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

辨证论治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

一、辨证治疗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松洁[1](2020)在《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高血压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高血压患者超10亿人,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结合有强烈的协同作用。心血宁胶囊由山楂提取物和葛根素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药理研究显示山楂和葛根素均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mia,Hcy)、降低血压及改善心肌灌注,对HHcy和高血压病均有显着疗效。但是目前尚缺乏证据证明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1.通过对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进行临床证据评价,对心血宁治疗高血压及H Hcy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2.对SHR大鼠采用1.5%和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和1g/1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法,探索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相对稳定的方法,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基础上,探索心血宁胶囊对高血压伴HHcy大鼠血压、血清Hcy及心室心重构的影响。方法:1.文献梳理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VIP 等数据库,搜集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心血宁治疗高血压及HHcy的相关研究,检索均从建库时间至2020年1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JADAD量表对研究进行证据质量水平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偏倚评价以及传统Meta分析,采用Stata 15.0软件制作网状Meta分析证据网络图并对文献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采用WinBugs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进行贝叶斯推断,根据先验概率推断后验概率。2.建立动物模型40只SHR大鼠编号后,称重、测血清Hcy值,根据体重和血清Hcy等因素按照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1.5%饮水组、2%饮水组和灌胃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自由饮用动物饮用水,1.5%饮水组自由饮用含1.5%(w/v)DL-蛋氨酸的水溶液,2%饮水组自由饮用含2%(w/v)DL-蛋氨酸的水溶液,灌胃组给予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自由饮水组大鼠均单笼饲养,造模周期为4周。每日监测大鼠饮水量,每周称量大鼠体重,造模前和造模后测量大鼠血清Hcy值,并在造模后对灌胃组大鼠进行多时间点眼眶静脉采血,观察血清Hcy值的变化情况。3.药效学探索将60只SHR大鼠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8只,给予模型组48只大鼠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4周,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根据大鼠体重、血清Hcy等因素,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48只模型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处理,每天给予等体积动物饮用水灌胃,模型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给予心血宁胶囊250mg/kg/d,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给予心血宁胶囊500mg/kg/d,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kg/d,治疗周期为8周。记录0周、4周、8周及12周各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各组大鼠0周、4周、12周时血清Hcy值;分别于4周、12周对各组大鼠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1.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网状meta分析:(1)传统Meta分析:共纳入60个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345例高血压伴HHcy患者。涉及中药汤剂18种,注射剂1种,自拟方12个,中成药8个。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常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MD=-8.07,95%CI(-8.55,-7.60),P<0.0001]、舒张压[MD=-7.12,95%CI(-8.35,-5.89),P<0.0001]和血清Hcy[MD=-2.77,95%C(-3.45,-2.09),P<0.00001]疗效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中成药+常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MD=-7.24,95%CI(-11.05,-3.43)]、舒张压[MD=-4.20,95%CI(-6.91,-1.50),P=0.002]及血清 Hcy[MD=-4.79,95%CI(-5.18,-4.40),P<0.00001]均显着低于常规治疗组。(2)网状meta分析:①综合疗效:6个研究涉及4种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的综合疗效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干预措施综合疗效最佳概率排序为:健脾化浊汤+常规治疗>温胆汤+常规治疗>四物汤+常规治疗>芪苈强心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②收缩压:5个研究共涉及5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收缩压情况,各干预措施疗效最佳概率排序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补肾和脉颗粒+常规治疗>复方芪麻胶囊+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③舒张压:4个研究共涉及4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舒张压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补肾和脉颗粒+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④血清Hcy:4个研究共涉及4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血清Hcy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潜降颗+常规治疗>芪苈强心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2.心血宁治疗高血压或HHcy临床证据分析:最终纳入8个关于心血宁治疗高血压或HHcy的随机对照试验,2个自身前后对照试验,1篇基础研究,包括1081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使用心血宁/心血宁联合用药干预后,临床综合疗效[RR=1.16,95%CI(1.10,1.23),P<0.0]、收缩压[M D=-1.61,95%CI(-2.51,-0.71),P<0.01]和舒张压[MD=-1.67,95%CI(-2.64,-0.70),P<0.01]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血宁组患者总胆固醇显着降低[SMD=-0.70,95%CI(-0.91,-0.50),P<0.0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提高[SMD=1.22,95%CI(0.46,1.97),P=0.002<0.01];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心血宁胶囊常规剂量干预8周后血清Hcy总有效率为66.67%,干预12周后血清Hcy总有效率为88.89%,干预12周后患者血压总有效率达到100%,且无不良反应发生。3.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探索:(1)血清Hcy:造模前所有大鼠血清Hcy值在均在正常范围之间,造模后,①空白对照组大鼠Hcy值无明显变化;②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造模后2小时与4个小时大鼠血清Hcy值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62.25±12.29umol/L和60.63±19.71 umol/L,造模成功率为100%,造模后18个小时大鼠血清Hcy值为8.96±1.82umol/L,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Hcy值无明显改变(P>0.05);③1.5%和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血清Hcy分别为15.82±6.28umol/L和19.31±10.61umol/L,造模成功率分别为60%和80%。(2)体重: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①实验开始后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持续升高,4周后体重达到最高水平(283.6±13.9g/只);②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一周内体重显着升高,随后3周内体重基本保持在263g-267.6g之间;③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两周内体重逐渐增加至261±5.7g/只,第3周内体重突降至250.2±6.4g/只,第4周显着增加至265.7±105g/只;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1周内体重迅速下降至247.5± 12.1g/只,然后,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周后达到最高水平267.1g±16.1g/只。(3)饮水量: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每日饮水情况无差异(P>0.05),①随着时间的增长,空白对照组大鼠饮水量无明显变化,②实验开始后1周内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大鼠饮水量下降至最低水平(10.5±3.5ml/只/天),显着低于其余3组(P<0.01),1周后,随时间的增加该组大鼠日饮水量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20.2±1.6ml/只/天),但仍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③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日饮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3周时日饮水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P<0.05),4周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饮水量逐渐下降,1周后,日饮水量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和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P<0.01),于4周时,日饮水量降至最低水平(12.3±2.2ml/只/天)。4.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大鼠疗效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1)模型:造模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Hcy值均在60.42±10.97μmol/L范围内,造模成功率为100%。(2)血压:0周时各组大鼠血压基线可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血压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均于12周时达到最高水平(SBP:179.46±12.45mmHg,DBP:147.16± 19.06mmHg和 SBP:179.8±15.31mmHg,DBP:141.42±20.52mmHg),且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164.46±14.92mmHg和134.05±14.38mm Hg),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却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SBP:P<0.05,DBP:P<0.01);药物干预4周后,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下降3个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个mmHg;药物干预8周后,相比于4周时,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降低12个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21个mmHg;③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8周时达到最高水平(185.22±18.09mmHg),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P<0.01),12周时,血压有所下降,但收缩压和舒张压仍显着高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和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P<0.01);④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4周内血压增至最高(179.79±20.38mmHg和142.97±21.19mmHg),药物干预4周后,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下降5个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2个mmHg,药物干预8周后,相比于4周时,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降低30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35mmHg,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3)血清Hcy结果:0周时,各组大鼠血清Hcy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各组大鼠间血清Hcy值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空白对照组血清Hcy基本保持稳定(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Hcy持续升高。4周时,即模型建立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及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Hcy值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均达到中度HHcy的诊断标准;12周时,即药物干预8周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血清Hc y平均降低17μmol/L,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平均降低10μmol/L,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平均降低14μmol/L,其中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心血宁胶囊高剂量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效果均显着低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P<0.01)。(4)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①4周时经过造模后的大鼠(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及模型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前壁舒张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diastoli c,LVAWd)和左心室前壁收缩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systole,LVAWs)均较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in diastole,IVSd)均增高,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diastole,LVPWd)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sy stole,LVPWs)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 action,EF)值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2周时,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 IVSd、LVAWd、LVPWd、LVPWs、舒张期末期左室内径(End-diastole left ventricul ar diameter,LVIDd)和收缩期末期左室内径(End-sy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 IDs)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EF及FS值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IVSd、LVA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却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LVPWs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及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EF及FS值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其余各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2周与4周时相比,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IVSd均升高,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及依那普利叶酸片组IVSd均有所下降,分别平均降低0.12mm、0.3mm和0.2mm,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LVAWs平均降低0.04mm,LVPWs平均降低0.04mm;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LVPWs平均降低0.1mm;依那普利叶酸片组LVAWd平均下降0.03mm,LVAWs 平均下降 0.26mm,LVPWd 平均降低 0.13mm,LVPWs 平均降低 0.5mm,LVIDs平均下降0.1mm。结论:1.心血宁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及HHcy均有很好的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为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提供可靠证据。2.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造模4周,造模后2小时后取血,造模效果最佳。3.对SHR大鼠采用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法、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及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时,均会抑制大鼠体重及日饮水量,3种造模方法抑制大鼠体重效果相同,但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使得大鼠日饮水量显着低于其余两种造模方法。4.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伴HHcy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Hcy,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4周,可轻微改变SHR大鼠心脏结构,但不影响其心功能,灌胃12周后,可明显改变SHR大鼠的心脏结构,降低心功能;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轻微减轻高血压伴HHcy大鼠室间隔厚度,对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作用。

徐莉[2](2019)在《运城地区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2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挖掘2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组合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运城凤英中医冠心病医院门诊及病房的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心脑血管系统专科的临床实际,筛选朱文锋教授“证候辨证素量表”中的637项症状、体征,制成本次研究调查表—“高血压患者血压及中医症状量表”。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高血压用药等原始材料。查对朱文锋教授制作的“证候辨证素量表”,登记每一症状对相关证素的诊断贡献值,计算出各证素的合计值,当诊断贡献值之和达到或超过20时做出该证素诊断。统计出每个病人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00例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存在线性关系。2.病位证素在所有调查病例中的所占比以肝最高、其次为肾,病位证素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肝(73.3%)>肾(36.0%)>心(15.7%)>脾(9.7%)>肺(1.0%)。3.300例高血压患者中以单病位和双病位证素为主,单病位、双病位、三病位证素的比例分别为67.3%、29.7%、3.0%。4.300例高血压患者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阴虚(79.3%)、阳亢(48.7%)、气虚(47.7%)、血虚(62.7%)、痰(45.3%)等证素,单一病性证素者少见,多病性证素以阴血亏虚、阴虚阳亢、气血两虚、气阴两虚患者多见。5.300例高血压患者相兼病性中阴血亏虚证与年龄、心、肝、肾呈正相关;气血两虚证与年龄、心、脾、肾、女性呈正相关,与BMI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与年龄、心、肾呈正相关,与脾、血糖异常呈负相关;血虚精亏证与BMI呈负相关;痰瘀互结证和痰热互结证未见明显影响因素;痰湿中阻证与脾、血糖异常呈正相关;气滞血瘀证与心呈正相关;阴虚阳亢证与肝、女性呈正相关,与心、脾呈负相关;阴虚夹痰证与BMI、肝、血脂异常呈正相关,与女性呈负相关;气虚夹痰证与年龄、心、脾呈正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心、肺呈正相关。结论:1.2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可能越容易出现动脉硬化和虚证、痰证;2.2级高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中以肝最多、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阴虚、阳亢、气虚、血虚、痰等证素,病位证素以单病位证素和双病位证素占多数;3.2级高血压患者的相兼病性证素以阴虚阳亢、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血亏虚等多见;且女性可能更易表现为气血两虚、阴虚阳亢证,男性可能更易表现为阴虚夹痰证;4.2级高血压相兼病性证素与五脏病位证素有一定相关性,并与BMI、血脂、血糖等理化指标亦有一定相关性。

李得钦[3](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研究及穴位贴敷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检索近2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有关的文献,并统计、研究,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用药及十四正经取穴基本规律。选取文献分析结果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外用药物和腧穴联合口服缬沙坦胶囊作为实验组,与单纯口服缬沙坦胶囊进行对照研究,对降压疗效及临床症候改善情况进行对比,为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8年2017年间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资料。通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提取所选文献的基本信息,统计中医外治法的种类,总结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将含有具体药物及十四正经取穴的文献进行分析,统计并探索其外用药物及正经取穴规律;选择文献研究中使用次数较高的外用药物及腧穴,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患者降压及临床症候改善方面的疗效。结果:在初期筛选的308篇论文里进行二次筛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284篇。涉及中药外用的文献共102篇,涉及中药种类共计83种,用药总频次454次。温里药应用次数最多,共92次,占20.3%;涉及十四正经腧穴的文献共262篇,应用十四正经腧穴共79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1067次;应用频次前四位者的腧穴分别为太冲118次、曲池99次、足三里80次、涌泉68次。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口服缬沙坦胶囊在降压效果和临床症候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口服缬沙坦胶囊。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外治法对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现有相关文献所用研究方法质量相对不高,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仍需设计严谨性更高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验证。中药外用治疗高血压病以温里药为主,十四正经取穴以调理肝气为主要原则;中药贴敷及腧穴刺激治疗高血压病的特点为治疗效果确切和不良反应少。中药贴敷联合口服缬沙坦在降压效果和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较单纯口服缬沙坦对比,前者能发挥着更大的优势。

杨娜[4](2013)在《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中医证型与NE、E、DA、5-HT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中医证型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四种神经递质在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客观化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本实验共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患者300例,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收集无高血压疾病的更年期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来源于社区。对1级、2级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阴虚内燥证、肝郁痰阻证、阴阳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四个证型,检测1级、2级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不同血压级别的中医证型组及对照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做统计分析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级、2级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四个中医证型组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肝郁痰阻证组、心脾两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比较,阴虚内燥证组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郁痰阻证组、心脾两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级、2级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四个证型组的多巴胺水平降低(P<0.05),各证型组间多巴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级、2级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四个证型组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P<0.05),各证型组间5-羟色胺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羟色胺水平在阴虚内燥证组、肝郁痰阻证组、心脾两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正常对照组呈依次递减趋势;④亚组分析:2级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比1级相同证型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多巴胺水平降低,但1级与2级各血压级别相同证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在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阴虚内燥证组中明显升高,提示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阴虚内燥证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以作为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阴虚内燥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②多巴胺可能随着血压级别的升高而降低;③5-羟色胺水平对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为区别四个中医证型提供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王燕[6](2011)在《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的罹患关系;2)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病情、证情与西北燥证主兼证的相关性;3)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患者与西北燥证罹患者素体状态的异同,从而揭示西北燥证对新疆地区心系疾病患者病证状态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学分析方法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共收集1314份调查问卷,其中病例组486例,对照组828例,对2组西北燥证罹患率、西北燥证证情、气血阴阳及五脏虚证罹患率进行比较。对病例组中燥证组非燥证组病情、临床证候证情、西北燥证证情、虚证证情进行比较。资料全部收回后采取EPIDATA3.0录入,然后导出数据。由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人口学资料均衡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计数资料多组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 = 2α/k(k-1)。结果:1)心系疾病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为37.86%,对照组为18.47%,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60.329,P<0.01)。各病种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各病种西北燥证罹患率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衰弱(62.65%)、皮肤瘙痒症(49.35%)、冠心病(31.48%)、高血压(31.37%)、痤疮(24.13%);2)心系疾病组西北燥证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各证候除肺心脾风火燥证两组无差异外,其余主兼证西北燥证积分二者均有显着差异,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证候均数差值以心肾阴虚证及肺卫孔窍皮肤燥证最高;3)除高血压外,各病种病例组外燥证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尤以皮肤瘙痒症、痤疮明显。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三病种内燥证均高于外燥证(均有P<0.05)。皮肤瘙痒症、痤疮内燥证与外燥证积分比较未显示出差异(P>0.05);4)高血压与神经衰弱燥证组病情积分均高于非燥证组(均见P<0.01)。皮肤瘙痒症与痤疮燥证组与非燥证组病情积分未显示出差异(P>0.05);5)高血压阴阳两虚证与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864,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高血压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与自变量组脾胃蕴湿证、肝肾精血不足证相关性最强。神经衰弱气郁化火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692,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神经衰弱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肝阴亏虚证、气郁化火证与自变量组肝肾精血不足证、心肾阴虚证相关性最强。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517,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皮肤瘙痒症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血虚风燥证、湿热壅盛证与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脾胃阴虚证相关性最强。痤疮湿热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391,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痤疮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湿热证、风热证与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相关性最强;6)高血压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有较强关联度(fi=0.51)。类证中与肝肾精血不足证(fi=0.49)、肺心脾风燥证(fi=0.38)、心肾阴虚证(fi=0.38)关联度也较强(P<0.01)。神经衰弱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病证切合指数=0.31(P<0.01),提示神经衰弱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有较强关联度。与各类兼证病证切合指数均有P<0.01,尤以肝肾精血不足证病证切合指数(fi=0.40)最大,其次是脾胃蕴湿证(fi=0.37)、心肾阴虚证(fi=0.32)、脾胃阴虚证(fi=0.32),与肺心脾风火燥证关联度最小(fi=0.29)。皮肤瘙痒症病情除与肺心脾风火燥证(fi=0.30,P<0.01)有较强关联度外,其余各证f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病证切合指数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心系疾病病例组气虚证、阳虚证、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虚证罹患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阳虚证、心虚证、肺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1)。高血压组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衰弱组气虚证、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虚证罹患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肤瘙痒症组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气虚证、阳虚证明显(P<0.01)。痤疮组各类虚证罹患情况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8)冠心病燥证组气血阴阳虚证及五脏罹患率均高于非燥证组(P<0.01)。高血压燥证组气血阴阳及五脏虚证罹患率均高于非燥证组(P<0.01)。神经衰弱燥证组气虚证、阴虚证、心虚证、肺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非燥证组(P<0.01)。血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皮肤瘙痒症燥证组阴虚证、阳虚证、心虚证、肝虚证、肾虚证罹患率高于非燥证组(P<0.05)。气虚证、血虚证、肺虚证、脾虚证、胃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痤疮燥证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肝虚证高于非燥证组(P<0.05)。其他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9)病证组、唯病组、唯证组、非病证组4组虚证比较:既罹患心系疾病又罹患西北燥证的人群体质最差,各类虚证均较明显。其次为西北燥证罹患者,再次为仅患有心系疾病者,而以既无疾病又无西北燥证罹患的人群体质状态最佳。结论:1)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的危险因素。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的共同临床伴随证候,并以心肾阴虚证为突出表现;2)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病情和证情与西北燥证主兼各证均有较强相关性,随各病种特点,与西北燥证主兼证相关性亲疏不等;3)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组虚证证情较对照组严重,突出表现为气虚、阳虚、心虚和肝虚证重而且多;4)冠心病组以阳虚为主,其次为气虚。五脏虚证中以心虚、肺虚、肝虚较为突出。其中肺虚证是新疆地区冠心病患者特殊素体状态。高血压组以心虚、肝虚为主,亦有气虚表现。这是新疆地区高血压患者有别于内地的体质特点。神经衰弱组气虚、心虚、肝虚较为突出。皮肤瘙痒症组气虚、阴虚、阳虚较为突出。痤疮组因年龄较轻,整体体质状况较好,但亦有肾虚表现。肾虚可能是新疆地区痤疮患者的潜在病理状态;5)西北燥证加重新疆地区心系疾病虚证证情。西北燥证是新疆民众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防治西北燥证有助于提高新疆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

张芝兰[7](2006)在《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它的诊断以血压测值为标准,以动脉血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这些方面,中医药疗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高血压的病证名。但对于本病最为常见的症状——眩晕、头痛的认识却极为丰富,并且从古代眩晕、头痛的文献及与水肿合并出现等的记载分析,也可看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高血压病所引起。因此系统整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眩晕、头痛的认识,将有助于现代中医临床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祖国医学对眩晕、头痛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古代有关眩晕、头痛和现代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历代医家诊治高血压及其相关证候的经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分为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古代部分主要分析总结了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眩晕与头痛的中医文献,在全面汇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断代史的方法,对先秦至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以及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背景下,分析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高血压病相关证候的认识特点和治疗经验。现代部分则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现代医家对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全面综合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临床辨证的三类十一个证型,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综合分析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①提出了肝火上炎型高血压与肝阳上亢型在辨证治疗上的区别,指出了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应用苦寒泻火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提出亦当注意通腑泻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则一身之气火皆降;②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于利水降压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③在现代病理学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弦脉产生的机理,提示在辨证时当四诊合参,不可局限于脉象所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④在临床观察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思路,不应以单纯降压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指出要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

朱巳旲,谢鸣[8](2021)在《百合地黄汤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合地黄汤是中医清热养阴的着名方剂,原方主治心肺阴虚内热、扰乱心神所致的百合病,现代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对近30年来关于百合地黄汤临床运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目前有关本方的临床研究较多集中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的病种主要包括失眠、抑郁、焦虑等在内的神经精神类疾病,同时还涉及内分泌、免疫系统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各种疾病的中医辨证多以阴虚内热为基本病机,该方的临床运用多以原方基础上的加味及其与西药联合使用,故原方的确切疗效仍有待评估。

石兆峰[9](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王丽莹[10](2021)在《平调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二、辨证治疗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治疗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心室重构的相关机制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心室重构中的病理作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
    一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果分析
    二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证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药效学探索
    一 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模型的探索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二 心血宁胶囊对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1 材料
        2 技术路线
        3 方法
        4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运城地区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证素诊断标准
        1.2.3 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血压测量
        1.5.1 诊室血压的测量
        1.5.2 病房血压的测量
    1.6 研究方法
        1.6.1 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制作
        1.6.2 调查信息收集
        1.6.3 患者证素诊断确立的具体操作方法
        1.6.4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300例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2.2 300例患者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2.3 300例患者的BMI情况
    2.4 300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2.5 300例患者的血脂、血糖、动脉硬化情况
    2.6 300例患者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2.7 300例患者相兼病位数占比情况
    2.8 300例患者各病性证素的分布情况
    2.9 300例患者相兼病性证素的占比特点
        2.9.1 虚性证素相兼情况
        2.9.2 实性证素相兼情况
        2.9.3 虚实夹杂证的情况
    2.10 300例患者血脂、血糖异常与病性证素的相关性
    2.11 300例患者相兼病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情况
3.讨论
    3.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3.1.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3.1.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论治的认识
    3.2 证素辨证体系及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和研究
        3.2.1 证素辨证体系的提出及地位
        3.2.2 证素辨证体系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和研究
    3.3 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的分析情况
        3.3.1 300例患者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3.3.2 300例患者病位证素相兼特征
        3.3.3 300例患者各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3.3.4 300例患者相兼病性证素的占比特点
    3.4 病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情况
        3.4.1 2级高血压患者与血脂血糖异常的相关性
        3.4.2 相兼病性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不足之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高血压诊治新共识及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2 研究生期间文章
附录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中医症状量表
附录4 诊断贡献度简化计量值查询表

(3)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研究及穴位贴敷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文献分析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
        1.3.1 文献检索方法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3.4 文献筛选
        1.3.5 数据提取
        1.4 研究方法
        1.4.1 统计分析
        1.4.1.1 文献基本信息
        1.4.1.2 文献来源及比例
        1.4.1.3 中医外治方法的分类及使用频次
        1.4.1.4 文献发表年限情况
    2 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分析
        2.1 目的
        2.2 方法
        2.3 结果
        2.3.1 频次统计
        2.3.2 功效分类
        2.4 讨论
        2.4.1 外治用药规律的分析
        2.4.2 安全性分析
    3 中医外治取穴规律的分析
        3.1 目的
        3.2 方法
        3.3 结果
        3.3.1 频率统计
        3.3.2 归经分类
        3.4 讨论
        3.4.1 外治取穴规律的分析
        3.4.2 安全性分析
    4 总结
        4.1 本次研究的意义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4.4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前景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1.2 中医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基本记录项目
        2.4.2 疗效观察指标
        2.4.3 疗效评定标准
        2.4.4 统计方法
        2.4.5 临床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降压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疗效情况比较
        3.3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检测
        3.5 不良反应分析
    4 讨论分析
        4.1 选穴机理分析
        4.2 组方机理分析
        4.3 结果讨论
        4.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中医证型与NE、E、DA、5-HT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分组
    3 诊断标准
        3.1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3.2 高血压病的分级标准
        3.3 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实验步骤
        6.1 询问、记录患者一般情况
        6.2 检测步骤
        6.3 样本含量估计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6)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病机关联性分析
1. 心系疾病的概念与疾病谱系
    1.1 心系疾病的概念
    1.2 心系疾病与他系疾病疾病谱的划分
2.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分析
    2.1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文献学分析
    2.2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流行病学分析
3. 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病机关联性
    3.1 新疆多发病中的心系疾病
    3.2 新疆心系疾病的病机分析
    3.3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病机关联性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罹患关系及病情证情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
    2.2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西北燥证证情比较
    2.3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内燥证、外燥证积分比较
    2.4 心系疾病组病情分析
    2.5 心系疾病组中医证候分析
    2.6 心系疾病中医证情与与西北燥证关联度分析
    2.7 心系疾病病情与西北燥证关联度分析
    2.8 心系疾病和肺系疾病、脾系疾病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罹患者素体状态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系疾病组虚证罹患情况分析
    2.2 心系疾病组虚证积分情况分析
    2.3 心系疾病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虚证罹患情况比较
    2.4 心系疾病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虚证积分比较
    2.5 心系疾病病证组、唯病组、唯证组、非病证组虚证积分比较
    2.6 心系疾病组中医证候与西北燥证主兼证及虚证聚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心系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中医古代文献中与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记载
    1.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1.1 《黄帝内经》
        1.1.2 《神农本草经》
        1.1.3 《伤寒杂病论》
    1.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2.1 《脉经》
        1.2.2 《诸病源候论》
        1.2.3 《千金方》
    1.3 宋金元时期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3.1 《太平圣惠方》
        1.3.2 《全生指迷方》
        1.3.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3.4 《济生方》
        1.3.5 《素问玄机原病式》
        1.3.6 《儒门事亲》
        1.3.7 李东垣及其着作
        1.3.8 朱丹溪及其着作
    1.4 明代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4.1 《玉机微义》
        1.4.2 《慎斋遗书》
        1.4.3 《证治准绳》
        1.4.4 《简明医彀》
        1.4.5 《景岳全书》
        1.4.6 《医宗必读》
    1.5 清代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5.1 陈士铎及其着作
        1.5.2 《证治百问》
        1.5.3 《张氏医通》
        1.5.4 《冯氏锦囊秘录》
        1.5.5 《临证指南医案》
        1.5.6 《医碥》
        1.5.7 《杂症会心录》
        1.5.8 《杂病源流犀烛》
        1.5.9 《古今医彻》
        1.5.10 《医林改错》
        1.5.11 《类证治裁》
        1.5.12 《验方新编》
        1.5.13 陈念祖及其着作
        1.5.14 《血证论》
    1.6 小结
2 高血压病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1 高血压病定义、发病机制、常用降压剂
        2.1.1.1 定义
        2.1.1.2 发病机制
        2.1.1.3 常用降压剂
    2.2 与高血压病相关的人体生理
        2.2.1 肝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2.2.2 肾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2.2.3 脾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2.3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2.3.1 情志失调
        2.3.2 饮食不节
        2.3.3 久病过劳
        2.3.4 先天禀赋异常
    2.4 现代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2.5 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2.5.1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2.5.2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2.5.2.1 标实的证型
        2.5.2.1.1 肝火上炎型
        2.5.2.1.2 瘀血内阻型
        2.5.2.1.3 痰湿中阻型
        2.5.2.2 以本虚标实并见的证型
        2.5.2.2.1 肝阳上亢型
        2.5.2.2.2 阴虚阳亢型
        2.5.2.2.3 肝风内动型
        2.5.2.3 本虚的证型
        2.5.2.3.1 肝肾阴虚型
        2.5.2.3.2 阴阳两虚型
        2.5.2.3.3 气阴两虚型
        2.5.2.3.4 脾肾阳虚型
        2.5.2.3.5 心肾不交型
    2.6 现代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举例
        2.6.1 中医辨证分型
        2.6.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7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2.7.1 石海澄
        2.7.2 丁书文
        2.7.3 孟景春
        2.7.4 盛国荣
        2.7.5 刘渡舟
        2.7.6 周仲瑛
        2.7.7 卢尚岭
        2.7.8 饶胜利
        2.7.9 何凡夫
    2.8 高血压病的单味药用药经验
        2.8.1 黄芪
        2.8.2 决明子
        2.8.3 莱菔子
        2.8.4 芹菜
        2.8.4.1 芹菜根
        2.8.4.2 芹菜籽
        2.8.5 猪毛菜
        2.8.6 山绿茶
        2.8.7 罗布麻
    2.9 高血压病的古方及中西药混合剂治疗
        2.9.1 高血压病的古方治疗
        2.9.1.1 天麻钩藤饮
        2.9.1.2 龙胆泻肝汤
        2.9.1.3 镇肝熄风汤
        2.9.1.4 逍遥散
        2.9.1.5 一贯煎
        2.9.1.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9.1.7 泽泻汤
        2.9.1.8 温胆汤
        2.9.1.9 柴胡疏肝汤
        2.9.1.10 六味地黄丸
        2.9.1.11 血府逐瘀汤
        2.9.1.12 旋复代赭汤
        2.9.1.13 真武汤
    2.10 中西医混合剂治疗
        2.10.1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同时,适当配伍西药,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2.10.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思路的探讨
        2.10.2.1 西药降压,中药消除症状
        2.10.2.2 西药降压,中药保护靶器官
        2.10.2.3 西药降压,中药减少其不良反应
    2.11 高血压病的中医其它疗法
        2.11.1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2.11.1.1 葛根素注射液
        2.11.1.2 丹参注射液
        2.11.2 高血压的针灸治疗和气功
        2.11.2.1 毫针治疗
        2.11.2.2 穴位埋线治疗
        2.11.2.3 灸法治疗
        2.11.2.4 耳穴治疗
        2.11.2.4.1 耳针治疗
        2.11.2.4.2 耳压治疗
        2.11.2.5 气功
        2.11.3 高血压危象的针刺救治
    2.12 高血压病的外用药治疗
        2.12.1 药物外敷法
        2.12.2 中药煎汤浸泡法
        2.12.3 吸入给药法
    2.13 高血压病的调理
        2.13.1 生活调理
        2.13.1.1 起居有常
        2.13.1.2 劳形有度
        2.13.1.3 调节饮食
        2.13.2 精神调理
        2.13.3 饮食调理
    2.14 小结
3 有关高血压病若干问题的探讨
    3.1 关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
    3.2 关于肝火上炎与苦寒泻火、通腑泻热
    3.3 关于利水降压
    3.4 关于弦脉与肝病
    3.5 对中医治疗思路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百合地黄汤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精神类疾病
    1.1 失眠症(insomnia)
    1.2 抑郁症(depression)
        1.2.1 更年期抑郁症
        1.2.2 老年抑郁症
        1.2.3 卒中后抑郁症
    1.3 焦虑症(anxiety)
    1.4 癔症(hysteria)
    1.5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1.6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vegetative nerve functional disturbance)
    1.7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
2 内分泌疾病
    2.1 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a syndrome, CMS)
    2.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
3 呼吸系统疾病
    3.1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RP)
4 循环系统疾病
    4.1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5 其他疾病
    5.1 浅表性胃炎
    5.2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senile pruritus)
    5.3 干燥综合征(SS)
6 小结

(9)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辨证治疗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D]. 韩松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运城地区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徐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研究及穴位贴敷临床疗效观察[D]. 李得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中医证型与NE、E、DA、5-HT的相关性研究[D]. 杨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D]. 王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7]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张芝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百合地黄汤临床研究进展[J]. 朱巳旲,谢鸣. 中国药师, 2021(11)
  • [9]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平调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临床疗效观察[D]. 王丽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辨证论治高血压病30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