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琛[1](2021)在《全面普及ETC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得益于我国“交通强国”战略不断推进,国家对于收费公路政策支持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以高歌猛进之势飞速向前发展,一举改变了我国交通落后的局面,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期,随着国家《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加快ETC发展进程、取消省界收费站。我国高速公路未来会向着自动化、无人化不断发展,收费站将来只保留少数人工收费车道,需要的收费人员数量将大幅减少,保障收费模式顺利过渡转换已经刻不容缓,积极探索收费员安置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查法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发现,普及ETC后高速公路收费员的就业问题为:技术进步导致收费员需求下降,高速公路技术性岗位需求增加,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迫切。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面临:就业安置支持性政策不明确,系统内部转岗就业安置困难,社会化再就业面临人岗不匹配,收费员再就业普遍准备不足,缺乏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五个方面的问题。为保障高速公路收费员顺利转岗安置必须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本文建议在结合单位实际和收费员自身条件完善保障政策方面:健全完善安置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安置工作公平高效保障机制;在探索多渠道系统内部转岗方式方面:发挥职业优势利用岗位需求中专业化转变契机转岗安置,以辅助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人员分流,本人申请签订协议可以提前离岗,自谋职业给予安置费与社保补贴;搭建平台与培训深造提升收费员再就业层次方面:制定培养规划搭建转岗平台,拓展岗位学习渠道打造复合型员工;加强再就业扶持力度鼓励创业方面:积极宣传转变收费员创业观念,建立健全创业扶持办法解决收费员后顾之忧;在建立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保障供需平衡方面:设定预警级别构建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合理利用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定向培养人才。本文通过研究探讨解决影响高速公路收费员转岗安置的现有问题,全面分析人员安置中各方诉求,提出完善高速公路公路收费员转岗安置政策建议,补充丰富人员安置现有理论,期望能为高速公路收费单位提供参考,为ETC时代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保障工作做出贡献。
彭世军[2](2021)在《去产能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分流问题思考》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我国煤炭行业经过"黄金十年"后,进入产能过剩、市场疲软和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尤其对于部分国有煤炭企业而言,其庞大的运行机构和高昂的开采成本成为限制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员增长与产能提升严重失调,机构繁多、人员冗余、用工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如何分流安置"去产能"富余人员,走好减员提效之路,
周建峰[3](2020)在《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相关思考》文中认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一些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考量。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来说,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以后,受到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企业结构并不完善,职工队伍的扩大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冗员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因此,在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针对目前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
刘毅[4](2019)在《Y集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Y集团受历史、社会和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用工显性富余、劳动效率不够高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对Y集团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Y集团正处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时期,亟需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挖掘人力资源存量潜力,解决用工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积极性,研究系统化、规范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式,建立人力资源调剂优化配置市场化运作长效机制,为Y集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注入活力,是摆在Y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00年前后,Y集团在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面先后经历了减人增效、人力资源“五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安置等阶段,为推动Y集团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实施效果看,存在相关配套机制尚不完善、不系统,单位和员工“动起来、走出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不足以支撑Y集团提出的“用工能出能进、薪酬能升能降、干部能上能下”改革目标实现。本文在研究国内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理论,借鉴国内同类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经验的基础上,以效益为目标,立足Y集团人力资源现状,强化人力资源问题诊断分析,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完善劳动用工优化配置配套机制,达到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能目标,为Y集团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黄颖[5](2019)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人员分流安置策略思考》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化收费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全网一体化运营服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自年内国务院提出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的任务要求后,全国各省份迅速投入撤站攻坚中。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收费人员的分流安置。本文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公司角度出发,以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分析研究收费人员分流安置策略,力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与社会责任担当之间寻到平衡点,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吴勇兵[6](2019)在《基于需求视角的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职工安置问题是煤炭企业去产能关闭退出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国家和相关省、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煤炭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煤炭行业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各地、各企业在职工总量、人员构成、工资水平、安置费用以及职工安置需求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各去产能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尽可能满足职工需求的原则下,积极、稳妥,科学、合理的研究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生产、安全、稳定防控措施,才能确保职工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论文通过学习研究国家去产能职工安置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煤炭企业关闭退出过程中职工安置方面的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开滦集团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项目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从待安置职工对职工安置方面的需求、潜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职工有以下需求:一是绝大部分待安置职工希望能够被分流到开滦集团所属其他公司继续工作;二是有部分职工希望企业能够出台灵活多样的多种离岗政策,为其敞开出口,鼓励其离岗创业;三是对安置企业的选择是否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存在一定的担心。针对上述职工安置需求,论文根据组织协同理论,提出在全集团各单位统一实施“离岗创业”,敞开职工退出企业的出口,为满足林南仓矿职工转岗分流安置需求腾挪岗位的职工安置思路。研究设计“离岗休息”、“离岗等退”、“离岗协保”、“停薪留职”、“临时待岗”等多种退出渠道,在满足职工多渠道离岗需求的基础上,解决林南仓矿待分流安置职工人数多、企业内部分流安置岗位有限、安置成本高等问题。同时,论文还通过对集团所属各单位“离岗创业”方案的实施效果以及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论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促进了开滦集团去产能工作的顺利推进,能对国内其他同类型煤炭企业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该论文有图13幅,表10个,参考文献53篇。
陈磊[7](2019)在《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作用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文中指出自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乃至之后一段时期最为关键的改革。做好改革五大任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去产能工作,而去产能工作率先从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开始进行。近年来,大型国有、省属、市属的钢铁企业纷纷改革转型,在改革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的就是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因此可以说能否处理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基层政府能否在企业人员分流安置中发挥积极作用,都是影响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改革转型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首先阐述了国企改革转型中人员分流安置的概念,分析了目前国企改革转型过程中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并着重分析了杭钢集团职工分流安置现状;随后通过高效接收党员、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提供就业岗位及开展就业培训、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方面工作介绍了拱墅区政府在杭钢人员分流安置中的举措和作用;再通过集团内部职工分流安置、二级子公司人员分流安置、鼓励分流安置职工自主创业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了拱墅区政府在杭钢人员分流安置中不足;最后通过探讨完善基层政府服务国企人员分流安置的对策,客观的分析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实际起到的成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星占雄,姜良杰,何贵峰,赵再强,刘斌,蒋仰杰,宋媛媛,路明秀,高洁,吴发荣[8](2018)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员工优化配置》文中指出成果介绍近十年,是我国电解铝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随着铝产量的急剧增加,铝价持续走低,使得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经营形势严峻。面对困难,公司通过科学梳理工作流程、合理调整劳动组织、不断优化岗位设置等方式,持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减少用工总量,降低人工成本。对产生的富余人员,公司没有简单的将问题交到社会,而是
王靖春[9](2019)在《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02~2011年是煤炭行业发展最为景气的“黄金十年”,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新建煤矿数量不断增加,煤炭产能扩张迅速。然而,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期,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致使对煤炭的消费需求放缓。并且,由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政府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煤能源的要求,这些使得对煤炭的需求量进一步下降。前期的大量投资引致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煤炭供给能力大于需求,造成煤炭供需严重失衡,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过于求也造成了煤炭价格大幅下跌,2012年~2016年6月,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为改善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和退出过剩产能的要求。在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煤炭价格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煤炭行业经济状况出现好转。判定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提出过剩产能退出的标准和机制,测度我国去产能政策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有利于认清我国煤炭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情况,弄清楚应该去多少产能的问题;有利于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哪些煤矿应该退出,退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什么,弄清楚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有利于明晰在产能退出后,如何处理资产债务和职工安置的问题,弄清楚产能退出后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利于认识政策的实施效果,弄清楚后续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去多少产能、怎么去产能、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是:首先从煤炭供求状况、煤炭价格、行业经营状况和产能过剩情况等方面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从产能及产能过剩的定义、产能过剩测度、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政策影响效应评估和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归纳总结了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收集了 2002~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分段计算出2002年~2011年与2012年~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和全国的产能状况,得到了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周期性变动较为明显,变动情况与行业和经济周期的特点基本一致的结论。2002~2011年“黄金十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96%,属于正常水平范围内;2012~2016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63%,产能处于过剩状态。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取得的成绩与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仍存在的问题。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界定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范围,研究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资源禀赋、生产安全、开采技术、生态环保及经营效益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建立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VIKOR多属性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以阳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35个煤矿进行验证,对A类非去产能序列的23个煤矿和B类建议去产能序列中的12个煤矿分别进行排序,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VIKOR测算得到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VIKOR测算和聚类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去产能和改善煤炭过剩产能程度方面的建议。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去产能相关政策,归纳了自去产能政策发布以来2016~2017年全国以及各煤炭生产省份的实际去产能情况。构建了面板数据单差法模型,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促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 4.6%,促使行业产值平均增长了10.36%;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前10大主要产煤省为处理组,其他省份为对照组,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不显着,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异质性影响,与其他省份相比,该政策促使主要产煤省煤炭采选业产值多增长了 13.77%。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构建了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分析了当前资产处置模式、债务处置模式和职工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提出了进场交易和租赁两种固定资产处置模式和非公开协议转让、置换两种无形资产处置模式,提出了破产清算、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三种债务处置模式,提出通过原单位就业、内部退养、内部转岗、特殊疾病职工安置、待岗培训等内部分流,以及退休退职,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自谋置业、自主创业和退岗创业、组织参与外部岗位招聘等外部分流的职工安置模式。并以阳煤集团为案例进行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建立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可变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测算了 2002~2016年全国及各省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揭示了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规律,判定了煤炭产能过剩的程度。(2)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模型,计算了阳煤集团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提出了基于聚类模型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顺序决策方法。(3)建立了面板数据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定量测算了煤炭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和异质性影响;建立了去产能政策对煤炭行业经济增长的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有效性。(4)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提出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设计了阳煤集团煤炭过剩产能的退出方案。
陈俊龙,张晓晗[10](2018)在《河北省去产能过程中员工妥善安置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河北省在去产能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分流人员如何安置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政策的研究,分析目前员工安置所存在的问题,并从补贴制度、员工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如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普及ETC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ETC |
2.1.2 富余人员 |
2.1.3 转岗安置 |
2.2 人员安置基础理论 |
2.2.1 劳动力供求理论 |
2.2.2 人岗匹配理论 |
2.2.3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三章 全面普及ETC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问题 |
3.1 技术进步导致收费员需求下降 |
3.2 高速公路技术性岗位需求增加 |
3.3 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迫切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面临的问题 |
4.1 就业安置支持性政策不明确 |
4.2 系统内部转岗就业安置困难 |
4.3 社会化再就业面临人岗不匹配 |
4.4 收费员再就业普遍准备不足 |
4.5 缺乏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 |
第五章 解决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问题的对策 |
5.1 明确就业安置支持性政策 |
5.1.1 健全就业安置落实保障政策 |
5.1.2 建立就业安置工作公平高效保障政策 |
5.2 探索多渠道系统内部转岗方式 |
5.2.1 发挥职业优势利用岗位需求中专业化转变契机转岗安置 |
5.2.2 以辅助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人员分流 |
5.2.3 本人申请签订协议可以提前离岗 |
5.2.4 自谋职业给予安置费与社保补贴 |
5.3 搭建平台与培训深造提升收费员再就业层次 |
5.3.1 制定培养规划搭建转岗平台 |
5.3.2 拓展岗位学习渠道打造复合型员工 |
5.4 加强再就业扶持力度鼓励创业 |
5.4.1 积极宣传转变收费员创业观念 |
5.4.2 建立健全创业扶持办法 |
5.5 建立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 |
5.5.1 设定预警级别构建岗位供需风险预警机制 |
5.5.2 预警机制下人才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速公路收费员转岗安置职工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2)去产能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分流问题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员富余情况及人员分流难点 |
二、人员分流的措施和方法 |
三、人员分流安置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
(3)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相关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意义 |
2.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 |
3.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
3.1富余人员规模较大 |
3.2分流局限性较大 |
3.3执行难度较大 |
4.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措施 |
4.1强化富余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
4.2强化分流安置政策执行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
4.3完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配套工作 |
4.4拓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渠道 |
5.结束语 |
(4)Y集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和作用 |
2.1.1 富余人员 |
2.1.2 劳动力资源内部余缺调剂市场 |
2.1.3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
2.1.4 工效挂钩 |
2.1.5 用工市场化 |
2.1.6 激励与约束 |
2.1.7 激励与约束的具体措施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 |
2.2.2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
2.2.3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目标及要求 |
第3章 Y集团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诊断 |
3.1 Y集团人力资源现状 |
3.2 Y集团面临的形势分析 |
3.1.1 外部环境挑战形势 |
3.1.2 Y集团自身发展形势 |
3.3 Y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问题诊断 |
3.3.1 用工数量相对较多、结构性矛盾突出 |
3.3.2 用工关系相对固化、用工调剂难度大 |
3.3.3 全面定员相对不足、人力资源优化难度大 |
3.3.4 用工市场化相对不足、用工存量优化配置难度大 |
3.3.5 用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队伍活力激发不够 |
第4章 优秀先进企业案例分析与借鉴 |
4.1 行业内优秀先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案例分析 |
4.2 行业外优秀先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案例分析 |
4.3 案例总结分析及启示 |
第5章 Y集团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建设措施 |
5.1 措施制定的原则、思路及目标 |
5.1.1 总体原则 |
5.1.2 总体思路 |
5.1.3 总体目标 |
5.2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机制的措施 |
5.2.1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向和内容 |
5.2.2 全面定岗 |
5.2.3 全面定员 |
5.2.4 竞聘上岗 |
5.3 建立用工存量优化配置机制 |
5.3.1 用工存量优化配置方向 |
5.3.2 企业内部优化 |
5.3.3 Y集团内部优化配置 |
5.3.4 外闯市场创收 |
5.4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机制 |
5.4.1 建立完善用工市场化机制 |
5.4.2 建立完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 |
5.4.3 建立完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
5.5 保证措施 |
5.5.1 严控内部业务外包 |
5.5.2 搭建人力资源配置优化调剂共享平台 |
5.5.3 加大一线生产信息化建设进程 |
5.5.4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
5.5.5 建立健全内部市场体系 |
5.5.6 加强员工转岗培训工作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人员分流安置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问题分析 |
3 安置策略 |
3.1 短期内“腾出”就业岗位 |
3.2 中长期“创造”就业岗位 |
4 实施保障 |
(6)基于需求视角的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2 理论概述 |
2.3 煤炭行业去产能职工安置相关政策依据 |
3 基于需求视角的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项目调查 |
3.1 林南仓矿基本情况 |
3.2 职工安置需求调查方案 |
3.3 职工安置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 基于需求视角的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方案具体设计 |
4.1 设计思路 |
4.2 设计原则 |
4.3 安置目标和任务 |
4.4 安置项目组织和人力资源保障 |
4.5 安置任务分解及责任分配 |
4.6 安置方案具体设计 |
5 基于需求视角的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方案实施 |
5.1 安置方案实施流程 |
5.2 安置方案的实施 |
5.3 实施保证措施 |
5.4 实施效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作用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拟突破难点 |
1.5 研究创新和特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国有企业及国企改革转型概念界定 |
2.1.1 国有企业概念界定 |
2.1.2 国企改革转型概念界定 |
2.2 人员分流安置概念界定 |
2.2.1 人员分流安置的概念 |
2.2.2 就业安置和失业再就业概念 |
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 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 |
第三章 国企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以杭钢为例 |
3.1 国内国企转型人员分流安置的背景 |
3.1.1 国企改革背景 |
3.1.2 供给侧改革及去产能背景 |
3.1.3 钢铁企业改革转型的背景 |
3.1.4 杭州钢铁集团改革转型的背景 |
3.2 杭钢改革转型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 |
3.2.1 杭钢集团职工总体情况 |
3.2.2 分流安置职工的具体分类 |
3.2.3 易发生风险职工分类 |
3.2.4 杭钢集团下属的学校、医院等配套企业职工 |
第四章 拱墅区政府在杭钢人员分流安置中的举措和作用 |
4.1 分流安置的具体举措 |
4.1.1 高效接收党员 |
4.1.2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
4.1.3 开展多种培训,提供就业岗位 |
4.1.4 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4.2 相关举措发挥的作用 |
4.2.1 牵头成立杭钢人员分流安置办公室,发挥主导作用 |
4.2.2 牵头成立杭钢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发挥吸附作用 |
4.2.3 联系知名企业专项招聘杭钢分流职工,发挥协调作用 |
4.2.4 进行安置扶持创业,发挥整合作用 |
第五章 杭钢集团人员分流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
5.1 集团内部职工分流安置碰到的问题 |
5.1.1 人员情况复杂 |
5.1.2 收入落差较大 |
5.1.3 容易聚集闹事 |
5.1.4 家庭陷入困境 |
5.1.5 历史遗留问题 |
5.1.6 利益纠葛较多 |
5.1.7 情绪容易失控 |
5.1.8 原有组织架构难以发挥作用 |
5.1.9 人员分流安置引发的其他问题 |
5.2 二级子公司人员分流安置出现的问题 |
5.3 分流安置职工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杭钢集团人员分流安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6.1 涉稳问题风险评估重叠杂乱,不具有可操作性 |
6.2 没有及时应对网上舆情处置突发事件 |
6.3 对子公司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不周 |
6.4 相关扶持政策并不到位 |
6.5 对分流安置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 |
第七章 完善基层政府服务国企人员分流安置的对策 |
7.1 积极推行退休退养型政策 |
7.1.1 提前退休 |
7.1.2 提前退养 |
7.1.3 内退 |
7.1.4 离岗退养 |
7.1.5 退出生产(工作)岗位 |
7.2 进一步优化集团公司内部自行解决政策 |
7.2.1 集团内就业安置 |
7.2.2 待岗 |
7.2.3 有期限放假 |
7.2.4 各子公司自行安排 |
7.3 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创业扶持 |
7.3.1 省市属国有控股企业就业安置 |
7.3.2 自主创业 |
7.3.3 服务输出 |
7.4 对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给予补偿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作者简介 |
(8)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员工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员工优化配置工作的背景 |
1.1 外部经济形势严峻, 电解铝行业全面亏损, 公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
1.2 对标先进, 公司存在机构臃肿、实物劳动生产率低、人工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
1.3 中铝公司要求公司完成扭亏脱困任务, 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证帮助 |
2 开展员工优化配置工作的内涵 |
2.1 员工优化配置工作的主要做法 |
2.1.1 员工优化配置方案的制定 |
2.2 员工优化配置的实施 |
2.2.1 优化机构设置 |
2.2.2 优化岗位管理 |
2.2.3 实施人员分流安置 |
2.2.4 优化薪酬分配管理 |
2.3 员工优化配置主要做法 |
2.3.1 加强各级组织领导 |
2.3.2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
2.3.3 确保阳光平稳操作 |
2.3.4 发挥企业党政工团等各项优势 |
2.3.5 全力做好维稳及处置突发事件工作 |
2.3.6 耐心细致做好各类退出人员有关后续工作 |
2.4 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取得效益 |
2.4.1 机构精简, 管理人员减少, 工作效率显着提高 |
2.4.2 从业人员大幅减少, 实物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 |
2.4.3 工资费用支出持续下降, 人工成本显着降低 |
(9)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产能及产能过剩的界定 |
2.2 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现状 |
2.3 产能评价及退出标准研究现状 |
2.4 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2.5 产能退出机制研究现状 |
2.6 文献评述 |
3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 |
3.1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确定 |
3.1.1 产能过剩测度方法分析 |
3.1.2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比较及选择 |
3.2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 |
3.2.1 模型构建 |
3.2.2 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
3.3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算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
3.3.3 各省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 |
3.4 测度结果分析 |
3.4.1 各省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
3.4.2 全国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
3.4.3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 |
4.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 |
4.1.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说明 |
4.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
4.3.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实证研究 |
4.3.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聚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
5.1 去产能相关政策概述 |
5.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
5.1.2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
5.2 政策对去产能的实际影响情况 |
5.2.1 全国去产能情况 |
5.2.2 各省份去产能情况 |
5.3 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
5.3.1 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 |
5.3.2 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 |
5.4 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影响 |
5.4.1 政策的平均经济影响 |
5.4.2 政策的异质性经济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 |
6.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模型构建 |
6.1.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理论依据 |
6.1.2 煤炭产能退出政策概述 |
6.1.3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 |
6.2 资产处置模式及建议 |
6.2.1 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2.2 固定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
6.2.3 无形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
6.2.4 去产能资产处置建议 |
6.3 债务处置模式及建议 |
6.3.1 债务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3.2 债务处置模式设计 |
6.3.3 去产能债务处置建议 |
6.4 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 |
6.4.1 职工安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4.2 职工安置模式设计 |
6.4.3 去产能职工安置建议 |
6.5 阳煤集团过剩产能退出案例分析 |
6.5.1 关闭矿井现状 |
6.5.2 关闭矿井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5.3 关闭矿井资产处置方案设计 |
6.5.4 关闭矿井债务处置方案设计 |
6.5.5 关闭矿井职工安置方案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10)河北省去产能过程中员工妥善安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去产能任务整体情况 |
(一) 河北省去产能效果明显。 |
(二) 去产能改革面临着很大的员工安置压力。 |
二、河北省去产能分流人员安置存在的问题 |
(一) 补贴保障工作落实不到位。 |
(二) 企业内部安置困难。 |
(三) 分流人员培训效果不佳。 |
三、河北省做好员工妥善安置对策建议 |
(一) 细化完善补贴保障制度。 |
(二) 对分流人员进行分类。 |
(三) 内外携手解决失业。 |
(四)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 |
四、如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普及ETC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 张钰琛. 河北大学, 2021
- [2]去产能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分流问题思考[J]. 彭世军. 人才资源开发, 2021(03)
- [3]国有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相关思考[J]. 周建峰. 财富时代, 2020(08)
- [4]Y集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刘毅.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人员分流安置策略思考[J]. 黄颖. 福建交通科技, 2019(05)
- [6]基于需求视角的林南仓矿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研究[D]. 吴勇兵.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作用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D]. 陈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8]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员工优化配置[J]. 星占雄,姜良杰,何贵峰,赵再强,刘斌,蒋仰杰,宋媛媛,路明秀,高洁,吴发荣. 中国有色金属, 2018(S1)
- [9]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D]. 王靖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10]河北省去产能过程中员工妥善安置研究[J]. 陈俊龙,张晓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