、LAG-3+Treg细胞、PD-1+LAG-3+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输血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点分子PD-1,LAG-3,TIM-3,CD39的变化与患者年龄、血型、输血种类、WBC变化、HB变化有关。结论1.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固有免疫细胞受抑制程度高于适应性免疫细胞。PD-1,LAG-3,TIM-3负性检查点分子高表达,免疫抑制情况严重。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受到多条抑制性通路的影响,单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无效者,多靶点联合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肿瘤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增强,靶向Treg细胞使其数量减少、功能限制的免疫治疗方案将在未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3.肿瘤患者高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不仅可以调节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而且各分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调节关系。4.肿瘤患者输血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进一步失衡,输血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固有免疫系统影响更大,PD-1,LAG-3,TIM-3,CD39负性检查点分子高表达,加重免疫抑制情况,可能导致预后不良。5.加强肿瘤患者血液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精准和差异化输血。肿瘤患者的输血需由以往的“自由经验式输血理念”向“限制性输血理念”转变。
张莉[4](2019)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置换和象鼻子支架植入术(孙氏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岁-65岁之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分离组(P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分离组在麻醉诱导后至全身肝素化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术及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只进行术中自体血回收。于麻醉诱导后(T1)、CPB前(T2)、关胸前(T3)、术后24h(T4)和术后48h(T5)各时点中心静脉抽血检测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红细胞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等,抽取动脉血检测动脉肺泡氧分压差;记录麻醉诱导后和关胸前的ACT、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值,记录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低氧血症发生率、血液透析率、再次开胸率和脑卒中发生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后并行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组采血情况:分离组的总采血量(1457±231)ml,自体贫血小板血浆(710±170)ml,自体富血小板血浆(105±29)ml,自体浓缩红细胞(600±121)ml;(3)两组患者的术中的异体血使用情况:分离组使用的异体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自体洗涤红细胞的使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异体血使用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的游离血红蛋白和动脉肺泡氧分压差在T4和T5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和炎症因子在T1-T5无明显差异。(5)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和关胸前的ACT、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值无明显差异(P>0.05)。(6)分离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分离组的血液透析率较对照组少(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48h胸腔引流量、术后脑卒中和再次开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术中异体血使用量。自体血分离技术不影响患者术中凝血功能。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减少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液透析率明显降低。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降低术后动脉肺泡氧分压差,改善术后肺部氧合情况,患者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
张翠莉[5](2019)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血栓弹力图指标与术后引流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患者术中各阶段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指标与术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OPCABG的患者130例。依据患者术后24h引流量是否超过500ml分为2组:术后24h内引流量<500ml的患者为A组,n=80;术后24h内引流量≥500ml的患者为B组,n=50。抽取患者肝素化前,肝素化后5min及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的中心静脉血行TEG监测,并记录各时间段MA值,R值,K值和Angle,将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后24h引流量进行组间比较,将TEG相关指标对比之后进行相关分析及ROC特征曲线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A组与B组一般情况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冷沉淀输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资料、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等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与B组术后24h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三个时间段TEG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三个时间段的MA值均与术后24小时引流量呈现负相关,其中肝素化后MA值与术后24小时引流量相关性最大(r=-0.352,P<0.05)。5.ROC特征曲线分析发现,肝素化后MA值以70.6mm为最佳临界值点,灵敏度为46.3%,特异性为80%。结论:TEG-MA值预测术后出血意义较大;肝素化后TEG-MA值与术后24h引流量呈现最大的负相关性,且低于70.6mm预示患者术后24h引流量可能会超过500ml。
张小伟,王淑香,王岩[6](2017)在《灰色动态模型GM(1,1)在承德市血液采集及制备中的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灰色动态模型GM(1,1)(一个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在承德市中心血站预测血液采集及制备数量变化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04-01-2013-12承德市中心血站年采集和制备6类血液品种数据统计资料,建立采集、制备预测模型的Y(t)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将2013年采集、制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比较,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分析2014-2016年采集及制备数量。结果:承德市中心血站上述6类血液品种的后验差比(均方差)C均<0.35,小误差概率P值均为1,经拟合优度检验,精度均为优,预计2016年6类血液采集及血液制备品种数量仍处上升趋势。结论:承德市中心血站以上6类血液采集、制备品种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利用本模型对未来年份血液采集、制备数量进行外推预测。灰色系统一阶模型GM(1,1)成为其强化库存科学管理,保证血液供应计划的有效方法和可行性工具。
李翠[7](2017)在《不同输血方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将70例全麻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自体组和异体组,每组各35例。自体组患者术前3-5天采集自体全血400ml于4℃储血冰箱保存备用,术中使用自体血回收机回收手术野的血液经滤过、洗涤、浓缩等程序处理后回输给患者,异体组患者仅接受同种异体血液。2.所有病例于输血前、术后1d和术后3d三个不同时段采集外周血液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采用ELISA方法分别对患者血浆中IL-6、IL-8、TNF-α三类炎症因子进行检测。结果1.自体组患者输血后RBC、Hb、Hct、WBC显着升高,PLT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患者术后较输血前凝血功能有明显的减退,PT、APTT显着升高,Plt、Fib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异体组所测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体组基本一致,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组IL-6术后3d时较术前显着升高,术后1d和术后3d,IL-8、TNF-α较输血前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术后3d时自体组IL-8、TNF-α较异体组同期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差异,联合使用术前预存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可以减少同种异体血的使用,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李敏[8](2016)在《成分输血救治产科DIC先兆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成分输血救治产科DIC先兆的临床效果,明确成分输血对于救治产科DIC先兆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组:选取濮阳市2013年3月—2015年9月救治的DIC先兆患者78例,年龄2236岁,平均27.8±4.1岁,其中42例为初产妇,36例为经产妇,宫内孕约3440周,平均(37.3±3.5)周。排除合并心肝肾重要脏器患有疾病的孕妇。所有患者不同程度出现心动过速、四肢厥冷、血压降低、以及阴道口血流不止等临床表现,同时皮下出现淤血(伴有或者不伴有)情况,评估其失血量达7801500ml左右。DIC诱因分别为:胎盘早剥16例(20.51%)、重度子痫27例(34.62%)、前置胎盘13例(16.67%)、羊水栓塞4例(5.13%)、宫缩乏力18例(23.08%)。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9例)与对照组(n=39例);给予研究组成分输血,对照组输注全血;记录并比较输血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血流动力学变化和APTT(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即凝血酶时间)、PT(即凝血酶原时间)以及FGB(即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凝血指标变化与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以及PLT(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输血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低温反应、溶血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等。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得出结果如下:(1)研究组患者输血前、产后第1天、产后第3天HR、DBP、SBP、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输血后SBP、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研究组39例患者,平均输注悬浮红细胞(13.8±4.2)U,FFP(837.1±107.5)m L,冷沉淀输注者22例,平均输注(12.3±3.5)U,补充输注血小板20U者18例。对照组79例,平均输注全血(1526±178.2)m L。(3)两组患者经过输血后,APTT(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即凝血酶时间)、PT(即凝血酶原时间)以及FGB(即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凝血指标变化与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以及PLT(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变化,较输血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其中研究组的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含量等3个指标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组纤维蛋白原含量(FG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与对照组相当,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变化全部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指标变化,且经过临床观察,在输血过程中,患者也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输血反应,而且止血效果以及临床转归良好,显示出在救治产后大出血并DIC先兆上,成分输血比输注全血具有显着的优势。
尤榕,黄丽红,黄智君[9](2014)在《不同分离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Ⅷ含量的影响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分离时间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对凝血因子Ⅷ(简称Ⅷ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按不同分离制备时间(68h、912h、1318h)分为3组,对3组新鲜冰冻血浆产品进行凝血因子Ⅷ含量检测。结果 3组不同时间分离制备FFP的凝血因子Ⅷ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35.07,P<0.05,有统计学意义;再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第1组vs第2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vs第3组和第2组vs第3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际采集、制备FFP全过程中,应严格把控各个环节上的关键点,加强对采血、分离制备、速冻的时间和贮存、运输、离心、速冻温度的控制;确保在12h内制备的FFP的凝血因子Ⅷ的质量,既满足临床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能满足临床对FFP需求量。
桂峰[10](2011)在《浅谈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放置时间的临床应用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24h内凝血因子的变化,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型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份血浆样品分别于融化后0、6、12、2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Ⅶ、Ⅷ、Ⅸ(FⅦ、FⅧ、FⅨ)活性水平。结果新鲜血浆融化后24h之内无明显改变的有PT、FIB、TT(P>0·5);其他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各有明显的改变,同时显示FⅧ半衰期为1224h。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会有凝血因子活性衰减,为保证输血质量,应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二、库存全血凝血因子Ⅷ改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库存全血凝血因子Ⅷ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国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纵向观察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人群 |
3.研究因素及定义 |
4.偏倚控制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
3.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4.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
5.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粗输注率的地区间差异 |
讨论 |
一、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趋势的研究进展 |
二、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下降的潜在原因及获益 |
三、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地区异质性较高的潜在原因及应对措施 |
四、优势与创新 |
五、局限与不足 |
六、前景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人群 |
3.研究方案 |
结果 |
1.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2.围手术期输注血浆组与未输注血浆组患者的特征比较 |
3.多因素分析 |
4.亚组分析 |
5.输注血浆对次要结局的影响 |
讨论 |
一、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研究现状 |
二、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三、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手术类型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四、围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红细胞输注量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五、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其他不良结局的影响 |
六、优势与创新 |
七、局限与不足 |
八、前景与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手术期成人患者输注血浆的研究进展和指南对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获得的奖励 |
(2)基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分析的血液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临床用血需求预测研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血液需求预测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1 血液供需相关概念 |
2 ARIMA模型 |
3 采供血相关理论 |
第三章 W市血液中心用血情况分析 |
1 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 |
2 W市血液中心临床成分血制备及使用情况 |
第四章 W市血液中心采供血工作访谈结果讨论分析 |
1 血液发放及库存管理 |
2 无偿献血招募管理 |
第五章 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1 红细胞类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 |
2 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 |
3 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分析与结论 |
第六章 基于预测模型血液库存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
1 完善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及调配机制 |
2 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工作 |
3 优化血液信息管理系统 |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主要的研究结论 |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及同种异体输血对其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输血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输血与肿瘤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选择 |
2.1.2 随机分组 |
2.1.3 麻醉方法 |
2.1.4 CPB 方法 |
2.1.5 自体血小板分离 |
2.1.6 手术过程 |
2.1.7 术中输血指征 |
2.2 观察指标及标本处理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标本收集和保存 |
2.2.3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检测 |
2.2.3.1 试剂盒组成 |
2.2.3.2 试剂盒性能 |
2.2.3.3 实验原理 |
2.2.3.4 操作前准备工作 |
2.2.3.5 操作步骤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特点 |
3.1.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2 分离组的分离资料统计 |
3.2 患者异体血输注情况 |
3.3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变化 |
3.4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
3.5 fHb、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炎症因子 |
3.5.1 fHb |
3.5.2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
3.5.3 炎症因子改变情况 |
3.6 术后相关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血栓弹力图指标与术后引流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指导围术期成分输血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灰色动态模型GM(1,1)在承德市血液采集及制备中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建立血液采集及制备预测模型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7)不同输血方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成分输血救治产科DIC先兆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分输血与输注全血在救治产科DIC先兆患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不同分离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Ⅷ含量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对象及分组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按照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库存全血凝血因子Ⅷ改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汤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基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分析的血液需求预测研究[D]. 刘芸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3]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及同种异体输血对其水平的影响研究[D]. 袁园.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D]. 张莉. 南华大学, 2019(01)
- [5]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血栓弹力图指标与术后引流量的相关性研究[D]. 张翠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灰色动态模型GM(1,1)在承德市血液采集及制备中的预测研究[J]. 张小伟,王淑香,王岩.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7(02)
- [7]不同输血方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D]. 李翠.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8]成分输血救治产科DIC先兆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D]. 李敏. 郑州大学, 2016(03)
- [9]不同分离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Ⅷ含量的影响探讨[J]. 尤榕,黄丽红,黄智君.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06)
- [10]浅谈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放置时间的临床应用意义[J]. 桂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