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学生对施工准备工作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相峰,李晓庆,高强[1](2022)在《水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贯通教学的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技术性、综合性强的显着特征,因此实践性教学成效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剖析了当前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学组织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贯通教学的新思路。即首先在生产实习之前,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明晰学生的人生规划,按照毕业愿景把学生划分为行业内就业学生、考公学生、读研深造学生及其他学生四个类型。其次对不同类型学生因需施教,根据学生类型,实习中侧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及运行的不同层面及实习体验;相应毕业设计中给予与毕业愿景相匹配的设计题目,并采用相适宜的毕业设计管理方式。最后在实习和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时,进一步突出对相关能力的测评,实现导向作用。以上措施使本科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配合,与学生毕业愿景契合,激发出叠加成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秦伶俐,王志宇,范宝莉[2](2022)在《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探析》文中指出"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进行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筑行业以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为突破点,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全速向绿色化、产业化和智慧化目标发展。以面临职业教育和建筑行业双重变革期的高职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为对象,提出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多条融合育人路径,即校企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传统课堂与虚拟现实(VR)技术融合、教室学习与真实的生产项目现场实践融合,以实现职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践行"三教"改革。
宗德媛,朱炯,李兵[3](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李娟,蒋采宏[4](2021)在《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践教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楼宇智能化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或者覆盖的一个新的学科,由此,现代社会行业发展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的主流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师生和企业满意度不高,考评结果反馈学生在楼宇智能化工程中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李小瑞,李巧燕,李孝波,苏占东,张宇东,陈晓冉,张明磊[5](2021)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施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施工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通过资料调研,归纳总结国内院校在该专业施工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采用线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已完成施工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两者的分析结果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施工实习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改革探索:建立专业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团队;树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能力培育相结合的实践理念;拓展连贯综合性的实践模式;强化实时过程控制的实践管理模式;创新全面的考核模式。
林桂斌[6](2021)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背景下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探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当代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一大课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时代背景下,创新教学手段、打造全新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文章对信息技术在中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以课前激发学生兴趣并做好预习,课中多方位多途径开展教学,课后拓宽学生视野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该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深化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及能力的全面提高。
林丽芳[7](2021)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人们对空间环境需求的逐渐多样化,企业和设计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环境设计人才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是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模式下有必要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思考,探索适合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和设计市场输送综合技能强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
李恒[8](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张赛[9](2021)在《行动导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将思政育人融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在施工工艺流程中串联价值引领、劳动观念与生死教育,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显隐统一。
王尧鸿[10](2021)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线上教学组织形式与互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普遍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方式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本文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和方法实现该课程的线上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学平台和工具的选择;通过优化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该课程的线上互动策略,包括作业的布置、提交、批阅,以及答疑、讨论、测验等教学环节;研究将现场施工视频等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直播优化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供各类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教师参考。
二、提高学生对施工准备工作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学生对施工准备工作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水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贯通教学的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体系 |
三、当前实习和毕业设计体系面临的问题 |
四、贯通教学理念及具体措施 |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 |
(二)对不同类型学生因需施教 |
(三)在实习和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时,进一步突出对相关能力的测评,实现导向作用 |
五、结语 |
(2)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企融合育人,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
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
(一)引岗入课,岗课融通 |
(二)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与专业学习的融合 |
(三)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实现课证融通 |
三、传统课堂与虚拟现实(VR)技术融合育人,创设智慧课堂 |
四、以任务为导向,教室学习与真实的生产项目现场实践融合育人 |
(一)利用校园在建项目融合教学 |
(二)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的协同互动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4)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践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学现状 |
1.1 楼宇智能化技术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 |
1.2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
2.1 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
2.1.1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
2.1.2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
2.1.3 拓宽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
2.2 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
2.2.1 校企合作,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2.2.2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
2.2.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2.2.4 以学生为主体,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
2.2.5 撰写学习报告,促进教学相长 |
2.3 该课程教学考评的改革 |
(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施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 |
1)选择适宜工地困难,专业性有待提高。 |
2)受实习时间所限,施工技术全貌难以掌握。 |
3)学生实习准备工作不足,施工组织方法掌握甚少。 |
4)现场锻炼机会有限,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3 我校施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
1)建立专业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团队。 |
2)树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能力培育相结合的实践理念。 |
3)拓展连贯综合性的实践模式。 |
4)强化实时过程控制的实践管理。 |
5)全面创新考核模式。 |
4 结语 |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背景下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
二、应用信息技术,做好教学铺垫 |
三、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展示流程 |
四、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施工技术 |
五、使用信息技术,修改施工错误 |
六、运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空间 |
七、结语 |
(7)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1. 教学团队建设 |
2. 教学资源开发 |
3. 教学活动设计 |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
1.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2. 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求知 |
3. 方案设计与制作 |
4. 方案汇报与评价 |
5. 课后反馈 |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思路 |
(三)教学环节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效果 |
四、结语 |
(8)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9)行动导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
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
三、“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
(一)教学准备 |
1. 学情分析 |
2. 教学目标 |
3. 教学内容处理 |
4. 教学资源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1. 课前导学 |
2. 课中教学 |
(三)评价与反思 |
1. 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量化多方评价权重 |
2. 聚焦专业群关联性,反思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
四、结语 |
(10)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线上教学组织形式与互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线上教学的基础条件 |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 |
三、线上教学组织形式 |
(一)对线上教学平台各项功能的熟练掌握 |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设计 |
(三)有组织地实施教学活动 |
(四)创新线上考试方式 |
四、互动策略 |
五、结语 |
四、提高学生对施工准备工作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贯通教学的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 王相峰,李晓庆,高强. 现代职业教育, 2022(06)
- [2]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探析[J]. 秦伶俐,王志宇,范宝莉. 辽宁高职学报, 2022(01)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4]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践教学[J]. 李娟,蒋采宏. 电子世界, 2021(22)
- [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施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 李小瑞,李巧燕,李孝波,苏占东,张宇东,陈晓冉,张明磊. 山西建筑, 2021(23)
-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背景下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探究[J]. 林桂斌. 教师, 2021(30)
- [7]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林丽芳.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8]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9]行动导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 张赛.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04)
- [10]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线上教学组织形式与互动策略研究[J]. 王尧鸿. 大学, 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