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离开关拉杆结构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游贤衡[1](2013)在《高压隔离接地模块三维静电场分析及结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用电量的上升,输电距离越来越长,电力系统的最高电压等级也必将进一步提高,要解决有关电气设备中绝缘的问题也日趋困难。正是由于电气设备工作电压提高,其绝缘材料越用越多,绝缘的费用在设备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对高压电器的绝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场数值计算对于研究高压电气设备的结构设计以及改善其绝缘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为了解高压GIS隔离接地模块气室内部的三维电场强度分布情况,首先在三维造型软件中建立了几何模型,并基于电场数值分析理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气室三维静电场数学模型;然后在有限元软件中针对实际模型的复杂型,运用智能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对计算模型重点分析区域采用网格细化并检查单元质量,解决了智能划分网格后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对隔离接地模块的气室整体进行三维电场强度计算和分析。通过对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的三维电场数值分析,得到其气室整体及环氧树脂浇注绝缘件的电位及电场强度分布云图,结果表明隔离开关动静触头之间的气体间隙是场强的集中区域,可以通过改变电极形状或增大绝缘间隙以改善该区域的电场分布,气室中SF6绝缘气体的电场强度最大值小于击穿场强,同时环氧树脂浇注绝缘件的电场强度最大值也低于沿面闪络场强值,都具有一定的绝缘裕度。通过对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的工频耐压试验和雷电冲击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整个绝缘结构的可靠性,气室整体不会发生击穿现象和沿面闪络现象,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在对绝缘结构数值分析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改变隔离接地模块气室中隔离开关动、静触头和接地开关动、静触头的圆角半径并运用Matlab曲线拟合功能,对电极形状进行了较为合理的改进,然后为了增大盘式绝缘子的爬电距离及降低沿面闪络场强值,对盘式绝缘子进行了结构设计,减小了盘式绝缘子的电场强度最大值。通过对高压GIS隔离接地模块三维静电场的数值分析,实现了计算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大型工程运用开关设备的三维静电场分析,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为高压电器设备的整体和内部绝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兴强[2](2019)在《一种高压直流隔离开关设计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特高压电网是指交流1OOOkV及以上电压的交流电网和直流±800kV及以上的直流电网,特高压电网将大大提升电网的输电能力,具有输送距离远、输送容量大、低损耗输送电力、单位容量成本低和节约土地资源等特点。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将建成“三纵三横”的特高压骨干网架以及13项直流输电工程(其中特高压直流工程10项)。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相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投运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越来越多,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总长约26000千米,输送容量达到9440万千瓦。±816kV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是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重要的一次设备,我公司在自身优势基础上自主研发±816kV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即是为了满足国内特高压电力建设的需要,占据国内隔离开关行业技术制高点,也可以将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本文在回顾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816kV直流隔离开关的自主开发研制。论述了该高压直流隔离开关的原理、总体结构和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然后从通流能力、主导电平衡结构、平衡弹簧的结构、无线电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直流隔离开关的具体设计计算,开发研制的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最后通过了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升试验、覆冰试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试验、额定短时耐受电流试验、机械寿命试验、绝缘试验等全套型式试验项口。型式试验表明,开发研制的高压直流隔离开关具有以下特点:产品设计合理、产品外形美观、结构科学合理、动作原理先进、操作稳定可靠、机械及电气性能优良,符合国家节能降耗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公司已中标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山西晋北-江苏南京±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出口巴西美丽山等多个特高压直流工程,该产品的研发成功促进了公司快速进入直流输变电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经济效益。
孙玉洲,李付永,郭海涛,王巧红,夏立国,师丽芳,刘本学,柴影辉[3](2021)在《800 kV交流隔离开关的机构运动分析及平衡弹簧优化设计》文中提出800 kV交流隔离开关是超高压变电站关键装备之一,其平衡弹簧是减轻所需外载荷、提高装备可靠性的重要组件。围绕800 kV高压隔离开关展开研究,首先基于运动简图进行主闸刀的机构运动分析,获得隔离开关结构势能的理论方程。然后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利用Adams平台建立隔离开关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得到开、合闸动作时初始设计条件下平衡弹簧的弹性势能与运动机构重力势能差值的仿真结果。为进一步缩小弹簧势能和机构势能的差值,对平衡弹簧进行优化设计,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平衡弹簧势能与机构势能差值的最大变化量比初始方案减少了约28%,即隔离开关工作时所需外载荷大大减小。
张凯[4](2019)在《12kV固体绝缘开关主回路模块电场及温度场研究》文中认为12kV固体绝缘开关柜作为中压开关设备的一员,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输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受固体绝缘开关柜运行可靠性的影响,而固体绝缘开关柜运行的可靠性又受其耐热性能与绝缘性能的约束。如何预防固体柜因过热造成的器件老化、机械强度下降和因绝缘裕度过低导致间隙击穿等问题已成为固体柜的研究关键点。本文对某12kV固体绝缘开关柜进行数学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型柜体稳态工况下的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然后计算了该型柜体主回路模块的静电场分布并对局部区域进行优化,使其满足绝缘设计的要求。最后对新型2500A大电流固体绝缘开关柜进行温度分布研究与优化,为固体绝缘开关柜的热设计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建立12kV固体绝缘开关柜的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及基本传热学理论,在考虑交流电集肤效应、导体接触电阻、温升试验连接母排等因素的影响下,对额定电流为1250A的三维整柜模型进行温度场仿真计算与分析。参照国家标准的中压开关设备温升试验要求对样机进行温升试验,利用热电偶测量并记录载流回路导体各关键点温升情况。在此基础上与仿真结果进行数据对比,误差维持在0.8%9.2%范围以内,表明了所运用的温度场仿真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可为相关固体绝缘开关产品的热设计提供参考。2、建立12kV固体绝缘开关柜主回路模块的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 Maxwell对其进行三维静电场仿真计算与分析。通过增大绝缘拉杆圆角和加长屏蔽网长度的方式对主回路模块局部场强过高的区域进行优化,改善了周围的场强分布。通过对样机进行局部放电、工频与冲击耐压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3、运用上述热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新型2500A大电流固体绝缘开关柜的内部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情况,提出了内部结构与绝缘材料性能改善两方面的温升优化方案。内部结构的改善增加了整体的进出气通道,助增了柜内各室之间气流的交换流动。绝缘材料性能的改善提升了导体的热传导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柜内的整体温度,可为同类型产品的散热优化提供参考帮助。
葛栋,田阳,田洪迅,黄河,高鑫淼[5](2020)在《500 kV GIS隔离开关绝缘击穿典型故障分析》文中认为GIS设备在高电压等级骨干电网应用广泛,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文中针对某变电站一起500 kV GIS隔离开关绝缘击穿故障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通过现场故障特征、理论仿真计算、返厂解体检查多手段对故障气室绝缘击穿进行全面分析。其次综合各种信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厂内溯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认故障原因为隔离开关绝缘拉杆表面纤维起层,产生异物引起电场畸变,同时其绝缘裕度小,导致击穿放电。最后根据故障原因,提出针对此类故障后续应对措施。
邓虎[6](2016)在《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课题内容是对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绝缘特性是衡量开关柜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工频耐压试验、雷电冲击试验及局部放电试验是绝缘特性试验主要项目。文中将以两个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环保型环网柜绝缘特性的研究。首先讲述研制12kV环保型环网柜是一种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发展动态。其次对环网柜概念、分类、功能及位置进行描述,并对传统空气环网柜、SF6环网柜与市场主流的固体环网柜、环保气体环网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环保型气体环网柜是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以某公司新一代12kV环保型环网柜型式试验为基础,具体分析12kV环保型环网柜功能特点,并研究对比氮气、干燥空气与SF6气体绝缘特性。文中重点讲述环网柜绝缘特性中工频耐压试验和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试验,并对环网柜三相真空相柱进行了电场仿真,通过五组实验,分别为原模型电场仿真、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外部屏蔽罩、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优化外部屏蔽罩进行电场分析,解决了电场场强击穿问题。最终新型环网柜在西安高压研究所顺利完成所有型式试验,并于2015年7月中下旬量产。第二部分为12kV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研究。关于中置柜绝缘特性研究,论文重点探讨其中局部放电问题。首先对12kV中置柜国内外发展状态、绝缘特性中关于局部放电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主要讲述某公司一款AMS中置柜产品及局部放电特性介绍、实验原理和局部放电测量方法。最后以某公司12kV中置柜整柜局放试验局放量小于10pC为例进行分析。重点对三台中置柜整柜测局放试验、单柜测局放试验及各零部件测局放试验,一步一步排查产生局放超标原因,最终找出局部放电量最大点位于电流互感器与母排的连接处。并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试验中的单个电流互感器和两个电流互感器分别进行电场仿真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陈士刚[7](2019)在《基于多路振动信号融合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隔离开关不仅保证着正常用电,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还可对其进行隔离,因此对高压隔离开关进行故障监测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 GW4B-252DW型高压隔离开关三维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计算了合闸、分闸、合闸不到位等三种状态下隔离开关固有频率和振型。利用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建立高压隔离开关传动机构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际工况对其进行分合闸动态过程仿真;分析了高压隔离开关连杆松动常见故障下机械特性变化规律,得到各故障情况下驱动力矩波形和触头接触力的变化特性,提出基于振动信号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制了高压隔离开关数据采集装置,通过传感器采集振动、操动电机的电压和电流信号。开发了基于LabVIEW平台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信号采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功能。针对GW4B-252DW隔离开关开展了故障模拟试验,现场模拟了高操作电压、低操作电压、传动装置松动(拐臂、极间、相间)、螺栓松动、闭锁松动等7种故障。采集正常和模拟故障情况下的6路振动信号及操动电机的电压电流信号,建立了8类典型状态数据库。针对隔离开关振动信号,采用时域与频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特征因子提取。对振动信号分别进行预处理、特征因子提取与融合、因子权重计算与筛选处理,建立故障特征库;利用形态学和小波包方法对振动信号去噪,分别提取了振动幅值极大值点时刻、经验模态分解能量矩作为振动信号时频特征因子。鉴于存在单路振动信号特征因子对传动机构松动型故障识别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多路振动信号特征进行融合;然后将Relief算法应用到特征量权重计算中,并根据权重值计算结果,实现特征因子的优化;最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多路振动信号IMF能量矩有效性进行验证的特征因子提取方法。在特征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学习与状态预测,利用Matlab GUI完成基于SVM的故障识别系统开发。针对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中存在的故障种类不完备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不完备故障类别下基于Multi-SVDD建立可识别出未知异常和已知故障种类的诊断方法,增强了诊断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多路振动特征融合后更适用于隔离开关故障诊断;经ReliefF算法对特征量进行优化后可提高故障诊断准确率。
翟鹏飞[8](2013)在《12kV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简称SIS)是采用固体绝缘材料作为主绝缘介质的环网开关设备,它将真空灭弧室及其导电连接、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主母线等主导电回路单一或组合后用固体绝缘介质包覆封装为一个或几个具有一定功能,并可再次组合和扩展的具备全绝缘、全密封性能的模块,人可触及的表面涂覆有导电或半导电屏蔽层并可直接可靠接地的环网开关设备;是配电网系统向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的一种新型中压开关设备。本文首先论述了对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产品一次典型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在对各主要元器件和部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产品的总体结构。分析了固封用真空灭弧室的要求;并详细阐述了采用三工位真空灭弧室作为隔离断口和三工位开关的可接受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固体单元极柱,并采用软件对其进行了电磁场分析,证实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阐述了开关设备对操作机构的要求,以及分析了操作机构的各项机械特性参数,并设计了断路器单元的操作机构;针对首次应用的三工位真空灭弧室作为三工位开关,通过分析,专项设计了三工位绝缘拉杆和三工位操作机构。对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其它一次关键部件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设计说明。同时还简述了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各功能室的结构和方式,以及常见的组合方案。最后简述了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在研制过程中的试验验证,以及按国家标准进行的型式试验的验证,证明了本项目研究产品是成功的,可以进行生产量化。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做为一种新型的中压开关设备,比以往的开关设备更能适应目前国家坚强智能电网的要求,且国家电网公司在文件和政策上已经给出了一定的引导和支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使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成为中压开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于晓翔[9](2021)在《500kV高压开关设备隔离开关绝缘拉杆故障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一起500kV高压开关设备跳闸故障开展解体分析,确认故障原因是由于其隔离开关绝缘拉杆的内部缺陷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劣化,导致绝缘拉杆发生沿面闪络。随后在重合闸过程中,绝缘拉杆击穿产物同动触头屏蔽罩掉落在水平盆式绝缘子表面,导致绝缘子发生沿面闪络后在强送的过程中被击穿。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生产工艺改进建议,提升设备可靠性。
廖巍,季怡萍,周谷亮,曹培,徐鹏[10](2020)在《126 kV GIS三工位隔离开关用绝缘拉杆击穿故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分析一起126 kV GIS三工位隔离开关用绝缘拉杆击穿故障原因,通过对绝缘拉杆进行外观检查、耐压及局放试验、X射线检测、解剖观察、电场仿真分析等试验,判定故障的主要原因为绝缘拉杆电场结构设计不合理。金属嵌件与真空浸胶管相交联的三界面场强位置未采取合适的电场屏蔽设计,导致三界面位置楔形气隙及附近气孔直接暴露在高场强下,产生局部放电,长期局放造成绝缘材料劣化,最终发生击穿故障。
二、隔离开关拉杆结构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隔离开关拉杆结构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隔离接地模块三维静电场分析及结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2 高压GIS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高压GIS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高压GIS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高压GIS的发展趋势 |
1.3 高压GIS介绍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维静电场分析的有限元法 |
2.1 静电场有限元法基础 |
2.1.1 有限元法的发展 |
2.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2.1.3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
2.1.4 ANSYS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2.2 静电场分析理论基础 |
2.3 计算三维电场的有限元原理 |
2.4 影响SF_6气体击穿场强的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的电场数值分析 |
3.1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的工作原理 |
3.2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三维造型 |
3.2.1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2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绝缘结构的建立 |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1 整合模型 |
3.3.2 单元选择 |
3.3.3 定义材料参数 |
3.3.4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剖分 |
3.4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气室的三维电场计算与分析 |
3.5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电场计算的绝缘校核 |
3.5.1 SF_6气体击穿场强值的确定 |
3.5.2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的绝缘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绝缘强度的耐压试验 |
4.1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交流工频耐压试验 |
4.1.1 试验原理 |
4.1.2 试验设备选型 |
4.1.3 试验方法 |
4.2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冲击耐压试验 |
4.2.1 试验设备 |
4.2.2 冲击电压发生器基本原理 |
4.2.3 冲击耐压试验 |
4.3 126kV等级隔离接地模块平行板间电场强度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绝缘结构改进 |
5.1 ZF32-126隔离接地模块电极形状的改进 |
5.1.1 电极形状的改进方案 |
5.1.2 改变电极圆角后的静电场分析 |
5.1.3 电场曲线拟合 |
5.2 盘式绝缘子的结构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缩略词 |
附录C GB7674《72.5kV及以上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
附录D GB1985《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技术参数 |
(2)一种高压直流隔离开关设计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800kV直流隔离开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直流隔离开关设计 |
2.1 直流隔离开关总体结构设计 |
2.2 直流隔离开关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 直流隔离开关的动作原理 |
2.4 直流隔离开关设计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难点 |
2.4.1 直流隔离开关主回路绝缘方案设计 |
2.4.2 直流隔离开关的温升方案设计 |
2.4.3 直流隔离开关保障通流能力的技术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流隔离开关的设计计算 |
3.1 直流隔离开关通流能力计算 |
3.1.1 导体通流能力计算 |
3.1.2 触头通流能力计算 |
3.2 直流隔离开关主导电平衡结构设计 |
3.2.1 隔离开关动触头运动轨迹计算 |
3.2.2 拉杆偏心轨迹计算 |
3.2.3 隔离开关齿轮强度校核 |
3.3 直流隔离开关平衡弹簧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
3.3.1 平衡力矩法设计计算 |
3.3.2 重力势能法设计计算 |
3.3.3 平衡弹簧结构设计 |
3.3.4 平衡补偿 |
3.4 直流隔离开关无线电模拟计算 |
3.4.1 ANSYS计算机软件模拟计算 |
3.4.2 实际试验结果对比 |
3.4.3 计算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隔离开关的型式试验 |
4.1 型式试验项目 |
4.2 直流隔离开关的操作和机械寿命试验 |
4.2.1 操作和机械寿命试验的标准规定 |
4.2.2 操作和机械寿命试验过程 |
4.2.3 操作和机械寿命试验数据整理 |
4.2.4 试验结论 |
4.2.5 试验总结 |
4.3 直流隔离开关的温升试验 |
4.3.1 温升试验的标准规定 |
4.3.2 温升试验过程 |
4.3.3 温升试验数据整理 |
4.3.4 试验结论 |
4.3.5 试验总结 |
4.4 直流隔离开关的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 |
4.4.1 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过程 |
4.4.2 试验结论 |
4.4.3 试验总结 |
4.5 直流隔离开关的绝缘试验 |
4.5.1 绝缘试验的标准规定 |
4.5.2 绝缘试验过程 |
4.5.3 试验结论 |
4.5.4 试验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型式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案例 |
5.1 型式试验结果 |
5.2 实际应用案例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800 kV交流隔离开关的机构运动分析及平衡弹簧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超高压隔离开关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 隔离开关主闸刀机构运动分析 |
2.1 主闸刀机构组成及运动简图 |
2.2 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2.2.1 空间驱动四连杆机构分析 |
2.2.2 导电杆展开机构运动分析 |
3 平衡弹簧的仿真分析及优化 |
3.1 开关主闸刀动力仿真模型 |
3.2 仿真结果分析 |
3.3 平衡弹簧优化分析 |
3.3.1 弹簧系统优化设计 |
3.3.2 优化结果对比 |
4 结论 |
(4)12kV固体绝缘开关主回路模块电场及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固体绝缘开关柜仿真分析基础理论 |
2.1 热源探究与传热理论 |
2.2 传热学基础理论 |
2.3 电场基本理论 |
2.4 固体绝缘开关柜结构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2kV固体绝缘开关柜温度场建模分析及温升试验 |
3.1 温度场仿真基本过程 |
3.2 模型建立 |
3.3 各导体固有阻值计算 |
3.3.1 集肤效应影响分析 |
3.3.2 各导体功率值计算 |
3.4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3.5 温升试验与仿真计算准确性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2kV固体绝缘开关柜电场建模分析及型式试验 |
4.1 电场仿真基本过程 |
4.2 主回路模块合闸状态电场计算分析 |
4.3 主回路模块绝缘强度优化 |
4.4 主回路模块分闸状态电场计算分析 |
4.5 型式试验 |
4.5.1 局部放电试验 |
4.5.2 工频耐压试验 |
4.5.3 雷电冲击耐压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大电流固体绝缘开关柜温升优化研究 |
5.1 新型固体柜温度场研究与分析 |
5.2 温升优化方案及建议 |
5.2.1 内部结构改进 |
5.2.2 绝缘材料导热性能提升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500 kV GIS隔离开关绝缘击穿典型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故障概述 |
2 理论仿真计算 |
2.1 操作过电压分析 |
2.2 隔离开关电场分析 |
3 返厂解体检查 |
3.1 故障精准循迹 |
3.2 厂内记录追溯 |
3.3 隔离开关装配试验 |
3.4 绝缘拉杆抽样试验 |
3.4.1 X射线探伤试验 |
3.4.2 局放及耐压试验 |
4 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
4.1 原因分析 |
4.2 后续措施 |
5 结语 |
(6)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制 12kV环保型环网柜是一种发展趋势 |
1.1.2 最大允许局部放电量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环保型环网柜国内外发展动态 |
1.2.2 中置柜局部放电量测量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气、SF6、固体、环保型环网柜对比与研究 |
2.1 环网柜的概念 |
2.1.1 高压开关柜 |
2.1.2 环网柜的概念 |
2.2 环网柜的分类、功能及电网中的位置 |
2.2.1 环网柜的分类 |
2.2.2 环网柜的功能 |
2.2.3 环网柜在电网中的位置 |
2.3 空气环网柜、SF6气体环网柜、固体环网柜的比较 |
2.3.1 空气环网柜和SF6气体环网柜 |
2.3.2 固体环网柜(Solid-insulated ring main unit) |
2.4 环保型气体环网柜 |
2.4.1 氮气绝缘结构及优化设计 |
2.4.2 干燥空气、氮气及SF6绝缘特性的研究比较 |
2.4.3 氮气绝缘水平 |
2.4.4 氮气环网柜的尺寸 |
2.4.5 环保型气体环网柜的产品分析与比较 |
2.4.6 固体环网柜与环保型气体环网柜的比较 |
2.5 环保型材料的研究 |
2.5.1 采用热塑型固体绝缘材质 |
第三章 某公司新一代 12kV环保型环网柜型式试验与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仿真 |
3.1 12kV环保型环网柜的介绍 |
3.1.1 环保概念 |
3.1.2 集成智能化 |
3.1.3 功能特点 |
3.2 环网柜产品型式试验 |
3.2.1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
3.2.2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
3.3 环保型环网柜真空相柱的优化与电场仿真 |
3.3.1 ANSYS软件的介绍 |
3.3.2 高压电器中常用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 |
3.4 环网柜真空相柱电场仿真 |
3.4.1 优化设计原理 |
3.4.2 对真空相柱进行建模和仿真操作 |
3.4.3 仿真相关参数 |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 |
3.6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 |
3.6.1 仿真结果 |
3.7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外部屏蔽罩 |
3.8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优化外部屏蔽罩 |
3.9 实验总结 |
第四章 12kV中置柜AMS产品介绍及局部放电研究 |
4.1 中置式开关柜的概念 |
4.2 中置柜AMS产品介绍 |
4.3 局部放电特性介绍 |
4.4 局部放电量实验原理 |
4.5 局部放电的测量 |
第五章 某公司 12kV中置柜产品整柜局放试验及关键部件绝缘特性仿真 |
5.1 某公司 12kV中置柜整柜局放试验原理图 |
5.2 试验过程 |
5.2.1 试验测量仪器 |
5.2.2 测量方法 |
5.2.3 测量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4 对电流互感器单独进行电场仿真 |
5.4.1 单个电流互感器的仿真 |
5.5 两电流互感器之间的影响 |
5.5.1 方案一两电流互感器之间相距 26mm |
5.5.2 方案二两电流互感器之间相距 70mm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基于多路振动信号融合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隔离开关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动力学分析方法 |
1.2.2 振动信号处理方法 |
1.2.3 分合闸电流信号处理方法 |
1.2.4 状态评估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高压隔离开关三维动力学仿真研究 |
2.1 高压隔离开关ANSYS模态分析 |
2.1.1 高压隔离开关Solidworks模型搭建 |
2.1.2 高压隔离开关ANSYS模态分析计算 |
2.2 高压隔离开关ADAMS动力学仿真 |
2.2.1 高压隔离开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
2.2.2 正常分合闸仿真结果分析 |
2.2.3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仿真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振动信号采集 |
3.1 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
3.2 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2.1 振动传感器 |
3.2.2 电流传感器 |
3.2.3 数据采集卡及工控机 |
3.3 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3.3.1 数据采集系统 |
3.4 GW4B-252DW高压隔离开关故障模拟试验 |
3.4.1 高压隔离开关典型故障模拟 |
3.4.2 高压隔离开关信号采集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振动信号特征因子提取分析 |
4.1 信号的预处理 |
4.1.1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去噪 |
4.1.2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信号去噪 |
4.2 振动信号极值时刻特征因子提取 |
4.2.1 极值点发生时刻 |
4.2.2 特征量可重复性分析 |
4.3 振动信号能量矩特征因子提取 |
4.3.1 振动信号EMD分解 |
4.3.2 能量矩特征量 |
4.3.3 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评估类间差别 |
4.4 多路特征因子融合与优化 |
4.4.1 多路振动特征因子融合 |
4.4.2 融合特征因子优化分析 |
4.4.3 特征量的重复性分析与有效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高压隔离开关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系统 |
5.2 不完备故障类别下基于Multi-SVDD的状态评估算法 |
5.2.1 SVDD算法和核函数 |
5.2.2 改进型加权高斯核函数 |
5.2.3 粒子群优化SVDD核参数 |
5.2.4 Multi-SVDD不完备故障集诊断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12kV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研发背景及必要性 |
1.2 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难点 |
第2章 主回路一次方案及总体结构 |
2.1 主回路一次方案 |
2.2 总体结构 |
2.2.1 固封单元极柱 |
2.2.2 母线结构 |
2.2.3 进出线绝缘连接件 |
2.2.4 操作机构 |
2.2.5 柜体结构 |
2.2.6 其它一次元器件 |
2.2.7 总体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封单元极柱 |
3.1 断路器真空灭弧室 |
3.2 三工位真空灭弧室 |
3.2.1 目前三工位开关的结构及现状 |
3.2.2 三工位真空灭弧室用作隔离断口的接受度 |
3.2.3 三工位真空灭弧室的选择 |
3.3 固体单元极柱设计 |
3.3.1 固体单元极柱结构设计 |
3.3.2 固体单元极柱电磁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操作机构 |
4.1 开关设备对操作机构的要求 |
4.2 操作机构的机械特性参数 |
4.2.1 触头开距 |
4.2.2 触头接触超行程 |
4.2.3 触头压力 |
4.2.4 分闸过程及分闸速度 |
4.2.5 合闸过程及合闸速度 |
4.2.6 合闸弹跳时间 |
4.2.7 分闸反弹行程 |
4.2.8 三相同期性 |
4.2.9 本项目研究机械特性参数的确定 |
4.3 断路器操作机构的设计 |
4.3.1 主要技术参数 |
4.3.2 结构及工作原理 |
4.4 三工位开关操作机构的设计 |
4.4.1 三工位绝缘拉杆的设计 |
4.4.2 三工位操作机构的设计 |
4.5 机构的联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关设备其它部件设计 |
5.1 绝缘母线插接头 |
5.2 绝缘母线 |
5.3 绝缘连接套 |
5.4 弹簧触指 |
5.5 柜体结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开关设备的整体结构及方案组合 |
6.1 开关设备的整体结构 |
6.1.1 固体单元极柱的单相装配结构 |
6.1.2 各功能室简介 |
6.2 方案组合 |
6.3 地基参考图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产品的试验及验证 |
7.1 研制阶段的试验验证 |
7.2 国家认可型式试验验证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作者简介 |
(9)500kV高压开关设备隔离开关绝缘拉杆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经过 |
2 解体情况 |
2.1 绝缘拉杆 |
2.2 水平盆式绝缘子 |
2.3 屏蔽罩 |
2.4 竖直盆式绝缘子 |
2.5 机构侧端盖 |
2.6 罐体 |
2.7 接地开关 |
3 故障原因分析 |
3.1 隔离开关静电场仿真计算 |
3.2 绝缘拉杆闪络原因分析 |
3.3 水平盆式绝缘子闪络原因分析 |
3.4 接地开关屏蔽罩脱落原因分析 |
4 故障发展推演 |
5 结论 |
(10)126 kV GIS三工位隔离开关用绝缘拉杆击穿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基本情况 |
1.1 故障经过 |
1.2 故障设备情况 |
2 检查及试验情况 |
2.1 外观检查 |
2.2 耐压及局放试验 |
2.3 X射线检测 |
2.4 解剖观察 |
3 电场仿真分析 |
3.1 绝缘拉杆三界面位置无气孔时的电场仿真分析 |
3.2 绝缘拉杆三界面位置存在气孔的电场仿真分析 |
4 事故原因分析 |
5 结语 |
四、隔离开关拉杆结构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隔离接地模块三维静电场分析及结构改进[D]. 游贤衡.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2]一种高压直流隔离开关设计研发[D]. 王兴强. 山东大学, 2019(02)
- [3]800 kV交流隔离开关的机构运动分析及平衡弹簧优化设计[J]. 孙玉洲,李付永,郭海涛,王巧红,夏立国,师丽芳,刘本学,柴影辉. 机械强度, 2021(01)
- [4]12kV固体绝缘开关主回路模块电场及温度场研究[D]. 张凯. 厦门理工学院, 2019(03)
- [5]500 kV GIS隔离开关绝缘击穿典型故障分析[J]. 葛栋,田阳,田洪迅,黄河,高鑫淼. 高压电器, 2020(08)
- [6]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D]. 邓虎. 厦门理工学院, 2016(11)
- [7]基于多路振动信号融合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陈士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12kV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研究与开发[D]. 翟鹏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500kV高压开关设备隔离开关绝缘拉杆故障分析[J]. 于晓翔. 电气技术, 2021(02)
- [10]126 kV GIS三工位隔离开关用绝缘拉杆击穿故障分析[J]. 廖巍,季怡萍,周谷亮,曹培,徐鹏. 电力与能源,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