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标放线法在公路一次定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书元[1](2020)在《野外路线一次测设程序系统》文中提出采用VB语言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导线测设、路线测设、路线平面曲线优化组合设计、路线放线等野外路线测设各阶段一次完成。系统方便易用,测设标准和测设精度可满足公路规范要求。
周钊[2](2020)在《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文中研究说明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形式正日益普及,而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目前,随着紧邻地铁基坑开挖工程的日渐增加,对于基坑开挖影响下隧道结构响应的控制和评估问题正愈显重要。一方面,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需要在设计阶段优化确定基坑开挖对紧邻隧道影响相对较小的开挖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盾构隧道结构响应的复杂性,紧邻隧道的实际响应需要结合精细化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呈现平台来全面呈现,以更方便地发现问题,为决策者完善解决方案提供更有效支持。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盾构隧道微扰动及其控制措施和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阐述了深基坑施工影响下紧邻环境的变形机理和变形特征,总结分析了施工环节深基坑紧邻环境的微扰动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及其相关特点。2、基于上海徐汇中心某大型基坑群工程,利用PLAXIS3D软件对基坑群开挖影响下紧邻隧道的响应状态开展模拟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从优化基坑开挖方式和提高围护体系抗变形能力两方面,包括基坑群分区开挖顺序、单坑开挖下部结构回筑以后再开挖紧邻基坑、地连墙厚度、支撑体系刚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项目的基坑群开挖顺序的合理安排及围护体系刚度和地下连续墙厚度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可以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经验参考。3、基于BIM软件REVIT和DYNAMO可视化编程插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监测数据集的盾构隧道三维可视化系统。该可视化系统将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和监测数据可视化进行有机融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驱动盾构隧道管片位置姿态改变同时结合颜色映射实现隧道变形状态的可视化呈现;2)片元层结合颜色映射的面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3)灵活变换的线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4、基于南京地铁二号线紧邻开挖基坑的地铁盾构隧道为例,结合光纤监测系统采集的分布式数据,建立了监测段隧道的综合可视化模型,实现了监测段隧道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呈现,通过与传统二维图表呈现方式的对比,说明本可视化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秦文涛[3](2020)在《芒巩隧道施工监测及初支变形超标段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家在云南实施各种发展战略,包括“云南桥头堡”、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等,云南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其高速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力度和深度空前。隧道作为山区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其穿越大山、绵延山路变通途的重要作用,然而云南复杂的地质地貌,隧道施工受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石(土)影响,围岩开挖初支异常变形现象极为突出。监控量测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在变形特性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依据,经过量测数据回归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之后,进行预测和反馈,及时采取加固处治措施,从而提升施工的稳定性,保证隧道建设的安全,防止各种险情和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因此,隧道施工监测以及相应的变形超标处治技术问题探究就非常的关键。本文以元江至蔓耗高速公路芒巩隧道工程为依托,在深入分析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按照芒巩隧道地质勘测数据,以及施工的主要方案图,需要针对芒巩隧道各个部位、不同围岩等级、不同支护类型段落的施工方法进行研究,从洞口洞身土石开挖、监控量测等施工方法进行论述;采用非接触测量法对围岩初支进行收敛量测,来监控洞室稳定状态,利用统计学原理、Excel趋势线与数据回归分析,对量测数据完成及时的计算以及处理,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中相关规定,判断隧道围岩稳定和支护效果。结合隧道开挖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石(土)属性,分析围岩初支异常变形的成因,同时采取必要加固措施,通过处治方案的研讨与优化,使用永久与临时结合的变形超标段处治技术,极大的提升了隧道初支变形超标段处治施工的安全性。变形超标段处治施工完毕后,采用传感器电测法对变形处治段进行应力-应变量测,监控成洞受力变形情况,对于评价变形处治的变形效果以及基本特征进行检验。完成资料的分析,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
王艺浩[4](2020)在《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山区路面结构尺寸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高速公路网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逐渐从公路建设的快速高峰期向养护和维修为主的管养期转型,在全国各地的旧路维修或改扩建之前,对道路进行检测是获取工程参数资料、评价工程质量、确定养护或改扩建方案的必要手段。传统路面结构尺寸检测方法主要以人工现场测量为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技术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尤其是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植被茂盛的山区道路。如何不干扰正常交通而快速准确获取山区道路信息是目前道路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作为新兴测绘技术,突破传统测绘单点测量的方式,可直接快速获取目标的表面信息,具有高精度、测速快、无接触等特点,同时搭载的数码相机使点云具有颜色,为点云数据处理分析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基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道路检测可显着缩短项目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人力,提升道路检测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车载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获取的海量激光点云数据,通过点云算法和处理软件的联合运用,提取道路重要参数并验证了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应用于传统路面结构尺寸检测的可行性;其次,以逆向建模的方式构建出实体路面模型,与假设模型进行偏差对比,突破单点对比的传统检测思想,实现模型整体检测,使其在整体把控中具有实际意义。此外,借助BIM技术和点云可视化特性,基于点云数据提取的参数建立道路现状BIM模型,实现三维可视化与信息化的集成。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于山区道路人工检测难的现状问题,针对路面宽度、横坡及边坡坡度介绍了传统检测方法手段,并在此基础上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对比,继而详细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基本原理、系统分类及测量误差。(2)基于丰富的点云算法和处理软件,对道路点云进行点云去噪、点云精简、点云滤波等处理,结合布料模拟滤波与点云属性(点云法向量、点云曲率)实现对道路点云的细致分类以及路面点云的提取,为后续路面建模及检测提供数据基础。(3)基于山区道路的激光点云数据,通过断面剖切的方法提取道路横断面点云数据并量测出道路检测涉及的路面宽度、横坡、边坡坡度等内容,对比传统人工测量结果完成公路自检表,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路面结构尺寸检测的可行性。(4)通过Geomagic软件对分类后的路面点云创建实体模型,与假设路面模型进行整体偏差对比,以不同的颜色展示偏差的大小和位置,突破传统测绘单点比较,实现模型整体把控和可视化检测。此外,为符合三维信息化要求,基于点云提取数据创建现状道路BIM模型。
朱俊辉[5](2020)在《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整体吊装沉管施工关键技术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管道建设领域,一些设施需要跨越江河涌道、公路铁路、桥梁等,给施工带来一定难度,本文结合容奇、桂洲水厂取水构筑物迁建及原水管道工程项目杏坛段,对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在过江河水下沉管施工的工艺进行研究,论文采用了PDCA循环、系统理论、数值统计、有限元以及无人机摄影技术等对整体吊装沉管施工技术工艺原理、结构体系、资源配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环保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艺方面,采用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整体吊装沉管施工技术原理中“河堤上整体焊接钢管,整体起吊下水”,固定吊点,分步起吊,每步起吊高度控制在20cm~25cm范围内,钢管环向变形率控制在1%~2%范围内,可以防止钢管焊接处应力集中,能够有效控制曲折钢管整体起吊下水时管焊缝及管材不会拉裂、压屈或拉弯;(2)在资源配置方面,应用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整体吊装沉管施工技术中多船抬吊的整体吊装沉管施工技术,大型起重船成本利润率9.74%,是实施整体吊装的成本控制的关键设备;(3)在进度控制方面,通过网络优化,将钢管整体焊接与水下沟槽开挖同步作业,整体吊装沉管与固管回填等关键施工工序的流水作业,实际进度比合同进度提前了20d-30d,关键工期节省了25%;(4)在质量控制方面,结合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QC活动,有效解决了钢管整体焊接及整体吊装钢管环向变形率等关键问题,钢管吊装下水安装到位后压力水试验合格率达到100%,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5)采用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整体吊装沉管施工技术,经工程实践证明,可节约实际成本约为施工预算成本的1%,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郭琳[6](2020)在《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RTK在田桓铁路定测阶段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RTK应用于中线放样、纵横断面测量、隧道口测图等具体任务。RTK不仅仅只是在测图和图根导线测量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工程领域也大有可为,尤其是程序功能的强大更能说明RTK给测量外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余纪远[7](2019)在《模板比试法在特高压线路无跨越架跨越施工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务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2条重点输电通道工程的开工建设,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工程建设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特高压送电线路建设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高压架空线跨越被跨越物尤其是电力线路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条件,迅速对特高压架空线特别是大截面导线跨越施工风险点做出研判,制定出针对性的优选方案尤显必要。本研究在总结现有特高压输电线路张力架线常见跨越施工方法的基础上,以某±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大截面导线张力架线阶段无跨越架跨越施工为背景,以张力架线施工阶段特高压架空线和无跨越架封顶网用承载索为研究对象,在架线施工平断面图内基于CAD环境二次开发利用模板比试法绘制架空线和承载索各类放线曲线的方法,分析求解特高压架空线和无跨越架封顶网用承载索的张力、弧垂及对地物安全距离,同时根据相关求解结果进行无跨越架跨越系统受力工器具的计算选型。结果表明,该分析求解方法有效提升了跨越施工计算校验直观性和便捷性,为施工企业制定工程类似特殊跨越和无跨越架跨越施工方案提供了参考和启发。
梁志远[8](2019)在《基于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表明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应用上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的优点,在面对其他的特殊环境也能够精准测量,这是其他测量手段所不具备的能力。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能实现控制点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放样、路基横面测量、隧道位置和定点测量等应用。浅谈基于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实践应用。
张莹莹[9](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刘建东[10](2019)在《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文中指出路基压实质量的好坏对路基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压实度和回弹模量是路基压实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压实质量检测方法存在损伤路基结构、操作过程复杂、检测数据误差大等问题。以在建延崇高速公路张家口段为工程背景,针对这些压实质量检测方法的不足,深入研究了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和PFWD两种新型无损检测设备在尾矿路基稳点性与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对尾矿填料进行室内试验,得出该尾矿填料为级配良好填料的结论,同时得到了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关系,证明尾矿填料满足承路基载能力要求。对两种新型检测仪器的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说明了两种设备的检测原理、测试流程等,得出PFWD在改变落锤高度情况下,压力与弯沉的线性关系,证实用线弹性理论分析PFWD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两种回弹模量之间的对数关系。结合尾矿路基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路基施工工艺做了说明。针对压实度检测在尾矿路基压实质量施工过程控制中的问题,立足尾矿路基施工现场,首次采用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PFWD和表面沉降差法对现场布设测点进行一对一检测,利用统计学中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两种快速检测设备回弹模量指标与表面沉降法沉降差指标之间的对数关系,考虑安全系数,提出基于两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压实质量施工过程回弹模量控制标准。采用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PFWD参与路基压实质量验收,通过与规范中标准方法贝克曼梁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两种回弹模量指标与贝克曼法反算模量与弯沉值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确定了满足延崇高速公路测试段弯沉验收要求的回弹模量标准值,并提出基于两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压实质量回弹模量验收标准。
二、坐标放线法在公路一次定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标放线法在公路一次定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野外路线一次测设程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程序设计 |
2 程序系统功能及使用方法 |
2.1 导线测设系统 |
2.2 曲线测设系统 |
2.3 坐标放线系统 |
3 结束语 |
(2)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微扰动研究现状 |
1.2.2 盾构隧道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3 监测数据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坑开挖紧邻隧道微扰动及控制措施 |
2.1 引言 |
2.2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变形机理 |
2.3 支护结构和地表变形特征 |
2.4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的微扰动控制 |
2.4.1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微扰动的控制途径 |
2.4.2 深基坑施工紧邻环境微扰动控制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紧邻隧道基坑群开挖优化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PLAXIS3D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3.3.1 PLAXIS3D简介 |
3.3.2 土体硬化模型 |
3.4 数值分析 |
3.4.1 数值模拟分析思路 |
3.4.2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
3.4.3 模型验证 |
3.4.4 施工步简化 |
3.4.5 不同开挖顺序影响模拟分析 |
3.4.6 各分区单独开挖影响模拟分析 |
3.4.7 支撑刚度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3.4.8 地下连续墙厚度影响模拟分析 |
3.4.9 结论及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感测技术及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 |
4.1 引言 |
4.2 光纤传感及其分布式数据介绍 |
4.2.1 光纤传感器概述 |
4.2.2 光纤感测技术得到的分布式数据前处理 |
4.3 可视化平台总体设计 |
4.3.1 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的背景和意义 |
4.3.2 盾构监测数据可视化平台选择 |
4.3.3 可视化系统的模块和实现工具 |
4.3.4 BIM介绍 |
4.3.5 Revit |
4.3.6 Dynamo |
4.4 几何模型 |
4.4.1 隧道实体模型建立 |
4.4.2 地层模型和周边环境 |
4.5 数据模型 |
4.5.1 真实状态呈现 |
4.5.2 真实状态结合颜色映射可视化 |
4.5.3 云图呈现 |
4.5.4 线状数据呈现 |
4.6 南京地铁隧道光纤监测及数据可视化 |
4.6.1 隧道光纤监测系统 |
4.6.2 可视化呈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芒巩隧道施工监测及初支变形超标段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隧道施工监测工作现状 |
1.2.2 国内外隧道施工异常变形处治技术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芒巩隧道施工技术 |
2.1 隧道概况 |
2.1.1 隧道工程简介 |
2.1.2 隧道区地层岩性构成 |
2.1.3 隧道区段水文地质条件 |
2.1.4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 |
2.2 隧道设计方案 |
2.2.1 隧道设计技术标准 |
2.2.2 洞身段设计支护方案 |
2.3 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方法 |
2.3.1 进洞方法 |
2.3.2 洞身开挖方法 |
2.3.3 洞身支护技术 |
2.4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
2.4.1 监控量测目的 |
2.4.2 监控量测流程 |
2.4.3 监测内容及设备 |
2.4.4 检测原理和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芒巩隧道施工监测技术 |
3.1 现场测点布置 |
3.1.1 非接触变形监测反射片布设方法 |
3.1.2 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测点布置 |
3.1.3 传感器埋设 |
3.2 监控量测频率 |
3.3 芒巩隧道施工监测 |
3.3.1 本期隧道施工情况 |
3.3.2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 |
3.3.3 现场监控量测 |
3.4 监测数据分析 |
3.4.1 数据处理及分析依据 |
3.4.2 回归曲线 |
3.4.3 成果汇总表 |
3.4.4 监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初支异常变形处治技术 |
4.1 围岩初支异常变形段概况 |
4.1.1 围岩地质 |
4.1.2 设计支护参数 |
4.1.3 围岩及初支变形情况 |
4.2 围岩及初支变形处治 |
4.2.1 临时支撑加固 |
4.2.2 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 |
4.3 临时加固过程中的监控量测 |
4.3.1 监测断面布置 |
4.3.2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4.3.3 成果汇总表 |
4.3.4 监测结果 |
4.3.5 围岩变形趋于稳定后的隧道断面尺寸测量 |
4.4 钢拱架拆除、换拱架施工 |
4.5 换拱段防水层及二衬施工 |
4.5.1 换拱段防水层施工 |
4.5.2 换拱段二次衬砌施工 |
4.6 本章小结 |
5 初支异常变形处治效果评价 |
5.1 实测资料及传感器数据分析结果 |
5.2 围岩与初支间接触压力 |
5.3 围岩与钢拱架初支间接触受力 |
5.4 初支喷射混凝土与二衬砼接触应力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山区路面结构尺寸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路激光扫描测量的应用现状 |
1.2.2 公路激光扫描测量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道路检测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2.1 传统道路检测技术 |
2.2 三维激光扫描原理 |
2.2.1 激光测距原理 |
2.2.2 激光扫描工作原理 |
2.3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分类 |
2.3.1 按搭载平台分类 |
2.3.2 按扫描距离分类 |
2.4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误差 |
2.4.1 仪器误差 |
2.4.2 目标反射面引起的误差 |
2.4.3 .外界条件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点云数据的预处理研究 |
3.1 点云数据概述及处理平台 |
3.2 点云去噪 |
3.2.1 噪声来源与类型 |
3.2.2 经典滤波去噪方法 |
3.2.3 离群点剔除 |
3.3 点云精简 |
3.3.1 精简准则 |
3.3.2 点云精简方法 |
3.3.3 体素栅格滤波 |
3.4 实验分析 |
3.4.1 离群点去噪实验 |
3.4.2 精简对比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点云属性的分类研究 |
4.1 点云属性 |
4.1.1 点云法向量计算 |
4.1.2 点云曲率计算 |
4.2 布料模拟滤波 |
4.2.1 布料模拟原理 |
4.2.2 滤波算法流程 |
4.2.3 滤波参数设置 |
4.3 点云分类实验分析 |
4.3.1 布料模拟滤波实验 |
4.3.2 基于点云属性的分类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区道路路面检测实验 |
5.1 实验数据 |
5.2 软件介绍 |
5.2.1 Geomagic |
5.2.2 Civil3D |
5.3 道路检测实验 |
5.3.1 平面位置检测 |
5.3.2 纵横断面提取 |
5.3.3 路面结构尺寸检测 |
5.3.4 路面模型整体检测 |
5.4 道路建模实验 |
5.4.1 BIM技术简介 |
5.4.2 道路BIM建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整体吊装沉管施工关键技术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概述 |
2.1 技术经济指标 |
2.2 关键问题 |
2.3 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整体吊装沉管施工系统理论 |
3.1 整体吊装施工概述 |
3.2 整体吊装施工装置 |
3.3 沉管施工工艺流程 |
3.4 整体吊装沉管施工监控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体吊装沉管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2 整体吊装沉管施工方案分析 |
4.2.1 整体吊装沉管工艺流程 |
4.2.2 整体吊装沉管方案设想 |
4.3 整体吊装关键技术分析 |
4.3.1 整体焊接工艺问题 |
4.3.2 水下沟槽开挖问题 |
4.3.3 钢管变形控制问题 |
4.3.4 钢管浮运协同问题 |
4.4 沉管阶段关键技术分析 |
4.4.1 注水下沉控制问题 |
4.4.2 固管回填施工要点 |
4.5 施工阶段控制关键技术分析 |
4.5.1 资源配置 |
4.5.2 质量控制 |
4.5.3 安全措施 |
4.5.4 环保措施 |
4.5.5 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及无人机摄影技术的实证研究 |
5.1 工程背景 |
5.2 基于有限元分析在整体吊装沉管施工中的应用 |
5.3 基于无人机摄影技术在整体吊装沉管施工监控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效果和效益分析 |
6.1 工程效果 |
6.2 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方案调查评估表 |
附录二 专家调查评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线测量的具体做法 |
2 线路纵横断面测量及纵横断面图的绘制 |
3 隧道口测图 |
4 结语 |
(7)模板比试法在特高压线路无跨越架跨越施工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线索张力放线曲线模板建立及绘制 |
2.1 线索张力放线曲线模板的建立 |
2.2 放线曲线函数的适用范围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跨越架承载索模型建立及计算 |
3.1 无跨越架跨越方案的施工条件及布置要求 |
3.2 无跨越架承载索建模与分析 |
3.3 无跨越架系统受力模型建立及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板比试法在无跨越架跨越施工中应用 |
4.1 现场施工条件 |
4.2 控制档承载索张力分析与求解 |
4.3 封网装置主承载索的相关参数计算和选型 |
4.4 其它主要施工工器具的受力分析和选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GPS-RTK技术的概念 |
2 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 |
3 GPS-RTK技术的优点 |
3.1 精准度高 |
3.2 数字化的形象表达 |
3.3 仪器操作简单 |
4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准备工作 |
5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
5.1 建立测量区域平面控制网络 |
5.2 建立高程控制测量网 |
5.3 控制点的复测 |
5.4 高速铁路线路中线即边坡的放线工作 |
6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
6.1 信号问题 |
6.2 独立性问题 |
6.3 外在因素 |
6.4 测量操作和测量仪器 |
7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测量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
8 结束语 |
(9)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件空间信息 |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
2.2.1 设计阶段 |
2.2.2 生产运输阶段 |
2.2.3 施工安装阶段 |
2.2.4 运营维护阶段 |
2.2.5 拆除回收阶段 |
2.3 构件空间信息 |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3.1 数据库 |
3.1.1 建筑信息模型 |
3.1.2 地理信息系统 |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
3.2 数字测量技术 |
3.2.1 GNSS定位系统 |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2.4 摄影测量技术 |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
3.3.1 自动识别技术 |
3.3.2 追踪定位系统 |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
4.2.2 设计阶段 |
4.2.3 生产阶段 |
4.2.4 装配阶段 |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
4.3.2 构件施工装配 |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
5.2.4 构件装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各章内容归纳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鸣谢 |
(10)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尾矿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
1.2.2 铁尾矿料的工程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铁尾矿料路基施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铁尾矿料路基施工质量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铁尾矿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指标试验研究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 尾矿填料放射性分析 |
2.3 尾矿填料化学组成 |
2.4 颗粒筛分试验 |
2.5 击实特性试验 |
2.6 铁尾矿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尾矿路基施工及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段设置及铁尾矿路基包边土施工 |
3.2.1 试验段目的 |
3.2.2 试验段实施要求 |
3.2.3 铁尾矿路基包边土施工 |
3.3 表面沉降法及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FWD和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工作原理 |
4.1 概述 |
4.2 PFWD特性分析 |
4.2.1 测试原理和性能参数 |
4.2.2 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
4.2.3 测试压力与弯沉关系研究 |
4.3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特性分析 |
4.3.1 测试原理 |
4.3.2 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
4.4 设备快速检测方法优点分析 |
4.5 设备测试结果稳定性和相关性分析 |
4.5.1 设备测试结果稳定性分析 |
4.5.2 E_p与E_d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尾矿路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常用验收方法及现场快速检测 |
5.2.1 贝克曼梁法 |
5.2.2 现场检测方案 |
5.2.3 检测结果 |
5.3 压实过程沉降差与E_d、E_p相关性分析 |
5.3.1 对比检测方案 |
5.3.2 回弹模量E_d与沉降差ΔH关系 |
5.3.3 动回弹模量E_p沉降差ΔH关系 |
5.4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和贝克曼梁弯沉相关性分析 |
5.4.1 E_d与E_1相关性分析 |
5.4.2 E_d与l相关性分析 |
5.5 PFWD和贝克曼梁弯沉相关性分析 |
5.5.1 E_p与E_1相关性分析 |
5.5.2 E_p与l相关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坐标放线法在公路一次定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野外路线一次测设程序系统[J]. 刘书元.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10)
- [2]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D]. 周钊. 东南大学, 2020(01)
- [3]芒巩隧道施工监测及初支变形超标段处治技术研究[D]. 秦文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山区路面结构尺寸检测研究[D]. 王艺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大口径长距离输水钢管整体吊装沉管施工关键技术及实证研究[D]. 朱俊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RTK技术在铁路定测中的应用[J]. 郭琳. 建筑与预算, 2020(03)
- [7]模板比试法在特高压线路无跨越架跨越施工中的研究及应用[D]. 余纪远. 广西大学, 2019(06)
- [8]基于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实践探讨[J]. 梁志远. 建筑技术开发, 2019(22)
- [9]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D]. 刘建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