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在成都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刚[1](2013)在《成都北车辆段迁建项目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铁路加快了发展步伐,与铁路建设和铁路装备能力提升相匹配,开展了以机辆系统为重点的生产力布局调整,铁路货车车辆系统扩能改造相应迎来新的高潮,我国多个铁路货车车辆段相继扩建。在四川铁路建设大发展的配套需求下,并且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原成都东车辆段迅速迁建至成都北编组站,更名为成都北车辆段。对于一个单位的大规模迁建,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需要成都北车辆段作出细致的分析、周密的筹划和强力的推进。通过对迁建项目的有效管理实施,成都北车辆段迁建过程不仅平稳有序,而且职工士气旺盛、氛围良好,在搬迁阶段不仅搬迁顺利,而且生产任务创下新高,受到了高度肯定,被树立为全国铁路货车车辆系统学习的标杆单位。因此,选取了成都北车辆段的迁建作为案例,作了深入系统的总结分析,为铁路货车车辆段搬迁提供现实借鉴。本文首先从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角度,剖析铁路货车车辆段布局和调整的影响因素,相应对成都东车辆段扩能迁建至成都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成都东车辆段迁建至成都北开展了可行性分析。随后重点对建设完成后搬迁项目的实施,以完整的项目管理的手段,分析了搬迁项目的目标任务,开展了项目评估,制定出搬迁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步骤阶段和各阶段的实施策略,并在项目完成后开展了效果分析与评价。本文是结合企业战略变革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控制,以麦肯锡7S模型和约翰.科特关于组织变革转型失败的八个问题为研究工具,以成都北车辆段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实施搬迁的动因、思路、步骤、内容和成效等为研究依据,对成都北车辆段搬迁项目进行深入分析,视角涵盖战略、风险、紧迫性等角度和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了“软件”和“硬件”,覆盖了可研、启动、推进、收尾完整阶段,由此总结出此类重大项目实施的策略和成功关键因素。本研究为我国其他铁路货车车辆系统扩能改造的实施及搬迁,甚至于类似大型变革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2](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说明本大事记本着尊重事实、记述历史的原则,记载了1953~1993年(个别包括1950~1952年)铁路标准设计编制和管理各个方面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目的是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标准设计编管人员提供一个查考40年来铁路标准设计比较重大事情的资料索引。本大事记根据有关文件、资料记述,依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缺乏具体日期的放在每月、年之后。所记载的会议、规章侧重于全路性的,或是对全路有相当影响、具有指导意义的。
陈正光,宜辉,王效良,吴树棉,邵祥荣,赵启儒,李继武[3](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第三章 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1966~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6~1978的13年基本上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之中,这是铁路标准设计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发展历程,也是其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在探索我国铁路发展自己标准设计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大好的局面。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形势突变,大好的局面顿失滔滔,陷入逆境,人心浮动,生产停顿,直至1970年2月标准处由铁专院划归地区设计院领导,半年之后铁专院被撤销,同期各设计院、所的标准设计机构也一度瘫痪了。
邵靖[4](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冯芬玲[5](2009)在《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及组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货物的产地和消耗地存在地域空间的分割,使得大宗货物的运输成为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又使铁路货物运输面临新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铁路为解决日趋紧张的运量与运能的矛盾,已把发展重载运输作为加速提高输送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与组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发展重载运输,须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总结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对策及组织技术,以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铁路竞争力,促进铁路运输的发展,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本论文在铁道部重点项目《重载能力技术研究——大秦线货运组织运力配置辅助决策技术研究》的资助下,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运输组织等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了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动因、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决策问题和相关运输组织问题,以期为我国发展铁路重载运输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重点为解决铁路重载运输组织问题提供方法和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铁路货运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截止到2017年的铁路货物发送量、周转量等进行了预测分析,模型的最大误差仅为0.7%。预测结果为截止到2017年的铁路货物发送量、周转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7.9%,铁路运量的品类结构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煤等大宗货物仍是主要品类。(2)从宏观环境、社会福利效应、主要内因三个方面探究重载运输的发展动因。认为宏观环境决定了铁路必须发展重载运输,铁路发展重载运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铁路发展重载运输的主要内因是当前铁路货物运输供需特征的内在要求与铁路运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3)研究了铁路重载运输列车开行决策和运价决策问题。基于经济学理论构建了铁路重载运输规模经济度量模型,认为铁路重载列车开行条件由重载列车和普通列车的规模经济度决定;构建了基于随机货流条件下铁路货物重载列车最优比重模型,得出随机货流条件下重载列车最优比重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取决于重载列车和普通列车开行的收益率差和铁路对收益与风险的敏感值;建立了基于Pareto的铁路重载与公路货运最优比价模型,得出我国铁路重载与公路货运最优比价主要由消费者的偏好决定的。(4)提出了铁路重载运输货流和车流组织策略。主要包括铁路重载运输组织思路、集疏运一体化组织的动因、面向重载运输的货运集中化运作策略、基于SERVQUAL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认为铁路重载运输组织思路应采用市场化导向、引入电子商务技术、实现集疏运一体化组织、有利于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铁路重载运输实施集疏运一体化是铁路重载运输集疏运一体化系统协同的结果。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集中受理,优化装车”;以站点优化为基础;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条件;以改进集疏运系统为配套措施;以提高企业产品价值为目的。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可采用分枢纽及区段、区域、铁路货运企业集中化三阶段运作策略。铁路货物重载运输车流组织应适时根据市场车流特征及需要,组织灵活多样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列车形式。基于SERVQUAL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靠。(5)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了铁路重载列车运行组织模拟模型,并对某区间铁路重载运输列车的有关特性和不同列车比例、平均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可靠,为当前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秦铁路年运量4亿t重载运输货流和车流组织策略。认为大秦铁路4亿t运输组织采用集疏运一体化的组织,货流、车流组织策略为大力深化货运集中化,建立战略装车点,科学规划货流来源等策略;采用多种形式的货流与车流组织,整列回空组织,合理运用机车车辆。
王泽华[6](2020)在《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铁路运输作为国内大宗物流的首选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保证重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上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是指铁路货车检修企业对重载列车车辆进行现场检修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平稳所实施的质量管理。高水平的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是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效率,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以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其价值链内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中各环节逐个分析得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别从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首先,通过价值链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现场实际经验对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其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方面对现场检修质量管理内容和检修单位组织体系进行具体阐述,总结得出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调度指挥体系不合理、现场管理粗放、设备材料管理低效和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整合和案例研究,对国外制造企业和铁路相关企业质量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到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领域相关启示。最后,结合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现状和案例启示提出了应用6S管理、配件采购卡控、车辆运行质量跟踪、基础设施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改进等六点提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水平的改进建议。基于价值链视角逐环节进行改进,为提高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实现了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的高效管理。图31幅,表5个,参考文献50篇。
朱亮[7](2016)在《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应用纳什博弈、供应链、运筹学等理论及蚁群等优化算法,研究铁路煤炭物流供应链组织创新问题。通过梳理煤炭行业发展现状、铁路煤炭运输特点及未来货源形势,分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提出了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解决思路;梳理总结铁路具备的运力资源优势条件及国家政策支撑条件,并应用供应链管理、博弈论相关理论,研究基于不同主导主体的供应链博弈演变过程,分析铁路构建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技术可行性、必然性;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构建需要相应载体,研究提出线上建立煤炭商务平台、线下发展煤炭储配基地,以煤炭储配基地为依托,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构建方式,实现对供应链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四流整合;通过比选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基于需求侧储配基地的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并提出其结构组成、运作模式、物流模式;基于煤炭供应链结构组成,深入研究煤炭供应模块、储配模块、配送模块的物流组织过程,包括煤炭长途调运组织模式、煤种参数指标及配煤、准时制配送班列开行方案、机车机班交路接续规划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以配煤整体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配煤模型,基于MTSP问题的机车运用、检修、整备和机班接续一体化编制的双层目标规划模型,并提出基于蚂蚁算法、图形解析法的求解算法;研究提出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原则,并通过梳理全路煤炭主要货源货流情况,结合路网结构、通过能力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提出济源区域等5个可优先考虑建设的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区域方案,并建立了以煤炭运输及配送工作量最小为目标的煤炭储配基地选址模型;通过梳理煤炭储配基地功能需求及各项技术作业流程,研究提出储配基地站场布局基本图形方案,并研究各类设施设备作业能力计算方法;基于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两级库存结构,研究提出储配基地、需求企业的安全红线库存、订货时机及订货量等库存控制策略模型;最后以济源区域建立煤炭储配基地为案例,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梳理并量化分析采用储配基地模式较原方式所增加的效益与成本项,通过对比表明供应链整体具备经济可行性。
本刊编辑组[8](1976)在《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在成都召开》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于1976年6月10日至20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5个单位54名代表。这些同志来自施工制造现场、设计、科研等部门,代表着路内外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体现了"三结合"的原则。大会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第三设计院共同主持。铁道部机辆局派员指导。
韦丹凤[9](2019)在《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 ——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文中提出滇缅公路是我国战时公路的典型代表,它在中国公路工程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战时公路工程开始在我国兴建。本文以滇缅公路为个案,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从工程建设和道路营运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西方公路修筑技术在中国战时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虽然滇缅公路道路状况不理想,更因缺乏筑路资金、工具、医疗等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但通过公路建设工程和公路改善工程两个阶段的工程建设,使中国在战时公路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整套从道路勘测、征工、公路建设到公路维护的经验。另一方面,滇缅公路通过营运实践,使公路在配套设施层面上建立起一整套包括路标、仓库、车站、运输管理部门、警察局、医院等较完备的配套服务组织和机构;在管理层面上把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明确了各部门的权责。这是中国近代公路管理能力的一次重要提升。本文进一步将滇缅公路放在战时公路运输网的构建中,讨论滇缅公路对西南战时公路网构建的影响。研究表明,滇缅公路的修筑是战时公路修建的模板,以此为始,随后的战时公路建设,通过工程师、工人、工务员、监工等的跨工程项目的流动,公路修筑技术和道路建设经验得以扩散。在抗战期间,西南公路实现了跨地区、跨省、跨国的网络化道路格局的提升,滇缅公路工程的建设经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军用仓库的规范化和军用司机、技工的培养,与战时公路运输的开展密切相关,滇缅公路为公路配套设施规范化建设和新培养的道路服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实践舞台。因此不能以公路修筑技术的粗糙和道路运输不畅问题的频发而忽略其在中国战时公路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西南战时公路的修建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与新修公路之间的冲突对早期的公路建设带来影响,滇缅公路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公路修建过程中的矛盾。战争、经费等因素,以及来自日本、英国、美国间的利益争夺,是公路工程建设中无法消除的社会影响,因此成为战时公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战时公路兴建与中国社会变迁交织在一起,伴随着西南公路的兴建过程,是西南社会经济的开发、商业中心的转移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成浩[10](2018)在《齐齐哈尔车辆段扩能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增长的状态,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铁路建设也要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进行大力度的改革。据相关数据显示,传统的铁路网络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货物运输与人员运输的需求,基于此,需要对铁路运输进行扩能改造,完善铁路发展战略及理念,提升铁路运输的整体效率。齐齐哈尔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其铁路承载了东北部货运的主要责任。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原有设备逐渐老化,使得齐齐哈尔铁路区段无法满足现实运输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该区段的既有生产能力、工艺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分析,建立科学的扩建方案,对现有铁路段进行改造,进而提升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换言之,对该车辆段的扩能改造依然成为现今的必然趋势,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就以该车辆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分析及理论性概述,来研究该车辆段的扩能改造。运用文献搜集法、走访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铁路段改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首先笔者针对齐齐哈尔车辆段的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了齐齐哈尔车辆段现有铁路段检修能力的不足,指出了改造方案的目的,针对具体的扩能改造方案进行了明确,最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扩能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建议与策略,旨在为铁路段扩能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二、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在成都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在成都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北车辆段迁建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成都东车辆段迁建成都北布局分析 |
2.1 铁路货车车辆段组织架构 |
2.1.1 铁路货车管理体制 |
2.1.2 铁路货车运用检修组织架构 |
2.2 铁路货车车辆段布局 |
2.2.1 铁路货车车辆段布局的影响因素 |
2.2.2 我国铁路货车车辆段布局的变化与调整 |
2.3 原成都东车辆段概况 |
2.4 成都东车辆段迁建问题的提出 |
第3章 成都北车辆段的建设 |
3.1 成都北车辆段规模分析及确定 |
3.2 成都北车辆段选址分析及确定 |
3.3 新建成都北车辆段总体情况 |
3.3.1 位置及规模 |
3.3.2 工艺布局及生产组织特点 |
第4章 成都北车辆段的搬迁 |
4.1 成都北车辆段搬迁任务总述 |
4.2 成都北车辆段搬迁项目分析 |
4.2.1 成都北车辆段搬迁项目的考量因素 |
4.2.2 成都北车辆段搬迁项目7S分析 |
4.2.3 设备物资搬迁分析 |
4.2.4 成都北车辆段搬迁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
4.3 成都北车辆段搬迁项目的具体实施 |
4.3.1 搬迁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和步骤划分 |
4.3.2 搬迁项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
4.3.3 搬迁项目的启动策略和做法 |
4.3.4 搬迁项目的推进策略和做法 |
4.3.5 搬迁项目的收尾策略和做法 |
第5章 结论和启示 |
5.1 搬迁效果评价 |
5.1.1 搬迁工作量及生产量评价 |
5.1.2 关键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
5.1.3 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5.2 本次搬迁的基本经验 |
5.3 本次搬迁反映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文化背景 |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
三、 公共花园雕塑 |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
一、 美术团体 |
二、 美术期刊 |
三、 美术展览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
二、 李金发 |
三、 江小鹣 |
四、 刘开渠 |
五、 滑田友 |
六、 张充仁 |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
一、 孙中山雕像 |
二、 名人塑像 |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美协的成立 |
二、 向苏联学习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四、 “两结合” |
五、 “大跃进” |
六、 文化大革命 |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
五、 名人雕塑作品 |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艺术背景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
一、 工作职能 |
二、 存在问题 |
三、 改变方法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一、 存在问题 |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
结语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
引用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及组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铁路货运量预测与分析 |
2.1 铁路货运量现状 |
2.2 铁路货运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 |
2.2.1 铁路货运量系统分析 |
2.2.2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2.2.3 模型的构建 |
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分析 |
3.1 铁路重载运输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2 PEST战略目标 |
3.2 发展铁路重载运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
3.2.1 铁路重载运输的货运需求与供给分析 |
3.2.2 铁路重载运输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3.2.3 结论 |
3.3 重载运输发展的内在动因 |
3.3.1 重载运输是铁路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 |
3.3.2 重载运输是当前铁路供需特征的内在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重载运输列车开行决策和运价决策问题分析 |
4.1 货运专线和客货共线重载运输共同发展模式 |
4.2 基于规模经济的铁路重载列车开行条件分析 |
4.2.1 分析理论基础 |
4.2.2 重载运输组织的规模经济性分析模型 |
4.2.3 重载列车开行条件 |
4.3 随机货流条件下铁路货运重载列车最优比重 |
4.3.1 随机货流条件下货物列车开行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
4.3.2 风险最小化状态下模型与求解 |
4.3.3 效用最大化状态下模型与求解 |
4.3.4 结论 |
4.4 基于PARETO的我国铁路重载与公路货运最优比价 |
4.4.1 公路、铁路合理比价模型 |
4.4.2 当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动时的最优比价 |
4.4.3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路重载运输货流和车流组织策略 |
5.1 铁路重载运输组织思路 |
5.1.1 市场化导向 |
5.1.2 引入电子商务技术 |
5.1.3 集疏运一体化组织 |
5.1.4 有利于运输服务质量的改善 |
5.2 面向重载运输的货运集中化策略 |
5.2.1 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目标 |
5.2.2 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运作原则与思路 |
5.2.3 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运作步骤 |
5.2.4 结论 |
5.3 铁路重载运输车流组织基本方法 |
5.3.1 "固定车底"的循环运输组织 |
5.3.2 "重来重去"运输组织 |
5.3.3 装车地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组织 |
5.3.4 重载班列运输组织 |
5.4 基于SERVQUAL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5.4.1 铁路货运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 |
5.4.2 案例 |
5.4.3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重载列车运行过程模拟与分析 |
6.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6.1.1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6.1.2 NaSch元胞自动机模型 |
6.2 铁路重载运输元胞自动机模型 |
6.2.1 四显示固定闭塞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6.2.2 某区间铁路重载运输元胞自动机模型 |
6.3 某区间铁路重载列车运行模拟 |
6.3.1 不同发车方式列车运行时空图及线路运行时间 |
6.3.2 发车时间间隔与列车平均延误时间的关系 |
6.3.3 列车速度—时间图的分析 |
6.3.4 不同列车混跑比例与列车运行时间关系 |
6.3.5 到发线数量及停站时间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
6.4 某区间铁路重载列车比例、速度、密度模拟 |
6.4.1 停站时间间隔与密度关系 |
6.4.2 停站时间间隔与列车平均运行速度关系 |
6.4.3 1万t列车比例与平均运行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大秦铁路4亿t重载运输组织策略 |
7.1 案例背景 |
7.2 大秦重载运输SWOT分析及4亿t重载运输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
7.2.1 大秦重载运输SWOT分析 |
7.2.2 大秦货物运输战略选择 |
7.2.3 大秦铁路4亿t重载运输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
7.3 重载运输列车组织方案 |
7.3.1 列车开行对数及通过能力利用 |
7.3.2 多种形式的货流与车流组织模式和货流来源规划 |
7.3.3 重车流组织及去向 |
7.3.4 空车组织模式和方案 |
7.3.5 小结 |
7.4 机车车辆运用组织 |
7.4.1 机车运用组织 |
7.4.2 车辆运用组织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分析 |
2.1 基于价值链的重载列车现场检修流程 |
2.1.1 价值链理论基本原理 |
2.1.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 |
2.1.3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基本活动 |
2.1.4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价值链支持性活动 |
2.2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问题分析 |
2.2.1 基本活动中的问题 |
2.2.2 支持性活动中的问题 |
2.3 原因分析 |
2.3.1 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
2.3.2 设备与材料综合管理不足 |
2.3.3 管理方法因循守旧 |
3 发达国家质量管理案例及启示 |
3.1 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
3.1.1 日本丰田汽车生产管理 |
3.1.2 德国博世公司生产管理 |
3.1.3 俄罗斯铁路公司铁路货车车辆管理 |
3.1.4 东日本铁路公司车辆管理 |
3.2 相关启示 |
3.2.1 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完善 |
3.2.2 综合保障体系健全 |
4 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改进 |
4.1 综合管理体系 |
4.1.1 6S标准化管理 |
4.1.2 物资供应管理 |
4.1.3 车辆运行质量跟踪管理 |
4.2 质量保障体系 |
4.2.1 质量管理体系 |
4.2.2 人力资源管理 |
4.2.3 信息化管理应用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煤炭市场及铁路煤炭运输现状 |
2.1 煤炭市场现状 |
2.2 铁路煤炭运输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3 铁路煤炭运输未来形势分析 |
3.1 能源结构调整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2 电力行业发展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3 进口煤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及内涵 |
4.1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
4.2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发展的支撑条件 |
4.3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建设的内涵 |
4.4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建设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种供应模块煤炭物流组织研究 |
5.1 煤源选择及配煤模型 |
5.2 煤种供应模块的铁路煤炭运输组织 |
5.3 本章小结 |
6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规划布局研究 |
6.1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原则 |
6.2 煤炭储配基地国家规划分析 |
6.3 铁路煤炭主要货流特征 |
6.4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货源分析 |
6.5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货流结构 |
6.6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选址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7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功能区布局及设施设备配置 |
7.1 铁路集疏运站功能区布局基本图型 |
7.2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功能区布局基本图型 |
7.3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主要技术作业流程 |
7.4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设施设备配置 |
7.5 本章小结 |
8 煤炭产品配送模块的配送组织 |
8.1 准时制配送组织概述 |
8.2 准时制配送班列组织模式 |
8.3 准时制配送班列交路规划模型 |
8.4 准时制配送班列机车交路算法 |
8.5 准时制配送班列机班接续算法 |
8.6 本章小结 |
9 基于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 |
9.1 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概述 |
9.2 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库存费用 |
9.3 基于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供应链库存特点 |
9.4 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库存控制模型 |
9.5 本章小结 |
10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分析案例 |
10.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概述 |
10.2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变化项目梳理 |
10.3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变化分析案例 |
10.4 本章小结 |
11 研究结论及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主要创新点 |
11.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 ——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计量单位对照表 |
引言 |
1 导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 |
1.1.2 滇缅公路工程个案研究 |
1.1.3 小结 |
1.2 选题综述 |
1.2.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
1.2.4 选题的创新性 |
2 滇缅公路工程的修筑背景 |
2.1 公路修筑技术的产生 |
2.1.1 西方公路修筑技术的出现 |
2.1.2 20世纪初西方的公路建设 |
2.2 公路修筑技术的传入 |
2.2.1 公路出现前的中国道路技术与社会 |
2.2.2 中国对西方公路修筑技术的介绍 |
2.2.3 公路修筑技术实验尝试 |
2.3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公路修筑 |
2.3.1 公路修筑方式与公路管理 |
2.3.2 公路网建设 |
2.3.3 公路里程 |
2.4 小结 |
3 滇缅公路工程的筹备 |
3.1 滇缅公路的修建基础 |
3.1.1 滇缅公路之前的云南道路 |
3.1.2 抗战前的云南经济 |
3.2 滇缅公路工程建设决策 |
3.2.1 公路的决策过程 |
3.2.2 公路决策的外部环境基础 |
3.3 滇缅公路路线方案确定 |
3.3.1 国内段路线方案讨论 |
3.3.2 缅段路线方案的商定 |
3.4 小结 |
4 滇缅公路工程建设 |
4.1 人员招募 |
4.1.1 技术人员招募 |
4.1.2 民工征调 |
4.2 路线勘测 |
4.2.1 路线环境 |
4.2.2 道路勘测 |
4.3 道路建设 |
4.3.1 公路建设工程 |
4.3.2 公路改善工程 |
4.4 道路设置 |
4.4.1 车站站点设置 |
4.4.2 仓库及其他设置 |
4.5 小结 |
5 滇缅公路的营运 |
5.1 公路管理部门的建立 |
5.1.1 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 |
5.1.2 国境警察局 |
5.1.3 滇缅路卫生委员会 |
5.1.4 滇缅公路运输工程监理委员会 |
5.1.5 中缅运输总局 |
5.2 滇缅公路的运输 |
5.2.1 国际运输交涉 |
5.2.2 组建运输力量 |
5.2.3 运输燃料供应 |
5.2.4 国际运输路线 |
5.2.5 经滇缅公路运输物资的品类 |
5.2.6 滇缅公路运输价格 |
5.2.7 滇缅公路运输的几个时期 |
5.3 小结 |
6 滇缅公路工程运作特点与战时公路网的构建 |
6.1 滇缅公路工程运作的特点 |
6.1.1 决策层面 |
6.1.2 人员层面 |
6.1.3 配套设施层面 |
6.1.4 管理层面 |
6.2 滇缅公路与战时公路网的构建 |
6.2.1 滇缅公路之后我国战时的公路工程 |
6.2.2 滇缅公路对战时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
6.2.3 滇缅公路与战时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和司机及技工的培养 |
6.3 小结 |
7 战时公路建设进程中的技术与社会 |
7.1 驿道与公路:不同的技术,不同的社会系统 |
7.2 战时公路的技术与社会 |
7.3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云南分局功果桥工队技工移交清单 |
附录B 滇缅公路工务局下关天王缅小修部分技工移交清册 |
附录C 开路运动纲要 |
附录D 英方对英商欧德莱公司货车被撞事件的声述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齐齐哈尔车辆段扩能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齐齐哈尔车辆段检修能力现状与目标设计 |
2.1 齐齐哈尔车辆段检修能力需求简介 |
2.2 齐齐哈尔车辆段能力现状分析 |
2.2.1 原有设施状况 |
2.2.2 检修能力存在的问题及能力建设必要性 |
2.3 优化原则概述 |
2.4 目标设计 |
2.4.1 段修能力建设目标 |
2.4.2 管控中心建设目标 |
2.4.3 车辆材料配送中心建设目标 |
2.4.4 风、电动力建设目标 |
2.4.5 通信系统与院内给排水建设目标 |
2.4.6 环场道路建设目标 |
2.4.7 段修增加存车线与牵出线建设目标 |
第3章 齐齐哈尔车辆段扩能改造的实施 |
3.1 铁路既有线阔能改造的总体分析 |
3.1.1 方案的分析 |
3.1.2 环境的分析 |
3.1.3 能力配套的分析 |
3.1.4 实施步骤的分析 |
3.2 齐齐哈尔车辆段库房改造方案 |
3.2.1 改造工程概况 |
3.2.2 齐齐哈尔轴轮库改造方案 |
3.2.3 齐齐哈尔段修组合库建设方案 |
3.2.4 让湖路检修能力补强方案 |
3.3 材料配送中心改造方案 |
3.4 基础建设改造方案 |
3.4.1 生产生活房屋改造依据 |
3.4.2 房屋建筑构造及内饰标准 |
3.4.3 房屋结构设计 |
3.5 管控中心改造方案 |
3.5.1 升级改造5T设备 |
3.5.2 完善检修能力提升后的生产组织 |
3.5.3 建立齐齐哈尔车辆段管控中心 |
3.6 设备设施保障的改造方案 |
3.6.1 给水排水管理改造方案 |
3.6.2 通讯设备与线路管理改造方案 |
3.6.3 供电设备管理改造方案 |
3.7 扩能改造方案的进度安排 |
3.7.1 新建齐齐哈尔轮轴库项目 |
3.7.2 让湖路检修能力补强项目 |
3.7.3 齐齐哈尔段修组合库改扩建项目 |
3.7.4 新建材料配送中心项目 |
3.8 实施改造前后的对比 |
第4章 车辆段扩能改造项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4.1 车辆段扩能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存在问题的因果分析 |
4.1.2 问题指标权重测量 |
4.1.3 严重问题的深入分析 |
4.2 车辆段项扩能改造项目问题的解决对策 |
4.2.1 改造工程的组织管理对策分析 |
4.3 未来铁路车辆段扩能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 |
4.3.1 资源共享模式 |
4.3.2 可视化管理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在成都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北车辆段迁建项目研究[D]. 谢志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3)
- [2]《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J].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3]《铁道标准设计》第三章 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1966~1978)[J]. 陈正光,宜辉,王效良,吴树棉,邵祥荣,赵启儒,李继武.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4]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5]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及组织策略研究[D]. 冯芬玲. 中南大学, 2009(04)
- [6]价值链视角下铁路重载列车现场检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泽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D]. 朱亮.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9)
- [8]铁路车辆检修流水线会议在成都召开[J]. 本刊编辑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07)
- [9]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 ——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D]. 韦丹凤.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10]齐齐哈尔车辆段扩能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分析[D]. 成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