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减轻环磷酰胺毒副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康文艺,蒙丽君,王莉,屈姣姣,刘丽军,李昌勤[1](2022)在《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除了含有黄酮、挥发油、有机酸、萜和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外,多糖作为花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近5年内报道的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中多糖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促进花中多糖的深入研究,为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张君威,唐志书,刘妍如,宋忠兴,周瑞,潘亚磊,刘红波,史鑫波,张玉茹,赵梦利[2](2021)在《正源方干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正源方具有缓解化疗后患者白细胞降低的药理作用,分析正源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使用UPLC-TOF/MS技术检测正源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在数据库中检索主要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白细胞减少症相关靶点,用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和"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筛选出度值高的关键成分和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地榆升白片0.11 g/(kg·d)]、正源方高剂量组[2.73 g/(kg·d)]、中剂量组[1.37 g/(kg·d)]、低剂量组[0.68 g/(kg·d)],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ip环磷酰胺[40 mg/(kg·d)]4 d诱导白细胞减少症大鼠模型,测定白细胞数、脏器指数,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结果使用UPLC-TOF/MS技术共测得24个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正源方的活性成分作用于377个靶点,检索到疾病相关靶点1952个,交集靶点124个。筛选得出人参皂苷Rg1、阿魏酸、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o、山柰酚等核心成分;TNF和IL-6等共20个重要靶点,富集到的关键通路有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等。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正源方高、中剂量给药组的大鼠白细胞计数和胸腺指数显着升高,血清中TNF-α、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能够减轻白细胞减少症大鼠脾脏和胸腺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正源方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物质基础是以人参皂苷为主的化学成分,相关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杨梅,裴波,陈典[3](2021)在《硒对化疗敏感性及副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硒具有化疗增敏及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的作用,硒与化疗联合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方面对硒与化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瑞[4](2021)在《蒸附子多糖的化学表征及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附子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其应用广泛,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附子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目前从附子中分离得到的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在内的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作为有效成分之一的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附子有大毒,多经炮制使毒性降低后使用,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等为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附子炮制品。生附片直接蒸制形成的蒸附片,作为一种新型的炮制品,具有无胆无硫的特点,并且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宗商品在市场上出现。目前对于蒸附子及其多糖相关研究尚且缺乏,本实验主要从蒸附子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纯化多糖化学结构及其抗炎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蒸附子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蒸附子多糖提取的因素水平,结合D-响应面法对蒸附子多糖的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建立了提取次数(次)、时间(h)和料液比(m L/g)对多糖得率(R)影响的回归模型。最终确定蒸附子多糖的最佳水提提取工艺条件为:时间(h):次数:料液比(m L/g)为4:4:30。在此条件下预测多糖得率为23.22%,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硫酸咔唑法依次测定总多糖中多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在此条件下葡萄糖含量为44.87%,糖醛酸含量为8.47%,蛋白含量为3.67%。对比炮制前后附子的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变化,可知道:炮制前后附子多糖中葡萄糖、糖醛酸、蛋白含量分别为生附子16.50±1.67%,1.47±0.78%,9.80±1.56%;蒸附子42.54±3.68%,8.42±1.74%,3.22±0.50%。2.蒸附子多糖的分离纯化蒸附子多糖通过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柱层析、DEAE Cellulose 52离子交换纤维素洗脱、纯化,以洗脱管数-吸光度做洗脱曲线收集洗脱组分,经高效液相鉴定纯度,得到7个纯化多糖APS1、APS2、APS3、APY1、APY2、APY3、APY4,高效液相检测均为单一对称峰,其中APS1、APS2、APS3为白色粉末,APY1为淡黄色粉末,APY2、APY3、APY4为棕色粉末。3.蒸附子多糖的化学结构分析通过紫外、红外、高效液相、UPLC等相结合的方法,对蒸附子多糖中7种纯化多糖进行了结构解析,紫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7种纯化多糖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类成分,红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7种纯化组分为多糖类化合物。APS1分子量为2.48×104,主要由D-Rib、D-Glc A、D-Gal A、D-Glc、L-Ara、D-Xyl组成,其摩尔比为0.05:0.30:0.50:31.21:0.11:0.07;APS2分子量为2.01×106,主要由D-Man、L-Rha、D-Rib、D-Glc A、D-Gal A、D-Glc、D-Gal、L-Ara、D-Xyl组成,其摩尔比为0.07:0.05:0.08:0.40:0.58:30.50:0.27:0.67:0.31;APS3分子量为1.44×106,主要由D-Man、L-Rha、D-Rib、D-Glc A、D-Gal A、D-Glc、D-Gal、L-Ara、D-Xyl组成,其摩尔比为0.07:0.20:0.06:0.18:0.26:36.08:0.34:1.10:0.66;APY1分子量为1.67×106;APY2分子量为1.60×106,主要由D-Man、L-Rha、D-Rib、D-Glc、D-Gal、L-Ara、D-Xyl、L-Fuc组成,其摩尔比等于1.82:1.95:0.58:7.77:3.93:0.68:1.79:0.47;APY3分子量为1.78×106,主要由D-Man、L-Rha、D-Glc A、D-Glc、D-Gal、L-Ara、D-Xyl组成,其摩尔比等于0.71:0.78:1.19:4.02:2.99:0.86:1.90;APY4分子量为1.63×106,主要由D-Man、L-Rha、D-Rib、D-Glc、D-Gal、L-Ara、D-Xyl、L-Fuc组成,其摩尔比等于0.47:0.78:0.78:5.32:2.41:0.38:0.78:1.11。4.蒸附子各组分抗炎活性及纯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选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探究蒸附子不同组分抗炎作用,观察大鼠足肿胀度、血清中IL-1β、TNF-α以及PEG2含量变化评价蒸附子各组分抗炎效果,结果显示蒸附子水提液、醇提物以及多糖均可显着降低足肿胀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中IL-1β、TNF-α以及足部组织中PEG2等炎症因子水平,且水煎液组作用优于醇提物及多糖组。纯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PY3抗氧化能力优于其他组分。本文对蒸附子多糖进行初步研究,为蒸附子多糖的空间构型、药理作用的开展、新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奠定了研究基础。
易琰斐[5](2021)在《加味生脉散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癌症治疗的进展对癌症生存率有显着提高,然而,癌症生存率常受到癌症治疗相关的心肌缺血等心脏毒性的影响。了解如何改善与预防癌症治疗相关的心肌缺血已成为重要的处置事项,然而目前常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长期使用后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观察加味生脉散对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引起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化疗药物引起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提供有效安全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7年01月-2019年10月在赣州市肿瘤医院内科、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肿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缺血,应用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曲美他片等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加味生脉散治疗4周。记录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变化、心肌酶谱、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前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观察组心电图疗效为66.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67%,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3.观察组CK、CK-MB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有明显区别(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对照组有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血钠、血钙轻度降低,无不适,停药后复查血电解质正常,未影响实验过程,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生脉散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显着提高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引起的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着疗效,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肖静静,何东初[6](2021)在《健脾补肾方对化学损伤模型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健脾补肾方对化学损伤模型小鼠活性氧(ROS)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对化学造血系统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取60只小鼠,随机选择12只作为正常组,另48只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方法建立化学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补肾方小剂量组(100%浓度)、健脾补肾方大剂量组(200%浓度)、鲨肝醇组各12只。各药物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健脾补肾方或鲨酐醇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灌胃第9天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外周血、骨髓。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中ROS水平,体外单层琼脂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骨髓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骨髓细胞CFU-GM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补肾方小、大剂量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ROS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骨髓细胞CFU-GM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健脾补肾方小剂量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健脾补肾方大剂量组和鲨肝醇组(P均<0.05)。结论健脾补肾方可通过降低ROS表达减轻氧化损伤,抑制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促进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恢复来发挥对化学造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亓润智[7](2021)在《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列。尽管越来越多的肺癌被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不断问世,放射治疗技术得到不断提升,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仍没有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Ⅰ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ⅢA期患者仅为36%,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5%。肺癌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仍未突破1年。如何减少早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抑制肺癌进展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随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有效性,以及基础实验研究对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探讨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肺癌防治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肺癌属中医学“肺积”范畴。《医宗必读》中提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则气血阴阳失和,脏腑机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随着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正虚”是肺癌重要的发病基础已逐渐成为中医肿瘤学术界的共识。肺癌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证常见阴虚或气阴两虚,实证多见气滞、痰凝及血瘀,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是肺癌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因素。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伤及肺气与肺阴,肺主气功能受损,一身之气不足则邪毒内盛,气不行血、癌毒阻络,则见瘀血内停,瘀毒互结,逐渐形成癌肿。益气养阴活血法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之一。双参颗粒由三七、西洋参、冬虫夏草组成,三七活血化瘀兼能补血;西洋参健脾益气而不燥,并能养阴生津;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三药共奏益气健脾养阴、补益肺肾、金水相生之效,扶正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临床研究也证明,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中医临床证候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的多样性,使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理论未能在细胞分子层面得到很好的验证。我们前期预实验发现双参颗粒可以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自发肺癌小鼠模型肺部肿瘤形成。同时,对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自发肺癌小鼠与未经过双参颗粒干预的小鼠肺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提示在经过双参颗粒干预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巨噬细胞标志蛋白(MannosereceptorCtype 1,MRC1/CD206),含锌指转录因子(Kru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如 KLF4、KLF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以及非编码 RNA(Non-coding RNA)如microRNA-34a(miR-34a)、microRNA-21(miR-21)的表达以及外泌体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基因都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表型、功能调控以及外泌体功能密切相关,基于TAMs极化在调控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生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TAMs与肿瘤细胞外泌体入手,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的作用是否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和功能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明双参颗粒抑制肿瘤生长是否与肺癌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与功能相关,以及初步探讨双参颗粒通过外泌体影响TAMs极化的机制是否与MIF-miR-34a-KLF4通路相关,为中医药“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以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移植瘤的体积、移植瘤质量,验证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治法的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的抑制作用。2.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对小鼠脾脏、移植瘤组织的M1型与M2型TAMs进行检测,观察双参颗粒对TAMs表型的影响。3.通过Lewis与M1型巨噬细胞混合皮下接瘤的方法,构建M1型TAMs过表达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M1型TAMs比例、M2型TAMs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1型TAMs标志蛋白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iNOS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与TAMs极化的相关性。4.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比例、记忆T细胞比例,肿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MP-9、MIF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调控肿瘤微环境,调节TAMs功能与调控TAMs极化的相关性。5.构建MIF+/+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shMIF 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双参颗粒含药血清的干预,观察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细胞MIF表达的影响。6.提取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qPCR法检测外泌体中miR-34a表达,观察双参颗粒对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中MIF下游靶基因miR-34a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是否通过影响MIF调节外泌体miR-34a的表达。7.收集双参颗粒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MIF+/+Lewis细胞、Lewis细胞、shMIF 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将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能否通过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这一作用与MIF的关系。8.观察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干预后的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探讨经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肺癌细胞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作用是否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研究结果1.经双参颗粒干预后,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减小,随着双参颗粒剂量的增加,其抑制肿瘤体积与质量的作用逐渐增强,高剂量双参颗粒对肿瘤体积与质量的抑制作用最强。2.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均能减少小鼠脾脏M2型TAMs 比例,增加M1型TAMs比例,但双参颗粒抑制M2型TAMs比例的作用未表现出与双参颗粒剂量有明确负相关。小鼠脾脏M1型TAMs 比例与双参颗粒剂量呈正相关,随双参颗粒剂量增大M1型TAMs比例逐渐增加。移植瘤组织中CD8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正相关,CD20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负相关。3.与经典的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比较,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肿瘤体积减小,脾脏M1型TAMs比例明显升高。双参颗粒对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进行干预后,M1型TAMs 比例增加,小鼠肿瘤体积进一步减小,提示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可能与增加M1型TAMs比例相关。4.双参颗粒可以减少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肿瘤微环境因子 ARG1、TGF-β、MMP-9、VEGF、MIF 的表达,增加 iNOS 的表达。5.双参颗粒能够增加CD8+中枢性记忆T细胞比例,并且与M1型TAMs 比例呈正比;降低CD8+效应性记忆T细胞比例,与M1型TAMs比例呈反比。同时,双参颗粒可以增加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6.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技术成功构建了 MIF+/+Lewis、shMIFLewis稳定转染肺癌细胞株,并分别在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验证。7.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表达减少。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MIF+/+Lewis细胞MIF蛋白与RNA的表达,同时增加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的表达。8.成功提取MIF+/+Lewis、shMIFLewis、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成功检测到巨噬细胞吞噬外泌体过程。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而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其外泌体能够逆转这一作用,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9.MIF+/+Lewis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外泌体能够减少巨噬细胞KLF4基因的表达。研究结论1.双参颗粒可以抑制小鼠肺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鼠TAMs向M1型极化相关;肺癌细胞中的MIF可能是双参颗粒的作用靶点之一。2.双参颗粒可以通过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其机制可能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3.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与功能,重塑肿瘤微环境相关。
翟康欣[8](2021)在《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药效作用及机制。通过建立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探究连翘归尾煎体内抗乳腺癌的药效作用;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探究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有效活性成分,并通过实验验证活性成分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1.将小鼠4T1乳腺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建立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CTX组(环磷酰胺,20 mg/kg/d,腹腔注射给药),连翘归尾煎低剂量组(8.6 g/kg/d,灌胃给药),连翘归尾煎中剂量组(17.2 g/kg/d,灌胃给药),连翘归尾煎高剂量组(34.4 g/kg/d,灌胃给药),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观察小鼠体重、肿瘤重量及体积的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2.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连翘归尾煎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基因,Gene Card数据库筛选乳腺癌相关作用靶基因,运用STRING平台以及Cytoscape建立蛋白互作网络和药物-成分-靶基因-疾病相互关系网络,基于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探寻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相关作用机制。3.CCK-8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对细胞内PI3K、Akt、Bax、Bcl-2m RNA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对细胞内PI3K、Akt、p-PI3K、p-Akt、Bax、Bcl-2以及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乳腺癌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乳腺癌肿瘤组织中PI3K、Akt、p-PI3K、p-Akt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变化。4.利用分子对接将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基因相结合,根据分子对接打分结果筛选连翘归尾煎中主要有效活性成分,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活性成分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CTX组与连翘归尾煎各剂量组乳腺癌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X组肿瘤抑制率为71.15%P<0.001),连翘归尾煎低剂量组为21.48%(P<0.05),中剂量组为26.67%(P<0.05),高剂量组为28.52%(P<0.05)。2.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共筛选出134个连翘归尾煎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基因,与乳腺癌相关作用靶基因映射得到66个关键靶基因,GO功能富集涉及富集481个生物学过程及功能,KEGG通路富集显示92条信号通路,包括癌症通路、肿瘤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等,其中共25个靶基因参与了PI3K/Akt通路,提示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作用可能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3.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0.1-1.0 mg/m L)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到60.38%,IC50为0.7872 mg/m L;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0.25、0.5、1.0 mg/m L)可诱导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q 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0.25、0.5、1.0 mg/m L)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PI3K、Akt、Bcl-2m RNA表达量(P<0.05,P<0.001,P<0.001),增加Baxm RNA表达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连翘归尾煎(0.25、0.5、1.0 mg/m L)能够抑制PI3K、Akt蛋白的活化(P<0.05,P<0.01),下调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1),以及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比值(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相比,HE染色结果显示CTX与连翘归尾煎可加重肿瘤坏死程度;TUNEL染色结果显示,CTX与连翘归尾煎可诱导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TX可降低PI3K与Akt蛋白表达量(P<0.05,P<0.01),连翘归尾煎处理后则无明显变化,CTX与连翘归尾煎可降低p-PI3K、p-Akt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表达量,同时升高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Bax/Bcl-2的比值显着升高(P均<0.05)。4.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将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基因Akt1相结合,得到对接打分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牛蒡子苷及白桦脂酸均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牛蒡子苷抑制率为68.40%,IC50为25.33μmol/L;白桦脂酸抑制率为60.01%,IC50为66.9μmol/L。结论研究证实了连翘归尾煎在体外及体内均能显着抑制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下游相关凋亡蛋白。牛蒡子苷及白桦脂酸可能为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作用的有效活性成分,该结果为后续研究连翘归尾煎的有效指标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冯鑫[9](2021)在《益气消症方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益气消症方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II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观察治疗组患者通过基础治疗联合本方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评价其高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均来自山西省中医院肾病一科门诊及住院部,把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基础治疗联合益气消症方。观察周期6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分别分析两组患者的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观察统计结果是否具有临床意义。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有4例患者脱落,共72例患者完成为期6月的临床观察且临床数据有效。1.观察结束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疗效方面有效率分别为52.77%、80.55%,经软件分析其P=0.01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西医疗效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2.观察结束后,对照组、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有效率分别为47.22%、83.33%,经软件分析其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3.通过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指标(24h UTP、ALB)、次要指标(TCH、TG、PLA2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照组均可改善西医疗效指标;同时组间比较发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的的改善患者西医疗效指标。其中在安全性指标(ALT、AST、GLU、Scr)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中医各症状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倦怠乏力、面浮或肢肿、小便泡沫、大便溏薄方面(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这些中医症状方面均有效,其余四组症状(P>0.05),说明两组治疗无明显差别;其中两组患者在面浮肢肿、腰痛或刺痛、小便泡沫多进行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疗效更好,余症状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无明显差别。5.两组患者观察结束后,对照组出现10例感染,5例深静脉血栓,12例面部痤疮;治疗组出现3例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3例面部痤疮。因此可知,治疗组较观察组而言,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结论:基础治疗联合益气消症方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II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而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崔文平[10](2021)在《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LV-J作为一种典型的反转录病毒,近些年来在鸡群中多次爆发,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防控ALV-J的种鸡群净化措施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等缺点,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控。前期研究显示松花粉多糖在抗ALV-J试验中具有一定活性,但由于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无法解释其抗ALV-J的机制,也难以对其活性和质量进行评价控制。同时,作为一种大分子多糖,在动物体内往往存在难以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导致代谢失活的缺点。因此,研究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阐释其构效关系,并进一步构建合适的药物递送系统,提高其体内生物利用度和抗ALV-J活性,为ALV-J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单体分离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单因素试验筛选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总多糖提取产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温度90℃,提取溶液p H 9.0,液固比30:1,获得总多糖的最终提取率为6.5±0.19%。通过DEAE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200分子排阻色谱柱分离多糖,得到三个单体组分(PPP-1、PPP-2和PPP-3)。CCK-8试验显示各组分在800μg/m L以下无明显细胞毒性,体外抗病毒试验表明三个组分抗ALV-J活性顺序为PPP-2>PPP-3>>PPP-1。为进一步研究三个组分抗ALV-J活性的构效关系,对其分子量、单糖组成及三螺旋构象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63.70、99.41和26.97 k Da,差异显着;PPP-2和PPP-3的单糖组成接近,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的含量高于PPP-1,而葡萄糖含量显着偏低;刚果红试验显示只有PPP-2具有三螺旋结构,破坏PPP-2三螺旋结构后其活性明显下降。结合文献报道,初步推测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构效关系如下:单糖组成是影响松花粉多糖活性的主要因素,含有酸性单糖的单体组分显示出较好的抗ALV-J活性,空间构象也是影响其活性的重要因素,三螺旋结构的保持可以提高PPP-2抗ALV-J效果,同时分子量也可能对其活性具有一定影响。本部分实验研究了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阐释其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制备及其抗ALV-J活性研究为改善松花粉多糖在体内易代谢失活的缺点,实验借助松花粉多糖和壳聚糖间的静电作用,以及壳聚糖纳米粒自组装原理,制备了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CS-PPPs NPs)来延长松花粉多糖在鸡体内作用时间,提高抗ALV-J活性。通过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对CS-PPPs NPs的制备条件进行筛选,得出最优制备工艺:壳聚糖浓度为2 mg/m L、多聚磷酸钠与壳聚糖的比例为1:8,多糖占壳聚糖的浓度10.00%,所制备的CS-PPPs NPs包封率可达91.2%,载药量达8.2%,平均粒径264 nm,PDI=0.21。体外释放实验显示所制备CS-PPPs NPs在96 h累计释放率为90%,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细胞实验表明,纳米粒可以携带药物进入细胞并可以缓慢释放,低于400μg/m L时,对DF-1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体外抗ALV-J活性结果表明,CS-PPPs NPs通过缓释作用延长了作用时间,提高了抗病毒效果。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壳聚糖纳米粒没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松花粉多糖溶液在短期内有较好的抗ALV-J复制的效果,但在长期实验中,PPPs组因代谢排泄效果明显下降。CS-PPPs NPs在体内显示出较好的缓释作用,在长期抗ALV-J复制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长时间保护鸡体,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三、基于抗体靶向的壳聚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研究为提高药物在动物体内抗病毒活性,同时减小对动物本身的毒性,本实验以松花粉多糖(PPPs)作为模型药物,以JE9抗体作为抗ALV-J指示剂,构建了新型靶向抗ALV-J纳米药物递送系统(Ab-CS-PPPs DDS)。实验通过EDC和NHS催化合成连接抗体的纳米药物(Ab-CS-PPPs NPs),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进行表征,结果显示JE9抗体成功与壳聚糖连接,纳米药物连接抗体后,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均无显着变化。使用FITC荧光探针,考察其在细胞和动物体内对病毒的靶向性,结果显示,感染ALV-J的细胞对Ab-CS-PPPs NPs摄取更快,持续时间更长。体内实验显示,Ab-CS-PPPs NPs在感染ALV-J鸡的肝脏、肾脏、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上具有明显的富集性。体内外抗ALV-J实验均显示,偶联抗体后,纳米药物抑制ALV-J复制的效果提高,说明纳米递送系统对ALV-J具有较好的分布和抑制靶向性。毒理研究表明低于400μg/m L时,对DF-1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体内代谢显示偶联抗体后,纳米药物仍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在100μg/m L的浓度下,Ab-CS-PPPs NPs可以持续抑制ALV-J的复制,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最后建立后天感染ALV-J雏鸡模型,肌肉注射CS-PPPs NPs及Ab-CS-PPPs NPs,定期观察各组鸡的临床表现及剖检病理变化,对相关指标检测表明在病毒感染的早期,Ab-CS-PPPs NPs可以持续缓慢的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通过药物干预可以显着降低组织的病毒载量并对感染ALV-J雏鸡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该研究通过对松花粉多糖中的单体多糖及单糖组成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其抗ALV-J的活性成分,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借助静电作用和自组装原理制备了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具有缓释长效作用的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同时以松花粉多糖作为抗病毒模型药物,构建了基于抗体靶向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为ALV-J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其它靶向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评价提供了参考。
二、黄芪减轻环磷酰胺毒副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减轻环磷酰胺毒副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中多糖的结构研究 |
2 花中多糖的生物活性 |
2.1 抗氧化 |
2.2 抗炎 |
2.3 免疫调节 |
2.4 降血糖 |
2.5 抗凝血 |
2.6 缓解便秘 |
2.7 抗肿瘤 |
2.8 保护肝脏 |
2.9 神经保护 |
2.1 0 其他 |
3 结语 |
(2)正源方干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UPLC/Q-TOF-MS/MS检测正源方成分 |
2.1.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2质谱条件 |
2.1.3液相色谱条件 |
2.1.4 UPLC/Q-TOF-MS/MS检测结果 |
2.2 正源方干预白细胞减少症网络药理学研究 |
2.2.1 化学成分和疾病交集靶点筛选 |
2.2.2“中药-化学成分-靶点”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
2.2.3 GO和KEGG富集分析 |
2.2.4“信号通路-靶点”网络图 |
2.3 正源方对白细胞减少症大鼠模型作用研究 |
2.3.1 模型制备 |
2.3.2统计方法 |
2.3.3 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
2.3.4 脏器指数 |
2.3.5 正源方对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大鼠脾脏和胸腺病理学的影响 |
2.3.6 正源方对大鼠血清中TNF-α、IL-6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硒对化疗敏感性及副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硒具有化疗增敏作用 |
1.1 诱导细胞凋亡 |
1.2 调节细胞周期 |
1.3 抑制肿瘤异常血管生成 |
2 硒可以改善耐药性 |
3 硒可以降低化疗副作用 |
4 结语 |
(4)蒸附子多糖的化学表征及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部分 |
1.1 概述 |
1.2 .附子现代研究 |
1.2.1 化学成分 |
1.2.2 药理毒理作用研究 |
1.3 多糖研究进展 |
1.3.1 多糖提取 |
1.3.2 多糖纯化 |
1.3.3 结构鉴定 |
1.3.4 活性研究 |
第2章 炮制前后附子总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用植物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蒸附子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2.2.2 炮制前后附子多糖提取与含量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单因素实验 |
2.4.2 响应面法优化蒸附子多糖提取工艺 |
2.4.3 附子多糖得率测定 |
2.5 结论 |
第3章 蒸附子总多糖分离纯化 |
3.2 实验方法 |
3.2.1 蒸附子多糖分离纯化 |
3.2.2 蒸附子多糖纯度鉴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蒸附子总多糖分离纯化 |
3.3.2 纯化多糖的纯度鉴定 |
3.4 结论 |
第4章 蒸附子纯化多糖的化学分析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纯化多糖分子量测定 |
4.2.2 紫外光谱分析 |
4.2.3 红外光谱分析 |
4.2.4 单糖组成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纯化多糖分子量测定 |
4.3.2 紫外光谱分析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4.3.4 单糖组成分析 |
4.4 小结 |
4.5 讨论 |
第5章 蒸附子各组分抗炎及纯化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蒸附子各组分对大鼠足肿胀抗炎研究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方法 |
5.2.3 考察指标 |
5.2.4 统计学分析 |
5.2.5 实验结果 |
5.3 纯化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 |
5.3.1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加味生脉散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1.抗肿瘤药物心脏损伤的研究现状 |
1.1 心脏毒性的分类 |
1.2 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 |
2.现代医学监测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
3.西医治疗 |
4.中医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缺血的认识 |
4.1 历史沿革 |
4.2 病因病机 |
4.3 辨证论治 |
二、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 心肌缺血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标准 |
(二)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安全性评估 |
3.2 疗效判定 |
3.2.1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3.2.2 心肌酶谱 |
3.2.3 中医证候积分 |
3.2.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3.2.5 生活质量 |
(四)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5) |
3.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 |
4.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谱比较 |
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 |
7.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四、讨论 |
(一)化疗引起的心脏毒性 |
(二)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缺血在内的心脏毒性防治策略 |
2.1 化疗前评估 |
2.2 化疗期间干预 |
(三)中医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
3.1 心肌缺血概念 |
3.2 心肌缺血中医证候病因 |
3.3 心肌缺血的辨证施治 |
(四)本研究的意义及临床价值 |
(五)组方分析 |
5.1 .方药组成 |
5.2 功能主治 |
5.3 组方临床意义 |
5.4 方药解析 |
(六)现代药理研究 |
(七)现代应用 |
(八)疗效分析 |
(九)问题与展望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健脾补肾方对化学损伤模型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5.1 外周血常规检测 |
1.5.2 骨髓细胞ROS水平检测 |
1.5.3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各组小鼠外周血常规比较 |
2.2 各组小鼠骨髓细胞ROS水平和CFU-GM比较 |
3 讨 论 |
(7)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
1 研究背景 |
2 外泌体的形成和特征 |
3 外泌体的释放 |
4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功能 |
5 外泌体在化疗耐药与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
6 外泌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7 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可以作为肺癌的预测指标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外泌体肺癌微环境不同细胞之间的调控 |
附表2 外泌体在治疗、诊断与预后中的相关研究 |
综述二 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防治肺癌研究进展 |
1 肿瘤免疫微环境 |
2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调控 |
3 中医药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节 |
4 中医药对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免疫靶点的调控 |
5 中医药对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 |
6 中医药重塑上皮间质转化 |
7 中医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
8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调控 |
9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
10 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炎症因子的调控 |
11 中医药对微环境中外泌体及非编码RNA表达的作用 |
1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药效学实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双参颗粒干预荷M1型巨噬细胞与Lewis肺癌细胞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双参颗粒对小鼠TAM细胞功能因子、记忆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MIF基因过表达与MIF基因干扰稳定转染Lewis细胞株的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MIF~(+/+)Lewis及shMIF-Lewi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Lewis来源外泌体及外泌体中MicroRNA-34a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及KLF4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8)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第一章 连翘归尾煎体内抗乳腺癌药效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及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连翘归尾煎样品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2.4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连翘归尾煎对乳腺癌小鼠体重的影响 |
3.2 连翘归尾煎对乳腺癌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
1.资料与方法 |
1.1 连翘归尾煎有效活性成分及靶基因的收集和筛选 |
1.2 乳腺癌相关靶基因的收集 |
1.3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基因的Venn分析 |
1.4 构建“药物-成分-靶基因-疾病”网络 |
1.5 构建蛋白互作关系网络 |
1.6 核心靶基因GO(基因本体论)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连翘归尾煎有效活性成分及靶基因的收集 |
2.2 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相关靶基因 |
2.3 “药物-成分-靶基因-疾病”网络 |
2.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小结 |
第三章 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连翘归尾煎体外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药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 |
2.3 Hoechst33258 染色观察细胞凋亡 |
2.4 qRT-PCR法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 |
2.5 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2.6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连翘归尾煎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2 连翘归尾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 连翘归尾煎对细胞内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3.4 连翘归尾煎对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节 连翘归尾煎体内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组织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取材 |
2.2 组织石蜡包埋与切片 |
2.3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 |
2.4 TUNEL染色测定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 |
2.5 Western blot测定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 |
2.6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连翘归尾煎对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学的影响 |
3.2 连翘归尾煎对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及验证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分子对接 |
2.2 细胞培养 |
2.3 不同化学成分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结果 |
3.1 连翘归尾煎中核心活性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3.2 不同活性成分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3 牛蒡子苷及白桦脂酸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4.讨论 |
5.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益气消症方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4.不良反应 |
5.讨论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综述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研究进展 |
1.1 ALV-J流行病学特点 |
1.2 ALV的理化特征与基因结构特点 |
1.2.1 形态学特征 |
1.2.2 ALV的理化特性 |
1.2.3 ALV基因结构 |
1.3 ALV的复制 |
1.4 ALV-J的致瘤特点 |
1.5 ALV-J致病性及危害 |
1.6 ALV-J的检测和诊断 |
1.6.1 血清学检测 |
1.6.2 免疫荧光技术(IFA) |
1.6.3 免疫组化技术 |
1.6.4 病毒基因检测 |
1.7 ALV-J的防控 |
1.7.1 免疫接种 |
1.7.2 药物治疗 |
1.7.3 种群净化措施 |
2 松花粉概述 |
3 多糖 |
3.1 多糖提取方法 |
3.1.1 经典法 |
3.1.2 超声波法 |
3.1.3 酶法 |
3.1.4 其他方法 |
3.2 多糖分离纯化 |
3.2.1 分级沉淀 |
3.2.2 柱分离 |
3.2.3 膜分离 |
3.3 多糖的生理功能 |
3.3.1 抗肿瘤作用 |
3.3.2 免疫增强作用 |
3.3.3 抗病毒作用 |
3.3.4 其他功能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单体分离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与病毒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马尾松花粉粗多糖提取 |
2.1.1 花粉除脂 |
2.1.2 多糖提取纯化 |
2.1.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2.2 单体多糖分离纯化 |
2.3 单体多糖活性体外评价 |
2.3.1 细胞复苏及培养 |
2.3.2 细胞毒性试验 |
2.3.3 体外抗病毒活性 |
2.3.3.1 病毒TCID_(50)的测定 |
2.3.3.2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p27 抗原 |
2.3.3.3 qPCR方法检测病毒拷贝量 |
2.4 多糖及单体组分表征 |
2.4.1 单体多糖分子量测定 |
2.4.2 单体多糖红外光谱表征 |
2.4.3 单体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
2.4.4 单体多糖三螺旋结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脱蛋白纯化表征 |
3.2 总多糖提取条件筛选 |
3.3 单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
3.4 不同pH条件下单体多糖提取效率比较 |
3.5 细胞毒性试验 |
3.6 多糖组分体外抗病毒活性评价 |
3.6.1 多糖组分对p27 抗原表达的影响 |
3.6.2 qPCR方法检测多糖组分病毒拷贝量 |
3.7 单体多糖分子量及其分布 |
3.8 单体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
3.9 单糖组成的测定 |
3.10 单糖组成相对含量 |
3.11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 |
3.12 NaOH处理PPP-2 抗病毒活性研究 |
4 讨论 |
第三章 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制备及抗ALV-J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病毒与动物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CS-PPPs NPs)制备 |
2.1.1 壳聚糖空白纳米药物(CS NPs)制备 |
2.1.2 载药纳米药物(CS-PPPs NPs)制备 |
2.2 CS-PPPs NPs体外表征 |
2.2.1 透射电镜表征 |
2.2.2 粒径及分布表征 |
2.2.3 包封率测定 |
2.2.4 载药量测定 |
2.2.5 体外释放试验 |
2.3 CS-PPPs纳米药物体外评价 |
2.3.1 细胞毒性试验 |
2.3.2 细胞荧光标记试验 |
2.3.3 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
2.4 纳米药物体内评价 |
2.4.1 纳米药物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
2.4.2 ALV-J体内感染模型建立及分组 |
2.4.3 泄殖腔排毒监测 |
2.4.4 大体剖检 |
2.4.5 组织病理观察 |
2.4.6 mRNA水平检测血浆病毒载量 |
2.4.7 免疫器官指数 |
2.4.8 白细胞检测 |
2.4.9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LTR)测定 |
2.4.10 血清中IL-2和IFN-γ分泌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流出曲线图 |
3.2 制备工艺筛选 |
3.2.1 壳聚糖浓度筛选 |
3.2.2 TPP比例筛选 |
3.2.3 多糖占壳聚糖浓度筛选 |
3.3 体外释放试验 |
3.4 纳米药物体外评价 |
3.4.1 纳米药物细胞毒性试验 |
3.4.2 体外荧光标记 |
3.4.3 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
3.5 纳米药物体内试验 |
3.5.1 纳米药物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
3.5.2 临床症状 |
3.5.3 泄殖腔排毒监测 |
3.5.4 大体剖检 |
3.5.5 组织病理观察 |
3.5.6 纳米药物对ALV-J在鸡体复制的影响 |
3.5.7 免疫器官指数 |
3.5.8 白细胞检测 |
3.5.9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 |
3.5.10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抗体靶向的壳聚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病毒与动物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基于抗体靶向的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Ab-CS-PPPs NPs)制备 |
2.1.1 壳聚糖抗体(Ab-CS)复合物的制备 |
2.1.2 Ab-CS-PPPs NPs制备 |
2.2 Ab-CS-PPPs NPs理化表征 |
2.2.1 红外光谱表征 |
2.2.2 透射电镜(TEM)表征 |
2.2.3 粒径及分布表征 |
2.2.4 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
2.2.5 体外释放试验 |
2.3 Ab-CS-PPPs NPs体内外ALV-J靶向试验 |
2.3.1 Ab-CS-PPPs NPs细胞靶向研究 |
2.3.2 Ab-CS-PPPs NPs体内靶向组织分布研究 |
2.3.3 Ab-CS-PPPs NPs体内靶器官抑制ALV-J复制研究 |
2.4 Ab-CS-PPPs NPs毒理及代谢研究 |
2.4.1 细胞毒性研究 |
2.4.2 Ab-CS-PPPs NPs体内代谢研究 |
2.5 Ab-CS-PPPs NPs体内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
2.5.1 Ab-CS-PPPs NPs体外抗病毒活性表征 |
2.5.2 ALV-J体内感染模型建立及分组 |
2.5.3 泄殖腔排毒监测 |
2.5.4 大体剖检及组织病理观察 |
2.5.5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2.6 Ab-CS-PPPs NPs缓解ALV-J免疫抑制研究 |
2.6.1 免疫器官指数 |
2.6.2 白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LTR)测定 |
2.6.3 血清中IL-2和IFN-γ分泌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b-CS-PPPs NPs理化表征 |
3.1.1 Ab-CS复合物制备及红外表征 |
3.1.2 Ab-CS-PPPs NPs粒径、包封率及载药量表征 |
3.1.3 Ab-CS-PPPs NPs形态及粒径表征 |
3.1.4 体外释放试验 |
3.2 Ab-CS-PPPs NPs体内外ALV-J靶向试验 |
3.2.1 Ab-CS-PPPs NPs细胞靶向研究 |
3.2.2 Ab-CS-PPPs NPs体内靶向组织分布研究 |
3.2.3 Ab-CS-PPPs NPs体内靶器官抑制ALV-J复制研究 |
3.3 Ab-CS-PPPs NPs毒理及代谢研究 |
3.3.1 Ab-CS-PPPs NPs细胞毒性试验 |
3.3.2 Ab-CS-PPPs NPs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
3.4 Ab-CS-PPPs NPs体内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
3.4.1 体外抗病毒活性 |
3.4.2 临床症状 |
3.4.3 泄殖腔排毒监测 |
3.4.4 大体剖检 |
3.4.5 组织病理观察 |
3.4.6 血浆病毒载量 |
3.5 Ab-CS-PPPs NPs缓解ALV-J免疫抑制研究 |
3.5.1 免疫器官指数 |
3.5.2 白细胞检测 |
3.5.3 抗体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LTR测定 |
3.5.4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测定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黄芪减轻环磷酰胺毒副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康文艺,蒙丽君,王莉,屈姣姣,刘丽军,李昌勤. 食品科学, 2022(01)
- [2]正源方干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J]. 张君威,唐志书,刘妍如,宋忠兴,周瑞,潘亚磊,刘红波,史鑫波,张玉茹,赵梦利. 中草药, 2021(21)
- [3]硒对化疗敏感性及副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杨梅,裴波,陈典. 肿瘤药学, 2021(05)
- [4]蒸附子多糖的化学表征及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D]. 王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加味生脉散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 易琰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健脾补肾方对化学损伤模型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J]. 肖静静,何东初.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8)
- [7]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D]. 亓润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8]连翘归尾煎抗乳腺癌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翟康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益气消症方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D]. 崔文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