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寿丹对小鼠心肾氧自由基和肝过氧化脂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陶柱萍[1](2020)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拟黑多刺蚁干预和MFC荷瘤小鼠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课题旨在初步探索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双侧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的保护作用。基于1H NMR代谢组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双侧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代谢变化,通过对比分析阐明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干预双侧卵巢摘除引起的差异代谢物变化及对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为其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从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探究MFC荷瘤小鼠肝脏代谢谱的变化,通过分析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了解MFC荷瘤小鼠的病理机制,为胃癌的病理机制和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分别是正常对照组、双侧卵巢摘除模型组、模型+低剂量拟黑多刺蚁醇提物(100mg/kg)、模型+中剂量拟黑多刺蚁醇提物(200mg/kg)、模型+高剂量拟黑多刺蚁醇提物给药组(400mg/kg)及模型+阳性对照戊酸雌二醇片给药组(0.1mg/kg)。采集各组肝脏组织1H NMR图谱,依次进行傅里叶变换、基线和相位调整、定标及归一化处理,对数据进行PCA、PLS-DA及OPLS-DA多元数据分析,并结合HMDB数据库、相关文献筛选出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潜在肝脏代谢差异物,对比分析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干预双侧卵巢摘除引起的差异代谢物变化及对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肝脏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机制;(2)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FC荷瘤小鼠模型组,采用1H NMR代谢组学方法,结合PCA、PLS-DA和OPLS-DA多元统计分析,分析正常对照小鼠和MFC荷瘤小鼠的肝脏组织提取物中的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1)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双侧卵巢摘除模型大鼠肝脏组织中乳酸水平显着升高,谷胱甘肽、谷氨酰胺、谷氨酸、抗坏血酸、腺苷、蛋氨酸、肌醇和精氨酸水平显着降低;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可以逆转除肌醇外的代谢物变化,这些代谢物参与能量代谢(乳酸)、蛋氨酸代谢(腺苷、蛋氨酸)、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谷氨酰胺、谷氨酸、抗坏血酸)和精氨酸代谢(精氨酸)等代谢途径;(2)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在肝脏提取物中确定了8个潜在的差异代谢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FC荷瘤小鼠肝脏组织中精氨酸、麦芽糖、牛磺酸水平升高,胆碱、葡萄糖、肌苷、羟脯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降低。结论:(1)双侧卵巢摘除可引起大鼠肝脏中多个代谢差异物及代谢通路紊乱,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卵巢摘除诱导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肝脏代谢组学机制可能与调节能量代谢、蛋氨酸代谢、氧化应激和精氨酸代谢有关;(2)MFC荷瘤小鼠肝脏的糖酵解、精氨酸代谢、胆碱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
李俊珂[2](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刘婷婷[3](2019)在《归肾丸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中药汤剂归肾丸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型患者服药前后的临床症状、激素水平和多种观察量表的变化,以评价其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石家庄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患者。2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中药组、揿针组,每组30例。针药组采取口服中药汤剂归肾丸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归肾丸加减方汤剂水煎服,200ml,每日1剂,早晚分服;耳穴选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肾、神门、交感穴;揿针选用清铃揿针,直径0.2*0.3mm,每天按压34次,一周两次贴压,两耳交替进行;中药组给予单纯口服中药汤剂归肾丸加减方治疗,方药组成及服药方法同针药组;揿针组给予单纯耳穴揿针治疗,穴位选择和治疗方法同针药组,三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Kupperman(女性绝经期自测表)评分变化,激素水平变化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此评定药物疗效。结果1 Kupperman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后针药组Kupperman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中药组和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激素水平变化:治疗后三组组内血清雌二醇(E2)水平均较前升高,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及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针药组E2、FSH及LH水平较中药组和揿针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单项中医症状变化:治疗后针药组在改善患者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失眠症状上优于中药组和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Kupperman评分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针药组30人,Kupperman评分总有效率为93.33%,痊愈9人,显效14人,有效5人,无效2人。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6.67%,痊愈11人,显效16人,有效2人,无效1人。中药组29人,Kupperman评分总有效率82.76%,痊愈4人,有效8人,显效12人,无效5人。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93.10%,痊愈4人,显效12人,有效11人,无效2人。揿针组29人,Kupperman评分总有效率为75.86%,痊愈4人,显效9人,有效9人,无效7人。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82.76%,痊愈5人,显效8人,有效11人,无效5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和揿针组。结论归肾丸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型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Kupperman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烘热汗出、腰酸及失眠等症状,提高血清E2水平,降低FSH及LH水平。图0幅;表10个;参144篇。
李明会[4](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核磁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药效评价及环境污染物暴露的生物学效应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广西珍稀药食两用植物金花茶提取物改善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CRC)的药效及潜在药理机制。结直肠癌发生于大肠的结肠或直肠部分,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金花茶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在民间常作为对抗癌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部分采用AOM/DSS长期诱导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通过对肿瘤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生化分析,结合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分析和相关网络分析等,评价了金花茶水提物和醇提物两个有效部位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金花茶提取物(100 mg/kg)能显着地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减轻肠病理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清抗氧化指标,并使小鼠紊乱的代谢轮廓明显向正常水平归转。此外,正丁醇部位比水提取部位显示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将金花茶提取物进一步开发成为一种防治肿瘤的有效手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部分研究了传统名贵抗衰老中药何首乌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风是许多发达国家最常见的高致死率疾病之一。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名贵传统中药,在许多中药复方中均有用到。本部分旨在探讨何首乌提取物(0.5 g/kg和2 g/kg)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采用死亡率统计、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计算、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证实了何首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治疗效果。同时,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何首乌能修复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紊乱的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减轻活性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何首乌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rf2信号通路从而增加细胞抗氧化酶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并通过降低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抗炎作用。整合代谢组学分析在揭示何首乌缓解缺血性脑卒作用机制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何首乌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研究了常见环境污染物草甘膦短期和长期暴露下的水生毒性效应。随着耐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草甘膦的全球用量也越来越大。然而,对其环境风险的评估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部分采用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对象,对0.22、0.44和0.88 mmol/L的草甘膦96小时短期暴露及0.2 mmol/L的草甘膦90天长期暴露下的毒性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浆生化分析等,表明草甘膦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造成肝、肾、脑等组织病理损伤,引起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增加,长期暴露还可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下降,丙二醛升高。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草甘膦短期暴露影响了神经递质平衡、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并揭示了谷氨酰胺可作为草甘膦短期暴露的神经毒性的潜在标记物。长期草甘膦暴露造成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紊乱等影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次黄嘌呤与肌苷等代谢物可以作为草甘膦长期暴露基因毒性的标志物,为草甘膦的毒性预测提供了新的线索。
边博(CHIMED-OCHIR BYAMBAA)[5](2018)在《九丹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自拟方九丹对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鼠的行为学、肝功能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以及对乙醇脱氢酶含量高低的影响,试探讨将中医辨证组方配伍与现代药理学靶向作用相结合的配伍思路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将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九丹高剂量组、九丹中剂量组、九丹低剂量组、葛花解酲汤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4组每组按规定剂量给药,给药30min后,以浓度56%的乙醇溶液0.2ml/20g进行酒精灌胃,复制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检测小鼠行为学的差异以及血清乙醇浓度的改变。2.将60只Wistar大鼠分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九丹高剂量组、九丹中剂量组、九丹低剂量组、葛花解酲汤阳性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以外,其余5组均用56%的乙醇溶液按10ml/kg剂量进行灌胃,灌胃10周,期间空白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10周后模型复制成功,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给药4组进行给药,周期14d,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生化指标中的AST、ALT、TG、TBIL,以及肝组织匀浆中的 SOD、MDA、T-AOC、GSH 的改变。结果:1.通过对急性酒精中毒模型小鼠行为学以及酒精浓度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对比,九丹高剂量组及葛花解酲汤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通过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形态、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对比,九丹高剂量组及葛花解酲汤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通过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乙醇脱氢酶的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对比,九丹高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九丹高剂量组可加快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酒精代谢速度,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出现的醉酒、自主活动次数增多、平衡失误次数增多、学习技能下降,可选用九丹治疗,其效果较葛花解酲汤更为明显。2、当肝脏指数增大时,肝组织病理形态发生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改变时,可选用九丹或葛花解酲汤治疗。3、在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引起的AST、ALT、TBIL、TG升高时,九丹降转氨酶、降脂的作用更为突出。4、针对酒精性肝损伤引起抗氧化指标改变的情况,九丹与葛花解酲汤均有较好效果,可以加大九丹剂量,并重视单味保肝药物的使用。5、葛花及枳椇子对乙醇脱氢酶的升高具有特效性,故而葛花对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起到了促进分解的重要作用,在临床上选用葛花为君药的配伍,以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等酒精代谢类疾病。
张敏[6](2018)在《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抗衰老研究一直是医学界乃至全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经久不衰。中国古代抗衰老方剂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散落在中医古籍中的抗衰方剂为中医学抗衰老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研究应用现状,主要分为:一、搜集整理成以精选方或实用方的形式集结成册,其优点是方便查阅,不足之处是未按照严格的入选标准进行收纳和探索挖掘组方规律,难以帮助需要者便捷选用;二、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方药分析研究,尚未进行全面搜集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抗衰老方剂,并对其组方规律和配伍机制进行研究;三、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方剂的作用机制,基础实验研究较多,缺乏系统临床观察。本研究以现存1911年以前的中医古籍,包括方书类、综合医书类、医论医话类、养生类、本草类书籍为范围,搜集所载抗衰老方剂,以古代抗衰老方剂庞大的数据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延缓衰老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以期为筛选并重组出安全、可靠、简化的益寿延年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从以药测证的反向思维,探索中医药衰老学说的理论基础;再者,对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高、现代仍然广泛使用的具有明确抗衰老功效的经典名方,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进行溯源、探讨其演变过程。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描述性研究等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获得所需研究资料,通过校对核准原始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所搜集的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确定关键词,搜索明确记载具有延年益寿、抗衰防老功效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具体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俱备的方剂;②用法为内服的方剂;③方名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④功效中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⑤方名和功效中无“延年”、“益寿”等词汇,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功用的方剂;同时具备①、②项,并且具备③、④、⑤中的一项。(2)剔除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等资料记载不完整的方剂;②根据入选标准,方名、药物组成、功效完全相同的方剂,收录最早出现者,剔除后出现者;③方名或功效中记载有“延年”、“益寿”等上述词汇,但所载药味均为矿物的方剂;④用法为外用的方剂。资料搜集方法:首先,为抗衰老方剂界定搜索关键词。以抗衰老同义的“延年”、“益寿”、“不老”、“遐龄”等词为线索,选取中医古籍中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样本进行初步探索,记录描述与抗衰老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汇,并作以简单分析,确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凡中医古籍中记载功效或方名中出现“延年”、“益寿”、“增寿”、“延龄”等术语,或者综合功效具有延年抗衰功效的方剂;功效中虽无明确延年等字眼,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作用者,均列入抗衰老方剂的范畴。其次,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和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在上述数据库中分别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行收录。然后,利用工具书《中医方剂大辞典》查漏补缺,对未检索出的方剂,查明出处,手动录入;最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网站查询收录以上方剂的书目,对相关图书馆实地调研,查阅原书,核对收录方剂中各项目,确保资料的准确性。资料整理与分析:严格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共收录方剂530首,来源于87部中医古籍。为方便统计分析,制成EXCE1表,设立方剂的基本信息,包括如下14项:方剂编号、方剂名称、异名、方剂来源、药物组成、药物组成(规范后)、功用、制法与药量、剂型、服用时间、特殊服法、禁忌、记载书目朝代、备注等。根据《中华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涉及中药进行名称标准化处理。经过数据处理后,把收录的古代抗衰老方剂530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平台管理”模块中的“方剂管理”,根据需要设计分析的项目录入系统,并由双人负责核对查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软件内置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即使用“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统计功能,得出古代抗衰老方剂中所涉及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潜在的新方组合。分析的结果通过网络可视化展示,直观展示药物间相互关系,提出核心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论文正文分为8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中医古籍”;“衰老”条目下“衰老释义”、“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衰老的表现”、“衰老的机制”、“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抗衰老”;“抗衰老方剂”;其次,对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作以介绍。第二部分:对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包括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果(一):首先,对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朝代分布统计,宋代抗衰老方剂数量最多,其次为明代;其次,分别对唐、宋、金元、明、清五个时期以及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进行药物频次、药味、药性、归经等统计分析,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方法分析此6部分抗衰老方剂的常用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归经: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五脏为主,归肾经频次高于其他四脏,唐代抗衰老方药归心经的比例高于后世其他朝代;自宋代以后脾胃归经比重逐渐增加,发展至清代时,抗衰老方剂药物脾胃归经之和已超越肾经。药性: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均以温平为主,寒性药物的使用也占相当比例,热性与凉性药物则较少使用。温性药自宋代开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药味: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均以甘味为主,辅以苦辛,佐以少量酸、涩、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致性。高频药物: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主要涉及以下药类:利湿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敛固涩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其中补虚类药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清代,补虚药的使用发展至顶峰。第五部分:研究结果(二),分别对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前十味高频药茯苓、牛膝、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人参、菟丝子、肉苁蓉、山药、天冬等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第六部分:抗衰老经典名方,即在中医古籍中反复出现,抗衰老功效记载明确,药物组成平和、安全、精炼的方剂,进行文献梳理。包括“茯苓人参散”、“琼玉膏”、“草还丹”、“还少丹”、“神仙不老丸”、“地仙丸”、“人参固本丸”、“八仙糕”、“延寿丹”及其类似方。第七部分:从古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药性、药味、高频药物、高频药组进行讨论。从方药的角度对“五脏虚损致衰”学说进行了印证。心主神明,调控生理,唐代对心神的关注,体现了当时医家对衰老诱发于心神失调的认同。肾主藏精,生命之根,历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肾经为主,明确肾之盛衰对于衰老的主导作用。脾主运化,后天之本,清代抗衰老方药归脾胃经之和超越肾经的突破性发展,是自宋以后重视中焦脾胃思想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以甘温为主,辅以苦辛。甘温能补养形气;苦能坚阴补心;辛能温中行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开窍醒神;寒性药物可滋阴填精、清泄虚热。诸药配伍,阴阳互用,五味相济,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凉无聚凉,得其中和,此古代抗衰老方剂制方之大旨也。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大多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具有“延年”、“耐老”、“不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均证明具有延缓衰老作用。从药物的使用来看,衰老的病机为五脏虚损为本,气血津液阴阳亏虚,伴有气涩血瘀、心神失养、寒湿内生、虚损滑脱等标证。药物选择以五脏同补、注重补肾养心健脾,兼用安神、活血、理气、祛痰、开窍、利水功效的药物。分别对高频药组人参-茯苓、人参-地黄-天冬(麦冬)、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山药-五味子-肉苁蓉、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进行分析。第八部分: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抗衰老方药的配伍规律,药物的选用和配伍以《神农本草经》为法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古代抗衰老方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以发源于《黄帝内经》的衰老学说为指导,历经后世医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从方药的角度对衰老学说进行了解析和梳理,并初步理清了其发展脉络。中医药抗衰老具有超前的主观意识,提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衰之时即采取有效干涉,预防早衰发生和延缓衰老进程。本研究以探索抗衰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抗衰老新方的开发提供借鉴,为其以后发挥作用和缓、副作用小、适应多样性等优势铺平道路。通过防治老年疾病、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从而延缓衰老进程,实现“健康老龄化”。
孙文丽[7](2018)在《中药夜交藤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共由两章组成。第一章是对夜交藤(Polygoni multiflori Cauli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第二章分别从植物来源及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以及制剂上的应用等方面对何首乌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是多部位用药的传统中药材,其块根、藤茎及叶分别称为何首乌、夜交藤、首乌叶。因夜交藤与首乌叶均来源于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在实验初期,本课题的实验基础首先是以首乌叶部分进行一个简单的预实验,通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反相等色谱方法对首乌叶进行研究,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结构类型主要为蒽醌类、黄酮类。首次从首乌叶中分离得到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该类化合物首次从蓼科植物分离得到,扩充了蓼科植物的物质基础认识,并为其药理活性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在对首乌叶进行提取分离的物质基础上。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并结合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方法,从夜交藤中分离鉴定了26个单体化合物,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黄酮类及烷烃类等。从夜交藤的醇提物中分离得到了26个化合物,其中蒽醌类5个,二苯乙烯苷1个,黄酮类5个,色原酮5个,口山酮1个,其他类9个;2-(2’-羟丙基)-5-羧甲基-7-羟基色原酮为新化合物[2-(2’-hydroxypropyl)-5-carboxymethyl-7-hydroxychromone,1]、2,5-二甲基色原酮-7-O-β-D-吡喃葡萄糖(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7-O-β-D-glucopyranoside,6)、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8)、没食子酸甲脂(methylgallate,9)、决明奈乙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10)、何首乌乙素(polygonimitin B,11)、槲皮素(quercetin,1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14)、新丁香色原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noreu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5)、山奈酚(kaempfero,17)、染料木苷(genistin,18)、金丝桃苷(hyperin,19)、咖啡酸(caffeicacid,20)、正十二烷(dodecane,22)、正十三烷(tridecane,23)、正十四烷(tetradecane,24)首次从夜交藤中分离得到。本论文对夜交藤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对何首乌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从其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后期的深入研究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柴晶美[8](2018)在《参景固本方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参景固本方的体外抗氧化实验、对D-半乳糖致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的实验作用,明确其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并初步阐明抗衰老作用机制,为参景固本方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参景固本方低、中、高剂量组、金匮肾气丸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全部小鼠按125mg/kg剂量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以参景固本方与金匮肾气丸对比治疗,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增重率、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测定脑组织中SOD、MDA及T-AOC等指标;(2)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采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及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对参景固本方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1)参景固本方高、中、低组平均寻台时间显着降低(P<0.01);参景固本方高剂量组增重率降低(P<0.01);参景固本方高剂量组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明显增高(P<0.01),参景固本方中剂量组脾脏指数略增高(P<0.05);参景固本方高剂量组SOD、T-AOC活性显着增高(P<0.01),MDA含量显着下降(P<0.01),参景固本方中剂量组SOD活性略有升高(P<0.05)。(2)参景固本方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说明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在浓度为1mg/ml时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了71.18%、66.58%、36.59%。结论:参景固本方对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小鼠具有一定抗氧化、抗衰老作用,能提升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参景固本方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功能性保健食品提供实验依据。
苏联麟[9](2017)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生、醋五味子抗肝损伤效应物质基础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毋庸置疑,中药的发展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饮片在中医临床用药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正日益凸显,但指导其合理应用的中药炮制理论尚缺乏现代科学论据,临床用药混、乱、杂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中药炮制是一门大学问,药材经过炮制改变的不仅仅是成分,还有药效、药性、归经等,依据化学成分含量来定性中药质量不能充分反映其内在品质。本课题以中药五味子为研究对象,从五味子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生醋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在大鼠体内代谢差异以及生醋五味子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等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对五味子醋制内在机制进行探索,五味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五味子醋制前后潜在化学标记物的筛选;第二部分为生、醋五味子提取物体内代谢研究;第三部分为生、醋五味子抗酒精性肝损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其中前两部分属于效应物质基础研究范畴。1.五味子醋制前后潜在的差异化学标记物研究 本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迅速地筛选出炮制前后潜在的差异化学成分,即化学标记物。通过与文献或数据库的参考化合物比较质谱、保留时间和/或暂定分配的经验分子式来进行潜在化学标记物的鉴定。这些潜在的化学标记物不仅用于区分中药材和加工炮制品,而且还可能是效应物质基础的中药组成部分。利用上述方法,本研究筛选了五味子醋制前后差异性成分40个,其中生、醋五味子之间显着性差异成分8个(即化学标记物)。鉴定并确认了其中的5个化学成分,分别是5-羟甲基糠醛、五味子甲素及其同分异构体、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丁。而其余3个化学标记物通过解析一级、二级质谱信息,推测它们很可能也属于木脂素类成分。其中的五味子乙素和5-羟甲基糠醛具有极显着性差异,被确定为最具代表的化学标记物。综上所述,五味子醋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确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尤其是木脂素类成分。因此,推测木脂素类成分为五味子醋制保肝的重要效应物质基础。2.生、醋五味子提取物肝损伤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研究表明,五味子醇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木脂素,经对照品确认及含量测定的木脂素有五味子甲素(Deoxyschizandrin)、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五味子醇甲(Schizandrol)、五味子醇乙(Schizandrol B)、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五味子酯乙(Schisantherin B)、五味子酚(Schisanhenol)、戈米辛J(Gomisin J)及戈米辛G(Gomisin G)等,其中前8种木脂素含量较高。近年来,五味子木脂素代谢产物研究多局限于单体成分,提取物给药后体内的代谢研究还未见详尽的报道。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五味子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的研究较为普遍。大量研究也表明,五味子对急慢性肝损伤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因此,本研究选择较为经典、模型复制稳定可靠并受普遍认可的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逆向鉴定被吸收或者发生疗效的成分,大大加快有效成分群的确定,促进中药及其炮制品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并利用质量亏损滤过(MDF)方法,实现中药生物样品复杂基质中目标代谢产物的快速寻找,并对生、醋五味子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木脂素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木脂素在体内主要发生脱甲氧基、脱亚甲基及氧化反应;与原型化合物相比,相应的代谢产物的保留时间有所缩短,即极性增强。绝大多数木脂素代谢产物在生、醋五味子组的血浆、胆汁、尿液或粪便样品中都有分布,然而醋五味子组的代谢产物除M18外,其余的在胆汁中都有分布且含量较高,而生五味子组近一半的代谢产物未在胆汁中被检出或响应过低。五味子经醋制后的确改变了总木脂素的组成配比,从而导致一些木脂素成分的吸收、分布及代谢差异;醋五味子组的木脂素代谢产物在胆汁及粪便中的分布显着高于生五味子组。木脂素代谢产物在胆汁与粪便中的分布差异,提示其机理可能与“肝肠循环”及肠道菌群有关。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五味子醋制增强保肝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3.生、醋五味子抗酒精性肝损伤代谢组学研究 肝脏是机体物质代谢的中枢,其代谢转化与吞噬解毒功能对机体有重要保护作用。目前,文献报道的五味子治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Acute alcoholic liver injury,AALI)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数是从药理作用、肝药酶等分子角度进行的。从代谢组学的视角探讨醋制对中药五味子的影响鲜有报道。课题组经前期研究发现,五味子醋制后可以促进大鼠的胆汁分泌,其胆汁排泄总量与生五味子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本研究以大鼠体内的血浆、胆汁生物样本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醋五味子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并运用模式识别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生、醋五味子进行药物干预后对AALI模型大鼠血浆、胆汁中代谢物组的扰动,挖掘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寻找五味子预防或治疗AALI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阐述五味子醋制后保肝作用增强的科学内涵。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分析方法筛选、鉴定肝损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五味子及醋五味子组血浆、胆汁代谢物谱得到明显分离,发现并鉴定了血浆中PC、PG、PE、TG、Phytosphingosine、Palmitoyl Serinol 等 21 个差异代谢物;胆汁中 LysoPC(20:4)、PG(18:0/18:1)、12-ketodeoxycholic acid、TG(64:2)等 20 个与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说明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脂质代谢、胆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发生异常。AALI模型大鼠给予生、醋五味子后可使上述标志物代谢水平向正常状态转归,且醋五味子的调节作用强于生五味子(P<0.05),表明五味子经醋制增强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上述代谢途径相关。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药五味子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改变进行了分析,对五味子生品、醋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排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尝试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揭示五味子醋制增强其抗肝损伤作用的内在机制。从化学成分、代谢谱、代谢组学相结合的外源性药物和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共同探讨五味子醋制保肝的作用特点及机制。
莫之准[10](2016)在《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改善衰老小鼠肝肾损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伴随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老年肝肾病患者也随之增多。肝脏和肾脏是人体中伴随着衰老而出现明显形态和功能改变的重要器官,研究衰老性肝肾损伤的发病机制,探讨有效药物对衰老性肝肾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医疗卫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旨在探讨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肝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分析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选用SPF级八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200 mg/(kg-d)诱导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模型,通过对比小鼠体重变化和脏器指数、测定肝肾功能性指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评价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改善作用,并尝试通过抗氧化和抗炎等路线初步探讨川芎、当归超临界C02萃取物改善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1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改善作用的评价小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normal control), D-半乳糖模型组(D-gal),阳性对照组维生素E组(80 mg/kg) (VE)、川芎超临界C02萃取物两个剂量组50、100 mg/kg (CX),当归超临界C02萃取物三个剂量组20、40、80 mg/kg(DG)。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于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200mg/(kg·d),给药量为0.1m1/10g体重,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1m1/10g体重。造模时同时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和D-gal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为每日1次,连续8周,小鼠固定每周记录体重1次。末次造模给药24小时后,将小鼠眼眶取血,处理后按照试剂盒方法测定肝功能指标(ALT、AST)和肾功能指标(BUN、CRE),脱颈椎处死小鼠,解剖取出胸腺、脾脏、肝脏和肾脏,称重后记录并计算脏器指数,肝肾脏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2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改善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初步探讨课题采用生化定量法,测定肝肾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这三种抗氧化酶的RNA表达。课题还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辅助验证CX、 DG的抗氧化能力。课题还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iNOS、COX2、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1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GC-MS分析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经检测,川芎超临界C02萃取物和当归超临界C02萃取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苯酞类,藁本内酯为主要成分。其中DG含量比CX高,分别为84.18%、59.221%。藁本内酯作为二者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其含量可能影响其药理作用强弱。2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体外抗氧化作用分析从自由基清除实验和还原力测定实验结果看,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其中当归超临界C02萃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比川芎超临界CO2萃取物略高。3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改善作用的评价实验数据表明,D-半乳糖的作用下模型组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低于正常组,CX、 DG用药组可升高体重以及脏器指数,使其接近正常水平,但并没有体现剂量梯度。CX、 DG可降低由半乳糖导致的肝肾功能指标异常,且效果体现剂量梯度。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肝肾脏都有损伤,CX、 DG对肝肾组织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4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改善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初步探讨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指示CX, DG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CX、 DG明显降低小鼠肝肾脏中MDA水平,明显升高SOD、CAT和GSH-Px的活性,并体现剂量梯度;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结果表明CX、DG均可增加SOD、CAT和GSH-Px的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X, DG明显降低iNOS、COX2、NF-κB的蛋白的表达。结论: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藁本内酯,二者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肝肾损伤均具有改善作用,其潜在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小鼠肝肾的炎症反应和调节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二、延寿丹对小鼠心肾氧自由基和肝过氧化脂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寿丹对小鼠心肾氧自由基和肝过氧化脂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拟黑多刺蚁干预和MFC荷瘤小鼠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肝脏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药物及试剂 |
1.2.2 仪器 |
1.2.3 动物 |
1.3 方法 |
1.3.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1.3.2 样品收集及处理 |
1.3.3 ~1HNMR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1.3.4 ~1HNMR数据分析 |
1.4 结果 |
1.4.1 大鼠肝脏组织1HNMR图谱 |
1.4.2 多元统计分析 |
1.4.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1.4.4 代谢通路分析 |
1.5 讨论 |
1.5.1 能量代谢 |
1.5.2 蛋氨酸循环 |
1.5.3 氧化应激 |
1.5.4 精氨酸代谢 |
1.6 小结 |
第2章 MFC荷瘤小鼠的肝脏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药物及试剂 |
2.2.2 仪器 |
2.2.3 动物 |
2.3 方法 |
2.3.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2.3.2 样本收集及预处理 |
2.3.3 ~1HNMR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2.3.4 ~1HNMR数据分析 |
2.4 结果 |
2.4.1 小鼠肝脏1HNMR图谱 |
2.4.2 多元统计分析 |
2.4.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2.4.4 代谢通路分析 |
2.5 讨论 |
2.5.1 糖酵解 |
2.5.2 精氨酸代谢 |
2.5.3 胆碱代谢 |
2.5.4 其他代谢 |
2.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
1.1 相关概念 |
1.1.1 衰老的定义 |
1.1.2 延年类医方 |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
1.2 衰老的机制 |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
1.4 衰老的表现 |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
3.1 五脏调补 |
3.1.1 绝谷仙方 |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
3.1.3 车前方 |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
3.1.5 服黄莲法 |
3.1.6 四时常服方 |
3.1.7 地黄丸 |
3.1.8 肾虚滑精方 |
3.1.9 残辟谷方 |
3.1.10 养生方 |
3.1.11 不饥方 |
3.1.12 养生方 |
3.1.13 石龙芮丸 |
3.1.14 定志丸 |
3.1.15 五芝方 |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
3.1.19 妙香丸子方 |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
3.1.21 吃草方 |
3.1.22 休粮方 |
3.1.23 八公神散 |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
3.1.25 内药方 |
3.1.26 服食养生方 |
3.1.27 三等丸 |
3.1.28 风劳冷病方 |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
3.1.31 涌泉方 |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
3.1.33 绝谷不饥方 |
3.1.34 常服补益方 |
3.2 气血并调 |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
3.2.2 羌活补髓丸 |
3.2.3 又吃草方 |
3.3 润形养神(阴) |
3.3.1 松笋变白方 |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
3.3.4 养生方 |
3.3.5 服天冬法 |
3.3.6 神仙定年方 |
3.3.7 韦侍郎变白方 |
3.4 固本葆贞(阳) |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3.4.2 钟乳丸 |
3.4.3 秘泄精液方 |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
4.1 资料搜集 |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
4.2.1 资料整理 |
4.2.2 数据准备 |
4.2.3 数据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药物频次 |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
4.3.3 组方规律分析 |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
4.4 讨论 |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
5.1 五脏调补 |
5.1.1 三等丸方 |
5.2 气血并调 |
5.2.1 羌活补髓丸 |
5.3 润形养神(阴) |
5.3.1 韦侍郎变白方 |
5.4 固本葆贞(阳) |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归肾丸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一般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病例选择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病例分组 |
1.2.2 试验用药和规格 |
1.2.3 治疗方案 |
1.2.4 观察指标 |
1.2.5 疗效判断标准 |
1.2.6 不良反应情况 |
1.2.7 统计方法 |
1.3 结果分析 |
1.3.1 一般情况分析 |
1.3.2 Kupperman评分比较 |
1.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3.4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1.3.5 激素水平变化比较 |
1.3.6 Kupperman疗效比较 |
1.3.7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1.4 讨论 |
1.5 疗效分析 |
1.6 治疗机理探究 |
1.6.1 归肾丸加减方组方依据 |
1.6.2 耳揿针的介绍 |
1.6.3 中药与耳揿针的综合作用 |
1.7 小结 |
1.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2.1.1 病因病机 |
2.1.2 临床分型 |
2.1.3 治疗 |
2.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2.2.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定义 |
2.2.2 发病机制 |
2.2.3 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1 Kupperman评分表 |
附录2 中医肾阴虚症状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代谢组学概述 |
1.2 代谢组学分析平台 |
1.2.1 核磁共振技术 |
1.2.2 液相色谱-质谱技术 |
1.2.3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
1.2.4 各技术平台优缺点比较 |
1.3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 |
1.3.1 数据预处理 |
1.3.2 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 |
1.4 代谢组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4.2 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1.5 小结 |
2 金花茶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动物实验 |
2.1.3 药效学检查 |
2.1.4 代谢组学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金花茶抑制结直肠癌的药效学分析 |
2.2.2 金花茶对结直肠癌小鼠代谢谱的影响 |
2.2.3 金花茶对结直肠癌小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2.3 小结 |
3 何首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MCAO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
3.1.3 药效学考查 |
3.1.4 代谢组学分析 |
3.1.5 蛋白印迹分析 |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何首乌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分析 |
3.2.2 何首乌脑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
3.2.3 何首乌对MCAO大鼠氧化应激和Nrf2抗氧化通路的影响 |
3.2.6 何首乌对MCAO大鼠炎症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
3.2.7 何首乌对MCAO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8 何首乌对MCAO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3.2.9 何首乌对MCAO大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 |
3.3 小结 |
4 草甘膦短期和长期暴露下的水生毒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染毒实验 |
4.1.3 组织病理学染色 |
4.1.4 生化指标测试 |
4.1.5 代谢组学分析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行为学分析 |
4.2.2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2.3 生化分析 |
4.2.4 短期暴露的代谢轮廓分析 |
4.2.5 长期暴露的代谢轮廓分析 |
4.2.6 草甘膦不同暴露周期的代谢通路分析 |
4.3 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九丹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酒精性肝损伤的现代研究 |
1.1 酒精性肝损伤概述 |
1.2 酒精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1.3 酒精性肝损伤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 |
1.5 酒精性肝损伤预后 |
2 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认知 |
2.1 文献研究 |
2.2 现代研究 |
2.3 实验研究 |
3 九丹方药分析 |
3.1 药物组成 |
3.2 功效研究 |
3.3 方义分析 |
实验研究 |
1 实验药物 |
1.1 药物组成 |
1.2 药品来源 |
1.3 煎煮方法 |
1.4 给药剂量 |
2 急性酒精中毒实验组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5 小结 |
3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实验组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抗衰老方剂研究进展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 |
1.1.1 中医古籍 |
1.1.2 衰老 |
1.1.2.1 衰老释义 |
1.1.2.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 |
1.1.2.3 衰老的表现 |
1.1.2.4 衰老的机制 |
1.1.2.5 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 |
1.1.3 抗衰老 |
1.1.4 抗衰老方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2 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 |
2.1 抗衰老方剂的起源 |
2.2 抗衰老方剂的初始发展时期 |
2.3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成熟时期 |
2.4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鼎盛时期 |
2.5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缓慢时期 |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
3.1 资料搜集 |
3.1.1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界定 |
3.1.2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来源 |
3.1.3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选取 |
3.2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2.1 资料整理 |
3.2.2 数据准备 |
3.2.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一) |
4.1 古代抗衰老方剂朝代分布 |
4.1.1 古代抗衰老方剂分布表 |
4.1.2 小结 |
4.2 唐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
4.2.1 药物频次 |
4.2.2 唐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4.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2.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2.5 小结 |
4.3 宋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
4.3.1 药物频次 |
4.3.2 宋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4.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3.5 小结 |
4.4 金元抗衰老方剂分析 |
4.4.1 药物频次 |
4.4.2 金元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4.4.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4.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4.5 小结 |
4.5 明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
4.5.1 药物频次 |
4.5.2 明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4.5.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5.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5.5 小结 |
4.6 清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
4.6.1 药物频次 |
4.6.2 清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4.6.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6.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6.5 小结 |
4.7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分析 |
4.7.1 药物频次 |
4.7.2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4.7.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7.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7.5 小结 |
5 研究结果(二) |
5.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1.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1.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1.3 小结 |
5.2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2.1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2.4 小结 |
5.3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3.1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3.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3.3 小结 |
5.4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4.1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4.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4.3 小结 |
5.5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5.1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5.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5.3 小结 |
5.6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6.1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6.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6.3 小结 |
5.7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7.1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7.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7.3 小结 |
5.8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8.1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8.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8.3 小结 |
5.9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9.1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9.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9.3 小结 |
5.10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
5.10.1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
5.10.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10.3 小结 |
6 抗衰老经典名方 |
6.1 茯苓人参散 |
6.2 琼玉膏 |
6.3 草还丹 |
6.4 还少丹 |
6.5 神仙不老丸 |
6.6 地仙丸(方) |
6.7 人参固本丸 |
6.8 八仙糕 |
6.9 延寿丹 |
7 讨论 |
7.1 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 |
7.1.1 心主神明,调控生理 |
7.1.2 肾主藏精,生命之根 |
7.1.3 脾主运化,后天之本 |
7.1.4 五脏坚固,长寿之本 |
7.2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 |
7.3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味 |
7.3.1 甘味 |
7.3.2 辛味 |
7.3.3 苦味 |
7.4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4.1 唐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4.2 宋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4.3 金元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4.4 明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4.5 清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4.6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
7.5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组 |
7.5.1 人参-茯苓 |
7.5.2 人参-地黄-天冬(麦冬) |
7.5.3 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 |
7.5.4 山药-五味子-肉苁蓉 |
7.5.5 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 |
8 总结 |
本文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简介 |
附录2: 数据库介绍 |
附录3: 中药名称标准化处理表 |
附录4: 古代抗衰老方剂来源书目 |
附录5: 历代抗衰老方剂举隅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中药夜交藤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夜交藤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第一章 中药夜交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何首乌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本草沿革 |
第三节 植物来源及形态 |
第四节 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五节 药理作用研究 |
第六节 临床及制剂应用 |
第七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参景固本方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近十年中西医抗衰老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对衰老的认识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体内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体外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2 关于衰老模型的建立 |
3 参景固本方的功用及作用机制 |
4 参景固本方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9)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生、醋五味子抗肝损伤效应物质基础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五味子炮制研究进展 |
1.1 炮制历史沿革 |
1.2 现代炮制研究 |
2 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1 木脂素类 |
2.2 多糖类 |
2.3 挥发油类 |
2.4 其他成分 |
3 五味子药理研究进展 |
3.1 对肝脏的作用 |
3.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3.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3.4 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
4 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4.1 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4.1.1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所致肝损伤 |
4.1.2 氧化应激反应与脂质过氧化 |
4.1.3 内毒素及炎症因子的浸润 |
4.1.4 氧化还原免疫系统的改变 |
4.2 五味子干预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 |
5 代谢组学及其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 |
5.1 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5.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
5.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5.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
5.3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进展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模式识别 |
5.3.3 代谢组学数据库 |
5.3.4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软件 |
5.4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5.4.1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
5.4.2 中药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研究 |
5.4.3 中药药物代谢组学研究 |
5.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五味子醋制前后潜在差异化学标记物研究 |
2 实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样品制备 |
2.2.1 生、醋五味子炮制品的制备 |
2.2.2 生、醋五味子供试品的制备 |
2.2.3 混合对照品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2.5 五味子化学成分自建数据库 |
2.6 多元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多元统计分析与特征标记物筛选 |
3.2 化学标记物的分析鉴定 |
4 小结 |
第二章 生、醋五味子提取物肝损伤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试剂与药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色谱检测条件 |
1.4 质谱检测条件 |
1.5 样品制备 |
1.5.1 生、醋五味子提取物及给药样品制备 |
1.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5.3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供试液的制备 |
1.5.4 大鼠血浆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
1.5.5 大鼠尿液、粪便、胆汁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
1.6 数据采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肝脏病理模型分析 |
2.2 大鼠血浆、尿液、粪便、胆汁UPLC-Q-TOF/MS分析 |
2.3 PeakView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1 木脂素原型成分的结构鉴定 |
2.3.2 木脂素代谢产物的解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生、醋五味子抗酒精性肝损伤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五味子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理学验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给药样品溶液的制备 |
3.2 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制备和药物干预 |
3.3 动物的处理 |
3.4 大鼠血清的制备 |
3.5 10%肝匀浆的制备 |
3.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6.1 动物一般情况 |
3.6.2 肝脏形态学观察 |
3.6.3 肝脏HE染色、诊断标准和结果判定 |
3.7 肝功能指标的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大鼠外在观察 |
4.2 肝脏的形态及病理学观察 |
4.2.1 肝脏形态学观察 |
4.2.2 肝脏病理学变化观察及评分结果 |
4.3 各组大鼠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
4.3.1 大鼠血清AST、ALT、AKP、GGT的活力变化 |
4.3.2 肝组织ALT、AST、AKP的酶活力变化 |
第二节 五味子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2.1 生、醋五味子饮片及提取液的制备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大鼠血浆、胆汁的采集 |
2.4 样品前处理 |
2.5 UPLC-Q-TOF/MS分析 |
2.5.1 色谱条件 |
2.5.2 Q-TOF/MS质谱条件 |
2.5.3 数据分析 |
3 实验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3.1 样品的前处理 |
3.2 分析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3.3 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
3.3.1 分析系统稳定性评价 |
3.3.2 差异化合物分子特征提取 |
3.4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五味子抗酒精性肝损伤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4.1.1 血浆样品总离子流图(TIC)分析 |
4.1.2 模式识别与判别分析 |
4.1.3 生、醋五味子血浆代谢物组间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4.1.4 血浆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 |
4.1.4.1 磷脂代谢 |
4.1.4.2 鞘脂代谢 |
4.2 五味子抗肝损伤胆汁代谢组学研究 |
4.2.1 胆汁样品总离子流图(TIC)分析 |
4.2.2 模式识别与判别分析 |
4.2.3 生、醋五味子胆汁代谢物组间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4.2.4 胆汁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 |
4.3 血浆、胆汁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综合分析 |
4.3.1 胆酸内分泌与脂代谢 |
4.3.2 花生四烯酸与甘油磷脂代谢通路 |
4.3.3 ROS与CYP450酶 |
4.3.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5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总结与讨论 |
1.1 五味子相关文献研究 |
1.2 五味子醋制前后潜在化学标记物研究 |
1.3 生、醋五味子醇提取物肝损伤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
1.4 五味子抗酒精性肝损伤代谢组学研究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改善衰老小鼠肝肾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衰老与抗衰老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
2.1 肾虚衰老学说 |
2.2 多脏器虚弱衰老学说 |
2.3 其他学说 |
3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3.1 自由基学说 |
3.2 炎性衰老学说 |
3.3 其他学说 |
4 衰老实验动物模型概述 |
4.1 D-半乳糖致小鼠/大鼠衰老模型 |
4.2 斑马鱼衰老模型 |
4.3 果蝇衰老模型 |
4.4 其他衰老模型 |
5 抗衰老药物概述 |
5.1 化学合成药物 |
5.2 中药类 |
第二节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研究进展 |
1 川芎 |
1.1 植物来源 |
1.2 化学成分 |
1.3 药理作用 |
2 当归 |
2.1 植物来源 |
2.2 化学成分 |
2.3 药理作用 |
3 川芎、当归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比较 |
4 川芎、当归抗衰老研究进展 |
4.1 川芎抗衰老研究进展 |
4.2 当归抗衰老研究进展 |
5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 |
5.1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概述 |
5.2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参数 |
5.3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药物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川芎超临界CO_2萃取物GC-MS条件 |
2.2 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GC-MS条件 |
3 实验结果 |
3.1 川芎超临界CO_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3.2 川芎超临界CO_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 |
1 试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清除DPPH自由基 |
2.2 清除ABTS自由基 |
2.3 清除超氧阴离子 |
2.4 还原力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改善作用的评价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与剂量设计 |
2.2 实验动物分组处理 |
2.3 小鼠形态观察、体重与脏器指数记录 |
2.4 肝肾功能指标测定 |
2.5 肝肾病理组织学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小鼠形态、体重、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肝肾功能指标的作用 |
3.3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肝肾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 |
4 讨论 |
第四节 川芎、当归超临界CO_2萃取物改善小鼠衰老性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与剂量设计 |
2.2 实验动物分组处理 |
2.3 衰老小鼠肝肾组织MDA水平及SOD、CAT、GSH-Px活性测定 |
2.4 衰老小鼠肝肾组织抗氧化酶RNA表达检测 |
2.5 免疫印迹法分析iNOS、COX2、NF-κ B的蛋白表达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肝肾组织MDA水平 |
3.2 小鼠肝肾组织抗氧化酶活性 |
3.3 小鼠肝肾组织抗氧化酶RNA表达 |
3.4 小鼠肝肾组织iNOS、COX2、NF-κ B的蛋白表达 |
4 讨论 |
4.1 抗氧化防御体系 |
4.2 炎症因子蛋白表达 |
结语 |
1 课题结论 |
2 研究思路探讨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延寿丹对小鼠心肾氧自由基和肝过氧化脂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拟黑多刺蚁干预和MFC荷瘤小鼠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评价[D]. 陶柱萍. 大理大学, 2020(05)
- [2]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3]归肾丸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型的临床观察[D]. 刘婷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李明会.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九丹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鼠的实验研究[D]. 边博(CHIMED-OCHIR BYAMBAA).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7]中药夜交藤的化学成分研究[D]. 孙文丽.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8]参景固本方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D]. 柴晶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9]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生、醋五味子抗肝损伤效应物质基础及代谢组学研究[D]. 苏联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川芎、当归超临界CO2萃取物改善衰老小鼠肝肾损伤研究[D]. 莫之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