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期自体骨移植在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思宇[1](2021)在《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兔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初步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实验用兔胫骨骨折LCP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模型,为后续兔胫骨骨折LCP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18只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术中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兔右胫骨截断后用骨蜡隔离骨折断端,并LCP锁定固定;对照组截骨后LCP锁定固定。两组分别于术后2w、4w、8w、12w行X线检查;对照组于骨折愈合时行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组于术后12w行同样检查,观察骨折愈合状况。结果:影像学、大体标本及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骨折术后4w骨折愈合:实验组在12w时诊断为骨不连。结论:本方法可建立实用的LCP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动物实验模型,可为进一步实验提供模型。第二部分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骨不连行“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兔胫骨骨不连后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45只模型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兔清除骨折断端残留骨蜡;B组清除骨蜡并植骨;C组同B组并附加LCP“动力化”术;术后2w、4w、6w、8w分别行X线检查,比较Lane-Sandhu骨折愈合评分;术后4w、6w、8w每组各取3只兔骨折愈合处骨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观察骨质愈合情况;术后8w时处死剩余大白兔并分组:A组(正常骨标本)、B组(植骨组右胫骨标本);C组(动力化+植骨组右胫骨标本);行三点抗弯试验,并比较各组最大弯曲力及抗弯强度。结果:两组不同处理实验兔在干预手术术后2w、4w时X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w、8w时,C组X线评分均显着高于B组(P<0.05);病理学检测,干预术后4、6、8w时,C组骨愈合进程优于B组及A组;三点抗弯力学实验显示最大抗弯曲力及抗弯强度C组>B组(P<0.05)。结论:经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处理骨折愈合更快,早期的骨标本抗弯曲能力更强。第三部分 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兔胫骨干骨不连成骨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促进成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7只动物实验模型分为三组,A组兔清除骨折断端残留骨蜡;B组清除骨蜡并植骨;C组同B组并附加LCP“动力化”术。术后2、4、6、8w行X线检查,比较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于模型建立术后2、4、8、12、14、16、18、20w收集兔血清样本,ELISA检测并比较BALP、PINP、CTX、TGF-β1含量。术后4w、6w、8w每组取3只兔骨折愈合处骨标本,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各组BALP、BMP-2、BMP-4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第16、18、20w时,B、C两组X线评分均显着高于较A组,第16w、18w时X线评分C组显着高于B组(P<0.05)。ELISA检测显示第14、16、18w时,BALP水平C组>B组>A组;TGF-β1水平在14w时C组>A组,16、18w时C组>B组>A组,20w时B组>C组>A组;PINP水平在14w时C组高于A、B两组,16、18、20w时B、C两组高于A组;CTX水平在14w时C组高于A、B两组,16、18w时C组>B组>A组,20w时B组>C组>A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干预术后4、6、8w时,各蛋白表达含量C组>B组>A组(P<0.05)。结论:LCP“动力化”可促进骨转换标志物的生成,提高局部成骨蛋白的表达,从而加速骨痂形成及塑形改造,促进骨折愈合。
扈克治,甘干达,任磊,吕波,闫泽正,张苏[2](2021)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各种原因导致的长管状骨骨缺损在临床骨科不仅常见,且治疗上也较为棘手。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差强人意,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对Ilizarov临床应用技术及其相关器械设备的研究深入,其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尤其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逐步受到关注。本文对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骨缺损作一综述。
杨来新[3](2020)在《膜诱导成骨结合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小腿前部及足踝部软组织覆盖少,皮肤移动性差,损伤后容易造成骨或(和)肌腱外露。对于这种损伤,目前多采用皮瓣移植或骨-肌皮瓣移植进行修复重建。但是对于严重的骨和软组织联合缺损,目前多采用反复清创、大段骨移植及皮瓣移植等步骤的方法来治疗,尚无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治疗时间长,预后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寻找相对简便、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法是创伤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任务。目的比较膜诱导成骨结合皮瓣移植和单边外固定结合颗粒状松质骨植骨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5例严重创伤导致的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35.3±7.9)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2例,砸伤1例,机器挤压伤2例。I期手术:早期行清创术,术后1周无感染迹象行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应用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行皮瓣移植覆盖创面,皮瓣切取范围7.0cm×12.0cm-16.0cm×21.0cm。骨缺损长度为5.2cm-15.1cm,平均(9.7±2.8)cm。II期手术:I期术后8-12周,平均10周取出骨水泥后行自体骨移植手术。同时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颗粒状松质骨移植治疗的12例严重小腿开放性损伤伴骨缺损保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5-50岁,平均年龄(37.1±10.6)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0例,砸伤1例,机器挤压伤1例。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9cm-13.2cm,平均(9.2±2.7)cm。对照组采用早期清创、外固定架固定,VSD覆盖及颗粒状松质骨植骨、皮瓣覆盖创面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骨缺损长度和伤情上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感染率以及骨质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结果1.两组患者伤口愈合和感染率的比较:观察组15例患者中13例I期术后伤口均达到甲级愈合,2例皮瓣周围出现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无深部感染的发生。II期术后伤口均达到甲级愈合,无感染的发生。对照组外固定架术后,12例患者中有8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2例发生感染,经反复换药后治愈;颗粒植骨及皮瓣覆盖创面后,9例甲级愈合,2例出现皮瓣坏死,1例发生深部感染,经反复清创及换药后痊愈。观察组伤口感染率和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质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9±2.7)月。观察组II期植骨重建术后,所有骨缺损均获得愈合,无合并感染、畸形愈合等情况;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9±1.2)月。骨缺损愈合分级为优,按照Paley评定标准评定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其中优13例,良2例。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平均(25.8±4.9)个月。骨重建及皮瓣修复术后,2例骨质不愈合,再次手术及植骨后12月获得骨质愈合;1例合并感染,行反复清创后感染控制,反复多次手术后获得骨质愈合。愈合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8.9±5.3)个月,骨缺损愈合分级9例为优,2例为良,1例为差;按照Paley评定标准评定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其中优9例,良2例,差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骨缺损愈合分级以及paley评分标准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膜诱导成骨结合皮瓣移植比单边外固定结合颗粒状松质骨移植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更能够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促进骨质愈合,是小腿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刘彬[4](2020)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2019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9~60岁[(39.6±12.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1例,重物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3例,挤压伤1例。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为4.5~14.5cm[(8.0±2.5)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cm×4cm~20cm×15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通过对接点植骨促进骨折愈合。记录创面愈合情况、骨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xternal fixation index,EFI)。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愈合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MCS)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外架去除后随访12~39月[(22.6±7.9)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需皮瓣转移手术。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外固定时间为232~663d[(391.3±118.2)d],EFI为35.7~62.7d/cm[(49.3±7.8)d/cm]。ASAMI评分系统骨愈合优良率86%;功能结果优良率90%。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4个问题,8个障碍,1个后遗症。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PCS)(83.8±12.1);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MCS)(71.8±13.5)。结论: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联合髓内导针和对接点植骨,能够恢复良好的下肢力线,促进对接点骨性愈合。
周正虎[5](2018)在《背阔肌皮瓣联合髂骨瓣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采用一期背阔肌皮瓣二期髂骨瓣联合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一期背阔肌皮瓣、二期髂骨瓣移植修复小腿慢性骨髓炎1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12~52岁,平均33.4岁;均为开放性损伤后所致的骨感染,治疗周期11个月至3年;4例为胫骨中段慢性骨髓炎,6例为胫骨中下段慢性骨髓炎;一期行病灶扩大清除、游离背阔肌皮瓣填塞死腔,伤口愈合后6~10个月二期再行游离髂骨瓣移植术修复骨缺损。结果:背阔肌皮瓣均成活,术后8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在2月内伤口均愈合。髂骨瓣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8例骨瓣携带皮窗者皮窗均成活,术后4~12个月骨缺损修复部位骨愈合,取出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最后1次术后随访6个月~8年,骨愈合满意,皮瓣质地优良,未再发生骨髓炎、窦道。2例背阔肌皮瓣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无挛缩,其余背部、髂部供区均直接缝合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利用一期背阔肌皮瓣二期髂骨瓣联合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重建骨缺损、恢复下肢功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赵洪耀[6](2017)在《桥接系统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研究的目的主要根据下肢长骨(主要是股骨干、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结果,通过收集大量有关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BCFS)临床应用的病例,以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更科学的评估该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最终通过分析评估以及技术不断完善,为以后骨科内固定提供更可靠的治疗途径。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创伤骨科病房从2014年5月到2016年12月下肢长管状骨骨折89例,经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有59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6例;股骨骨折36例,胫骨骨折29例,股骨合并胫骨骨折3例,双股骨骨折2例,双侧胫骨骨折1例;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7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例,车祸39例,砸伤3例,摔伤10例。根据AO长管管状骨折分型,其中A型(简单型)16例,B型(楔形型)29例,C型(复杂型)20例;均进行切开复位手术并进行了术后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最短6个月,最长18个月)。手术时间为伤后3h-14天,平均3天。所有病例均无神经大血管损伤,除骨折外无明显其他严重疾病。根据手术内固定方式不同,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作为治疗组,普通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作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诊断,术前评估及影像学,确定手术时机,手术中内固定方式分别为BCFS和LCP。术中仔细保护软组织,记录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软组织损伤程度。分析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致伤原因、受伤部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是否存在差异,来评估两种骨折内固定术,从而更好的指导在以后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骨折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跌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受伤部位无明显差别。(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手术出血量少。(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后愈合时间短。(4)与对照组先比,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5)按照Johner-Wruh评价标准,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根据术后骨折复位标准分析,治疗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与普通钢板相比,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是治疗下肢骨折更为有效的内固定方法,特点是内固定不直接压迫骨折部位,减少骨膜剥离,保护了骨折断端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BCFS为弹性内固定,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符合现代的微创手术的观点。连接棒和连接块形状预制灵活、机动,特别适合大面积骨质粉碎或缺损处上下端桥接固定接棒摆放。BCFS系统多维个性化固定,对复杂性疑难病人更为适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个体化治疗的方法符合最新的治疗理念,适用于临床,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张伟强[7](2015)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长管状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Ilizarov骨搬运技术与钢板结合骨移植在治疗长管状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为长管状骨感染性骨不连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随访吉大一院创伤骨科在2010年7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4~58岁;病程8~30个月;随访时间12~22个月。车祸伤13例,摔伤2例,重物砸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胫骨10例,股骨9例。对这19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应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orthfix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实验组)8例;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植骨治疗(对照组)1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历记录、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访统计患者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住院天数、术中累积失血量、部分负重时间、感染控制率、住院费用、再手术率、骨缺损程度、平均手术次数、AAOS评分。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术中累积失血量、部分负重时间、感染控制率、住院费用、再手术率、骨缺损程度、平均手术次数、AAOS评分分别为35.25±9.57d、1348.12±226.05ml、1.91±0.36m、87.5%、70795.87±20385.53RMB、0%、4.50±1.41cm、3.00±1.07次、84.75±1.67;对照组为48.27.40±16.45d、2465.45±666.31ml、2.78±0.58m、72.7%、90204.89±25359.46RMB、27.3%、2.55±1.75cm、4.36±1.57次、80.45±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以上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长管状骨感染性骨不连疗效显着,感染控制率高。2.Ilizarov骨搬运技术对于软组织条件要求较低,能够有效保护软组织,促进其恢复,为肢体恢复长度提供保障。3.实验组病例数较少,需继续完善统计学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张大卫,黄东,牟勇,胥广,吴伟炽,林浩,张惠茹[8](2015)在《游离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游离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胫骨下段严重粉碎性骨折及胫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病例采用胫骨前路切口,进行骨折端处理并复位后,根据骨缺损大小取自体骨移植,并于健侧切取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胫骨骨膜瓣移植至骨折部位,吻合相应血管并采用胫骨锁定加压钢板行一期内固定。对12例胫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患者采用原有手术切口取出钢板螺钉后,根据骨缺损大小取髂骨植骨,切取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胫骨骨膜瓣,覆盖植骨部位并取合适胫骨锁定加压钢板给予固定,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抗感染和抗痉挛治疗。结果术后26例获得10~18个月随访,胫骨骨膜瓣的监测皮岛成活良好,骨折于术后3~6个月(平均4.5个月)达到临床愈合。肢体功能评价按照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19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6.2%。结论采用游离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胫骨中下段严重粉碎性骨折及胫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够有效恢复粉碎性骨折及骨缺损部位血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洪峰[9](2013)在《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骨缺损组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多种病因所致下肢骨缺损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患者均来自2007年至2012年,于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行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骨缺损的患者,共26例(胫骨骨缺损患者22例,足趾缺损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在6~51岁之间,平均年龄27.5岁,随访时间1.7~4.8年,平均随访3.2年。所入选患者为骨髓炎、骨肿瘤、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下肢骨缺损的患者,均采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位)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带血管蒂腓骨的取骨长度,带血管蒂腓骨取材部位以及移植后腓骨的直径进行分析。对患者双侧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查,并对患者主观疼痛进行评估,正常肢体功能的百分数参照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对移植腓骨的转归情况参照国际挽救肢体讨论会上制定的“同种及带血管骨移植放射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采用SPSS17.0forWindowns软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果1、患肢术后功能的Enneking系统评价:胫骨骨缺损平均分25.7分,肢体功能恢复79.84%,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达93.4%。2、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愈合时间:根据术后X线片所示,全部患者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后愈合时间11~25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7周。3、移植骨长度与愈合时间的关系:移植骨的愈合时间随移植骨长度的增加而相对增粗。结论1、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是目前治疗下肢骨损伤的有效方法。2、Enneking系统肢体功能评价法能全面、量化评价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下肢骨损伤后肢体功能。
李卡[10](2012)在《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股骨干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骨折不愈合患者共40例,采用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9.73岁;营养不良性不愈合18例,萎缩性不愈合2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骨愈合和下肢功能评价,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按照骨愈合评价标准评价,术后9个月,优22例,良11例,中3例,差4例,优良率82.50%;术后12个月,优24例,良11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7.50%;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两种类型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按照下肢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术后9个月,优22例,良13例,中1例,差4例,优良率87.50%;术后12个月,优23例,良14例,中1例,差2例,优良率92.50%;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两种类型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 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注重保护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同时提供合适的固定强度,是治疗股骨干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二、一期自体骨移植在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期自体骨移植在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兔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初步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模型的建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骨不连行“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的疗效观察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兔胫骨干骨不连成骨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综述 下肢长骨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骨缺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缺损治疗技术 |
1.1 带血供的自体骨移植 |
1.2 Masquelet (膜诱导)技术 |
1.3 髓内钉技术 |
1.4 钛网cage技术 |
1.5 组织工程技术 |
2 Ilizarov技术的原理 |
2.1 Ilizarov技术的一般生物学原理[张力-应力法则(lawof tension-stress,LTS)] |
2.2 Ilizarov技术在非感染性长管状骨缺损中的应用 |
2.3 Ilizarov技术在感染性长管状骨缺损中的应用 |
2.3 Ilizarov技术中的皮质截骨理念 |
3 Ilizarov改良技术 |
3.1 半皮质截骨延长术 |
3.2 环形外架与髓内钉的联合使用[髓内钉骨延长术(in-termeduliary skeletal kinetic distractor,ISKD)] |
3.3 单边外固定架骨延长术 |
3.4 Taylor三维空间外固定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 |
3.5 腓骨移位技术 |
4 Ilizarov技术的缺点与并发症 |
5 结语与展望 |
(3)膜诱导成骨结合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5 本课题的研究不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Masquelet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背阔肌皮瓣联合髂骨瓣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治疗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术后康复治疗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背阔肌皮瓣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 |
3.3 髂骨瓣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 |
3.4 骨愈合情况 |
3.5 肢体功能评价情况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5.1 慢性骨髓炎的成因 |
5.2 胫骨的解剖学特点及其血供 |
5.3 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可行性 |
5.4 髂骨瓣的解剖学特点 |
5.5 该治疗方式的优缺点 |
5.6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5.7 术后的康复指导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综述 |
参考文献 |
9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10 致谢 |
(6)桥接系统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7)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长管状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感染性骨不连的定义 |
2.2 感染性骨不连的病因 |
2.2.1 创伤因素 |
2.2.2 医源性因素 |
2.2.3 感染性疾病 |
2.3 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
2.3.1 病史及症状 |
2.3.2 体征 |
2.3.3 影像学表现 |
2.4 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 |
2.4.1 非手术治疗 |
2.4.2 手术治疗 |
2.5 总结 |
第3章 临床资料 |
3.1 入选标准 |
3.2 一般资料 |
3.3 手术设计 |
3.3.1 术前准备 |
3.3.2 手术方法 |
3.3.3 术后处理 |
3.4 数据采集及观察指标 |
3.5 数据统计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附图 |
第6章 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骨缺损组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采集时间 |
(三) 病例选择 |
(四) 一般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一) 术前准备 |
(二) 手术方法 |
(三) 术后处理 |
三、 疗效评价 |
(一) 骨愈合评价标准 |
(二) 下肢功能评价标准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五、 研究结果 |
(一) 骨愈合评价 |
(二) 下肢功能评价 |
讨论 |
一、 骨折不愈合的原因 |
(一) 全身性因素 |
(二) 局部因素 |
二、 营养不良性骨不连与萎缩性骨不连的特点 |
三、 关于锁定加压钢板(LCP) |
四、 关于植骨 |
五、 术后功能锻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四、一期自体骨移植在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兔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初步疗效观察[D]. 杨思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 扈克治,甘干达,任磊,吕波,闫泽正,张苏. 创伤外科杂志, 2021(01)
- [3]膜诱导成骨结合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疗效观察[D]. 杨来新.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D]. 刘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背阔肌皮瓣联合髂骨瓣治疗小腿慢性骨髓炎的应用研究[D]. 周正虎. 苏州大学, 2018(01)
- [6]桥接系统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赵洪耀. 山东大学, 2017(01)
- [7]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长管状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研究[D]. 张伟强. 吉林大学, 2015(09)
- [8]游离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J]. 张大卫,黄东,牟勇,胥广,吴伟炽,林浩,张惠茹.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01)
- [9]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骨缺损组织的回顾性分析[D]. 赵洪峰.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10]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营养不良性和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D]. 李卡.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