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为原子力显微镜提供化学传感器功能

松下为原子力显微镜提供化学传感器功能

一、松下电器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涵[1](2020)在《石墨烯量子点纳米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荧光探针是一类常见的用于检测的荧光材料,它可以通过配位、氢键、静电等作用,或者化学反应与目标分析物特异性结合,在结合前后的荧光发射光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从而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特异性分析。相较于色谱法、电化学等其它分析方法,荧光探针分析法除了具有灵敏度高、响应迅速、设备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成像工具,实现对细胞、组织或者活体内的某些特定目标的实时成像。因此,荧光探针也就成为科研人员研究各类小分子、大分子或环境对生物系统影响的最佳选择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荧光探针的研究也向着使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的方向发展。比率型荧光探针是一类可以利用检测目标前后不同波长荧光发射的荧光强度的比值变化实现对目标定量分析的荧光探针。由于比率型探针利用荧光强度的比值进行分析,因此可以消除环境中干扰因素的影响,避免假阳性结果的产生。然而,受某些特定目标的检测机理的限制,传统的有机小分子探针难以针对这些目标分析物设计或合成相关比率型探针。近年来,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使用纳米荧光材料解决这类问题。石墨烯量子点是一类新兴的碳纳米荧光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高、尺寸相对可控以及较低的细胞毒性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石墨烯量子点的π-π共轭体系以及表面官能团使其易于功能化,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各类有机、无机及生物材料进行修饰,用来制备比率型荧光探针。本论文便是基于石墨烯量子点与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π-π堆积作用制备了一系列的纳米复合材料,针对生物系统中常见的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及细胞微环境进行了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柠檬酸热解得到具有蓝色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将其与小分子荧光探针HVC-6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建了纳米复合探针HVC-6@GQDs。HVC-6是一种用于RNA检测的“turn-on”型荧光探针,它可以通过与RNA双螺旋结构的沟槽的相互作用与RNA特异性结合。复合探针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优秀的选择性,并且可以实现对RNA的比率检测,双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比值I610/I470与RNA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实现对RNA的定量分析,实现了对RNA比率荧光检测的突破,创新了比率型RNA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同时,复合探针也可以实现对细胞内RNA的实时检测和定位,具有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2)利用水热法制备具有绿色发射的羟基化石墨烯量子点,将其与小分子荧光探针CP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建了纳米复合探针CP@GQDs-OH。CP是一种用于SO2检测的单比率荧光探针。CP@GQDs-OH检测SO2前后,在CP和GQDs-OH之间表现出两种FRET过程,且CP和GQDs-OH受体和供体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受检测过程中的两个FRET过程的影响,复合探针可以实现对SO2的多比率检测,几个荧光强度比值与SO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具有较低水平的检出限。CP@GQDs-OH的制备首次实现了对某一特定分析物的多比率的检测,创新了多比率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CP@GQDs-OH可以在体外、细胞及活体内实现对SO2的定量检测,并且具有定位细胞线粒体的能力。(3)RV-1是一种基于TICT机理的粘度荧光探针。将羟基化石墨烯量子点与小分子荧光探针RV-1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建了纳米复合探针RV-1@GQDs-OH。利用复合探针在不同粘度环境中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实现对环境粘度的测定,双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比值I635/I530与粘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实现对粘度的检测。在细胞受外界刺激后,RV-1@GQDs-OH也可以实现对其粘度变化的可视化成像,且可以实现实时测定,具有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

张萌[2](2020)在《多刺激响应稀土发光超分子凝胶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具有锐线发射、荧光寿命长、量子产率高等优良的光物理性能,将稀土元素引入超分子凝胶网格中所制备的多功能材料,在生物分析、荧光传感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超分子金属配位键的动态性,使制备的凝胶体系具有可逆的刺激响应性。本论文基于核苷/稀土与DNA/稀土配合物,制备了三种超分子发光凝胶体系,并对其化学结构,光学性能和刺激响应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以DNA的重要组分——胸腺嘧啶核苷(T)为配体,与镧系离子(Ln3+)配位形成Ln3+/T配合物。随后,在Ln3+/T配合物中掺入具有蓝光发射的碳点(CDs),并进一步通过自组装制备了荧光变色超分子水凝胶。通过调节Ln3+/T配合物与CDs的化学计量比,得到了高度可调的荧光颜色,其中包括白光发射。水凝胶在离子、p H和温度等外界刺激下具有可逆的荧光变色响应,可用于智能荧光材料的装配。2.在制备的Ln3+/T/CDs水凝胶的基础上,进一步冷冻干燥得到了Ln3+/T/CDs气凝胶。通过精准调节Ln3+/T配合物和CDs之间的化学计量比,得到了一系列荧光颜色可调的气凝胶。当Eu3+、Tb3+和CDs的化学计量比为1:199:33时,可以实现纯白光发射,量子产率高达47.4%。此外,基于Ln3+/T的动态配位键,气凝胶在离子、p H、温度和湿度等刺激下具有可逆的荧光变色响应性。3.以单链DNA(ss DNA)为配体,与Ln3+相互作用制备了具有荧光变色性能的水凝胶。通过调节ss DNA碱基的种类和序列的长度可以调控Ln3+的发光。研究了水凝胶体系中Tb3+与Eu3+的共振能量转移,揭示了水凝胶荧光颜色可调的机理。此外,ss DNA与Ln3+的之间的动态配位键使水凝胶在Ag+和L-半胱氨酸刺激下具有可逆的荧光响应。本论文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稀土配合物的超分子凝胶系统,研究了其化学结构、光学性能和刺激响应性,在检测、传感和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有助于新一代显示材料、化学/生物传感器及智能发光材料的构筑和研究。

吴晓惠[3](2019)在《MoS2/GO/o-MWNTs/A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PSA免疫传感器的构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早期诊断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由于癌症早期血液中肿瘤标志物含量低,因此检测需要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价格低,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关键在于分析界面的构建,分析界面的组成成分对传感器的灵敏度起到重要的作用。纳米材料的普及为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首先合成了新型复合纳米材料,随后将这种新型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利用上述传感器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方法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MoS2/GO/o-MWNTs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三维花状的纳米结构。将Au纳米粒子通过原位化学沉积法修饰在MoS2/GO/o-MWNTs复合纳米材料上。通过TEM、FESEM、XPS、XRD等的表征,分析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特性。随后,在处理干净的玻碳电极表面滴涂上述复合纳米材料,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检测底液中的PSA,如果底液中存在PSA抗原,则后续的SA-Ru就会被组装到电极表面,利用ECL检测技术,检测Ru的发光强度,进而得知PSA的浓度。结果1、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出MoS2/GO/o-MWNT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TEM和FESEM的表征,发现该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花状结构,随后,利用原位化学沉积法,将金纳米粒子沉积在该复合物的花状片层上,FESEM显示,金纳米粒子粒径约为10 nm左右,均匀的分散在三维花状结构上。XPS与XRD结果表明,该三维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标准的MoS2六方晶系结构,并且材料纯净度高,不掺杂其他的杂质。2、将上述复合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中,选取最佳实验条件。通过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法跟踪了组装过程,利用ECL检测技术,可以较灵敏的检测底液中的PSA。检测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结论1、利用水热合成法和原位化学沉积法,合成出三维花状结构的MoS2/GO/o-MWNTs/Au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不仅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由于GO和o-MWNTs的引入,导电性和水溶性都有所改善,将金纳米粒子沉积在复合材料的三维花状片层上,更能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使固定在其表面的抗原抗体更加稳定,数量更多。2、将此复合纳米材料用于构建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对底液中的PSA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响应快等优异性能,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未来有望在临床检测中大规模使用。

刘国杰[4](2011)在《水热法合成超顺磁性Fe3O4及Fe3O4@C纳米粒子》文中研究表明磁性纳米粒子在负载催化剂、生物磁响应成像、药物转运、表面吸附等许多领域都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以用不同材料包覆磁性纳米粒子来提高其稳定性并使其具有新的表面活性。包覆材料一般采用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金属或聚合物等。碳具有化学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易于表面改性等优点,是一种多功能的包覆材料。碳包覆磁性纳米粒子一般采用电弧放电法、高温热解法、气相沉积法(CVD)等方法制备。由于Fe3O4容易被还原成Fe0或者碳化物,因此在一般反应条件下碳包覆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不易制得,包覆过程相对复杂,反应条件苛刻并且产量较低。本论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Fe3O4磁性纳米粒子及Fe3O4@C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纳米粒子尺寸和形貌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晶体结构;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磁性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及超顺磁性。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控制原料乙酰丙酮铁的浓度控制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尺寸,制得粒径范围在7nm到17nm的纳米粒子;控制葡萄糖的用量和反应温度调节分步法包覆碳层的厚度;控制表面活性剂和葡萄糖的用量控制一步法制得Fe3O4@C纳米粒子的尺寸,制得粒径范围在12nm到24nm的纳米粒子。制得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为61.26 emu·g-1,分步法及一步法制备的13nmFe3O4@C磁性纳米粒子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42.98 emu·g-1和41.26 emu·g1,均表现出了超顺磁性。本方法制备的Fe3O4及Fe3O4@C磁性纳米粒子在水和乙醇体系中分散效果很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惠[5](2009)在《导电聚苯胺和聚苯胺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湿法炼锌工业中,高浓度H28O4电解液体系使得Zn电积过程一直采用铅基合金阳极。但铅基合金阳极析氧过电位高,增加无用电耗约占Zn电积总能耗的30%,同时存在抗蠕变性能差以及Pb被腐蚀进入电解液并降低电Zn品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Ti基电催化涂层阳极尽管可有效降低阳极过电位,但较短寿命与高昂成本使其难以取代铅基合金阳极。因此,开发新型节能阳极仍是湿法炼Zn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整合了有机化学、材料学、有色冶金和电化学等学科基础上,提出聚苯胺基节能阳极的概念。在保持铅银合金阳极优势的同时,降低阳极析氧过电位,减少阳极腐蚀并提高Zn品质。论文研究开发了导电聚苯胺、聚苯胺/二氧化钛(PANI/TiO2)和聚苯胺/碳化钨(PANI/WC)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探讨了聚苯胺的聚合机理、导电机理、掺杂机理以及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并探索出较佳工艺条件;建立了聚苯胺基阳极成型工艺,系统研究了聚苯胺基阳极的抗氧化性和电化学行为;深入研究了PANI/WC阳极在ZnSO4-Mn2+-H2SO4体系中析氧电位、槽电压、阳极寿命、电流效率、电能消耗、Mn2+的行为和阴极Zn品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工业用Pb-Ag(1.0%)阳极比较。并利用FTIR、UV-vis、Raman、XRD、SEM、TEM、XPS、EDS、激光粒度分析和热分析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物相、表面形貌、氧化程度、掺杂程度、成分、粒径大小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阳极极化曲线、塔菲尔曲线、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手段在酸性体系和碱性体系中分析了电极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导电聚苯胺和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建立了聚苯胺基阳极的成型工艺,制备了尺寸为70mm×50mm×5mm的聚苯胺基电极。(2)苯胺聚合是以头-尾连接的形式进行,且中间产物是高氧化态聚苯胺而后又逐渐转变成中间氧化态聚苯胺;质子化优先发生在分子链的亚胺氮原子上,质子酸发生离解,生成的H+转移到聚苯胺分子链上,使聚苯胺链中亚胺基团上的氮原子发生质子化反应,质子化反应使聚苯胺链上掺杂段的价带出现空穴,即P型掺杂;在导电聚苯胺分子中,无论是内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还是分子与分子之间,变程跳跃导电和隧穿导电是同时存在的,是互相竞争的。(3)TiO2或WC与聚苯胺之间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环境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比纯聚苯胺的好;在高温下氧化,材料的主体结构未发生变化,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性,其中PANI/WC的抗氧化性最好。(4) PANI/WC复合材料中WC粒子中的C与PANI产生了化学键的作用,其导电能力是PANI的电子导电和W原子导电共同作用的结果;而PANI/TiO2复合材料中PANI分子链上的阳离子自由基生成的对阴离子受到TiO2中的O离子的置换,致使原来相临的两个对阴离子被O离子置换走,其导电能力是pn结形式的空穴和电子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5)系统研究了聚苯胺基电极的电化学行为,揭示了聚苯胺基电极的电化学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聚苯胺基电极在硫酸体系中的耐蚀性最好,在碱性体系中次之,在盐酸体系中耐蚀性最差。在硫酸体系中PANI/WC耐蚀性最好并且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PANI/WC电极在硫酸体系电积锌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采用尺寸为70mm×50mm×5mm的聚苯胺基阳极进行电解试验。结果表明,与工业用Pb-Ag(1.0%)阳极相比,电流密度为500A/m2时,聚苯胺基阳极析氧电位都明显降低了200~475mV。槽电压和电能消耗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且阴极Zn无铅污染;特别是PANI/WC阳极最为突出,槽电压降低到2.87V,电流效率提高到92.4%,电积1吨锌可节约电能为16.24%。另外,电解液中Mn2+本身的贫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Pb-Ag(1.0%)阳极对应电解后电解液Mn2+贫化比较明显,其贫化量为0.673g,而以聚苯胺基阳极的电解后电解液Mn2+贫化量为0.187~0.236g,聚苯胺基阳极有利于减少阳极泥的生成。(7)系统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下PANI/WC阳极的电化学行为,揭示了电流密度对槽电压、电流效率和阴极Zn品质的影响。当电流密度为250A/m2时电积锌在(10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电流密度增加到2000 A/m2时电积锌转变为在(002)晶面择优取向生长,同时对锌的表面形貌也有很大的影响。(8)PANI/WC阳极在电解过程中,失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包覆在WC表面的聚苯胺逐渐脱落,使得WC裸露出来,从而阳极的导电性减弱;另一方面是阳极表面逐渐出现裂纹,最终甚至出现裂缝,使得整个阳极导电发生断路,从而失去导电性。

于辉[6](2009)在《SBA-15复合材料物化及发光性质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微波辅助水热合成(MAHS)方法和水热法成功地合成出了SBA-15介孔分子筛。这两种方法都是采用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EG20PG40EG20)作为模板剂,采用正硅酸四乙酯作为硅源。采用本研究的微波水热辅助合成方法合成介孔SBA-15分子筛仅需要125min,而采用常规的水热合成方法则需要花费72h,采用本实验方法较常规水热合成法快34倍。本研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Powder X-rayDiffraction,XRD)、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氮气吸附-解吸附技术、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SBA-15分子筛材料的各种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微波辅助水热方法合成的SBA-15分子筛的衍射峰峰位和采用常规水热合成方法合成的SBA-15分子筛的衍射峰峰位是一致的,这说明采用该方法已经成功的合成了SBA-15分子筛。氮气吸附-解吸附实验的结果显示,采用微波辐照5 min方法合成的SBA-15分子筛(FS)的孔道直径是6.49nm,而采用微波辐照30min方法所合成的SBA-15分子筛(TS)的孔道直径是7.40nm。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所采用微波水热合成法所合成的SBA-15分子筛呈现针状晶体结构,对于FS样品来说晶粒的长度大约是100μm,对于TS样品来说晶粒的长度大约是64μm。对于FS样品来说晶粒直径是4.5μm,而对于TS样品来说晶粒直径大约是3.6μm。实验结果证明,采用微波水热辅助合成方法可以使体系受热均匀,加热速度快,从而使合成SBA-15分子筛的速度快,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本研究中,La2O3成功地组装到了SBA-15介孔孔道中。本研究采用了三种方法将客体材料La2O3组装到主体SBA-15介孔分子筛材料中,第一种方法是液相移植法;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固体热扩散法;第三种方法是微波辅助合成法。然后,采用化学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氮气吸附-解吸附分析、透射电镜分析(TEM)、扫描电镜分析(SEM)、紫外-可见固体扩散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发光性质研究等和激光激发光致发光光谱(PL)等手段对所制得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质和性能进行了分析。La2O3组装到主体材料的孔道后,分子筛骨架保持完整,仍然具有较高的有序性。La2O3主要分布在分子筛的纳米孔道中,所制得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发光特性。通过所制备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紫外-可见固体扩散漫反射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发生了蓝移现象,可以认定La2O3已经组装到SBA-15分子筛孔道中,并且材料表现出了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说明La2O3已经组装到了SBA-15分子筛的孔道中。从发光光谱可知,SBA-15分子筛本身是不发光的,组装了客体La2O3之后的复合材料却出现了发光现象,这说明:La2O3已经组装到了SBA-15分子筛中,而且制得的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显示出发光性质,并且发光强度较纯的La2O3材料高出1倍,该材料具有用作发光材料的潜力。从材料的激光激发荧光光谱可以看到,固相法合成的(SBA-15)-La2O3样品(SS),以La2O3为镧源微波法合成的(SBA-15)-La2O3样品(MWSS),以La(NO3)3为镧源微波法合成的(SBA-15)-La2O3样品(MWNS)以及液相法合成的(SBA-15)-La2O3样品(LS)的发光强度要较La2O3及La2O3(wt 5%)的机械混合物强得多。对于在532nm附近的发光峰来说,SS样品的峰强度是La2O3的8倍,是La2O3(wt 5%)的机械混合物的11倍,MWSS样品的峰强度是La2O3的6倍,是La2O3(wt 5%)的机械混合物的8倍,MWNS样品的峰强度是La2O3的3倍,是La2O3(wt 5%)的机械混合物的4倍,LS样品的峰强度是La2O3的5倍,是La2O3(wt 5%)的机械混合物的7倍。在本研究中,制备了介孔SBA-15分子筛,然后将其用作尼莫地平药物的载药系统,来运载尼莫地平,并且采用各种表征手段对制备材料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对该体系对尼莫地平药物的缓释作用进行了评价。尼莫地平向介孔SBA-15分子筛孔道中的组装过程是将尼莫地平先溶解在一种适当的溶剂中制得相应的尼莫地平溶液,然后将该溶液和SBA-15分子筛粉末混合搅拌一定时间得到目的产物。本研究对尼莫地平药物从SBA-15分子筛孔道中向模拟体液(SBF)中的释放过程进行了模拟监控,研究了载药体系的缓释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尼莫地平药物的释放速率为12h~13h释放.50%,各个样品都是在24h~25h全部释放。而且,从释放曲线可以看到药品的释放过程非常平缓。此外,本研究在将尼莫地平药物向SBA-15分子筛中组装之前,先对SBA-15分子筛外表面进行了硅烷化处理,该过程采用的硅烷试剂有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三甲基氯硅烷等。进行硅烷化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分子筛外表面上的硅羟基,从而减小尼莫地平嫁接到分子筛外表面的可能性,为此,本研究在SBA-15分子筛脱模板前进行了硅烷化处理,然后再去除模板。采用化学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氮气吸附-解吸附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法,对制备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描述的方法适合于尼莫地平药物的运载,为尼莫地平药物的负载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同时也提高了尼莫地平药物药效。

吴大雄[7](2006)在《纳米LaF3的制备及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纳米LaF3粉体和块体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纳米LaF3块体材料的热稳定性,离子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等问题。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采用水溶液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LaF3粉体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LaF3粉体为球形颗粒,粒径范围在15nm~25nm之间,平均粒径为16.7nm,单分散性较好;其晶体结构为氟铈矿结构,成分单一,不含杂质相。采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NaF、BaF2和CeF3粉体,并进行了TEM和XRD的表征分析。采用真空加压固结法制备了纳米LaF3块体材料样品,真空度为10-4Pa,成型压力为1GPa,样品的相对密度达到理论密度的9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NaF、BaF2和CeF3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断,在采用水溶液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氟化物粉体的过程中,生成物的水溶性(用溶度积常数表征)是决定生成物粒径大小的本征因素,只有当氟化物的溶度积常数足够小时(如KSP,0<10-9),相应的纳米氟化物才可能采用水溶液直接沉淀法制备。论文同时对其他的影响因素如反应物浓度、反应体系过饱和度、陈化时间的影响、溶剂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研究了常温至1000℃温度范围内纳米LaF3块体样品的晶粒长大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LaF3块体的晶粒长大激活能为2.01eV。分别在真空(10-4pa)和大气中对纳米LaF3块体进行不同温度的长时间退火实验,用XRD分析退火后的样品,研究纳米LaF3块体的晶粒长大规律,发现退火温度高于600℃时,晶粒尺寸迅速增大;在大气中退火温度超过500℃时,纳米LaF3块体会被氧化。 采用复阻抗谱对纳米LaF3块体的常温离子电导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纳米LaF3块体在常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为10-5Scm-1,比单晶LaF3的离子电导率提高大约1个数量级。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纳米Laf3块体在交变电场反复振荡的作用下,其常温离子电导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纳米LaF3材料微观结构的亚稳定性。在纳米LaF3的晶界部分,F离子的排列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这种无序排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调整。在振荡电场的反复

杨文彬[8](2003)在《硒化镉(CdSe)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材料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纳米结构材料是其中一类奇特的材料,具有非常奇特的结构和性质,存在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电沉积法是制备材料的一种新兴的方法,模板技术在制备纳米结构材料时具有许多其它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 本论文首先对模板——纳米孔阵列阳极氧化铝膜(AAM)的制备、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然后研究了CdSe薄膜的电沉积法制备及沉积机理,最后结合模板技术和电沉积法各自的特点,首次以纳米孔阵列AAM为模板,用模板-电沉积新方法制备出CdSe纳米线阵列,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征。主要研究程果和结论如下: (1)在硫酸、草酸和磷酸电解液中,在不同的阳极氧化条件下制备出具有不同大小、密度、深度和纵横比的纳米孔阵列AAM模板。研究了铝片阳极氧化过程中电解液种类、电解液温度、阳极氧化电压、阳极氧化时间以及扩孔时间等对制备的纳米孔阵列AAM中孔的大小、密度、深度和纵横比的影响关系,从理论和实验上为制备可人为控制质量的纳米孔阵列AAM提供了依据。 (2)用SEM、AFM和TEM等分析方法对AAM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AAM中含有大小均匀一致、排列规整、密度较大的纳米孔阵列,为模板-电沉积法制备CdSe纳米线阵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对纳米孔阵列AAM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谱和光致发光特性曲线的测试分析,为研究以纳米孔阵列AAM做模板制备的CdSe纳米线阵列/AAM复合物、CdSe纳米线阵列以及CdSe纳米线的光学性质奠定了基础。紫外-可见四少11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光吸收谱表明,纳米孔阵列AAM本身在整个可见光范围都是透明的,非常有利于研究半导体/AAM、金属/AAM等组装体系的光吸收特性。从光致发光特性曲线发现,纳米孔阵列AAM在400一600nm之间有一个蓝色发光带,该发光带来源于单离子氧空位。 (4)分别以HZseo3和seso32一为硒源,用电沉积法制备了edse薄膜。采用EDS和XPS两种分析方法对Cdse薄膜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得到了阴极电位值(vs.seE)和电解液浓度对edse薄膜组成的影响关系,为以HZseo3和seso32-为硒源,用模板一电沉积法制备Cdse纳米线阵列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5)分别以HZseo3和seso32一为硒源,用模板一电沉积法在纳米孔阵列AAM模板中制备出Cdse纳米线阵列/A AM复合物,然后溶解掉纳米孔阵列AAM,宁})IJ得了Cdse纳米线阵列和Cdse纳米线。用SEM、TEM、EDS、XPS和XRD等分析方法对Cdse纳米线阵列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dse纳米线阵列/AAM复合物中含有Cdse纳米线,且这些纳米线大小一致、密度较大、规整排列成阵列。 (6)对Cdse纳米线阵列/A AM复合物的紫外一可见光吸收谱、光致发光谱和拉曼散射谱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紫外一可见光吸收谱中,复合物在720nm左右出现一个吸收边,此吸收边对应于Cdse纳米线的带隙;光致发光谱中有峰位分别为36Onnl、380nm和41Onln的三个发光带,这些发光带可能来源于Cdse纳米线或Cdse纳米线阵列或Cdse与AAM之间的界面;拉曼散射谱中有峰位为302cm一’和604 cm一’的散射峰,分别对应于CdS。的第一和第二横向光声子模。

国月[9](1993)在《松下电器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中央研究所等单位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获得成功。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表面用化学吸附单分子膜覆盖,用于材料研究。原子力显微镜只能观察样品表面的原子,而新开发的经改进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分子(原子的集合体)也成为可能,能够发挥称作"分子力显微镜"的功能。它将在可望成为第二代元件的分子元件的开发中发挥威力。

二、松下电器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下电器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量子点纳米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概述
        1.2.1 荧光探针作用机理
        1.2.2 荧光探针分类
    1.3 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材料概述
        1.3.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谱特性
        1.3.3 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材料的修饰方法
        1.3.4 石墨烯量子点纳米荧光材料在分析检测及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荧光探针HVC-6@GQDs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合成
        2.2.3 RNA复合探针HVC-6@GQDs的合成
        2.2.4 分析物溶液的配制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2.2.6 光谱表征
        2.2.7 细胞毒性测试
        2.2.8 细胞成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VC-6@ GQDs的设计方案
        2.3.2 HVC-6@ GQDs的表征
        2.3.3 HVC-6@ GQDs对 RNA的光谱检测
        2.3.4 探针选择性的研究
        2.3.5 探针毒性的研究
        2.3.6 细胞成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荧光探针CP@GQDs-OH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羟基化石墨烯量子点(GQDs-OH)的合成
        3.2.3 二氧化硫纳米复合探针CP@GQDs-OH的合成
        3.2.4 分析物溶液的配制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3.2.6 光谱表征
        3.2.7 细胞毒性测试
        3.2.8 细胞成像
        3.2.9 斑马鱼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 GQDs-OH的设计方案
        3.3.2 CP@ GQDs-OH的表征
        3.3.3 CP@ GQDs-OH对二氧化硫的光谱检测
        3.3.4 探针检测机理的探究
        3.3.5 探针选择性的研究
        3.3.6 探针细胞成像的研究
        3.3.7 斑马鱼成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荧光探针RV-1@GQDs-OH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羟基化石墨烯量子点(GQDs-OH)的合成
        4.2.3 二氧化硫纳米复合探针RV-1@GQDs-OH的合成
        4.2.4 分析物溶液的配制
        4.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4.2.6 光谱表征
        4.2.7 细胞毒性测试
        4.2.8 细胞成像
        4.2.9 斑马鱼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V-1@GQDs-OH的设计机理
        4.3.2 RV-1@GQDs-OH的表征
        4.3.3 RV-1@GQDs-OH对粘度的测定
        4.3.4 探针选择性的研究
        4.3.5 探针毒性的研究
        4.3.6 探针细胞成像的研究
        4.3.7 探针细胞成像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多刺激响应稀土发光超分子凝胶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稀土元素概述
        1.1.1 稀土元素的光学特性
        1.1.2 稀土元素的“天线效应”
    1.2 超分子凝胶
        1.2.1 氢键
        1.2.2 π-π堆积相互作用
        1.2.3 主客体相互作用
        1.2.4 金属配位相互作用
    1.3 稀土荧光凝胶的多刺激响应性
        1.3.1 稀土荧光凝胶对pH刺激的响应
        1.3.2 稀土荧光凝胶对离子刺激的响应
        1.3.3 稀土荧光凝胶对温度刺激的响应
        1.3.4 稀土荧光凝胶对光刺激的响应
        1.3.5 稀土发光凝胶对小分子刺激的响应
    1.4 稀土荧光凝胶的应用
        1.4.1 医学诊断
        1.4.2 3D细胞培养
        1.4.3 传感器的装配
        1.4.4 信息的加密和传递
        1.4.5 仿生软体机器人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由稀土/胸苷/碳点制备的多刺激响应型荧光变色白光水凝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碳点(CDs)的制备
        2.2.3 稀土/胸苷/碳点(Ln~(3+)/T/CDs)白光水凝胶的制备
        2.2.4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6 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分析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2.8 流变仪测试
        2.2.9 细胞毒性测试
        2.2.10 荧光性能表征
        2.2.11 刺激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理
        2.3.2 碳点的化学结构及发光性能
        2.3.3 稀土/胸苷/碳点水凝胶的化学结构
        2.3.4 稀土/胸苷/碳点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及机械性能
        2.3.5 稀土/胸苷/碳点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2.3.6 稀土/胸苷/碳点水凝胶的光学性能
        2.3.7 卤素离子刺激响应
        2.3.8 阳离子刺激响应
        2.3.9 pH刺激响应
        2.3.10 温度刺激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由稀土/胸苷/碳点制备的多刺激响应白光气凝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稀土/胸苷/碳点气凝胶的制备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3.2.4 BET测试
        3.2.5 稀土/胸苷/碳点气凝胶发光性能的表征
        3.2.6 荧光倒置显微镜表征
        3.2.7 刺激响应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稀土/胸苷/碳点气凝胶的物理性质
        3.3.3 稀土/胸苷/碳点气凝胶的细胞毒性
        3.3.4 稀土/胸苷/碳点气凝胶的光学特性
        3.3.5 阴离子刺激响应
        3.3.6 阳离子刺激响应
        3.3.7 pH刺激响应
        3.3.8 温度刺激响应
        3.3.9 湿度刺激响应
        3.3.10 WLE气凝胶的潜在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n~(3+)-ssDNA荧光变色水凝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Ln~(3+)-ssDNA水凝胶的制备
        4.2.3 流变仪测试
        4.2.4 Ln~(3+)-ssDNA水凝胶的刺激响应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Ln~(3+)-ssDNA水凝胶的机械性能
        4.3.3 Ln~(3+)-ssDNA水凝胶的荧光特性
        4.3.4 Ln~(3+)-ssDNA水凝胶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4.3.5 Ln~(3+)-ssDNA水凝胶的刺激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致谢

(3)MoS2/GO/o-MWNTs/A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PSA免疫传感器的构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水热法合成超顺磁性Fe3O4及Fe3O4@C纳米粒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材料的性质
        1.2.1 小尺寸效应
        1.2.2 表面效应
        1.2.3 量子效应
        1.2.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3 磁性纳米粒子的基本磁学性质
        1.3.1 超顺磁性
        1.3.2 矫顽力
        1.3.3 居里温度
        1.3.4 磁化率
    1.4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4.1 共沉淀法
        1.4.2 热分解法
        1.4.3 微乳液法
        1.4.4 水热法
        1.4.5 其它化学方法
    1.5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保护和功能化
        1.5.1 有机物包覆
        1.5.2 无机物包覆
    1.6 磁性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
        1.6.1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6.2 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6.3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6.4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7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工作内容
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 乙酰丙酮铁的制备及表征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Fe_3O4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质研究
    2.5 小结
3 分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溶剂体系对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3.2.2 葡萄糖用量对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3.2.3 反应温度对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体系对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3.3.2 葡萄糖用量对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3.4 分步法制得的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质研究
        3.4.1 磁性
        3.4.2 分散性
    3.5 小结
4 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溶剂体系对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4.2.2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4.2.3 葡萄糖的量对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剂体系对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4.3.3 葡萄糖的量对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
    4.4 一步法制备Fe_3O_4@C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质研究
        4.4.1 磁性
        4.4.2 分散性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导电聚苯胺和聚苯胺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电积简介
    1.2 锌电积中的能耗分析和节能
        1.2.1 锌电积工艺能耗分析
        1.2.2 锌电积工艺节能措施
    1.3 锌电积阳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铅和铅基合金阳极
        1.3.2 表面处理阳极
        1.3.3 氢扩散阳极
    1.4 导电聚苯胺的结构
        1.4.1 聚苯胺的分子结构
        1.4.2 聚苯胺的几何构型
    1.5 聚苯胺的基本性质
        1.5.1 聚苯胺的导电性
        1.5.2 聚苯胺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1.5.3 聚苯胺的电化学性质及电致变色行为
        1.5.4 聚苯胺的光电性质及非线性光学性质
        1.5.5 聚苯胺的微波的吸收特性
    1.6 聚苯胺的合成
        1.6.1 聚苯胺的化学合成
        1.6.2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
        1.6.3 聚苯胺的其它合成方法
    1.7 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
        1.7.1 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7.2 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8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1.8.1 塑料电池
        1.8.2 电催化材料
        1.8.3 传感器
        1.8.4 其它应用
    1.9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9.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9.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9.3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化学法合成聚苯胺的实验设计
    2.1 主要影响聚苯胺导电性的因素
        2.1.1 氧化剂
        2.1.2 掺杂酸
        2.1.3 反应温度
        2.1.4 反应时间
    2.2 化学聚合的理论分析
        2.2.1 聚苯胺聚合的驱动力
        2.2.2 影响聚合速率的因素
        2.2.3 化学法聚合过程分析
        2.2.4 其它方面
    2.3 化学合成聚苯胺工艺条件的确定
    2.4 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第三章 丙酮/水双组份体系中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
    3.2 PANI-SA性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3.2.1 复合氧化剂中两组份含量对PANI-SA性能的影响
        3.2.2 复合氧化剂用量对PANI-SA性能的影响
        3.2.3 丙酮与水配比对PANI-SA性能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PANI-SA性能的影响
        3.2.5 反应时间对PANI-SA性能的影响
        3.2.6 H_2SO_4浓度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3 PANI-SA和PANI-EB结构及表面形貌
        3.3.1 FTIR分析
        3.3.2 Raman分析
        3.3.3 UV-vis分析
        3.3.4 元素分析
        3.3.5 SEM分析
    3.4 聚合机理探讨
        3.4.1 聚合过程的开路电压
        3.4.2 中间体产物的FTIR分析
        3.4.3 聚合机理初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无机酸共掺杂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
    4.2 PANI-SSA+SA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4.2.1 不同质子酸掺杂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4.2.2 复合掺杂剂中两组份含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4.2.3 复合掺杂剂用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4.2.4 聚合温度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4.3 PANI-SSA+SA的热稳定性
        4.3.1 PANI-SSA+SA的热分析
        4.3.2 温度对PANI-SA+SSA电阻率的影响
        4.3.3 温度对PANI-SA+SSA结晶的影响
        4.3.4. 温度对PANI-SA+SSA的结构影响
        4.3.5 结构变化机理分析
    4.4 PANI-SA+SSA掺杂机制及导电机制初探
        4.4.1 PANI-SA+SSA掺杂机制初探
        4.4.2 PANI-SA+SSA导电机制初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5.1 实验
        5.1.1 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方案
        5.1.2 PANI/WC复合材料制备
        5.1.3 PANI/TiO_2复合材料制备
    5.2 PANI/WC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及结构表征
        5.2.1 PANI/WC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及其影响因素
        5.2.2 PANI/WC复合材料的结构及表面形貌
        5.2.3 PANI/WC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5.3 PANI/TiO_2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及结构表征
        5.3.1 PANI/TiO_2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及其影响因素
        5.3.2 PANI/TiO_2复合材料的结构及表面形貌
        5.3.3 PANI/TiO_2稳定性研究
    5.4 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浅析
        5.4.1 PANI/WC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5.4.2 PANI/TiO_2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ANI/WC阳极制备工艺和电化学特性
    6.1 PANI/WC阳极的制备工艺
        6.1.1 制备工艺
        6.1.2 模压条件
        6.1.3 成型因素的影响
    6.2 PANI/WC阳极的抗氧化性
        6.2.1 PANI/WC阳极的抗氧化性实验
        6.2.2 PANI/WC阳极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6.3 PANI/WC阳极的耐腐蚀性分析
        6.3.1 硫酸体系
        6.3.2 盐酸体系
        6.3.3 氢氧化钠体系
    6.4 PANI/WC阳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6.4.1 电化学稳定性
        6.4.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6.4.3 电催化活性
    6.5 PANI/WC阳极的电阻与频率的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PANI/WC节能阳极的电解试验
    7.1 引言
    7.2 实验
        7.2.1 电解实验
        7.2.2 检测与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阳极析氧电位与槽电压
        7.3.2 阳极寿命
        7.3.3 电解前后阳极结构变化
        7.3.4 电解前后阳极形貌变化
        7.3.5 电流效率和节能效果
        7.3.6 阴极Zn品质
        7.3.7 Mn~(2+)的影响
        7.3.8 电流密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录B 相关数据

(6)SBA-15复合材料物化及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发展
    1.2 沸石分子筛材料发展与应用
    1.3 稀土和硅基发光材料发光机理及应用
第二章 SBA-15分子筛及(SBA-15)-La_2O_3发光材料的制备
    2.1 概述
    2.2 SBA-15分子筛的合成
    2.3 SBA-15分子筛结构分析和物化性质讨论
    2.4(SBA-15)-La_2O_3主-客体发光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小结
第三章(SBA-15)-La_2O_3主-客体发光复合材料的物化性质
    3.1 概述
    3.2 表征设备及相关参数
    3.3(SBA-15)-La_2O_3主-客体发光复合材料的物化性质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介孔SBA-15尼莫地平药物载体的物化性质
    4.1 概述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SBA-15)-La_2O_3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质研究
    5.1 概述
    5.2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5.3 紫外-可见固体扩散漫反射光谱
    5.4 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5.5 材料的光致发光光谱性质
    5.6 材料的应用前景展望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7)纳米LaF3的制备及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固体电解质简介
    1.3 氟离子导体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快离子导体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纳米LaF_3氟化镧的制备
    2.1 氟化物的制备方法简述
    2.2 纳米氟化物的制备方法简述
    2.3 纳米LaF_3的制备
        2.3.1 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LaF_3
        2.3.2 水溶液沉淀法制备纳米LaF_3
        2.3.2.1 实验部分
        2.3.2.2 结果与讨论
        2.3.2.2.1 LaF_3纳米粉体形貌及晶粒尺寸
        2.3.2.2.2 溶度积常数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2.3.2.2.3 反应时间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2.3.2.2.4 陈化过程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2.3.2.2.5 溶剂体系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2.3.3 纳米LaF_3块体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LaF_3的热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纳米LaF_3的热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法
    3.3 纳米LaF_3的TG-DSC分析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TGA曲线分析
        3.3.2.2 DSC曲线分析
        3.3.2.2.1 脱水、脱气和有机物挥发过程
        3.3.2.2.2 弛豫调整过程
        3.3.2.2.3 晶粒长大过程
        3.3.2.2.4 晶粒长大激活能
    3.4 纳米LaF_3的退火实验分析
        3.4.1 实验部分
        3.4.1.1 真空中的退火实验
        3.4.1.2 大气中的退火实验
        3.4.2 结果与讨论
        3.4.2.1 真空退火的晶粒长大规律
        3.4.2.2 大气中退火的晶粒长大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LaF_3的离子电导率
    4.1 引言
    4.2 纳米LaF_3的导电性分析—交流阻抗谱
    4.3 纳米LaF_3的常温离子电导率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常温反复测试的复阻抗谱分析
        4.3.2.2 振荡电场反复作用对纳米LaF_3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4.4 纳米LaF_3的离子电导率和温度的关系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4.2.1 纳米LaF_3在不同温度的复阻抗谱分析
        4.4.2.2 纳米LaF_3的离子电导率及导电激活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LaF_3的介电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介电常数的测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LaF_3的介电常数与频率的关系
        5.3.2 纳米LaF_3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5.3.3 纳米LaF_3的介电常数在反复测量时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硒化镉(CdSe)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的概念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2.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2.4 纳米材料的发展
    1.3 纳米结构材料
        1.3.1 纳米结构材料的概念
        1.3.2 纳米结构材料的分类
        1.3.3 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模板技术
        1.3.4 纳米结构材料的性质
        1.3.5 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模板--纳米孔阵列AAM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1.1 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模板
        2.1.2 纳米孔阵列AAM的形成条件
        2.1.3 纳米孔阵列AAM的结构
        2.1.4 本章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2.2 纳米孔阵列AAM的制备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铝片的预处理
        2.2.3 铝片的阳极氧化
        2.2.4 铝片阳极氧化后的后处理
    2.3 纳米孔阵列AAM的表征
        2.3.1 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
        2.3.2 纳米孔阵列AAM的形貌表征
        2.3.3 纳米孔阵列AAM的组成表征
        2.3.4 纳米孔阵列AAM的结构表征
        2.3.5 纳米孔阵列AAM的光学性质
    2.4 纳米孔阵列AAM质量的影响因素
        2.4.1 阳极氧化电压
        2.4.2 电解液种类
        2.4.3 扩孔时间
    2.5 纳米孔阵列AAM的理论研究
        2.5.1 铝片阳极氧化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2.5.2 纳米孔阵列AAM形成机理的探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Se薄膜的电沉积法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1.1 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
        3.1.2 CdSe的基本特性
        3.1.3 CdSe薄膜的制备方法
        3.1.4 本章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3.2 CdSe薄膜的电沉积法制备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实验装置
        3.2.3 以H_2SeO_3为硒源制备CdSe薄膜
        3.2.4 以SeSO_3~(2-)为硒源制各CdSe薄膜
    3.3 电沉积法制备的CdSe薄膜的表征
        3.3.1 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
        3.3.2 以H_2SeO_3为硒源制备的CdSe薄膜的表征
        3.3.3 以SeSO_3~(2-)为硒源制备的CdSe薄膜的表征
    3.4 电沉积法制备CdSe薄膜的机理
        3.4.1 以H_2SeO_3为硒源制备CdSe薄膜的机理
        3.4.2 以SeSO_3~(2-)为硒源制备CdSe薄膜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Se纳米线阵列的模板-电沉积法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1.1 模板技术制备的纳米结构材料
        4.1.2 纳米孔阵列AAM在模板技术制备纳米结构材料上的应用
        4.1.3 纳米孔阵列AAM在模板技术制备纳米结构材料上的前景与展望
        4.1.4 本章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4.2 CdSe纳米线阵列的模板-电沉积法制备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实验装置
        4.2.3 CdSe纳米线阵列的模板-电沉积法制备
    4.3 模板-电沉积法制备的CdSe纳米线阵列的表征
        4.3.1 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
        4.3.2 CdSe纳米线阵列的形貌表征
        4.3.3 CdSe纳米线阵列的结构表征
        4.3.4 CdSe纳米线阵列的组成表征
        4.3.5 CdSe纳米线阵列的光学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及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建议
    5.1 论文的研究结果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对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四、松下电器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量子点纳米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广涵. 济南大学, 2020(01)
  • [2]多刺激响应稀土发光超分子凝胶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张萌. 天津大学, 2020
  • [3]MoS2/GO/o-MWNTs/A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PSA免疫传感器的构筑研究[D]. 吴晓惠. 沈阳医学院, 2019(07)
  • [4]水热法合成超顺磁性Fe3O4及Fe3O4@C纳米粒子[D]. 刘国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5]导电聚苯胺和聚苯胺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黄惠.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1)
  • [6]SBA-15复合材料物化及发光性质研究[D]. 于辉.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1)
  • [7]纳米LaF3的制备及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研究[D]. 吴大雄. 浙江大学, 2006(09)
  • [8]硒化镉(CdSe)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表征[D]. 杨文彬. 四川大学, 2003(02)
  • [9]松下电器赋予原子力显微镜以化学传感器功能[J]. 国月.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3(01)

标签:;  ;  ;  ;  ;  

松下为原子力显微镜提供化学传感器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