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按劳分配的原则与实践

论按劳分配的原则与实践

一、试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声[1](2022)在《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以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前提,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基础,研究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在揭示特定社会条件下收入分配特殊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人类社会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要义,奠定了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中国现行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分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从新民主主义分配制度的确立,到按劳分配制度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形成,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分配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习近平分配理论等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

郭冠清[2](2022)在《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文中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分配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观为理论基础,我国探索并形成了一条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实践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并在新的发展方位做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本文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伟大实践,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创新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利用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开展了研究。从初次分配劳动报酬份额较低和再次分配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不大两个因素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揭示,并从夯实生产力发展基础、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切实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份额、充分发挥再分配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四个方面,探索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刘昱,刘子锃[3](2022)在《论列宁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列宁以马克思分析"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性质问题为基础,对如何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于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实践也具有重要价值。

葛扬[4](2021)在《分配制度完善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本质区别。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体、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尤其是按要素分配形式,同时又要防止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可能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的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刘长明,董庆强[5](2021)在《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革命导师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条清缕析出剩余价值理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显出共同富裕的学理和法理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视之,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既然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那么,使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得到足够的份额、还富于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赋使命;夯实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彰显分配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常研常新的时代主题。

隋筱童,张旭[6](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文中提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确立,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的。民主革命时期全力保障革命根据地建设与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解放思想,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建设高水平开放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新概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基本经济制度由单一所有制制度向基本经济制度体系转变的重大理论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定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表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才能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麦尔哈巴·克里木[7](2021)在《浅析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发展历程》文中认为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并以一系列的独创性成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用实践回答了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激发了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

宋湛,文魁[8](2021)在《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6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为回应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劳动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劳动政策实践的调整过程。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史,归结起来,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多维度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优化劳动力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我国的劳动领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求索。

杨德才,潘熙庆[9](2021)在《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既患寡又患不均”——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收入分配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话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探索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艰辛历程,从计划体制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享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系统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与实践经验,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婷,苏兆霖[10](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演进脉络与发展创新》文中认为在不断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本文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渊源和演进脉络,描述了这一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思路和方向。

二、试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马克思分配理论与中国的分配问题研究
三、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2)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1.分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2.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和按劳分配思想
    (二)我国对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从“平均主义”大锅饭回归到“按劳分配”
        2.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
    (一)中国居民收入的总体差距
    (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一)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较低
    (二)再次分配对收入差距调节作用不大
四、面向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路径
    (一)夯实共同富裕的生产力物质基础
    (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切实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
    (四)充分发挥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3)论列宁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列宁“按劳分配”理论的生成逻辑
    1.马克思面对的西欧实际情况与过渡时期的按劳分配
    2.列宁面对的俄国实际情况与资本的历史使命
    3.列宁的俄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
二、列宁“按劳分配”理论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
三、列宁“按劳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

(4)分配制度完善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分配原则
二、实行按要素分配是为了更好更快推进共同富裕
三、实行按要素分配必须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5)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创造价值: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
    1.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2.剩余价值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全部秘密
二、还富于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1.剥夺剥夺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意蕴
    2.还富劳动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
三、分配正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旨归
    1.公平的分配:一个基于所有制的历史范畴
    2.分配正义论: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要旨
四、公有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富基础
    1.公有制架构:共同富裕赖以实现的基础
    2.共同富裕论:公有制的应然、必然与实然
五、公主私辅: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何以可能?
    1.共富与共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主题
    2.公有制主体:占主体的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决定性力量
    3.私有制辅助:非主体的私有制是共同富裕的支持性力量
    4.第三次分配:纳入社会主义规制的第三种力量

(6)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资料社会共有共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经济制度的雏形
二、向单一公有制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形成
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
四、公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基本定型

(7)浅析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来源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分配制度理论和共同富裕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制度和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创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发展
    2.1从单一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2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到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2.3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要贡献
    3.1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3.2高高举起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旗帜
    3.3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收入分配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4.1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根本准则
    4.2要尊重劳动者的分配主体地位,兼顾效率与公平
    4.3社会分配制度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4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

(8)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
    (一)建党前后(1919~1927年):形成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1. 向劳动者和全社会宣传革命思想
        2. 在劳动者中建立自己的组织,并持续对这些组织加以领导
        3.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道路
    (二)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1928~1955年):代表劳动者执政的初步探索
        1. 对革命军队进行组织建设和改造,使其具有了复合职能
        2. 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动员革命和建设力量并促进生产发展
        3.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农村革命调动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平等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4. 兼具激励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纲领和法律政策体系
    (三)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7年):相对平均化的弱物质激励体系
        1. 城镇职工实行平均主义下缺乏经济激励的制度体系
        2. 实行城镇职工较高的福利和快速扩张的培训政策,缺少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贴合实际的方案
        3. 农民群体的经济利益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和人民公社制度下受到损害
        4. 对劳动者的强精神激励起到积极的作用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劳动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劳动的积极性被压抑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通过微观放活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
        2.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允许进城务工经商等,激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 从打破大锅饭、强调按劳分配入手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 重视对收入差距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的回应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1992~2011年):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力配置
        1. 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化建设
        3. 将新社会阶层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行列,充分激发其积极性
        4. 规划各类劳动者提升素质
        5. 通过政策指引和立法等手段规范劳动关系,调控劳动力市场
        6. 更加注重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六)新时代(2012年至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劳动观和政策
        1. 在实践中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认识
        2. 进一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明确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3. 扭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的认识偏差,为劳动赋予更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4. 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
        5. 明确政府部门对劳动者所承担的具体职责
        6. 更加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演进的特点
    (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
    (二)随着各阶段主题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认识逐步拓宽
    (三)始终重视对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的多维度激励
    (四)始终扎根劳动群众,始终重视对劳动者的组织、宣传和动员
四、总结和展望

(9)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既患寡又患不均”——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初步探索
    (二) 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1. 对按劳分配性质的再认识
        2. 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
        3. “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4. 公平和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
    (三) 2013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成就
    (一) 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 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
    (三) 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 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
    (二) 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三) 始终坚持立足国情的渐进式改革思路
    (四) 始终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
四、 简短的结语
    (一) 党的领导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 坚持与时俱进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特征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演进脉络与发展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渊源与理论根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根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萌芽
    (一)共同富裕理想的萌芽
    (二)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最初探索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
    (一)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二)发展生产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
    (三)农村生产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四)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五)实现共同富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五)“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
    (六)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二)新发展理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
    (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五)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
    (六)设计阶段性目标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七)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有效方法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时代新课题

四、试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J]. 张雷声.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01)
  • [2]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J]. 郭冠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 [3]论列宁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刘昱,刘子锃. 长春大学学报, 2022(01)
  • [4]分配制度完善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 葛扬. 理论与现代化, 2021(06)
  • [5]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察[J]. 刘长明,董庆强. 当代经济研究, 2021(12)
  • [6]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J]. 隋筱童,张旭. 当代经济研究, 2021(12)
  • [7]浅析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发展历程[J]. 麦尔哈巴·克里木. 财富时代, 2021(11)
  • [8]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J]. 宋湛,文魁. 管理世界, 2021(12)
  • [9]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既患寡又患不均”——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总结[J]. 杨德才,潘熙庆.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1(06)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演进脉络与发展创新[J]. 王婷,苏兆霖.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6)

标签:;  ;  ;  ;  ;  

论按劳分配的原则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