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酸盐制成的连二亚硫酸盐

由甲酸盐制成的连二亚硫酸盐

一、由甲酸盐制保险粉(论文文献综述)

祝晓辉[1](2021)在《纤维负载氧化钯催化甲酸盐制氢及串联降解有机污染物》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难题。氢能以其来源广泛、热值高、产物无污染等优点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其中,催化甲酸及其衍生物制氢已成为当前氢能开发的热点领域之一。然而,低产氢效率和低选择性是制约该技术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同时,传统降解纺织印染废水的生物法、芬顿法以及光电催化等技术面临着处理条件苛刻、效率低以及易二次污染等问题,也亟需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我们利用无机中空纳米纤维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传质通道,以一维钛酸盐纳米纤维作为氧化钯纳米催化剂的载体,大幅提高了氧化钯室温催化甲酸盐制氢的活性和选择性。其次,本文利用甲酸盐制氢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性自由基作为氧化剂和还原剂,用于快速降解包括硝基酚和染料在内的多种有机污染物,成功构建了串联催化体系。最后,以纺织工程技术为指导,本文设计开发了柔性有机纤维负载无机纳米催化剂体系,优化了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增进了纳米催化剂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无机纳米催化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易团聚、易失活以及无法有效回收等痛点问题,最终为氢能开发和污染物处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柯肯达尔效应,我们开发了一维钛酸盐纳米纤维负载空心Pd O纳米催化材料(kv-Pd O/Ti NFs)。无需外加助剂,kv-Pd O/Ti NFs表现出优异的室温选择性催化甲酸钠产氢活性,产氢速率可达15.8 mol g Pd-1 h-1,反应转化率TOF值高达6312.7 h-1。反应气体成分只有H2,无COx的产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避免了催化剂中毒失活,从而使催化剂具有高稳定性。基于实验和DFT计算结果,我们发现暴露在表面的Pd和最外缘的O原子显着增强了Pd O(101)催化活化C-H键以及分解水的能力,改变了反应路径,降低了反应活化能,这是kv-Pd O/Ti NFs高效催化甲酸钠制氢的根本原因。(2)通过原位还原技术,我们将纳米Pd负载于Ti NFs上,并使Pd在O2气氛中充分氧化,成功制备出价态可变的Pd Ox/Ti NFs(1<x<2)高性能催化材料,并基于制氢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自由基,构建了选择性串联催化还原硝基酚至氨基酚的反应体系。研究表明,硝基酚本身的共轭效应使其可选择性吸附在Pd Ox中的O原子上,被邻近H自由基还原为氨基后,才从催化材料表面脱附。这一过程保证了硝基转化为氨基的催化选择性接近100%,而反应决速步骤则是-NO2还原为-NO。硝基酚彻底还原为氨基酚后,剩余的甲酸盐会继续催化产生H2,因此反应体系的氢利用率可达100%。(3)为解决纳米催化剂易团聚失活的问题,我们利用纺织纤维材料的柔性、易加工、表面性能可控等特性,通过表面水热适度刻蚀聚酰亚胺纤维,将其与氧化钯纳米催化剂复合,制备了柔性复合纤维催化材料。纤维载体为纳米催化材料提供了吸附位点,同时可将反应底物富集,提供了催化反应微环境。我们将复合纤维催化材料结合甲酸盐制氢反应,用于串联降解偶氮类染料。结果表明,在室温反应条件下,该体系不仅对单一染料有高效的脱色降解效果,具有良好的耐高盐特性,还可实现多种染料的同步高效脱色降解,为复杂环境下纺织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马登科[2](2017)在《一些联烯的合成和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烯能够发生诸如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自由基加成等反应,在过渡金属的催化下,联烯还能发生一系列的偶联环化反应。不同于烯烃和炔烃,当末端的取代基两两不同时,联烯具有轴手性。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联烯的轴手性可以高效地转移到产物的中心手性中,因此需要发展联烯的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方法。本论文集中于联烯的合成和反应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缺电子联烯的反应研究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简单醛、α,β-不饱和烯醛和α,β-不饱和炔醛的反应已经得到了充分地研究。然而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缺电子联烯的反应还未得到细致地开展。1.发展了一种氮杂环卡宾催化的联烯醛和查耳酮的环化反应生成多取代吡喃醛的方法。我们提出了三条可能的反应路径:氮杂环卡宾进攻联烯醛的中间碳原子形成一个离域化的负离子中间体,或者直接作为布朗斯特碱拔氢,形成的中间体再与查耳酮发生1,4-共轭加成,经过后续的反应生成最终产物。2.发展了一种氮杂环卡宾催化的芳香醛与1,2-联烯酮反应高非对映选择性地合成环戊-2-烯酮-4-醇的方法。机理研究显示该反应中存在四种可能的反应路径。3.发展了一种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简单醛与联烯酸酯反应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E)-4-氧代-2-丁烯酸酯的方法。机理研究表明氯仿作为质子载体,而水的量通过影响中间体的反应性影响立体选择性。第二部分:CuBr2催化的由醛,末端炔醇和光学活性的二甲基脯氨醇出发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1,3-双取代联烯醇的反应研究在我们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更加普适的CuBr2催化的醛,末端炔醇,(S)-或者(R)-α,α-二甲基脯氨醇三组分偶联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1,3-双取代的联烯醇的方法。反应结果不受联烯醇中醇羟基与联烯间碳链的长短的影响。脂肪醛和芳香醛底物都能很好的兼容。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S)-α,α-二甲基脯氨醇促进的反应比(S)-α,α-二苯基脯氨醇促进的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好。合成的光学活性的1,3-联烯醇具有多样的反应应用。我们还实现了 phlomicacid 的全合成。第三部分:一些2,7-双携氧的咔唑生物碱的克级合成反应研究由简单易得的原料丙二烯甲醚和1-苄基-6-甲氧基吲哚-2-甲醛出发,以高效的金催化的环化反应作为关键步骤,克级规模合成了咔唑生物碱7-methoxy-O-methylmukonal,7-methoxymukonal,clausine-O,clausine-K(clauszoline-J),clausine-H(clauszoline-C)和咔唑化合物 methyl 2-hydroxy-7-methoxy-9H-carbazole-3-carboxylate。其中,7-methoxymukonal 和methyl 2-hydroxy-7-methoxy-9H-carbazole-3-carboxylate 是首次被合成。除此之外,methyl 2-hydroxy-7-methoxy-9H-carbazole-3-carboxylate 的结构通过其乙基化产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了证实,也说明Taufiq-Yap等在2007年报道的clausine-TY的结构是错误的。

吴宣宣[3](2015)在《碱木质素基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素是一种存在于大部分陆地植物木质部中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构成植物骨架的主要成分,就总量而言,木质素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产量大,再生速度快,可生物降解。碱木质素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醇羟基和羧基等多种官能团,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因此可以替代有机化工原料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合成领域中。本课题首先对碱木质素进行降解并提纯以提高木质素的反应活性,本文中对碱木质素降解采用的是固体复合碱催化剂,首先在不同钙镁氧化物质量比(0.01,0.02,0.04,0.06,0.08,0.10)下合成CaO/MgO固体复合碱,所合成的固体复合碱的碱度不同(16.3,22.9,25.5,27.7,32.8,30.2),探究了碱度大小对降解后木质素的官能团含量以及相对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度越大,降解后木质素的分子量越低,由原来的几千可降到1000以下,酚羟基和醇羟基等官能团的含量也相应增加,酚羟基含量由原来的3.06%提高到3.53%,醇羟基含量由44.7mgKOH/g提高到142.2mgKOH/g,木质素的反应活性大大提高。并对降解后的木质素进行精制,使得其水分和灰分含量均大大降低,其中灰分由原来的18.54%降低到2.13%,水分含量由14.12%降低到5.68%,原料中木质素的总含量大大提高,碱木质素的纯度有较大提高。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降解并提纯的木质素进行阳离子化改性,在木质素酚羟基中引入季铵阳离子,合成木质素基阳离子型絮凝剂,探讨了反应时间(2、4、6h)、反应温度(50、60、70℃)、碱浓度(2、3、4mol/L)以及摩尔比(1:1、1:1.1、1:1.2)对产物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不同的染料脱色所需的絮凝剂的合成条件是不同的。最后将木质素基絮凝剂应用于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废水的脱色中,结果表明该絮凝剂的絮凝脱色效果都很好,脱色率均高达99%以上,最佳使用pH值为2,投加量随染料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在25g/L左右。

唐瑞[4](2014)在《嘉兴市某企业危化品贮藏问题及仓库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嘉兴市国民经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比较难以解决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贮藏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某一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其设计安全合理的危险化学品贮藏仓库,并根据相关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嘉兴市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及贮藏问题尤为普遍且难以解决,以某企业为例详述;2、该企业基本概况分析。主要技术工艺以及涉及的产品、项目外部依托情况等;3、该企业危化品贮藏问题分析。危险源及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涉及物料危险性、工艺过程可能导致的危险、重大危险源辨识、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辨识、建设项目前期开展的安全评价报告、设计过程开展的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研究或其他安全风险等;4、设计过程及成果。工艺系统、总图布置、设备及管道、电气、自控仪表及火灾报警等图纸的绘制以及采用的安全设施;5、结论和建议,结论:项目选址符合当地政府规划,采用设备简单、技术成熟、安全性较高,可以确保本项目生产的安全运行。建议:设施订购应从有资质的单位订购,委托有相应施工安装资质的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试生产前,建议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完成各项检测,检测合格取得使用证后方能投入使用,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

李姗姗[5](2014)在《PLKs抑制剂ON 01910结构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Plks (Polo-like kinase)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已证实Plks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过量表达。Plks是一种在分裂细胞中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作用于有丝分裂过程,促进细胞增殖,其含量在细胞周期M期达到峰值。鉴于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高度保守的结构,Plks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靶标分子,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的Plks抑制剂而且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已在大量的体内外活性研究中得以证实。其中,ON01910作为一种有效的Plks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研究阶段,该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包括一些抗药性的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在纳摩尔浓度范围内。ON01910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表现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消除快,半衰期短,而且低剂量给药时主要在肝脏中消除,高剂量给药时则主要通过尿排泄。更有组织分布研究表明,肝中的药物蓄积最多,其次是肾,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的血液毒性和肝损伤,并无严重的骨髓抑制、神经病变或心脏毒性。基于me-too药物研发的一般策略,本文对ON01910进行专利研究并分析总结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局部结构改造,以改变药物的酸碱性、脂水分布系数、体内代谢转化的方向与延长作用时间。同时尝试通过拆分或手性立体合成,将外消旋体类似物两种构型的异构体分别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引入羟肟酸基团,使之以前药形式给药,改善ON01910在体内的ADME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而且可发挥羟肟酸与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作用于HDAC、APN、MMP等金属蛋白酶,影响多条信号通路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以4-甲氧基-3-硝基甲苯为起始原料,经NBS溴代、巯基乙酸(TGA)亲核取代、30%H2O2氧化、与2,4,6-三甲氧基苯甲醛缩合、硝基还原及溴乙酸甲酯(BAM)亲核取代生成(E)2-(2-甲氧基-5-((2,4,6-三甲氧基苯乙烯基磺酰基)甲基)苄胺)乙酸甲酯(L6),L6结构中羧酸甲酯结构被NaOH水解成羧酸(L7)或者与羟胺钾反应引入羟肟酸基团(L8),同时L7分别与氨基乙醇、赖氨酸、精氨酸、胆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生成对应的盐(L9-L16),而且通过相似的制备方法,合成了具有亚磺酰基结构的类似化合物,结构经ESI-MS及1H-NMR验证。除对ON01910类似物进行研究之外,本文在拼合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4个a-硫辛酸衍生物,其中化合物Ⅰ2、 Ⅰ3由具有光学活性的硫辛酸制得,化合物Ⅱ则通过外消旋α-硫辛酸与抗癌辅助剂替拉扎明(TPZ)缩合制得,目标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为该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新思路。本文最后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用荧光测定法验证了L8、L21及Ⅰ1、Ⅱ对HDAC酶具有中等抑制活性。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ES-2,K562,PC-3,MDA-MB-231、A549及U937细胞株的抑制增殖活性,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都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尤其是L7~8、L21~22,对被测定的三株细胞的IC50值均在1μmol·L-1以下。最后以PLC人肝癌荷NOD/SCID鼠模型对化合物L12、L13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活性结果,对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与实际应用意义。

曾荣[6](2013)在《联烯参与的自由基加成及C-H键活化反应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联烯是一类具有两个累积双键结构的高反应活性化合物。本课题组先前已经对联烯参与的自由基加成和金属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化学方法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我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联烯自由基加成所发展新的自由基体系的反应和应用以及过渡金属催化的联烯参与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联烯参与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及其应用研究1.在本课题组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了使用廉价易得的锌粉和醋酸作为引发剂的温和无毒的自由基引发体系,并成功将其用于烯-联烯与全氟烷基碘的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在该反应当中,还首次观察到了烯-联烯的“从烯烃到联烯”的exo-型自由基环化反应途径。而所得到的环化产物,可以在TBAF·3H20的促进之下,进一步脱碘化氢转化得到含有联烯结构单元的产物。在此基础之上,所发展的自由基体系还可以成功应用于烯烃、炔烃、以及联烯的自由基加成反应之中。2.使用本课题组马志超博士发展的方法,炔烃与全氟烷基碘的自由基加成产物可以很便利地转化得到4位拉电子基团取代的2,3-联烯醇,该类型的2,3-联烯醇表现出不一样的化学特性。我们观察并发展了4位拉电子基团取代的2,3-联烯醇在NaI和TBSCl勺促进下的醇氧化反应。进一步的机理实验得到表明该反应是在原位产生的碘化氢的促进下的二次双键迁移所得到的结果。第二部分过渡金属催化的联烯参与的C-H键活化反应研究3.联烯参与的C-H键活化反应目前为止报道得还很少。我们发展了Rh(Ⅲ)催化联烯参与的N-甲氧基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邻位分步烯丙基化反应。该C-H键活化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温度为-20℃或者0℃),对水、空气不敏感,底物普适性良好,并且底物中的官能团容忍性良好。单烯丙基化产物以及双烯丙基化产物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条件来实现合成。进一步的,使用轴手性的联烯作为反应底物,可以实现从轴手性到中心手性的转移,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光学活性的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4.初步研究了Rh(Ⅲ)催化下硅基联烯与N-甲氧基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Heck类型的偶联反应。在该反应中,酰胺氮上的甲氧基作为了一个分子内的氧化剂参与反应并最终离去。由于反应产物中联烯骨架的存在,该类化合物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5.本课题组在亲核官能团取代的联烯与芳基卤化物的交叉偶联环化反应的研究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实现了基于C-H键活化的2,3-联烯醇与芳烃的交叉偶联环化反应,而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有效的氧化剂参与其中。详细的机理实验表明该反应的反应历程为:C-H键金属化—联烯醇铑氧化—还原消除—空气氧化过渡金属物种再生催化剂。使用轴手性的联烯醇作为底物,可以实现手性中心的转移,合成一系列光学活性的2,5-二氢呋喃类化合物。

李慧[7](2012)在《呼吸链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的重要“能量工厂”,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体呼吸链(又称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四个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跨膜蛋白复合体(Ⅰ、Ⅱ、Ⅲ、和Ⅳ)、介于Ⅰ/Ⅱ与Ⅲ之间的泛醌以及介于Ⅲ与Ⅳ之间的细胞色素c共同组成。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是进行生物氧化,并与称之为复合体V的ATP合成酶相偶联,共同完成氧化磷酸化过程,并生产能量分子ATP。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SCR)是由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所组成。复合体ⅠI (SQR,EC1.3.5.1)可以催化电子由succinate至Q的传递。而复合体Ⅲ(QCR)又称为细胞色素bc1复合体(Cytochrome bc1complex, EC1.10.2.2)是呼吸作用能量转换的中心成分,它主要催化电子由氢醌(QH2)到细胞色素c(cyt c)的传递并促使质子跨膜。研究表明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均可作为理想的农用杀菌剂作用靶标,具有重要的农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希望能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复合体Ⅱ、复合体Ⅲ以及它们的复合酶(SCR)分别与底物,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为抑制剂的科学合理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分别设计开发出以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为靶点的新型杀菌剂。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建立了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提取与纯化,以及纯度和活性鉴定的方法。试图进行S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获得了一些微晶,但没有衍射。二、建立了适合于本课题的研究体系,对其进行拓展,发展了适合高通量筛选和动力学研究的紫外法酶活检测体系,并针对本课题建立了等温微量热酶活检测的新方法。三、对复合体Ⅱ抑制剂进行了筛选及抑制动力学研究。1、分析了复合体Ⅱ的十种商品化杀菌剂,确定它们活性的优劣次序,并通过动力学的手段进一步确定它们的作用方式,我们发现它们与succinate以及DCIP是非竞争性的,而与底物Q是竞争性或混合性的,说明这些抑制剂与底物succinate以及DCIP在复合体Ⅱ上的结合位点不同,但与底物Q在复合体Ⅱ上的结合位点相近。2、对我们课题组以复合体Ⅱ为靶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化合物的离体活性与商品化抑制剂相当,但活体活性较差,研究表明它们不能将复合体Ⅱ的催化活性抑制到底,均有30%-40%左右的剩余活力,基于此我们提出用部分非竞争机制来解释不能抑制到底的原因,并通过动力学实验进行了验证。活性最好的化合物Ki值可达0.4464±0.0624μM。四、对复合体Ⅲ抑制剂进行了筛选及抑制动力学研究。1、分析了复合体Ⅲ商品化的杀菌剂,详细测定了其中六种杀菌剂的抑制动力学。2、详细研究了恶唑菌酮类抑制剂的动力学。发现新合成的该类化合物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8d,对8d和对照样品商品化恶唑菌酮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它们均与底物细胞色素c非竞争,而与底物DBH2竞争的与酶结合,且指出之前的相关动力学报道失当的原因。另外,我们还发现化合物8d和恶唑菌酮对SCR的抑制能力比对QCR的抑制能力分别强35和15倍,这与嘧菌酯表现出的对SCR的抑制能力与对QCR的抑制能力相当明显不同。该结果表明恶唑菌酮类抑制剂不仅能抑制复合体Ⅲ的催化活力而且能干扰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之间的相互作用。3、对课题组根据PFVS方法发现的新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含二苯甲酮结构和含喹喔啉结构的Strobilurins类衍生物具有进一步的研发价值。1)含二苯甲酮结构的Strobilurins类衍生物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Ⅲ1b(Ki=4.28nM),它对SCR和QCR体系的动力学结果一致。该系列部分化合物还具有抗疟疾活性。另外,如果将二苯甲酮的两个苯环做了一个并环形成三个环的结构,可得到活性更好的Ⅲ4a(K=1.8987±0.0432nM),会表现出慢结合的动力学特征。2)含喹喔啉结构的Strobilurins类衍生物中发现大量高活性的化合物,如化合物9f(Ki=0.04300nM)。这些化合物大多表现出慢结合的动力学特征,它们与底物细胞色素c非竞争,而与底物DBH2竞争性的与酶结合。我们还通过合作研究,得到了其中代表性化合物9e与鸡心来源的复合体Ⅲ的共结晶结构,该结构证实了化合物9e的确结合在底物DBH2的同一结合位点,从而验证了我们动力学结果的正确性,另外发现该化合物与复合体Ⅲ形成了若干个C-F-H键,这可能是该化合物之所以与酶具有高亲和力以及出现慢结合动力学行为的主要原因。4、发现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因此提出对具有同样结构类型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合体Ⅲ抑制剂进行新的分类。按照抑制剂与酶结合解离速度的不同分为经典型(快结合,解离常数>0.01s-1)抑制剂与非经典型(慢结合,解离常数≤0.01s-1)抑制剂,并特别指出对于非经典型抑制剂进行动力学参数拟合时,传统慢结合经验公式适用于实验中所用[I]>10[E]0且0.001s-1<K-0≤0.01s-1,其优势在于使用简单方便;而不化简的慢紧结合公式适用于实验中所用[I]与[E]o相当甚至更小,此时Ko≤0.001s-1,其优势在于拟合的更准确。综上所述,本文建立起了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的提取、纯化、活性及纯度鉴定体系,并分别针对以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为靶点的抑制剂进行筛选及抑制动力学研究,对出现的部分非竞争机制和时间依赖型(慢结合)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同类型的抑制剂会呈现出不同的动力学行为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为设计高活性、开发新类型抑制剂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新思路。

张晓婷[8](2012)在《隐色体染料甲乙结晶紫内酯的显色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简要概述了隐色体染料的结构及分类,综述了三芳甲烷类苯酞型隐色体染料的研究进展。通过显色机理、合成及应用三个方面对结晶紫内酯进行了概括。分别对可降解环保颜料、可擦墨水进行了介绍,并对降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概括。第二章:采用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UV-Vis)研究了甲乙结晶紫内酯的吸收光谱行为,研究了溶剂、浓度、表面活性剂、显色酸、pH值、金属离子对甲乙结晶紫内酯显色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甲乙结晶紫内酯在应用方面的条件。其中,选择无水乙醇作为理论实验的溶剂;选择水杨酸、双酚A、草酸作为显色酸。另外,三种表面活性剂对CVL-S的显色影响不大;随着pH值的增加显色减弱;Cu2+、Fe3+、Al3+都有较好的显色效果。第三章:利用甲乙结晶紫内酯显色后颜色鲜艳、且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显色后可褪色的性质制备可降解环保颜料。基于国家颜料测定标准,对本文所合成的小分子有机颜料的基本应用性能和特殊性能进行测定,包括颜料的色光、吸油量、耐水性,耐酸、碱性以及化学降解性。结果表明,颜料的色光鲜亮,吸油量适中,耐水、耐酸性较好,耐碱性略差,有明显的降解效果。第四章:介绍了不同擦除原理的可擦墨水,就其利弊引出化学擦除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化学可擦墨水及擦除剂的配方,并测定其擦除性能,结果表明擦除现象明显、效果良好。

贾建洪[9](2011)在《二茂铁系金属有机色素材料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三阶非线性光学(NLO)材料在全光开关、全光计算和全光通讯等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的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及金属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非线性光学系数高、响应时间快、介电常数低和良好的可加工性等无可比拟的优点。论文在文献检索阅译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金属有机功能色素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分子设计原理。以二茂铁为金属有机功能团,经桥基键合有机发色体组装成金属有机色素类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并合成了二茂铁乙烯型、二茂铁希夫碱型、二茂铁甲酰胺型及甲酰基二茂铁型四大系列共54个金属有机色素类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其中25个为新结构材料。合成的材料经1H NMR、MS、UV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了化合物材料的合成原理和关键反应机理过程,考察了关键合成反应的工艺条件。以二茂铁甲醇、三苯基膦氢溴酸盐、醛为原料,在NaOH催化下,一步合成了 14个含D-rr-A结构的二茂铁乙烯型材料,其中5个为新结构材料,收率为20.1-85.5%。以二茂铁、原甲酸三乙酯为原料,经甲酰化反应得到二茂铁甲醛,再与芳胺缩合得到16个含D--rr-A结构的二茂铁希夫碱型材料,其中8个为新结构材料,收率为12.3-82.3%。以二茂铁为原料,经羧基化,酰氯化制得重要中间体二茂铁甲酰氯,收率分别为30.3%和92.2%,最后和取代芳胺反应得到16个含D-rr-A结构的二茂铁甲酰胺型材料,其中10个为新结构材料,收率为20.4-77.5%。以芳酸为原料草酰氯为酰化试剂,经酰氯化后制得中间体芳酰氯,再以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与二茂铁进行付克酰基化反应制得8个含D-rr-A结构的二茂铁甲酰胺型材料,其中2个为新结构材料,收率为10.8-67.7%。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技术,光源为Ti:Sapphire飞秒激光器,波长为800nm,脉宽为80fs,重复频率为1KHz,对二茂铁乙烯、二茂铁希夫碱、二茂铁甲酰胺及甲酰基二茂铁四大系列41个材料进行了非共振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检测。所测样品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X(3)在2.567-8.069X 10-13 esu之间,分子二阶超极化率Y在0.853-2.681 ×10-31esu之间,响应时间τ在33.96-97.57 fs之间,非线性折射率在4.735-14.852 × 10-12之间。探讨了分子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二茂铁为母体结构,通过乙烯基、希夫碱基、甲酰胺基及甲酰基等π共轭桥基接上苯环、蒽醌、苯并噻唑等共轭结构,以增大材料分子的π共轭体系,可显着提高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其的Y值最高可达二茂铁母体结构的3.57倍。在材料分子的一端引入吸电子基团与二茂铁基形成D-π-A构型,增强分子内的电子流动性,增大电子的离域度,加强分子内电荷转移程度,减小了 HOMO轨道和LUMO轨道间的能级差,有利于产生较高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共轭桥基对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影响较大,根据共轭桥基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影响的从大到小排序为:甲酰基,甲酰胺基,希夫碱基,乙烯基。同时,在具有较强的D-π-A构型分子内,共轭桥基更能增强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在二茂铁金属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中引入N、S、O等杂原子可以增强分子内电子流动性,降低材料分子的d-π*跃迁能。有利于提高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具有分子不对称结构的二茂铁系材料,其电荷在整个分子上的分布不均匀,二茂铁一端电子云密度较高,在外界光强的激发下较分子对称型材料容易引起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因此,不对称的分子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分子二阶超极化率γ值。二茂铁型金属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非常小的响应时间,大部分材料在30~60 fs之间,最快的可达33.96 fs,是一种在光子开关,光学计算领域极具潜力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琚红梅[10](2011)在《高强蚕丝制备与腈纶织物接枝蚕蛹蛋白改性研究》文中提出将五龄家蚕固定,用外力牵引纺丝,能够大幅度提高蚕丝的拉伸性能。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大规模制备高强度蚕丝。本文研究设计一定的浸渍配方,对工业生产的生丝浸渍处理,使蚕丝具有可拉伸性,通过外力牵引拉伸,提高蚕丝的取向度和结晶度,制备高强度蚕丝。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蚕丝的拉伸倍数能够提高到1.7倍。制备高强度蚕丝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硫氰酸钾(KSCN)的浓度0.3%,平平加O浓度0.2%,浸渍温度30℃,浸渍时间40min。高强蚕丝的制备的工艺流程是:浸渍,拉伸-干燥-清洗除杂-干燥。分别收集到1.3倍到1.7倍的拉伸丝。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单丝直径单调下降,断裂强度上升,断裂伸长下降。单丝断裂强度由普通蚕丝的0.45GPa上升到1.7倍拉伸丝的0.78GPa,提高了73.3%。1.7倍除杂拉伸丝的断裂强度达到1.20GPa,提高了166.7%,断裂伸长保持良好。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和DSC谱图对拉伸蚕丝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的过程中,随着拉伸比的增加,蚕丝纤维中更多的无规则结构转化成β-折叠结构,而随之分子的取向度也逐渐增大,对应的分解温度提高。机械拉伸对蚕丝纤维结构有较大影响,大幅度提高了蚕丝的强力。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一定的配方溶液对蚕丝进行浸渍,能够大幅度提高蚕丝拉伸倍数,从而制备出高强蚕丝。预期在组织工程,纺织、防护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腈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作为化学纤维,与人体皮肤的亲和性差。作为缫丝工业的副产物蚕蛹,有丰富的原料来源,并且提取出来的蚕蛹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用碱液提取法制备蚕蛹蛋白溶液,并合成了具有柔软功能的交联剂一蔗糖脂肪酸酯缩水甘油醚(SFEGE)。用SFEGE将蚕蛹蛋白接枝到碱减量腈纶织物表面,以制备具有良好服用性能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改性腈纶面料。采用扫描电镜对接枝前后的织物纤维的表面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图片表明接枝蛹蛋白纤维表面覆盖有一层薄膜。而利用红外光谱,X-衍射、DSC对接枝蛹蛋白的腈纶纤维结构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征了蚕蛹蛋白质能够接枝到腈纶纤维上;X-衍射图谱分析表明腈纶织物接枝蛹蛋白以后,纤维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DSC图谱分析表明接枝蛹蛋白以后腈纶纤维热稳定性变化不大。对接枝蚕蛹蛋白腈纶织物服用性能测试表明:改性织物的褶皱弹性、柔软度、透湿性保持良好,吸湿性、透气性能得到改善。

二、由甲酸盐制保险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甲酸盐制保险粉(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负载氧化钯催化甲酸盐制氢及串联降解有机污染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催化制氢的研究进展
        1.2.1 硼、氮基氢化物制氢
        1.2.2 甲烷催化制氢
        1.2.3 醇、醛类催化制氢
    1.3 甲酸及甲酸盐催化制氢
        1.3.1 甲酸催化制氢
        1.3.2 甲酸盐催化制氢
        1.3.3 甲酸(盐)催化制氢机理及中间活性产物
    1.4 催化降解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进展
        1.4.1 光催化处理技术
        1.4.2 电催化降解技术
        1.4.3 高阶氧化处理技术
    1.5 纳米复合催化纤维材料
        1.5.1 纳米材料与纤维材料复合
        1.5.2 纤维材料表面复合的方法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6.1 空心PdO/TiNFs及室温催化甲酸盐脱氢
        1.6.2 原位沉积制备PdO_x/TiNFs及串联催化还原硝基化合物
        1.6.3 有机/无机柔性复合纤维材料串联降解印染废水
    1.7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钛酸盐纳米纤维负载空心PdO催化甲酸盐制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kv-PdO/TiNFs催化材料的制备
        2.2.4 材料的表征
        2.2.5 催化性能的测定
        2.2.6 催化机理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kv-PdO/TiNFs等材料的形貌结构及化学组成
        2.3.2 kv-PdO/TiNFs等催化甲酸脱氢性能的研究
        2.3.3 kv-PdO/TiNFs催化机理的研究分析及DFT理论计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钛酸盐纳米纤维负载PdOx串联催化还原硝基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PdO_x/TiNFs催化材料的制备
        3.2.4 PdO_x/TiNFs催化材料的表征
        3.2.5 协同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的实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3.2.6 催化还原的机理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n-situ PdO_x/TiNFs材料的表征
        3.3.2 PdO_x/TiNFs串联催化还原PNP性能
        3.3.3 In-situ PdO_x/TiNFs材料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无机复合纤维材料串联催化降解印染废水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材料制备
        4.2.4 材料表征
        4.2.5 催化活性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复合催化纤维材料SEM结果
        4.3.2 复合纤维材料ATR-FTIR结果
        4.3.3 聚酰亚胺复合纤维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4.3.4 复合纤维串联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件1:第二章DFT理论计算详细结果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一些联烯的合成和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联烯的亲电加成反应
    1.2 联烯的亲核加成反应
    1.3 联烯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1.4 过渡金属催化的联烯的环化反应
第一部分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缺电子联烯的反应研究
    第二章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联烯醛与查耳酮反应生成多取代吡喃醛的反应研究
        2.1 氮杂环卡宾有机催化简介
        2.1.1 简单芳香醛与脂肪醛的反应
        2.1.2 α,β-不饱和烯醛的反应
        2.1.3 α,β-不饱和炔醛的反应
        2.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2.2 研究背景
        2.3 反应条件优化
        2.4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联烯醛与查耳酮反应生成多取代吡喃醛的底物普适性研究
        2.5 机理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由醛与1,2-联烯酮出发高非对映选择性地合成环戊-2-烯酮-4-醇的反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反应条件优化
        3.3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由醛与1,2-联烯酮出发高非对映选择性地合成环戊-2-烯酮-4-醇的底物普适性研究
        3.4 机理研究
        小结
    第四章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醛与联烯酸酯反应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E)-4-氧代-2-丁烯酸酯的反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反应条件优化
        4.3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醛与2,3-联烯酸酯反应高立体选择性地生成(E)-4-氧代-2-丁烯酸酯的底物普适性研究
        4.4 机理研究
        小结
第二部分
    第五章 CuBr_2催化的由醛,末端炔醇和二甲基脯氨醇出发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1 ,3-双取代联烯醇的反应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CuBr_2催化的由醛,末端炔醇和二甲基脯氨醇出发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1 ,3-双取代联烯醇的反应研究
        5.3 合成应用
        小结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一些2,7-双携氧的天然咔唑生物碱的克级合成反应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2,7-双携氧咔唑生物碱的合成
        6.2.1 9-苄基-2,7-二甲氧基咔唑的大规模合成
        6.2.2 9-苄基-2,7-二甲氧基咔唑的选择性单溴化
        6.2.3 碳-溴键的转化
        6.2.4 选择性脱甲基
        6.2.5 结构确认
        小结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化合物一览表
实验部分
    试剂的处理
    化合物的制备
参考文献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3)碱木质素基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简介
        1.2.1 木质素来源
        1.2.2 木质素的结构及性质
        1.2.3 木质素的应用
    1.3 木质素基絮凝剂的研究
        1.3.1 阳离子型木质素基絮凝剂
        1.3.2 阴离子型木质素基絮凝剂
        1.3.3 两性型木质素基絮凝剂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碱木质素的降解及其结构与性能
    2.1 实验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1 木质素的降解
        2.3.2 碱木质素的精制
        2.3.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木质素的组成成分分析
        2.4.2 碱木质素的降解
        2.4.3 木质素官能团定量分析
        2.4.4 木质素溶解性
        2.4.5 木质素红外分析
        2.4.6 精制前后木质素的扫描电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木质素胺化改性合成阳离子型絮凝剂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絮凝剂的合成
        3.3.2 产物絮凝性能的测定
        3.3.3 絮凝剂阳离子度测试
        3.3.4 絮凝剂分子量的测定
        3.3.5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3.3.6 絮凝剂含固量测定
        3.3.7 原料及产物扫描电镜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3.4.2 絮凝剂阳离子度测试
        3.4.3 絮凝剂分子量
        3.4.4 絮凝剂含固量测定
        3.4.5 红外光谱分析
        3.4.6 原料与产物扫描电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基絮凝剂在染料废水脱色中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 絮凝脱色原理
    4.3 絮凝剂最佳应用条件的探究
        4.3.1 絮凝剂投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2 pH 值对絮凝脱色效果的影响
        4.3.3 分子量对絮凝脱色效果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脱色效果的影响
        4.4.2 pH 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4)嘉兴市某企业危化品贮藏问题及仓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
    1.2 意义
第二章 企业概况
    2.1 建设单位、经营危险化学品、建设性质、地理位置、工程占地面积、设计范围及分工
    2.2 主要技术、工艺(方式)和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水平对比情况
    2.3 涉及的产品名称及最大储量
    2.4 工艺流程和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的布局及其上下游生产装置的关系
    2.5 配套公用和辅助工程或设施的名称、能力(或负荷)
    2.6 设备一览表
    2.7 外部依托条件
    2.8 所在地自然条件
    2.9 所在地周边情况
第三章 企业危化品贮藏问题分析
    3.1 物料危险性分析
    3.2 工艺过程可能导致泄漏、爆炸、火灾、中毒事故的危险源
    3.3 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亡的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3.4 危险源及危险和有害因素存在的主要作业场所
    3.5 装置或单元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3.6 重大危险源辨识
    3.7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辨识
    3.8 前期开展的安全评价报告的分析结果
    3.9 设计过程开展的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研究或其他安全风险分析及主要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设计过程及总结
    4.1 罐区工艺系统
    4.2 总图布置
    4.3 设备及管道
    4.4 电气
    4.5 自控仪表及火灾报警
    4.6 消防及排水
    4.7 总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一、项目合同
    二、附图
    三、特种设备一览表

(5)PLKs抑制剂ON 01910结构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Polo-like kinase简介
    1.2 Plkl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处于临床三期的苯乙烯类化合物ON 01910
第二章 ON 01910类似物的设计
    2.1 Me-too药物的概念
    2.2 Me-too药物设计一般策略
    2.3 本文对化合物的改造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ON 01910.Na及其盐类类似物的合成
    3.3 ON01910亚砜类似物的合成
    3.4 讨论
第四章 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的初步测定
    4.1 L8与L22对体外HDAC酶抑制活性
    4.2 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研究
    4.3 PLC人肝癌荷NOD/SCID鼠模型评价化合物活性试验
第五章 α-硫辛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的初步测定
    5.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路线
    5.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3 活性实验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和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图谱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联烯参与的自由基加成及C-H键活化反应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联稀化合物的结构特性
    第二节 联烯化合物的反应类型简介
        §1.2.1 联烯的亲电加成反应
        §1.2.2 联烯的亲核加成反应
        §1.2.3 联烯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1.2.4 金属催化的联烯偶联环化反应
    第三节 联烯原料的合成
        §1.3.1 简单联烯的合成
        §1.3.2 末端双取代的联烯醇的合成
        §1.3.3 末端单取代联烯叔醇的合成
        §1.3.4 烯-联烯的合成
        §1.3.5 4-拉电子基团取代的2,3-联稀醇8的合成
第一部分 基于自由基的加成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章 联烯的自由基加成及环化反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1.1 联烯的自由基化学简介
        §2.1.2 课题提出
        第二节 联烯与全氟烷基碘的自由基加成反应研究
        第三节 烯-联烯与全氟烷基碘的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研究
        第四节 Zn/HOAc自由基引发体系在全氟烷基碘与烯烃、炔烃加成反应中的应用及其它环化反应尝试
    第三章 NaI和TBSCl促进的4-拉电子基团取代的2,3-联烯醇的迁移氧化反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4-拉电子基团取代的2,3-联烯醇的迁移氧化反应研究
        第三节 4-拉电子基团取代的2,3-联烯醇的迁移氧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第二部分 联烯参与的C-H键活化反应研究
    第四章 Rh(Ⅲ)催化的N-甲氧基-苯甲酰胺的分步烯丙基化反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N-甲氧基苯甲酰胺的合成
        第三节 Rh(Ⅲ)催化的N-甲氧基苯甲酰胺的分步烯丙基化反应研究
        §4.3.1 N-甲氧基苯甲酰胺的分步烯丙基化
        §4.3.2 N-甲氧基苯甲酰胺的烯丙基化产物应用
        第四节 Rh(Ⅲ)催化的N-甲氧基-苯甲酰胺的分步烯丙基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第五章 Rh(Ⅲ)催化的N-甲氧基苯甲酰胺与硅基取代的联烯的C-H活化氧化Heck反应的初步结果
        第一节 研究背景
        §5.1.1 经典Heck反应介绍
        §5.1.2 联烯参与的Heck反应简介
        第二节 Rh(Ⅲ)催化的C-H活化氧化Heck类型反应的初步结果
    第六章 基于C-H活化的Rh(Ⅲ)催化2,3-联烯醇的偶联环化反应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6.1.1 本课题组Pd(0)催化联烯环化研究
        §6.1.2 工作设想及课题提出
        第二节 基于C-H活化的Rh(Ⅲ)催化2,3-联烯醇的偶联环化反应研究
        第三节 基于C-H活化的Rh(Ⅲ)催化2,3-联烯醇的偶联环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第四节 C-H活化/偶联消除反应的初步研究
全文总结
化合物一览表
实验部分
    试剂的处理
    原料联烯的合成
    自由基加成、环化及应用
    C-H活化/联烯偶联
参考文献
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7)呼吸链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介绍
    1.1 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研究概况
        1.1.1 线粒体及线粒体呼吸链
        1.1.2 线粒体呼吸链各组分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1.1.3 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是复合体Ⅱ和Ⅲ的复合酶
    1.2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研究进展
        1.2.1 复合体Ⅱ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1.2.2 复合体Ⅱ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1.2.3 复合体Ⅱ中醌的作用机制及结合位点
    1.3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抑制剂研究进展
        1.3.1 复合体Ⅱ的经典抑制剂及作用
        1.3.2 复合体Ⅱ杀菌剂
    1.4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研究进展
        1.4.1 复合体Ⅲ的生理功能及地位
        1.4.2 复合体Ⅲ的组成及其Q循环(Q-cycle)机制
        1.4.3 复合体Ⅲ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1.4.4 复合体Ⅲ底物和抑制剂的结合位点
    1.5 线粒体复合体Ⅲ抑制剂研究进展
        1.5.1 复合体Ⅲ抑制剂的作用方式
        1.5.2 复合体Ⅲ抑制剂的经典类型
        1.5.3 复合体Ⅲ杀菌剂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的提取、纯化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材料、化学药品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蛋白提纯所需缓冲液及试剂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及所需电泳缓冲液
        2.2.5 蛋白结晶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猪心线粒体的分离及心肌试剂的制备
        2.3.2 分级分离制备呼吸链组分
        2.3.3 纯化琥珀酸-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
        2.3.4 蛋白浓度测定
        2.3.5 蛋白酶光谱表征和纯度测定
        2.3.6 蛋白酶结晶初试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1 纯化蛋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现象及结果
        2.4.2 蛋白浓度测定
        2.4.3 蛋白纯度鉴定
        2.4.4 蛋白结晶初试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R、SQR及QCR活性测定体系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所需药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底物准备
        3.3.2 底物定量
        3.3.3 紫外检测法测定SCR、SQR及QCR的活性
        3.3.4 比活力的计算及动力学参数的拟合
        3.3.5 pH、EDTA浓度及不同缓冲液对酶活力的影响
        3.3.6 其他活性测定体系的探索和比较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紫外检测法测定结果
        3.4.2 酶标仪检测法
        3.4.3 等温微量热检测法——使用新方法进行活性测定的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体Ⅱ(SQR)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复合体Ⅱ(SQR)商品化杀菌剂
        4.2.2 本课题组新合成的复合体Ⅱ抑制剂
        4.2.3 抑制动力学实验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新型SQR抑制剂设计方法介绍
        4.3.2 抑制剂IC_(50)的测定
        4.3.3 几种常见抑制机制的区分及相关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4.3.4 部分非竞争抑制剂抑制常数的测定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代表性复合体Ⅱ商品化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
        4.4.2 新合成复合体Ⅱ抑制剂的生物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体Ⅲ(QCR)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复合体Ⅲ(QCR)商品化杀菌剂
        5.2.2 本课题组新合成的复合体Ⅲ抑制剂
        5.2.3 抑制动力学实验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新型QCR抑制剂设计方法介绍
        5.3.2 抑制剂IC_(50)的测定
        5.3.3 经典类型抑制剂抑制作用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
        5.3.4 时间依赖型抑制剂抑制作用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
        5.3.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抑制剂对酶的影响
        5.3.6 抗疟疾活性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代表性复合体Ⅲ商品化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
        5.4.2 恶唑烷二酮系列化合物的生测活性及代表性化合物的抑制动力学
        5.4.3 基于药效团连接碎片虚拟筛选的方法设计的新化合物的抑制动力学
        5.4.4 含二苯甲酮结构的新型Strobilurins类衍生物的抑制动力学
        5.4.5 含喹喔啉结构的新型Strobilurins类衍生物的抑制动力学
        5.4.6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5.4.7 抗疟疾活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研究者贡献
致谢

(8)隐色体染料甲乙结晶紫内酯的显色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隐色体染料简介
    1.2 隐色体染料的结构及分类
        1.2.1 螺环吡喃类隐色体染料
        1.2.2 醌类隐色体染料
        1.2.3 噻嗪、恶嗪及吩嗪类隐色体染料
        1.2.4 芳甲烷类隐色体染料
        1.2.5 四氮唑盐隐色体染料
    1.3 结晶紫内酯研究进展
        1.3.1 结晶紫内酯简介
        1.3.2 CVL显色机理
        1.3.3 CVL的合成
        1.3.4 CVL的应用
    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5 染料的降解方法
        1.5.1 物理降解法
        1.5.2 生物化学降解法
        1.5.3 化学降解法
    1.6 可降解环保颜料概述
    1.7 可擦墨水概述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9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9.1 主要内容
        1.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甲乙结晶紫内酯显色性质的光谱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原理与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对甲乙结晶紫内酯吸收光谱的影响
        2.3.2 浓度对甲乙结晶紫内酯吸收光谱的影响
        2.3.3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甲乙结晶紫内酯吸收光谱的影响
        2.3.4 酸的选择
        2.3.5 时间对酸显色的影响
        2.3.6 pH对甲乙结晶紫内酯吸光度的影响
        2.3.7 金属离子对甲乙结晶紫内酯吸收光谱的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甲乙结晶紫内酯在可降解环保颜料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可降解颜料的合成原理
        3.2.3 可降解颜料的合成方法
        3.2.4 可降解颜料性能检测方法
        3.2.5 颜料降解性能的测定
        3.2.6 颜料合成油墨及其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降解颜料合成条件的选择
        3.3.2 可降解颜料性能
        3.3.3 可降解颜料的降解性能
        3.3.4 可降解油墨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甲乙结晶紫内酯在可擦墨水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可擦墨水的合成方法
        4.2.3 擦除剂的合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可擦墨水的合成条件
        4.3.2 擦除剂的合成方法的选择
    4.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9)二茂铁系金属有机色素材料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2.1.1 主客体掺杂型聚合物
        2.1.2 共价键链型聚合物
        2.1.3 共轭型聚合物
    2.2 有机大分子化合物
        2.2.1 醌构化合物
        2.2.2 偶氮化合物
        2.2.3 方酸化合物
        2.2.4 杂环类化合物
        2.2.5 四硫代富瓦烯衍生物
        2.2.6 共轭多烯类化合物
        2.2.7 希夫碱系化合物
    2.3 金属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研究进展
        2.3.1 金属酞菁化合物
        2.3.2 二硫代烯金属有机配合物
        2.3.3 金属卟啉有机配合物
        2.3.4 二茂铁类金属有机物
        2.3.5 其他金属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
    2.4 论文研究工作
第三章 二茂铁乙烯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3.1 引言
    3.2 合成原理与实验
        3.2.1 合成原理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二茂铁乙烯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茂铁希夫碱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4.1 引言
    4.2 合成原理与实验
        4.2.1 合成原理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二茂铁希夫碱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茂铁甲酰胺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5.1 引言
    5.2 合成原理与实验
        5.2.1 合成原理
        5.2.2 试剂与仪器
        5.2.3 二茂铁甲酰胺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甲酰基二茂铁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6.1 引言
    6.2 合成原理与实验
        6.2.1 合成原理
        6.2.2 试剂与仪器
        6.2.3 甲酰基二茂铁型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检测与计算
    7.1 前言
    7.2 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原理及参数
    7.3 简并四波混频光路及测试原理
    7.4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
    7.5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材料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关系研究
    8.1 前言
    8.2 二茂铁乙烯型金属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与结构
        8.2.1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2.2 二茂铁乙烯型材料结构与性能
    8.3 二茂铁希夫碱型材料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3.1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3.2 二茂铁希夫碱型材料结构与性能
    8.4 二茂铁甲酰胺型材料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4.1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4.2 二茂铁甲酰胺型材料结构与性能
    8.5 甲酰基二茂铁型材料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5.1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参数计算结果
        8.5.2 甲酰基二茂铁型材料结构与性能
    8.6 二茂铁金属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结构与性能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10)高强蚕丝制备与腈纶织物接枝蚕蛹蛋白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蚕丝的组成
    1.2 蚕丝蛋白的结构
        1.2.1 丝胶蛋白结构
        1.2.2 丝素蛋白结构
    1.3 蚕丝纤维的性能
        1.3.1 丝胶蛋白性能
        1.3.2 丝素蛋白性能
    1.4 蚕丝的改性
        1.4.1 接枝
        1.4.2 共混
    1.5 蚕丝的应用
    1.6 高强纤维的概述
    1.7 高强蚕丝的研究
    1.8 聚丙烯腈纤维
    1.9 蚕蛹蛋白
    1.10 再生蛋白纤维
    1.11 蚕蛹蛋白纤维
    1.12 化纤织物接枝蛋白质改性研究
第2章 高强蚕丝制备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和设备
        1.3 制备工艺流程
        1.4 浸渍溶剂的筛选
        1.4.1 热水拉伸
        1.4.2 碳酸氢钠(NaHCO3)溶剂浸渍
        1.4.3 硫氰酸钾(KSCN)溶剂浸渍
        1.4.4 三种溶剂拉伸效果对比
        1.5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1.5.1 硫氰酸钾(KSCN)溶液中加表面活性剂平平加O的正交实验
        1.5.2 表面活性剂的对比
        1.6 拉伸辊转速对拉伸倍数的影响
        1.7 拉伸蚕丝清洗除杂
    2 结果与讨论
        2.1 浸渍溶剂筛选
        2.1.1 热水拉伸
        2.1.2 碳酸氢钠(NaHCO3)溶剂浸渍
        2.1.3 硫氰酸钾(KSCN)溶剂浸渍
        2.1.4 三种溶剂的拉伸效果对比
        2.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2.1 硫氰酸钾(KSCN)溶液中加表面活性剂平平加O的正交实验
        2.2.2 表面活性剂的对比
        2.3 拉伸辊转速对拉伸倍数的影响
    3. 小结
第3章 高强蚕丝结构及性能分析
    1. 实验方法与原理
        1.1 测试方法
        1.1.1 样品直径测量和计算方法
        1.1.2 蚕丝力学性能测试
        1.1.3 蚕丝红外测试
        1.1.4 蚕丝XRD测试
        1.1.5 蚕丝DSC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丝直径
        2.1.1. 拉伸前后蚕丝直径的变化
        2.1.2 拉伸倍数与单丝平均直径的关系
        2.2 蚕丝的力学性能
        2.2.1 拉伸前后蚕丝的拉伸行为
        2.2.2 拉伸前后蚕丝的力学性能
        2.2.3 清洗除杂拉伸丝的力学性能
        2.3 蚕丝结构表征
        2.3.1 蚕丝红外光谱
        2.3.2 蚕丝XRD图谱分析
        2.3.3 蚕丝DSC谱图分析
    3. 小结
第4章 接枝改性及结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腈纶织物碱减量
        1.4 蚕蛹蛋白溶液的制备
        1.5 制备蔗糖脂肪酸酯缩水甘油醚(SFEGE)交联剂
        1.6 蚕蛹蛋白质接枝工艺
    2 结构表征
        2.1 电镜测试
        2.2 腈纶红外测试
        2.3 X-衍射图谱测试
        2.4 DSC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镜(SEM)观察
        3.2 红外光谱测试
        3.3 X-衍射图谱分析
        3.4 碱减量腈纶织物接枝蚕蛹蛋白前后的DSC谱图分析
    4. 小结
第5章 服用性能变化
    1 实验方法
        1.1 表面硬挺度测试
        1.2 织物褶皱回复角测试
        1.3 织物回潮率测试
        1.4 织物透气量测试
        1.5 织物透湿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蚕蛹蛋白接枝率对织物表面硬挺度的影响
        2.2 织物蛹蛋白接枝率对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2.3 织物接枝率对织物吸湿性的影响
        2.4 织物接枝率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2.5 蚕蛹蛋白接枝率对织物透湿性的影响
    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由甲酸盐制保险粉(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负载氧化钯催化甲酸盐制氢及串联降解有机污染物[D]. 祝晓辉.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2]一些联烯的合成和反应研究[D]. 马登科. 浙江大学, 2017(07)
  • [3]碱木质素基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吴宣宣. 东华大学, 2015(07)
  • [4]嘉兴市某企业危化品贮藏问题及仓库设计[D]. 唐瑞.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5)
  • [5]PLKs抑制剂ON 01910结构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抗肿瘤活性研究[D]. 李姗姗. 山东大学, 2014(11)
  • [6]联烯参与的自由基加成及C-H键活化反应研究及应用[D]. 曾荣. 浙江大学, 2013(08)
  • [7]呼吸链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D]. 李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1)
  • [8]隐色体染料甲乙结晶紫内酯的显色研究及应用[D]. 张晓婷. 山西大学, 2012(10)
  • [9]二茂铁系金属有机色素材料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 贾建洪.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10]高强蚕丝制备与腈纶织物接枝蚕蛹蛋白改性研究[D]. 琚红梅. 西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由甲酸盐制成的连二亚硫酸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