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平面电机绘图仪雕刻质量的几个问题分析

影响平面电机绘图仪雕刻质量的几个问题分析

一、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刻图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少敏[1](1997)在《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刻图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中对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到图质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提高其刻图质量,具有实际的事考价值。

李健[2](2005)在《光栅印制机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绘图机及以往光栅复制法的研究,针对传统光栅复制法印制光栅的长度有限,不能满足大幅面超大幅面喷墨绘图机定位的应用要求。提出了分段曝光、连续印制的设计思路,可获得任意长度和宽度的条形光栅以满足大幅面喷墨绘图机和其它的定位需求。 论文主要研究了光栅印制机直流伺服驱动系统的结构组成、控制方案和系统硬软件设计等问题。我们采用PWM直流伺服驱动装置,通过位置反馈实现对胶片前进的精确定位,在控制算法上采用PID控制和加减速控制方法。在设计中为了进一步简化电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Altera公司的CPLD器件EPM9320LC84-15来实现部分功能。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调试方便、成本低廉、稳定性好等优点。 国内目前尚无生产该类条形透射式光栅的厂商,因此论文的研究与实践对促进我国高品质喷墨绘图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主的产业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天文[3](2005)在《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了编码器输出两路信号的正交性(相位相差90°)与直线透射式光栅黑白栅条的分布均匀性的特性,应用把高电平宽度转换为计数脉冲的个数的测试方法,给出了光栅自动测试仪的总体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软硬件实现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在本设计中,选用Agilent公司的HEDS-9730Q光电编码器,作为检测器件,应用Altera公司的CPLD器件EPM9320LC84-15,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实现测试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单片机AT89C52的串口通信把测试数据读出并传送给PC机控制台处理,其中应用FIFO实现了测试数据采集和串口通信之间速度匹配。为了使步进电机的转速更加平稳,并且减小噪音,应用了步进电机细分驱动。由自检信号产生电路产生自检信号实现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自检功能。经过详细的设计和调试,成功的实现了光栅自动测试仪。

杨雷[4](2003)在《激光微加工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微加工具有加工条件较易满足、功率密度高、加工对象广泛、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激光微加工系统中,激光为能量提供者,被加工的工件为能量接受者。加工的过程是激光与物体表面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各种方式的加工。在研制的激光微加工系统中采用了工件运动、加工光源固定的方式。本文针对系统中运动控制系统部分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依据该方案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 1 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系统由设定器、数字控制器、输入通道(位置检测)、后向通道(执行机构)四部分组成。PC计算机作为设定器将控制的目标值(加工轨迹)下载至数字控制器,数字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由硬件电路和程序两部分组成,控制规律以及控制算法由数字控制器完成。数字控制器通过前向通道(光栅尺)完成对位置信号的采集,经数据处理,通过控制算法输出经执行机构(基于步进电机的X—Y平台)驱动完成闭环的运动控制。 2 执行机构和反馈部件的选择。运动控制是由电机带动X—Y平台来实现的,步进电机能够将控制器发出的脉冲信号变为X—Y平台的位移。相对于其他测长传感器而言,因为光栅尺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尤其是输出信号可以直接与数字电路接口且能方便地安装在X—Y平台上,很适合于本系统使用。因为步进电机具有积分的性能,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无静差控制,但实际控制系统中,执行机构和反馈部件的分辨率决定了系统中存在着稳态误差。X—Y平台的步进分辨率与反馈部件的分辨率决定了系统的静态误差,在本系统中X—Y平台步进分辨率为1.25μm,光栅尺的分辨率为(经四细分)1μm,决定了静态误差能控制在2μm以内。 3 步进电机的驱动和光栅尺信号的处理。基于TA8435H步进电机驱动集成芯片完成了两相矢量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整个驱动电路简洁可靠。本系统采用单片EPF10K10(FPGA芯片)完成了光栅尺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包括X、Y两个方向的四细分辨向电路、18位的计数电路,锁存接口电路、地址译码电路,总线接口等功能单元。本系统采用了单片EPF10K10,如果用通用的逻辑集成电路设计,需要几十片。同时该模块响应速度快,与MCU接口时是直接的并行输入输出,访问的时间很短,为几个微秒。在系统中,可以认为延时时间为0,光栅尺信号处理模块的传递函数为H(z)=1,符合系统中的动态特性的要求。光栅尺的栅距为4μm,智能模块经四细分辨向后分辨率为1 pm,满足系统对反馈部件分辨率的要求。 4加工的运动轨迹文档的形成。PC计算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形成工件加工轨迹文档并下载至控制器:(l)利用被观察的工件的CCD图象的像素点的位置与工件在x一Y平台的坐标的对应关系形成加工轨迹在CRT上通过键盘(或鼠标)的移动形成加工轨迹;(2)利用在计算机上编辑的WORD、TXT、BMP文档经二值化转换形成的点阵图作为加工轨迹文档;(3)经各种图像输入设备得到的图像文件经图像处理和二值化转换形成的点阵图作为加工轨迹文档。 5运动控制的实现。在定位控制中,对步进电机采用闭环和加减速控制,通过算法可以将误差控制在2声m以内;在轨迹控制中,在速度低于2.5浏时s时(脉冲频率ZKHz),基于光栅尺的闭环系统中,控制误差在2 pm以内。 6本系统采用的电磁兼容性措施(包括SMR抗干扰措施以及光电隔离等)和在设计安装过程中的采取的其他可靠性措施保证了控制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沙

李新[5](2002)在《彩色喷墨绘图仪控制器的研制和开发》文中提出本文详细分析了彩色喷墨绘图仪控制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工程中大幅面的技术要求,提出能够满足三种打印模式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在研究和最终实现整个绘图系统过程中解决了大量高速数据传输、解析、重组以及打印控制等技术问题。该设计避开采用专用芯片的技术路线,通过通用的、廉价的微机和单片机组成分布式系统同样达到了设计目的,满足高速处理图象数据的需要。该系统实现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促进国内大幅面喷墨绘图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

井超超[6](2012)在《轮式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机器人控制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轮式机器人的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轮式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种,它结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动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设计并研究了轮式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轮式机器人运动控制控制系统结构、控制模型;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轮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设计了以AT89S51微控制器为核心的主控制器作为轮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介绍了运动执行部分步进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器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基于主控制器的运动控制方案;第三部分:介绍了数控系统中常用的插补算法,采用插补算法来实现对轮式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并设计了控制程序,采用数字积分插补算法来实现对轮式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第四部分:给出了控制系统结构框图、主控制器时序脉冲图和算法实现过程;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对实验进行了分析,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插补算法的运算速度。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系统实现注重工程实际应用,采用的运动控制算法是数控系统中常用的数字插补算法,插补算法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验论证,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林虎[7](2007)在《螺旋桨桨叶重心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大型船用推进器的螺旋桨桨叶铸造完成后,其实际的重心矩和重心位置与图纸(理论)要求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会对船只的多项性能指标造成很大影响,这就需要对桨叶的重心位置进行测量和修正,以使重心处于较理想的位置。采用传统的平面投影重心力矩平衡法来测量重心,不但测量误差较大,而且对于较大规格的桨叶来说,测量还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针对螺旋桨的桨叶表面形状复杂,支承和测量都比较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程度和检测精度都比较高而且使用安全的桨叶重心检测系统。螺旋桨桨叶重心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是利用理论力学的静力矩平衡原理和线性代数的空间几何方程来进行重心位置的测量和力矩的计算。该系统采用伺服稳定支承结构设计方案,解决了桨叶重心检测时支承和测量的难题,使用滑动丝杠支承保证了竖直支承结构的刚度和对不同桨叶规格的适应能力,使整个测量系统安全可靠。设计了球形的自定心称重支承可以使桨叶更容易达到所需要的平衡位置。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和数据检测系统来完成重心检测的自动化控制和提高测量的精度,选用高精度的称重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保证了位置测量的准确性。选用的伺服控制系统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和提高测量的自动化程度。编制了基于Visual C++的软件程序来进行人机交互和数据交换,数据的采集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卡和运动控制卡将各种传感器传来的数据信号转换成微机可以识别的数字量后,再由程序读取,经过程序的变换计算后显示到屏幕,也可以保存到变量或文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该重心测量系统是集机械结构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和软、硬件自动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装置从理论上解决了大连船用推进器厂所使用的传统的螺旋桨桨叶重心检测方法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且为其它具有相似结构的物体的重心检测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本课题所设计的重心测量系统不但使测量精度和操作的安全性提高了,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本课题设计的测量装置适用于单桨叶规格从20kg到600kg的范围。

贾志欣[8](2002)在《面向发电设备制造的下料优化排样原理与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应尽一切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环节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发电设备制造下料优化排样是提高材料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事实上,优化排样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在理论上属于具有最高复杂性的NP完全问题。因此,开展对排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各排样算法的特点、关键步骤与研究趋势,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指出提高材料利用率不仅仅只是一个排样问题的求解,而是要从下料生产管理和优化技术方法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建立完整的解决方案。即由生产管理保证“集中下料”模式的实施,优化排样方法提供最省料的方案,同时为计划、调度、材料库存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基于上述思想,作者研究和开发了集成于发电设备制造下料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中的优化排样CAD/CAM系统,重点对排样优化算法进行了研究。论文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如下: (1)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车间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企业车间的实际需要,研究了敏捷车间生产作业规划与管理系统的一般原理及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东方电机下料车间的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了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 (2)本文在系统分析遗传算法特点与改进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将遗传算法用于排样问题求解时,采用基于零件编号排列顺序的基因编码更为有效。本文为这种基因编码设计了实用的选择、交叉、变异遗传算子,并将其用于一维下料方案优化问题、矩形件排样问题的求解;讨论了不同工艺要求条件下的适应度定义方法,并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计算实例验证了其寻优效果。 *)矩形件排样不仅适用于矩形零件的排放,也是异形件排样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建立矩形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种矩形件直接排样方法的特点,提出了给定排放序列的“最低水平线”排放算法。它克服了其它排放算法对某些排样图不能给出排列的缺点,满足“最左最下”条件,同时排放效果好。将该方法分别与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提出了矩形件排样问题的复合算法。给出了遗传算法应用于下料问题求解的编码方法、解码算法、关键参数的确定以及适应度函数的定义方法。通过实验,对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排样问题求解时的关键参数一一冷却进度表的确定,通过实验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将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与排放算法相结合的复合算法,排样结果总体上优于单纯的排放算法。 ()异形件排样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异形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基于图形运算、包络矩形的排样算法以及交互式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对基于碰撞、临界多边形的排样算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取排样轮廓的“单调链”,对碰撞距离求取、临界多边形求解等关键步骤提出了改进,使算法的复杂度降低,从而提高了效率。为方便排样图的编辑,研究和开发了“违约预警”算法,通过颜色变化对违反约束的零件加以警示。在对多种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将图形运算、矩形件排样算法及交互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排样轮廓“聚块”预处湮L一一矩形件排样一一交互编辑三步异形件排样综合算法,同时考虑了发电设备下料的特殊之处,如大型零件拆分、不同焊接坡口的处理等。 * 对于发电设备制造中厚度较大的零件下料,按照东方电机生产调度的安排需在不同指令代码格式的数控气割机上下料。,在给出集成化数控编程模块的信息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工艺规划、数控编程、路径仿真、数控代码自动生成与NC代码仿真几个步骤,实现了“集中下料”生产管理模式下的自动编程,简化了下料生产中调度和数控代码生成工作。 间在以上理论和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基于AlltOCAD环境并集成于东方电机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的优化排样比UNestingC汕亿AM系统,为下料排样提供了实用的具有自动排样和交互排样功能的工具,对需要切割下料的零件,自动生成对应切割机的数控代码。

许芦君[9](2002)在《压电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理论分析与设计制作》文中研究指明压电超声波电机是一种全新原理获得驱动力的电机,它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使定子产生超声波振动,通过定子和转子间的摩擦力来驱动转子。与传统电机相比,它具有结构紧凑、低速高转矩、响应快、不受磁场影响、断电自锁等优点,因而它适合应用于家用电器、机器人、精确定位装置、微型机械、航空航天器等方面。正是由于超声波电机具有以上诸多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超声波电机中应用中最广泛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压电回旋型超声波电机——行波型和驻波型。本文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设计制作出这两种回旋型压电行波超声波电机的实验样机并对其做性能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国外和国内对压电超声波电机的研究情况的资料总结、压电陶瓷的研究、超声波电机的驱动机理、两种超声波电机的结构设计、制作及实验等。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压电超声波电机的历史和发展状况,介绍了压电超声波电机的特点以及分类,指出了压电超声波电机的应用前景; 本文系统研究了压电超声波电机的核心元件——压电陶瓷,从压电效应着手,推导了压电方程,得到了描述压电材料物理特性的几个重要参数,并且推导得出压电振子及压电陶瓷系统方程; 本文研究了超声波电机的驱动机理,对超声波电机驱动的本质——椭圆运动的两种形成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两种类型超声波电机各自的驱动机理。 在上面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种类型的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设计、制作和实验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周芳[10](2010)在《基于DSP的直线电机制冷控制器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制冷系统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带动了制冷压缩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制冷设备的效率一直是制冷行业备受关注的问题。当今市场上已有的各式制冷设备,均称其能效比很高,但这些制冷设备的电机多采用旋转电机来驱动压缩机。旋转电机由于受自身结构的限制,无法在本质上解决能效提高问题。制冷机的核心是压缩机,想本质上提高制冷机的能效,可以通过对压缩机的自身性能进行改进。本文在分析了直线电机的基本原理,并借鉴直线电机在其它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在制冷设备中采用直线电机来驱动压缩机,并将其与压缩机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利用直线电机启动速度快,反应灵敏的优势,在提高了制冷设备的效率的同时,达到了控制制冷精度的效果。基于将直线电机应用于制冷设备的出发点,结合数字处理DSP技术与自抗扰控制技术,设计出适合制冷设备使用的直线电机的驱动控制装置,利用其数字化特征,控制直线电机驱动压缩机制冷。论文首先分析了制冷设备的发展,阐明了直线电机的优势,以及将直线电机应用在制冷设备中所具有的卓越性能;其次,分析了已有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直线电机控制器的现状及使用的局限性;随后,针对本文中控制精度的要求,提出对传统PID控制算法的改进,引入了自抗扰算法(ADRC),设计出应用于本系统的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本文将数字处理器(DSP)与自抗扰控制技术结合,进行了软件的编写和硬件设计。通过仿真和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克服了传统控制的缺陷,具有很高的优越性,提高了制冷效率,达到了高精度控制的效果。

二、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刻图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刻图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光栅印制机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项目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透射式直线光栅概述
    2.1 光栅的分类
    2.2 透射式直线光栅的工作原理
    2.3 光栅的优、缺点
第三章 光栅印制机总体方案
    3.1 光栅印制机的性能指标
    3.2 光栅印制机的功能与构成
        3.2.1 光栅印制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3.2.2 光栅印制机的电气结构设计
    3.3 光栅印制机的方案构成
第四章 直流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伺服系统的驱动设计
        4.1.1 直流PWM伺服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4.1.2 直流伺服电机的PWM驱动实现
        4.1.3 电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2 基于CPLD的胶片精确定位
        4.2.1 CPLD/FPGA简介
        4.2.2 各模块的具体实现
    4.3 伺服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4.3.1 数字PID控制
        4.3.2 加减速的控制
第五章 步进电机驱动的实现
    5.1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5.2 专用集成电路PBL3717简介
    5.3 模板升降机构的电路实现
    5.4 检测模板是否到位装置
第六章 辅助电路设计
    6.1 面板开关及参数设定电路
    6.2 参数的设定方法
    6.3 LED数码管显示电路
    6.4 曝光硬件电路设计与控制定时方法
        6.4.1 硬件电路的构成
        6.4.2 曝光软件的构成
第七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7.1 系统的测试方法
    7.2 测试数据
    7.3 测试结果分析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绘图机背景介绍
        1.1.2 光栅印制机和光栅测试仪背景介绍
    1.2 论文来源与承担的任务
    1.3 论文各章节的安排
第二章 光栅测试仪概述
    2.1 光栅分类、原理与优缺点
        2.1.1 光栅分类
        2.1.2 透射式直线光栅的原理
        2.1.3 光栅的优、缺点
    2.2 研制光栅测试仪的必要性
    2.3 设计要求
        2.3.1 测试项目
        2.3.2 测试仪具备的功能
第三章 光栅测试仪总体设计
    3.1 机械结构设计
    3.2 光栅测试原理
    3.3 光栅测试仪的总体设计
第四章 硬件系统设计
    4.1 主要元器件选择
        4.1.1 单片机选择
        4.1.2 光电编码器
        4.1.3 电机选择
        4.1.4 两相步进电机驱动芯片
        4.1.S D/A转换器
        4.1.6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选择
    4.2 基于CPLD实现测试数据采集系统
        4.2.1 测试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4.2.2 系统时钟频率的选择
        4.2.3 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
        4.2.4 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4.3 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
        4.3.1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原理
        4.3.2 步进电机四细分驱动设计
    4.4 光栅自动测试仪的通信实现
        4.4.1 串行通信实现
        4.4.2 MCU1与MCU2的通信实现
        4.4.3 MCU1读FIFO的电路实现
    4.5 光栅自动测试仪中各模块的速度匹配分析
    4.6 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自检信号产生电路
    4.7 测试仪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问题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
    5.1 PC机控制台
        5.1.1 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输入输出
        5.1.2 PC机控制台的实现
    5.2 光栅自动测试仪中通信程序设计
    5.3 步进电机的细分控制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激光微加工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激光微加工系统的应用及系统组成
    第一节 激光微加工是微加工技术中的有力竞争者
        一 “三束”微细加工技术的进展
        二 激光微加工的特点
    第二节 激光微加工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
        一 激光微加工的应用
        二 激光微加工国内外发展概况
        三 激光微加工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激光微加工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一 系统组成
        二 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
        三 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四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动控制系统分析
    第一节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一 系统组成
        二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
        一 二维运动控制系统的解耦问题
        二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三 实际控制工程中的稳态误差
        四 闭环系统的零极点以及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执行机构和反馈部件的选择
        一 对执行机构和反馈部件的要求
        二 反馈部件的选择
        三 执行机构的选择
    小结
    第二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
    第一节 步进电机的控制信号
        一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的功能
        二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
    第二节 基于TA8435H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
        一 TA8435H芯片介绍
        二 TA8435H芯片的工作方式
        三 绕组电流的波形图
        四 基于TA8435H芯片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
        五 步进电机的限位保护
    第三节 光栅传感器
        一 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二 光栅尺传感器的信号输出
        三 光栅尺信号的处理
        四 光栅尺信号接口电路方案选择
    第四节 基于EPF10K10光栅尺信号处理模块
        一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系统设计方法
        二 辨向细分电路的设计
        三 计数电路的设计
        四 智能接口的设计
        五 处理电路模块的分辨率和动态特性
    第三章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控制系统中的数字控制器
    第一节 控制器的组成及功能
        一 控制器的功能
        二 控制器组成
    第二节 控制器的核心部件及最小系统
        一 主控核心部件AT89C52
        二 最小系统组成
    第三节 控制器的外围接口电路
        一 计算机与AT89C52C的通讯
        二 控制器与光栅尺信号接口电路
        三 控制器与电机控制电路的接口
        四 键盘与数码显示接口电路
        五 控制器与光开关电路的接口
    第四节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一 干扰及干扰源
        二 设计中采取的常规措施
        三 SMR(Step Mark Reset)抗干扰措施的应用。
        四 系统中采用的其它可靠性措施
    第四章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运动控制系统运动目标轨迹的获取
    第一节 加工工件观察的实现
        一 CCD摄像机工作原理
        二 图像采集卡工作原理
        三 视频采集软件
    第二节 图像处理及变换
        一 图像输入设备
        二 彩色图变为灰度图
        三 图像的几何变换
        四 用直方图修改技术进行图像增强
        五 图像处理的实现
    第三节 被加工工件运动轨迹的文档形成
        一 运动轨迹模式及坐标转换
        二 基于工件图像观察的加工轨迹形成
        三 基于图像处理的加工轨迹形成
        四 对文本的处理
    第五章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
    第一节 PC计算机与控制器的通讯
    第二节 X-Y平台的定位控制
        一 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二 步进电机的加减速控制
    第三节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一 第一象限内的直线插补
        二 不同象限直线插补算法
        三 第一象限直线插补的程序实现
    第四节 逐点比较圆弧插补
        一 第一象限内的逆圆弧插补
        二 四个象限的圆弧插补
    第五节 负反馈控制的实现及效果
        一 引入反馈环节的必要性
        二 反馈控制的实现
        三 反馈控制的效果
    小结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

(5)彩色喷墨绘图仪控制器的研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绘图仪背景介绍
    1.2 本文的工作
        1.2.1 任务来源及技术指标
        1.2.2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彩色喷墨绘图仪总体设计
    2.1 绘图仪总体设计思想
        2.1.1 彩色喷墨绘图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成
        2.1.2 彩色喷墨绘图仪中央控制器功能分析
    2.2 绘图仪中央控制器总体设计
第三章 绘图仪部分硬件设计
    3.1 绘图仪喷头相关分析
    3.2 驱动控制部分CPC
    3.3 绘图仪打印引擎PE
第四章 中央控制器与绘图仪其它部分的接口和协议
    4.1 绘图中央控制器与RIP主机之间的接口协议
    4.2 绘图中央控制器与CPC的通信接口协议
    4.3 绘图中央控制器与PE的通信方式
第五章 数字半调和绘图模式的实现方式
    5.1 数字半调
    5.2 三种绘图模式的实现方法
        5.2.1 草稿打印模式
        5.2.2 普通打印模式
        5.2.3 精细打印模式
    5.3 不同模式的打印速度和数据传输要求
第六章 绘图仪中央控制器软件设计
    6.1 数据重组
        6.1.1 数据重组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6.1.2 数据重组的基本过程
    6.2 程序结构设计
        6.2.1 程序结构和多线程
        6.2.2 重要数据表示方式
        6.2.3 重要对象实现方式
    6.3 功能实现和程序流程
        6.3.1 数据解析的设计实现
        6.3.2 半调处理和数据重组的设计实现
        6.3.3 打印控制策略
        6.3.4 主要功能模块的流程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轮式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分类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机器人分类
        1.2.3 发展趋势
    1.3 机器人运动控制概述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概述
    2.1 轮式机器人控制系统分析
    2.2 移动机器人运动机构概述
    2.3 轮式机器人运动控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轮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3.1 轮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分析
    3.2 主控制器设计
        3.2.1 主控制器功能
        3.2.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3.3 步进电机特性
        3.3.1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3.3.2 步进电机速度特性
    3.4 步进电机控制
        3.4.1 步进电机驱动设计
        3.4.2 步进电机控制
        3.4.3 步进电机细分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控制算法
    4.1 插补算法
        4.1.1 插补算法分类
        4.1.2 插补算法分析
    4.2 数字积分插补算法
        4.2.1 DDA 直线插补
        4.2.3 DDA 数字积分法圆弧插补
    4.3 改进 DDA 插补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控制实现
    5.1 控制系统实现
        5.1.1 上位机控制实现
        5.1.2 下位机程序设计
    5.2 实验分析
    5.3 算法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螺旋桨桨叶重心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自动称重系统的发展概况
        1.2.1 衡器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称重系统的基本情况
        1.2.3 位移的测量及定位控制的方法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 桨叶重心测量原理及系统模型设计
    2.1 重心测量原理
    2.2 桨叶重心检测的系统模型
3 桨叶重心测量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1 水平工作台系统
        3.1.1 床身的结构设计
        3.1.2 导轨溜板的设计与校核
        3.1.3 滚珠丝杠副及伺服电动机的选择
    3.2 垂直升降装置
        3.2.1 丝杠螺母副设计
        3.2.2 套筒结构设计
        3.2.3 称重传感器支承结构设计
4 数据采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4.1.1 传感器选择设计
        4.1.2 数据的接口板卡采集
    4.2 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4.2.1 运动控制器的选择设计
        4.2.2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选择应用
5 系统控制流程
    5.1 水平方向运动控制流程
        5.1.1 运动控制器的应用
        5.1.2 运动控制器的指令系统
    5.2 竖直方向运动控制流程
6 桨叶重心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6.1 软件流程设计
    6.2 软件功能模块
        6.2.1 用户操作界面与交互命令处理模块设计
        6.2.2 程序计算模块设计
        6.2.3 板卡模块设计
        6.2.4 图形显示模块设计
        6.2.5 程序控制模块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心检测系统的部分零部件工程图
附录B 部分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面向发电设备制造的下料优化排样原理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排样问题概述
        1.1.1 排样问题的应用领域
        1.1.2 排样问题的整体描述
        1.1.3 排样问题的名称
        1.1.4 排样问题的分类
        1.1.5 排样问题的特点与求解难度
    1.2 排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排样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排样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排样问题的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
        1.2.4 排样问题的研究趋势
    1.3 大型发电设备板材下料现状与研究问题
        1.3.1 大型发电设备板材下料现状
        1.3.2 发电设备板材下料的特点
        1.3.3 求解策略
    1.4 下料生产车间作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与应用概况
        1.4.1 车间生产管理模式
        1.4.2 车间级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
        1.4.3 国外研究现状
        1.4.4 国内研究现状
    1.5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研究进展
        1.5.1 智能优化算法起源及其应用
        1.5.2 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趋势
    1.6 课题的来源、技术路线、主要工作
        1.6.1 课题的来源与技术路线
        1.6.2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发电设备制造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2.1 敏捷化车间生产作业信息系统模型
        2.1.1 单元化制造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
        2.1.2 敏捷化车间生产作业规划系统的概念模型
    2.2 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2.2.1 需求与目标
        2.2.2 生产作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
        2.2.3 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系统软件模型
    2.3 下料优化排样CAD/CAM系统
        2.3.1 下料排样CAD/CAM系统的框架结构
        2.3.2 优化排样计算的求解原则
        2.3.3 下料优化排样CAD/CAM系统的求解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一维下料方案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
    3.1 一维下料方案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1.1 问题的定义
        3.1.2 数学模型
        3.1.3 切缝问题
        3.1.4 视作组合优化问题
    3.2 遗传算法求解原理
        3.2.1 遗传算法
        3.2.2 采用遗传算法对问题求解的关键方法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一维下料优化问题的求解
        3.3.1 解的编码方法
        3.3.2 解码方法
        3.3.3 适应度函数
        3.3.4 一维下料方案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3.3.5 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矩形件排样问题的研究
    4.1 矩形件排样的数学模型
        4.1.1 矩形件排样的问题描述
        4.1.2 数学模型
    4.2 矩形件排样的启发式算法
        4.2.1 矩形件切割方式及板材情况
        4.2.2 矩形件的排放的三种算法
        4.2.3 给定排放顺序的排放算法
        4.2.4 最低水平轮廓线法
    4.3 矩形件排样的遗传算法求解
        4.3.1 编码方法
        4.3.2 解码算法
        4.3.3 适应度函数的定义
        4.3.4 遗传算子
        4.3.5 矩形零件排样的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4.3.6 算例分析
        4.3.7 关键参数的确定
    4.4 矩形件排样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4.4.1 模拟退火算法
        4.4.2 应用模拟退火算法解决矩形件的排样问题
        4.4.3 冷却进度表参数的确定
    4.5 矩形件排样应用实例—拼图排样问题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异形件优化排样算法研究
    5.1 异型件优化排样的数学模型
        5.1.1 异型件优化排样的问题定义
        5.1.2 异型件排样问题的数学模型
    5.2 基于自动碰撞的优化排样算法
        5.2.1 一般多边形的平移碰撞算法
        5.2.2 由直线、圆弧构成零件的碰撞算法
        5.2.3 基于自动碰撞的排样算法
    5.3 基于临界多边形的异形件排样算法
        5.3.1 临界多边形的求解
        5.3.2 NFP状态评估
        5.3.3 多边形的合成
        5.3.4 基于临界多边形的排样算法
    5.4 异形件排样的违约预警算法
        5.4.1 算法的基本思想
        5.4.2 技术实现方法
        5.4.3 违约预警算法的流程图
        5.4.4 违约预警算法的特点
    5.5 异形件排样的综合算法
        5.5.1 异型件排样综合优化算法的流程
        5.5.2 异型件排样综合优化算法的主要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大型发电设备数控下料生产中的自动编程技术
    6.1 概述
        6.1.1 现状和需求
        6.1.2 数控气割机的工艺特点
    6.2 集成化数控编程模块的信息模型
    6.3 工艺规划
        6.3.1 起割孔及切入线
        6.3.2 切割顺序及预留坡口
        6.3.3 局部一刀切
        6.3.4 共边切割
    6.4 数控编程、路径仿真与后置处理
        6.4.1 数控编程
        6.4.2 路径仿真
        6.4.3 后置处理
        6.4.4 NC代码仿真
    6.5 本章小结
7 东方电机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7.1 东方电机下料车间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
        7.1.1 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环境
        7.1.2 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7.1.3 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示例
    7.2 优化排样CAD/CAM系统的的功能结构
    7.3 优化排样CAD/CAM系统程序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7.3.1 ObjectARX2000开发方法的应用
        7.3.2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7.4 系统运行实例
        7.4.1 一维下料方案优化实例
        7.4.2 矩形件下料优化实例
        7.4.3 异形件优化排样、生成NC代码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全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压电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理论分析与设计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声波电机的定义
    §1.2 超声波电机主要优点及应用
        1.2.1 超声波电机的主要优点
        1.2.2 超声波电机的应用实例
    §1.3 超声波电机的分类及常见结构
    §1.4 超声波电机研究历史、现状以及展望
        1.4.1 国内的研究水平和动态
        1.4.2 国外的研究水平和动态
    §1.5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压电陶瓷材料与特性
    §2.1 引言
    §2.2 压电效应和压电陶瓷
    §2.3 压电方程及其参数分布
        2.3.1 压电关系式
        2.3.2 描述压电材料物理特性的重要参数
    §2.4 压电振子振动模态及谐振特性
        2.4.1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态
        2.4.2 压电振子的谐振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电机的驱动机理
    §3.1 椭圆运动的分析与讨论
        3.1.1 利用弯曲行波合成椭圆运动
        3.1.2 利用复合振子合成椭圆运动
    §3.2 压电行波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驱动机理
        3.2.1 压电行波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基本结构
        3.2.2 驻波的产生及行波的合成原理
    §3.3 多振动片式驻波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驱动机理
        3.3.1 与转子不接触时的自由振动轨迹(B-A)——椭圆轨迹
        3.3.2 与转子接触时的运动轨迹(A-B)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波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设计制作怀实验分析
    §4.1 引言
    §4.2 压电行波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行波存在条件
        4.2.1 圆形薄板振动
        4.2.2 圆形薄板中行波存在的条件分析
    §4.3 定子截面结构的设计要点
        4.3.1 压电陶瓷振子
        4.3.2 定子弹性体外径与压电行波超声波电机输出特性的关系
        4.3.3 定子弹性体表面齿槽与电机输出特性的关系
        4.3.4 定子的谐振频率
    §4.4 压电行波超声波电机材料的选用
        4.4.1 压电材料的选用
        4.4.2 转子与定子弹性体材料的选择
    §4.5 行波超声波电机的结构设计
        4.5.1 定子振型的选择
        4.5.2 定子的谐振频率计算与弹性体尺寸选择
        4.5.3 整机的结构设计
    §4.6 压电行波超声波电机的速度控制方法
        4.6.1 信号发生器
        4.6.2 移相器
        4.6.3 功率放大器
    §4.7 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分析
        4.7.1 实验方案设计
        4.7.2 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振动片式驻波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设计制作与实验分析
    §5.1 引言
    §5.2 金属棒的纵振动理论
    §5.3 压电换能器与超声变幅杆的研究与设计
        5.3.1 压电换能器的研究与设计
        5.3.2 超声变幅杆的研究与设计
        5.3.3 小结
    §5.4 振动片的研究与设计
        5.4.1 振动片的结构方案
        5.4.2 振动片的设计原理
        5.4.3 振动片尺寸的确定
        5.4.4 振动片的阵列
        5.4.5 小结
    §5.5 实验研究与分析
        5.5.1 实验方案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0)基于DSP的直线电机制冷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直线电机制冷控制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发展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直线电机制冷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2.1 直线电机在制冷控制中的应用
        2.1.1 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分类
        2.1.2 直线电机驱动控制
        2.1.3 直线电机应用于制冷控制
    2.2 传统电机控制系统介绍
        2.2.1 系统组成
        2.2.2 系统存在的缺陷
    2.3 本章小结
3 自抗扰控制策略(ADRC)
    3.1 自抗扰控制策略概述
        3.1.1 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3.1.2 自抗扰控制策略概述
    3.2 ADRC对PID的改造
        3.2.1 对输入量的处理
        3.2.2 对微分器的改造
        3.2.3 对误差反馈控制率的改造
        3.2.4 对积分环节的改造
    3.3 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3.3.1 自抗扰控制器
        3.3.2 智能温度控制器设计
        3.3.3 自抗扰控制器软件实现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DSP控制系统实现方案及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方案
    4.2 中央处理模块
        4.2.1 控制器的选型
        4.2.2 SPWM信号生成
    4.3 倍频电路设计
    4.4 温度信号读出电路设计
    4.5 LCD显示电路
        4.5.1 T6963C液晶显示控制器
        4.5.2 LCD模块外部接口特点
        4.5.3 MGLS240128T LCD模块硬件接口
    4.6 通信模块
    4.7 电源模块
    4.8 功率驱动模块
    4.9 硬件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4.9.1 按键功能
        4.9.2 电磁兼容
        4.9.3 电流与电压采样电路
        4.9.4 报警装置
        4.9.5 复位电路
        4.9.6 JTAG接口
    4.10 本章小结
5 制冷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5.1 DSP开发系统简介
    5.2 各模块软件设计
        5.2.1 制冷控制的软件总体设计
        5.2.2 制冷电机慢启动的软件设计
        5.2.3 温度信号采集的软件设计
        5.2.4 液晶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5.2.5 软件的抗干扰设计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刻图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平面电机绘图机刻图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J]. 乔少敏. 电子科技, 1997(01)
  • [2]光栅印制机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李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2)
  • [3]光栅自动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D]. 李天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2)
  • [4]激光微加工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杨雷. 郑州大学, 2003(04)
  • [5]彩色喷墨绘图仪控制器的研制和开发[D]. 李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6]轮式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与研究[D]. 井超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7]螺旋桨桨叶重心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林虎.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8]面向发电设备制造的下料优化排样原理与关键技术[D]. 贾志欣. 四川大学, 2002(02)
  • [9]压电回旋型超声波电机的理论分析与设计制作[D]. 许芦君. 华侨大学, 2002(02)
  • [10]基于DSP的直线电机制冷控制器的研制[D]. 周芳. 安徽理工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影响平面电机绘图仪雕刻质量的几个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