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常文轩[1](1995)在《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文中研究表明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审计处常文轩近年,牡丹电子集团公司逐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集团整体利益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显现.现结合一年来的内审工作.谈以下几点体会:一、...
赵春田[2](1994)在《在企业转机建制中加强内审工作》文中研究说明 临沂瓷厂是一个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日用陶瓷3000万件,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创汇近千万美元,是省转机建制试点企业之一。在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我们把企业内审工作,在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审计基础上,向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延伸,使审计工作逐步纳入正常轨道,使监督、服务适应改革的需求,"有位"、"有为"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充分认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企业转
孙明禄[3](1994)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省经委主任孙光远答本刊记者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不能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和社会主义前途的重大问题。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省政府专门发出《通知》,选择50户企业进行转机建制试点.《通知》中要求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为此,本刊记者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的有关问题采访了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经委主任孙光远同志。
叶鹏飞,王奇飞[4](2003)在《内部审计: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阳光事业——河南省内部审计工作二十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忆往昔,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二十年来,伴随着国家审计制度的诞生而建立起来的我省内部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我省内部审计的光辉业绩。在庆祝内部审计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本刊记者对省审计厅领导、部分内审单位及审计指导科进行了采访。
黄华[5](1998)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1983年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得到较大发展,在维护财经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中原有的一些...
陆晓[6](1994)在《论江苏省经济保卫工作的改革与加强》文中认为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公安经济保卫工作如何开展,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江苏省公安经济保卫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对江苏省公安经济保卫工作的改革与加强,作一些探讨,以期引起同志们的更为深入的研究。
顾白,陆晓[7](1996)在《论经济保卫工作十个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
郭英策[8](2016)在《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北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本文意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成绩和不足,揭示湖北在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自身特有规律。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运用改革取得的历史经验,对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有所帮助。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首先是描述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国内背景和省情状况。其次就是按照特定的历史事件,划分国有企业改革阶段,具体包括从承包责任制后期湖北国企发展,初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湖北国企,脱困建制下的湖北国企,分别对其进行详细梳理,摸清湖北国有企业在90年代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评析。包括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在分析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总结出湖北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第一是摸索出了适合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基本实现国有企业功能转变。第二是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继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打下了基础。第三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图表分析,揭示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不足:首先是湖北国有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企业营运效率较低;其次是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上脚步缓慢,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第三是国有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第三部分是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包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反思和以后改进方向的展望。对于改革的思路反思,首先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道路,并适时将改革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在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次是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利用好市场作用,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再次,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走持续改革的道路。针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点,对湖北国有企业发展提出三点展望:一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二是继续促进政企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三是做好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工作,促进公平正义。
王健[9](2005)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和整合更加便捷,资源的丰缺不再是一国生产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制度因素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突显。为了增强制度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制度变迁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中国的市场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度变迁就成了更加紧迫的工作。中国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制度变迁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福利分配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而政府作为最具有权威性、实力最强大并担负着供给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义务的组织,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行为和作用的问题理应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制度变迁的实践经验,通过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深入而系统的分析,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为我国制度变迁的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全球化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种种影响及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行为和作用的新的要求,既把握政府作用的共性,又关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政府作用的特殊性,从而,为我国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我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引进中,政府应注重制度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宜的制度体系。避免盲目性、减少被动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前瞻性,卓有成效地推进我国的制度变迁进程,并为多种经济模式共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增添新的活力。 在经济学中,对政府行为的探讨集中于公共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本文从新的角度,以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为主题,并将之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政府行为问题。本文在方法论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制度变迁研究的主流方法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开始趋于多元化,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经济学方法论,人们已经能够分析经济系统运行的各种复杂关系和环境,从而达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现实的了解。本文在吸收新古典和新制度主义的合理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法、需求与供给分析法的基础上,以演化博弈理论和利益集团博弈理论为主体,借鉴和整合了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比较制度分
王朝明[10](2004)在《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合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国的扶贫计划,已经推进了 10 多个年头,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主要体现在农村反贫困行动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 20世纪 80 年代初的 2 亿多人,锐减到目前的 3000 万人左右。虽然如此,中国反贫困的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的。当前,贫困现象不仅表现在农村,而且随着体制转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可避免,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和城市失业者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城市就业压力不轻,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尚有相当困难,以贫困职工和城市长期下岗失业者以及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镇新贫困人群正在形成,原来不为人们关注的城镇贫困问题,正快速地凸显起来。政府、社会各界均已意识到城镇贫困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中国扶贫事业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战略进行重新的反思和定位。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背景,对骤然而起的城镇贫困问题进行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多视角的深入考察和系统研究,即主要是从基本概念,贫困测度,致贫因素,反贫对策,目标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上对城镇贫困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认识分析。并力求通过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反贫困战略体系,冀望能有助于缓解当前城镇贫困的蔓延,以便在继续推动改革深化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切实维护好贫困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使他们能够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利益和成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论文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作为全论文的引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贯穿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思路的理论主线是人文关怀的精神,由此点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意义,并为后面各章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注入了灵魂和精髓。而全论文这个研究内核的提炼:一方面,是基于对经济学研究贫困的历史梳理,从而发现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关于人的研究和人文关怀精神已经逐步地丢失。这样,对涉及到人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主流经济学建树不多。相反,始终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解放作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地分析和深刻地洞见了自工业化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存在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制度变革方式,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这也正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对当前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笔者在引论中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与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指针,重新诠释现代人文关怀精神,从而铸造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理论内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工业化社会以来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要突破过去仅仅将贫困视为一种低经济收入和物质匮乏现象(当然这是贫困最基本的现象,但贫困的表现不止于此)的理解,扭转将反贫困囿 1 <WP=5>于临时性、施舍性的给钱送物的简单做法,提高扶贫的效果和效率,促使反贫困行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文化的轨道,必须张扬人文精神的旗帜(这也是当前一些国际机构将物质贫困上升为人类贫困来治理的理由所在)。这样,才能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反贫困的战略框架、政策体系和组织结构;这也为我们在后面各章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边缘交叉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引论部分还界定了众说纷纭的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反贫困的要义,提出了关于贫困类型的划分,给出了测量贫困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从文献的角度,重点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学说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转型过程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中关于贫困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并且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即框架结构。这一切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学术准备。第二章,从现实客观的角度描述了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存在的状况。由于当前城镇贫困问题的突显,直接反映在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化上。而说明这个变迁,我们运用了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分析了伴随着转型,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享有资源占有的阶层出现了分化,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分层加剧的条件下,城镇贫困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识别这个变化的规模,探讨了尚无法统一的中国城镇贫困线标准,以及按照不同贫困线标准测算的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其中包括笔者提出的应把从农村进城的流动贫困人口估算在内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状况,运用英国学者汤森关于“贫困三分法”的理论,将当前城镇贫困归结为界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的“基本贫困”状态。最后,归纳出转型期城镇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第三章,基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背景,全面探讨了 20 世纪 90 年
二、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8)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 |
(二) 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企改革进程 |
1. 承包责任制后期的湖北国企改革 |
2.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湖北国企改革 |
3. 脱困建制下的湖北国企改革 |
二、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企改革评析 |
(一) 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经验 |
1. 摸索出了适合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 |
2. 摸清国有资产家底,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3. 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员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二) 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1. 国有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企业营运效率低 |
2. 国企改革内在动力不足,政企分开进程缓慢 |
3. 国有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 |
三、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 |
(一) 对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反思 |
1. 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 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的作用 |
3. 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保持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性 |
(二) 对当今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展望 |
1. 完善国企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
2. 继续促进政企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3. 做好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工作,促进公平正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基本理论假定 |
一、有限理性 |
二、经济人效用函数的复杂性 |
三、偏好的多样性 |
四、人类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 |
第三节 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 |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结合 |
二、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的统一 |
三、利益集团的分析方法 |
四、演化博弈的分析方法 |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写作特点 |
一、本文的结构安排 |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
第一章 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 |
一、制度变迁的演进特性 |
二、哈耶克对制度变迁中行为主体的分析 |
三、哈耶克对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界定 |
四、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的评价 |
第二节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 |
一、利益集团是制度变迁的主导性组织 |
二、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对利益集团行为的控制和约束 |
三、对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的评价 |
第三节 诺思的以供需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
一、诺思以供需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的特点 |
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分析 |
三、对诺思以供需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变迁一般模型的评价 |
第四节 青木昌彦以演化博弈为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 |
一、青木昌彦制度变迁理论以进化博弈为基本分析思路 |
二、对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理解 |
三、对青木昌彦以进化博弈为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的评价 |
第五节 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的一般分析框架 |
一、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性质 |
二、制度变迁的主体与政府行为的总体定位 |
三、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具体定位 |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特点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主要表现 |
二、经济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特点 |
一、中国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 |
二.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主要特征 |
三.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作用的主要领域 |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 |
二、政府在产权变迁中的作用 |
三、对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消极作用的限制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 |
一、经济全球化对产权要素安全的影响 |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影响 |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存模糊产权的影响 |
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本产权的影响 |
五、经济全球化对私有产权保护的影响 |
六、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产权的影响 |
第三节 我国产权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作用 |
一、国企改制中的产权问题及政府作用 |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和缺陷及土地改革政府应把握的方向 |
三、我国民营经济存在的产权问题及政府作用 |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 |
第一节 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 |
一、微观规制理论 |
二、宏观调控理论 |
三、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 |
第二节 我国的经济条件及政府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 |
一、我国的经济条件 |
二、我国的政府规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全球化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 |
一、管理层方面 |
二、微观规制方面 |
三、宏观调控方面 |
第四节 完善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政府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管理方式 |
一、管理主体方面 |
二、微观规制方面 |
三、宏观调控方面 |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一、非正式制度释义 |
二、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关系 |
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经济效益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 |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非正式制度的直接影响 |
二、经济全球化通过影响正式制度导致非正式制度变迁 |
三、经济全球化通过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非正式制度变迁 |
第三节 我国现有非正式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市场主体道德缺失 |
二、关系观念大量渗透于经济交易活动中 |
三、以家族伦理意识建立企业组织 |
四、社会经济生活中“重义轻利”与“惟利是图”并存 |
五、经济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 |
六、经济活动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七、民间信贷和地下钱庄的大规模存在 |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一、通过制定正式制度来加速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
二、政府直接把非正式制度转变为正式制度 |
三、政府利用其社会管理职能促进非正式制度的更新 |
第六章 我国的制度变迁与政府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政府体制变迁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体制变迁的影响 |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体制变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要求我国政府的职能作出转变 |
二、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中央高度集权到地方适度分权 |
三、体现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
四、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
五、体现在权力与权利的变化 |
第三节 我国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管理职能、运行机制与经济全球化下的运行规则相距甚远 |
二、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 |
三、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 |
四、机构改革还不尽人意 |
五、政府官员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建立起新型的服务关系 |
六、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很好驾驭政府运作的管理人才队伍还没形成。 |
第四节 我国现行政府体制改革的对策 |
一、造成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 |
二、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的对策 |
论文的研究结论 |
一、对制度变迁的性质和过程的理解: |
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定位: |
三、经济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的主题和意义:反贫困——经济学的人文关怀 |
1.1.1 叩问千年贫困:自然之物抑或社会“怪物” |
1.1.2 经济学的追寻:治理贫困与人文关怀 |
1.2 若干基本范畴的诠释和辨析 |
1.2.1 贫困的涵义和分类 |
1.2.2 贫困的测量及其标准 |
1.2.3 “反贫困”的释义 |
1.3 理论回顾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贫困理论文献述评 |
1.3.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现状:规模、分布与特征 |
2.1 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嬗变与城镇贫困人口的变迁 |
2.1.1 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状况 |
2.1.2 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迁 |
2.2 当前中国城镇贫困的识别与规模 |
2.2.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 |
2.2.2 关于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各种估计 |
2.3 当前中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与生存状态 |
2.3.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 |
2.3.2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 |
2.4 转型期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影响 |
2.4.1 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 |
2.4.2 城镇贫困存在的社会影响 |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致因分析 |
3.1 背景分析: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
3.1.1 “转型”的涵义与中国转型的过程 |
3.1.2 城镇贫困:一个转型进程中的问题 |
3.2 支配城镇贫困变化的三大因素: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失业状况 |
3.2.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城镇贫困显露 |
3.2.2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失业与城镇贫困 |
3.3 制约城镇贫困发生的若干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分析 |
3.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
3.3.2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 |
3.3.3 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滞后与城镇贫困 |
3.3.4 人力资本脆弱性对城镇贫困深化的原因分析 |
3.4 城镇贫困运行的沼泽地:城镇贫困陷阱解读 |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构架 |
4.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
4.1.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 |
4.1.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方针 |
4.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构架 |
4.3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
4.3.1 对 21 世纪前期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走势的基本判断 |
4.3.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
4.4 中国农村扶贫与城镇反贫困的比较与整合 |
4.4.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
4.4.2 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政策措施及其绩效评析 |
4.4.3 中国城镇反贫困与农村扶贫的比较整合 |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模式选择(Ⅰ)——经济战略类型 |
5.1 加强宏观调控与城镇反贫困 |
5.1.1 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波动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
5.1.2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 |
5.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
5.2.1 东、西部地区经济互动中的反贫困透视 |
5.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政策选择:以西部城市为例。 |
5.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城镇反贫困 |
5.3.1 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在城镇反贫困中的战略位置 |
5.3.2 困境与突围:国企改革攻坚初见成效 |
5.3.3 探索和建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推进城镇减贫的良性互动机制 |
5.4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与城镇反贫困 |
5.4.1 基于反贫困的分析:分配中的效率与平等 |
5.4.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缓解贫困的政策框架 |
5.5 充分扩大就业与城镇反贫困 |
5.5.1 反失业支撑城镇反贫困的理论定位 |
5.5.2 城镇反贫困战略中的就业政策组合 |
第六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 |
模式选择(Ⅱ)——综合战略类型 |
6.1 可持续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 |
6.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检视 |
6.1.2 一个现实的研判——中国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
6.2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
6.2.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一个重大思路:综合协调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
6.2.2 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与防止流动性边缘贫困的蔓延 |
6.2.3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有效治理城市失业性贫困 |
6.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反贫困 |
6.3.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保障制度设计及政策工具 |
6.3.2 中国城镇反贫困保障制度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
6.4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反贫困 |
6.4.1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概念及其投资要素 |
6.4.2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缓解城镇贫困的政策设计 |
第七章 国际城市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 |
7.1 世界贫困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
7.2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反贫困及其制度安排 |
7.2.1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济贫方案 |
7.2.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反贫安排 |
7.2.3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家庭及公共救助方案 |
7.2.4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以立法为基础的社会照顾体系 |
7.2.5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救助的宗旨与内容 |
7.2.6 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线”(Poverty Line)制度 |
7.3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反贫困行动 |
7.3.1 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的状况及其特征 |
7.3.2 发展中国家城市反贫困的战略模式及其政策取向 |
7.4 经济转型国家城市反贫困的对策 |
7.4.1 经济制度向市场化和私有化激进转变过程中的贫困问题 |
7.4.2 应对贫困:转型调整与制度重建 |
7.5 经验与启示 |
7.5.1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概括 |
7.5.2 发展中国家的艰难探索 |
7.5.3 转型国家的应急反应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四、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按照转机建制的新要求做好企业内审工作[J]. 常文轩.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5(01)
- [2]在企业转机建制中加强内审工作[J]. 赵春田. 山东审计, 1994(06)
- [3]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省经委主任孙光远答本刊记者向[J]. 孙明禄. 山东审计, 1994(04)
- [4]内部审计: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阳光事业——河南省内部审计工作二十年回顾[J]. 叶鹏飞,王奇飞. 中州审计, 2003(03)
- [5]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黄华. 企业经济, 1998(06)
- [6]论江苏省经济保卫工作的改革与加强[J]. 陆晓.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4(06)
- [7]论经济保卫工作十个关系[J]. 顾白,陆晓.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1)
- [8]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D]. 郭英策.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 王健. 武汉大学, 2005(05)
- [10]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朝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