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

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

一、试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袁洪权[1](2021)在《《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编选与修订》文中研究表明1956年8月,《中国新诗选(1919—1949)》(以下简称《新诗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编选者署名为臧克家。近年来,学界先后有陈子善、袁洪权、罗振亚、方长安、白杰、徐勇、王冰冰等学者着文[1],对这一选本进行过研究。从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衡量,《新诗选》无疑具有选本的代表意义,其销量(后文将谈及)也是可观的,将它放置在百年中国新诗历史脉络的角度,这能为未来诗歌选本研究和中国新诗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某种启发性的视角。

邱焕星[2](2021)在《鲁迅与徐志摩:新知识阶级的后五四分裂》文中指出鲁迅与徐志摩本是晨报副镌同人和北大同事,但双方的关系随着泰戈尔访华、《我的失恋》撤稿、争夺报刊阵地、女师大风潮、首都革命等一系列事件,最终陷入了分裂骂战和互造流言的状态。双方的冲突看似都是一些"小事情"和"无聊的东西",但鲁迅对此的"执滞",不但反映出他"骂之为战"的思想革命理念,也开启了他"杂文自觉"的新文体革命。而更深层次上,鲁迅与徐志摩的论争实际是新知识阶级后五四分裂的一个表征,双方的文化分歧和派系冲突,从公共领域深入到了私人生活,污名化和革命性交织在一起,最终发展为革命与反革命的政治对立。

李徽昭,李秋南[3](2021)在《论新月派的美术面向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独特的诗歌理念和实践之外,新月派以群体聚会、个体实践等多种方式与中西美术产生诸多关联。梁启超、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等新月派核心及外围人员在美术理念、美术设计、美术资源利用等方面开拓了新的视域,是新月派群体美术面向的集中体现。新月派诗歌与美术的理念、实践间有着较多的思想契合和艺术互动,主要表现在古典意识、形式思维与主体同一等三方面。新月派诗歌与美术彼此互为动能,汇集成独特的新文化基因,为文学、美术发展提供了一种跨界实践的示范。

徐勇[4](2021)在《现代文学丛书出版及其新时期“重构”》文中指出现代文学在1980年代的地位提升,与彼时现代文学丛书的出版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现代文学丛书的出版充当了"重构"现代文学形象的功能和效果。这种重构既表现为作家全集、文集和选集的出版的变化上(即作家新增上),也表现在各类文学丛书彼此竞逐和竞相出版上。针对现代文学的平反和重评,与丛书出版密切结合,使得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意义凸显,在此情况下,以思潮、主义为核心的文学史论述框架和以现实主义所主导的文学格局逐渐解体。现代主义成为1980年代中后期文学创作的热潮,与彼时的现代文学流派丛书出版之间,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

陈雪仪[5](2021)在《事业与爱情:林徽因重大人生决策的心理传记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魏健[6](2021)在《中国现代新诗中的眼泪书写》文中研究说明

陈越[7](2021)在《《晨报》副刊与新月诗派研究》文中提出

魏文娇[8](2021)在《《黄面志》(The Yellow Book)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冬旭[9](2021)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西林身为物理教授,却凭借独树一帜的话剧作品赢得了知识分子读者/观众的普遍青睐,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以丁西林剧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论者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献的对比、文本的细读,重新定位丁西林剧作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中的具体坐标,考察中西文化对丁西林创作的影响,探究历史语境下丁西林的创作动机和策略、美学倾向、编剧技法和语言主张。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新,他创作了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厚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模式(pattern)。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绪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丁西林予以简要介绍。在厘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高度认可丁西林剧作的原因为何?丁西林剧作的哪些艺术特征具有创新意义,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继而陈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英语世界对丁西林剧作的接受。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不断有人在介绍、翻译、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剧作。无论是专题论文还是戏剧史,大都强调作家通过采用文雅的语言,融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喜剧形式,使作品拥有了独特而隽永的艺术价值。中外论者对丁西林剧作的评价有别,体现了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形式与语言也具有足以建构戏剧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丁西林在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美学主张和戏剧策略,以及他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的作用。对比中西戏剧史会发现,中国早期新剧转向以知识精英主导的“爱美剧”,和19世纪欧洲情节剧过渡到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如出一辙,这其中既有西学东渐的作用,又有戏剧发展、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团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业余爱好者进入新剧场域。他们再三申明审美愉快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是为了厘正前期新剧对高台教化的过分强调。因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知识分子为潜在观众/读者群的新剧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戏剧主题、形式与舞台实践。第三章探讨丁西林对西方编剧技法和喜剧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编剧上融合了西方近现代戏剧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题与素材,以吸引知识阶层观众/读者的兴趣。他以戏剧的暗示性和情境为关键突破点,并适当“留白”以调动观众/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以形式为重、内容居次的编剧模式。此外,他对乔装扮演技巧的反复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和男性的欲望,这为“涕泪交零”的现代戏剧带来了一丝珍贵的愉悦。其喜剧传达出温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国风俗喜剧的强烈讽刺精神有着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讨丁西林对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所做的革新与调和。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种整合了文言与白话、中英语法的白话文,它既比纯粹口语更书面文雅,又比传统文言文更加活泼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语化特征。同时,他用意义丰裕、富于美感的语言构建多重的意义,增添了剧本本身的文学维度,也重现了修辞的价值。因此,其戏剧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跨文化的、现代性的特征,引领了风靡一时的“西林风”。处女作《一只马蜂》实际上可被视作作家对其白话文试验的一个讽喻,也是其“西林风”戏剧创作的开拓之作。最后,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编剧技法与语言风格的不断钻研和探索,丁西林创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戏性、杂糅性和现代性的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与模式。在以高台教化的戏剧观为主流的时代,丁西林践行了与众不同的美学与戏剧理念,其作品是独立自足、精雕细琢的艺术,而非“主义”和“思想”的附庸。这构成了其剧作的内容狭窄化和受众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语世界对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说还有评论家困扰于如何从丁西林的剧作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够证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经蕴蓄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艳艳[10](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二、试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编选与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诗选》的编选、入选诗人的酝酿与确定
二、代序《“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反动诗人与进步诗人的阐释空间
三、《新诗选》的两次“修订”:1957年3月二版、1979年9月三版
四、结语

(2)鲁迅与徐志摩:新知识阶级的后五四分裂(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执滞于小事情”与“无聊的东西”
一《晨报副镌》同人与泰戈尔访华批评
二争夺编辑权与《我的失恋》撤稿
三创办新阵地与反对徐志摩投稿
四接编晨副与互相揭发“抄袭”
五攻周专号与互相制造“流言”
六“教授骂街”:思想革命、杂文自觉与阶级分裂
    (一)“骂之为战”的思想革命
    (二)“杂文自觉”的文体革命
    (三)新知识阶级的左右分裂

(3)论新月派的美术面向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术与新月派关联
二、新月派的美术实践
三、新月派诗歌理念、实践的美术关联
四、新月派跨界实践的意义

(9)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丁西林剧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争
    一、英语世界的高度认可
    二、文以载道的传统标准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学主张与戏剧策略
    一、早期新剧的发展与转折
    二、知识精英的涉足与论争
        (一) 吸纳中西与文理的学问
        (二) 批判“教条主义”的戏剧观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学
    三、关注受众的创作与实践
        (一) 明确潜在的观众与读者
        (二) 探索戏剧的主题与形式
        (三) 试验小剧场的制度与舞台
第三章 丁西林对编剧技巧的移植
    一、营造戏剧的暗示性
        (一) 强调作家—观众的双向交流
        (二) 编织“经济节约”的人物对话
        (三) 留有空白与距离的戏剧结尾
    二、发挥情境的重要性
        (一) 建立对话与情境的关系
        (二) 激发观众与情境的共鸣
    三、重塑喜剧的精神
        (一) 释放游戏的天性
        (二) 表达男性的欲望
第四章 丁西林对戏剧语言的革新
    一、对文白词汇与中西语法的杂糅
    二、对匀称结构与多维意义的雕琢
    三、《一只马蜂》:“西林风”的开拓之作
结论: 独辟蹊径的戏剧创作模式
附录一 丁西林年表
附录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附录三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编选与修订[J]. 袁洪权. 艺术广角, 2021(06)
  • [2]鲁迅与徐志摩:新知识阶级的后五四分裂[J]. 邱焕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10)
  • [3]论新月派的美术面向及其意义[J]. 李徽昭,李秋南.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05)
  • [4]现代文学丛书出版及其新时期“重构”[J].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05)
  • [5]事业与爱情:林徽因重大人生决策的心理传记学分析[D]. 陈雪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中国现代新诗中的眼泪书写[D]. 魏健.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7]《晨报》副刊与新月诗派研究[D]. 陈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黄面志》(The Yellow Book)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变异研究[D]. 魏文娇. 青岛大学, 2021
  • [9]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D]. 赵冬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10]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论徐志摩的政治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