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行业硕士研究生弹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维,彭仲生,吴晓燕[1](2021)在《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提升》文中认为以南华大学2016-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为依据,通过就业率、就业行业分布、专业与职业匹配度等情况,结合就业质量反馈和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完善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建立就业与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等综合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曹阳,臧延青,李井春,曲善民,张爱忠[2](2021)在《日本农业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畜牧兽医专业的科技创新是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畜牧兽医专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保障条件,得到了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即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合作交流。
赵丁选,王敏,卢辉斌[3](2021)在《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多主体协同是打通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壁垒,实现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构建并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位一体、三层融合、五个共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1335"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力、服务产业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李勇,王军政,肖文英,王超,袁粼[4](2021)在《“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北京理工大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基础研究型、技术创新型、复合领军型、应用创新型四类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本研一体"3+X"机制为导向,从思政课群、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科研实践、综合素养七个维度进行系统全面又各有侧重培养的"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吴忠才,李鑫儒,唐慧敏,李欣,周金城[5](2021)在《家庭因素对全日制MTA研究生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家庭因素对全日制MTA研究生学习的影响程度,作者自编全日制MTA研究生在校期间现状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并运用最优标度回归构建数理模型。其结果表明,在婚姻状况方面,性别、婚姻状况、生活影响、经济困扰、课程实践、平衡家庭与学习是影响全日制MTA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子女状况方面,亲自照顾子女、照顾子女影响课程、学费造成经济困扰、课程实践是全日制MTA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帮助全日制MTA研究生平衡家庭和学习的关系,提高MTA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适当调整MTA报考年限限制、创新培养模式、设置弹性学制和弹性培养计划、探索"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人性化的住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李广军,张兰春,王汝佳,李玉怡[6](2021)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文中提出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比较了常州市4所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情况,阐明了建立同城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重要性。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和企业共同参与三者相结合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并给出以产业研究院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共享的4种形式:研究生联合基地建设、学分互认制度、研究生导师协作式和联合共建实验室等,力求常州市各高校能够实现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利用,从而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支持。
文孝霞,杜子学,崔晓璐[7](2021)在《基于交叉学科的车辆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轨道交通车辆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工业革命提速及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即将进入智能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工程学科知识体提出了新要求。以重庆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城市轨道车辆人才培养模式、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及交叉学科指导团队等方面,探讨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基于交叉学科团队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马永红,朱鹏宇,杨雨萌[8](2021)在《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演进——基于三元逻辑的视角》文中指出基于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剖析了学位条例实施40年以来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三元逻辑: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学术逻辑。研究发现,国家在遵循学术逻辑基本原则下始终主导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现了国家逻辑的强大力量,彰显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及重要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所体现的二元力量持续上升,朝着三元逻辑趋向协调的方向发展。通过历史梳理,勾画硕士研究生培养三角协调模型的形态变迁,建议通过优化三角模型整合方式,从国家、市场和学术三者视域的质量观出发,构建三元逻辑相协调的长效互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适切性改革。
毕兆明[9](2021)在《职业导向的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学位类别分布不均衡、教师队伍职业化程度不够、培养方案现实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为顺应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地方民族高校应当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办学定位,凸显专业学位的实践导向,突出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健全双导师培养机制,积极构建职业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于斌,周雯,杨倩,程建川,顾兴宇[10](2021)在《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大批海外留学研究生来华学习深造。选取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研,深入探讨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获取来华研究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度、科研课题相关度、学习侧重点把握度、科研任务承担程度四个方面的现状。通过样本检验,分析亚非国家留学研究生对高校培养模式适应度的异同。调研结果反映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留学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结合数据分析以及留学研究生的意见及建议,找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难点,并对教学培养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交通行业硕士研究生弹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行业硕士研究生弹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
1. 数据来源及样本 |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 |
(1)就业率总体趋升,社会认可度较高 |
(2)培养特色较鲜明,自主创业弱显不足 |
(3)专业与职业匹配度较高,但仍存在偏差 |
3. 就业反馈与需求 |
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学术化”培养模式 |
2.“统一化”的成果评价机制 |
3.“形式化”的双导师制 |
4.“难深化”的实践培养 |
5.“偏差大”的供给与需求 |
三、培养质量提升的建议 |
1. 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开展分类培养 |
2. 完善双导师制的选拔和考核机制 |
3. 着力实现专业学位的校企共建、共治、共享 |
4. 全面建立就业与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 |
(2)日本农业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高校教学模式 |
2 日本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
2.1 本科生培养阶段 |
2.2 研究生培养阶段 |
2.2.1 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
2.2.2 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
3 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3.1 政府建立制度,推进产学合作 |
3.2 重视人才个性,灵活弹性培养 |
3.3 高校间联合办学,增加培养实力 |
3.4 学分学历互认,鼓励国际间交流 |
4 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
4.1 教师梯队合理,团队安心稳定 |
4.2 科研经费充足,保障科技创新 |
4.3 校内外评估体系结合,保证教学质量 |
5 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5.1 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
5.2 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5.3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5.4 加强合作交流 |
(3)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主体协同培养的内涵和必要性 |
1.多主体协同培养的内涵 |
2.多主体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
二、多主体协同的“1335”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1个核心目标 |
1. 联合论证培养方案 |
2. 联合论证课程设置 |
3.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
4. 联合开展专业实践 |
(二)3个培养主体 |
1. 厘清主体关系 |
2. 组织保障 |
3. 制度保障 |
(三)3层融合培养 |
1. 第一阶段:校内课程学习阶段 |
2. 第二阶段:校外专业实践阶段 |
3. 第三阶段: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
(四)5个共同举措 |
1. 共同设定培养目标 |
2.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
3. 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 |
4. 共建专业实践平台 |
5. 共建质量保障体系 |
三、多主体协同的“1335”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
1.实践基地建设日臻完善 |
2.实践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
3.毕业生质量显着提高 |
4.服务社会发展成果丰硕 |
5.社会认同度明显提升 |
(4)“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 不同特征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不够 |
2. 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受阻且力度不强 |
3. 本硕博三阶段培养体系固化及培养内容衔接不紧密 |
二、“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
1. 牢基础:强化学术研究根基 |
2. 促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
3. 重融合:多学科交叉协同 |
三、“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
1. 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四类型” |
2. 实践途径:创新人才培养“七维度” |
3. 时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本研一体“3+X” |
四、培养成效 |
(5)家庭因素对全日制MTA研究生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 |
(一)婚姻状况 |
(二)子女状况 |
四、建议与对策 |
(一)调整MTA报考年限限制,创新培养模式 |
(二)设置弹性学制和弹性培养计划 |
(三)探索“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
(四)提供多元化住宿条件 |
(五)充分发挥全日制MTA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
(6)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州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 |
2 常州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
2.1 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领导机构 |
2.2 研究生资源共享运行平台 |
1)基于制造业产业研究院的研究生联合基地培养模式 |
2)研究生教育课程共享以及学分互认制度 |
3)借鉴其他地区高校研究生指导经验,建立高校间的研究生导师协作式指导制度 |
4)共建地方企业急需的“联合实验室”,共享校际优质科研和实践资源 |
2.3 资源共享考核机制 |
3 结语 |
(7)基于交叉学科的车辆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轨道交通车辆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轨道车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
三、建立以产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构建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新型课程体系 |
五、组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 |
六、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团队指导模式 |
(一)建立项目全流程思维 |
(二)交叉团队指导模式 |
七、结语 |
(8)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演进——基于三元逻辑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角协调模型”的分析框架 |
二、三元逻辑视角下硕士培养模式的诉求 |
1. 国家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2. 市场逻辑: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3. 学术逻辑:符合教育规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
1. 学术逻辑指导、国家逻辑强势主导阶段(1981—1985年) |
2. 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上升阶段(1986—2008年) |
3. 国家逻辑主导下三元逻辑协调阶段(2009年至今) |
4. 硕士研究生培养三角协调模型的形态变迁 |
四、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
(9)职业导向的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
(一)专业学位授权点布局不均衡 |
(二)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
(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资有待加强 |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
(五)专业学位教育“双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 |
二、地方民族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探源 |
三、独具地方性与民族特色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一)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培养目标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
(二)科学编制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学位培养的职业性 |
(三)推广“基地+导师”模式,激发行业导师育人育才的积极性 |
(四)加快多层次特色案例库建设,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 |
(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毕业生职业竞争力 |
(10)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内容与分析方法 |
(一)调研对象 |
(二)问卷调研设计内容 |
(三)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
二、调研结果分析 |
(一)样本信效度分析 |
(二)问卷样本的独立T检验 |
(三)多选题频次分析 |
(四)留学生的意见及建议 |
三、客观成绩分析 |
四、培养改进建议 |
(一)根据不同的国家需求,制定适合的培养方案 |
(二)重点关注非洲来华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 |
(三)着力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
(四)重视留学生入学考核,保障培养质量 |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保证教学质量 |
(六)提高涉外工作服务水平 |
五、研究总结 |
四、交通行业硕士研究生弹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提升[J]. 谭维,彭仲生,吴晓燕.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1(06)
- [2]日本农业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曹阳,臧延青,李井春,曲善民,张爱忠.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24)
- [3]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赵丁选,王敏,卢辉斌.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 [4]“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李勇,王军政,肖文英,王超,袁粼.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 [5]家庭因素对全日制MTA研究生学习的影响研究[J]. 吴忠才,李鑫儒,唐慧敏,李欣,周金城. 教育观察, 2021(42)
- [6]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 李广军,张兰春,王汝佳,李玉怡.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1(05)
- [7]基于交叉学科的车辆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轨道交通车辆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J]. 文孝霞,杜子学,崔晓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8]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演进——基于三元逻辑的视角[J]. 马永红,朱鹏宇,杨雨萌.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09)
- [9]职业导向的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 毕兆明.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05)
- [10]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J]. 于斌,周雯,杨倩,程建川,顾兴宇. 高等建筑教育,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