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在50-110/12膨胀机中的应用

尼龙在50-110/12膨胀机中的应用

一、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兴[1](1977)在《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文中指出我们车间50-110/12型膨胀机的阀杆填料,过去,漏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曾先后用过耐油橡胶、石棉绳、棉纱线。从使用情况来看,棉纱线虽较前两种为优,但寿命较短。针对这个问题,1973年元月,车间三结合小组用与聚四氟乙烯有某些相似的MC铸型尼龙材料,改装了膨胀机阀杆填料函。经实际运行,证明尼龙作为50-110/12型膨胀机阀杆填料是

王家兴[2](1972)在《“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文中认为我们车间50—110/12型膨胀机的阀杆填料,过去,漏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曾先后用过耐油橡胶、石棉绳、棉纱线。从使用情况来看,棉纱线虽较前两种为优,但寿命较短。针对这个问题,车间三结合小组遵照毛主席关于“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教导,认真分析了膨胀机填料的工作状态及其形成漏泄的原因,深入研究了适合于低温状态下的材料。大家一致认为聚四氟乙烯是一种较理想的材料,但这种材料较少,实验有困难。最后决定用与聚四氟乙烯有某些相似的MC铸型尼龙进行试验。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3](2000)在《1998~1999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 1998~ 1999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根据 1998年 7月~ 1999年 6月期间国内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及相关学科的原始文献资料 ,对通用热塑性树脂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ABS)、热固性树脂 (酚醛、环氧、聚氨酯、不饱和聚酯、双马来酰亚胺 )、工程塑料 (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及PPO)、特种工程塑料 (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其它特种工程塑料 )、其它树脂 (聚酰亚胺、有机硅、有机氟树脂、丙烯酸树脂、降解塑料、吸水吸油树脂及功能树脂 )、成型加工与设备、塑料助剂和应用开发等各专业领域国内现状、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和工艺、技术进步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展示了我国 1998~ 1999年合成树脂和塑料工业的进展。

张进鹏[4](2020)在《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地下工程活动常遇不良地质裂隙岩体,注浆加固能够封堵岩体裂隙,改善裂隙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针对地下工程裂隙岩体注浆加固由于水泥基材料自收缩造成浆岩界面出现微裂缝或充填空隙的问题,本文创新地提出了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方法和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方法。通过外加剂促使浆液结石体在约束空间内体积膨胀,补偿水泥基材料自收缩同时产生膨胀应力,提高浆液结石体的密实度,改善加固体的受力状态。通过浆液结石体自应力与锚杆轴向应力共同加固岩体,使加固体处于准三维的受力状态,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原岩受力状态,显着提高了锚注加固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等方法研究了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原理和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原理。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的优势包括:浆液结石体的密实度和强度得到提高,浆液结石体与岩体形成的固结体受力状态得到改善。浆液结石体膨胀应力和锚杆轴向应力对裂隙岩体最大主应力的提高呈叠加关系。随着岩体与浆液结石体的距离增大,膨胀压力产生的附加应力逐渐减小,且附加应力与浆液结石体体积呈正相关。分析了考虑预应力损失前后锚杆轴向应力与界面剪应力的关系以及锚杆锚固段脱锚前后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2)通过纵向自由膨胀率测试、约束浆液结石体强度试验、约束结石体微观分析,研究了自应力水泥浆液膨胀性能与强度特征。随着膨胀剂掺量增大,浆液纵向自由膨胀率和约束结石体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配制自应力注浆材料的最佳膨胀剂掺量为10%。10%膨胀剂掺量超细硅质浆液的纵向自由膨胀率为1.94%,约束状态自应力浆液结石体的峰值强度比普通浆液结石体高50.37%。自应力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结石体颗粒相互搭接,形成网状结构,密实性明显优于普通浆液结石体。(3)选取不同岩性的预制裂隙岩体进行普通浆液加固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单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试验,并进行砂岩预制裂隙的锚注加固试验。各种岩性试样通过自应力浆液对预制裂隙试样的加固效果均优于普通注浆。随着岩体强度的降低,注浆加固岩体试样的强度折减系数呈增大的趋势,注浆加固对不同岩性裂隙岩体强度的恢复程度排序为砂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煤。随着岩性强度逐渐变弱,浆液加固岩体逐渐由沿着对角线方向剪切滑移破坏向劈裂伴崩解破坏过渡。锚注加固裂隙砂岩经过压密阶段和弹性变形阶段至峰值强度后,出现了明显较长的峰后延缓变形。浆液加固砂岩试样的锚固强度越高,对砂岩试样的峰值强度提高幅度越大。1根和2根锚杆的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砂岩的峰值强度分别比普通锚注加固试件高13.59%、12.65%,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砂岩的优势明显。(4)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裂隙倾角、裂隙开度、裂隙粗糙度等裂隙参数对普通浆液加固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等的影响。当裂隙倾角θ位于θ1<θ<θ2,注浆加固裂隙岩体表现为以沿浆岩界面剪切滑移破坏为主,其它角度表现为以整体劈裂破坏为主。两种浆液加固岩体的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均随裂隙倾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裂隙开度的普通浆液加固岩体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的峰值强度基本分别在3.30MPa和3.65MPa左右。两种浆液加固岩体的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随裂隙面粗糙度降低逐渐减小。相同裂隙倾角、裂隙开度、裂隙粗糙度的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大于普通浆液加固岩体峰值强度。(5)以超细水泥、改性粘土、硅粉、膨胀剂、减水剂、速凝剂为原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制出超细硅质自应力复合注浆加固材料,配方为超细水泥掺量79%、粘土掺量5%、膨胀剂掺量10%、硅粉掺量6%、速凝剂掺量2.9%、减水剂掺量2.5%。该材料具有初凝快、流动性好、膨胀性好、强度高等特点。(6)基于围岩破碎机理分析和原支护方式评价,将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锚注加固方法用于平煤十矿变电所巷道围岩控制,设计了高强预应力注浆锚杆系统和新型锚注支护方案。新型锚注加固后,注浆浆脉充填了围岩裂隙,浆液扩散性良好,填充裂隙的浆液结石体结构较为致密,颗粒相对均匀。预应力注浆锚杆锚索受力稳定,锚固范围内的松散破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变电所巷道变形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表面围岩最大位移为83mm,围岩变形不大,真正实现了巷道维修后的零修复。

马海云[5](2007)在《膨胀阻燃及纳米阻燃ABS树脂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阻燃领域绿色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阻燃法规日益严苛,开发无卤环保阻燃高分子材料迫在眉睫。ABS作为五大合成树脂之一,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纺织和建筑等工业领域,但相对于其他合成树脂如PE、PP、EVA、PA等,无卤阻燃ABS树脂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本文针对ABS树脂的特点,主要对ABS树脂复合体系开展了膨胀阻燃、纳米阻燃及纳米/膨胀协同阻燃三个方面的研究。从分子设计出发,采用化学反应结合多种阻燃官能团于单分子阻燃剂中,利用三氯氧磷(POCl3)、季戊四醇(PER)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通过两步反应合成出一种聚合物型的集酸源、碳源、气源于一体的膨胀型阻燃剂—聚2,4,8,10-四氧杂-3,9-二磷杂螺环[5,5]十一烷-3,9-二氧化二氨基二苯基甲烷(PDSPB)。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nt)、核磁共振(NMR)、等方法表征了其分子结构。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PDSPB无论在空气还是氮气氛围中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优异的成炭能力。PDSPB的加入可显着降低ABS阻燃体系的热释放速率、总放热量及质量损失速率,并使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值(LOI)大幅提升。特别是PDSPB对ABS树脂进行交联后使得材料的各项阻燃性能指标进一步改善,点燃时间与成炭量显着增加,总放热量显着降低。马来酸酐对ABS树脂的接枝使得PDSPB对基体树脂的催化成炭效果更为明显。与普通树脂交联技术相比,用反应型膨胀阻燃剂PDSPB交联ABS树脂可以综合阻燃剂及交联技术两者的优势,有效地提高阻燃剂与基体聚合物间的相容性,且使材料的热稳定性显着增强。在引发剂作用下,通过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接枝率的马来酸酐(MAH)接枝ABS树脂(ABS-g-MAH),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熔融共混法制备了ABS/有机蒙脱土(OMT)及ABS-g-MAH/OMT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MAH的接枝反应发生在ABS橡胶分散相的丁二烯链段,MAH的接枝使得分散相的尺寸增大且分散得更为均匀。蒙脱土在ABS/OMT中呈插层型结构,在ABS-g-MAH/OMT体系中呈插层/剥离型结构。由于MAH的接枝使得ABS橡胶分散相的极性增大,从而使蒙脱土能在ABS基体中达到均衡分散。ABS-g-MAH/OMT的插层/剥离型结构使得蒙脱土片层在ABS基体中形成有效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能显着增大体系的熔融粘度,限制分子链的热运动,且由于其阻隔效应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阻燃性能及成炭能力。通过直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阻燃ABS复合体系(ABS/MWNTs),对其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粘弹行为、导电行为及残炭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WNTs对ABS树脂的热降解具有催化作用,无论在空气还是氮气氛围下,MWNTs均能促进ABS树脂的降解,使其热稳定性下降,这种催化作用在空气中更为明显。当MWNTs含量达到一临界值时,可在ABS基体中形成网络结构,而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粘弹性、电导率、阻燃性能在MWNTs形成网络结构后均出现突变。形成网络结构的流变及电渗流阀值的碳管含量分别为0.60%及0.72%。这种网络结构能显着增大体系的熔融粘度,限制分子链的热运动,且由于其阻隔效应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及成炭能力。MWNTs形成的网络结构对ABS/MWNTs复合体系阻燃性能的影响是复杂的,复合体系的点燃时间以及平均质量损失速率受MWNTs网络结构的影响最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ABS/OMT/MWNTs三元阻燃体系,考察了OMT与MWNTs的共同存在对ABS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对体系的阻燃成炭机理做了系统的研究。OMT与MWNTs共同存在能够改善、提高OMT在ABS基体中的分散,MWNTs能进入OMT层间,使其层间距变大,并由插层型结构变为插层/剥离型结构。OMT与MWNTs的共存对ABS树脂具有协同阻燃效应。在氮气氛围下能延缓材料的热降解,但有氧气的参与时对体系热稳定性没有改善。OMT与MWNTs的共存能促进两者在体系中形成的网络结构,此结构对材料最终阻燃性能影响较大。OMT与MWNTs的共存能提高体系残炭的石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体系的抗氧化能力并使材料阻燃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对ABS/PDSPB/OMT三元体系的考察,发现OMT在PDSPB与ABS树脂两相共存时优先与PDSPB发生插层,且相对于OMT在ABS树脂中的插层型结构,OMT在ABS/PDSPB/OMT三元体系中呈现剥离型结构。PDSPB与有机蒙脱土对ABS树脂的协同阻燃效果显着。在提高体系热稳定性的同时使其残炭量显着增加;两者的协同不仅使体系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进一步降低,而且对材料燃烧过程中的总放热量、平均质量损失速率、平均烟密度等阻燃参数有着显着改善。ABS/PDSPB/OMT阻燃体系在热降解过程中,蒙脱土分解产生的Al2O3·SiO2能与PDSPB产生的磷酸共同作用生成磷硅铝酸盐(SAPO),蒙脱土层间的有机插层剂的热分解还能产生质子酸,进一步促进体系的催化交联成炭过程。成功地将PDSPB接枝到MWNT表面得到MWNT-PSDPB。通过FTIR、1H NMR表征了其分子结构。MWNT-PDSPB是一种典型的以PDSPB为壳、碳纳米管为芯的核壳结构。PDSPB的接枝率为65%,接枝后的MWNT-PDSPB在DMF等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及分散性,且受热时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及成炭能力。在其ABS纳米阻燃体系中,碳纳米管的分散得到明显改善,MWNT-PDSPB在含量为0.2%时即能取得原始MWNT含量为1%时才能达到的阻燃效果。MWNT-PDSPB的加入使得碳纳米管在0.2%时即能在体系内形成有效的网络结构,PDSPB与MWNT之间存在协同阻燃效应,PDSPB与MWNT的化学结合在提高MWNT分散性的同时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效果。

卓金龙[6](2014)在《无卤阻燃室温硫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燃烧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硅橡胶是重要的特种合成橡胶之一,性能优异,广泛地应用于电线电缆、电子电气、航空航天、汽车领域。但是硅橡胶遇到明火,会持续燃烧,属于易燃物,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性。目前,主要使用卤系阻燃剂对其进行阻燃改性。卤系阻燃剂虽然具有极高的阻燃效率,但它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卤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烟雾。这会给人的逃生及救援带来极大困难,同时还危害环境及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开发无毒、无卤、新型环保的阻燃剂顺应时代发展,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采用膨胀型阻燃剂(IFR)、可膨胀石墨(EG)、氢氧化铝(ATH)等为阻燃剂,以及一些阻燃协效剂,通过混炼的方法制备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燃烧性,热稳定性和生烟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内容:(1)铁红对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抑烟性能研究。将IFR(由磷酸,三聚氰胺和季戊四醇合成)、铁红(Fe2O3)与硅橡胶混炼制备了SR/IFR/Fe2O3复合材料。锥形量热仪(CCT)和烟密度测试仪(SDT)的研究结果表明Fe2O3在该体系中具有协效性,能够显着提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性能。热重分析(TG)结果显示Fe2O3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2)铁黄协效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及热解动力学。采用物理共混的方式,将硅橡胶、IFR和铁黄(FeOOH)混合,制备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CCT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铁黄能够大幅度提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性能。TG表明,适量的铁黄能够提高阻燃材料的活化能,进而增强材料的热稳定性。(3)氧化锌协效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及热解动力学。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ZnO能够提高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值和UL-94垂直燃烧级别;显着降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HRR),质量损失(Mass),总热释放(THR)和生烟速率(SPR)等参数。并结合Kissinger,FWO,FRL和KAS等热解动力学方法研究了ZnO对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热解活化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分析了阻燃机理。(4)有机无机杂化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其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以可膨胀石墨(EG)、三氯氧磷(POCl3)和季戊四醇(PER)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阻燃剂(FEG)。CCT测试结果表明,FEG能够显着提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如降低热释放速率和生烟速率等参数,提高材料成炭性能,增强材料的火灾安全性能。(5)红磷协效氢氧化铝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仪(CCT)和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红磷(RP)与氢氧化铝(ATH)之间的协同阻燃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P和ATH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阻燃作用,含有1.0wt%RP的样品表面形成致密的膨胀炭层,HRR,TSR等参数值最低。RP能够提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刘妍[7](2013)在《基于席夫碱的阻燃剂合成及其在EVA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无卤阻燃电缆。由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EVA)具有良好的可交联性和填料包容性,因此其在电线电缆中使用较多。然而EVA极易燃烧,因此提高EVA的阻燃性能非常重要。本论文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利用席夫碱底物结构的多变性,以席夫碱为原料合成了三个系列的含磷和氮的齐聚物型化学膨胀阻燃剂,考察了不同有机官能团及阻燃剂结构对EVA树脂阻燃效果及阻燃机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部分膨胀阻燃剂与黏土和碳纳米管对EVA的协同阻燃作用。一、采用1,4-对苯二甲醛分别与乙二胺,2,2’-二乙烯三胺反应生成两种聚席夫碱,再将聚席夫碱与亚磷酸二乙酯反应合成了两种齐聚物膨胀型阻燃剂(PAPE-d和PAPE-e),分别采用红外及核磁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氮气中的热失重分析表明这两种阻燃剂都具有较好的成炭能力。将不同含量的两种阻燃剂分别加入EVA树脂中考察其对复合物材料的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阻燃剂都能有效地提高EVA的阻燃性能,在EVA中添加30%的PAPE-e时,氧指数LOI值达到28,在微型量热(MCC)中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比纯EVA降低了36%。二、将对羟基苯甲醛分别与三种二胺类单体化合物进行反应(2,2’-二乙烯三胺,乙二胺,对苯二胺)生成两端为羟基的席夫碱化合物,再分别将这三种席夫碱与二氯化磷酸苯酯进行界面聚合反应生成三种齐聚物膨胀型阻燃剂(PDP,PEP, PPP),分别采用了红外、核磁和凝胶色谱(GP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在EVA中分别添加30%含量的阻燃剂后,材料在氮气中600℃的残炭在11~19%之间,30%PPP/EVA材料的LOI值从19提高到22,PHRR值降低了33%。三、在上一步合成的基础上,将对羟基苯甲醛分别与三种二胺(2,2’-二乙烯三胺,乙二胺,对苯二胺)进行反应,生成两端为羟基的席夫碱化合物后,再将席夫碱与亚磷酸二乙酯发生Pudovik反应生成膦酸类化合物,再将膦酸类化合物与苯基磷酰二氯发生界面缩合反应得到终产物齐聚物膨胀型阻燃剂(PAB, PEB,PPB)。30%含量的三种阻燃剂均可使EVA垂直燃烧的等级达到UL-94V-2级别,30%PAB/EVA阻燃材料的LOI值从19提高到24。四、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EVA/PAB/OMT三元体系,通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发现OMT在PAB与EVA树脂两相共存时优先与PAB发生插层。PAB与有机蒙脱土对EVA树脂的协同阻燃效果较好。结果表明两者的协同可以使体系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峰值进一步降低,氧指数值也有提高。EVA/PAB/OMT阻燃体系在热降解的过程中,蒙脱土分解产生的Al2O3-SiO2能和PAB分解产生的磷酸作用生成磷硅铝酸盐,蒙脱土片层间的有机插层剂还能分解产生质子酸,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体系交联成炭。五、将PAPE-e接枝到羧基化碳纳米管MWNT-COOH表面得到MWNT-PAPE.通过红外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TGA得出接枝率为15%,接枝后的MWNT-PAPE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有较好的溶解能力及分散性。MWNT-PAPE在EVA中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

马志领[8](2004)在《膨胀型阻燃聚丙烯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表征》文中提出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复合阻燃体系,是目前应用最广的IFR。其缺点是使PP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下降。热分析及流变行为研究表明,季戊四醇的熔化温度与聚丙烯的加工温度接近,造成聚丙烯加工过程中料筒打滑。SEM及POM对PP/IFR形态结构表征表明IFR与PP相容性很差,这是造成PP/IFR共混物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采用微胶囊化或羧基化聚丙烯(EPP)增容,可以改善二者的相容性,增强力学性能;但不能彻底改善加工性能。因此改变季戊四醇的存在形式,或寻找季戊四醇的替代物是必要的。本文作了如下工作: 1.螺环磷酸酯三聚氰胺盐是将季戊四醇以螺环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膨胀性、加工性能及阻燃效果;SEM形态结构研究表明,其与PP相容性差,机械性能降低较明显。 2.磷酸-季戊四醇酯-三聚氰酰胺聚合物,使季戊四醇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只要阻燃剂三要素以适当比例存在,是一种膨胀效果好,具有优良阻燃性能的膨胀型阻燃剂。SEM形态结构分析、流变行为研究表明:酸式磷酸酯、接枝聚丙烯—甲基丙烯酸接枝聚丙烯(PP-g-MAA),顺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特别是EPP是PP/IFR体系的优良偶联剂。阻燃性、力学性能测试、SEM形态结构分析、磷元素分布分析及流变行为研究均说明:控制适当的条件,得到分散性、加工性等均优的阻燃PP。 3.SEM、POM、及流变行为表征结果表明:尼龙-6(PA-6)作为碳化剂代替季戊四醇,加入EPP作为增容剂,可有效提高阻燃PP的力学性能,但聚酰胺为链状结构,燃烧温度下交联效果较差,有熔滴现象发生,不利于起阻燃隔热作用的剩炭生成,并保留在着火部位,不能达到垂直燃烧法UL 94 Ⅴ—0级。 4.膨胀型石墨和粘土作为PP/IFR共混物的阻燃协效剂,有望在提高阻燃性能的同时,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阻燃PP发展的方向。

戚洪强[9](2014)在《两种三嗪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聚丙烯阻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聚丙烯(PP)具有无毒、高透明度和优异的电绝缘性等诸多优异特性,从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家电、包装等行业,但是其易燃性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以聚丙烯环保型膨胀阻燃剂的开发为出发点,主要对其展开了复配型膨胀阻燃剂和单分子膨胀阻燃的合成两方面的研究。(1)合成了一种富苯环的三嗪阻燃剂(PTPA),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元素分析确定了目标产物的结构。通过热重分析(TGA)研究了PTPA和聚磷酸铵(APP)不同配比时体系的热降解行为。结果表明,PTPA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N2气氛中,其起始降解温度为464℃,800℃的残炭量为52.35%;当APP与PTPA的复配比例为1:1(wt%)时,复配型阻燃剂APP/PTPA在800℃的残炭量为59.59%。将APP和PTPA以1:1的比例复配成新型膨胀阻燃体系(nIFR)添加到PP中,通过极限氧指数法(LOI)、垂直燃烧法(UL-94)、锥形量热仪(CONE)和热重分析(TGA)研究了nIFR对PP阻燃性能与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IFR添加量20wt%时,复合材料PP/nIFR20的LOI为32%,UL-94测试为V-0等级;PP/nIFR20的锥形量热仪测试显示,PP/nIFR20总热释放量(THR)为74MJ/m2,最大热释放速率(HRR)为163kW/m2,总的烟雾释放量(TSR)和烟雾释放速率(SPR)分别为7.34m2/kg和0.031m2/s,与PP和PP/IFR30的CONE数据相比,具有更好的阻燃性能。同时,通过Kisinger法分别研究了PP、PP/IFR30和PP/nIFR20的热降解动力学,结果显示,PP/nIFR20的降解活化能为183.7kJ/mol,远高于PP和PP/IFR30的82.4kJ/mol和135.3kJ/mol,说明nIFR在提高PP阻燃性的同时也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CONE测试后的炭层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P/nIFR20的炭层明显比PP/IFR30的炭层更加致密、稳定,能有效提高阻燃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2)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合成了氮-磷摩尔比不同的三源一体阻燃剂PSCP。通过FT-IR和1H NMR确定了PSCP的分子结构。通过TGA研究了氮-磷摩尔比不同的情况下,PSCP热分解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摩尔比的PSCP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且当氮-磷摩尔比2:1时,PSCP具有最高的残炭量,800℃时达62.7%。将氮-磷摩尔比2:1的PSCP添加到PP中,通过LOI、UL-94、CONE、TGA研究了PSCP对PP阻燃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CP的添加量在20wt%时,阻燃材料的LOI为27%,UL-94测试为V-0等级。PP/PSCP20的CONE结果显示,PP/PSCP20总的热释放量为85MJ/m2,总的烟雾释放量和最大烟雾释放速率分别为6.67m2/kg和0.035m2/s,与PP的CONE数据相比,明显提高了PP的阻燃性能。通过Kissinger法研究了添加量20wt%的PP/PSCP20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Kissinger法得到PP/PSCP20的降解活化能分别为166.3kJ/mol,高于PP的82.4kJ/mol,说明PSCP显着提高了PP阻燃材料的热稳定性。

吴昆[10](2009)在《膨胀型阻燃剂核—壳结构的设计、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膨胀型阻燃剂(IFR)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添加量相对较大、和聚合物相容性差、耐水性差、易团聚、在聚合物制品中易渗出以及在加工过程中酸源与炭源易反应等问题,本论文将微胶囊概念和膨胀阻燃技术相结合,选用适当的微胶囊技术与囊材对IFR组分之一聚磷酸铵(APP)进行包裹改性,制备核-壳结构膨胀型阻燃剂,可有效减小阻燃剂吸湿性,增加与基体的相容性,明显提高阻燃复合材料耐水与阻燃性能。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三聚氰胺-甲醛(MF)树脂为囊材,采用分段升温的新方法,运用原位聚合微胶囊化技术,得到包裹完全、分散性更好的核-壳结构APP(MFAPP)。MFAPP的溶解度降低,MFAPP颗粒相对APP而言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与更小的粒径。微胶囊化可显着改善APP在聚丙烯(PP)中的分散性以及PP/APP阻燃体系的耐水性。PP/MFAPP复合材料的氧指数高于PP/APP;但由于缺少炭源,PP/MFAPP仍达不到任何阻燃级别。引入炭源季戊四醇(PER),发现PP/MFAPP/PER的氧指数增加,且大部分体系都达到了V-0级。锥形量热计的结果表明PP/MFAPP与PP/MFAPP/PER阻燃体系在燃烧过程中,可形成有效炭层覆盖在材料表面,降低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阻止材料的进一步燃烧。2.选择以尿素-三聚氰胺-甲醛(UMF)树脂为囊材来微胶囊化APP。一方面,三聚氰胺(MEL)用于改善UF树脂的耐水性;另一方面,尿素-甲醛(UF)树脂有利于成炭,形成具有较好阻隔性能的保护炭层。虽然PPA/UMFAPP的氧指数较高,但仍然无法通过任何垂直燃烧级别。选择耐水性相对较好的双季戊四醇(DPER)作为炭源制备PP/UMFAPP/DPER三元阻燃复合体系,发现三元阻燃复合体系不仅氧指数有所提高,而且可以达到V-0级。在50℃的热水中浸泡24小时后,PP/UMFAPP/DPER的垂直燃烧级别仍保持的很好。UMFAPP/DPER是一种相比传统APP基膨胀阻燃体系具有更佳耐水与阻燃性能的阻燃体系。3.首先选用UF树脂作为第一层囊材包裹APP,然后将MF树脂再包裹在外层。双层壳壁既可以作为保护层提高囊芯的耐水性,又可以作为炭源(UF)、气源(MF)与囊芯(APP,可作为酸源)起到阻燃协效作用。相比APP,MUFAPP不仅降低了水溶性,而且提高了PP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与耐水性能。相比PP/APP,不仅PP/MUFAPP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当MUFAPP的添加量为40%时,PP/MUFAPP可通过V-0级;经过热水处理后,MUFAPP膨胀阻燃体系在PP中的阻燃性能仍保持的很好。在燃烧过程中MUFAPP会降解成炭,在聚合物表面形成耐热、隔热、隔氧的保护层,从而阻止火焰的蔓延与扩展,降低材料的热释放。4.虽然双季戊四醇(DPER)的添加可以进一步提高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但由于DPER也具有一定的水溶性,阻燃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同时亦会遭到削弱。选用MF树脂同时微胶囊化APP与DPER(M(A&D)),以同时提高酸源(APP)与炭源(DPER)在聚合物中的相容性与耐水性。另一方面,MF树脂可作为气源与酸源、炭源起到阻燃协效,从而进一步提高APP/DPER在聚合物中的阻燃性能。相比APP/DPER,M(A&D)不仅降低了水溶性,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与更小的粒径,而且提高了PP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与耐水性能。在30%的添加量下,PP/ M(A&D)的氧指数达到了34.0%,可通过V-0级;而PP/APP/DPER的氧指数为28.5%,仅可通过V-1级。热水浸泡处理后,PP/ M(A&D)体系的氧指数变化较小,且阻燃级别没有变化(V-0)。5.为了解决上述微胶囊化APP中缺少炭源(MFAPP,UMFAPP)或炭源成炭效率(MUFAPP)一般的问题,在本部分,首先制备多羟基大分子化合物(PVA或淀粉)改性的MF预聚体,然后微胶囊包裹APP。此集酸源、炭源、气源于一体的核-壳结构膨胀型阻燃剂相比传统的APP基膨胀阻燃体系具有更好的阻燃与耐水性能。相比APP,VMFAPP或SMFAPP不仅水溶性降低,而且提高了PP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与耐水性能。不仅PP/VMFAPP和PP/SMFAPP的氧指数得到了提高,且当阻燃剂的添加量为30%时,可通过V-0级。经过50℃热水24小时浸泡后,PP/VMFAPP和PP/SMFAPP体系的阻燃级别仍为V-0。锥形量热计实验结果也证明VMFAPP和SMFAPP相比APP在PP中的阻燃效率更高。探讨了阻燃机理:燃烧时,VMFAPP和SMFAPP的囊芯会释放出酸,催化囊材成炭,在凝聚相中可以形成稳定、膨胀炭层,阻碍热传递与氧气交换,抑制底部材料的热降解,从而起到阻燃的作用。6.选用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作为阻燃剂膨胀阻燃热塑性淀粉基可降解材料(TPS)。一方面,MFAPP中的APP与MF树脂可以充当酸源和气源,含有大量羟基的TPS基体可以直接作为炭源使用;另一方面,阻燃剂核-壳结构中囊材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阻止酸源与炭源(淀粉、PVA、丙三醇等)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当MFAPP的添加量为2%时,TPS/MFAPP就可以通过垂直燃烧测试的V-0级,此时材料的LOI高达31.0%;而TPS的氧指数仅为23.0%,无法通过UL-94测试任何级别。TG结果表明囊材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阻止酸源(APP)与炭源(淀粉、PVA、丙三醇等)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TPS的热裂解产物主要为水蒸汽,甲醇,碳氢化合物,CO2,CO和甲醛等:而MFAPP催化了TPS的降解,在降解初期释放更多的不燃性气体。揭示了MFAPP在TPS中的阻燃机理:在燃烧初期囊材破裂,MFAPP放出酸,催化了TPS的降解,同时释放大量不燃性气体,从而形成膨胀、保护炭层。

二、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注浆加固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
    1.3 预应力锚注加固机理与应用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
    2.1 引言
    2.2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原理
    2.3 裂隙岩体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力学分析
    2.4 浆液自应力对岩体的加固作用分析
    2.5 预应力注浆锚杆锚固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超细硅质自应力浆液膨胀性能与强度特征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超细硅酸盐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研究
    3.3 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膨胀性能试验研究
    3.4 超细硅质自应力浆液强度特征与微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岩性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力学试验研究
    4.3 裂隙岩体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试验研究
    4.4 裂隙参数对岩体注浆加固效果影响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超细硅质自应力复合注浆加固材料试验研制
    5.1 引言
    5.2 浆液原材料分析
    5.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与效果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地质概况
    6.3 巷道破坏机理分析与原支护方式评价
    6.4 新型高强预应力注浆锚杆系统设计
    6.5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巷道锚注支护方案
    6.6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膨胀阻燃及纳米阻燃ABS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膨胀阻燃体系
        1.1.1 阻燃剂概况
        1.1.2 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
        1.1.2.1 膨胀型阻燃剂的组成
        1.1.2.2 膨胀型阻燃剂的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1.1.2.3 膨胀型阻燃剂的的阻燃原理
         1.1.3 膨胀型阻燃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1.3.1 存在的问题
        1.1.3.2 发展趋势
    1.2 纳米阻燃体系
        1.2.1 纳米阻燃概况
        1.2.2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阻燃体系
        1.2.2.1 概述
        1.2.2.2 研究现状
        1 2.2.3 阻燃机理
        1.2.3 碳纳米管阻燃体系
        1.2.3.1 研究现状
        1.2.3.2 阻燃机理
        1.2.4 其他纳米阻燃体系
        1.2.5 纳米阻燃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纳米/膨胀协同阻燃体系
        1.3.1 纳米协同阻燃概况
        1.3.2 纳米/膨胀协同阻燃
        1.3.3 纳米/膨胀协同阻燃体系的发展趋势
    1.4 ABS树脂阻燃
        1.4.1 ABS树脂概况
        1.4.2 ABS燃烧机理
        1.4.3 ABS树脂阻燃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4.4 无卤阻燃ABS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篇 膨胀阻燃篇
    第二章 聚合物型单组分膨胀阻燃剂PDSPB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原料
        2.2.2 合成工艺路线
        2.2.2.1 中间体(PDD)的合成
        2.2.2.2 聚合物型膨胀型阻燃剂(PDSPB)的合成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2.3.1 分子结构表征
        2.2.3.2 动态红外分析(In-situ FTIR)
        2.2.3.3 热重分析(TGA)
        2.2.3.4 残炭形貌及结构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阻燃剂的结构分析
        2.4.1.1 中间体PDD的结构表征
        2.4.1.2 PDSPB的结构确定
        2.4.2 热重分析
        2.4.3 成炭化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DSPB阻燃ABS树脂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PDSPB阻燃ABS样品制备与纯化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ABS树脂交联度的表征
        3.2.3.2 红外光谱表征
        3.2.3.3 热重分析(TGA)
        3.2.3.4 阻燃性能测试
        3.2.3.5 动态力学性能
        3.2.3.6 残炭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反应的表征
        3.3.2 热重分析
        3.3.3 阻燃性能
        3.3.4 成炭化学
        3.3.5 动态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纳米阻燃篇
    第四章(ABS-g-MAH)/蒙脱土纳米阻燃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ABS-g-MAH的制备及纯化
        4.2.3 ABS-g-MAH/O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分析表征
        4.2.4.1 红外光谱(FTIR)
        4.2.4.2 广角X射线衍射(XRD)
        4.2.4.3 透射电镜分析(TEM)
        4.2.4.4 热重分析(TGA)
        4.2.4.5 动态粘弹行为测试
        4.2.4.6 阻燃性能测试
        4.2.4.7 动态力学性能
        4.2.4.8 残炭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接枝反应及其表征
        4.3.2 接枝MAH对ABS树脂形貌的影响
        4.3.3 ABS-g-MAH/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4.3.4 热重分析
        4.3.5 动态力学性能
        4.3.6 流变性能
        4.3.7 阻燃性能
        4.3.8 成炭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壁碳纳米管(MWNTs)阻燃ABS树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ABS/MWNTs复合体系的制备
        5.2.3 分析表征
        5.2.4.1 透射电镜分析(TEM)
        5.2.4.2 热重分析(TGA)
        5.2.4.3 动态粘弹行为测试
        5.2.4.4 导电性能测试
        5.2.4.5 锥形量热测试
        5.2.4.6 残炭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管的形貌及分散
        5.3.2 热稳定性分析
        5.3.3 动态粘弹行为
        5.3.4 阻燃性能
        5.3.5 阻燃、流变及电渗流阈值的关系
        5.3.6 残炭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蒙脱土、碳纳米管协同阻燃ABs树脂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ABS/OMT/MWNTs复合体系的制备
        6.2.3 分析与表征
        6.2.3.1 复合体系的结构表征
        6.2.3.2 热重分析(TGA)
        6.2.3.3 阻燃性能表征
        6.2.3.4 动态粘弹行为测试
        6.2.3.5 残炭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OMT及MWNTs的分散
        6.3.2 热重分析
        6.3.3 阻燃性能
        6.3.4 粘弹行为
        6.3.5 阻燃机理
        6.3.5.1 残炭结构
        7.3.5.2 残炭石墨化程度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纳米/膨胀协同阻燃篇
    第七章 蒙脱土/PDSPB协同阻燃ABS树脂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ABS/PDSPB/OMT的制备
        7.2.3 分析表征
        7.2.3.1 红外光谱(FTIR)
        7.2.3.2 广角X射线衍射(XRD)
        7.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7.2.3.4 热重分析(TGA)
        7.2.3.5 阻燃性能测试
        7.2.3.6 残炭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复合体系的结构
        7.3.2 热重分析
        7.3.3 阻燃性能
        7.3.4 协同阻燃机理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PDSPB接枝碳纳米管协同阻燃ABS树脂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原料
        8.2.2 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
        8.2.2.1 酸化
        8.2.2.2 酰氯化
        8.2.2.3 PDSPB接枝碳纳米管
        8.2.3 ABS/MWNTs及ABS/MWNT-PDPSB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8.2.4 分析表征
        8.2.4.1 傅立叶红外分析(FT-IR)
        8.2.4.2 核磁共振(~1H NMR)
        8.2.4.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8.2.4.4 光学显微镜分析(OM)
        8.2.4.5 透射电镜(TEM)
        8.2.4.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8.2.4.7 热重分析(TGA)
        8.2.4.8 锥形量热分析(CONE)
        8.2.4.9 动态粘弹行为测试(ARES)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合成与表征
        8.3.1.1 MWNT-PDSPB的结构表征
        8.3.1.2 MWNT-PDSPB的溶解性与分散性
        8.3.1.3 MWNT-PDSPB的形貌
        8.3.1.4 MWNT-PDSPB的热稳定性
        8.3.2 ABS复合体系的结构与形貌
        8.3.3 ABS复合体系的动态粘弹行为
        8.3.4 ABS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
        8.3.5 残炭分析及阻燃机理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9.1 全文结论
        9.2 创新点
就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6)无卤阻燃室温硫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燃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硅橡胶简介
        1.2.1 硅橡胶的分类
        1.2.2 硅橡胶的特性
        1.2.3 硅橡胶的配合剂
    1.3 硅橡胶的阻燃研究进展
        1.3.1 成炭或促进成炭型阻燃剂阻燃硅橡胶
        1.3.2 氢氧化物阻燃硅橡胶
        1.3.3 碳素材料阻燃硅橡胶
        1.3.4 阻燃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1.3.5 铂催化阻燃硅橡胶
        1.3.6 其它化合物阻燃硅橡胶
    1.4 小结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铁红对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抑烟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实验仪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烟密度
        2.3.2 锥形量热仪测试
        2.3.3 热重分析(TGA)
    2.4 结论
第三章 铁黄协效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燃烧特性及热解动力学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热降解动力学模型
        3.3.1 Kissinger 法
        3.3.2 Flynn-Wall-Ozawa 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锥形量热仪测试
        3.4.2 热重分析
        3.4.3 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氧化锌协效膨胀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燃烧特性及热解动力学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表征
    4.3 热降解动力学方法
        4.3.1 Kissinger 法
        4.3.2 Flynn-Wall-Ozawa (FWO)法
        4.3.3 Friedman-Reich-Levi (FRL)法
        4.3.4 Kissinger-Akahira-Sunose (KAS)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LOI 和 UL-94
        4.4.2 锥形量热仪测试
        4.4.3 热重分析
        4.4.4 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有机无机杂化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其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FEG 的合成
        5.2.3 样品制备
        5.2.4 仪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石墨的红外表征
        5.3.2 锥形量热仪
        5.3.3 热重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红磷协效氢氧化铝阻燃硅橡胶复合材料及燃烧特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LOI 与 UL-94
        6.3.2 锥形量热仪
        6.3.3 热重分析
    6.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席夫碱的阻燃剂合成及其在EVA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的燃烧及阻燃
        1.1.1 燃烧
        1.1.2 阻燃
    1.2 添加型阻燃剂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1.2.1 化学膨胀阻燃体系
        1.2.2 膨胀/纳米协同阻燃体系
    1.3 EVA树脂的阻燃
        1.3.1 概况
        1.3.2 EVA的热分解机理
        1.3.3 EVA的阻燃现状及研究进展
    1.4 以席夫碱为原料的阻燃体系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APE-d和PAPE-e的合成及其在EVA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PAPE-d和PAPE-e的合成
        2.2.3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PE-d和PAPE-e的结构表征
        2.3.2 PAPE-d及PAPE-e的热性能分析
        2.3.3 EVA/PAPE-d和EVA/PAPE-e的热稳定性
        2.3.4 EVA/PAPE-e和EVA/PAPE-d的阻燃行为研究
        2.3.5 残炭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DP,PEP及PPP的合成及其在EVA树脂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PDP,PEP和PPP的合成
        3.2.3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分析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席夫碱和PDP,PEP,PPP的结构表征
        3.3.2 PDP,PEP及PPP的热性能分析
        3.3.3 EVA/PDP,EVA/PEP及EVA/PPP的热稳定性
        3.3.4 EVA/PDP,EVA/PEP及EVA/PPP的阻燃行为的研究
        3.3.5 残炭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AB,PEB及PPB的合成及其在EVA树脂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PAB,PEB和PPB的合成
        4.2.3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B,PEB和PPB的结构表征
        4.3.2 PAB,PEB及PPB的热性能分析
        4.3.3 EVA/PAB,EVA/PEB,及EVA/PPB的热稳定性
        4.3.4 EVA/PAB,EVA/PEB及EVA/PPB的阻燃行为研究
        4.3.5 残炭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蒙脱土/PAB协同阻燃EVA树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EVA/PAB/O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5.2.3 分析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表征
        5.3.2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5.3.3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阻燃行为研究
        5.3.4 残炭分析及阻燃机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APE-e接枝碳纳米管阻燃EVA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MWNT-PAPE的合成
        6.2.3 阻燃EVA复合材料的制备
        6.2.4 分析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WNT-PAPE的结构表征
        6.3.2 MWNT-PAPE的热性能分析
        6.3.3 EVA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
        6.3.4 残炭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作者简介

(8)膨胀型阻燃聚丙烯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阻燃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阻燃技术发展概况
    1.3 膨胀型阻燃聚丙烯研究的现状
第2章 APP/PT/M体系阻燃聚丙烯的性能、形态结构及结晶行为
    2.1 APP/PT/M膨胀型阻燃体系组分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2.2 APP/PT/M体系阻燃聚丙烯的熔融及非等温结晶行为
    2.3 微胶囊化法制备APP/PT/M阻燃聚丙烯的性能及形态结构
    2.4 羧基化聚丙烯增容的IFR/PP性能、流变行为及形态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环磷酸酯三聚氰胺盐的合成及其在聚丙烯阻燃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酸-季戊四醇-三聚氰胺聚合物阻燃聚丙烯的性能及结构形态表征
    4.1 磷酸-季戊四醇-三聚氰酰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
    4.2 磷酸-季戊四醇-三聚氰酰胺聚合物阻然聚丙烯的性能
    4.3 酸式磷酸酯在膨胀型阻燃聚丙烯中的偶联作用
    4.4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增容PP/IFR的力学性能、流变性及形态结构
    4.5 甲基丙烯酸接枝聚丙烯增容PP/IFR的力学性能、流变性及形态结构的研究
    4.6 羧基化聚丙烯作为增容剂的IFR/PP力学性能、流变性及形态结构的研究
    4.7 阻燃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尼龙-6为碳化剂的膨胀型阻燃聚丙烯的研究
    5.1 尼龙-6为碳化剂的膨胀型阻燃剂的组成与膨胀成碳效果
    5.2 羧基化聚丙烯作为增容剂的PP/PA-6力学性能、流变性及形态结构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无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
    6.1 无机金属氢氧化物阻燃体系
    6.2 膨胀型石墨
    6.3 粘土纳米插层杂化体系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两种三嗪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聚丙烯阻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丙烯的燃烧和阻燃
        1.2.1 聚丙烯的燃烧机理
        1.2.2 聚丙烯的阻燃机理
    1.3 聚丙烯阻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聚丙烯的阻燃现状
        1.3.2 聚丙烯阻燃的发展趋势
    1.4 聚丙烯无卤阻燃研究现状
        1.4.1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1.4.2 磷系阻燃剂
        1.4.3 氮系阻燃剂
        1.4.4 硅系阻燃剂
        1.4.5 膨胀型阻燃剂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型三嗪阻燃剂 PTPA 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中间体ⅠCYCUS(2, 4-二氯-6-二苯胺基-1, 3, 5-三嗪)的制备
        2.2.4 三嗪阻燃剂 PTPA 的合成
        2.2.5 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间体ⅠCYCUS(2, 4-二氯-6-二苯胺基-1, 3, 5-三嗪)FT-IR 的表征
        2.3.2 中间体ⅠCYCUS(2, 4-二氯-6-二苯胺基-1, 3, 5-三嗪)的1H NMR 表征
        2.3.3 三嗪阻燃剂 PTPA 的 FT-IR 表征
        2.3.4 三嗪阻燃剂 PTPA 的1H NMR 表征
        2.3.5 三嗪阻燃剂 PTPA 的元素分析
    2.4 三嗪阻燃剂 PTPA 的合成条件及热稳定性能研究
        2.4.1 反应时间对三嗪阻燃剂 PTPA 的影响
        2.4.2 反应溶剂对三嗪阻燃剂 PTPA 的影响
        2.4.3 三嗪阻燃剂 PTPA 的热稳定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嗪阻燃剂 PTPA 对 PP 阻燃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3.2.3 试样的制备
        3.2.4 热降解行为测试
        3.2.5 样品制备的工艺条件
        3.2.6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3.2.7 垂直燃烧测试
        3.2.8 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
        3.2.9 残炭形貌分析
        3.2.10 力学性能测试
        3.2.11 耐水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配型膨胀阻燃体系(nIFR)的热稳定性研究
        3.3.2 复配型膨胀阻燃体系(nIFR)对 PP 阻燃性能的影响
        3.3.3 PP/nIFR 复合材料的 CONE 分析
        3.3.4 PP/nIFR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3.3.5 PP/nIFR 复合材料的残炭形貌分析
        3.3.6 PP/nIFR 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3.3.7 PP/nIFR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8 PP/nIFR 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源一体阻燃剂 PSCP 的合成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中间体ⅡCYCPh(2, 4-二氯-6-苯氧基-1, 3, 5-三嗪)的合成
        4.2.4 中间体Ⅲ SPDPC(螺环磷酸酯二酰氯)的合成
        4.2.5 三源一体阻燃剂(PSCP)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中间体ⅡCYCPh(2, 4-二氯-6-苯氧基-1, 3, 5-三嗪)的 FT-IR 表征
        4.3.2 中间体ⅡCYCPh(2, 4-二氯-6-苯氧基-1, 3, 5-三嗪)的1H NMR 表征
        4.3.3 中间体Ⅲ SPDPC(螺环磷酸酯二酰氯)的 FT-IR 表征
        4.3.4 中间体Ⅲ SPDPC(螺环磷酸酯二酰氯)的~1H NMR 表征
        4.3.5 三源一体阻燃剂 PSCP 的 FT-IR 表征
        4.3.6 三源一体阻燃剂 PSCP 的1H NMR 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源一体阻燃剂 PSCP 的热稳定性及 PP/PSCP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来源
        5.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5.2.3 试样的制备
        5.2.4 样品制备的工艺条件
        5.2.5 极限氧指数测试
        5.2.6 垂直燃烧等级测试
        5.2.7 热降解行为测试
        5.2.8 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
        5.2.9 耐水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氮-磷摩尔比三源一体阻燃剂 PSCP 的热稳定性研究
        5.3.2 三源一体阻燃剂 PSCP 对 PP 阻燃性能的影响
        5.3.3 PP/PSCP 复合材料的 CONE 分析
        5.3.4 PP/PSCP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5.3.5 PP/PSCP 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分析
        5.3.6 PP/PSCP 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膨胀型阻燃剂核—壳结构的设计、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的阻燃
        1.2.1 阻燃机理概述
        1.2.2 阻燃剂的分类
    1.3 膨胀型阻燃剂研究现状
        1.3.1 膨胀阻燃机理
        1.3.2 常见的膨胀阻燃体系
        1.3.3 膨胀型阻燃剂的发展
    1.4 微胶囊化包裹
        1.4.1 微胶囊基本概念
        1.4.2 阻燃剂的微胶囊化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在聚丙烯中的阻燃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合成
        2.2.3 材料制备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FAPP的红外光谱与电子能谱分析
        2.3.2 粒径分布与溶解度
        2.3.3 MFAPP在PP中的阻燃
        2.3.4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
        2.3.5 热分析
        2.3.6 锥形量热计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尿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在聚丙烯中的阻燃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合成
        3.2.3 材料制备
        3.2.4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MFAPP的红外光谱与电子能谱分析
        3.3.2 粒径分布
        3.3.3 溶解度
        3.3.4 阻燃性能
        3.3.5 复合材料耐水性能
        3.3.6 锥形量热计
        3.3.7 热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层壳壁结构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在聚丙烯中阻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合成
        4.2.3 材料制备
        4.2.4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UFAPP的红外光谱与电子能谱分析
        4.3.2 粒径分布与表面形貌
        4.3.3 溶解度
        4.3.4 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4.3.5 PP阻燃复合物耐水性能
        4.3.6 热分析
        4.3.7 锥形量热计分析
        4.3.8 实时动态红外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双季戊四醇)及其在聚丙烯中阻燃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合成
        5.2.3 材料制备
        5.2.4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TIR与XPS分析
        5.3.2 粒径分析
        5.3.3 阻燃剂的耐水渗透率
        5.3.4 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5.3.5 阻燃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
        5.3.6 热分析
        5.3.7 锥形量热仪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三源一体化核-壳结构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中的阻燃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合成
        6.2.3 材料制备
        6.2.4 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TIR与XPS分析
        6.3.2 粒径分布与表面形貌
        6.3.3 溶解度
        6.3.4 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6.3.5 阻燃复合物耐水性能
        6.3.6 热分析
        6.3.7 锥形量热计分析
        6.3.8 实时红外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核-壳结构阻燃剂膨胀阻燃淀粉基可降解材料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MFAPP的合成
        7.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7.2.4 性能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XRD分析
        7.3.2 TPS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7.3.3 微型燃烧量热计
        7.3.4 热分析
        7.3.5 TG-红外分析
        7.3.6 实时动态红外分析
        7.3.7 炭层的XPS分析
        7.3.8 残炭微观形貌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文总结、创新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J]. 王家兴. 深冷技术, 1977(S1)
  • [2]“尼龙”在50—110/12型膨胀机上的应用[J]. 王家兴. 深冷简报, 1972(03)
  • [3]1998~1999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J].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 塑料工业, 2000(02)
  • [4]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D]. 张进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5]膨胀阻燃及纳米阻燃ABS树脂的研究[D]. 马海云. 浙江大学, 2007(09)
  • [6]无卤阻燃室温硫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燃烧性能研究[D]. 卓金龙.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7]基于席夫碱的阻燃剂合成及其在EVA中的应用[D]. 刘妍. 浙江大学, 2013(11)
  • [8]膨胀型阻燃聚丙烯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表征[D]. 马志领. 河北大学, 2004(04)
  • [9]两种三嗪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聚丙烯阻燃中的应用研究[D]. 戚洪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10]膨胀型阻燃剂核—壳结构的设计、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D]. 吴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尼龙在50-110/12膨胀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