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物探》1977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鲍俊驰[1](2021)在《松辽盆地北部朝94区块杨大城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文中认为
李盛锐[2](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地质知识交换模型研究》文中指出
梁宇宁[3](2021)在《大庆石油会战优良传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解保磊[4](2021)在《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水平多分支定向注浆防治水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马伏旺[5](2021)在《俄罗斯萨哈林油气开发中的国际合作研究》文中指出
许力[6](2021)在《石泉县地热资源潜力分析》文中提出
李冰清[7](2021)在《从“科普”到“科幻”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研究》文中提出
薛珊珊[8](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H地质局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谭龙[9](2021)在《烟台某地下水封洞库裂隙岩体结构面对围岩稳定性及水封条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满足能源战略需要,需大量建设水封洞库。探究水封洞库的相关技术成为了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开展水封洞库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工程实践研究亦成为了新时代的热门课题。而在水封洞库的预可研阶段,由于缺乏充足的钻孔数据,往往对工程的研究工作停留于勘察和理论分析阶段。鉴于此,论文以山东烟台某地下水封洞库工程为例,提出了一种在预可研阶段结合野外踏勘、地质调查、现场原位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水封洞库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以山东烟台某地下水封洞库工程为例,在预可研阶段,由于钻孔信息较少,在场区进行了野外踏勘工作,并结合少量的钻孔信息进行了岩体结构面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然后通过分析钻孔内结构面信息特征,建立了基于结构面参数的水力学参数综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结构面统计结果分析了围岩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块体稳定性。利用FEFLOW软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水封洞库的水封条件。该方法可成为预可研阶段的乃至后续阶段的通用研究方法。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野外踏勘和室内钻孔图像解译法,统计了场区的露头、防空洞和钻孔内的结构面,并对采集的结构面样本数据进行了筛选和分组。针对野外露头、防空洞和钻孔内部裂隙采样精度不一致的情况,通过控制线密度,删除了钻孔内过于细小的裂隙。根据不同采样点的结构面统计结果筛选出相应的优势结构面,并根据三维结构面网络模型建模需要进行了分组。之后通过AUTOCAD,利用随机函数建立了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轴线选择方式——应该回避结构面密度的最低值区和最高值区,即排除30°~50°,120°~150°两个轴线走向区间。利用三维网络模型纵截面的虚拟钻孔,进行了岩体质量评价,得到本区大型结构面极不发育,岩体完整,质量很好,是大型水封洞库的理想选址区的结论。最后通过传统BQ法对围岩进行分类,并与三维网络模型中给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岩体质量评价的结论一致。该方法可以通过统计裂隙结构面建立三维网络模型,在前期钻孔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对场区的结构面分布特征形成初步的认知,有利于后续围岩稳定性和水封条件分析的工作展开。(2)通过分析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理论,筛选出了适合建立综合模型的结构面参数——粗糙度、隙宽、倾角,并通过钻孔录像提取钻孔内裂隙的相关信息,结合Barton的经验公式,建立了基于结构面参数的水力学参数综合模型。通过对比渗透系数与埋深关系曲线的模型计算趋势、室内试验趋势和原位试验趋势,得出模型计算趋势可以较好地反映原位试验的结果,二者与室内裂隙渗流曲线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样品制备和试验条件。当钻孔某段不易做压水试验时,可用该模型计算结果代替压水试验,或用其减少压水试验数量,节约成本,并有助于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3)通过ANSYS软件建立水封洞库三维地质模型,分析了有无裂隙经过洞室区域两种情况下的围岩稳定性。根据洞室整体稳定性分析结果,洞室围岩周边塑性区主要集中于洞室两侧,因此需针对该情况进行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洞室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模拟结果的数值变化量较少,认为其稳定性较好。含裂隙情况下的围岩稳定性变化主要反映在应力方面,并且由于裂隙倾向的特殊性,导致x方向的变化相对明显,而其总应力变化量却不大,因此认为其和无裂隙情况一样,洞室稳定性较好。利用UNWEDGE软件分析了洞室围岩的局部块体稳定性,利用之前的结构面统计结果确定了关键块体,基于关键块体的分析得到:(1)N区的2,3,4结构面组合的左拱顶处的关键块体体积较大,其脱落对施工有一定的威胁;(2)S区的2,3,5结构面的左边墙处的关键块体体积最大,足有4m3,会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员、器械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4)根据之前建立地质模型,通过基于结构面参数的水力学参数综合模型确定洞室围岩渗透系数分层情况,利用FEFLOW软件建立水封洞库水文地质模型,分析了有无裂隙经过洞室区域、有无水幕布置以及开挖还是运营不同工况的不同前提下的水封条件。得出:(1)洞室开挖前布置水幕系统,以保证洞室围岩周边的水封条件,运营过程中也必须布置水幕系统,以维持安全的水封条件;(2)较大裂隙经过洞库区域会极大影响水封性,需要及时对较大裂隙进行封堵。
孙军华[10](2021)在《水平分层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中点源激发的地震波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早期地震学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地表介质视为各向同性介质,基于各向同性理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随着对地下介质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如果仅使用各向同性理论进行研究,会给复杂油气藏开发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因为实际地层中并不都是各向同性的,有些地层介质表现出各向异性特性,如沉积岩在其沉积过程中颗粒会呈水平排列而形成水平层状结构。地震波在其层状平面内各个方向传播性质相同,但在该平面外的各个方向上的传播性质不同。这种介质称为横向各向同性介质(Transverse isotropy,简称TI),是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一种,也是地表介质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介质。除了介质的各向异性特性外,还应该注意到,天然介质(岩石)都是含有孔隙的,孔隙中充满流体(例如水、油、气等),流体相对骨架的运动可能会对波的传播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地下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情况,要同时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和多孔性。基于这一考虑,本文研究了地震波在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 isotropy with a vertical axis of symmetry,简称VTI)孔隙介质中的传播特征,研究结果对地震资料解读、油气开发和各向异性反演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半解析方法计算VTI孔隙介质中点源(包括点力源和地震矩张量源)激发的三维地震波场。通过引入一组柱谐坐标,将位移、应力等量变换到新的坐标系下,然后代入到VTI孔隙介质波动方程,我们将方程组解耦为两组频率-波数域的一阶微分方程组。这两组方程组形式相同,均可采用全局矩阵法进行求解,得到频率-波数域的波场,最后通过离散波数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我们得到三维时间-空间域的波场响应。我们在将VTI孔隙介质分别退化为各向同性孔隙介质和VTI弹性固体介质的情况下,将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现有的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开展数值模拟研究VTI孔隙介质中地震波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VTI孔隙介质中的波场响应具有明显不同于各向同性孔隙介质中波场的特征。例如,在VTI孔隙介质中,爆炸源能同时激发q P波和q SV波;q SV波能引起孔隙压强的变化,但SH波不能。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VTI孔隙介质中地震波具有速度各向异性和衰减各向异性。本文提出的半解析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为今后快速评估VTI孔隙介质中的地震响应提供了方便高效的模拟工具,所获得的认识为今后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二、《石油物探》1977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物探》1977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9)烟台某地下水封洞库裂隙岩体结构面对围岩稳定性及水封条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封洞库发展 |
1.2.2 裂隙渗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水封洞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4 水封洞库围岩水封条件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区域概况 |
2.1 地理及交通状况 |
2.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岩体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
2.2.2 地形地貌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新构造运动、地震及不良地质作用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三章 基于少量钻孔的岩体结构面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3.1 结构面采样基本原理 |
3.1.1 结构面采样的对象选择 |
3.1.2 岩体结构面采样方法 |
3.1.3 岩体结构面采样方法改进 |
3.2 结构面样本数据筛选及分组 |
3.2.1 样本筛选 |
3.2.2 结构面分组 |
3.3 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 |
3.3.1 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建立 |
3.3.2 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分析 |
3.4 岩体质量分级 |
3.4.1 初步判断 |
3.4.2 BQ法岩体质量分级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结构面参数的水力学参数综合模型研究 |
4.1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理论基础 |
4.2 结构面参数选取 |
4.3 模型建立 |
4.3.1 粗糙度获取 |
4.3.2 隙宽获取 |
4.3.3 倾角获取 |
4.4 裂隙渗流室内试验模型 |
4.5 钻孔压水试验及其模型建立 |
4.5.1 钻孔压水试验 |
4.5.2 钻孔压水试验结果分析 |
4.6 数据分析 |
4.6.1 计算渗透系数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4.6.2 渗透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水封洞库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
5.1 水封洞库洞室建模特征剖面选择 |
5.2 水封洞库整体稳定性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模型边界条件 |
5.2.3 模型参数选取 |
5.2.4 水封洞库整体稳定性分析 |
5.3 含裂隙情况下的围岩稳定性 |
5.3.1 地下水封洞库区域潜在危险裂隙选取 |
5.3.2 含裂隙情况下围岩稳定性分析 |
5.3.3 含裂隙与无裂隙情况下围岩稳定性对比分析 |
5.4 基于优势结构面地下洞库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 |
5.4.1 块体稳定性计算的基本理论 |
5.4.2 优势结构面及参数选取 |
5.4.3 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情况下的水封洞库水封条件研究 |
6.1 地下水封洞库水封条件评价指标 |
6.2 评价指标的估算 |
6.3 地下水封洞库水文地质模型 |
6.3.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6.3.2 模型基本设置 |
6.3.3 模型边界条件 |
6.3.4 模型参数选取 |
6.4 地下水封洞库水封条件评价 |
6.4.1 运营中水头分布 |
6.4.2 开挖中水头分布 |
6.5 含裂隙情况下地下洞库水封条件评价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九目山库址区工程地质图 |
附录2 九目山库址区水文地质图 |
附录3 物理力学试验结果汇总表 |
(10)水平分层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中点源激发的地震波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TI介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VTI孔隙介质理论 |
2.1 Biot理论 |
2.2 各向异性介质 |
2.2.1 地震各向异性介绍及其成因 |
2.2.2 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 |
2.3 控制方程组介绍 |
2.3.1 VTI孔隙介质控制方程组 |
2.3.2 VTI弹性介质控制方程组 |
2.4 水平分层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平分层VTI孔隙介质中点源激发地震波场的计算方法 |
3.1 柱谐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推导 |
3.2 全局矩阵法求解地震波场 |
3.3 变换到时间-空间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TI算法的有效性验证 |
4.1 与各向同性孔隙介质算法的结果对比 |
4.2 与谱元法(SEM)的结果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VTI孔隙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
5.1 不同类型震源激发的直达波 |
5.1.1 爆炸源 |
5.1.2 SH模式波震源 |
5.1.3 双力偶源 |
5.2 分层模型中的地震波场 |
5.3 渗透率对地震波场的影响 |
5.4 高频微地震波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VTI孔隙介质中的间断向量表达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1 )参与的科研项目 |
2 )参加的学术会议 |
3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 )获得的学术奖励 |
四、《石油物探》1977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北部朝94区块杨大城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 鲍俊驰.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基于知识图谱的地质知识交换模型研究[D]. 李盛锐.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大庆石油会战优良传统研究[D]. 梁宇宁.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水平多分支定向注浆防治水技术研究[D]. 解保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俄罗斯萨哈林油气开发中的国际合作研究[D]. 马伏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6]石泉县地热资源潜力分析[D]. 许力. 长安大学, 2021
- [7]从“科普”到“科幻”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研究[D]. 李冰清. 上海大学, 2021
-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H地质局战略转型研究[D]. 薛珊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9]烟台某地下水封洞库裂隙岩体结构面对围岩稳定性及水封条件影响研究[D]. 谭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10]水平分层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中点源激发的地震波响应[D]. 孙军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