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解题步骤

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解题步骤

一、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的解答步骤(论文文献综述)

徐思迪[1](2021)在《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才产生了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的雏形。直到民国时期才有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经历了自主招生(1912-1937)、统一招生(1938-1940)、监管命题(1941-1946)三个阶段,其研究集中在考试制度史、中学课程标准、国立大学入学招生环节三个方面,与数学试卷有关的仅有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1912-1940年是民国大学入学考试从自主招生向统一招生的过渡,因此选择这段时间的大学入学数学试卷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和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统计的方法。笔者首先收集到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入学数学试卷共计100余套,并且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壬戌学制颁布为节点,在壬戌学制颁布前、颁布后、统一招生时期中选择不同类型一流学校的试卷作为典型,这些试卷代表了当时大学招生考试对数学的要求。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情况、综合难度的变化。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试卷的内容特点:首先对试卷的内容进行分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试题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运用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对三个时期的试卷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分析试卷的内容变化情况。(2)统一招生时期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对SEC、Achieve、Webb三种一致性分析范式进行对比。由于课程标准(1936)中没有知识深度三级水平,因此选择可靠性较强、应用价值广泛、多角度的Webb分析模式从知识广度、知识种类、知识平衡性三个维度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3)试卷的综合难度变化:以鲍建生的“综合难度系数模型”为基础,增加“是否含参”难度影响因素,用“综合程度”替代“知识含量”。为了改变原有的简单赋值,采用武小鹏的标度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难度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的综合难度以及三个时期的难度变化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在厘清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的难度变化、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的同时,丰富了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卷的研究。

任雪雁[2](2021)在《西藏七年级学生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方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对方程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2019年西藏自治区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西藏七年级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三道方程题目中的正确率均不到三分之一,学生对方程的掌握并不理想。本文对西藏七年级学生的方程解题错误类型进行研究,探究错误成因,并提出改进方程解题错误的有关建议,为西藏七年级方程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以2019年西藏自治区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中的三道方程题为研究工具,选取覆盖西藏七个地区的494名学生样本进行研究。在数学解题错误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概念性错误、程序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和过失性错误的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分析框架,并将其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三个题型进行扩充,构建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分析二级框架。经编码与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藏七年级学生在方程解题中的错误类型主要为概念性错误;(2)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概念性错误主要为不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程序性错误主要为部分项未参与运算,策略性错误主要为解题停滞,过失性错误主要为计算事实错误;(3)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概念性错误主要为不理解方程组的概念,程序性错误主要为加减消元时两式加减错误,策略性错误主要为解题停滞,过失性错误主要为誊写错误;(4)在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中,概念性错误主要为找不对等量关系,程序性错误主要为未知数与未知量对应错误,策略性错误主要为使用代数法作答错误,过失性错主要为遗漏错误。此外,本文利用卡方检验对城乡学生方程题作答情况和错误类型占比情况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城市学生的方程题作答情况显着优于农村学生,但错误类型占比情况差异不显着。基于对错误类型的研究,将方程题解题错误成因归结为以下5点:(1)教师机械教学,学生对方程概念、算理算法理解不清;(2)教师对运算细节强调不足,学生对算理算法的应用不理想;(3)学生阅读文字题存在障碍,解题策略的制定受阻;(4)教师对解题习惯培养不够,学生不能及时纠正过失性错误;(5)西藏自治区教育水平落后,且城乡发展不均。最终,本文根据对方程解题错误类型与成因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1)巩固方程基础知识,明确方程运算的算理算法;(2)规范实际解题中的细节,培养学生对算理算法的应用能力;(3)加强语言学习,重视解题策略教学;(4)培养学生及时检查的习惯,规范书写;(5)加大对西藏的教育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夏密[3](2021)在《基于SOLO理论的九年级学生函数学习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标志着代数中常量到变量的一大转变,也是每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所占试卷分值普遍偏高,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函数知识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其它知识而言,十分抽象且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传统的函数学习评价多以考试分数为依据,侧重量化而非质性评价,因此,基于SOLO理论,并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对九年级学生函数学习的评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SOLO理论,划分出学生关于函数知识的认知水平。第二、编制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测试卷。第三、对收回的测试卷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认知水平,分析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总的来说,九年级学生关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认知水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概念方面,人数最多的都是M水平,在图象与性质方面,一次函数主要处于M水平,低于二次函数的R水平,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次函数同样低于二次函数,分别是U水平和M水平。二、从不同学校来看,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处于低水平的学生更多分布在农村中学,且城镇中学中处于高水平的学生比例更大。三、从不同性别来看,男、女生在一次函数的概念、实际应用,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这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女生的认知水平低于男生,其他两个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四、从不同民族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只在二次函数概念这一主题存在显着差异,汉族在这个方面的认知水平更好一些,在其他五个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民族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影响不大。五、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与认知水平发展情况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核心素养越强,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越高。根据试卷的作答情况,得到影响九年级学生函数学习的因素有:(1)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不深入,浮于表面;(2)对函数性质的运用不灵活;(3)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把握不深刻;(4)文字功底欠缺,阅读能力较差;(5)缺乏解题的规范性;(6)数学核心素养薄弱。针对学生函数学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1)重视概念的学习,做好基础工作;(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理解力;(3)培养阅读的习惯,加强阅读能力;(4)明确板书的重要性,实现思维可视化;(5)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思维水平的角度出发,给一次、二次函数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既丰富教师的函数教学方式,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进入高中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的学习打下根基。

宋书璐[4](2021)在《图示法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示法是一种直观的数学解题方法。它既能为“数与代数”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视角;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数与代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本研究选取了K市J小学三年级426名学生和全校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数与代数”中有关数的认识、数的运算、问题解决中的六节典型性课例进行课例分析。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针对教师和学生调查研究的不同维度,综合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课例分析,主要研究运用图示法的优势以及出现的问题。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教师和学生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图示法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看法、建议以及所关注问题分别是什么?2.课例分析运用研究图示法在“数与代数”中有关数的认识、数的运算、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中的运用优势和出现的问题分别是什么?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1.教师和学生调查研究(1)“图示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2)教师和学生都比较肯定“图示法”的功能。(3)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图示法”应该适度使用,因需使用。(4)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作图的规范性。2.课例分析运用研究第一,运用优势主要有:(1)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给予学生解题思路。(2)能够快速地找到解题的关键点,提供解题思路。(3)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对今后做题时有所帮助。(4)能够在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变得有趣生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第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作图不规范,不用直尺画图或者画出的图大小、长度不一。(2)学生能正确画图,却无法正确说出图示法的名称。(3)个别学生不能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图。(4)画出的图单一。最后,依据调查和课例分析的结论得到的启示:(1)严格要求,重视作图的规范性。(2)适度使用,呈现图示法的多样性。(3)循序渐进,体会图示法的价值。

叶丹[5](2021)在《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点燃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引擎,全国开展了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有效标尺;开展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能够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胜任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构建课堂教学观察表,借助观察表利用课堂观察法了解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概率与统计课的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是应用构建的观察表观察数学课堂教学,解释观察表的使用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LICC范式和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经过三轮专家咨询,修改完善观察表,并在实际课堂中检验观察表的有效性,最终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的四种课型课堂教学观察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观察维度覆盖了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课堂表现领域,观察视角简洁适合记录与处理,观察点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设置了较高的表现期望,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合格;(2)经过实践检验,构建的课堂教学观察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预定的观察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有效,并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数据;(3)构建的观察表可以发挥诊断功能,能以观察报告为框架诊断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依据观察表和观察记录有针对性的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指明方向,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发挥观察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上的作用。本研究将数学核心素养细化为课堂中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学行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肖琳婧[6](2021)在《高中生“圆锥曲线”问题解决中问题表征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问题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亦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界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而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针对问题所构建的一种认知结构,也是对问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行系统的表征过程。此外,解析几何的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因此,研究高中生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表征水平,不仅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展开。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确定了问题表征、问题解决以及表征水平等核心概念,同时确定了本文所要运用的相关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基于文献设计了调查问卷和测试卷,然后在陕西省HY中学抽取了439名高二、三学生进行调研。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解决圆锥曲线问题时的心理行为状况;(2)从“概念表征、性质表征、方程表征、几何表征和综合表征”等五种表征方式设计测试卷,评价不同学生在解决圆锥曲线问题时表征水平的差异性,分析数学表征的掌握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影响;(3)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提出表征视角下的解题教学原则,并结合教学原则以“圆锥曲线综合问题中的最值与范围、定点与定值问题”为例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后期的展望。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大部分学生都有学好圆锥曲线知识的信心和兴趣,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解题习惯;(2)高中生的问题表征水平总体层次偏低;(3)学生的概念表征和性质表征水平略高,而在方程表征、几何表征和逻辑表征时水平偏低;(4)男生和女生的表征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高二学生和高三学生的表征水平存在显着差异;(5)高中生表征水平的测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查亚红[7](202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项基础的科学,数学能为很多应用科学技术提供有用的指导,让这些科学技术更好的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因此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因为他们发现学生自我是否有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想法,以及能够很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息息相关。然而,在实际进行应用意识培养时,主要面临着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教师引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考虑到前人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虽然关于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比较多,但是关于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还是比较少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希望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水平。因此,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切入方式,提出应用意识培养策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进行实践研究。本文提出应用意识表现的四个层次,并且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表现层次之上。首先,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并且利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所处阶段,以此为切入点,发现学生的应有意识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层次,应用意识很不好,有必要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其次,再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和理论基础,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策略。最后,为了了解提出的策略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利用实验法进行实践研究,设计两次实验(前测和后测)证明了应用意识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的的两个班级在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两个班的后测成绩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应用意识水平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班的应用意识水平无明显提高,该实验很好的验证了本文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当前学生的应用意识所处的层次普遍在第一和第二层次,水平薄弱,影响学生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有教师忽视教学中的引导、学生缺少应用的自觉性、评价元素单一。(2)让从生活出发,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回归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数学应用意识这三个培养阶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然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既要抓教师的引导作用,即加强生活化情境创设和课堂实例拓展、重视应用题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关注学生建模思想培养和相关能力的开发;又要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及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3)本文所提的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水平。

梁宁[8](2020)在《初中物理计算题答题规范性的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初中物理计算题答题的规范性,是物理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初中阶段开始强调物理计算题答题的规范性,经过教师日常教学答题规范的示范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规范训练,以及考试的反馈、讲评,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规范物理计算题答题过程,为物理学习夯实基础。

温馨[9](2020)在《基于中考函数应用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函数是研究客观事物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数学试题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与应用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逐渐加强,特别是函数部分,对学生的考查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发展趋势。函数的应用能力在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本研究采用统计比较法、文本研究法、测试法、访谈法,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统计和整理了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中的函数应用的设置和分布情况,以2014-2019年成都市中考数学试卷为研究样本和切入点,统计并整理了近六年成都中考试卷中函数应用题的分布、数量、分值占比、考查方式以及考查内容,在这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上述试卷在函数应用考察上的相同点和差异性。以四道成都中考中典型的函数应用真题,结合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对考查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对四道典型的中考真题的分析与归纳,采用测试法对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初2017级(初三年级)的全体学生的函数应用能力进行测试,最后结合以上统计,积极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提出行之有效的函数教学建议。基于本次研究所分析的成都市数学中考中函数的应用的考查形式和考察内容,结合初中阶段的函数教学内容,对学生函数应用能力的认知水平测试结果分析,得到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自身函数应用意识,加强学生函数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刻落实课堂教学“四回归”的教学启示,并对本校高段数学教研组提出加强教师培训,加强集体备课,根据实际情况筛选课堂活动等建议。

刘伟[10](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二、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的解答步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的解答步骤(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以考试制度史为对象的研究
    2.2 以课程标准为对象的研究
    2.3 以民国国立大学入学招生考试为对象的研究
3 壬戌学制颁布前试题分析(1912-1922)
    3.1 分期原因
    3.2 学制变迁
    3.3 课程标准
    3.4 考试制度以及考试范围
    3.5 典型试题分析
        3.5.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数学试卷举例
        3.5.2 试卷特点
        3.5.3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4 壬戌学制颁布后试题分析(1923-1937)
    4.1 学制变迁
    4.2 课程标准演变过程
        4.2.1 课程纲要时期(1922-1927)
        4.2.2 课程标准时期(1928-1937)
    4.3 考试制度与范围
    4.4 典型试题举例
        4.4.1 试卷特点
        4.4.2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5 统一招生时期试题分析(1937-1940)
    5.1 课程标准
    5.2 制度、考试范围
    5.3 典型试卷举例
        5.3.1 甲组(第二组)
        5.3.2 乙组(第一组)试题举例分析
        5.3.3 丙组(第三组)试题
6 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分析
    6.1 一致性分析
    6.2 韦伯一致性分析范式
        6.2.1 韦伯一致性分析基本框架
        6.2.2 本土化改造
        6.2.3 编码方法及资料整理的方法
        6.2.4 试卷编码过程说明
        6.2.5 统计资料整理的过程
        6.2.6 一致性统计整体分析
        6.2.7 结论
    6.3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定量分析
        6.3.1 基于AHP的权重计算方法
        6.3.2 各因素的权重系数计算
        6.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6.3.4 统一招生时期综合难度系数分析
    6.4 综合难度系数比较
        6.4.1 数据收集
        6.4.2 不同难度因素比较
        6.4.3 综合难度差异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壬戌学制前1912-1922 年典型试卷
附录2 壬戌学制颁布后1923-1937 年典型试卷
附录3 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第二组)
附录4 《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内容
附录5 《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附录6 《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内容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2)西藏七年级学生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方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解题错误的研究价值
        三、西藏自治区数学教育的特殊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解题错误
        二、错误成因
    第二节 国内外对方程解题的研究
        一、方程思想解题应用研究
        二、方程解题策略与教学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对数学解题错误的研究
        一、解题错误类型研究
        二、解题错误成因研究
        三、方程解题错误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错误分析框架
        一、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分析总框架
        二、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分析二级框架
    第二节 错误类型统计分析
        一、学生总体作答分析及错误类型统计
        二、各题型错误类型统计
        三、基于城乡的错误类型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错误成因分析
        一、教师机械教学,学生对方程概念、算理算法理解不清
        二、教师对运算细节强调不足,学生对算理算法的应用不理想
        三、学生阅读文字题存在障碍,解题策略的制定受阻
        四、教师对解题习惯培养不够,学生不能及时纠正过失性错误
        五、西藏自治区教育水平落后,且城乡发展不均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方程解题错误框架
        二、方程解题主要错误类型
        三、方程解题错误成因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巩固方程基础知识,明确方程运算的算理算法
        二、规范实际解题中的细节,培养学生对算理算法的应用能力
        三、加强语言学习,重视解题策略教学
        四、培养学生及时检查的习惯,规范书写
        五、加大对西藏的教育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SOLO理论的九年级学生函数学习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函数
        2.1.2 SOLO分类理论
        2.1.3 数学核心素养
    2.2 SOLO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2.3 函数的研究现状
        2.3.1 有关学生函数学习的研究
        2.3.2 有关函数教学的研究
        2.3.3 函数解题策略的研究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测试卷的编制
        3.3.1 测试卷题目的编制依据
        3.3.2 测试卷内容划分
        3.3.3 测试卷题目设计与评分标准
        3.3.4 预测
    3.4 研究对象的选取
    3.5 测试卷正式测试
4.九年级学生函数知识认知水平分析
    4.1 一次函数的认知水平分析
        4.1.1 一次函数概念的认知水平分析
        4.1.2 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认知水平分析
        4.1.3 一次函数实际应用的认知水平分析
    4.2 二次函数的认知水平分析
        4.2.1 二次函数概念的认知水平分析
        4.2.2 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认知水平分析
        4.2.3 二次函数实际应用的认知水平分析
    4.3 函数整体认知水平分析
    4.4 函数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学校关于函数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性别关于函数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4.4.3 不同民族关于函数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4.5 函数数学核心素养状况分析
    4.6 研究结论
5.影响函数认知水平的原因及建议
    5.1 影响学生函数认知水平的原因
    5.2 教学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图示法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标注重小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1.1.2 “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3 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
        1.1.4 图示法在“数与代数”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图示法的内涵研究
    2.2 图示法的分类研究
    2.3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的理论研究
        2.3.1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
        2.3.2 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2.3.3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策略
    2.4 图示法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4.1 有关线段图的应用研究
        2.4.2 有关示意图的应用研究
        2.4.3 有关矩形面积图的应用研究
        2.4.4 有关实物图的应用研究
        2.4.5 有关点子图的应用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图示法的概述
    3.1 图示法
    3.2 图示法的理论基础
        3.2.1 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3 认知心理学表征理论
    3.3 图示法的分类
        3.3.1 实物图
        3.3.2 示意图
        3.3.3 线段图
        3.3.4 矩形面积图
        3.3.5 点子图
    3.4 图示法的功能
        3.4.1 图示法是通向数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桥梁
        3.4.2 图示法是提供儿童进行数学推理的直观支撑工具
        3.4.3 图示法是数学建模的手段和模型的表征形式
        3.4.4 图示法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不可或缺的工具
        3.4.5 图示法是启迪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第4章 图示法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分析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案例分析法
    4.4 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4.4.1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4.4.2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4.5 教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5.1 教师对“图示法”的了解情况
        4.5.2 教师对“图示法”的使用情况
        4.5.3 “图示法”的适用范围
        4.5.4 “图示法”的使用方式
        4.5.5 “图示法”的呈现方式
        4.5.6 教师使用“图示法”关注的问题
    4.6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6.1 学生对“画图”方法的接触
        4.6.2 学生对“画图”方法的使用情况
        4.6.3 学生将“画图”方法引入“数与代数”教学的看法
        4.6.4 学生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选用“画图”方法的建议
        4.6.5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中使用“画图”方法的优点
        4.6.6 学生运用“画图”方法的反馈
第5章 图示法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课例分析
    5.1 图示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课例分析
        5.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例
        5.1.2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例
    5.2 图示法在数的运算教学中的课例分析
        5.2.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课例
        5.2.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课例
    5.3 图示法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课例分析
        5.3.1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课例
        5.3.2 归一问题教学课例
    5.4 课例综合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图示法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B 图示法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迈向核心素养,体现时代要求
        1.1.2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课堂观察专业化
        1.1.3 胜任核心素养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计划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主要途径
    2.2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2.2.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2.2.2 数学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3 有关“课堂观察”的研究
        2.3.1 课堂观察的定义
        2.3.2 课堂观察的工具
        2.3.3 数学课堂观察的工具
    2.4 有关“核心素养下课堂观察”的研究
        2.4.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
        2.4.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观察
    2.5 文献评述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对象
        3.2.1 文本对象
        3.2.2 课堂观察对象
    3.3 研究的方法
    3.4 研究的工具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3.5.1 LICC课堂观察范式
        3.5.2 PCK理论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构建
    4.1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原则
    4.2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步骤
        4.2.1 开发设计
        4.2.2 调试修正
        4.2.3 正式使用
    4.3 课堂教学观察表初步构建
        4.3.1 一级指标观察维度的确定
        4.3.2 二级指标观察视角的确定
        4.3.3 三级指标观察点的分析
    4.4 不同课型观察点的确定
        4.4.1 概念课观察点的确定
        4.4.2 原理课观察点的确定
        4.4.3 习题课观察点的确定
        4.4.4 概率与统计观察点的确定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完善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修改
        5.1.1 基于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5.1.2 基于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5.1.3 基于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5.2 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5.2.1 概念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5.2.2 原理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5.2.3 习题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5.2.4 概率与统计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5.2.5 观察表评分的计算方法
        5.2.6 课堂观察表的信效度检验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表的使用
    6.1 课堂观察表的使用
    6.2 课堂教学观察的分析
    6.3 课堂观察表的实际使用
        6.3.1 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
        6.3.2 高中数学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
        6.3.3 高中数学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
        6.3.4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课课堂教学观察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课堂观察表的构建
        7.1.2 课堂观察表的检验
        7.1.3 课堂观察表的实践
    7.2 研究的反思
    7.3 研究展望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
附录C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D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
附录E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F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附录G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附录H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附录I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率统计课堂教学观察表
附录J 课堂观察课例统计表
附录K 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高中生“圆锥曲线”问题解决中问题表征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圆锥曲线的地位和作用
        1.1.2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1.1.3 问题表征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1.1.4 数学表征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1.2 核心名词界定
        1.2.1 表征
        1.2.2 问题表征
        1.2.3 问题解决
        1.2.4 表征水平
    1.3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2.2 有关圆锥曲线内容的研究
    2.3 有关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2.3.1 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研究
        2.3.2 数学问题解决思维的研究
    2.4 有关问题表征的过程研究
    2.5 有关数学问题表征的研究
        2.5.1 数学表征的分类
        2.5.2 学生数学问题表征的现状
    2.6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SOLO分类评价理论
        3.1.1 概述发展
        3.1.2 具体内容
        3.1.3 SOLO分类理论是质性评价数学表征情况的理论依据
    3.2 解题理论
        3.2.1 罗增儒解题理论
        3.2.2 波利亚解题理论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测试法
    4.3 调查对象与时间
    4.4 调查工具
        4.4.1 工具的说明
        4.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4.3 测试卷的构成与设计
    4.5 测试卷调查过程
        4.5.1 预测试
        4.5.2 正式测试
        4.5.3 信度分析
        4.5.4 效度分析
        4.5.5 水平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高中生圆锥曲线问题表征的调查分析
    5.1 高中生圆锥曲线学情的问卷调查结果
        5.1.1 “直观感知”分析
        5.1.2 “知识困难”分析
        5.1.3 “解题方法”分析
        5.1.4 “错误态度”分析
        5.1.5 “错题整理”分析
        5.1.6 “总结习惯”分析
    5.2 高中生圆锥曲线问题表征的测试结果分析
        5.2.1 测试总体分析
        5.2.2 高中生解决圆锥曲线问题表征水平与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5.2.3 不同年级高中生在数学问题解决时表征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5.2.4 高中生表征水平的测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高中生圆锥曲线问题表征的解题教学设计
    6.1 基于表征学习引导的解题教学设计原则
        6.1.1 宏观层面的设计原则
        6.1.2 中观层面的设计原则
        6.1.3 微观层面的设计原则
    6.2 表征视角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设计
        6.2.1 教学设计一(解析几何中的最值和取值范围问题)
        6.2.2 教学设计二(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6.3 教学建议
        6.3.1 优化教师提问方式
        6.3.2 注重贯彻问题意识
        6.3.3 积极反思客观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解决圆锥曲线问题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中生圆锥曲线表征水平测试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应用意识研究综述
    2.2 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研究综述
        2.2.1 问题为基础的针对性指导
        2.2.2 整体把握的方向规划
第3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数学应用
        3.1.2 应用意识
    3.2 理论基础
        3.2.1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
        3.2.2 建构主义理论
        3.2.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第4章 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编制与访谈设计
    4.4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4.5 调查结论分析
        4.5.1 教师忽视教学中的引导
        4.5.2 学生缺少应用的主动性
        4.5.3 评价元素单一
第5章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
    5.1 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5.1.1 加强生活化情境创设和课堂实例拓展
        5.1.2 重视应用题教学和实践活动课
        5.1.3 关注学生建模思想培养和相关能力的开发
    5.2 调动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2.1 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2.2 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第6章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设计
    6.4 实验过程及案例展示
        6.4.1 实验过程
        6.4.2 教学案例
    6.5 实验分析与总结
        6.5.1 前后测试卷分析
        6.5.2 前后测成绩分析
        6.5.3 实验结果总结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初中物理计算题答题规范性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习初始阶段为契机,明确要求形成习惯
二、利用教学板书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精心设置作业,强调过程指导
四、利用考试进行计算题答题规范性的高效讲评

(9)基于中考函数应用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现状
2.理论基础
    2.1 .初中函数应用的内容
    2.2 .初中函数应用的理论依据
3.教材分析
    3.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
    3.2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函数应用的分析研究
4.成都市中考数学函数应用综合题研究
    4.1 .函数应用综合题的分类
    4.2 .中考函数综合应用题的知识点分布、分值统计
    4.3 .中考数学试题函数应用考查形式情况统计
    4.4 .案例分析
5.初中数学函数应用题教学现状测试
    5.1 .研究方式
    5.2 .测试对象
    5.3 .调查目的
    5.4 .测试试卷的编制
    5.5 .测试结果分析
    5.6 .教学建议
6.成功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的解答步骤(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D]. 徐思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西藏七年级学生方程解题错误类型及成因研究[D]. 任雪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基于SOLO理论的九年级学生函数学习评价[D]. 夏密. 大理大学, 2021(08)
  • [4]图示法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宋书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D]. 叶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高中生“圆锥曲线”问题解决中问题表征水平的调查研究[D]. 肖琳婧.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D]. 查亚红.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8]初中物理计算题答题规范性的教学策略[J]. 梁宁. 基础教育研究, 2020(24)
  • [9]基于中考函数应用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 温馨. 西南大学, 2020(05)
  • [10]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规范初中物理应用题解题步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