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成丽[1](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李瑞芬,高伟[2](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龙梅[3](2016)在《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日益浮现且愈发严重的种种城市问题——超速的城市增量发展导致空间与资源的不堪重负,中国特色建筑文化意识形态的薄弱导致建筑价值判断失衡,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思考的缺乏导致对外来建筑潮流囫囵吞枣——急需得到重视和严肃对待。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审视总结、除弊创新刻不容缓。众多反映建筑理论、设计实践和物质空间规划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专业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建筑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对学科期刊的剖析能回顾与梳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第一批建筑学学术期刊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传播意义上的专业媒体,建筑专业期刊除了发挥媒介作用传播建筑学信息,其刊载的专业论文具有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能较直观全面的反映出我国建筑理论、建筑实践、建筑技术、建筑评论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演变状况。本文选择建筑专业期刊的量化数据作为观察学科关注点演化变迁、学术空间生产发展嬗变的切入点,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两本期刊自创刊到2014年间的研究热点、学术产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以期揭示这段时间内的建筑学科发展势态,勾勒学科发展的宏观轨迹,管窥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图景,为建筑研究、学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建筑学专业期刊研究的目的和基于学术、社会、方法三方面的研究意义,总结归纳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就研究对象——两本期刊的选取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主要为量的研究,从宏观的整体角度出发,揭示两本期刊历年发行情况和发文量的演化历程,对期刊核心作者群及其被引量也有一定的量化分析。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分别涉及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统计和剖析。第三章通过对作者机构的分类,了解机构发文情况,探究学界、业界的研究势态;对机构和文章题名所提及的地域信息的统计,观察学科学术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第四章采集期刊关键词和题名有效词做高频词分析,试图呈现学科热点和其嬗变过程。第五章以前面章节实证研究为基础进行剖切分析,总结和判断学科知识成产动态和趋势,反思论文研究对学科发展的启示,以期揭示学科发展新要求。
丁丽曼[4](2017)在《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文中认为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制度推行重点首先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其目的在于引导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同时,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进而降低患者总费用和自负费用。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来回答。该研究采用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8-2011年参保人随机抽样数据,在医疗机构层面对天津市医保定点医院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患者层面针对天津市内六区91家公立综合性一级医院的患者样本,其中在49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一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为干预组,在未试点的42家一级医院就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基于回归的倍差法研究设计,评估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年总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变化。医疗机构层面研究结果显示,2008-2011年一级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显着增加,二三级医院增幅略低于一级医院。各级医院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总费用下降;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总费用,除一级医院在201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外,二三级医院均呈平稳上涨趋势。在患者层面,虽然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门诊次数均显着增加,但在控制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状态和以权-查尔森合并症指数为指标的健康状况后,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后,干预组患者年总门诊次数未见显着变化。干预组患者门诊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及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也均未见显着变化。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与门诊类似。从患者年总费用变化和在各级医院的费用变化视角来识别政策效果,与现有研究中仅基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次均费用变化进行评价相比,消除了次均费用受就诊次数干扰可能给研究带来的偏倚。通过患者层面的研究发现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并未实现其预期的引导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并通过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从而降低总费用和自负费用目的。基本药物制度作用的发挥仅从地方层面进行调整还是不够的,需要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再造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机制;通过多元化管理破解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难题;通过改革医保付费方式解决临床使用需求短缺的难题;持续进行针对基层医生的基本药物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不断完善。
臧玉[5](2019)在《《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至今,大量戏剧类期刊相继涌现,它们以各自的风采记录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所研究的《剧本》期刊便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者。论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剧本》期刊及相关资料,采用整体观照和具体现象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专栏”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来源与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一章,对《剧本》期刊进行概述,主要从期刊创刊缘起、历史沿革与当下发展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对《剧本》专栏设置概况进行研究,依托基本构成与风貌、专栏的编排特色与专栏的价值观念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章则立足刊载剧作品的专栏,对《剧本》专栏中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以及不同刊载戏剧作品专栏,对其中的种类与分布、选材与导向和立意与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刊载剧作家的专栏,对其中“剧作家研究”、“剧作家写真”和专题研讨会三部分专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第二、三章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第五章则立足于刊载戏剧评论的专栏,从“新作感觉·剧评”到“每月剧论”,对不同专栏反映出的独白与对话、群策与反思和兼容与抵牾进行分析与解读。第六章论述了《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者是从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两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当下同类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下戏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则从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入手,着重对期刊专栏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以全面探讨其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总的来说,2000年至2010年间的《剧本》期刊专栏以其丰富可观的数量、全面详实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理论研究在同类型戏剧期刊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期刊自身的发展状态异于其他各个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黄淑美,伍慕仪[6](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提出
张响[7](2017)在《唐宋词笺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宋至民国时期唐宋词笺注的文献梳理与考察为基础,将唐宋词笺注与词集整理、词学观念、社会文化、学术思潮等因素结合在一起,重点论述唐宋词笺注的类型、特点、内容和方法,梳理唐宋词笺注的发展脉络,揭示其独特的价值及意义。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说。论文主体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主要探讨了唐宋词笺注的历程、类型、特点、内容和方法。从历程上看,唐宋词笺注起源于宋,发展于明,深化于清,兴盛于民国。从类型上看,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唐宋词笺注类型,如别集笺注型、选集笺注型、普及传播型、学术型、教学型等。从特点上看,不同的视角呈现出多种特征,如笺注总体呈递进式发展,笺注对象侧重名家、名选,笺注者有学者、词家、教师、业余爱好者几类。从内容上看,词调、题序、本事、词旨、词艺等共同构成了词体笺注的特殊性;文本、历史、词意、词艺和词学是唐宋词笺注的五个主要层面。从方法上看,训诂、征引、考据、串讲、综合分析等是笺注的主要手段。下编以文献考述为主,并以苏轼和吴文英作为个案加以具体分析。文献考述部分按别集和选集两类,重点考察了20余种别集笺注和30余种选集笺注。个案部分分别介绍了苏轼和吴文英词集笺注的文献情况,梳理了笺注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二人词集笺注情况,简要分析了各自笺注的特点与难点。结语部分探讨了唐宋词笺注的价值及意义,认为唐宋词笺注在文献、理论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词体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的词学,更有赖于笺注,以深入挖掘词之内含及审美价值,突显其在当代的意义。
段鹏[8](2020)在《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敦煌文书中保存的集中出现于九、十世纪的斋会文本,是反映当时宗教与社会生活互动的珍贵材料。文本中蕴含着当时敦煌人民看待社会、思索人生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透射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与向往。斋会文本叙述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殊意义:一是宗教史意义,体现出当时社会中三教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密教“禳灾护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斋会呈现出密教化特征。二是社会生活史意义,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主要体现在以岁时、农业诉求、灾害应对、疾病救赎等方面均举行相应的斋会。三是文化史意义,当时社会中盛行的正月燃灯、二月八游四门、七月十五追荐宗亲行事,至今在地方社会生活中仍有重要影响。文本中呈现的诸如“出忠于国,入孝于家”的思想,以及面对疫情灾害时“疫疠大行,是众生之共业”的集体责任意识,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杨胜祥[9](2020)在《《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承有自而又长期爲学界忽略的宋代国家修撰目录《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是宋代书目中的代表性书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目着录图书三千多部,且稀见图书居多,其体例齐备,又兼具特殊性在宋代书目中拥有独特地位,具有较高的考证价值。由於元明以来,《秘目》仅以钞本流传,直至清末方有刻本出现,以致直到今天,《秘目》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有关《秘目》的编撰、性质、流传,甚至书名含义等基本问题,都悬而未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秘目》的整理未爲完善,而整理的前提是要对《秘目》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前贤已经在版本研究及内容考证上作出优秀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基於上述情况,全文分爲上、下篇。上篇主要解决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的版本源流问题。现可考的《秘目》文本系统有三种,现存版本皆属今传诸本系统。经调查,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的现存版本有12种,通过版本对校和史料考订,可将其分爲四个体系。一是稽瑞楼本体系,内只有稽瑞楼本一本。二是张芙川藏本体系,张芙川藏本产生李兆洛家六月钞本,李兆洛家六月钞本又分别产生了李愿本和李兆洛家十二月钞本,八千卷楼藏本、张大昌本、师石山房本、静嘉堂本都源出李兆洛家十二月钞本,八千卷楼藏本则产生了鸽峯草堂本和缪荃孙本。其中缪荃孙本和八千卷楼藏本同时据题张金吾本校改师石山房本曾据倪恩福本体系版本校改。三是倪恩福本体系,倪恩福本产生莫棠本和叶德辉刻本。四是题张金吾本体系,题张金吾本产生宁波刻本。从上述诸体系中选择代表性版本进入校勘,爲《秘目》的整理、考证、研究奠定基础。下篇选择《秘目·易类》作爲考证对象。首列正文,其下分列“校订”、“着录”、“考论”、“标注”四项,对《易类》着录的64部图书逐一校订考证。校订时不仅利用不同的版本,还在无版本依据下利用其他材料进行考证,校订出接近原貌的版本。通过罗列17种公私目录的相关着录,探寻各目的异同,明晰了相关目录的着录及联繋。通过对包括原文、作者、内容、成书等不明之处的考论,对前人整理研究《秘目》的结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怀疑,指出相关研究成果的错误。标注着录各书之存佚、版本,使本文成爲方便读者使用的工具。通过如上方式对《秘目·易类》进行考证,不仅解决了相关学术问题,还爲将来整理考证整部《秘目》提供了义例。
左卫民[10](2013)在《从引证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论文的引证情况能够体现学界的学术交流与争鸣状况。通过对《法学研究》1985—2009年间所有刑事诉讼法学论文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其引证数量不断增加,但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相比依然较低;主要引证法学尤其是刑事诉讼法学文献;对域外文献的引用虽然总量不低,但语种为外语的较少;佐证式引证较多且逐步增加,讨论式引证较少且逐渐减少,运用式引证较少,反对式引证比例较低并不断下降。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的沟通与交流广度有限、实质性与深度不够。未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应强化沟通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营造更为真实、充分的交流与争鸣氛围,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刑事诉讼法学的良性发展。
二、1999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资料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
一、梁思成 |
二、刘敦桢 |
三、陈明达 |
四、陈仲篪 |
五、傅熹年 |
六、其他 |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
三、展望 |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
一、纂辑营造词汇 |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
三、《〈营造法式〉新释》 |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
三、其他相关研究 |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
二、尺度规律研究 |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
第二节 专项研究 |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
二、《法式》卷数考辨 |
三、《法式》篇数考辨 |
四、《法式》条数考辨 |
五、结语 |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
三、结语 |
第四节 附识 |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
二、《法式》作者之名 |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基础论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社会变迁与期刊发展 |
1.1.2 研究目的:学科动态与现代化进程 |
1.1.3 研究意义:学术意义、社会意义与方法意义 |
1.2 相关研究成果述要 |
1.2.1 对期刊文献特征的研究 |
1.2.2 对期刊媒介自身和社会效益的研究 |
1.2.3 小结:国内建筑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3.2 研究内容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
1.3.3 原始数据的来源 |
1.3.4 本研究可能的局限 |
1.4 论文结构 |
2 期刊论文生产与作者发文量研究 |
2.1 两本期刊历年发行情况 |
2.1.1 《建筑学报》历年发行情况 |
2.1.2 《建筑师》历年发行情况 |
2.2 两本期刊发文量及其年度变化 |
2.2.1 《建筑学报》发文量及年度变化 |
2.2.2 《建筑师》发文量及年度变化 |
2.2.3 小结:两本期刊学术生产情况 |
2.3 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
2.3.1 《建筑学报》的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
2.3.2 《建筑师》的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
3 作者机构发文量和空间分布研究 |
3.1 作者机构分类和发文量研究 |
3.1.1 机构分类依据 |
3.1.2 《建筑学报》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总量及年度变化 |
3.1.3 《建筑师》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总量及年度变化 |
3.1.4 小结: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情况 |
3.2 高等院校机构的发文量研究 |
3.2.1 建筑院校机构研究统计项的延续与扩充 |
3.2.2 八大院校在两本期刊上的发文总量 |
3.2.3 1954-2014年八大院校在两本期刊上的发文年度总量 |
3.3 机构地域空间分布 |
3.3.1 机构地域信息录入依据 |
3.3.2 《建筑学报》论文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 |
3.3.3 《建筑师》论文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 |
3.3.4 小结:发文机构空间分布情况 |
3.4 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
3.4.1 数据采集 |
3.4.2 《建筑学报》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
3.4.3 《建筑师》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
3.4.4 小结:研究对象空间分布情况 |
4 关键词、题名名词年度变化研究 |
4.1 工作方法说明 |
4.1.1 数据采集 |
4.1.2 数据整理 |
4.1.3 分析方法 |
4.2 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
4.2.1 研究情境 |
4.2.2 《建筑学报》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
4.2.3 《建筑师》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
4.3 高频关键词年度变化 |
4.3.1 数据源分析 |
4.3.2 《建筑学报》高频词年度变化 |
4.3.3 《建筑师》高频词年度变化 |
4.4 关键词研究结果对比 |
4.4.1 时间段内高频关键词的对比 |
4.4.2 高频关键词年度变化趋势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建筑类知识生产基本状态 |
5.1.1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量性分布 |
5.1.2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地理分布 |
5.1.3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关键词研究 |
5.2 学科知识生产呈现的中国建筑现代化图景与发展趋势 |
5.2.1 总结:知识生产历程 |
5.2.2 讨论:动态与趋势 |
5.2.3 展望:学科发展要求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框架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药物理论界定与制度研究现状 |
2.1 基本药物概念与制度 |
2.1.1 WHO基本药物概念和作用定位 |
2.1.2 各国对基本药物概念的价值认知、应用和实施效果 |
2.1.3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概念引入和制度建设 |
2.1.4 天津市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及发展历程 |
2.1.5 现行基本药物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 |
2.2 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现状 |
2.2.1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效果评价 |
2.2.2 基本药物制度安排与机制建设 |
2.2.3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利益相关者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市医疗服务利用与费用分析 |
3.1 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幅明显 |
3.2 各级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3.2.1 一级医院门诊慢病患者略有增加 |
3.2.2 门诊服务利用量显着增加 |
3.2.3 住院服务利用趋势平稳 |
3.3 就诊费用变化趋势分析 |
3.3.1 门诊次均费用呈现下降趋势 |
3.3.2 住院次均费用小幅上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门诊分流及费用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样本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确定 |
4.1.1 研究样本选择的标准 |
4.1.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4.2 样本人群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
4.3 对患者年总门诊次数未产生影响 |
4.3.1 描述性结果 |
4.3.2 回归结果 |
4.4 对患者门诊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均未产生影响 |
4.4.1 描述性结果 |
4.4.2 回归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分析 |
5.1 对患者住院次数未产生影响 |
5.1.1 描述性结果 |
5.1.2 回归结果 |
5.2 对患者年总住院天数未产生影响 |
5.2.1 描述性结果 |
5.2.2 回归结果 |
5.3 对患者住院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均未产生影响 |
5.3.1 描述性结果 |
5.3.2 回归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本药物制度定位及执行效果影响机制分析 |
6.1 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和定位 |
6.1.1 基本药物制度设计与目标分析 |
6.1.2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定位 |
6.2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分析 |
6.2.1 制度顶层设计与模拟及效果评价 |
6.2.2 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机制与证据使用 |
6.2.3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根本障碍 |
6.2.4 社会公众的制度认知与价值认可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有序使用作用不明显 |
7.1.2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和总费用的作用不明显 |
7.1.3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降低患者自负费用的作用不明显 |
7.2 政策建议 |
7.2.1 在国家药物政策背景下建设基本药物制度 |
7.2.2 再造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机制 |
7.2.3 建立短缺药品信息系统破解供应保障难题 |
7.2.4 借助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破解基本药物使用难题 |
7.2.5 建立政策模拟和评价机制 |
7.2.6 持续进行针对医生的基本药物宣传教育 |
7.3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剧本》期刊概述 |
第一节 创刊缘起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当下发展 |
第二章 《剧本》专栏设置概况 |
第一节 基本构成与风貌 |
第二节 专栏的编排特色 |
一、获奖剧作的品牌化塑造 |
二、新视野下的图文搭配 |
第三节 专栏的价值观念 |
一、宏观层面 |
二、微观层面 |
小结 |
第三章 立足剧作品: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 |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
一、博涉内外,广纳古今 |
二、海纳百川,万类竞妍 |
第二节 选材与导向 |
一、旧瓶装新酒:旧史新说 |
二、关注大事件:与时代同行 |
第三节 立意与追求 |
一、自成一格:新颖性 |
二、见微知着:思辨性 |
三、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 |
小结 |
第四章 聚焦剧作家:从“剧作家研究”专栏到“剧作家写真”专栏 |
第一节 剧作家研究 |
第二节 剧作家写真 |
第三节 专题研讨会 |
小结 |
第五章 重视戏剧评论:从“新作感觉·剧评”专栏到“每月剧论”专栏 |
第一节 独白与对话 |
第二节 群策与反思 |
第三节 兼容与抵牾 |
小结 |
第六章 《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历史价值 |
一、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 |
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一、指导意义: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 |
二、借鉴意义:通俗而不媚俗的专业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剧本》期刊开设专栏类目汇总(2000-2010) |
附录二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的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三 :《剧本》期刊剧评与剧论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四 :《剧本》期刊剧作家研究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五 :《剧本》期刊刊载的戏剧作品汇总(2000-2010) |
附录六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话剧作品汇总(2000-2010) |
附录七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戏曲作品汇总(2000-2010) |
致谢 |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7)唐宋词笺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绪论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
四 论文的相关概念及框架 |
上编 |
第一章 古籍笺注概说 |
第一节 笺注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二节 笺注的内容及其形式 |
第二章 唐宋词笺注的历程 |
第一节 宋元时期——唐宋词笺注的开端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唐宋词笺注的发展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唐宋词笺注的拓展 |
第三章 唐宋词笺注的类型和特点 |
第一节 唐宋词笺注的类型 |
第二节 唐宋词笺注的特点 |
第四章 唐宋词笺注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一节 词体笺注的特殊性 |
第二节 唐宋词笺注的内容 |
第三节 唐宋词笺注的方法 |
下编 |
第五章 唐宋词集笺注叙录 |
第一节 唐宋词别集笺注叙录 |
第二节 唐宋词选集笺注叙录 |
第六章 苏轼词集笺注考论 |
第一节 宋元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
第二节 明清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
第七章 吴文英词集笺注考论 |
第一节 吴文英词集的流传情况 |
第二节 民国以前梦窗词笺注考论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梦窗词笺注考论 |
结语 唐宋词笺注的价值及其意义 |
附录一 唐宋词别集批注、评点本汇录 |
附录二 唐宋词选集批注、评点本汇录 |
附录三 钱曾“旧藏注释宋本”考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盛行的背景及其表现 |
第一节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盛行的背景 |
一、中国古代社会重视祭祀的传统 |
二、佛、道二教对中国传统祭祀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
三、唐宋时期佛、道交涉与三教汇融 |
四、大乘佛教的影响与功德思想的盛行 |
五、密教兴起与在敦煌的传播 |
第二节 程式化:敦煌斋会盛行的文本表征 |
一、沟通凡圣:早期道教三官手书与敦煌道教斋会文本 |
二、唐代佛教斋文的书写与使用 |
三、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中的替代形式 |
四、从写卷到“小册子”:九、十世纪斋文写本物质形态的变化 |
第三节 宗教生活:九、十世纪斋会与敦煌社会生活的互融 |
一、宗教与社会生活 |
二、《斋琬文》所见斋会概况 |
三、“小册子”所见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 |
四、九、十世纪敦煌斋会与社会生活的互融及其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四时顺序、风雨应时:岁时与斋会 |
第一节 福建新春:敦煌正月印沙、燃灯诸行事 |
一、新春正月祈福 |
二、正月印沙佛、塔 |
三、九、十世纪敦煌正月燃灯 |
四、安伞、旋城、赛天王 |
五、燃灯社、三长邑义:正月斋会的组织 |
第二节 游四门、行城:敦煌二月八行事及其宗教史意义 |
一、早期佛教经典中“游四门”叙事 |
二、行城、讲经:九、十世纪敦煌的二月八行事 |
三、幡花隘路:二月八行城中的幡 |
四、行像社、行像司:二月八行城的组织 |
五、文化象征与延续:西南边疆二月八“游四门”文献与行事 |
第三节 敦煌七月十五行事及其思想 |
一、“家家列馔,处处敷筵”:七月十五斋会的盛行 |
二、九、十世纪敦煌七月十五斋会行事 |
三、造幡绘像:敦煌七月十五日行事的多样 |
四、报恩行孝:佛教报恩思想与中国传统孝道的进一步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九、十世纪敦煌农事诉求与灾害应对 |
第一节 九、十世纪敦煌的蚕桑祈愿 |
一、唐前河西的蚕桑 |
二、农桑业在九、十世纪敦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三、丝?倍获于常年:蚕农的祈愿 |
四、斋会文本所见九、十世纪敦煌的蚕桑养殖 |
第二节 蝗虫永散、不害于人民:蝗灾的禳除 |
一、古代河西走廊为主要的蝗灾区 |
二、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对蝗虫的认识 |
三、九、十世纪敦煌社会的蝗灾 |
四、从祭祀到禳除:九、十世纪佛、道二教于蝗灾的应对 |
第三节 农事斋文中的神只整合 |
一、牛王、马鸣菩萨:《蚕筵愿文》中的佛教诸神 |
二、女仙之宗:西王母于蚕桑业中的象征 |
三、各司其职:九、十世纪农事中神只的组合及其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贵生重命:疾病救赎与公共疫情应对 |
第一节 母子平安:难月与庆生祈愿 |
一、难月祈愿与救度 |
二、降生设斋与回谢 |
三、满月与生辰庆诞 |
第二节 设斋忏悔:斋文所见宗教对疾病的救赎 |
一、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患文》 |
二、佛为医王:《患文》所见佛教病因观及其救赎 |
三、《病差文》所见道教病因观及其救赎 |
四、设斋、抄经:病愈后的还愿 |
第三节 社会公共性疾病的应对 |
一、九、十世纪敦煌社会中“疫疠”流行及其祈愿 |
二、“城中灾疫疠”: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几次公共性疾病 |
三、归义军时期对于公共性疾病的认识与应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禳灾、护国与结坛:九、十世纪敦煌斋会密教化 |
第一节 结坛与《结坛文》 |
一、何谓结坛? |
二、护国禳灾:唐宋时期佛、道二教结坛法之异曲同工 |
三、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结坛文》释录 |
第二节 敷佛像于四门: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构建 |
一、四门即沙州城四门?:敦煌斋会文本中“四门”的再认识 |
二、四门设像:《坛法仪则》与《坛图式稿》的对应 |
三、S.2139《金刚界曼荼罗简图》: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复原 |
四、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的密教化 |
一、九、十世纪密教在河西地区的弘传 |
二、护国、禳灾: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的密教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秘目》及其流传系统 |
二、《秘目》的文献价值 |
三、《秘目》版本研究及内容考证的历史 |
四、本文在《秘目》版本研究及内容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 |
上篇: 今传诸本系统的《秘目》版本考 |
一、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现存版本叙录 |
二、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的版本源流 |
(一) 八千卷楼与《秘目》 |
(二) 李兆洛与《秘目》 |
(三) 诸本之间的关系 |
(四) 结论 |
附录:今传诸本系统的《秘目》版本源流图 |
三、只见着录的版本 |
下篇: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 |
凡例 |
经类·易类 |
1、石经周易十卷 |
2、刘牧注周易十卷 |
3、郑康成注易通卦验二卷 |
4、苍颉注坤凿度二卷 |
5、纵匡又注会通正义三十二卷(阙) |
6、邢壔撰略例正义二卷(阙) |
7、京房撰陆续注易传三卷 |
8、关朗撰赵蕤注易传一卷 |
9、陆希声撰周易微旨三卷 |
10、勾徽撰周易广疏三十六卷(阙) |
11、郭思永传周易明文十卷(阙) |
12、喻唐撰周易宗经十卷(阙) |
13、白云子述周易元统一卷(阙) |
14、易说精义三卷(阙) |
15、僧录希觉撰周易会释记二十卷 |
16、鲜于优撰周易圣断七卷 |
17、周易节略正义一卷(阙) |
18、周易流演五卷 |
19、任奉古撰周易发题一卷 |
20、蔡广成撰周易啓源十卷 |
21、张韩撰周易啓玄一卷 |
22、周易明疑录一卷 |
23、不爲子撰揲蓍法一卷 |
24、刘遵周易异义论十卷(阙) |
25、范昌夸撰源流图一卷 |
26、刘牧撰周易先儒遗事一卷(阙) |
27、刘牧撰卦德统论 |
28、刘牧撰鈎隐图三卷 |
29、黄黎献撰续鈎隐图一卷(阙) |
30、黄黎献撰略例义一卷(阙) |
31、陈希亮撰制器尚象论一卷 |
32、陈希亮撰辩刘牧易一卷(阙) |
33、易旨归议一卷(阙) |
34、陈在中撰周易卦象赋一卷(阙) |
35、宋咸撰王刘易辨二卷 |
36、庄道名撰略例疏一卷 |
37、周易正义补阙七卷(阙) |
38、周易新论语传疏十卷(阙) |
39、周易玄谈六卷 |
40、周易要削三卷 |
41、周易释疑一卷(阙) |
42、周易经类一卷 |
43、周易卦类一卷 |
44、周易外义三卷 |
45、周易纬稽览图一卷 |
46、周易王道小疏一十卷 |
47、周易玄悟三卷 |
48、周易文言一卷(阙) |
49、李鼎祚集注周易十卷 |
50、王弼周易略例一卷 |
51、昔易髓十卷(阙) |
52、魏徵周易义六卷 |
53、唐易论一卷(阙) |
54、刘牧易卦统论统一卷 |
55、陆秉周易意学十卷 |
56、胡瑗口义二十卷 |
57、石介易议十卷 |
58、丘铸周易卦断一卷(阙) |
59、易义类三卷 |
60、黄宗旦易卦象赋二卷 |
61、徐庸周易意蕴一卷 |
62、李觉大衍义(阙) |
63、周易括囊大义十卷(阙) |
64、李勃周易正例三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从引证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问题、材料与方法 |
二、引证的整体面貌 |
三、引证的广度 |
(一)引证的跨学科程度 |
1. 外部多样性的考察 |
2. 引证的内部多样性 |
(二)引证的国际化程度 |
1. 引证文献的“内容”是否涉及其他国家/地区 |
2.“语言”是否为外语 |
四、引证的深度 |
五、进一步的阐释与结论 |
(一)整体上交流不足 |
(二)交流的广度不够 |
(三)交流缺乏实质性与深度 |
四、1999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2]《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3]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D]. 龙梅. 重庆大学, 2016(03)
- [4]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D]. 丁丽曼. 天津大学, 2017(09)
- [5]《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6]《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7]唐宋词笺注研究[D]. 张响.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8]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D]. 段鹏. 兰州大学, 2020(11)
- [9]《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与研究[D]. 杨胜祥. 山东大学, 2020(09)
- [10]从引证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J]. 左卫民. 法学研究,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