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信号微机联锁设备”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玲[1](2005)在《铁路信号微机联锁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对铁路信号控制提出了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要求。近年来,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可靠性和安全性理论的新进展,为微机联锁系统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微机联锁系统正逐步取代电气集中联锁系统,在许多车站得到应用。为了更好地培训铁路技术人员和上岗人员,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微机联锁系统的基本技能,研制一套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功能完备的微机联锁仿真系统是铁路部门的迫切要求。同时信号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铁路信号理论时,也可以在实验装置上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开发微机联锁仿真控制系统作为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的一个科研课题被提了出来。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作者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微机联锁控制系统设计;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联锁软件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1、控制系统采用分层安全联锁结构。第一层控制机;第二层联锁机;第三层为室内接口柜、电源屏等;第四层为室外信号机、轨道电路、电动转辙机。其中第一层控制机采用工业控制微机,预留多种通信接口便于以后扩充功能。第二层联锁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S7-300。第一层与第二层的通信连接采用PC/PPI电缆。各级间用电缆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微机联锁控制系统。2、联锁软件采用Delphi7.0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工具,根据车站信号平面布置图完成主控界面的设计;可实现人机界面信息处理功能,包括操作信息处理和表示信息处理;能够完成基本联锁控制功能;并能完成执行控制功能,即进行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3、铁路信号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实时控制系统,它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研究了单机系统、双机热备系统、三取二冗余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安全可靠,性能稳定。既满足了学校培训、演练的需要,又给学校节省了资金,创造了效益。并且为铁路信号微机联锁控制的应用提供了又一个良好的实例。
刘勇[2](2013)在《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新钢集团主片区5个车站微机联锁的改造升级项目,根据实现大密度行车安全、维护简单直观目标,同时保证设备的先进性,调度可实时监控等设计原则,本文研究了新钢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结构、微机联锁系统设计方案及实现、“双机热备”方式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新钢铁路运输运输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原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找到了依据。根据通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原则,依据系统必须遵循“故障-安全(要求铁路信号设备或系统一旦发生安全故障后,能防止出现灾难性后果自动导向安全一方的重要设计原则)”的原则,对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进行了设计。主要对微机联锁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硬件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方案、接口与通道设计、冗余结构的设计、双机储备系统的设计、接口电路的设计。在软件的设计中,研究了联锁数据、软件的逻辑分类、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通过西门子S7三类工业软件实现了人机界面(HMI),设计了新钢集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控制系统PLC下位机组态,这种组态可以随着6502站场的扩张而扩充。设计并实现了新钢运输部以太网和调度监督系统。论文讨论了软件系统需要实现的5个方面的功能;研究了微机联锁软件的总体结构;研究了联锁控制程序的基本模块及其任务调度方式;设计并实现了操作命令执行模块流程和子模块流程等项目的关键部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系统已经正常不问断地运行至今,系统通过了功能测试,满足了现场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姜贺彬[3](2009)在《牵引供电系统对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在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应用,铁路信号设备大量采用电子元器件,以站内计算机联锁系统和ZPW-2000A区间闭塞系统为代表的现代铁路信号系统在现场逐渐普及。从抗干扰的角度,上述系统更易受到来自于牵引供电系统的干扰。因此,铁路信号系统的抗干扰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从铁路信号系统与电力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入手,阐述了牵引供电系统产生干扰信号的机理,对造成干扰信号的主要原因(不平衡牵引电流)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信号系统的构成,研究了干扰信号侵入铁路信号系统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对信号系统现场发生的故障实例,对现场发生频率较高的信号电线路受感性和容性耦合、不平衡牵引电流的产生、谐波和电火花脉冲等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对因机车斩波器斩波产生的流入接触网相应干扰性谐波分量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牵引电流各次谐波典型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归纳,提出了设计无绝缘轨道电路正确选择载频和频偏以提高自身抗干扰能力的控制原则。本论文结合现场工作实际,提出了在设计计算、器材设备选型、电磁兼容性设计等三方面,提高信号系统设备抗干扰性能的技术方案。同时,从工程施工、现场运营维护、标准规范制定等角度提出了防止或减轻牵引供电系统干扰的参考建议。
程运安[4](2004)在《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热备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可靠理论的日趋成熟,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在铁路运输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HJ04A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以下简称HJ04A系统)就是在国内被成功推广应用且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典型联锁系统之一。笔者论文的任务就是研究在HJ04A系统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热备功能。 论文开始介绍了铁路信号与故障安全的基本概念;接着首先深入分析了计算机容错控制系统的几种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可靠性理论与可靠性评价模型对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HJ04A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热备功能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现方案,包括双机热备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系统关键设备共享器的设计与实现,并很好的解决了共享设备的同步问题;最后依据可靠性评价模型验证了完成系统的可靠性。 目前,本论文提供的方案在笔者的主持下,已被成功实现并在河南安阳钢铁公司和鞍山钢铁公司得到推广应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何涛[5](2014)在《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与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轨道交通向高速、重载、大运量、高密度的方向发展,对于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效率的联锁系统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锁系统的全电子化可使系统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综合成本更低,维护更简便,系统的生命周期更长。全电子化联锁系统作为新兴事物,在理论上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在尚未大量推广应用的情况下,其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指标无法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按照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流程,从系统的风险分析、需求分析、结构设计、详细设计以及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对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安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系统分析。本文综合应用故障树分析、原因分析、后果分析、共因失效分析、接口隐患分析等风险分析方法,建立了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风险分析列表,发现了系统的潜在危险状态和风险源,得到了各个风险源引起的原因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技术特征进行了描述,构建了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结构和部件之间的信息模型,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功能和容许危险率(THR)进行了分配和验证;通过对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分析计算,首次获得了影响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性指标的关键因素,并综合采用了二取二组合式故障-安全、闭环检测等反应式故障-安全、动态电路等固有式故障-安全技术,建立了系统的电路结构模型,使系统达到了预期的安全指标;以可靠性工程为基础,建立了温备切换、并联等不同结构下的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并定量计算了继电联锁、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在不同结构下的RAMS指标以及进行了对比分析;论文最后还对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在考虑工程化应用后的RAMS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在实现工程化应用后整体的RAMS指标没有显着变化。论文成果对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也可为今后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工程化应用、制定改造和资金计划、制定运营管理维护规程、制定维修策略、建立可靠性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论文成果也可为正在或将要研究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其他研究人员提供系统的RAMS性能预测,主要用于发现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源,避免安全隐患。
魏文军[6](2015)在《基于Agent的全电子智能分布式应急联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自然灾害频发且分布范围广,全国铁路的大约四分之一建造在VII度以上地震烈度区,自然灾害突发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的灾害造成铁路设施损毁、运输中断,快速恢复铁路运输的能力意义重大,而铁路信号联锁系统的灾后抢修抢建能大大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因此铁路信号应急联锁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随着计算机联锁的发展,尤其是全电子化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推广使用,为搭建快速应急联锁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Agent(智能体)具有自主性、社会性、适应性、智能性以及移动性的特点,将Agent技术和全电子执行单元相结合,是本文实现应急联锁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应急联锁系统的需求和特点,在分析了Agent的技术特点和应急联锁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应急联锁系统的框架,提出了4种应急联锁系统通信方案,通过系统层面的良好设计,为最终组建快速应急联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通信在Agent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深入研究了应急联锁系统中Agent的通信理论。首先给出了Agent基于知识的通信语言KQML(Kowledge Query and Manipulation Language,KQML)的软件结构和语法,KQML语言本身对安全性和实时性支持不足,论文研究了实时安全Agent通信的解决方法,针对安全苛求系统的要求,提出了6种策略来解决,通过KQML原有的参数修改、增加通信域和扩充KQML原语3种办法实现了安全通信;针对KQML中实时性要求,通过在消息中增加时间约束,即增加通信域SCF(Safety Communication Field),解决了多Agent系统的实时通信问题。基于Agent的联锁软件的分布式实现是应急联锁系统的核心,一项联锁功能的实现由相关Agent协作完成,如何选择合适的Agent协作方式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关键。本文提出了Agent间相互协作的一种新的模式-交互式领导者模型,介绍了交互式领导者模型的原理,以及联锁功能如何应用交互式领导者模型来实现。分析了联锁功能在多种Agent中的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实现方法,用C语言完成了Agent的编程,实现了分布式联锁软件。对于一个安全苛求系统,安全是系统设计永恒的主题。本文给出了应急联锁系统的安全分析,制定了应急联锁系统的风险接受准则,制定了系统各个阶段完成的主要安全工作,以及在每个阶段为了消除风险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应用HAZOP分析方法对应急联锁系统的风险源进行了识别,对其中主要的风险用FTA故障树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风险具体解决措施。在上述理论的支持下,论文作者设计了应急联锁系统的验证系统和仿真环境,验证了系统的各方面性能,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达到了设计目标。验证系统主要包括监控Agent、轨旁智能体、Agent模拟机及执行单元模拟机。系统应用全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智能Agent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等进行系统设计和集成,验证系统采用软硬件混合仿真,既完成了系统调试,又检验了硬件和软件的性能。当应用在现场组建一个新的应急联锁系统时,仅需简单的连线和数据配置,即可完成系统的快速搭建。论文成果将提高我国应急联锁系统的水平,促进灾后铁路运输能力的恢复。另外分布式联锁软件技术还可以引入到常规联锁系统中,作为新的一种智能联锁实现方式,为信号轨旁设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李达[7](2003)在《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国内机务段内信号系统的现状,特研究了一套新型的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该系统将可编程控制器用于铁路信号系统中并作为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取代了传统的电气集中控制方式,克服了其系统庞大,可靠性低的缺点。本系统还采用微机监测的方式,监测PLC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并将各种段内作业记录备案,实现了机务段的现代化管理。 系统将PLC作为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因为PLC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PLC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非常高,在铁路信号系统中更有其优势,因为它可以代替铁路信号系统中信号继电器,PLC的软触点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次使用,而信号继电器是机械式的,其寿命是有限的。 第一章综述了目前铁路信号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和国内机务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二章介绍了铁路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并提出了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PLC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硬件电路设计。另外详细探讨了系统的可靠性和防雷技术。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微机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其软件的工作模块,并详细说明了串口通讯程序的编制。 第五章介绍了系统的软件构成,具体说明了系统的模块结构和数据结构,并进一步阐述了PLC控制程序的编制和上位机监测程序的编制。 第六章对整个系统进行总结,并提出了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工作展望。
史秀红[8](2012)在《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铁路信号系统,又由于铁路信号系统大多是弱电设备很容易受到雷电影响,而雷电又是每年都会发生的自然现象,所以,为了保证铁路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开展铁路信号系统的雷电影响分析与防护工作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从雷电放电机理和类型出发,收集了大量有关铁路信号雷击影响及损害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铁路信号系统的特点找出了铁路信号系统易受雷击的主要原因,雷电入侵铁路信号系统的主要途径,以及铁路信号系统设备抗雷击耐压耐磁域值,为雷电影响分析作准备。其次,分析了雷电直击室外铁路信号设备和直击信号楼产生的影响,从分析中得出雷电直击信号楼和信号设备是将产生雷电高温热效应、电动力作用、机械冲击力作用和过电压作用;通过分析雷电感应对铁路信号楼影响得知,感应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有浪涌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影响;对雷电直击和雷电感应的影响分析找出了铁路信号系统的防雷重点。最后,根据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影响分析研究,对铁路信号系统做出整体雷电防护提出建议。对直击雷进行引流、散流防护;对感应雷进行分区、分等级并分设备防护,使整个系统的防护内外结合,层层防护,来达到消除雷电对铁路信号系统影响的目的。并结合案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防雷技术方案,为铁路信号系统的防雷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杨亮[9](2016)在《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钢公司三期技改项目从炼铁、炼钢到轧材,工艺衔接紧凑自成体系,技改项目的投产带来了近千万吨的年产能跃升,使得铁路运量大幅攀升,原有的运输模式组织生产已完全不能胜任新钢公司三期技改投产后的运输任务,急需与产能相匹配的更加高效安全的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从而解决三期技术改造投产后运能不匹配、运输组织模式不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新钢公司实际情况对系统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体设计。依据总体设计,讨论了货运调度监督系统硬件组成以及设备选型等问题,依据系统必须保证网络的路由冗余、链路备份和快速恢复的原则,重点进行了系统组网的设计和研究。车辆和货物的实时跟踪是铁路运输的基础,本文利用铁路车号识别装置和红外线计辆抓拍设备组成一套安全可靠的车号识别系统,对路局车辆即有的电子标签信息进行采集,实现车辆信息的自动录入和数量校对;同时,重点对新钢运输部现有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整合完善,对微机联锁系统的车辆动态信息进行处理,实现各车站微机联锁现场调车作业实时回放和查询,并且,通过对轨道区段占用信息的校查,及时实现相关现车信息处理。最后,通过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对货运调度监督系统的整体与各模块功能的开发,即运用上述技术与铁路信号技术相互融合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铁路货运作业动态全过程的车辆流程自动监控,路局车号自动识别,统计报表自动汇总的货运调度监督系统。本文所研发的货运调度监督系统运行以来,提高了作业机车的纯作业时间,降低了柴油能耗,同时,保证了行车安全,降低事故损失,实现了机车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为新钢公司建设成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提供充足的铁路运输能力。
谷峰[10](2015)在《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设备使用情况调研》文中提出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犹如人的中枢神经和耳目,是铁路运输的基础设施、构成运输生产力和行车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信号作为一种很重要的信息技术,它既分散而又全程地、昼夜不间断地为铁路运输服务,满足实时性要求。铁路通信信号的发展水平已成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进入计算机连锁的时代,随着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铁路越来越趋向无人化方向。我国自主研制的通信信号设备有:行车调度指挥管理系统(TDCS)、ZPW-2000A无绝缘自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TCS2/CTCS3)。但我国的设备和国外的设备相比较,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从我国铁路通信信号、区间闭塞设备、机车信号、车站联锁设备、调度集中和调度监督等方面进行调研,将我国高速铁路信号设备和国外的信号设备进行比较,为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配置提供优势方案,对今后设备维修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铁路信号微机联锁设备”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信号微机联锁设备”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信号微机联锁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 |
1.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机联锁系统概述 |
2.1 车站信号控制系统概述 |
2.2 微机联锁系统概述 |
2.3 微机联锁系统的国内外应用状况 |
2.4 微机联锁系统的发展前景 |
第三章 采用 PLC 的微机联锁控制系统设计 |
3.1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总体框图 |
3.2 工业控制计算机简介 |
3.3 PLC 在微机联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四章 联锁系统的软件开发 |
4.1 联锁软件的主要特点及实现的功能 |
4.2 联锁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
4.3 联锁软件的分析和设计 |
第五章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估 |
5.1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估算 |
5.2 单机系统的故障-安全模型 |
5.3 双机热备系统的故障-安全模型 |
5.4 三重冗余系统(TMR)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2)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1 国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2 国内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2 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 |
1.3 微机联锁系统 |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改造前铁路运输调度及联锁系统分析 |
2.1 新钢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结构 |
2.2 新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业务结构描述 |
2.2.1 铁路基本概念 |
2.2.2 新钢运输部铁路运输工艺概述 |
2.2.3 货物运输计划 |
2.2.4 运输动力的准备 |
2.2.5 机车作业模式 |
2.2.6 运输部运输生产工艺流程 |
2.3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 |
3.1 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设计 |
3.1.1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原理 |
3.1.2 微机联锁系统的规范 |
3.1.3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方案 |
3.2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备设计依据 |
3.2.2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3 接口与通道设计 |
3.2.4 微机联锁系统的冗余结构设计 |
3.2.5 双机储备系统设计 |
3.2.6 微机联锁系统接口电路设计 |
3.2.7 微机联锁系统的信息传输设计 |
3.2.7.1 总线传输 |
3.2.7.2 局域网传输 |
3.2.7.3 光纤传输 |
3.3 微机联锁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
3.3.2 软件系统功能划分 |
3.3.3 按照系统层次结构分类 |
3.3.4 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机联锁系统总体实现 |
4.1 微机联锁系统控制实现 |
4.1.1 信号继电器 |
4.1.2 状态信息采集 |
4.1.3 输出控制接口 |
4.1.4 双机切换控制电路 |
4.2 进路选择模型的算法研究和实现 |
4.2.1 模型的简化处理 |
4.2.2 进路选择算法的设计 |
4.2.3 进路选择模型的算法实现 |
4.3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4.3.1 操作命令执行模块 |
4.3.1.1 取消进路子模块的实现流程 |
4.3.1.2 人工解锁子模块的实现流程 |
4.3.1.3 进路故障解锁子模块实现流程 |
4.3.2 进路处理模块 |
4.3.2.1 选排一致检查及道岔控制命令生成模块 |
4.3.2.2 进路锁闭模块 |
4.3.2.3 信号开发模块 |
4.3.2.4 信号保持开放模块 |
4.3.2.5 进路自动解锁模块 |
4.4 人机界面的实现 |
4.4.1 SIMATIC S7工业软件 |
4.4.2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实现 |
4.5 微机联锁系统下位机组态扩充实现 |
4.5.1 下载组态到可编程控制器 |
4.5.2 上传网络组态 |
4.5.3 微机联锁下位机组态扩充实现 |
4.6 新钢集团运输部调度监督实现 |
4.6.1 新钢运输部以太网 |
4.6.2 分布式调度监督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牵引供电系统对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1.1 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历史 |
1.1.2 国内外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铁路信号系统抗干扰研究的意义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路信号系统的构成 |
2.1 铁路信号基础设备 |
2.2 铁路信号系统的技术特点 |
2.2.1 车站联锁系统 |
2.2.2 区间闭塞系统 |
2.2.3 驼峰信号系统 |
2.2.4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 |
2.2.5 行车调度控制系统(CTC) |
2.2.6 微机监测系统 |
2.2.7 其他安全技术系统 |
第3章 电力牵引系统对信号设备的干扰分析 |
3.1 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的供电方式 |
3.2 干扰信号的分类及进入信号系统的途径 |
3.3 干扰信号对信号系统具体干扰方式 |
3.3.1 由牵引电流回流造成的传导性干扰 |
3.3.2 信号电缆受感性和容性耦合干扰的计算 |
3.3.3 运行中的电力机车对轨道电路的感应性干扰 |
3.3.4 电磁感应和辐射对信号系统的干扰 |
3.3.5 机车信号设备受机车的干扰 |
3.3.6 谐波和电火花脉冲的影响 |
3.3.7 对信号电源系统的干扰 |
3.3.8 地电位升的影响 |
第4章 对干扰信号应采取的解决方案 |
4.1 牵引供电系统降低干扰信号的技术方案 |
4.1.1 设备选型应考虑因素 |
4.1.2 牵引供电系统减少干扰信号的工程措施 |
4.1.3 减少牵引供电系统干扰信号的设计方案 |
4.2 信号系统针抑制干扰信号的设计和工程措施 |
4.2.1 工程设计上考虑因素 |
4.2.2 施工工艺要求及工程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热备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铁路信号与故障安全 |
1.1.铁路信号的基本原理 |
1.2.故障-安全 |
1.3.铁路信号联锁系统的演变 |
第二章 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要求分析 |
2.1.系统基本结构要求 |
2.2.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
2.3.系统的可靠性要求 |
2.4.系统的故障-安全性要求 |
2.5.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三章 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与故障-安全性的相关分析 |
3.1.概述 |
3.2.二模动态冗余法 |
3.3.三模静态冗余法 |
3.4.软件冗余法 |
第四章 HJ04A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简介 |
4.1.HJ04A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原理 |
4.2.HJ04A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的逻辑结构 |
4.3.HJ04A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应用软件结构 |
4.4.HJ04A系统的故障-安全性评估 |
4.5.HJ04A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4.6.HJ04A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计算 |
4.7.HJ04A系统平均危险侧故障间隔时间MTBFAS的计算 |
第五章 HJ04B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双机热备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概述 |
5.2.实现双机热备的前提条件 |
5.3.设计双机热备系统的目标和原则 |
5.4.实现双机热备系统主要技术难点 |
5.5.双机热备系统的工作模式 |
5.6.HJ04B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双机热备系统设计方案 |
5.7.HJ04B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制(共享器) |
5.8.HJ04B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六章 HJ04B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热备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估 |
6.1.概述 |
6.2.HJ04B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6.3.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计算 |
6.4.平均危险侧故障间隔时间MTBFAS的计算 |
6.5.HJ04B系统与HJ04A系统的比较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论文的简单概括 |
7.2.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
7.3.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读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与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外轨道交通联锁系统概况 |
1.2 国内轨道交通联锁系统概况 |
1.3 传统联锁系统的不足 |
1.4 全电子化联锁的概念 |
1.5 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技术要素 |
1.5.1 电力电子开关技术 |
1.5.2 安全分析技术 |
1.5.3 安全设计技术 |
1.5.4 安全通信技术 |
1.5.5 国际轨道交通电子系统安全标准 |
1.6 论文主要工作 |
2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风险分析 |
2.1 风险接受准则 |
2.2 风险源识别与分析 |
2.2.1 故障树分析 |
2.2.2 原因分析 |
2.2.3 后果分析 |
2.2.4 共因失效分析 |
2.2.5 接口隐患分析 |
2.3 系统安全目标的确定 |
2.4 安全目标的分解 |
2.5 小结 |
3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需求分析及体系架构 |
3.1 全电子联锁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 |
3.2 全电子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1 联锁关系逻辑运算功能 |
3.2.2 道岔控制和状态采集功能 |
3.2.3 信号机控制和状态采集功能 |
3.2.4 轨道电路状态采集功能 |
3.2.5 联系电路控制和采集功能 |
3.3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接口需求分析 |
3.3.1 转辙机接口 |
3.3.2 信号机接口 |
3.3.3 轨道电路接口 |
3.3.4 开关量驱动采集接口 |
3.3.5 邻站联锁系统接口 |
3.3.6 与调度指挥系统的接口 |
3.3.7 与维护监测系统接口 |
3.3.8 系统内部接口 |
3.4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结构设计 |
3.4.1 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分析 |
3.4.2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结构模型 |
3.4.3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信息流 |
3.5 系统需求分配和 THR 分配 |
3.6 小结 |
4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安全性设计技术 |
4.2 基础设计数据计算 |
4.2.1 元器件基本失效率计算 |
4.2.2 考虑失效模式的元器件失效率 |
4.3 关键单元模块设计 |
4.3.1 道岔模块结构设计 |
4.3.2 道岔模块表示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3 道岔模块动作电路设计 |
4.3.4 道岔模块与联锁计算机的通信设计 |
4.3.5 三相交流动作电源鉴别电路 |
4.4 关键单元模块的可靠性分析 |
4.5 关键单元模块的安全性计算 |
4.6 关键单元模块的测试和验证 |
4.7 小结 |
5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 RAMS 分析与验证 |
5.1 传统联锁系统的 RAM 分析 |
5.1.1 继电联锁系统的 RAM 指标 |
5.1.2 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的 RAM 指标 |
5.2 执行层单机情况下系统的 RAM 分析 |
5.2.1 单机情况下的系统可靠性 |
5.2.2 单机情况下的系统维修性 |
5.2.3 单机情况下的系统可用性 |
5.3 采用温备切换方式单元模块的 RAM 分析 |
5.3.1 温备切换方式单元模块的可靠性 |
5.3.2 温备方式单元模块的可用性分析 |
5.4 采用匹配单元并联方式单元模块的 RAM 分析 |
5.4.1 单元模块采用并联方式后的可靠性 |
5.4.2 单元模块采用并联方式后的可用性分析 |
5.5 采用直接并联方式单元模块的 RAM 分析 |
5.5.1 采用直接并联方式单元模块的可靠性 |
5.5.2 采用直接并联方式单元模块的可用性分析 |
5.6 采用冗余方式后的系统 RAMS 分析 |
5.6.1 采用冗余方式后的系统安全性分析 |
5.6.2 采用冗余方式后的系统 RAM 分析 |
5.7 小结 |
6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 |
6.1 与电码化的结合 |
6.1.1 与电码化的结合需求 |
6.1.2 与电码化设备以接点方式接口 |
6.1.3 与电码化设备以通信方式接口 |
6.2 与多机牵引道岔的结合 |
6.2.1 与多机牵引道岔结合的原理 |
6.2.2 与多机牵引道岔结合的安全性分析 |
6.3 与闭塞的结合 |
6.3.1 与半自动闭塞的结合 |
6.3.2 与计轴站间闭塞的结合 |
6.3.3 与移频自动闭塞的结合 |
6.4 与集中监测系统的结合 |
6.5 全电子化区域联锁模式研究 |
6.5.1 系统组成 |
6.5.2 全电子化区域性联锁系统的 RAMS 分析 |
6.5.3 全电子化区域性联锁系统技术特点 |
6.6 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工程应用研究 |
6.6.1 系统特点 |
6.6.2 系统的 RAMS 分析 |
6.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本元件失效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Agent的全电子智能分布式应急联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应急联锁系统的发展基础 |
1.2.2 应急联锁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3 已经取得的成果 |
1.4 现在的应急联锁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应急联锁系统的重大意义 |
1.6 Agent技术 |
1.6.1 Agent技术及其发展 |
1.6.2 Agent的定义和分类 |
1.6.3 Agent形式理论和体系结构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基于Agent的全电子应急联锁系统框架研究 |
2.1 引言 |
2.2 应急联锁系统需求 |
2.3 应急联锁系统中的联锁功能需求 |
2.4 应急联锁系统中的安全功能分析 |
2.5 全电子执行单元的功能 |
2.6 多Agent系统 |
2.6.1 多Agent简介 |
2.6.2 MAS体系结构 |
2.6.3 MAS中Agent的协调 |
2.6.4 Agent协作和通信 |
2.7 多Agent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
2.8 应急联锁系统选用多Agent的依据 |
2.9 基于多Agent的应急联锁系统框架设计 |
2.9.1 基于Agent的全电子应急联锁系统框架的目标和要求 |
2.9.2 应急联锁系统通信网络设计 |
2.9.3 基于通信网络的多Agent系统结构 |
2.9.4 轨旁智能体 |
2.10小结 |
3 应急联锁系统中多Agent实时安全通信 |
3.1 引言 |
3.2 Agent通信 |
3.2.1 Agent通信语言的理论基础 |
3.2.2 Agent通信语言-KQML语言 |
3.3 实时Agent |
3.3.1 实时Agent定义 |
3.3.2 实时Agent的结构 |
3.3.3 实时Agent具备的特征 |
3.3.4 实时KQML的实现 |
3.4 应急联锁系统实时通信功能的实现 |
3.4.1 Agent单元之间的通讯 |
3.4.2 Agent上下级间的通讯 |
3.4.3 通讯的算法实现 |
3.5 Agent通信中的安全性设计和实现 |
3.5.1 铁路信号中通信的重要作用 |
3.5.2 安全通信 |
3.5.3 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安全通信威胁 |
3.5.4 Agent通信中采用的安全通信措施 |
3.5.5 KQML安全性扩展实现 |
3.6 Agent安全通信定量分析 |
3.7 小结 |
4 基于Agent的分布式应急联锁软件的研究 |
4.1 应急联锁系统联锁软件的功能 |
4.2 Agent间组织协调模型 |
4.3 交互式领导者组织协调模型 |
4.4 Agent交互式领导者关系模型建模 |
4.4.1 领导者Agent BDO模型 |
4.4.2 联锁软件领导者关系结构 |
4.4.3 交互式领导者关系模型 |
4.4.4 领导指挥网 |
4.4.5 领导者模型特点 |
4.4.6 联锁进路链的生成与管理 |
4.5 Agent中联锁任务控制过程 |
4.6 Agent的联锁运算模型 |
4.6.1 分布式联锁软件中Agent单元的静态属性 |
4.6.2 Agent单元的动态属性-联锁演算库 |
4.6.3 联锁演算库实例-进路锁闭任务 |
4.7 小结 |
5 应急联锁系统风险分析 |
5.1 风险接受准则 |
5.2 系统各个阶段的安全工作以及采取的技术措施 |
5.3 应急联锁系统安全需求 |
5.4 风险源识别 |
5.4.1 风险源识别方法 |
5.4.2 应急联锁系统风险源分析 |
5.5 原因分析 |
5.5.1 原因分析方法-故障树 |
5.5.2 道岔误动作或错误表示风险分析及解决措施 |
5.5.3 信号升级显示风险分析及解决措施 |
5.6 后果分析 |
5.7 系统安全目标的计算和确定 |
5.7.1 假设 |
5.7.2 人员伤亡目标 |
5.7.3 安全目标的分解 |
5.8 小结 |
6 应急联锁系统的实现 |
6.1 引言 |
6.2 应急联锁系统验证模型 |
6.3 Agent单元的实现 |
6.3.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6.3.2 Agent单元程序设计 |
6.3.3 Agent程序设计编程规范 |
6.4 信号Agent的设计 |
6.4.1 操作命令 |
6.4.2 进路任务设计 |
6.4.3 信号Agent模拟仿真软件 |
6.5 道岔Agent的程序设计 |
6.5.1 进路任务设计 |
6.5.2 道岔Agent模拟仿真软件 |
6.6 轨道Agent的程序设计 |
6.6.1 进路任务设计 |
6.6.2 轨道Agent模拟仿真软件 |
6.7 监控Agent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
6.7.1 监控Agent软件需求 |
6.7.2 需求分析 |
6.7.3 监控Agent的类的设计 |
6.7.4 监控Agent实现 |
6.8 执行单元模拟机 |
6.8.1 执行单元模拟机实现 |
6.8.2 功能描述 |
6.9 Agent单元硬件设计 |
6.9.1 Agent单元硬件组成 |
6.9.2 Agent单元软件 |
6.9.3 应急联锁系统集成调试 |
6.10应急联锁系统搭建时间 |
6.11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前铁路信号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2 机务段内信号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拟采用的方案及可能性论证 |
第二章 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铁路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的总体方案 |
2.2.1 微机联锁系统 |
2.2.2 机务段内安全系统设计方案 |
2.3 系统设计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三章 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中PLC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3.1 概述 |
3.2 系统的组成 |
3.3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3.1 树的概念 |
3.3.2 工作原理 |
3.4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5 系统的可靠性 |
3.6 系统防雷技术研究 |
第四章 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的微机监测系统设计研究 |
4.1 概述 |
4.2 微机监测系统的软件模块 |
4.3 微机监测系统通信程序的编制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构成 |
5.1 系统软件概述 |
5.2 联锁软件的数据结构 |
5.3 PLC程序的编制 |
5.4 微机监测程序编制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系统有待进行的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作者研究生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附录三 速度传感器在线检测仪专利证明 |
附录四 速度传感器在线检测仪鉴定意见 |
致谢 |
(8)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路信号系统雷击事故特点及理论 |
2.1 铁路信号系统雷击事故统计分析 |
2.2 铁路信号系统介绍 |
2.2.1 室内信号系统介绍 |
2.2.2 室外信号系统介绍 |
2.3 雷击影响铁路信号系统的主要途径 |
2.4 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影响的主要参数 |
2.4.1 雷电对铁路信号系统影响的分类 |
2.4.2 雷电主要参数 |
2.5 铁路信号系统电子设备耐雷击特性 |
2.5.1 铁路信号系统常用电子信号设备耐雷电压特性 |
2.5.2 铁路信号系统电子信号设备耐磁感应强度特性 |
2.5.3 铁路信号系统设备雷击耐老化特性 |
2.6 小结 |
第3章 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 |
3.1 铁路信号系统自身特点决定易受雷击影响 |
3.2 雷电活动强度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 |
3.3 雷电流能量分布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 |
3.4 雷电直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 |
3.4.1 雷电直击的特点介绍 |
3.4.2 雷电直击铁路信号系统的高温热效应 |
3.4.3 雷电直击铁路信号系统的电动力作用 |
3.4.4 雷电直击铁路信号系统的机械冲击力作用 |
3.4.5 雷电直击铁路信号系统的过电压作用 |
3.5 雷电感应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 |
3.5.1 雷电感应的特点介绍 |
3.5.2 静电感应过电压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干扰 |
3.5.3 电磁脉冲过电压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干扰 |
3.5.4 电磁感应磁场强度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铁路信号系统的雷电防护研究 |
4.1 铁路信号系统防雷技术性设计 |
4.1.1 设计前工作 |
4.1.2 铁路信号系统防雷原则 |
4.1.3 设计路由的选择 |
4.1.4 铁路信号系统防直击雷设计 |
4.1.5 铁路信号系统防感应雷设计 |
4.2 铁路信号系统的防雷施工建议 |
4.3 既有条件下铁路信号系统的防雷方案 |
4.3.1 案例介绍 |
4.3.2 防雷改造设计分析 |
4.3.3 防雷方案设计 |
4.4 小结 |
结论 |
1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1 国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2 国内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2 微机联锁系统 |
1.3 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 |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 |
1.5 研究方向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分析 |
2.1 系统内容简介 |
2.2 网络需求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设计 |
3.1 系统环网和硬件网络架构 |
3.2 系统技术开发 |
3.3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
3.3.1 工作原理 |
3.3.2 技术分析及设备选型 |
3.3.3 车号自动录入技术实现 |
3.4 铁路运输货运信息系统设计 |
3.5 微机联锁信息采集系统 |
3.5.1 微机联锁系统研究 |
3.5.2 微机联锁系统接口研究 |
3.5.3 微机联锁站场信息采集组织结构 |
3.5.4 信息采集软件设计 |
3.5.5 调度作业计划显示与执行 |
3.5.6 微机联锁信息采集拓展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实现与运行 |
4.1 网络技术选型 |
4.1.1 网络结构选型 |
4.1.2 网络的划分和铁路运输物流生产网 |
4.1.3 地址分配 |
4.2 网络设备选型及实现 |
4.2.1 网络流量估算 |
4.2.2 设备配置选型 |
4.2.3 网络和交换机配置 |
4.3 系统软件实现 |
4.3.1 货物软件及操作界面管理功能开发 |
4.3.2 查询技术开发 |
4.3.3 统计技术开发 |
4.3.4 调度命令管理 |
4.4 系统运行效果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设备使用情况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发展历史 |
1.1 中国铁路区间闭塞设备 |
1.2 中国铁路采用的机车信号 |
1.2.1 连续式 |
1.2.2 接近连续式 |
1.2.3 点式 |
1.3 车站联锁设备是实现信号机、进路、道岔相 互检查和锁闭的设备 |
1.4 调度集中和调度监督 |
2. 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设备使用情况 |
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高指挥自动化系统 |
2.2 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 |
2.2.1 车站可将每日接发列车计划 (包括车次, 到、发股道和时间等) 存入计算机 |
2.2.2 在运输管理方面 |
2.3 ZPW—2000A 无绝缘自动闭塞 |
2.4 信号和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
3 我国高速铁路信号设备和国外的信号设备的比较 |
3.1 高速铁路的运营典型的 ATP 系统 |
3.2 系统功能 |
4 为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配置提供优 势方案, 并在今后设备维修提供合理化建议 |
5 结 论 |
四、“铁路信号微机联锁设备”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信号微机联锁仿真系统的研究[D]. 李江玲. 天津大学, 2005(07)
- [2]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刘勇. 东北大学, 2013(03)
- [3]牵引供电系统对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D]. 姜贺彬.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4]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热备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程运安.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2)
- [5]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与系统分析[D]. 何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6]基于Agent的全电子智能分布式应急联锁系统研究[D]. 魏文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7)
- [7]机车出入段安全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李达.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8]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D]. 史秀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9]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开发及应用[D]. 杨亮. 东北大学, 2016(07)
- [10]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设备使用情况调研[A]. 谷峰. 《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2015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轨道交通学组年会论文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