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草中成分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宁宁[1](2021)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药源性成分是决定药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的关键物质。但是,由于生物样本基质复杂、内源性物质干扰严重、目标物质含量低以及自身检测灵敏度低等特点,使药源性成分的分析以及准确、全面、系统地阐释关键活性成分的代谢机制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是解决药源性成分检测难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系列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并将其结合多维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生物样本中糖苷类成分和芳香酸(ACAs)的高灵敏分析,最后将合适的技术应用于全面、系统地阐释远志炮机理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功能化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富集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基于磁纳米粒子的快速分离能力和多巴胺(DA)的自聚合能力,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多个非特异性识别位点的聚多巴胺包埋的铁磁纳米材料(Fe3O4@SiO2@PDA NPs),通过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磁分散固相萃取方法(DMSPE-UPLC-MS)结合扩充的UNIFI库从血浆中快速分离和鉴定了 23种人参皂苷,比传统的甲醇方法多鉴定出8种人参皂苷,表明MDSPE-UPLC-MS-UNIFI策略比传统方法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综合应用聚乙烯亚胺(PEI)具有枝状结构及大量活性位点和硼酸酯(TBA)在低PKa值下对顺式二醇类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特点,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新型TBA-功能化的支链PEI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PEI@TBA NPs)。将其与UPLC-MS和扩充的UNIFI库结合,成功地在大鼠血浆原位环境下富集并鉴定了 63种人参皂苷成分,比甲醇方法多检测到26种化合物。该策略无需沉降蛋白、浓缩和复溶等操作,为生物样本中痕量顺式二醇分子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高特异性和高选择性的富集和识别方法。2.新型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及其在血浆中痕量糖苷类物质PK研究中的应用基于4-甲酰基苯硼酸(FPBA)高选择性结合顺式二醇分子和多孔板高通量处理样品的性能,首次设计并制备了一种FPBA功能化的96孔玻璃板(Vial@FPBA),将其与UPLC-MS/MS技术整合于一个平台,成功的应用于糖苷类成分的PK分析。无需沉降蛋白、浓缩和复溶操作,快速、高效、高选择性和高通量地处理了 234个血浆样品,绘制了 19种糖苷类成分的药时曲线,其灵敏度比甲醇方法提高了 50倍之多,比甲醇方法多绘制出4种成分的药时曲线。因此,该平台可以快速、低成本、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检测复杂基质中痕量顺式二醇类物质,为PK研究提供新的选择。3.新型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和稳定同位素衍生化(SILD)方法的开发及其在肠道菌群代谢物ACAs定量分析中的应用首次设计并开发了一种针对对羟基苯甲酸(PBA)和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A)的新型定量策略。首先,基于双层、双模板功能化的分子印迹和多孔微板的性能,设计并制备了双模板分子印迹(PBA和TMA)和双层的96孔微孔板(DDMIPs),实现了复杂肠道菌群代谢样本中PBA和TMA的高效富集;其次,基于一对经济实用的苯胺(AN)和苯胺-d5(AN-d5)的衍生化试剂,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先进的UPLC-TQ MS技术的SILD方法,实现了 ACAs的高灵敏质谱检测。该策略通过对ACAs三次信号扩增,使其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 1000倍,并成功地应用于大批量肠道菌群代谢样本中远志蔗糖酯A(TA)代谢产物PBA和TMA的高效、高选择性和高通量定量分析,为TA代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4.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系统阐释远志的炮制机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合理地将样品前处理方法、液质联用技术与组学方法相结合,以“远志及其炮制晶体外化学物质组-体外代谢物质组-体内代谢物质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组”为主线,以分子量较大的药源性代谢物和分子量小的ACAs(m/z 100-2000)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远志及其炮制晶体内外多维化学物质组解析方法,比较了不同炮制品多维化学物质组的区别,进而从体内外化学成分变化层面,准确、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远志的炮制机理。
李春来[2](2012)在《白虎汤煎煮技术规范研究》文中认为白虎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用法用量: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主治: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汤剂煎煮作为中药应用于临床的最终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药的疗效与用药安全。针对汤剂煎煮过程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采用多因素、多水平优选工艺参数,确立最优化的汤剂煎煮工艺;针对煎煮过程中石膏是否需要先煎以及不同煎煮器具对煎煮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说明问题,确保白虎汤煎煮质量的可靠性,为临床疗效的发挥提供保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文献研究系统地查阅了古代、现代和国外文献,进行汤剂煎煮技术规范化研究探讨,综述了汤剂煎煮规范化的意义,汤剂煎煮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标准汤剂的建立方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白虎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了白虎汤中各味药的化学成分组成,现代临床应用情况。2白虎汤方煎煮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首次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白虎汤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甘草苷和甘草酸铵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建立EDTA滴定法测定药液中钙离子含量的方法;建立药液浸出物含量和相对密度测定的方法。多成分,多指标评价方法的建立,为白虎汤煎煮技术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为白虎汤临床疗效的发挥提供保证。3确定白虎汤最佳煎煮工艺以文中建立的白虎汤煎煮质量评价方法为指标,通过对影响白虎汤煎煮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综合考虑并结合临床实际,建立L9(34)正交设计优选白虎汤传统煎煮工艺和机器煎煮工艺的方法,通过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的方法分析数据,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白虎汤传统和机器的最佳煎煮工艺。研究不同煎煮器具对白虎汤方煎煮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砂锅作为传统煎煮的最佳器具;通过对石膏在传统与机器煎煮中6个不同先煎时间点的考察,发现先煎时间对各主要成分含量和浸出物含量均有影响,传统煎煮石膏需要先煎并以先煎20min为佳,机器煎煮石膏也需要先煎并以先煎30min为宜。4采用ICP-OES测定并分析白虎汤方中的20种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除Co元素低于检测限外,其他19种元素均能测得;其中Al、Ca、Fe、K、Mg、Na、P 含量较高,Zn、Pb、Sr、Ba、Mn、Ti 含量较低,Cr、Cd、Cu、Li、Ni、V含量很低;重金属元素Cr,Cd,Cu,Pb含量均很低;随煎煮时间增长,微量元素的煎出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随加水量增多,微量元素的煎出量呈上升趋势;随浸泡时间增长,元素煎出量总体变化不大,略呈上升趋势。5进行白虎汤清热泻火功效研究采用大鼠干酵母菌致热的方法,研究阳性药,传统煎煮药液和机器煎煮药液对大鼠清热泻火的功效。结果表明:大鼠造模后,体温明显上升,说明造模成功;给药后,阳性药组,传统组和机器组均有退热作用,且阳性药退热效果显着,传统组退热效果优于机器组。
宗阳,陈婷,董宏利,居文政[3](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四逆散中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Drugbank、Digsee等多个数据库查询与抑郁症(depression)相关的基因。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 3.2.1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121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59个,关键靶点涉及PTGS2、CALM1、ESR1、HSP90AA1、AR等。PPI核心网络包含15蛋白,关键蛋白涉及CASP3、CHRM2、CYP3A4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375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307个,细胞组成(CC)条目37个,分子功能(MF)条目31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37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多巴胺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四逆散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通过作用于CASP3、CHRM2、DRD1等15个关键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刘广欣,赵泽丰,解景,桑杰,梁业飞,钱明成,李翠芹[4](2020)在《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甘草中AChE抑制成分的虚拟筛选》文中提出该文对甘草中潜在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靶点的抗痴呆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收集文献中报道的具有AChE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信息,建立基于AChE配体的HipHop药效团模型,收集文献中报道的甘草中的成分并建立化合物库,对甘草中的成分与药效团进行匹配,随后采用柔性对接(flexible docking)手段对匹配到的小分子化合物与AChE靶点(PDB ID:4EY7)进行对接并评估其相互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共得到甘草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44种,建立甘草化合物库。随后通过测试集验证选出优选药效团04用于对甘草化合物库的虚拟筛选,经过匹配后得到6种甘草中潜在的抗AChE成分。随后通过分子模拟对接分析了6种化合物与AChE的相互作用情况,预测所得甘草抗AChE成分与已有文献相符,表明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技术手段探讨甘草中AChE抑制作用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朱雅凡[5](2019)在《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甘草是张仲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生甘草、炙甘草两种规格,其中炙甘草最为常用。《伤寒论》中虽记载了甘草的炮制方法,但对炮制的过程没有详细的论述。现今所说的炙甘草多指蜜炙甘草,本团队在考证甘草炮制沿革的过程中发现,汉代到清代出现过的甘草炮制方法有炙法、炒法、炮法等6种;用来炮制的辅料有酥、盐、醋、蜜等11种。其中以蜜炮制甘草的方法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千金翼方》中,而“蜜炙甘草”清代才出现,仲景所用甘草是否为蜜炙甘草,仍存在疑问。所以考证《伤寒论》中甘草炮制方法的原貌并对该炮制方法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行探索,可能对深入理解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提高经方运用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目的1.通过文献考证出《伤寒论》中炙甘草炮制方法的原貌。2.利用药效学实验筛选出高温炮制后甘草中抗溃疡的有效成分(以下简称有效成分);优化能够制备出活性最佳的有效成分的工艺,并对其形貌特征、光学性质、元素组成、表面活性基团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抗溃疡作用及作用机制。3.分析有效成分对生甘草水溶液中小分子溶出度的影响。评价其对生甘草抗溃疡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的影响。方法1.利用马弗炉将甘草高温碳化,以透析的方法将碳化甘草的水煎液分离为透析袋内和透析袋外两种溶液,以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初步评价两种溶液的抗溃疡作用,以发现其有效成分。2.考察利用马弗炉制备碳化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温度和时间,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步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效成分的光学性质和所含基团。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效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均匀程度。以抗溃疡效果为评价指标,优化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制备条件。3.利用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技术(XRD)分析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形貌特征、粒径大小和晶格间距;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步观察光学性质和所含基团;利用XPS分析其的元素组成及表面基团分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与生甘草所含成分的异同。4.利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评价其是否有细胞毒性,初步获取安全性参数。5.利用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评价有效成分的抗溃疡活性和作用机制。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索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对生甘草中小分子溶出度的影响。运用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考察GRRC-NCs、生甘草和生甘草与GRRC-NCs的混合溶液的抗溃疡作用和抗氧化机制,初步评价碳化甘草对生甘草药效的影响。结果1.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为透析袋内部分。透析袋内溶液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透析袋外溶液组(P<0.05),而透析袋外溶液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观察显示:透析袋内溶液组小鼠的胃黏膜和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和透析袋。2.制备方法考察结果显示,以325℃、350℃、375℃、400℃制备的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粒径均在纳米级别,我们将其命名为甘草炭纳米类成分(GRRC-NCs)。不同温度制备的GRRC-NCs所含活性基团相似,温度越高粒径越小,其中375℃、400℃制备的GRRC-NCs符合碳点的形貌特征。综合电镜结果和抗溃疡效果,优选375℃作为GRRC-NCs的制备温度。进一步考察以375℃烧制的时间,结果表明烧制60 min和80 min时可以制备出分散均匀,粒径适中的碳点。综合GRRC-NCs的形貌特征和抗溃疡活性,最终筛选出制备GRRC-NCs的条件为以马弗炉375℃烧制60 min。3.GRRC-NCs的成分分析:(1)形貌特征:GRRC-NCs为均匀分布的球体,其粒径在2-10 nm间均有分布,以5-6 nm的最多,符合碳点的粒径要求。晶格间距为0.357 nm,2θ角度为:23.02°。(2)光谱分析:荧光光谱结果显示,GRRC-NCs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72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2 nm。红外光谱显示主要基团有3400 cm-1左右的宽大的吸收峰,为O-H特征峰;2900 cm-1处为C-H伸缩振动;1380 cm-1处的尖锐吸收峰为C-H;1100 cm-1附近的吸收峰推测为C-O,1000 cm-1以下的小吸收峰为C-H。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显示200 nm-500 nm间有宽大的吸收峰。200 nm-220 nm处的吸收峰为N、H、S元素的n-σ*跃迁,可能为O-H、N-H等基团。(3)元素组成及表面活性基团分析:GRRC-NCs中有C、O、N、P、S等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为C和O,分别占总原子百分比的53.95%和40.28%。没有检测到Ca、Mg等金属元素,说明GRRC-NCs中没有金属离子和盐类。XPS全扫描谱中显示的284.38 eV、401.68 eV和536.88 eV处的峰分别对应于C 1s、N 1s和O 1s。C 1s可以分成4个小峰,分别为284.8 eV处的C-C,285.8 eV处的C-C-O,286.6 eV处的C-OH和288.2 eV处的C=O;O 1s可以分为3个小峰,分别为531.2 eV处的O=C,533.8eV处的O-N和534.1 eV处的O-C。N可以分为两个小峰,分别是400.6 eV处的C-NH2和403.2 eV处的N-C。(4)以同样的色谱条件下对生甘草水煎液和GRRC-NCs水溶液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原存在于生甘草水煎液高效液相色谱图中甘草的有效成分的特征峰,在GRRC-NCs水溶液的色谱图中均没有出现。4.当GRRC-NCs浓度为19.5μg/mL-5000μg/mL时,没有表现出细胞毒性,反而会提高细胞的存活率。5.GRRC-NCs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可以减轻酒精对胃黏膜和组织的氧化损伤。6.GRRC-NCs与生甘草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后的煎煮液中小分子溶出程度明显升高。当GRRC-NCs的含量为30%时,小分子的溶出度最高。小鼠的胃溃疡指数的结果表明:相比模型组,GRRC-NCs、生甘草、GRRC-NCs与生甘草混合溶液均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其中混合溶液的抗溃疡效果较好(P<0.05)。GRRC-NCs、生甘草和混合溶液可以降低小鼠血清和胃组织中的MDA和NO的含量(P<0.05),显着提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0.01),结果表明混合溶液的抗氧化作用优于GRRC-NCs和生甘草,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RRC-NCs是甘草高温炮制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利用马弗炉375℃烧制60min制备出的GRRC-NCs为均匀分布的球体,其粒径在2-10nm间均有分布,以5-6nm的最多,符合碳点的粒径要求。晶格间距为0.357nm,2θ角度为:23.02°。其荧光光谱中最大激发波长为372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2nm。主要元素为C、N、O,组成了C-C、C-C-O、C-OH、C-H、C=O、O-H、C-NH2、N-C等基团,不含金属离子、盐类和小分子成分。GRRC-NCs中所含丰富的基团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2.GRRC-NCs浓度在19.5-5000μg/mL之间时,没有细胞毒性,安全性良好。3.GRRC-NCs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酒精对胃黏膜和组织的氧化损伤。4.GRRC-NCs可以提高生甘草中小分子的溶出度,增强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疗效。
温静[6](2012)在《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与配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经典小复方四逆散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选择方中最小配伍单位-“药对”为关联点,从全方-药对-单味药材-化学成分单体水平进行多层次地深入研究工作,探究四逆散的配伍机理和抗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一、四逆散化学成分研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四逆散中各单味药材、药对及全方的体外化学成分谱,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甘草酸、柚皮素、柴胡皂苷a和甘草次酸通过与对照品对照进行确认,其他成分则通过分子量信息和二级质谱(MS/MS)信息加以确认。对比各单味药材、药对与四逆散全方的化学成分谱发现,四逆散在配伍过程中没有产生新成分。但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甘草酸、柚皮素、柴胡皂苷a在四逆散中的含量均高于其在各单味药材中,且具有显着差异,7种化合物在其药对中的含量,与其在各单味药材中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四逆散体外化学成分的多层次研究为探讨四逆散的配伍机理,揭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基础奠定基础。二、四逆散入血成分动态变化研究建立四逆散的含药血浆动态图谱,监测化学成分群在体内的实时、整体、动态变化情况。采用UPLC-MS/MS法研究了四逆散进入体内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谢物谱。通过与对照品和文献中质谱数据对照,在含药血浆中共检测到23个入血成分,其中,芍药苷、甘草苷、异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甘草酸、芒柄花苷、柚皮素、柴胡皂苷a、川陈皮素和甘草次酸以原型方式入血,其余11个成分为代谢产物,初步推测出其中10个代谢物,分别为甘草素硫酸酯结合物、甘草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甘草素二氢还原硫酸酯结合物、柚皮素葡萄糖醛酸硫酸酯结合物、柚皮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橙皮素葡萄糖醛酸硫酸酯结合物、2个橙皮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橙皮素硫酸酯结合物和甘草次酸羟化物。研究不同时间点入血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以考察中药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推测原型入血成分可能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基础。三、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作用研究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30 mg/kg)、全方组(40 g/kg)、柴芍组(20g/kg)、柴枳组(20g/kg)、芍枳组(20g/kg)和芍甘组(20g/kg)灌胃给药(按10 mL/kg),同一时间每天1次,连续5天。末次给药2 h后,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40 %四氯化碳(3 mL/kg)所致急性肝损伤为药理模型,测定造模后24 h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肝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的病理学改变,考察四逆散及其4个药对抗肝损伤的药效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四逆散及4个药对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血清转氨酶升高,保护肝细胞和肝功能的作用,减轻肝组织损伤程度。柴胡和白芍配伍可较好地保护肝脏的排泄功能;白芍与甘草配伍可提高肝脏的合成蛋白质能力,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过程,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四逆散全方抗肝损伤作用最全面,减轻肝组织损伤效果最佳,从药效学角度体现了其组方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四逆散抗肝损伤谱效关系研究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反映有效成分群的化学成分图谱与药效结果联系起来,建立谱效关系,结果芍药苷、柚皮苷、柴胡皂苷a和甘草次酸与药效相关性较大,作为四逆散抗肝损伤的药效物质基础。芍药苷、甘草酸、柴胡皂苷a和甘草次酸能显着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保护肝细胞;柴胡皂苷a能显着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中TB的水平,具有保护肝脏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甘草苷、甘草酸、芒柄花苷和甘草次酸能显着提高肝损伤大鼠血清中TP和肝匀浆中SOD和GSH-Px的含量,说明甘草中的成分可以增强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增强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枳实中的成分可以抑制MDA的升高,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五、四逆散抗肝损伤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在确定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物质的基础上,建立了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芍药苷、柚皮苷、柚皮素和甘草次酸的浓度,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以甲醇和2 mmol/L 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Waters BEH C18 (100 mm × 2.1 mm, 1.7 μm)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在ESI正离子模式下进行MRM扫描,定量下限分别为9.80 ng/mL (芍药苷)、5.10ng/mL (柚皮苷)、5.20ng/mL (柚皮素)、10.6ng/mL (甘草次酸)。方法的专属性、线性、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及稳定性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比较灌胃给予化合物单体、单味药材和四逆散全方后,四个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提示,白芍和四逆散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可能加速了芍药苷的吸收,促进了芍药苷向其代谢物的转化;四逆散中的其他成分促进了柚皮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及其向柚皮素的转化,枳实中的其他成分促进了柚皮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甘草中的其他成分可以促进甘草次酸的吸收或甘草酸向甘草次酸的转化;四逆散中的其他成分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向甘草次酸的转化。
李慧[7](2020)在《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妙勇安汤作为古代治疗脱疽的经典名方沿用至今,对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多种类型的疾病均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四妙勇安汤组方精当,但所含有的组分复杂,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炎症反应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和起始病因,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作用的影响密不可分。文献报道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四妙勇安汤发挥多种药效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但其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以及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尚未阐明。因此,本实验首先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灌胃给予健康SD大鼠后吸收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该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再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其抗炎机制;进而结合入血成分和文献报道,以木犀草素、山奈酚、异甘草素三种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内代谢研究,为阐明四妙勇安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并基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筛选四妙勇安汤及三种单体成分的细胞安全给药浓度;进行细胞给药与检测,从磷酸化ERK1/2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代谢研究-疗效验证”的研究模式,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快捷、多维度的研究策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吸收入血成分分析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灌胃给予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空白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7天,每天2次。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取血,样本经处理得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采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含药血清进行分析鉴定。采用Waters AQUITYUPLC BEH C18柱(2.1 mm × 100 mm,1.7 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1%的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高分辨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出模式。结合成分一、二级质谱信息、对照品质谱信息和相关文献,共得到成分21个,鉴定出异甘草素等原型成分7个,甘草次酸等代谢产物14个,其中有4个成分因多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推测出结构。本实验为四妙勇安汤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本章节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思路,以四妙勇安汤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数据库对四妙勇安汤全方的化学成分进行检索,以文献报道的活性成分、大鼠的入血成分和ADME参数为依据筛选出活性成分共128个,共匹配到药物靶点247个。基于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炎症作用相关靶点1507个。将四妙勇安汤主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基因及炎症相关靶点基因构建网络,共获得交集靶点145个,进行GO基因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槲皮素等6个关键活性成分与STAT3等4个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对四妙勇安汤抗炎药效作用机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妙勇安汤发挥抗炎药效主要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和异甘草素等多种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STAT3、AKT1、MAPK等关键靶点,从而对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起到调节作用而达到抗炎疗效。这也说明了四妙勇安汤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药效作用。3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山奈酚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三组给药组分别给予20 mg·mL-1的三种对照品混悬液,空白组给予等体积CMC-Na。四组大鼠分别于灌胃给药后的10 min,30min,1h,1.5 h,2h,4h,6h进行眼眶取血,经样本处理后合并各时间点血样得空白血浆和含药血浆;收集大鼠0~24h的尿液和粪便,经样本处理后得尿液样本和粪便样本。采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大鼠血液、尿液和粪便样品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采用Waters AQUITYUPLCBEHC18柱(2.1mm× 100mm,1.7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高分辨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出模式。根据文献报道、结合对照品的质谱裂解规律及化合物的碎片信息,对相关成分进行分析推断。木犀草素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10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11种、在粪便中鉴定出成分3种;异甘草素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6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13种;山奈酚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8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3种、在粪便中鉴定出成分1种。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相似,得到的成分除原型成分外其余多为Ⅱ相代谢产物。4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本章节采用浓度为100 ng·mL-1的PMA诱导,联合1μg·mL-1的LPS刺激,成功建立了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大鼠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筛选了度值较高并与蛋白结合潜力较好的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和山奈酚三种成分,通过CCK-8实验,确定了四妙勇安汤冻干粉和三种单体成分的细胞给药浓度范围。四妙勇安汤在浓度为0~500 μg·mL-1范围、木犀草素在浓度为0~2.5 μg·mL-1范围、山奈酚在浓度为0~5 μg·mL-1范围、异甘草素在浓度为0~7.5 μg·mL-1范围时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因此选择此浓度范围作为该实验细胞给药的安全浓度。5四妙勇安汤及其活性成分抗细胞炎症药效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本章节基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以全方四妙勇安汤和活性成分木犀草素、山奈酚和异甘草素为研究对象,从磷酸化ERK1/2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得出木犀草素和山奈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诱导的THP-1源巨噬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磷酸化蛋白水平及降低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四妙勇安汤和异甘草素对抑制ERK1/2磷酸化蛋白水平改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未显示有直接作用。
越皓,皮子凤,赵宇峰,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8](2007)在《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附子炮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文中认为利用电喷雾质谱方法(ESI-MS)分析了附子加辅料(甘草)炮制前后水煎液中二萜类生物碱在种类和含量方面的变化,通过加入内标化合物,建立了电喷雾质谱的半定量分析方法。此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中药配伍炮制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并能根据电喷雾串联质谱的分析结果鉴定配伍后产生的新的化学成分,在共煎液中的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和乌头碱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单煎液中的5.67%、4.05%和4.88%。通过研究附子与甘草的单煎液、共煎液以及药渣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揭示了甘草作为辅料,在炮制过程中对附子减毒作用机理。
王旭[9](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苓桂术甘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是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的经典名方,临床上现常用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治疗,疗效显着。但因苓桂术甘汤成分复杂,其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药理学在作用机制研究中,多为“点对点”式,即单一成分针对单一靶点或通路,难以整体上阐述中药多组分针对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基于整体观的研究方法与中药研究所提倡的系统观理念相一致,因而特别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将结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从代谢层面和基因层面共同阐述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HPLC-Q-TOF-MS),使用化学对照品、化合物保留时间、质谱信息及裂解规律等对苓桂术甘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利用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各鉴定成分的靶点,与在线数据库Dis Ge NET等获取的心衰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共有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及共有靶点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得到核心靶点及相关成分。利用在线平台Metascape对所得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及通路分析,预测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采用UH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正常小鼠灌胃给予苓桂术甘汤后血清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分析代谢通路。其次,利用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衰小鼠模型,结合超声心动检查、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和生化指标检测评价苓桂术甘汤的药效,同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的血清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并结合网络分析筛选核心代谢物,预测苓桂术甘汤作用核心靶点。最后,采用脂质组学方法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的血清中脂质化合物进行表征,筛选差异脂质化合物并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共鉴定出苓桂术甘汤中78种化学成分,预测得到194个成分靶点,搜索获取814个心衰靶点,取交集后获得46个共有靶点。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及共有靶点PPI网络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通过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TNF、PTGS2(COX-2)、EGFR、PPARG、STAT3、ACE、AGTR1等关键靶点,涉及IL-17、TNF、花生四烯酸多条信号通路。正常小鼠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得到83个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α-亚麻酸、鞘脂类及甘油磷脂等代谢通路改变。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得到54个差异代谢物,甘油磷脂代谢及花生四烯酸代谢发生了显着性变化。通过可视化网络分析,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潜在靶点进行了预测,包括PLA2、PLD、PLB、ALT、AST、TAT、苯丙氨酸-4-单加氧酶和过氧化物酶。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脂质组学研究共推断性鉴定了90个差异脂质代谢物,涉及甘油磷脂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揭示苓桂术甘汤可能抑制LOX途径和COX途径激活,调控脂质代谢。结论:本研究通过整合苓桂术甘汤的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及甘油磷脂代谢,同时综合各部分靶点预测结果,提示苓桂术甘汤可能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于PLA2-LOX/COX-2代谢途径中PLA2、COX-2及LOX等靶点,发挥治疗心衰作用。该研究为今后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章津铭,李玲,高飞,李莹,何瑶,傅超美[10](2012)在《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沉积物的HPLC-MS化学组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HPLC-MS分别对中药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中产生的沉积物进行化学组成鉴定,探讨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可能机制,并为含附子-甘草药对的中药成方制剂的提取纯化工艺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沉积物与附子甘草合煎液沉积物供试品,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了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从附子单煎液沉积物中指认出28种成分(鉴定出25种成分及结构);从附子甘草合煎液沉积物中指认出36种成分(鉴定出34种成分及结构),其中11种来源于甘草,25种成分来源附子,但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沉积物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别均较大。说明配伍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也提示附子-甘草药对煎煮液沉积物中含有效成分,在临床和实际生产中需注意沉积物部分的综合利用。
二、甘草中成分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中成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前言 |
1.1 生物样本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1 基于提取、富集方法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
1.1.2 基于化学衍生化方法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
1.2 液相色谱、质谱和液质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1.2.2 质谱技术 |
1.2.3 液质联用技术 |
1.3 前处理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样本分析中的应用 |
1.3.1 药源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
1.3.2 药源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
1.3.3 生物样本中芳香酸的定量分析 |
1.3.4 远志的炮制机理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新型功能化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的富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与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液质条件 |
2.2.4 功能化的磁纳米材料的制备 |
2.2.5 结合实验 |
2.2.6 在血浆样品中的应用 |
2.2.7 方法学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基于Fe_3O_4@SiO_2@PDA NPs的MDSPE-UPLC-Q-TOFMS技术非特异性富集血浆中痕量的人参皂苷 |
2.3.2 基于Fe_3O_4@PEI@TBANPs的MDSPE-UPLC-Q-TOF MS技术特异性富集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 |
2.4 小结 |
第3章 新型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及其对血浆中痕量糖苷类物质的PK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液质条件 |
3.2.4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 |
3.2.5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评估 |
3.2.6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3.2.7 方法学验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表征 |
3.3.2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合成的优化 |
3.3.3 结合性能评估 |
3.3.4 再生性能评估 |
3.3.5 方法评估 |
3.3.6 Vial@FPBA富集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3.7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3.4 总结 |
第4章 新型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和SILD方法的开发及其对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定量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液质条件 |
4.2.4 SILD方法的优化 |
4.2.5 功能化材料的制备 |
4.2.6 结合实验 |
4.2.7 样品的制备 |
4.2.8 方法学验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ILD方法的优化 |
4.3.2 功能化材料的表征 |
4.3.3 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制备的优化 |
4.3.4 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的结合性能 |
4.3.5 方法学验证 |
4.3.6 应用于真实样品 |
4.3.7 功能化材料富集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4.4 总结 |
第5章 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系统阐释远志的炮制机理 |
5.1 引言 |
5.2 远志及其炮制品的体外化学物质转化机制研究 |
5.2.1 实验部分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3 小结 |
5.3 远志及其炮制品在体外的代谢机制研究 |
5.3.1 实验部分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3 小结 |
5.4 远志及其炮制品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5.4.1 实验部分 |
5.4.2 结果与讨论 |
5.4.3 小结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白虎汤煎煮技术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汤剂煎煮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探讨 |
1 汤剂煎煮规范化的意义 |
2 汤剂煎煮现状及存在问题 |
3 标准汤剂的建立方法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白虎汤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 |
1 白虎汤中各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
2 白虎汤的药效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白虎汤方煎煮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一节 HPLC法同时测定白虎汤中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
1 材料 |
2 仪器与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EDTA滴定法测定白虎汤中的钙离子含量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白虎汤药液浸出物和相对密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白虎汤方的传统煎煮技术规范研究 |
第一节 煎煮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考察 |
1 加水量考察 |
2 浸泡时间考察 |
3 煎煮时间考察 |
第二节 正交设计优选白虎汤方的最佳传统煎煮工艺 |
1 正交工艺因素和水平的确定 |
2 正交实验考察 |
第三节 不同煎煮器具对白虎汤方煎煮效果的影响 |
第四节 石膏先煎与不先煎对白虎汤方传统煎煮效果的影响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虎汤方的机器煎煮技术规范研究 |
第一节 常压煎药机煎煮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考察 |
1 加水量考察 |
2 浸泡时间考察 |
3 煎煮时间考察 |
第二节 正交设计优选白虎汤方的常压煎煮工艺 |
1 正交工艺因素和水平的确定 |
2 正交实验考察 |
第三节 石膏先煎与不先煎对白虎汤方机器煎煮效果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CP-OES法研究白虎汤方的微量元素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白虎汤清热泻火功效研究 |
第一节 动物与材料 |
1 动物 |
2 试剂及药品 |
3 样品制备 |
第二节 方法与结果 |
1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四逆散成分收集 |
1.2 活性化合物及靶标蛋白的筛选 |
1.3 疾病靶点的筛选 |
1.4 靶标蛋白基因名的确定及化合物-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构建及其核心网络的筛选 |
1.6 核心靶点的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2.2 化合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 |
2.3 四逆散中交集化合物以及与抑郁症的交集基因 |
2.4 四逆散与抑郁症PPICN的构建与筛选 |
2.5 靶点通路分析 |
3 讨论 |
(4)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甘草中AChE抑制成分的虚拟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甘草化学成分收集 |
1.2 药效团的构建 |
1.2.1 训练集的选取及HipHop药效团模型建立 |
1.2.2 测试集分子的验证 |
1.3 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
2 结果 |
2.1 甘草化合物库的构建 |
2.2 药效团的构建与评价 |
2.3 优选药效团对甘草中抗AChE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 |
2.4 分子模拟对接 |
3 结论 |
(5)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甘草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 |
1.秦汉时期:出现“炙甘草”和“炒甘草” |
2.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唐朝时期:发展出酥炙甘草、炮甘草和蜜煎甘草,“炙法”仍为主要炮制方法 |
3.宋朝时期:甘草炮制新增煨法,炮制辅料新增盐、胆汁和醋 |
4.明清时期:在原有炮制方法的基础上,新增沙、姜汁、麦麸三种辅料 |
5.现代:仅保留蜜炙一种炮制方法,对炮制过程进行规范、炮制机理全面探索 |
6.小结 |
综述二胃溃疡及酒精代谢过程产生的自由基对胃组织的影响研究进展 |
1.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
2.酒精摄入对胃的影响 |
3.酒精对自由基的影响 |
4.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及抗氧化酶 |
5.中医药对胃溃疡的治疗现状 |
6.小结 |
前言 |
1.《伤寒论》中炙甘草的炮制方法探源 |
2.利用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评价炮制对甘草抗溃疡作用的影响 |
3.借助纳米材料学方法发现炮制后甘草中的纳米类成分 |
文献研究 |
1.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2.结果 |
2.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火制法”使用的概况 |
2.2 五种“火制法”的文献考证结果 |
3.小结 |
文献总结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碳化甘草中抗溃疡的有效成分发现 |
1.材料 |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GRRC制备 |
2.2 GRRC荧光性质的初步观察 |
2.3 GRRC中抗溃疡有效成分的筛选 |
2.4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GRRC荧光性质的初步观察 |
3.2 抗胃溃疡活性比较 |
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
4.小结 |
第二章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制备工艺优化 |
实验一 制备温度的考察 |
1.材料 |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烧制温度的考察 |
2.2 不同温度制备的GRRC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
2.3 表征分析 |
2.4 不同温度制备的GRRC透析液抗溃疡效果比较 |
2.5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温度碳化甘草的概况 |
3.2 不同温度制备的GRRC透析液中成分的表征结果及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
3.3 红外光谱(FLIR) |
3.4 荧光光谱(FL) |
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3.6 不同温度制备的GRRC-NCs抗胃溃疡活性比较 |
4.小结 |
实验二 制备时间的考察 |
1 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甘草炭烧制时间的考察 |
2.2 不同烧制时间制备的GRRC-NCs的提取和纯化 |
2.3 表征分析 |
2.4 不同时间制备的GRRC-NCs抗溃疡效果比较 |
2.5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时间制备GRRC的概况 |
3.2 不同时间烧制的GRRC-NCs表征结果 |
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3.4 红外光谱(FLIR) |
3.5 荧光光谱(FL) |
3.6 不同时间烧制的GRRC-NCs抗胃溃疡活性比较 |
4.小结 |
第三章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分析 |
实验一 GRRC-NCs的表征分析 |
1.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X射线衍射结构和晶格间距分析 |
2.3 元素组成、含量及表面活性基团分析 |
2.4 光谱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GRRC-NCs的提取率 |
3.2 GRRC-NCs形貌特征 |
3.3 光学特征 |
3.4 元素组成及表面活性基团的分析 |
实验二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RRC-NCs水溶液的成分 |
1.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第四章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的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实验 |
1.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细胞株 |
2.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细胞复苏和培养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第五章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抗溃疡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
实验一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抗溃疡作用的确认 |
1.材料 |
1.1 实验药品/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溃疡指数计算 |
3.2 胃黏膜损伤情况 |
3.3 组织学观察 |
实验二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抗溃疡作用机制初探 |
引言 |
1.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MDA含量测定 |
2.2 NO含量测定 |
2.3 SOD含量测定 |
3.实验结果 |
3.1 小鼠血清和组织中MDA的含量 |
3.2 小鼠血清和组织中NO的含量 |
3.3 小鼠组织和血清中SOD的含量 |
4.小结 |
第六章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对甘草中小分子溶出度及抗溃疡作用的影响 |
实验一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对甘草中小分子溶出度的影响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甘草炭纳米类成分对生甘草抗溃疡作用及机制的影响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溃疡指数计算 |
3.2 小鼠血清和组织中MDA的含量 |
3.3 小鼠血清和组织中NO的含量 |
3.4 小鼠组织和血清中SOD的含量 |
4.小结 |
讨论 |
1.《伤寒论》中炙甘草的炮制方法探源及炮制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确认 |
2.GRRC-NCs对甘草抗溃疡活性的影响 |
3.总结 |
结语 |
创新点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与配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概况 |
1.1.1 中药复方配伍机理研究概况 |
1.1.2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
1.2 四逆散的研究概况 |
1.2.1 四逆散方源考证 |
1.2.2 四逆散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1.2.3 四逆散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四逆散化学成分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药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液质联用检测条件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各单味药材、药对及四逆散全方的化学成分谱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四逆散中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推测 |
2.3.2 各单味药材、药对与四逆散全方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2.3.3 各单味药材、药对与四逆散全方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
2.4 讨论 |
2.4.1 四逆散水煎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
2.4.2 分析方法的选择 |
2.4.3 四逆散不同配伍对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四逆散入血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药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灌胃剂的制备 |
3.2.3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4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3.2.5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3.2.6 四逆散含药血浆动态图谱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四逆散入血成分的分析 |
3.3.2 四逆散入血成分随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3.4 讨论 |
3.4.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3.4.2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3.4.3 四逆散入血成分的鉴定 |
3.4.4 四逆散入血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药材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4.2.2 给药方案及肝损伤造模方法 |
4.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
4.2.4 样品的测定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4.3.2 肝匀浆MDA、SOD、GSH-Px水平的测定 |
4.3.3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4.4 讨论 |
4.4.1 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
4.4.2 肝损伤检测指标和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4.3 四逆散预防模型大鼠肝损伤的机理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四逆散抗肝损伤谱效关系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1.1 数据的选取 |
5.1.2 相关分析 |
5.1.3 回归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相关分析结果 |
5.2.2 回归分析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四逆散抗肝损伤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仪器与试剂 |
6.1.2 药材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动物 |
6.2.2 灌胃剂的配制 |
6.2.3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与处理 |
6.2.4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6.2.5 溶液的制备 |
6.2.6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6.2.7 方法学验证 |
6.2.8 血浆样品的测定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6.3 实验结果 |
6.3.1 灌胃给予单体、药材和全方后四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 |
6.3.2 灌胃给予单体、药材和全方后四个有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数据 |
6.4 讨论 |
6.4.1 质谱条件的选择 |
6.4.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6.4.3 内标的选择 |
6.4.4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6.4.5 灌胃给予单体、药材和全方后四个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比较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吸收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平台及软件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山奈酚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四妙勇安汤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节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四妙勇安汤活性成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苓桂术甘汤中化学成分的鉴定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苓桂术甘汤对正常小鼠作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苓桂术甘汤对心衰小鼠治疗作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苓桂术甘汤对心衰小鼠治疗作用的脂质组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沉积物的HPLC-MS化学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沉积物样品制备 |
结果 |
1方法学考察 |
1.1精密度实验 |
1.2重复性实验 |
1.3稳定性实验 |
2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 |
3样品的成分定性分析对比 |
讨论 |
四、甘草中成分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D]. 赵宁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白虎汤煎煮技术规范研究[D]. 李春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探讨[J]. 宗阳,陈婷,董宏利,居文政. 中草药, 2019(20)
- [4]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甘草中AChE抑制成分的虚拟筛选[J]. 刘广欣,赵泽丰,解景,桑杰,梁业飞,钱明成,李翠芹.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0)
- [5]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D]. 朱雅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四逆散抗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与配伍机理研究[D]. 温静.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7]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附子炮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J]. 越皓,皮子凤,赵宇峰,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分析化学, 2007(07)
-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10]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沉积物的HPLC-MS化学组成分析[J]. 章津铭,李玲,高飞,李莹,何瑶,傅超美. 药学学报,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