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病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病4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愈雷诺氏病4例(论文文献综述)

许玫[1](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严庆玲[2](2016)在《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养血温经方对阴寒型雷诺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评价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本病找到新的思路方法,并及早推广使用。方法收集自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期间就诊患者,共计62例。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均在2040岁,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且未在排除标准范围内。治疗组病例32例,给予口服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对照组病例30例,给予口服复方夏天无片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对两组总体的疗效、单项症状积分、红细胞变形指数、免疫系列及补体测定和握拳试验进行有效统计并随时记录结果。同时对一般体检项目做好登记,做出前后对比,对不良反应等现象的发生及处理方法做好详细记录,为本实验的安全性评价做好充分详细的准备。一般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对以上进行综合分析后评定其疗效。结果1中医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9.37%,显效率为53.12%,有效率为28.12%,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3.33%,显效率为23.33%,有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70%。2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组在“肢端颜色、冷感、肿胀感、麻木感、疼痛感”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明显,“舌象、脉象”症状差异不显着。总体显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治疗后结果显示P=0.021,治疗组比对照组差异明显。4免疫系列及补体测定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治疗后两组免疫系列及补体比较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5握拳试验比较:治疗后养血温经方组阳性反应人数较复方夏天无片组明显减少,对比效果明显。6安全性比较:两组一般体检项目前后变化不显着,在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方面做出的具体数据统计分析后显示,P值均>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7整体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可靠。结论1自拟养血温经方可有效减轻阴寒型雷诺氏病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控制发病率,值得在患者中推广应用。2自拟养血温经方这一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实验中,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变化无影响,疗效安全可靠。

林玉慧[3](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刘赟[4](2014)在《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索及构建基于“方—疾病—体质”的研究和诊治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分别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特征和体质特征进行方证研究,为临床上更有效、快捷地使用本方进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理解方、证、疾病、体质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2.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对当归四逆汤的病因病机、组方、药物功效、剂量、后续治疗、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理论研究。3.通过检索“中医方剂知识库”数据库网站,收集整理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类方和同名异药方,并对其病机、治法进行阐述,总结当归四逆汤的加减规律。4.通过对数据库中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提取诊断、症状、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用“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把握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特征。5.通过临床观察服用当归四逆汤人群的体质情况,对其服药后的主要症状进行疗效评分,对比有效及无效的病例特点,以了解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中医体质类型等体质特征,同时补充和验证文献研究部分中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结果。结果:1.“方—疾病—体质”模式研究在“方—疾病—体质”模式中,“方”指一套对应治疗某种病机的治疗方案,“疾病”和“体质”都属于方证相应中“证”的范畴,指能够反映病机的一切证据,其中区分为疾病和体质特征。“体质”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疾病”指与疾病相关的症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方、疾病、体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临床诊治所需不可或缺的部分。2.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结果(1)组方研究当归四逆汤中的主药为当归、桂枝、细辛、炙甘草、白芍、大枣,而通草、木通、赤芍作为佐药使用。主药中当归、桂枝、细辛为一组起着温肝散寒、通经活血的作用,炙甘草、白芍、大枣为另一组起着补血滋阴、健脾补中的作用,佐药中通草、木通、赤芍有通下泻热的作用。(2)剂量研究当归四逆汤原方药物中当归的最大用量为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桂枝的最大用量为100克,最小用量为3克,平均12克;细辛的最大用量为6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6克;炙甘草的最大用量为3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白芍的最大用量为75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大枣的最大用量为1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30克;通草的最大用量为38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木通的最大用量为2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3)剂数研究本方的起效较快,并且可以安全地长期服用。根据疾病的不同,所需要服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剂数差异较大。在中医疾病方面,脱疽病、皮痹病、中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疝气病、胃脘痛病、腹痛病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在西医疾病方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雷诺氏病、末梢神经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颈椎病、神经性头痛、冠心病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4)药症关系研究发现的药症关联规律为:大枣和白芍与面色少华、桂枝与皮肤肿胀、炙甘草与舌质淡白、通草与肢体活动受限和身体乏力倦怠、细辛与怕冷恶风相关联。(5)原方加减药物规律文献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4条类方、29条组成方、4条同名异药方。通过对类方和组成方的药物和主治分析,得出的临床常用加减方法如下。①减少药物规律当厥阴肝经寒凝较甚时,可去芍药、大枣或当归,以突出温肝散寒通络的功效;当病症无明显经脉不通的表现时,可去通草;当阴血津液亏虚、血瘀较甚、水饮上冲、脾胃气虚、阳气虚甚、胎动不安时,可去细辛、通草;当患者内有郁热、痰湿内蕴、水饮内停时,可去桂枝、细辛。②增加药物规律在加强本方疗效方面,如厥阴肝寒较为严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艾叶;如阴血亏虚较严重,可加阿胶、麦冬、生地;如阳气亏虚较重,加黄芪、附子、生姜、羊肉;瘀血较甚,加川芎。在治疗兼证方面,如合并脾胃阳虚,可加附子、白术、干姜、人参;合并肺寒,可加杏仁、半夏、五味子;合并气虚,加黄芪、人参;合并相火心火妄行,加丹皮、滑石、大黄;合并风寒束表,可加麻黄、葱白;合并风邪在表,加防风;合并水饮,加茯苓、生姜;合并牙痛牙出血,可加矾石;合并胎动不安,加阿胶、莲房;合并腰背痛,加独活、生姜;合并小便不通,加栀子仁、赤茯苓。(6)合用药物当归四逆汤最有价值的合用药物是:黄芪、赤芍、附子、生姜、吴茱萸、川芎、鸡血藤、牛膝、红花、丹参、桃仁、干姜、白术、地龙、党参、防风、茯苓、香附、乌药、乳香、没药、小茴香、木瓜、蜈蚣、独活、延胡索、羌活、益母草。合用药物大致可分为六类:“黄芪、附子”、“吴茱萸、生姜、川芎”、“牛膝、鸡血藤”、“桃仁、红花、丹参”、“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这六类。(7)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常配合药物外洗和药物热气熏蒸,同时可加酒、加红糖、加吴茱萸生姜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合并用方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二仙汤、养血荣筋丸、理中汤、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吴茱萸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四妙勇安汤、补阳还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物汤、桂枝茯苓丸、香附丸、理中丸、归芍六君汤、保元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过敏煎、附子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小柴胡汤、桃红四物汤、五苓散、肾气丸、四逆散四逆汤交替服、葛根汤、海藻玉壶汤等。(8)后续治疗当归四逆汤的后续治疗,主要体现在补充治疗和固本培元两方面。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治法:温补肾阳、温补脾阳、温化寒湿、滋阴养血、疏肝解郁、引火潜阳。3.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的研究结果(1)诱发因素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证的诱因大多与体虚受寒有关。体虚的情况包括产后、经期、外伤、剧烈活动后、过度劳累、人流后、感冒后、同房后、酒后、手术后、产后、手淫时、受惊吓、悲痛过度后、熬夜、精神及工作压力大等。受寒的情况包括常年居寒湿之处、淋雨、吃冷饮过多等。(2)病机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位于厥阴肝经,病性为寒凝、血虚、血瘀、阳虚,四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3)病程情况当归四逆汤既可以治疗急性病,也可以治疗慢性病。(4)病种情况当归四逆汤治疗的西医病种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科、神经科、外科、妇科、心脏科、骨科、风湿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男科、儿科、肾科、血液科、五官科等。其中西医诊断以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原发性痛经、冻疮、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心绞痛、继发性痛经、肩周炎、硬皮病最为常见。中医病种方面,最常见的中医诊断是:痹病、痛经病、头痛病、冻疮病、胸痹、寒厥病、皮痹病、瘾疹病、腹痛病、腰痛病、胃脘痛病。(5)疾病相关特征与疾病相关的特征症状有:肢体疼痛或麻木或僵硬或酸或活动受限、症状遇冷则重遇热则轻、头晕目眩、头痛、面麻、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皮肤瘙痒或肿胀、恶心呕吐、纳呆、腹疼痛、月经量少、经期推后、月经色暗夹瘀血。(6)疗效较好的症状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好的症状包括:腰痛、情绪低落、口腔溃疡、便秘、纳呆、鼻塞流涕、气短、嘴麻、恶心呕吐、肠鸣、痛经、汗多、咽部堵塞不适感、颈紧、颈痛、筋痛、胸胁胀痛、腹部冷、腹痛、手脚心汗出、月经期发热、情绪抑郁、情绪焦虑、消瘦、黑礞、关节疼痛、胃饱不觉饿、夜尿多、大便烂、怕冷、乏力、心悸、肢体麻木、胃不适感、月经有血块、精神疲倦、失眠、头痛。(7)疗效较差的症状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差的症状包括:头晕、腰酸、月经延迟、肩背痛、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记忆力差、胃胀、月经色暗、脱发、情绪不稳定、梦多、自汗、白发、头胀、耳鸣、面色无华、面色萎黄、痤疮、三叉神经痛、痰多、抽搐发作、心烦、胸闷、下肢胀痛、便后不爽、月经期头痛、不育、脸麻。(8)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溏泄泻、发热,停药后可迅速消失。4.当归四逆汤体质特征的研究总结(1)性别及年龄当归四逆汤对女性患者比男性更为常用。在主症的总疗效方面,临床研究发现男、女患者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在年龄方面,无论老少皆可以服用,年龄层次主要集中于中年,而主症总疗效方面提示年龄较大的比年轻的会更为有效。(2)中医体质情况从使用当归四逆汤的人群体质情况来看,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瘀血质较常使用当归四逆汤,而痰湿质、特禀质、阴虚质、湿热质则较少使用。研究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当归四逆汤在哪个体质类型中使用更有效,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再行研究。(3)体质相关特征外观特征:形体偏瘦比偏胖为多、面色少华、皮肤面色晦暗或晄白或萎黄、口唇紫暗或色淡、爪甲无华苍白或青紫。精神状态:精神疲倦、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倦怠乏力,睡眠不佳。好发症状:容易感冒、怕冷恶风、易汗出、肢体冷、少腹或前阴冷感、大便溏。特征舌象:舌质淡白或淡暗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苔少。特征脉象:脉细、脉沉、脉弱、脉弦、脉涩。结论:1.初步构建了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特征的方证研究表明,此研究模式基本涵盖了辨证论治所需的要素,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帮助。2.以“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运用当归四逆汤的流程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符合疾病和体质特征患者既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无论处于疾病的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在疾病好转痊愈后,也可以辨证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体质调理。(2)符合体质患者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无明显的疾病症状及体征,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可服用当归四逆汤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质调养。(3)符合体质不符合疾病特征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但是临床表现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则患者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同时合用其他方剂或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4)符合疾病特征不符合体质特征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但是体质特征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体质。则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5)疾病和体质特征都不符合患者既不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不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此患者禁忌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

杨丽焕[5](2013)在《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60例雷诺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雷诺氏病常规治疗(盐酸丁咯地尔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激素治疗;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治疗;戒烟、避免受凉和情绪激动),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一日一次,一次30分钟。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流变学,免疫系列及补体测定,温控血流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比。结果: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5.00%,血流变学,免疫系列及补体测定,温控血流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电针夹脊穴可以有效的改善雷诺氏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电针夹脊穴能明显改善雷诺氏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指标3、电针夹脊穴能提高肢体末端的温控血流,明显改善肢体末端的微循环。

张月[6](2013)在《维尔迈6号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维尔迈6号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疗效,并对所应用的维尔迈6号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40例雷诺氏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维尔迈6号和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两组予以相同的饮食及护理,以上治疗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观测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给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的积分和红细胞变形性的改变,将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55.00%,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在症状及体征的总积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红细胞变形指数检查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尔迈6号对雷诺氏病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的疗效,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王玉涛,刘明[7](2012)在《中医药治疗雷诺综合征近况》文中指出从对雷诺综合征的认识、辨证治疗、针灸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中医药治疗雷诺综合征近况。认为其基本病因为寒凝、血瘀,治疗以温阳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根本大法。参考文献20篇。

许志会[8](2012)在《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雷诺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雷诺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对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与传统治疗方案比较,为治疗雷诺综合征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入选的60例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患者,其中对照组为回顾性病例,病例来自2009年至2011年应用传统方法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30例,观察组病例来自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患者,30例,对两组总体疗效、症状积分、冷水试验及复温试验、冷激发试验(PPG)、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变化情况以及症状改善时间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一般体检项目、胸部正(侧)位片、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试验、风湿系列检查、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评估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结果:经过一个疗程(15天)的治疗后,总体疗效: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积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冷水试验及复温试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冷激发试验(PPG),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起效时间上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均无明显异常,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雷诺综合征患者的总体疗效、症状改善显着,且均优于传统方案2.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能显着改善雷诺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但与传统治疗方案无显着差异3.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张海龙[9](201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疗效,并对所应用的康脉组合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雷诺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68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常规疗法进行治疗,两组予以相同的饮食及护理,一个月结束疗程。依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制定计分标准,对患者用药前后的主要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1.17%,对照组总有效率58.82%,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主要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理化检查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雷诺氏病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的疗效。康脉组合应用方便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雷诺氏疗效显着,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保国,梁晓夏,刘庆芳[10](2009)在《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二、中西医结合治愈雷诺氏病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愈雷诺氏病4例(论文提纲范文)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纳入标准
        1.1.4 病例排除标准
        1.1.5 病例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1.1.6 治疗方案
        1.1.7 观察指标
        1.1.8 疗效评价标准
        1.1.9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临床资料及分析
        1.2.2 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比较
        1.2.3 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1.2.4 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
        1.2.5 免疫系列及补体测定比较
        1.2.6 握拳试验比较
        1.2.7 安全性评价
    1.3 讨论
        1.3.1 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的组方理论基础
        1.3.2 相关组方药物分析
        1.3.3 问题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古代中医学对雷诺氏病的认识
        2.1.1 古代中医学家对雷诺氏病病名的认识
        2.1.2 古代中医家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3 古代中医家对雷诺氏病治疗方法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雷诺氏病方面的认识
        2.2.1 现代中医家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2 现代中医家对雷诺氏病治疗方法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雷诺氏病方面的认识和研究
    2.4 思考及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临床观察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1 “方—疾病—体质”模式的方证研究目的
        1.1.2 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研究目的
    1.2 “方证相应”的理论研究
        1.2.1 “方”的概念
        1.2.2 “证”的概念
        1.2.3 “疾病”的概念
        1.2.4 “体质”的概念
        1.2.5 “方证相应”的背景研究
        1.2.6 “方”与“体质”的关系
        1.2.7 “证”与“体质”的关系
    1.3 当归四逆汤的中医理论研究
        1.3.1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
        1.3.2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论述
        1.3.3 当归四逆汤证的后续治疗
        1.3.4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研究
        1.3.5 当归四逆汤的组方研究
        1.3.6 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的用量
    1.4 当归四逆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4.1 有效成分研究
        1.4.2 外科疾病
        1.4.3 妇科疾病
        1.4.4 心血管疾病
        1.4.5 皮肤科疾病
        1.4.6 骨科疾病
        1.4.7 神经科疾病
    1.5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实验研究
        1.5.1 妇科疾病
        1.5.2 骨科疾病
        1.5.3 皮肤科疾病
        1.5.4 神经科疾病
        1.5.5 肾泌尿科疾病
        1.5.6 外科疾病
        1.5.7 消化科疾病
        1.5.8 心脏科疾病
        1.5.9 肿瘤科疾病
        1.5.10 儿科疾病
        1.5.11 中医疾病
        1.5.12 男科疾病
    1.6 社会网络分析介绍
        1.6.1 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
        1.6.2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内涵
        1.6.3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研究目的
        1.6.4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个体属性参数
第二章 组成方及类方文献研究部分
    2.1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和类方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
    3.1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目的
    3.2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方法
        3.2.1 研究范围及方法
        3.2.2 医案纳入标准
        3.2.3 医案排除标准
        3.2.4 资料收集
        3.2.5 资料整理
        3.2.6 资料的录入、统计
    3.3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结果
        3.3.1 医案文献整理情况
        3.3.2 患者一般情况
        3.3.3 总病程情况
        3.3.4 服药剂数
        3.3.5 中医疾病服药剂数情况
        3.3.6 西医疾病服药剂数情况
        3.3.7 西医病种
        3.3.8 中医病种
        3.3.9 诱发因素
        3.3.10 症状频数分析
        3.3.11 脉象频数分析
        3.3.12 舌象频数分析
        3.3.13 药物频数与药量分析
        3.3.14 合并疗法和用药
        3.3.15 症状的社会网络研究
        3.3.16 药物的社会网络研究
        3.3.17 症状与药物的关联规制分析
        3.3.18 药物的聚类分析
    3.4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结论
        3.4.1 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小结
        3.4.2 当归四逆汤疾病特征的研究小结
        3.4.3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小结
        3.4.5 医案文献研究的总结
第四章 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合格受试者的确立
        4.2.2 干预方案
        4.2.3 观察指标
        4.2.4 观察时间
        4.2.5 患者依从性的保障
        4.2.6 质量控制
        4.2.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4.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一般资料分析
        4.3.2 体质分布分析
        4.3.3 病种的频数分布
        4.3.4 患者的主要症状总疗效情况
        4.3.5 主症的总疗效与性别的关系
        4.3.6 主症的总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4.3.7 患者单个主症的疗效情况
        4.3.8 体质量表中各体质因素得分与主症总疗效的关系
        4.3.9 各体质类型中主症的总疗效情况
        4.3.10 不良反应观察
    4.4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研究小结
        4.4.1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小结
        4.4.2 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研究小结
        4.4.4 临床研究总结
结语
    5.1 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总结
        5.1.1 组方研究
        5.1.2 剂量研究
        5.1.3 剂数研究
        5.1.4 药症关系
        5.1.5 原方加减药物规律
        5.1.6 合用药物
        5.1.7 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
        5.1.8 后续治疗
    5.2 当归四逆汤所患疾病特征的研究总结
        5.2.1 诱发因素
        5.2.2 病机
        5.2.3 病程情况
        5.2.4 病种情况
        5.2.5 疾病相关症状
        5.2.6 疗效较好的症状
        5.2.7 疗效较差的症状
        5.2.8 不良反应
    5.3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总结
        5.3.1 性别及年龄
        5.3.2 中医体质情况
        5.3.3 体质相关症状
    5.4 “方—疾病—体质”模式治疗方案
        5.4.1 适用当归四逆汤的疾病诊断
        5.4.2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
        5.4.3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5)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的研究概况
        1.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祖国医学对雷诺氏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对雷诺氏病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1.病因
        2.发病机制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鉴别诊断
        6.治疗
        7.手术治疗
        8.其他方法
        9.辅助治疗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
    3.一般资料
    4.治疗方法
    5.观察指标
    6.疗效评定标准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2.临床主症及物理检查变化
    3.冷水激发试验及复温试验的变化
    4.握拳试验变化
    5.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变化
    6.两组病例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7.两组患者指(祉)末端温控血流的变化
讨论
    1.夹脊穴治疗方法分析
        1.1 传统医学对夹脊穴治疗机理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夹脊穴治疗机理的认识
    2.电针夹脊穴对温控血流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附录

(6)维尔迈6号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对雷诺氏病的认识和研究
        (一) 中医对雷诺氏病病名的认识
        (二) 中医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 古代中医学家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家对雷诺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中医对雷诺氏病治疗方法的认识
        1 古代中医学家对雷诺氏病治疗方法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家对雷诺氏病治疗方法的认识
        (1) 辨证分型治疗
        (2) 专方加减治疗
        (3) 自拟方药治疗
        (4) 针灸推拿及穴位注射治疗
    二 西医对雷诺氏病的认识和研究
        (一) 对病因的认识和研究
        (二) 病理生理
        (三) 临床表现
        (四) 辅助检查
        (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 治疗
临床研究
    一 病例来源及一般资料
    二 病例诊断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三) 终止和退出试验标准
    四 给药方法及观察指标
        (一) 用药
        (二) 给药方法及疗程
        (三) 观察指标
    五 疗效判定标准
    六 统计学方法
    七 结果
        (一) 两组总的疗效比较
        (二) 对症状及体征的比较
        (三) 对红细胞变形指数的比较
讨论
    一 雷诺氏病和雷诺氏综合征的区别
    二 雷诺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三 寒邪致瘀的病理机制及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四 维尔迈6号的药物分析
    五 雷诺氏病的预防及调护
    六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件

(8)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雷诺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雷诺氏病中医研究进展
        1.中医古代文献记载
        2 当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治疗方法
        3.问题与展望
        3.1.存在的问题
        3.2.展望
    雷诺氏病的西医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1.雷诺综合征的概念
        2.雷诺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
        2.1 发病原因
        2.2 发病机制
        3.辅助检查
        3.1.激发试验
        3.2.手指温度恢复时间测定
        3.3.指温与指动脉压关系测定
        3.4.光电容积描记法
        3.5.手指光电容积脉波描记
        3.6.甲皱微循环检查
        3.7.动脉造影
        4.鉴别诊断
        5.治疗
        5.1.内科药物治疗
        5.2.外科手术治疗
        5.3 辅助治疗
        6.总结
临床研究
    1.基本病例资料及临床分析
    2.诊疗标准
        2.1.诊断标准
        2.2.整体辨证分型标准
        2.3.纳入标准
        2.4.排除标准
        2.5.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6.中止试验标准
    3.研究方法
        3.1.分组
        3.2.治疗方法
        3.3.疗程
        3.4.试验用药物
        3.5.观测指标
        3.6.疗效判定标准
        3.7.统计分析
结果
    1.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2.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讨论
    雷诺综合征治疗方案的优化依据
        1.前列地尔、贝前列腺素钠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2.马来酸桂哌齐特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3.七叶皂苷钠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4.鹿瓜多肽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5.脉血康胶囊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6.脾氨肽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9)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雷诺氏病的认识与研究
        1.1.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2.当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雷诺氏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2.1.发病原因
        2.2.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2.3.临床表现
        2.4.辅助检查
        2.5.诊断和鉴别诊断
        2.6.治疗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3.1.纳入标准
        3.2.排除病例标准
        3.3.终止和退出实验的标准
    4.一般资料
        4.1.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2.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3.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4.两组患者发作诱因比较
    5.研究方法
        5.1.随机方法
        5.2.治疗方法
        5.3.疗程
    6.疗效评估方法与指标
        6.1.观察方法
        6.2.观察指标
        6.3.疗效判定标准
    7.统计学方法
    8.结果
        8.1.两组总的疗效比较
        8.2.对主症的比较
        8.3.对免疫系列测定的比较
        8.4.激发试验阳性率的比较
讨论
    1.雷诺氏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原则
    2.主要药物的分析
        2.1.传统医学认识
        2.2.现代医学认识
    3.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氏病的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外伤、骨科疾病
    1.1 骨结核
    1.2 股骨头坏死
    1.3 慢性骨髓炎
    1.4 骨折
    1.5 腰椎间盘脱出症
    1.6 骨肿瘤
    1.7 腰椎管狭窄症
    1.8 骨质增生
    1.9 髌骨软化症
    1.10 颈椎病
    1.11 强直性脊柱炎
    1.12 眩骨外上踝炎
    1.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14 关节积液
    1.15 坐骨结节滑囊炎
2 治疗内科疾病
    2.1 慢性支气管炎
    2.2 支气管哮喘
    2.3 慢性阻塞性肺病
    2.4 冠心病
    2.5 病窦综合征
    2.6 病毒性心肌炎
    2.7 慢性心力衰竭
    2.8 消化性溃疡
3 治疗妇产科疾病
    3.1 原发性痛经
    3.2 卵巢囊肿
    3.3 盆腔炎
    3.4 乳腺增生
    3.5 慢性乳腺炎
4 治疗五官科疾病
    4.1 慢性鼻窦炎
    4.2 过敏性鼻炎
5 治疗皮肤科疾病
    5.1 寒冷性多形红斑
    5.2 系统性硬皮病
    5.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 治疗男科疾病
    6.1 慢性附睾肿块
    6.2 阴茎硬结症
    6.3 男性乳房发育症

四、中西医结合治愈雷诺氏病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自拟养血温经方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疗效观察[D]. 严庆玲.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3]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D]. 刘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研究[D]. 杨丽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维尔迈6号治疗阴寒型雷诺氏病的临床观察[D]. 张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中医药治疗雷诺综合征近况[J]. 王玉涛,刘明. 山东中医杂志, 2012(07)
  • [8]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雷诺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志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观察[D]. 张海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J]. 张保国,梁晓夏,刘庆芳. 中成药, 2009(10)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病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