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鲹外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东海鲹外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一、东海圆鲹属鱼类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开杰,徐永江,崔爱君,柳学周,姜燕,王滨[1](2022)在《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结构特征分析》文中指出为快速有效鉴别(鱼师)属鱼类物种、加强(鱼师)鱼遗传多样性管理与种质资源保护,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获得了东海海域养殖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16 530bp),碱基组成为A (26.83%)、G (17.6%)、C (30.04%)和T (25.53%), A+T含量为52.36%,且非编码控制区(D-loop)A+T富含61.64%,表现明显的AT偏好性。与其他硬骨鱼一样,高体(鱼师)线粒体基因组包含13条蛋白编码基因,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除ND6、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tRNAGlu、tRNAPro基因外,其余均位于H链编码;蛋白编码基因中,除COⅠ、COⅡ和ND5的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C、ATA和ATA外,其余10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以典型的TAA和TAG为终止密码子,在ND4和Cytb中存在不完全密码子T;除tRNASer-GCT外,其余21个tRNA均为典型三叶草二级结构。比较中国和日本海域高体(鱼师)线粒体基因组发现, CO Ⅰ、CO Ⅱ和ND5蛋白编码基因在起止位置、片段长度及起止密码子上存在显着差异。此外,与同属的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和五条(鱼师)(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两两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师)属鱼类的蛋白编码基因的相似性在85%~100%之间。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成功将高体(鱼师)与其他(鱼师)属鱼类有效区分,高体(鱼师)与长鳍(鱼师)同属一支,亲缘关系最近;黄条(鱼师)和五条(鱼师)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

王士聪,杨蕊,高春霞,韩东燕,叶深[2](2022)在《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关键种识别》文中认为对2016—2019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KPP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34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共形成营养连接数276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点度(degree,D)、入度(in-degree,Din)、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和信息中心性(information centrality,IC)最大,表明与其产生摄食联系的物种数目最多,其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最强,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的出度(out-degree,Dout)、拓扑重要性指数(topological importance index,TI)最大,表明捕食该物种的鱼种类数最多,揭示其物种信息扩散能力最强。(3)带鱼的关键性指数(keystone indices,K)、下行关键性指数(top-down keystone index,Kt)最高,表明对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最大,且下行控制效应最大;七星底灯鱼的上行关键性指数(bottom-up keystone index,Kb)和值最大,表明对群落的上行控制效应最大;(4)通过KPP运算验证带鱼对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种间信息的传递起决定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11种拓扑关键性参数结合KPP运算筛选群落结构关键种,发现带鱼和七星底灯鱼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带鱼为关键捕食者,七星底灯鱼为关键被捕食者。

周翰林,李建生,严利平[3](2021)在《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掌握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就目前日本鲭种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包括种群划分、生长摄食特征、繁殖环境条件、繁殖力以及性成熟大小等。结果显示,目前日本鲭种群的划分方法较多,导致同一片海域划分结果不同;日本鲭生长摄食对环境因素极其敏感,对其群体进行监测应以季节为基础;盐度和温度可能是控制日本鲭对产卵场和产卵时间选择的重要因素;与历史数据相比,日本鲭表现出相对繁殖力升高、性成熟叉长减小的趋势。深入了解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将有助于日本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制定科学的分类保护管理措施。

王敏,谭慧敏,杨银盆,陈咏霞[4](2021)在《中国北鳅属新纪录种及北鳅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形态学鉴别特征和线粒体d-loop序列描记了采自吉林省延边图们江水系的中国新记录种——史氏北鳅(Lefua pleskei, Herzenstein, 1888),并对北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史氏北鳅区别于其他同源物种的鉴别特征为:体纤细,成熟雄鱼体侧有明显纵条纹,雌鱼尾鳍基部有圆形黑斑,背鳍位置靠后(背鳍前长为体长的64.33%),眼间距窄(眼间距为头长的32.06%),上唇薄、光滑,下唇薄、中央无乳突.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史氏北鳅与短体北鳅(L.nikkonis, Jordan&Fowler, 1903)构成姐妹群,然后再与北鳅(L. costata, Kessler, 1876)聚为一支,系统发育关系反映了北鳅属鱼类地理关系的远近.

张癸新,叶嘉文,陈厚桦,李江涛,李清清,梁日深,林蠡[5](2021)在《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裸颊鲷属鱼类进化关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裸颊鲷属(Lethrinus)鱼类系统分类关系,同时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在裸颊鲷属鱼类物种鉴定和亲缘关系的可信性.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我国南海10种裸颊鲷COⅠ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2种裸颊鲷最后共12种37个个体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5.0计算序列的系统进化位点,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2种裸颊鲷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5,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远低于物种鉴定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0(2%);种间遗传距离为0.074~0.210,平均遗传距离为0.155,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77.5倍,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裸颊鲷鱼类物种鉴定条形码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上,12种裸颊鲷属鱼类主要形成4个分支,长吻裸颊鲷最先分化,单独形成一支(分支Ⅳ),位于进化树基部.其次是红鳍裸颊鲷也单独形成一支(分支Ⅲ).剩下的裸颊鲷主要聚为两支:分支I包含5种裸颊鲷,该分支裸颊鲷大部分体型较低,牙齿为犬牙状齿;分支II包含5种裸颊鲷,该分支裸颊鲷体型较高,牙齿为臼状齿,与前人研究将裸颊鲷基本分为高体型臼状齿,低体型犬牙状齿两个类群结果一致.也支持前人推断认为裸颊鲷祖先先形成高体型犬牙状齿特征,后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高体型臼状齿及低体型圆锥状齿的类群的观点.

吕俊霖,王欢欢,巩秀玉[6](2021)在《鱼类识别程序在教学、科普和科研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大涉渔研究所或公司开发出了以手机为载体的鱼类识别软件,应用于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场景。课题组选择了5款不同的鱼类识别程序,对识别准确性和识别功能进行比较,探讨了鱼类识别程序在鱼类学教学和科普、科研中的应用,分析了各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利弊,以期为在高校或涉渔研究所鱼类学、渔业资源、水产养殖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展鱼类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俞正森,宋娜,本村浩之,高天翔[7](2021)在《中国银口天竺鲷属鱼类的分类厘定》文中认为本研究检视了采自中国沿海的银口天竺鲷属标本314尾,形态学鉴定为8种:斑鳍银口天竺鲷(Jaydiacarinata(Cuvier,1828))、细条银口天竺鲷(J.lineata(Temminck&Schlege,1842))、新几内亚银口天竺鲷(J.novaeguineae(Valenciennes,1832))、黑鳃银口天竺鲷(J.poeciloptera(Cuvier,1828))、史密斯氏银口天竺鲷(J.smithiKotthaus1970)、横带银口天竺鲷(J.striata(Smith&Radcliffe,1912))、印度洋银口天竺鲷(J.striatodes(Gon,1997))和黑边银口天竺鲷(J.truncata(Bleeker,1854))。结合GenBank中的同种序列,对史密斯氏银口天竺鲷进行DNA条形码分析,发现中国群体和地中海群体分为两个组群,两者平均组间遗传距离为0.044,表明其中存在隐存种。因该种模式产地为亚丁湾,推测中国种群为隐存种Jaydiasp.。结合标本和文献考证,我们认为中国已知有银口天竺鲷属鱼类9种,未采集到的烟台银口天竺鲷J.tchefouensis (Fang, 1942)可能为J.lineata次定同种异名。我们整理了各种的同种异名、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编制了检索表,探讨了分类问题,修订了错误。中国已记录物种J. ellioti、J. arafurae、J. albomarginata实际为J. truncata、J. poeciloptera和J. novaeguineae。

杨龙,李昂,李步苏,王焕,柳淑芳,庄志猛[8](2021)在《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类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验证DNA条形码在鲹科(Carangidae)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自测6属7种17条序列,同时筛选了BOLD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共获得25属95种273条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构建了鲹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186、0.169、0.090和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1倍,可见DNA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2)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3)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表明,BOLD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即拟鲳鲹(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本研究旨在为丰富鲹科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完善鲹科DNA条形码分类系统,并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分子证据。

梁日深,唐丰寿,何浩斌,汪健,李江涛,李清清,陈轶之,林蠡,张凯[9](2021)在《西太平洋沿海石斑鱼属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测定了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的35种石斑鱼属鱼类共142个个体线粒体基因COⅠ及核基因TMO-4C4标记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分析了石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同时,探讨了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石斑鱼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问题。结果显示:35种石斑鱼属鱼类COⅠ同源序列为636 bp,编码212个氨基酸, TMO-4C4同源序列为486 bp,编码162个氨基酸,在COⅠ基因中,种间遗传距离在0.030—0.202,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的物种鉴定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0(2%)。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8,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48倍,显着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斑鱼属物种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基于COⅠ及TMO-4C4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 35种石斑鱼主要形成2个主要类群,类群Ⅰ由细点石斑鱼(Epinephelus cyanopodus)和蓝棕石斑鱼(Epinephelus multinotatus)等22种石斑鱼聚成,类群Ⅱ由吊桥石斑鱼(Epinephelus morrhua)和小点石斑鱼(Epinephelus epistictus)等13种石斑鱼组成。部分存在同种异名争议的种类如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马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经COⅠ及TMO-4C4序列差异及进化分析,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结果支持近期的分类研究,云纹石斑鱼/褐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马拉巴石斑鱼均为独立的物种,并非同种异名的分类。

杨龙[10](2021)在《鲹科DNA条形码的构建和黄带拟鲹基因组组装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东海圆鲹属鱼类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圆鲹属鱼类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DNA提取
    1.2 基因组测序
    1.3 序列组装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2.2 高体线粒体基因组r RNA、t RNA及D-loop区结构分析
    2.3 高体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2.4 中国海域高体与日本海域高体蛋白编码基因差异
    2.5 三种鱼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2.6 三种属鱼类蛋白编码基因碱基组成及相似性分析
    2.7 系统进化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关键种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数据来源
    1.3 拓扑网络参数分析
        1.3.1 点度
        1.3.2 中心性
        1.3.3 拓扑重要性指数
        1.3.4 关键性指数
        1.3.5 KPP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及连接数
    2.2 摄食关系分析
    2.3 中心性指数和重要性指数
    2.4 关键性指数
    2.5 KPP运算
3 讨论
    3.1 关键种筛选方法的选择
    3.2 群落关键种识别

(3)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鲭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1.1 日本鲭种群划分
    1.2 环境因子对日本鲭种群的影响
    1.3 日本鲭生长摄食特点
2 日本鲭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2.1 繁殖季节及产卵场环境条件
    2.2 繁殖群体特征
        2.2.1 性比
        2.2.2 繁殖力和性腺指数
        2.2.3 最小性成熟个体大小
3 小结与展望
    3.1 关于日本鲭种群划分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3.2 关于日本鲭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4)中国北鳅属新纪录种及北鳅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形态学研究
    1.3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和序列测序
    1.4 北鳅属鱼类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
    2.1 形态描述
    2.2 北鳅属鱼类d-loop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
3 讨论

(5)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裸颊鲷属鱼类进化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序列特征
    2.2 裸颊鲷物种遗传距离分析
    2.3 裸颊鲷属鱼类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6)鱼类识别程序在教学、科普和科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识别程序的应用场景
    1.1 在教学中的应用
    1.2 在渔业科普中的应用
    1.3 在渔业科研中的应用
2 几种鱼类识别软件的比较分析
3 水产分类微信小程序在鱼类学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4 结语

(7)中国银口天竺鲷属鱼类的分类厘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2形态学
    1.3遗传学分析
2结果
    2.1银口天竺鲷属的描述
    2.2中国银口天竺鲷属各物种鉴别特征和分布
        2.2.1斑鳍银口天竺鲷Jaydia carinata Cuvier in Cuvier&Valenciennes,1828 (图2A,B,附录3-表A3)
        2.2.2细条银口天竺鲷Jaydia lineata Temminck&Schlegel,1842 (图2C,附录3-表A3)
        2.2.3新几内亚银口天竺鲷Jaydia novaeguineae Valenciennes 1832 (图2D,附录3-表A3)。
        2.2.4黑鳃银口天竺鲷Jaydia poeciloptera Cuvier in Cuvier&Valenciennes,1828 (图2E,F,附录3-表A3)
        2.2.5 Jaydia sp.(图2G,附录3-表A3)
        2.2.6横带银口天竺鲷Jaydia striata (Smith&Radcliffe in Radcliffe,1912)(图2H,附录3-表A3)
        2.2.7印度洋银口天竺鲷Jaydia striatodes (Gon,1997)(图2I,附录3-表A3)
        2.2.8烟台银口天竺鲷Jaydia tchefouensis (Fang,1942),可能为细条银口天竺鲷次定同种异名。
        2.2.9黑边银口天竺鲷Jaydia truncata (Bleeker,1854)(图2J,附录3-表A3)。
    2.3中国银口天竺鲷属鱼类检索表
3中国银口天竺鲷鱼类分类修订
    3.1属名的更正
    3.2种的修订
ORCID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附录1形态学测量和计数方法
    附录2各物种标本信息、异名录、形态特征描述和分类讨论
    附录3中国银口天竺鲷属鱼类主要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8)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类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1.3 COI序列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比对分析及其分子多态性
    2.2 鲹科鱼类遗传距离
    2.3 鲹科鱼类系统关系树
3 讨论

四、东海圆鲹属鱼类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结构特征分析[J]. 王开杰,徐永江,崔爱君,柳学周,姜燕,王滨. 海洋与湖沼, 2022
  • [2]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关键种识别[J]. 王士聪,杨蕊,高春霞,韩东燕,叶深.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 [3]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 周翰林,李建生,严利平. 海洋渔业, 2021(06)
  • [4]中国北鳅属新纪录种及北鳅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J]. 王敏,谭慧敏,杨银盆,陈咏霞.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9)
  • [5]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裸颊鲷属鱼类进化关系探讨[J]. 张癸新,叶嘉文,陈厚桦,李江涛,李清清,梁日深,林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03)
  • [6]鱼类识别程序在教学、科普和科研中的应用[J]. 吕俊霖,王欢欢,巩秀玉. 南方农机, 2021(17)
  • [7]中国银口天竺鲷属鱼类的分类厘定[J]. 俞正森,宋娜,本村浩之,高天翔. 生物多样性, 2021(07)
  • [8]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类系统[J]. 杨龙,李昂,李步苏,王焕,柳淑芳,庄志猛.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 [9]西太平洋沿海石斑鱼属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J]. 梁日深,唐丰寿,何浩斌,汪健,李江涛,李清清,陈轶之,林蠡,张凯. 水生生物学报, 2021(04)
  • [10]鲹科DNA条形码的构建和黄带拟鲹基因组组装及分析[D]. 杨龙.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东海鲹外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