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反弹道导弹无人机进行飞行验证(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13)在《共和国蓝天的“撒手锏”——中国空军四大尖端武器问世的艰难历程》文中提出反导系统、预警机、无人机、加油机,是共和国蓝天的四大"撒手锏",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使中国空军如虎添翼。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轰动了世界2012年11月14日,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防务对抗体系,轰动了世界。在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进行的防务对抗体系动态仿真演示,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自行研制的防空反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成功拦截的全过程,以三维动画和声光效果生动演示了导弹武器在真实战场环境下协同作战的场景,让各国参观者赞叹不已。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的反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就已
周军,李大光[2](2016)在《2015年发展最强劲的十大军事高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军事高技术来说,2015年是发展非常强劲的一年。介绍了以自主无人智能技术、高超声速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空技术、防空反导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网络作战技术、3D打印技术、仿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得到的迅猛发展,并分析了将由此催生一大批尖端武器装备的可能。
冯昭奎[3](2017)在《太空战争:国际安全的新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军事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太空军事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太空军事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导弹和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和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较量。这两对矛盾不断激化而且相互交错,构成了未来发生"太空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斗争就已开始,特别是在60年代中期,美苏展开了旨在"确保相互摧毁"的以洲际核弹道导弹为中心的军备竞赛。为了应对进攻性洲际弹道核导弹的发展,美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从冷战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2017年"萨德"入韩在相关大国间引起激烈争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苏迅速开始研制和发射军事卫星,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斗争也随之开始。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事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这场战争被称为"最初的太空战争"。太空是在新科技革命强力驱动下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安全战略新空间、新领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关乎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太空军事战略课题。
张敏刚[4](2017)在《临近空间拦截制导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临近空间拦截弹在拦截战术弹道导弹时,初制导、中制导、末制导的制导律,以及中制导期间的预测拦截点问题和末制导期间动能拦截器姿轨控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拦截弹的初、中、末制导律。初制导为高抛弹道,以增加拦截弹的有效射程距离,使得能量储存以便后期中制导末速度最大;中制导为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制导律,在落角约束下选择最大末速度作为中制导的最优指标,应用伴随变化法解决了非齐次方程的求解问题,研究和设计了针对运动目标的最优制导律模型;末制导阶段,拦截弹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目标的捕捉,采用的是改进比例导引律撞向目标。此外,还对初中制导交班和中末制导交班过程进行了设计,使整个制导过程平稳过渡。(2)针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这一项特定任务,提出了以预测拦截点为命中点的中制导段制导方法,相当于把一个高速运动的目标变化为低速运动的目标来考虑,减少了弹道的需用过载,提高了命中精度。(3)研究了末制导期间动能拦截器的发动机模型,根据拦截问题的特点设计了姿轨控发动机点火开关方式函数和开关阈值,有效控制了动能拦截器的开关次数和频率。(4)对不同的条件下的拦截进行了全弹道数学仿真工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初中末制导律和动能拦截器的姿轨控方法能够很好的满足临近空间拦截弹的高精度、快响应的要求。
王海涛[5](2020)在《激光武器关键技术及典型作战模式分析》文中提出未来战争正朝着快捷化、低成本、无人化方向飞速发展,新概念激光武器的研发也逐渐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近年来的演示验证也屡见报道。本文介绍了激光武器涉及的高能激光器技术、光束控制传输技术及高效毁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探讨了致眩/致盲、亚音速巡航导弹拦截、空空/空地导弹拦截、弹道导弹/高超飞行器拦截、反卫星作战等典型作战模式,并对激光武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肖宇[6](2013)在《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在满足无人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和战场环境的限制下,规划出最优或者次优的航迹。使无人飞行器规避敌方的威胁源,安全地完成预定任务。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飞行器(简称UAV)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航迹规划作为提高无人飞行器的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作战规划人员的重视。本文针对无人飞行器的航迹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围绕着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算法问题,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航迹规划的定义、应用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和建立了航迹规划的模型,提出了航迹规划的约束条件,给出了航迹规划的生存代价、威胁代价、燃油代价,权重系数指标;其次,分析在航迹规划中所应用算法的基本理论,详细叙述了航迹规划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在航迹规划中的应用。将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问题与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和改进蚁群算法的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运用两种方法优化无人飞行器航迹。最后,经过仿真实验验证两种算法的可行性,可以提高航迹规划的质量,减少航迹的长度,从而达到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优化的目的。最后对本文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杨[7](2005)在《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是苏联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太空时代”。“太空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思想观念,影响了民族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更因其与上个世纪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冷战――相结合,转而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外层空间强国之一的美国,其外空决策受冷战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最为深广。冷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还有苏联以及其它大国)外层空间政策发展的轨迹,反过来,“太空时代”的到来,空间大国外空政策的执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冷战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促成了冷战形态的质变。本文利用美国政府的大量原始解密档案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试图追溯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外层空间政策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冷战对美国外空决策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双向互动的结果,美国的外层空间决策又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影响了冷战的进程。由于外层空间在当代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扮演着愈益重要的角色,更由于作为空间强国之一的美国至今仍保有冷战思维,因而厘清美国政府外层空间政策的发展脉络,探究美国政府外空决策的本质和动机,有助于包括中国在内其它致力于外空发展的国家应时而动,寻找本国外层空间发展的最好方式和策略。本文在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和政治心理学等学说理论的基础上,对来源广泛的美国政府解密文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最终试图说明问题如下:(1)受冷战国际关系的影响,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从一开始就成为东西方两大集团冷战威信竞争、军事实力竞争和政治利益竞争的产物,冷战本身也因此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质变;(2)美国决策者制定外层空间政策的心理动因是根源于“过度威胁预期”和“记忆恐惧”的冷战认知,并最终导致冷战中对潜在对手的“过度防御心理”;(3)在进入“太空时代”甚至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怀有为美国的“绝对安全”和“最大利益”而控制外层空间这一“最后的高边疆”的战略考虑,并且这一“高边疆”战略在后冷战时代继续得到加强。
凯瑟琳·莱贝斯特,乔恩·施密德,肖恩·蒂尔尼[8](2020)在《如何分析来自无人机的网络威胁——背景、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文中认为执行摘要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最大限度地减少脆弱性是一场与对手的永无止境的竞赛,是一场与对手的技术及其开发、设备、思想、操作模式和战术的竞赛。在本报告中,研究了一个关键技术趋势的网络安全影响:公用无人机系统的发展和扩散。公用无人机系统(UAS)通常称为无人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更容
唐攀飞[9](2017)在《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无人机目标定位跟踪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军事大国必需考虑此类目标的防御问题,以及由此诞生的新作战样式—反临近空间目标作战。但由于临近空间目标飞行高度和环境特殊,使得反临近空间目标与传统防空反导目标有较大不同,这给现有防空反导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提高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的防御性能,降低此类目标对我国国防安全带来的威胁,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红外探测特性的无人机高精度目标探测、定位与跟踪技术。论文首先分析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的运动特性、对比了可用于临近空间目标探测的多种探测平台优缺点,并结合临近空间目标的红外特性和红外传感器特性,设计了无人机搭载红外预警系统和激光雷达来实现对临近空间目标探测、定位与跟踪的方案,研究了基于距离/角度模型的目标定位算法和运动目标测速算法等关键技术,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目标定位算法和运动目标测速算法误差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姿态误差是影响目标位置精度和速度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其次,论文研究了多无人机编队飞行背景下的结合无人机传感器不同探测特性的目标协同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距离/角度模型的空间两点交会定位方法,基于摄像机小孔成像原理的目标交叉定位方法,以及基于红外角度观测信息的最优目标定位方法,并重点研究了基于红外角度观测信息的最小二乘最优目标定位方法,分析了该目标定位方法的误差影响因素。论文在无人机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无人机的运动模型辅助的目标跟踪滤波方法,主要工作包括针对目标助推段飞行特性和无人机目标定位系统特性,建立了基于CA模型的线性系统方程和基于距离/角度定位模型的非线性量测方程,设计了基于UKF的目标动态跟踪滤波算法,并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快速收敛性和高精度特性。最后,搭建了无人机临近空间目标定位跟踪仿真平台,设计了无人机-目标航迹仿真子系统、导航信息仿真子系统、无人机目标探测传感器仿真子系统以及运动目标跟踪滤波仿真子系统。并有效验证了面向临近空间高超声速运动目标的UKF跟踪滤波算法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实际参考意义。
戴大伟,龙海英[10](2013)在《无人机发展与应用》文中认为现代战争中,无人机的使用增加了作战样式和方法,为危险区域侦察和作战提供了有效手段。描述了无人机经典作战案例,分析了无人机优缺点,提出了无人机作战深化应用方法,并详细说明了美国空军正在进行的研制项目和规划中的发展目标,为拓展作战视野以及使用和对抗无人机提供参考。
二、一种反弹道导弹无人机进行飞行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反弹道导弹无人机进行飞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共和国蓝天的“撒手锏”——中国空军四大尖端武器问世的艰难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 轰动了世界 |
中国反导系统的研制经历曲折 |
中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完善任重道远 |
由于地面雷达的弱点, 国民党军飞机竟然西达潼关北上太原 |
“空警一号”在中国预警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
“一号工程”使中国拥有空警-200和空警-2000新式预警机 |
无人机成为中国天空飞翔的“机器鸟” |
加油机让中国空军远程作战不是梦 |
(2)2015年发展最强劲的十大军事高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自主无人智能技术发展迅猛 |
2 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竞争更加激烈 |
3 精确制导技术仍备受推崇 |
4 航空技术将开发新一代隐身战机 |
5 防空反导技术美俄角逐激烈 |
6 军事航天技术美国独领风骚 |
7 新概念武器技术实用化步伐加快 |
8 网络作战技术独辟蹊径 |
9 3D打印技术受到世界主要国家重视 |
10 仿生物技术异军突起 |
11 结束语 |
(3)太空战争:国际安全的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矛与盾的较量” |
(一) 20世纪50-70年代导弹与反导弹的较量:“矛长盾短”与“攻易守难” |
(二)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导弹与反导弹较量:“盾的反扑”与矛盾激化 |
(三) 2017年:“萨德”入韩 |
二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矛与盾的较量” |
(一) 海湾战争:“最初的太空战争” |
(二) 太空战争的动向 |
1.反卫星武器的发展 |
2.太空军事结盟的动向 |
三太空军事化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新思考和新视角 |
(一) 太空不再是无战事的“圣域” |
(二) 太空军事化催生“天权论”美国正在谋求建立“太空霸权” |
(三) 太空军事化严重损害了“国家隐私” |
(四) “太空优势”具有既强势又脆弱的两面性 |
(五) 太空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四结语 |
(4)临近空间拦截制导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反导系统现状 |
1.2.2 动能拦截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拦截弹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定义 |
2.3 坐标系的转换 |
2.3.1 弹体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转换 |
2.3.2 弹道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转换 |
2.3.3 弹道坐标系与速度坐标系转换 |
2.3.4 弹体坐标系与速度坐标系转换 |
2.3.5 视线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转换 |
2.4 导弹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
2.4.1 导弹质心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
2.4.2 导弹绕质心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
2.4.3 导弹质心运动的运动学方程 |
2.4.4 导弹绕质心转动的运动学方程 |
2.4.5 几何关系方程 |
2.5 目标轨道动力学与运动学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临近空间拦截弹制导律分析 |
3.1 引言 |
3.2 初制导方法简介 |
3.3 中制导方法简介 |
3.3.1 最优控制问题和线型二次简介 |
3.3.2 针对机动目标的最优制导律推导 |
3.4 末制导律研究 |
3.5 制导交班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测拦截点估算和动能拦截器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预测制导理论 |
4.2.1 剩余飞行时间计算方法 |
4.3 末制导阶段动能拦截器发动机模型 |
4.3.1 动能拦截器轨控发动机模型及轨控力 |
4.3.2 动能拦截器姿控发动机模型及姿控力 |
4.4 动能拦截器运动模型 |
4.5 动能拦截器控制实现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拦截弹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1.1 仿真方法选择 |
5.2 仿真模型 |
5.2.1 地球模型和大气环境模型 |
5.2.2 目标飞行性能 |
5.2.3 其他模型 |
5.3 仿真程序编写 |
5.4 数值仿真 |
5.4.1 目标无机动的逆轨拦截 |
5.4.2 目标无机动的顺轨拦截 |
5.4.3 目标有机动的逆轨拦截 |
5.4.4 目标有机动的顺轨拦截 |
5.4.5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激光武器关键技术及典型作战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激光武器关键技术 |
1.1 高能激光器技术 |
1.1.1 化学激光器 |
1.1.2 高能固体激光器 |
1.1.3 高能光纤激光器 |
1.1.4 碱金属蒸气激光器 |
1.2 光束控制传输技术 |
1.3 强激光大气传输技术 |
1.3.1 短脉冲激光技术 |
1.3.2 光束合成技术 |
1.4 高效毁伤技术 |
2 典型作战模式分析 |
2.1 致眩/致盲作战 |
2.2 激光毁伤亚音速巡航导弹 |
2.3 激光毁伤空空/地空导弹 |
2.4 激光毁伤弹道导弹/高超飞行器 |
2.5 激光毁伤卫星 |
3 激光武器未来发展趋势 |
3.1 固体激光器成为主流研发光源 |
3.2 激光武器系统集成度进一步提升 |
3.3 搭载平台/遂行任务不断延伸 |
4 结 束 语 |
(6)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无人飞行器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1.1.1 无人飞行器的发展现状和意义 |
1.1.2 无人飞行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
1.2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意义及现状 |
1.2.1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意义 |
1.2.2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前提要素 |
2.1 航迹规划的基本理论 |
2.1.1 航迹规划的理论 |
2.1.2 航迹规划的流程 |
2.2 航迹规划的数学模型 |
2.2.1 航迹规划的模型 |
2.2.2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约束条件建模 |
2.3 无人飞行器的性能指标函数 |
2.3.1 航迹规划的生存代价指标函数 |
2.3.2 航迹规划的威胁代价最小性能指标函数 |
2.3.3 航迹规划的燃油代价最小性能指标函数 |
2.3.4 权重系数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算法的分析 |
3.1 多目标优化算法基本理论 |
3.2 几种航迹规划算法的基本理论 |
3.3 遗传算法 |
3.3.1 遗传算法的概念 |
3.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3.3.3 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 |
3.3.4 遗传算法的主要应用 |
3.4 蚁群算法 |
3.4.1 蚁群算法的原理 |
3.4.2 蚁群算法的算法描述 |
3.4.3 蚁群算法的主要特点 |
3.4.4 蚁群算法的主要应用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人飞行器航迹的规划 |
4.1 引言 |
4.2 遗传算法的优化机制 |
4.2.1 遗传算法的改进策略 |
4.2.2 自适应遗传算法 |
4.2.3 自适应伪并行遗传算法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方法 |
4.3.1 航迹坐标的编码 |
4.3.2 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约束条件 |
4.3.3 初始群体的确定 |
4.3.4 适应度函数 |
4.3.5 遗传操作 |
4.3.6 算法实现流程 |
4.4 仿真实验 |
4.4.1 仿真实验软硬件环境 |
4.4.2 仿真参数 |
4.4.3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 |
5.1 引言 |
5.2 蚁群算法的改进 |
5.2.1 自适应航迹点选择策略 |
5.2.2 信息素蒸发因子自适应调整策略 |
5.2.3 节点的信息素最大与最小值限制策略 |
5.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方法 |
5.3.1 蚁群算法的航迹规划描述 |
5.3.2 航迹的表示 |
5.3.3 航迹的性能指标 |
5.3.4 选择准则与信息素调整准则的确定 |
5.3.5 算法的实现和流程 |
5.3.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外层空间”的适用范围与概念界定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美国战后早期的外空探索和努力(1945-1957) |
第一节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军方的外空努力 |
一、战争对美国外层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 |
二、冷战形成对美国早期外层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 |
三、美国军方对外层空间技术研发的争论与实践 |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美国外层空间决策 |
一、基利安报告与美苏外空冷战竞赛的序幕 |
二、NSC5520 号文件与第一个国家外层空间政策的确立 |
小结 |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 |
第一节 “苏联卫星一号”与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剧变 |
一、“外层空间自由”――美国首颗卫星的决策依据 |
二、NSC5814/1 号文件与美国政府外层空间政策的剧变 |
三、国家宇航局――军事空间项目的遮羞布 |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军事空间政策 |
一、科罗纳――美国第一颗侦察卫星计划 |
二、国家侦察办公室:“开放天空”下的黑幕 |
三、美国早期的军事空间项目 |
第三节 “外空差距”与“外空优势”发展目标的确立 |
一、“外空差距” |
二、“外层空间优势”――美国外层空间发展目标的最终确立 |
小结 |
第三章 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 |
第一节 冷战与肯尼迪政府外空总体目标的确立 |
一、威斯纳报告与外层空间政策回顾 |
二、载人月球登陆计划与争夺“新边疆” |
三、总体外层空间政策与外层空间发展目标的确定 |
第二节 肯尼迪政府的军事空间政策 |
一、加德纳报告与总体军事空间政策的制定 |
二、国防部指令5160.32 与空军对外层空间职责的确立 |
三、空军与NASA 在“载人航天”开发上的冲突 |
第三节 外层空间政策的“冷战政治”问题 |
一、NSAM156 委员会与军事空间项目的政治问题 |
二、外层空间军控与部分核禁试条约 |
三、作为冷战策略之一的“国际空间合作” |
小结 |
第四章 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 |
第一节 冷战与约翰逊政府外空总体目标的确立 |
一、约翰逊执政时期冷战国际关系的演变 |
二、约翰逊与外层空间决策的不解之缘 |
三、约翰逊政府时期的总体外层空间政策 |
四、“阿波罗计划”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的进展 |
第二节 约翰逊政府的军事空间政策 |
一、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军事空间发展水平与总体规划 |
二、反卫星武器:SAINT、505 工程和437 工程 |
三、反弹道导弹:“卫冕者”、“奈基·宙斯”系列与“哨兵”的部署 |
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治化趋向的加强 |
一、1967 年《外空条约》 |
二、“外空自由”、“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与美国外空决策的自我矛盾 |
小结 |
结语 |
一、冷战高边疆:美国外空决策的目的与手段 |
二、心理高边疆:“过度威胁预期”是美国冷战外空决策的潜在动因 |
三、最后的高边疆:“外空自由”原则与美国的“高边疆”战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二、英汉常用外层空间用语对照表 |
附录三、有关外层空间政策的总统指令(PD)文件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如何分析来自无人机的网络威胁——背景、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执行摘要 |
无人机安全 |
无人机安全和国土安全部 |
国土安全部以无人机为目标 |
以无人机作为网络武器攻击国土安全部 |
1 导论 |
1.1 背景和目的 |
1.2 本报告的组织方式 |
2 了解无人机的威胁空间 |
2.1列举和分类威胁:STRIDE分类法 |
2.2 在场景中发现威胁:网络安全杀戮链 |
2.3 可视化威胁:无人机网络安全图模板 |
2.3.1 攻击面图解 |
2.3.2 攻击载体图解 |
3 无人机与当今网络安全威胁空间 |
3.1 无人机网络漏洞的程度 |
3.2 选定的无人机网络攻击的案例 |
3.2.1 无人机作为目标一:远程劫持无人机 |
3.2.2 无人机作为目标二:GPS欺骗 |
3.2.3 无人机作为载体一:无人机僵尸主机 |
3.2.4 无人机作为载体二:无人机注射蠕虫 |
4 产业趋势与无人机网络安全的未来 |
4.1 技术创新与无人机系统 |
4.2 新兴无人机行业趋势 |
4.2.1 自主飞行能力 |
4.2.2 无人机流量管理(UTM) |
4.2.3 无人机群集 |
4.2.4 利用人工智能检测无人机网络攻击 |
4.2.5 硬件和制造复杂性 |
4.2.6 无人机区块链 |
4.2.7 改进的黑客和恶意软件交付支持 |
4.2.8 基于代理的无人机防御建模与仿真 |
4.3 行业趋势:结论 |
5 无人机、网络安全和DHS |
5.1 对DHS资产的攻击 |
5.1.1 DHS以无人机为目标 |
5.1.2 以无人机为载体的DHS攻击 |
5.1.3 以无人机为载体的DHS攻击性网络行动 |
5.1.4 DHS部门和办公室作为缓解措施 |
5.1.5 相关DHS项目 |
5.1.6 与DHS和无人机网络安全有关的当前和未来政策 |
6 结论与建议 |
(9)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无人机目标定位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1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
1.2.2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预警系统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无人机目标探测定位方案研究 |
2.1 引言 |
2.2 临近空间目标运动特性与探测特性分析 |
2.3 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无人机目标探测方案设计 |
2.3.1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探测平台选择 |
2.3.2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探测方案设计 |
2.4 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无人机目标定位关键技术 |
2.4.1 目标定位过程中的坐标系转换关系 |
2.4.2 无人机距离/角度目标定位方法 |
2.4.3 无人机高超声速目标测速方法 |
2.5 高精度运动目标定位与测速关键技术仿真分析 |
2.5.1 基于无人机的运动目标仿真方案设计 |
2.5.2 无人机传感器仿真参数设置与仿真结果分析 |
2.6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无人机编队的协同探测目标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距离/角度模型的空间两点交会定位方法 |
3.3 基于红外摄像机小孔成像原理的目标交叉定位方法 |
3.3.1 红外摄像机坐标系介绍 |
3.3.2 红外摄像机构像模型 |
3.3.3 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的目标交叉定位算法 |
3.4 基于角度信息的临近空间最小二乘目标定位方法 |
3.4.1 目标无人机连线在大地直角坐标系中的角度求解 |
3.4.2 基于目标角度值的最小二乘定位算法 |
3.5 角度最小二乘目标定位方法误差仿真分析 |
3.6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量测方程优化的运动目标跟踪滤波方法 |
4.1 引言 |
4.2 临近空间目标运动模型 |
4.2.1 CV模型与CA模型 |
4.2.2 时间相关模型 |
4.2.3 当前统计模型 |
4.3 基于线性卡尔曼滤波的临近空间目标跟踪方法 |
4.3.1 基于CA模型的线性卡尔曼滤波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
4.3.2 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
4.3.3 仿真与分析 |
4.4 基于非线性UKF滤波方法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运动跟踪方法 |
4.4.1 基于无人机的临近空间目标跟踪模型 |
4.4.2 UKF跟踪滤波算法设计 |
4.4.3 仿真与分析 |
4.5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无人机高精度目标定位跟踪技术仿真平台研究 |
5.1 引言 |
5.2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定位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
5.2.1 无人机-目标航迹仿真子系统设计 |
5.2.2 导航信息仿真子系统设计 |
5.2.3 目标探测传感器仿真子系统设计 |
5.2.4 目标跟踪滤波仿真子系统 |
5.3 仿真平台性能验证 |
5.3.1 无人机导航性能验证 |
5.3.2 运动目标轨迹跟踪性能验证 |
5.4 章节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一种反弹道导弹无人机进行飞行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共和国蓝天的“撒手锏”——中国空军四大尖端武器问世的艰难历程[J]. 陈辉. 党史博览, 2013(05)
- [2]2015年发展最强劲的十大军事高技术[J]. 周军,李大光. 飞航导弹, 2016(05)
- [3]太空战争:国际安全的新视角[J]. 冯昭奎. 国际安全研究, 2017(05)
- [4]临近空间拦截制导律研究[D]. 张敏刚.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5]激光武器关键技术及典型作战模式分析[J]. 王海涛. 航空兵器, 2020(02)
- [6]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的研究[D]. 肖宇. 沈阳理工大学, 2013(S1)
- [7]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D]. 张杨.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 [8]如何分析来自无人机的网络威胁——背景、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J]. 凯瑟琳·莱贝斯特,乔恩·施密德,肖恩·蒂尔尼.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0(06)
- [9]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无人机目标定位跟踪技术研究[D]. 唐攀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10]无人机发展与应用[J]. 戴大伟,龙海英.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