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网络维护策略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苏东[1](2021)在《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源光网络的端口数量和占用状态等端口资源信息直观反映了固定宽带网络的用户数量信息,是宽带网络运营管理和网络配置的重要依据。受限于其无源特性,传统的人工采集管理方式导致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准确率持续较低。随着宽带用户数的井喷式增长,快速准确的获取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成为宽带网络运营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获取及网络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对固定宽带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分析无源光网络中主流的平面光波导型(Planar Lightwave Circuit,PLC)分光器、光纤配线架(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ODF)等无源设备端口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聚焦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算法,对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获取及网络资源自动化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无源光网络端口数量、占用状态不能利用电学特性自动识别的问题,将无源光网络的端口资源识别问题转化为目标检测任务,为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及管理提供了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目标检测算法的优缺点,根据无源光网络端口信息的特征,确定采用YOLOv3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算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型只看一遍第3版(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3,YOLOv3)深度学习算法。解决了实际应用场景中PLC分光器端口被遮挡、间隙小、高分辨率下小物体密集排列时算法性能退化问题。首先通过增加第四尺度上采样特征图,形成了四尺度融合预测,强化了图像中高分辨率特征的提取能力,增强了小目标敏感度。其次,建立了 PLC分光器数据集,并利用分光器端口高宽比固定的特性对锚框维度重新聚类,增强了锚框初始参数对PLC分光器特定目标的适应性。最后,采用了软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替换原YOLOv3的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改进型YOLOv3对PLC分光器的检测准确率有效提升且高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十折交叉验证进一步评估了新算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3)针对无源光网络中PLC分光器端口扩容场景中的上联无源设备ODF的端口具有端口数量多且排列密集、遮挡、型号不统一、异色老化、识别难度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型YOLOv3-spp深度学习算法。首先,在YOLOv3检测层前增加SPP层,实现特征图中多个尺度的提取聚合。其次,建立了 ODF数据集并采用k-means++算法进行锚框维度聚类。最后,对损失函数进一步优化,构成了改进型YOLOv3-spp算法。为了避免样本少导致的过拟合现象,针对性设计了数据增强策略对数据集完成扩充,普通场景下的ODF检测效果得到有效改善。(4)针对ODF遮挡严重、多端口等疑难场景下第四章提出的改进型YOLOv3-spp漏检概率大甚至算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了遗漏区域重识别级联模型,提高了 ODF的检测准确率。首先,依据ODF端口的尺寸、间隙等结构特征设计了端口定位、遗漏检测两个流程,可将漏检端口自动局部裁剪生成漏检端口数据集。其次,基于ResNet-34构建了遗漏区域重识别模型,对漏检端口进行二次特征捕捉、占用状态识别。最后,设计了端到端的ODF级联识别模型,检测准确率在改进型YOLOv3-spp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且高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并采用混淆矩阵、F1分数评估了级联模型的分类性能。(5)针对传统宽带资源管理系统下端口资源人工采集导致准确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源光网络端口自动采集算法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首先,构建了一个微服务系统架构,不但具有低耦合、高内聚特性并且增强了模块自治性。其次,基于端口自动采集的图像识别模块重构了入网、开通、变更、退网流程。再次,基于新业务流程设计了对应的微服务响应集群实现了动态资源管控。最后,将宽带资源管理系统与目前使用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开通、装维调度、综合资源功能模块完成标准接口交互,从而提高了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准确率。通过上述对无源光网络中端口资源的自动采集算法研究,拓展了计算机视觉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应用。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改进型YOLOv3算法对PLC分光器端口的检测准确率为97.16%,相比原YOLOv3提升了 4.15%。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设计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对ODF端口的检测准确率为95.02%,相比原YOLOv3提升了 7.89%。基于端口自动采集算法构建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将端口资源管理由人工向自动演进,有效提高了资源准确率和生产效率。为固定宽带网络运营商降低网络投资浪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与技术支持。
肖世福[2](2021)在《HS公司通信工程服务营销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包珺[3](2021)在《综合代维公司的选择与协调研究 ——以L电信公司为例》文中提出
官本岩[4](2021)在《Q通信公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菀莹[5](2021)在《5G基础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钟代亮[6](2021)在《基于A电信公司的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指出
王泽南[7](2021)在《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业务优化编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由传统硬件网络设备所带来的网络结构僵化、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复杂等问题,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应运而生。网络功能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基于专用硬件的网络功能设备转变成以虚拟机、容器或进程的形式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的虚拟网络功能。虚拟网络功能的出现带来了快速灵活的业务部署、高效的资源利用、低开销的运营管理等诸多优势,然而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虚拟网络功能集群的总处理能力能够随业务流量的波动而动态伸缩,以实现高效的资源利用。然而,如何针对虚拟网络功能集群动态伸缩设计高效的流量调度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网络功能虚拟化使得服务链的部署变得灵活,而如何设计服务链的优化部署算法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最后,需要为服务链部署备份节点以提高业务的整体可用性,如何高效地分配备份节点以满足业务的可靠性需求变得日益重要。针对上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将从虚拟网络功能集群内的缩扩容与流调度、服务链的部署、服务链的备份这三个切入点展开研究,所设计的机制与算法将促进业务编排朝着自动、持续、实时、优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虚拟网络功能集群内缩扩容与流调度的协同优化。由于业务流量的动态变化,需要在虚拟网络功能集群内部实现动态的缩扩容,并同时对业务流量进行合理的调度。然而业务流量中流数量众多且呈现大小流分布,基于哈希的流调度方案和基于流表的流调度都无法高效且均衡的调度流量。为此,本文提出了协同虚拟网络功能集群内缩扩容与流调度的框架Hieff。Hieff按流速区分大流和小流,使用流表调度大流,而使用一致性哈希调度小流。此外,Hieff协同优化流调度和缩扩容的策略,目标是将集群中全部活动实例的负载保持在预设的目标值附近,同时降低流迁移和实例管理开销。2.服务链生成、放置与分配的协同优化。在部署服务链之前,首先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生成服务链。然而,目前没有工作对服务链的生成、放置与分配进行联合的优化,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提出了 SFC-CPA问题。本文在服务链的放置与分配中引入了服务链依赖矩阵和服务链生成矩阵,将服务链生成、放置与分配的协同优化问题建模为0-1线性规划。为了求解SFC-CPA问题,所设计的Jcap算法基于路径长度估计协同优化了服务链的放置与分配过程和服务链的生成过程。Jcap算法能有效地提高虚拟网络功能实例的资源利用率并降低业务对物理带宽资源的占用,此外,Jcap算法求解高效且性能表现接近最优解。3.端到端时延严格保障的服务链优化部署。时延敏感的业务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对服务链的端到端时延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目前的服务链部署工作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数据包都能在计算所得的时延内完成传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DetSFC部署问题。DetSFC问题的目标是最大化接收的业务量,同时保证所接收业务的端到端时延严格满足要求,即保证经过服务链的每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均满足要求。为此,DetSFC基于网络演算推导了数据包经过服务链的端到端时延上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推导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网络演算的结果,所设计的算法JRRA通过协同优化服务链的路由与VNF节点的资源分配,实现了DetSFC的目标。4.资源感知的服务链备份节点优化分配。虚拟网络功能相比基于专用硬件的网络功能设备在可用性方面性能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服务链的整体可用性,因此需要为服务链部署备份节点。服务链中不同的虚拟网络功能所需的资源量与其可用性参数都不同,如何为服务链分配备份节点对服务链整体的可用性和备份节点的资源消耗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算法在设计备份节点分配方案时忽略了虚拟网络功能之间异构的资源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资源感知的服务链备份节点分配方案RABA。RABA面向一对一专用备份和一对多共享备份两种场景,设计了服务链整体可用性的计算方法,优化了服务链的备份节点分配,实现了在满足服务链整体可用性需求的同时,最小化备份节点的资源消耗。
李鑫[8](2021)在《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性能分析与优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地基网络受基础设施、输电线路规模、维护手段的制约,无法部署到环境复杂的地方。因此,为满足高可靠通信的需求,构建一个由卫星网络、临近空间网络以及地面网络组成的空天地网络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相互隔离的网络之间难以实现高效互联互通,随着移动节点的加入,将进一步增加网络复杂化的程度和网络管理的成本,难以满足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应对以上问题,异构网络融合、网络切换等技术被提出来以实现空天地网络的高效管理与移动性支持。论文围绕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性能分析以及切换优化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出空天地融合网络架构的设计方案。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以及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技术引入空天地网络体系中。在数据层面上,针对各区域特点补充网络节点以实现全覆盖,利用MEC服务器完成对数据的高效计算处理;在控制层面上,SDN控制器通过获取全局网络元素的状态,做出网络决策,实现高效、可靠的网络资源管理,有效引导数据传输。第二,对频谱共享的星地一体化网络的可靠性能进行了分析。将地面基站建模为二维均匀泊松点过程,将低轨卫星建模为三维均匀泊松点过程。考虑了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的组件间干扰和组件内干扰,利用随机几何模型,推导了平均中断概率和连续性业务数据的成功传输概率。最后通过仿真结果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展示了卫星密度、基站密度等参数对星地一体化网络可靠性能的影响。第三,提出一种移动场景下基于时间演进图的网络切换优化策略。采用基于时间演进图的网络切换路径以及最佳切换时间预测策略来实现网络切换的优化。首先,对终端的运动状态进行建模,基于卫星运动规律、基站分布特点以及网络节点状态获取各节点对终端的有效覆盖时间,建立时间演进图;其次,通过最小路径法预测网络切换路径,通过计算最大累积信号质量预测最佳切换点。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很好的适应各种运动类型的终端,满足不同类型的通信业务需求。
柳媛[9](2021)在《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故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信网络告警数据是监控网络状况和管理网络设备的重要依据。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网络设备的稳定性以及网络故障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变得愈发重要。告警的联动性使得网管系统每天会产生大量的重复告警,这将严重影响到故障的定位和处理工作。因此,对海量告警数据的过滤和压缩以及对有效告警信息的提取是运维的重要任务。关联规则挖掘作为重要的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之一,应用于网络故障分析的场景中可以在无标注数据的情况下分析海量告警数据间的相关性,降低对人力物力依赖性的同时,实现告警的有效压缩和故障的快速定位。同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实现告警规则的存储,进而支持对告警的根源定位。以上技术对于网络故障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和分析现有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和知识图谱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应用以上技术解决电信网络故障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网络故障相关性分析方法。将关联规则挖掘技术运用于提取关联性告警信息的工作中,并针对网络故障分析的业务维度需求和告警事件的自身特点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告警事件的时序特性,且对于联动性告警的干扰具有抵抗性。通过在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添加对告警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验证,有效减少故障分析过程中对于告警相关性的错误判定,实现虚假关联规则的过滤,使算法满足电信网络故障分析场景下的业务需求。2.构建了网络故障分析知识图谱,并基于该图谱完成了网络故障的根源定位工作。以已有的告警关联规则集作为数据源,自顶向下构建故障分析知识本体,确定了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告警关联知识存储方案,实现了告警事件和关联规则的存储和可视化展示;同时以构建完成的知识图谱为基础,对采用有向图结构的告警关联性知识进行分析与计算,完成了针对关联性告警数据和实时告警数据的根源故障定位。3.设计了电信网络故障分析平台。基于电信网络故障分析场景的业务需求设计了平台的整体架构方案,确定了核心功能模块的划分,并基于本文提出的网络故障分析方案完成了功能模块的开发,然后通过实现前后端的数据交互,完成了网络故障分析和结果的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案的实用和可行性,为用户提供了交互友好的故障分析平台,同时为后续网络故障的诊断与处理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田博[10](2021)在《面向5G的前传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5G不断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降低运营成本,集中式接入网络(C-RAN)被看作5G可能的系统架构,受到广泛关注,前传光网络作为基带处理池(BBU Pool)和远端射频单元(RRH)之间数据传递的通道,是C-RAN在5G中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部署的关键。然而,随着小区的密集化部署,运营商将部署更加复杂的前传光网络,同时对其在满足5G新业务发展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前传光网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前传光链路连接固定,架构不灵活,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二是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造成更多的能量消耗,链路故障概率增加;三是无法保障多样化业务在相同的物理网络中共存时的服务质量;四是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速率导致数字前传光网络面临严峻的带宽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5G通信业务的需求,深入分析和开展了前传光网络在资源调度、可靠性、能效、多样化业务共存和数据传输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前传光网络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前传光链路连接固定,架构不灵活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流量预测的前传光网络资源动态映射的方法。该方法打破了 BBU和RRH之间的静态配置,基于RRH的流量预测结果,以最小化系统总能耗,包括BBU池执行基带信号处理产生的能耗、BBU板卡激活与关闭状态间切换的能耗以及RRH在不同的BBU板卡间切换产生的能耗为目标,建立整数线性模型(ILP),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切换数的BBU和RRH之间的动态资源映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和静态配置的前传网络相比,所提出的动态资源映射方法可以将流量集中到少数BBU中,使系统的平均能耗减少34%。2.针对不断扩大的前传光网络规模造成更多的能量消耗以及链路故障概率增加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前传光网络可靠性和能效联合优化的基站部署策略。首先,提出一种利用带内毫米波在RRH之间进行资源实时调度的方法来提高前传光网络的可靠性和降低能耗。考虑到毫米波覆盖范围小的特点,RRH的部署位置会很大程度影响RRH之间资源调度的能力,进而影响前传光网络的可靠性和能效。因此,本文进一步地提出面向前传光网络可靠性和能效联合优化的网络部署问题,建立ILP模型,并提出一种求解最优化RRH部署位置的自适应遗传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提升前传光网络可靠性和能效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且对比它们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性能差异,为运营商在未来网络建设中提供参考。3.针对目前的前传光网络无法保障多样化业务服务质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面向eMBB和uRLLC业务共存的成本最优化的网络升级策略。该策略考虑两种业务在时延、可靠性和吞吐量等方面差异化的需求,提出联合毫米波RRH和前传链路的网络升级方法。网络升级过程中,将带内毫米波作为光纤链路的一种补充的前传方式,有助于降低部署成本,且针对uRLLC业务超高可靠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双连接结构的可靠性保障方案。本文以最小化网络的升级开销为目标,建立ILP模型,并提出一种协同优化RRH和前传链路的网络升级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和其他两种非联合优化的网络升级策略相比,本文所提出的联合优化方法的网络升级成本平均降低43%和20%。4.针对不断增长的数据速率导致数字前传光链路带宽压力严峻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QAM-MPPM-RZ混合调制格式的光载射频前传光网络传输方案,和标准QAM信号相比,QAM-MPPM-RZ信号将能量集中在少量脉冲时隙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信号的接收能力。此外,QAM和MPPM信号携带不同速率的基带信息,通过光纤和无线电资源的共享,为同一个RRH中差异化的用户需求提供服务,有助于降低C-RAN中的部署成本。本文搭建仿真平台,分析验证QAM-MPPM-RZ信号的传输效果,结果表明,传输相同比特速率的数据时,QAM-MPPM-RZ信号具有更好的传输效果。此外,在仿真部分考察了 QAM-MPPM-RZ信号对于激光器线宽的容忍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在线宽较大时,QAM-MPPM-RZ信号仍然保持较好的传输效果。因此,在前传光网络的部署过程中,可以考虑选择成本低的高线宽激光器,进一步降低整个系统的部署开销。
二、电信网络维护策略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网络维护策略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固定宽带发展的意义 |
1.1.2 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简介 |
1.1.3 端口识别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目标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区域的主要算法 |
1.2.2 基于回归的主要算法 |
1.2.3 目标检测在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端口识别的目标检测算法选择 |
2.1 通用物体检测数据集下的先进算法性能分析 |
2.2 端口类专用物体检测性能分析 |
2.3 YOLOv3 |
2.3.1 网络结构 |
2.3.2 边界框预测 |
2.3.3 跨尺度融合预测 |
2.3.4 检测方法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无源光网络中PLC分光器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
3.1 应用背景分析 |
3.2 疑难场景下PLC分光器端口占用状态识别的YOLOv3 算法优化 |
3.2.1 四尺度特征融合预测 |
3.2.2 基于PLC分光器数据集的目标锚框维度聚类 |
3.2.3 基于软非极大值抑制算法的边界框过滤 |
3.3 模型训练与实验 |
3.3.1 PLC分光器数据集建立 |
3.3.2 训练策略 |
3.3.3 超参数设置 |
3.3.4 实验配置与训练结果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消融研究 |
3.4.2 算法评估 |
3.4.3 算法改进前后检测效果对比 |
3.4.4 与其他主流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
3.4.5 检测效果与优化点关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无源光网络中ODF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
4.1 应用背景分析 |
4.2 普通场景下ODF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改进型YOLOv3-spp算法 |
4.2.1 特征提取网络优化 |
4.2.2 基于ODF数据集的目标锚框维度聚类算法优化 |
4.2.3 损失函数优化 |
4.3 数据增强策略设计 |
4.3.1 ODF数据集建立 |
4.3.2 数据增强对ODF数据集的必要性 |
4.3.3 数据增强在机器学习管道的位置选择 |
4.3.4 数据增强方法 |
4.3.5 插值算法 |
4.3.6 ODF数据集扩充 |
4.4 模型训练与实验 |
4.4.1 学习速率动态调整策略 |
4.4.2 超参数设置 |
4.4.3 实验配置与训练结果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目标锚框维度聚类前后性能对比 |
4.5.2 数据增强前后性能对比 |
4.5.3 算法优化前后检测性能对比 |
4.5.4 算法评估 |
4.5.5 普通场景下检测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疑难场景下ODF端口占用状态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研究 |
5.1 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的设计 |
5.1.1 端口定位流程设计 |
5.1.2 遗漏检测流程设计 |
5.1.3 基于Res Net-34 的漏检区域重识别模型研究 |
5.1.4 端到端ODF端口级联识别模型设计 |
5.2 模型训练与实验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消融研究 |
5.3.2 模型性能评估 |
5.3.3 级联模型分步检测效果分析 |
5.3.4 疑难场景下级联模型检测效果分析 |
5.3.5 与其他主流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基于端口自动识别算法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应用背景分析 |
6.2 系统架构设计 |
6.3 动态资源管控业务流程重构 |
6.4 基于业务流程的微服务响应集群设计 |
6.5 系统平台实现 |
6.6 系统性能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业务优化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述 |
1.1.2 业务编排概述 |
1.1.3 网络功能虚拟化为业务编排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业务的弹性伸缩问题 |
1.2.2 业务的优化部署问题 |
1.2.3 业务的可靠性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虚拟网络功能集群内缩扩容与流调度的协同优化 |
2.1 概述 |
2.2 研究背景与动机 |
2.2.1 一种经典的NFV系统架构 |
2.2.2 现有方案的缺点 |
2.2.3 Hieff的设计目标 |
2.3 Hieff的设计 |
2.3.1 Hieff的系统设计概述 |
2.3.2 Hieff的架构 |
2.4 优化模型与算法 |
2.4.1 Hieff系统的优化模型 |
2.4.2 缩扩容与流调度协同优化算法 |
2.5 系统部署与实验验证 |
2.5.1 原型系统部署 |
2.5.2 实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链生成、放置与分配的协同优化 |
3.1 概述 |
3.2 问题描述 |
3.2.1 系统模型 |
3.2.2 数学建模 |
3.3 基于路径长度估计的启发式算法 |
3.3.1 算法概述 |
3.3.2 放置与分配VNF |
3.3.3 生成服务链 |
3.4 实验仿真与讨论 |
3.4.1 仿真设置 |
3.4.2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端到端时延严格保障的服务链优化部署 |
4.1 概述 |
4.2 研究背景 |
4.2.1 网络演算基本概念 |
4.2.2 服务链端到端时延组成 |
4.3 问题描述 |
4.3.1 系统模型 |
4.3.2 数学建模 |
4.4 服务链端到端时延上限 |
4.4.1 基于网络演算计算服务链端到端时延上限 |
4.4.2 时延上限准确性验证 |
4.5 服务链路由与资源分配算法 |
4.5.1 算法概述 |
4.5.2 服务链路由 |
4.5.3 VNF资源分配 |
4.6 实验仿真与讨论 |
4.6.1 仿真设置 |
4.6.2 仿真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源感知的服务链备份节点优化分配 |
5.1 概述 |
5.2 研究背景 |
5.3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5.3.1 系统模型 |
5.3.2 RABA-DP问题描述 |
5.3.3 RABA-SP问题描述 |
5.4 基于差分进化的备份节点优化分配算法 |
5.4.1 k_i的边界 |
5.4.2 差分进化算法的应用 |
5.5 基于贪心的备份节点优化分配算法 |
5.6 实验仿真与讨论 |
5.6.1 仿真设置 |
5.6.2 仿真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主要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性能分析与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背景技术概述 |
2.1 网络融合技术 |
2.1.1 传统网络融合技术 |
2.1.2 基于SDN的异构网络融合技术 |
2.2 随机几何理论基础 |
2.3 切换管理技术概述 |
2.3.1 切换管理技术 |
2.3.2 切换预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DN的空天地融合网络架构 |
3.1 引言 |
3.2 架构设计 |
3.3 协议需求 |
3.4 功能需求 |
3.5 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地一体化通信系统的业务可靠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网络模型 |
4.2.2 坐标系转化 |
4.2.3 低轨卫星移动模型 |
4.2.4 卫星系统模型 |
4.2.5 基站系统模型 |
4.2.6 系统SINR模型 |
4.3 可靠性能分析研究 |
4.3.1 中断概率分析 |
4.3.2 连续性业务数据成功传输概率分析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参数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基于时间演进图的星地网络切换优化策略 |
5.1 引言 |
5.2 星地网络通信场景以及系统模型 |
5.2.1 终端用户移动模型 |
5.2.2 网络代价模型 |
5.3 基于时间演进图的星地网络切换预测分析 |
5.3.1 时间演进图的构建 |
5.3.2 切换路径的预测 |
5.3.3 具体切换时间的预测 |
5.4 仿真分析 |
5.4.1 仿真参数 |
5.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联规则挖掘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关联规则挖掘 |
2.1.1 关联规则基本概念 |
2.1.2 序列模式与关联规则的关系 |
2.1.3 序列模式挖掘经典算法 |
2.1.4 序列模式挖掘算法比较分析 |
2.2 知识图谱 |
2.2.1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
2.2.2 命名实体识别技术 |
2.2.3 基于Neo4j的知识存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告警关联分析 |
3.1 告警关联分析问题定义 |
3.2 告警数据预处理 |
3.2.1 告警数据集介绍 |
3.2.2 待挖掘数据预处理 |
3.3 告警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
3.3.1 基于PrefixSpan算法的告警关联规则挖掘 |
3.3.2 支持因果判定的告警关联性提取方案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设置与评价指标 |
3.4.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故障定位分析实现 |
4.1 故障根源定位问题定义 |
4.2 网络故障分析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 |
4.2.1 知识图谱模式层设计 |
4.2.2 知识存储方案设计 |
4.3 网络故障的根源定位 |
4.3.1 关联性告警数据的故障定位 |
4.3.2 实时告警数据的故障定位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设置与评价指标 |
4.4.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监督的网络故障分析平台构建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3 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告警数据预处理模块 |
5.3.2 告警相关性分析模块 |
5.3.3 知识图谱构建模块 |
5.3.4 故障定位分析模块 |
5.4 系统应用与可视化 |
5.4.1 平台架构设计 |
5.4.2 系统主界面与用户鉴权界面 |
5.4.3 告警数据查询界面 |
5.4.4 故障分析展示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面向5G的前传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集中式接入网架构的演进 |
1.3 5G前传光网络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 |
1.3.1 面向业务动态性的网络资源灵活调度问题 |
1.3.2 面向可靠性和能效优化的网络部署问题 |
1.3.3 面向多样化业务共存的网络升级问题 |
1.3.4 面向高速率数据业务的网络高性能信号传输问题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前传光网络中动态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
1.4.2 前传光网络中可靠性和能效优化的研究现状 |
1.4.3 多样化业务在相同物理网络共存的研究现状 |
1.4.4 基于光载射频的前传光网络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 本文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面向潮汐业务的网络资源动态映射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LSTM网络的流量预测算法 |
2.2.1 数据集预处理 |
2.2.2 基于LSTM的流量预测算法 |
2.3 BBU和RRH间动态资源映射问题 |
2.3.1 问题描述 |
2.3.2 ILP模型 |
2.4 基于最小切换数的BBU和RRH间动态资源映射算法 |
2.5 仿真结果分析 |
2.5.1 流量预测性能分析 |
2.5.2 资源映射算法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面向网络可靠性和能效联合优化的基站部署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异构C-RAN结构的RRH间资源实时调度的方法 |
3.2.1 网络结构 |
3.2.2 毫米波RRH间资源实时调度方法 |
3.3 面向可靠性和能效联合优化的基站部署问题 |
3.3.1 问题描述 |
3.3.2 ILP模型 |
3.4 一种面向可靠性和能效多目标优化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5.1 仿真设置 |
3.5.2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面向多样化业务共存的网络升级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和eMBB/uRLLC业务传输模式 |
4.2.1 场景模型 |
4.2.2 传输模型 |
4.2.3 时延计算模型 |
4.2.4 eMBB/uRLLC业务穿插/叠加技术 |
4.2.5 uRLLC业务可靠性保障方案 |
4.3 面向多样化业务共存的网络升级问题 |
4.4.1 问题描述 |
4.4.2 ILP模型 |
4.4 基于成本优化的联合RRH和前传链路的网络升级算法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4.5.1 仿真设置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混合调制技术的光载毫米波前传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LN-MZM的外调制技术 |
5.3 基于QAM-MPPM-RZ混合调制格式的RoF前传光网络方案 |
5.3.1 网络架构设计 |
5.3.2 QAM-MPPM-RZ混合调制格式的编码原理 |
5.3.3 QAM-MPPM-RZ混合调制格式信号传输分析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仿真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电信网络维护策略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D]. 苏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HS公司通信工程服务营销策略[D]. 肖世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综合代维公司的选择与协调研究 ——以L电信公司为例[D]. 包珺.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4]Q通信公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D]. 官本岩. 青岛大学, 2021
- [5]5G基础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分析[D]. 王菀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6]基于A电信公司的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D]. 钟代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业务优化编排研究[D]. 王泽南.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性能分析与优化技术[D]. 李鑫.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故障分析研究[D]. 柳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面向5G的前传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田博.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