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定铸造机械厂新产品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李专政,詹昌俊[1](2013)在《铸造机械50年发展一瞥》文中指出在《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创刊50年之际,本文以该刊发表文献为线索,简单回顾了我国铸造机械50年的发展历史。
曹立人[2](1993)在《全国造型线现状调查差距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调查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对全国造型线拥有量、引进造型线的情况、国内外造型线的差距、以及这些造型线目前应用情况作了综合性分析;并介绍了“八五”要上造型线的情况,并对今后上造型线应注意的问题,上线最基本条件、当前造型线考核的最主要内容、对今后造型线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最后对2000年造型线拥有量发展趋势及造型线铸件产量作了推测。因此,本文不仅是为今后要上造型线的单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各有关领导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宏观指导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更是铸造界一份宝贵的资料。
阎荫槐[3](2000)在《铸件落砂清理技术设备的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目次 : 1 铸件落砂 ;1 .1振动落砂机 ;1 .2滚筒落砂机 ;1 .3铸件落砂技术设备发展展望 ;2 铸件清砂(除芯 ) ;3 铸件表面清理 ;3 .1喷丸清理 ;3 .2抛丸清理 ;3 .2 .1抛丸器 ;3 .2 .2抛丸清理机 ;3 .2 .3抛丸清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4 其它清理机械 ;4 .1浇冒口去除机械 ;4 .2磨削机械 ;5 清理生产线 ;6 结语。
潘慎松[4](1984)在《我国铸造机械发展水平及差距》文中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铸造生产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国铸造机械制造业。目前机械部定点的铸造机械生产单位,有青岛、保定、苏州等21个铸造机械厂和苏州铸造机械工业公司。据1980年统计,拥有职工13801人,其中工人10402人,技术人员641人;固定资产原值1100万元,金属切削机床1893台;铸造机械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5487万元。从1955~1981年共提供铸造机械259个品种,约54000台。三十年来我国铸造机械行业从无到有,从
梁鑫[5](2020)在《工业遗产中“工业元素”改造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全球性环境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人类看待世界的基本共识。与此同时,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逐渐成为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工业建筑遗产,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保护、改造、利用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各种优秀案例也不断涌现。由于不同产业类型之间的工业元素差异较大,工业遗产改造时的再利用模式也有所不同。通过工业元素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将工业遗产中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进行系统的改造再利用。但在大量工业遗产理论研究中,以工业元素为主题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围绕工业元素再利用展开了相关综合研究,以工业元素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提取、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尝试从工业元素的角度对工业遗产保护提供系统的再利用方式,通过工业元素作为留存工业场所记忆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研究过程中,将国内外的工业遗产的理论、优秀案例、工业元素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工业元素的分类、特点、影响因素、价值评价等基本属性,为工业元素的改造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工业元素再利用原则,提出工业元素的改造构成方法,并分别从建筑的内部空间、外表皮、景观环境方面进行工业元素再利用的策略应用,解决工业元素的应用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现状,以邯郸市国营汉光机械厂为例,建立在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背景上,将工业元素应用研究落实到汉光机械厂的老厂房的更新改造中,对建筑内部空间、外表皮形态、景观环境中的工业元素再利用进行相关应用实践设计,提出现存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建议,为汉光集团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思路。对工业元素的再利用进行梳理,有助于完善保护工业遗产中的细节问题以及强化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意义,进而为有关工业元素再利用的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张富琨[6](1979)在《我国造型机械的发展》文中提出 在铸造生产中,造型是主要的生产工序。它工作量大,要求高,故在铸工车间设计中往往以造型线为中心来考虑熔化、砂处理和泥芯工部的主要设备。因此,造型工部的机械化对于改善铸工车间的面貌,具有重大意义。一、建国以来的发展解放前,铸工车间谈不上机械化。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只有几台简单的混砂机,至于造型机,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解放后,1952年在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自行设计并制造了中机式(脱箱震压)造型机,
吴越[7](2020)在《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遗产辨识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既有工业区作为存量空间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被纳入城市文化遗产的范畴,现阶段其保护与更新无论从学科研究还是再利用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科研究方面,现多以单个案例或单一学科为主,整性有待提升,建设年代相对较短的近现代工业项目与古代工业遗存相比,其特殊文化价值还未形成社会共识。实践方面,对工业遗存的疏于记录、单一化更新方式以及大量未经评估的拆除行为都反映了社会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和相关法规体系的缺失,这也是现今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面临的普遍问题。综上,对现有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策略的探索应加紧进行,尤其是对其价值的识别和建成环境的认知深度,直接影响相关实践工作的进行。建国初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奠基,其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最终建成的150个项目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是今天辉煌历史成就的伟大起点。“156项工程”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建筑美学角度,都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系列工程项目,其各方面价值都有待进一步发掘。西安作为我国“一五”时期重要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共有16个“156项工程”重点项目落户于此,是建设项目最多的城市。本研究以这16个工业项目为对象,对其价值的研判和其建成环境特征的分析均有助于完善西安工业遗产的相关学科研究,在实践方面也推动遗产档案的建立,同时促进本地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的构建。本文首先以遗产的定义为起点,梳理国内外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研究进展和建成环境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实践。结合已有的价值理论和相关政策,初步探究西安工业遗产价值,据此确定西安16个“156项工程”项目的遗产属性并提出其五个普遍遗产价值。其次,在宏观方面梳理我国“156项工程”工业项目的建设背景,着重理清西安建国初的城市规划及16个“156项工程”工业项目的基本建设情况。在建成环境特征研究方面,按照物质与非物质、不同建筑类型的逻辑梳理探讨对象的遗产构成。在区域层面上研究“156项工程”集中的三个区域的现状、上位规划、区域定位;在建筑单体层面上研究了生产车间、办公建筑以及住宅楼的建筑形式及结构特征;此外对科研文教、医疗卫生及体育文娱类配套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梳理。最后结合对象基础调研资料和第四章中的价值框架,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名录。
本刊编辑部[8](1984)在《1983年全国铸造、木工机械展销会》文中认为 中国机床总公司,于1983年9月18日至22日,在河北省保定市主办了“1983年全国铸造机械、木工机械展销会”。参加这次展销会的铸造机械生产厂32家,展出各种铸造设备56台、铸造设备模型10部;木工机械生产厂17家,展出各种木工机械39台,中国造型材料公司等5家造型材料生产和经营单位,也带造型材料样品参加了展销会。在历时6天的展销期间,参观者近千人,各展销单位均签订一批产品销售订货合同。展销的56台铸造机械样品,其中大多数是各生产厂近几年发展或改进的产品,也有部分销路较好的老产品。现将主要展品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占炜[9](2016)在《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线索研究 ——基于技术进步、商业利权、人文启蒙的三重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界对中国近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有一定的重视,在设计史认识和研究方法领域的探讨甚为活跃,也出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着。但从国内检索出该领域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专题研究的深入程度等状况可以看出,学界对以工业产品为中心的近代设计研究不足,近代设计史相关研究着作中对工业设计的论述也偏少,关于我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的研究还是零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中国近代工业是在西方国家影响下发生的,其发展经历了由沿海到内陆不断深化、加剧的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并不是依靠自身技术变革或产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主动调整,而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侵入的被动回应。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与近代工业是共时发展的,中国近代工业“被动”发生下的“主观性”和“跳跃性”模式对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颇深,总体上说,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呈现出一种失衡性、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发展特征。根据近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特点,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和停滞期。技术、商业和人文恰是设计本体中需要思考的三种关键要素,本文将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线索界定为三条:技术进步、商业利权和人文启蒙。这也可以理解为从三个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条线索并不是平行对等的,三者间存在着依次递进的关系:技术进步在工业设计发展之初的作用显着,其关键作用贯穿于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全过程;商业利权是工业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得以广泛重视,有效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繁荣;作为一种修正力量,人文思想则是工业设计反思层面的考量,这种考量使工业设计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技术是工业设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国家政策和企业行为都以实现技术的进步为目标,这期间未有完全独立的设计现象,设计师也没有成为独立的职业。在近代,作为后进国家的中国一直将技术当成工业发展的核心,要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技术发展是关键。本文将技术进步界定为“主干线”,该线索的论述更多是关注工业设计实践领域的事件和问题,是以一种微观视角对工业设计现象和行为进行考察。技术是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基础,技术进步下的工业设计行为以“功效”为逻辑,设计往往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生存需求。本文技术进步线索下的工业设计发展广泛考察了国家战略性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进步下的工业设计发展包括产品标准化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在中国近代,商业作为一种启蒙思想是伴随技术进步一起发展的。近代早期国家战略工业的发展,对技术引进和企业运作的商业化思考不足,这也使得相关企业缺乏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才有所改观。因近代商业对工业设计的影响程度较技术的低,笔者将商业利权线索界定为“辅助线”,但这种界定并不否认近代商业线索的重要性。商业利权下的相关论述更关注工业设计发展中的策略问题,是以中观视角对工业设计发展的考察。商业竞争是工业设计发展繁荣的刺激因素,在此逻辑下,国家以促成利权、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标。本文商业利权线索的近代工业设计考察从政府、企业和相关中间组织三个层面展开。政府举办博览会、发起国货运动旨在促进本土工业产品的发展;国家战略工业企业在商业利权思想下改革重组,在华的外国企业重视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在此压力下,民营企业开始利用民族情感进行产品品牌建设和视觉推广;行会、同业公会和商会等相关中间组织也为抵制洋货,促进本土产品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工业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近代以来,政府颁布多部法律激励产品设计创新和规范品牌商标制度。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工业设计发展共时演进。人文思想对工业设计实践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因工业设计物(洋货)深度介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其传播和使用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扩展了民众的视野,促进民众思想上的开明、开化,这使得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对思想启蒙有反向作用。该线索是将工业设计发展投射至人文社会中的宏观考察,因此,本文将人文启蒙线索界定为“投影线”。人文性思考是对工业设计整体发展的一种反思,其中夹带着对工业设计多层面的理想和期许,是使工业设计自我修复、迈向成熟的力量。人文思想在近代工业设计实践中有若干表征:理性思想启蒙下近代工业产品的实用主义倾向,民众审美观念变化下产品风格的变迁,文化碰撞下中西产品风格的融合;工业设计发展对近代人文启蒙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产品创新实践促进理性思维的形成,外来器物广泛使用促进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城市公共交通等为大众的设计促进社会的民主意识,自行车、缝纫机等设计物的传播和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从产品(技术)引进、仿制到融合、创新,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走出了特殊路径。近代早期产品技术引进运行效率低下和缺乏持续性,近代社会机制中缺乏“再创造”的动力,这些因素使得近代技术进步下的工业设计发展大打折扣;随着商业利权思想的深入,设计实践开始从“重商”发展到“重调查”,设计战略从政府政策扶持走向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这些都映射出工业设计的某些进步。在“效益”的追求下,技术进步和商业利权两条线索在工业设计发展中走向结合是必然的;由于近代特殊的国情,民族情感对工业设计的利权行为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在商业利权思想下,当时前卫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形式)得以在设计中广泛传播。技术、商业、人文在工业设计发展初期以一种独立线索形式加以考量是为了理清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问题根源,其对当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借鉴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前,工业设计被认为是融合技术、商业、人文(美学)的一种重要介质,是人类走向诗意生活的推动力,此时,技术、商业、人文线索(逻辑)或将走向统一。
康敬乐,丁苏沛,孙剑飞,毕维生,张虎,郝启堂,章旭霞,李建平[10](2016)在《中国低压铸造装备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全面、客观地叙述了新中国低压铸造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对未来低压铸造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工业机器人、电磁泵铸造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的综合应用,将成为中国低压铸造产业中,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旋律。
二、保定铸造机械厂新产品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定铸造机械厂新产品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铸造机械50年发展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 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铸造机械制造业体系 |
2 八、九十年代我国铸造机械制造业蓬勃发展 |
3 新世纪我国铸造机械制造业技术大进步 |
4 结语 |
(3)铸件落砂清理技术设备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铸件落砂 |
1.1 振动落砂机 |
1.2 滚筒落砂机 |
1.3 落砂技术设备发展展望 |
2 铸件清砂 |
3 铸件表面清理 |
3.1 喷丸清理 |
3.2 抛丸清理 |
3.2.1 抛丸器 |
3.2.2 抛丸清理机 |
3.3.3 抛丸清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4 其它清理机械 |
4.1 浇冒口去除机械 |
4.2 磨削机械 |
4.3 电化学清砂 |
5 清理生产线 |
6 结束语 |
(5)工业遗产中“工业元素”改造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工业元素相关理论背景及发展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2.1.1 工业遗产 |
2.1.2 工业元素 |
2.1.3 再利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共生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原真性理论 |
2.2.4 场所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优秀案例 |
2.4.1 德国鲁尔工业区 |
2.4.2 英国铁桥峡谷 |
2.4.3 北京冬奥会遗址公园 |
2.4.4 中山岐江公园 |
2.5 “工业元素”发展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元素的改造再利用相关研究 |
3.1 工业元素的分类 |
3.1.1 建筑或构筑物 |
3.1.2 建筑结构构件 |
3.1.3 生产设备及管道 |
3.1.4 生产工艺流程 |
3.1.5 运输工具及设施 |
3.1.6 工业产品 |
3.1.7 工业文化相关元素 |
3.2 工业元素的特点 |
3.2.1 建筑识别性 |
3.2.2 空间可塑性 |
3.2.3 公共艺术性 |
3.2.4 历史传承性 |
3.3 工业元素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
3.3.1 历史性因素 |
3.3.2 地域性因素 |
3.3.3 技术与经济因素 |
3.3.4 功能因素 |
3.3.5 结构因素 |
3.4 工业元素再利用的价值评价 |
3.4.1 本征价值 |
3.4.2 引申价值 |
3.5 工业元素的提取 |
3.5.1 厂房的提取 |
3.5.2 构筑物的提取 |
3.5.3 生产设备的提取 |
3.5.4 运输工具和通道的提取 |
3.5.5 工业精神、工业文化的提取 |
3.6 工业元素改造的构成 |
3.6.1 工业元素在内部空间的改造 |
3.6.2 工业元素在建筑外表皮的改造 |
3.6.3 工业元素在景观环境的改造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遗产中工业元素的改造运用 |
4.1 工业元素改造再利用原则 |
4.1.1 合理尊重的原则 |
4.1.2 适度匹配的原则 |
4.1.3 整合共生的原则 |
4.1.4 艺术美化的原则 |
4.1.5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4.2 工业元素在内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
4.2.1 空间形式改造 |
4.2.2 空间结构改造 |
4.2.3 内部空间设计中工业元素的运用效果 |
4.3 工业元素在建筑外表皮设计中的应用 |
4.3.1 工业元素在建筑外表皮设计的应用 |
4.3.2 建筑外表皮设计中工业元素的应用效果 |
4.4 工业元素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 |
4.4.1 工业元素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
4.4.2 景观环境中工业元素的运用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邯郸市国营汉光机械厂的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 |
5.1 历史沿革 |
5.1.1 邯郸市工业历史发展 |
5.1.2 汉光机械厂历史沿革 |
5.2 改造前期策划 |
5.2.1 区位分析 |
5.2.2 现状分析 |
5.2.3 发展定位分析 |
5.2.4 SWOT分析 |
5.2.5 前瞻性分析 |
5.3 工业元素的提取与策略应用 |
5.3.1 工业元素的提取 |
5.3.2 工业元素的改造方法与保护措施 |
5.4 工业元素在汉光机械厂中的设计应用 |
5.4.1 工业元素在总体规划的应用 |
5.4.2 工业元素在创意体验工坊的应用 |
5.4.3 工业元素在工业博物馆的应用 |
5.4.4 工业元素在创意工作室的应用 |
5.4.5 工业元素工业广场的应用 |
5.5 工业元素改造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介绍 |
致谢 |
图录 |
(7)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遗产辨识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156项工程”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2 城市既有工业区遗产辨识的理论基础 |
2.1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发展 |
2.1.1 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
2.1.2 文化遗产范畴的演变 |
2.1.3 建成环境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 |
2.2 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2.2.1 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 |
2.2.2 工业遗产认知演变 |
2.2.3 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实践 |
2.3 工业遗产价值理论辨析 |
2.3.1 遗产阐释与文化认同 |
2.3.2 价值视角与学科联动 |
2.3.3 价值评估与分级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156项工程”建设背景及概况 |
3.1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背景及发展状况 |
3.1.1 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方针 |
3.1.2 我国“156项工程”的缘起 |
3.1.3 西安“一五”时期的城市规划布局 |
3.1.4 西安“156项工程”项目的确立 |
3.2 西郊工业区(电力机械工业)的建设及现状 |
3.2.1 西安高压电瓷厂 |
3.2.2 西安电力整流器厂 |
3.2.3 西安电力电容器厂 |
3.2.4 西安绝缘材料厂 |
3.2.5 国营庆安机器厂 |
3.2.6 远东机械制造公司 |
3.3 韩森寨工业区(军工企业)的建设及现状 |
3.3.1 西北光学仪器厂 |
3.3.2 秦川机械厂 |
3.3.3 黄河机器制造厂 |
3.3.4 华山机械厂 |
3.3.5 东方机械厂 |
3.3.6 西安机器制造厂 |
3.4 灞桥工业区与鄠县工业区建设及现状 |
3.4.1 灞桥热电厂 |
3.4.2 庆华电器制造厂 |
3.4.3 户县热电厂 |
3.4.4 西安惠安化工厂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辨识 |
4.1 西安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及保护体系初探 |
4.1.1 西安现有相关政策法规 |
4.1.2 西安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 |
4.1.3 西安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研究 |
4.2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属性分析 |
4.2.1 工业遗产属性 |
4.2.2 系列遗产属性 |
4.3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价值 |
4.3.1 西安“156项工程”的历史价值 |
4.3.2 西安“156项工程”的科技价值 |
4.3.3 西安“156项工程”的社会文化价值 |
4.3.4 西安“156项工程”的美学价值 |
4.3.5 西安“156项工程”的经济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的遗产构成及特征研究 |
5.1 西安“156项工程”遗产体系 |
5.1.1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体系 |
5.1.2 基于不同类型建构筑物的遗产体系 |
5.1.3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
5.2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所在区域特征 |
5.2.1 大庆路工业区 |
5.2.2 韩森寨工业区 |
5.2.3 灞桥工业区 |
5.3 西安“156项工程”生产区遗产构成及特征 |
5.3.1 厂区整体规划特征研究 |
5.3.2 厂区建筑特征研究 |
5.3.3 厂区绿化及构筑物特征研究 |
5.4 西安“156项工程”住宅区遗产构成与特征 |
5.4.1 住宅区整体规划特征研究 |
5.4.2 居住建筑特征研究 |
5.5 西安“156项工程”配套机构构成及特征 |
5.5.1 商业服务设施 |
5.5.2 科研文教设施 |
5.5.3 体育文娱设施 |
5.5.4 医疗设施 |
5.6 西安“156项工程”的外部特征 |
5.6.1 直接特征 |
5.6.2 间接特征 |
5.7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
5.7.1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历史地段名录 |
5.7.2 西安“156项工程”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作者读研期间成果 |
(9)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线索研究 ——基于技术进步、商业利权、人文启蒙的三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题的界定和说明 |
1.3.1 地域与时间的界定 |
1.3.2 工业设计概念的界定 |
1.3.3 本文考察的重点领域 |
1.3.4 研究视角的界定 |
1.4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4.1 同类研究 |
1.4.2 相关研究 |
1.5 本文的史料来源 |
1.5.1 基本史料来源 |
1.5.2 相关史料来源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7.1 研究的难点 |
1.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概况及线索界定 |
2.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背景 |
2.1.1 中国近代工业发生的地域分布及演变 |
2.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典型特征 |
2.1.3 中国近代社会消费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
2.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特点 |
2.2.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失衡性发展 |
2.2.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依附性发展 |
2.2.3 中国近代工业和设计的被动性发展 |
2.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史学地位及阶段划分 |
2.3.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史在中国设计史中的地位 |
2.3.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划分依据 |
2.3.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
2.4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线索及结构 |
2.4.1 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 |
2.4.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条线索及结构关系 |
2.4.3 线索的定位及关键信息界定 |
第3章 主干线——技术进步线索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 |
3.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技术逻辑与技术力量 |
3.1.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逻辑关系 |
3.1.2 影响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技术背景及技术形态 |
3.1.3 促进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两股技术力量 |
3.2 国家战略性工业技术进步下的产品研制和创新 |
3.2.1 制造、化学等技术进步下的枪炮研制 |
3.2.2 造船技术进步驱动下的现代轮船设计 |
3.2.3 技术进步下近代陆空交通工具的发展 |
3.3 民用工业技术进步驱动下的产品研制与创新 |
3.3.1 木材加工技术进步下家具设计 |
3.3.2 民营机器技术进步及产品设计 |
3.3.3 技术进步下纺织、服装的设计和创新 |
3.4 技术驱动下工业设计发展的关键问题 |
3.4.1 产品生产制造中的标准化 |
3.4.2 技术和创新人才需求的解决对策 |
第4章 辅助线——商业利权思想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 |
4.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商业逻辑和行为层次 |
4.1.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中的商业利权逻辑 |
4.1.2 中国近代的商业观念转变与商业环境 |
4.1.3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个层次行为 |
4.2 政府行为——从博览会到国货运动 |
4.2.1 清末政府为推销国产商品举办的商业展会 |
4.2.2 民国时期政府主导的国货运动 |
4.3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企业行为 |
4.3.1 利权思想下国家战略性工业的改革 |
4.3.2 新产品的引入与本土化发展 |
4.3.3 企业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 |
4.3.4 中国近代民族品牌创立及其视觉化策略 |
4.4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中间组织行为 |
4.4.1 行会行为——中间组织的初始形态 |
4.4.2 同业公会——企业与市场间的桥梁 |
4.4.3 商会——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 |
4.5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产业政策 |
4.5.1 政府的设计创新激励机制 |
4.5.2 政府的产品商标制度 |
第5章 投影线——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与人文启蒙的交织演进 |
5.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人文线索的界定及两者关系 |
5.1.1 西方工业设计史中的人文思想视角 |
5.1.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思想启蒙和人文环境 |
5.1.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与人文启蒙的相互促进 |
5.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中人文思想的若干表征 |
5.2.1 理性思想启蒙与实用性产品设计 |
5.2.2 审美观念改变下设计形式的变迁 |
5.2.3 中西文化碰撞下产品风格的融合 |
5.2.4 艺术自由沁入设计之中 |
5.2.5 基于民族情感的传统符号再生 |
5.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对近代人文启蒙的积极影响 |
5.3.1 工业产品创新实践促进理性思想启蒙 |
5.3.2 外来器物促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 |
5.3.3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促进社会民主意识 |
5.3.4 设计物的传播和使用促进社会公平 |
第6章 余论 |
6.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各线索的关键问题剖析 |
6.1.1 从引进、仿制到改良、创新——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基本路径 |
6.1.2 早期技术进步下产品研制和创新的局限 |
6.1.3 中国社会机制缺乏“再创造”的动力——以西方为参照 |
6.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线索的互动 |
6.2.1 技术逻辑与商业逻辑在工业设计中的结合是一种必然 |
6.2.2 三条线索走向统一——亦或是一种思考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保定铸造机械厂新产品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铸造机械50年发展一瞥[J]. 李专政,詹昌俊.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3(01)
- [2]全国造型线现状调查差距分析及对策研究[J]. 曹立人. 铸造设备研究, 1993(04)
- [3]铸件落砂清理技术设备的发展与展望[J]. 阎荫槐. 铸造设备研究, 2000(02)
- [4]我国铸造机械发展水平及差距[J]. 潘慎松. 铸造机械, 1984(05)
- [5]工业遗产中“工业元素”改造再利用研究[D]. 梁鑫.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6]我国造型机械的发展[J]. 张富琨. 铸造机械, 1979(05)
- [7]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遗产辨识和特征研究[D]. 吴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1983年全国铸造、木工机械展销会[J]. 本刊编辑部. 铸造机械, 1984(01)
- [9]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线索研究 ——基于技术进步、商业利权、人文启蒙的三重视角[D]. 占炜.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10]中国低压铸造装备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康敬乐,丁苏沛,孙剑飞,毕维生,张虎,郝启堂,章旭霞,李建平.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