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业界限,实行集团化管理——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如何创建和发展的

打破行业界限,实行集团化管理——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如何创建和发展的

一、打破行业界限 实行集团化经营——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怎样创建和发展的(论文文献综述)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1](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研究指明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张艳[2](2011)在《天津市水产集团渔业发展战略及执行研究》文中提出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渔业既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优质水产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促进渔民增收。天津市水产集团作为国家和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远洋渔业、加工渔业,开展对天津市水产集团渔业发展战略及执行研究,对配合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改善渔业开发环境、加强行业自身管理、配合调整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企业发展战略要从总体上决定企业整体沿着社会价值观方向在各个领域采取积极适应性行为而进步的全面、长远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其核心是企业整体的进步和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发展战略离不开执行战略,执行战略是企业战略得以执行的保障。本文采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在广泛调查和研究国内外和天津市水产及渔业发展情况和水产集团公司实际情况的工作基础上,理论与实际结合,应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天津市水产集团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讨目前水产集团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PEST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方法,提出公司发展战略及执行战略。

李明踊[3](2011)在《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研究 ——以泸州竹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对于处理好林业内部细分产业之间、林业与农业之间以及林业与浆纸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兼顾好林纸一体化项目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促进和制约关系,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确定林纸一体化项目的适度规模、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提升项目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森林经理学基本原理及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与资源管理方法,在研究现有林纸一体化及规模经济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归纳、定性分析、计量分析、MFA和CSA模型创建、实证分析等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对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开展研究。论文分为七个部分,首先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作了叙述。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阐述林纸一体化和规模经济理论,重点分析了纸业原料路线的演变、林纸一体化内涵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论述了规模经济的内涵、作用、新特征、理论基础及形成机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规模经济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关于规模经济的主要理论成就。笔者对理论研究进展提出了自已的观点。第三部分对林纸一体化国内外现状开展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造纸工业的作用、特点、林纸一体化的优点以及国际和国内林纸一体化现状;指出了实施林纸一体化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在项目规模经济方面存在的误区。第四部分采用MFA(Multi-factors analysis)和CSA(Cost structure analysis)分析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各种影响因素的定性或定量关系,深入分析了林纸一体化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对林纸一体化项目产生制约和促进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研究分析了林纸一体化项目木材原料的定价方法及其对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建立了项目适度经济规模的计量模型,对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开展了比较透彻的分析论证。平均成本ACp=[(C1+C2+C3+C4)/Qw+Lp1*(β1+α1Q)]*(1+θ)*4+Lp2*(β2+α2Q) +Ω+0.7*[Pe+Lp3*(β3+α3Q)]+0.4*[Pc+Lp4*(p4+α4Q)]+λQγ+φ其中λ>0,γ<0 (4-27)ACp’=Lp1*α1*(1+θ)*4+Lp2*α2+0.7*Lp3*α3+0.4*Lp4*α4+λγQγ-1(4-28)ACp"=λγ(γ-1)Qγ-2>0 (4-29)平均成本最小时的产量Q*=[-(Lp1*α1*[(1+θ)*4+Lp2*α2+0.7*Lp3*α3+ 0.4*Lp4*α4)/(λγ)]1/(γ-1)是单调递减的幂函数,当主要物资的运输费用率Lp1、Lp2、Lp3、Lp4上升时,林纸一体化项目最低成本产量值变小。项目利润π=P*Q-[(C1+C2+C3+C4)/Qw+Lp1*(β1+α1Q)]*4*Q- Lp2*(β2+α2Q)*Q-Ω*Q-0.7*[Pe+Lp3*(β3+α3Q)]*Q-0.4*[Pc+Lp4*(β4+α4Q)]*Q-ρQμ-φ*Q,其中ρ>0,μ>1 (4—35)π’=P-4*(C1+C2+C3+C4)/Qw-4*Lp1*β1-8*α1Q-Lp2*β2-2*Lp2*α2*木Q-Ω-0.7*(Pe+ Lp3*β3)-2*0.7*Lp3*α3Q-0.4*(Pc+Lp4*β4)-2*0.4*Lp4*α4Q-ρμQμ-1-φ(4-36)π"=-8*α1-2*Lp2*α2-2*0.7*Lp3*α3-2*0.4*Lp4*α4-ρμ(μ-1)Qμ-2<0,林纸一体化项目总利润存在极大值。第五部分案例研究,通过四川泸州竹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验证了项目规模经济计量模型,证实了本文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效果。第六部分研究了加快实现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性的策略和措施;提出了实现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特性的八项建议意见。第七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提出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应用建议,对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孔寅[4](2010)在《基于组织架构的国有煤炭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国有煤炭产业整合重组的政策背景出发,通过论述煤炭企业重组现状,揭示我国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管理控制问题。通过引入组织架构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提出建立以组织架构为基础面向企业战略目标的的管理控制体系,其中包括授权机制即组织结构设计、公司治理、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基本的要素机制,以及管理控制的保障体系即企业道德文化机制。为了确定管理控制要素机制对管理控制对象的影响程度,本文应用实证分析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自变量即管理控制要素和因变量即管理者行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揭示了对于管理者来讲,最重要的管理控制要素是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炭企业重组的现状和实际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组织架构的管理控制体系,并分别对组织结构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绩效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给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本文最后将正在筹建的山东煤炭大集团作为应用案例,通过分析其组建背景和企业现状,对未来将要成立的集团管理控制提出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管理控制体系和方案。

王云龙[5](2010)在《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产业是现代区域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产业地位被誉为“龙头行业”、“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其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对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效应以及高就业率等特点,都已被实践证明,并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所认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省、市、区发展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省域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得到提升,在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中,全国已有24个省、市、区将旅游业确立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在发展政策的支持下,省域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因此进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本文做了富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内容包括八个部分:进行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导论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的理论基础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的模型设计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设计;对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估的实证研究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对策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一、研究的视角上,本文系统分析的角度不是按照常规,把“区域旅游业”与“环境”独立分开来分析,而是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彼此难以分割,强调协调作用。二、研究模型上,本文基于产业成长与发展的互动机制,结合竞争力因果关系(“竞争力的实现”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和竞争力多维度表现,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3+2”多维度评估模型。三、实证成果上,以中国31个省域旅游业为样本,对其多维度的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动态的实证测评和(安徽、西藏、海南等)个案分析。并通过统计描述、横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将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结构划分为强势区域、弱势区域和特例区域,并甄别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差异。四、研究着落点上,根据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差异,对弱势、强势和特例三类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别进行“病理诊断”,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类区域的竞争力提升策略,并提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机制创新模式——“区域竞争与合作双轮驱动:从对抗的竞争到合作的竞争”和“企业竞争的新发展:基于旅游业产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竞争”

段志霞[6](2008)在《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海洋资源性资产属于国有资源性资产,其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然而,由于国民环保意识淡薄、国有资源产权虚置、海洋灾害频发等,造成了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流失,即海洋资源的所有者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收益权未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其一部分或全部应收的海洋资源性资产收益被其他单位或个人所取得。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最终导致资源所有者所有权的损害和资源的低效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严重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分必要。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微观体系(海洋企业)、海洋中观体系(海洋产业)和宏观体系(政府)的管理创新。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提升海洋经济效益、保护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和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但能有效遏制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流失,而且能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对我国实现“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是以目前我国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为切入点,以切实提升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价值,遏制国有资源资产流失为主线,引入海洋资源价值核算和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等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基于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本—效益”模型和资源最优配置模型,从海洋微观(企业)、海洋中观(产业)和宏观(政府)三个层次提出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创新体系,最后结合我国实际给出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除前言外,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资源价值理论和国有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理论。第二章,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现状与成因。该部分内容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现状、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海洋资源性资产及其价值。包括海洋资源的内涵、特性及分类,海洋资源性资产的界定与特征,海洋资源的价值构成和价值流,海洋资源价值的核算。第四章,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机理。该部分内容包括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特点、流失渠道和流失类型。第五章,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该章在介绍国民经济和绿色国民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绿色GDP的影响。第六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方法与模型。该章是论文的重点,探讨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内容(包括内涵、特征和标准),阐述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本效益调整方法并构建了模型,同时还分析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方法及其模型。第七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的管理创新体系:海洋微观(企业)创新体系(海洋企业作业标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海洋中观(产业)创新体系(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创新、流通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和海洋宏观(政府)创新体系(法律保障、政策保障、体制保障、金融保障和风险保障)。第八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包括三方面的策略:提升海洋经济效益、保护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和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第九章,案例: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策略问题研究。就青岛市海洋产业状况和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现状,结合文中的理论,分析了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

范中启[7](2006)在《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国际间的产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也取得相应的发展和提升。其中,对于各国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尤其引人瞩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他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我国煤炭产业实际情况,对于影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的能源基础性行业,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能源体系支撑作用。而对于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还没有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充分的扩展,特别是对于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系统建立和相应的数量模型的研究还很欠缺。煤炭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固有属性,从使用资源的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有资源专有性,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缺乏集约性,从产业链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有广泛的波及特性,从煤炭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性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具有周期性。 本文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比和分析我国煤炭产业与国外其他主要产煤国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借鉴波特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结合煤炭产业的特点,在对煤炭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煤炭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SCEC模型。对于SCEC模型,本文在第三章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和论述,同时,笔者运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一手资料,对于评价模型的科学性、系统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参见附录3)。 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SCEC模型的建立,对于分析和评价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理论工具。本文首次引入未确知聚类的数理方法,依据SCEC模型,收集各主要产煤国家相关数据,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对于我国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益结论。进而,

李长生[8](2006)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以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由于资源禀赋,黑龙江省能源的问题更直接的表现为煤炭问题,其实质是煤炭产业以何种模式发展的问题。在石油产业、电力产业逐步呈现寡头竞争态势的今天,煤炭产业的发展更为值得关注,市场与政府、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投资的方式与规模等涉及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取向与定位的问题,都已成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讨论的焦点。本论文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系统分析了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技术模式、资本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全文共有七章,按照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现实环境与基本原理部分、理论与实证分析部分、政策建议部分。首先,本文分析论证了煤炭产业的现实环境与基本原理,是全文的基础和依托。在阐明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基本方法、总体框架和主要创新之处。通过概述前人有关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进而对国内外煤炭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趋势进行客观描述。通过对煤炭产业相关概念界定,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煤炭产业与发展循环经济关系的分析,明确煤炭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性。在客观分析国内外煤炭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煤炭产业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和相关重点行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其中包括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时期煤炭市场需求预测和煤炭生产与需求弹性的计算分析,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进行了铺垫。其次,本文重点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是全文的核心与支撑。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就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现状和问题、市场行为特点等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黑龙江省三个时期投入产出表数据的计算整理,明确了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形式与特点,提出横向与纵向产业链联结方式,并且对不同联结形式进行了比较。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龙煤集团)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模式选择评价模型。通过总结国内外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发展的现状、差距和问题,提出了煤炭开发利用的目标和创新途径,并结合实际,提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技术模式。应用资本运营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煤炭产业发展资本运营的实践经验,分别对全国和黑龙江省重点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特别是上市融资情况进行了阐述,给出了龙煤集团资本运营的主要模式。最后,第三部分的煤炭产业政策研究是第二部分的研究结论能否付诸实践所在。在对美国和俄罗斯煤炭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及相关立法建议,对黑龙江省制定煤炭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松亭[9](2006)在《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种子生产与供应系统。但是,中国种子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种子市场管理严重失控。海外公司抢占国内市场,中国种子行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水平,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本项研究借鉴企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经济学企业竞争力理论构建中国种子企业提高竞争力水平成为本研究的在理论上探索的问题。研究方法采用了系统分析、比较优势分析,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际应用。本项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一是在竞争力理论分析基础上对种子企业竞争力发展理论进行了探索。 第一、从产权制度和企业经济学角度阐明中国种子企业的内部、外部经济学特征,该特性是中国种子企业发生,成长的原动力。 第二、从经典企业竞争力理论角度阐明中国种子企业党争力源泉,其实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战略、结构、绩效(SSP)理论,技术变迁理论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国种子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不断从上述理论中汲取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之精华。 第三、运用上述理论,构建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构建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四个种子部门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100家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50%的中国水稻种子企业具竞争力。通过对100家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40%的中国玉米种子企业具竞争力。通过对100家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42%的中国小麦种子企业具竞争力。通过对100家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41%的中国棉花种子企业具竞争力。取得了重要的分析结果。 三是提出了中国种子企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的政策建议。 改革种子企业管理体制;深化国有种子企业体制改革;修改不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公共财政对种子企业的支持政策;深化种子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要逐步形成不断提高支持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

孙养学[10](2006)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文中提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特质的现代生物物质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高级能动关系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正在被应用于更多的产业领域。但是作为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产品生产和营销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AHTE)却未得到充分扩张和快速成长。因此,如何实现AHTE持续成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AHTE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论文以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为技术路线,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通过对AHTE生成背景、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揭示其生命周期特征;抓住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分析影响其成长因素,探讨成长培育的着力点,构建科学的成长模型,并通过杨凌AHTE样本资料进行成长性度量,提出了AHTE成长的战略对策。论文由八章构成,摘要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从农业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农业发展呼唤AHTE和农业科技企业家追求成长的大背景下,论证了AHTE成长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和AHTE成长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AHTE成长的立论之基。即生命论、资源论和方式论。生命是成长的支点,没有生命就无从成长。AHTE的生命性表现在技术、产品和生产系统的生命性,从生命遗传、延续和成长的本质上看,其成长的生命基因就是难以模仿的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资源是成长的动力,没有资源就缺失了成长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冗余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资源聚集、配置和利用是企业资源成长的三个关键环节;方式是成长的路径,方式不当便找不到成长的通道。AHTE的成长方式表现出三种成长形态和五种成长路经。通过“三论”阐明了AHTE成长的规律性。第三章AHTE生成与现状剖析。本章着重探讨AHTE的六大特点、生成的四大类型和五大技术分类,并通过袁隆高科、锦绣大地、大连韩伟三个典型案例论述了AHTE生成过程和技术基础。通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国内有关企业调研,提出了AHTE存在主要问题是企业成长不足。第四章影响AHTE成长的主要因素。本章深入分析了影响AHTE成长的五大因素。技术是AHTE成长的第一影响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长曲线。环境与AHTE成长具有高度相关性,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更表现为外部环境因素通过企业自身组织机制的传导,转变为企业内部成长的动力或阻力。资本与

二、打破行业界限 实行集团化经营——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怎样创建和发展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破行业界限 实行集团化经营——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怎样创建和发展的(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2)天津市水产集团渔业发展战略及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
        1.5.1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3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历史
        2.2.1 上世纪初-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早期战略理论阶段
        2.2.2 上世纪60-80年代:经典战略理论阶段
        2.2.3 上世纪80-90年代早期: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2.4 上世纪90年代至今:超越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3 企业战略的制定原则
第三章 国内外渔业发展状况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科技环境
    3.2 渔业环境分析
        3.2.1 国外渔业发展状况
        3.2.2 国内渔业发展状况
        3.2.3 天津渔业发展状况
第四章 水产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4.1 国内同行业水产集团发展现状
    4.2 天津市水产集团主要出口国日本的市场分析
第五章 天津市水产集团发展状况分析
    5.1 SWOT分析
    5.2 天津市水产集团SWOT分析
第六章 天津市水产集团的发展战略
    6.1 天津市水产集团应对战略
    6.2 天津市水产集团的发展战略确立
        6.2.1 经营战略的确立
        6.2.2 竞争战略的确立
第七章 天津市水产集团执行战略
    7.1 天津市水产集团执行战略
    7.2 天津市水产集团战略执行的其他不可忽略因素
        7.2.1 天时因素
        7.2.2 地理因素
        7.2.3 人和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研究 ——以泸州竹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林纸一体化及规模经济理论研究
    2.1 林纸一体化理论研究
        2.1.1 纸业原料路线演变与林纸一体化
        2.1.2 林纸一体化内涵
        2.1.3 林纸一体化研究动态
    2.2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
        2.2.1 规模经济的内涵、作用及新特征
        2.2.2 规模经济理论基础
        2.2.3 规模经济研究动态
    2.3 对研究成果的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造纸工业的作用与特点
    3.1 造纸工业的作用
    3.2 造纸工业的特点
    3.3 林纸一体化的优点
    3.4 国外林纸产业发展情况
        3.4.1 全球纸业总体情况
        3.4.2 全球大型纸业公司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概况
    3.5 中国制浆造纸产业现状
        3.5.1 纸张消费的巨大需求与木材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和压力
        3.5.2 中国各地区林纸一体化项目情况
        3.5.3 林纸一体化项目典型经验
        3.5.4 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化经营的困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模型
    4.1 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Multi-factors analysis-MFA)
        4.1.1 林业分类经营与林纸一体化项目林地资源量
        4.1.2 纸浆林地的价格
        4.1.3 自然气候
        4.1.4 水资源量,环境容量
        4.1.5 物流配套条件
        4.1.6 设备制造成本
        4.1.7 能源,主要化工辅料的来源
        4.1.8 林纸一体化规模化与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2 林纸一体化项目林基地木材定价问题对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
        4.2.1 木材全部自产自用时木材转移定价以及对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
        4.2.2 可以在市场部分买卖木材时,木材定价方法及对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
        4.2.3 企业是当地木材的唯一或主要供应商时,木材定价方法及对项目规模经济的影响
    4.3 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成本结构分析(Cost structure analysis-CSA)及规模经济优化模型研究
        4.3.1 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成本结构分析
        4.3.2 各种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3 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成本利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实例研究
    5.1 泸州竹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概况
    5.2 影响规模经济性的诸因素分析(MFA)
        5.2.1 林纸一体化研究区的林地资源分析
        5.2.2 区位,自然气候,土壤
        5.2.3 水资源量,环境容量
        5.2.4 市场需求及物流配套条件
        5.2.5 设备制造成本及投资金额
        5.2.6 能源,主要化工辅料的来源
        5.2.7 实现规模化经营与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3 泸州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成本结构(CSA)及项目规模经济优化分析
        5.3.1 项目产品的成本结构
        5.3.2 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分析
        5.3.3 项目规模对产品成本和项目利润的计量分析
    5.4 规模优化分析及项目经济规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现林纸一体化规模经济的措施建议
    6.1 国家发展战略
    6.2 区域统筹规划,引导企业和林农的造林积极性
    6.3 推行循环经济,加大废纸回收力度
    6.4 加强环境保护
    6.5 培育纸业集团
    6.6 林业科技开发
    6.7 林业产业政策及林业税负问题
    6.8 整合装备制造能力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4)基于组织架构的国有煤炭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现状
        1.1.1 问题提出
        1.1.2 问题现状
        1.1.3 研究重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管理控制理论
        1.2.2 内部管理控制理论
        1.2.3 集团管理控制理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组织架构的管理控制体系
    2.1 组织架构理论综述
        2.1.1 组织架构的概念和内涵
        2.1.2 组织架构四要素
    2.2 基于组织架构的管理控制体系
        2.2.1 组织架构、战略与管理控制三者的关系
        2.2.2 管理控制体系构建
        2.2.3 管理控制环境
    2.3 本章小结
3 管理控制与管理者行为
    3.1 管理控制与管理者行为
        3.1.1 管理者行为与管理控制的关系
        3.1.2 管理者行为现状
    3.2 管理者行为分类
        3.2.1 不道德行为
        3.2.2 呼吁行为
        3.2.3 退出行为
    3.3 管理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3.1 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3.3.2 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管理者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4.1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4.1.1 自变量
        4.1.2 因变量
        4.1.3 基本假设
        4.1.4 研究设计
    4.2 问卷测试结果
        4.2.1 人口变量统计描述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回归分析
        4.2.4 独立样本的T检验
    4.3 研究结论
        4.3.1 组织结构设计
        4.3.2 完善治理结构
        4.3.3 绩效考核体系
        4.3.4 激励约束机制
        4.3.5 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4.3.6 内部制度建设
    4.4 本章小结
5 国有煤炭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研究
    5.1 煤炭企业集团背景及现状
        5.1.1 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概况
        5.1.2 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模式
        5.1.3 煤炭企业集团组建现状
    5.2 煤炭企业战略目标
        5.2.1 煤炭企业战略规划现状
        5.2.2 煤炭企业战略管控重点
        5.2.3 煤炭企业战略对管理控制的影响
    5.3 煤炭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5.3.1 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现状
        5.3.2 煤炭企业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5.3.3 煤炭企业组织结构问卷分析
        5.3.4 煤炭企业组织整合方式
    5.4 煤炭企业公司治理
        5.4.1 煤炭企业公司治理调查
        5.4.2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5.4.3 煤炭企业治理机制研究
    5.5 绩效评价
        5.5.1 煤炭企业评价体系现状
        5.5.2 企业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5.5.3 常用的指标评价方法比较
        5.5.4 常用的考核办法
        5.5.5 煤炭企业考核指标及权重确定
        5.5.6 绩效考核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6 激励与约束
        5.6.1 煤炭企业激励机制现状
        5.6.2 煤炭企业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5.7 企业文化
        5.7.1 煤炭企业文化现状
        5.7.2 煤炭企业文化体系特点
    5.8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案例背景
        6.1.1 山东省组建煤炭大集团的背景
        6.1.2 山东省组建煤炭大集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2 案例管理控制模式探讨
        6.2.1 总体思路及战略规划
        6.2.2 集团组织结构设计
        6.2.3 集团治理结构设计
        6.2.4 集团绩效考核体系
        6.2.5 集团激励机制设计
        6.2.6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要点
    6.3 案例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社会背景
    二、选题理论背景
    三、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研究范式的创新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
    三、产业组织理论
    四、产业结构理论
    五、产业生态学理论
    六、旅游学理论
第三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三、业态组织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四、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五、政府干预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模型设计
    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述评
    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模型设计
第五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
    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方法设计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实证一: 基于效能的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2007年)
    实证二: 基于技术效率的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2007年)
    实证三: 基于经济—生态协调度的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2007年)
    实证四: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总体评估(2007年)
    实证五: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七章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弱势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二、强势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三、特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四、创新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
    三、研究的局限
    四、研究的延伸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0.3 研究内容与结构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0.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资源性资产化管理理论
    1.3 资源价值理论
    1.4 国有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理论
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现状与成因
    2.1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界定
    2.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的现状
        2.2.1 海洋生物资源资产流失现状
        2.2.2 海洋矿产资源资产流失现状
        2.2.3 海洋空间资源资产流失现状
    2.3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的成因
    2.4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的影响因素
    2.5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
3 海洋资源性资产及其价值
    3.1 海洋资源的内涵、特性与分类
        3.1.1 海洋资源的内涵
        3.1.2 海洋资源的特性
        3.1.3 海洋资源的分类
    3.2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界定与特征
    3.3 海洋资源的价值构成
        3.3.1 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3.3.2 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
        3.3.3 海洋资源的社会价值
    3.4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价值流
        3.4.1 海洋资源价值流内涵
        3.4.2 海洋资源价值流主要阶段
    3.5 海洋资源价值核算
        3.5.1 海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
        3.5.2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
4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机理
    4.1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特点
    4.2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渠道
    4.3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类型
5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
    5.1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5.2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5.3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绿色GDP 的影响
6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方法与模型
    6.1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与标准
        6.1.1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
        6.1.2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特征
        6.1.3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标准
    6.2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本效益模型及调整方法
        6.2.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成本和效益
        6.2.2 海洋资源开发的“成本—效益”模型
        6.2.3 海洋资源开发的成本效益调整方法
    6.3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模型及方法
        6.3.1 海洋资源配置的特点
        6.3.2 海洋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6.3.3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模型
        6.3.4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方法
7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创新体系
    7.1 海洋微观(企业)创新体系
        7.1.1 作业标准创新
        7.1.2 经营模式创新
        7.1.3 生产模式创新
        7.1.4 组织模式创新
        7.1.5 管理制度创新
    7.2 海洋中观(产业)创新体系
        7.2.1 产业结构调整
        7.2.2 市场机制创新
        7.2.3 流通体制创新
        7.2.4 科技体制创新
        7.2.5 服务体系创新
    7.3 海洋宏观(政府)创新体系
        7.3.1 法律保障
        7.3.2 政策保障
        7.3.3 体制保障
        7.3.4 金融保障
        7.3.5 风险保障
8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
    8.1 海洋经济效益的提升
        8.1.1 推进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8.1.2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8.1.3 发展集约型海洋经济
        8.1.4 发展开放型海洋经济
        8.1.5 发展科技型海洋经济
        8.1.6 发展多元型海洋经济
    8.2 保护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
        8.2.1 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并重
        8.2.2 缓解海洋渔业的捕捞压力
        8.2.3 规范海洋资源开发活动
        8.2.4 开展海洋资源人工增值活动
    8.3 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
        8.3.1 优化海洋人文环境
        8.3.2 优化海洋自然环境
        8.3.3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
9 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9.1 青岛市海洋产业概况
    9.2 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现状
    9.3 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
        9.3.1 提升海洋经济效益
        9.3.2 保护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
        9.3.3 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状况
        1.2.1 国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状况
        1.2.2 国内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状况
    1.3 国内外关于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状况
        1.3.1 国外关于煤炭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关于煤炭产业竞争力研究状况
    1.4 研究课题来源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课题来源
        1.4.2 研究定位
        1.4.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煤炭产业竞争力内涵及形成机理研究
    2.1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1.1 煤炭产业的固有属性
        2.1.2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定义
        2.1.3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特征
        2.2.1 煤炭产业内竞争的特点
        2.2.2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特征的经济学分析
    2.3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建立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煤炭产业竞争力系统分析模型的提出
        3.2.1 煤炭产业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模型
        3.2.2 煤炭企业行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模型
        3.2.3 煤炭产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模型
    3.3 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CEC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竞争力
        4.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地位
        4.1.2 我国煤炭产业的法律环境
        4.1.3 我国煤炭产业的政策环境
        4.1.4 我国煤炭相关产业与煤炭产业竞争力
    4.2 我国煤炭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力
        4.2.1 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演进
        4.2.2 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成因
        4.2.3 我国煤炭产业的现有竞争格局
        4.2.4 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竞争特点
    4.3 我国煤炭企业行为与产业竞争力
        4.3.1 我国煤炭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分析
        4.3.2 我国煤炭企业外部管理体制分析
    4.4 煤炭产业竞争力与其它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4.4.1 煤炭产业的比较优势
        4.4.2 煤炭产业的竞争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未确知聚类与主成分的竞争力评价
    5.1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未确知聚类分析
        5.1.1 未确知聚类概念
        5.1.2 未确知均值聚类原理
        5.1.3 均值聚类中启发性知识获取
        5.1.4 基本未确知隶属度
        5.1.5 未确知聚类算法
    5.2 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3 基于未确知聚类的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
    5.4 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的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
        5.4.1 概述
        5.4.2 具体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6.1 提高煤炭产业的地位
    6.2 改善煤炭市场环境,培育寡头垄断的煤炭产业市场组织结构
    6.3 制订、实行公平、科学的税赋政策
    6.4 建立科学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煤炭交易体系
    6.5 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6.6 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营造行业监控的法律机制
    6.7 抓好产业技术创新
    6.8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塑造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6.9 神华集团竞争力实证研究
    6.10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煤炭产业竞争力调查问卷
附录2:煤炭产业竞争力调查问卷二
附录3:煤炭产业竞争力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煤炭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煤炭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煤炭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内容结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产业关联理论
    2.3 产业发展理论
    2.4 资本运营理论
    2.5 创新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炭产业性质、结构优化及前景分析
    3.1 煤炭产业性质分析
        3.1.1 煤炭产业概述
        3.1.2 煤炭产业性质
    3.2 煤炭产业地位分析
        3.2.1 煤炭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分析
        3.2.2 煤炭产业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分析
    3.3 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3.1 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3.3.2 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条件
        3.3.3 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3.4 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模式整体构想
        3.4.1 国内外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3.4.2 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影响要素分析
        3.4.3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的市场需求预测
        3.4.4 煤炭产业发展前景的综合分析
        3.4.5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的整体构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组织模式
    4.1 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分析
        4.1.1 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2 煤炭产业链的组织联结模式研究
        4.2.1 煤炭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4.2.2 煤炭产业链的横向延伸
        4.2.3 煤炭产业波及效果关系分析
        4.2.4 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方向选择
    4.3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模式研究
        4.3.1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形式选择原则
        4.3.2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模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技术模式
    5.1 煤炭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5.1.1 发达国家煤炭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5.1.2 国内煤炭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5.1.3 我国煤炭产业技术与国外主要差距及存在的问题
    5.2 煤炭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及目标
        5.2.1 世界煤炭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5.2.2 我国煤炭产业技术发展目标
    5.3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技术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5.3.1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技术存在问题
        5.3.2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5.4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技术模式的选择
        5.4.1 构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技术模式体系
        5.4.2 明确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技术模式重点
        5.4.3 建立健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技术模式保障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资本运营模式
    6.1 资本运营的涵义
        6.1.1 资本运营概念的定义
        6.1.2 对资本运营的理解
    6.2 国内外煤炭企业上市现状分析
        6.2.1 国外煤炭企业上市分析
        6.2.2 我国煤炭企业的上市现状分析
        6.2.3 黑龙江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现状
    6.3 黑龙江省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方式选择
        6.3.1 重组改制与股票发行上市,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6.3.2 实行公司并购,优化资源配置
        6.3.3 买壳上市
    6.4 龙煤集团资本运营模式实证分析
        6.4.1 龙煤集团重组实践
        6.4.2 龙煤集团股改上市的目的和意义
        6.4.3 龙煤集团股改上市的可行性分析
        6.4.4 龙煤集团股改上市的途径选择
        6.4.5 上市途径的比较分析
        6.4.6 筹集资金的投资方向
        6.4.7 股改上市后发展前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7.1 国外煤炭产业政策借鉴
        7.1.1 美国煤炭产业政策借鉴
        7.1.2 俄罗斯煤炭产业政策借鉴
    7.2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现状
    7.3 推进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3.1 完善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
        7.3.2 制定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7.3.3 加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1 农业的竞争首先是良种的竞争
        1.2.2 加快建设先进的中国种子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1.2.3 是入世后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关于种子企业技术的主要结论
        1.3.2 关于种子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结论
        1.3.3 关于植物品种保护的主要结论
    1.4 国内有关种子企业问题的文献分析
        1.4.1 育、繁、推、销一体的种子企业集团化战略。
        1.4.2 育种高科技化战略
        1.4.3 品种研发商品化战略:
        1.4.4 经营网络化战略
        1.4.5 经营国际化战略
        1.4.6 关键种子企业技术的主要结论
        1.4.7 关于种子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结论
    1.5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行业发展动力理论
        1.5.2 行业集中度对种子供给和种子企业竞争状况影响的研究
        1.5.3 非市场壁垒理论
        1.5.4 一体化经营理论
        1.5.5 集团化经营理论
        1.5.6 品种产权制度对种子供给和竞争状况影响的研究集团化经营
        1.5.7 竞争优势理论
        1.5.8 技术创新理论
    1.6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6.1 思路
        1.6.2 结构安排
        1.6.3 论文结构
    1.7 研究方法
        1.7.1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7.2 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1.7.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7.4 综合指数分析方法
        1.7.5 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
    1.8 研究方案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1 研究方案
        1.8.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9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种子企业特征性研究
    2.1 中国种子企业现阶段总体特质
        2.1.1 跨国种子企业公司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2.1.2 国有种子公司体制改革步履艰难
        2.1.3 育种科研体制改革缓慢,衰减了种子产业发展动力
        2.1.4 民营种子产业方兴未艾
    2.2 中国种子产业的市场特质
        2.2.1 市场结构的二重性
        2.2.2 种子需求的价格弹性低,供给的价格弹性高
        2.2.3 “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
        2.2.4 种子消费行为价格取向
    2.3 中国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特征
        2.3.1 中国种子产业交易费用
        2.3.2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特征分析
        2.3.3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弹性分析
        2.3.4 中国种子产业供给特征分析
        2.3.5 中国种子市场均衡分析
第三章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理论源泉
    3.1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理论源泉
        3.1.1 企业竞争力的提出
        3.1.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3.1.3 企业竞争力理论
    3.2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理论形成
        3.2.1 比较优势
        3.2.2 战略、结构、绩效(SSP)理论
        3.2.3 技术变迁利制度演化理论
第四章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理论应用
第五章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5.1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5.1.1 综合评价方法
        5.1.2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水平
        5.1.3 多变量综合的主成分旋转法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5.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3 评价指标体系
        5.2.4 指标体系的内涵
    5.3 数据获得及处理
第六章 中国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6.1 中国水稻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及产业化现状
        6.1.1 中国水稻生产
        6.1.2 中国水稻消费
        6.1.3 我国水稻生产增长的动力
    6.2 我国水稻种子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6.2.1 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6.2.2 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主要问题
    6.3 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6.3.1 我国水稻种子经营状况
        6.3.2 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
        6.3.3 指标体系内涵
        6.3.4 数据处理
    6.4 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6.5 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6.5.1 竞争力水平判断标准
        6.5.2 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6.6 促进我国水稻种子产业化推进战略
        6.6.1 革故鼎新,加快育、繁、推、销一体化
        6.6.2 优质精品,创立杂交水稻种子名牌
        6.6.3 严格管理,规范杂交水稻种子市场
        6.6.4 外向发展,拓宽杂交水稻种子国际市场
第七章 中国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7.1 中国玉米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及产业化现状
        7.1.1 中国玉米生产
        7.1.2 玉米需求分析
        7.1.3 影响玉米生产的环境因素
        7.1.4 玉米育种研究的技术创新方向
        7.1.5 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7.1.6 商业育种与体制改革
        7.1.7 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7.2 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7.2.1 我国玉米种子经营总体状况分析
        7.2.2 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
        7.2.3 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7.3 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7.3.1 竞争力水平判断标准
        7.3.2 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7.4 促进我国玉米种子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7.4.1 政府引导,规范企业行为
        7.4.2 保护知识产权
        7.4.3 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
        7.4.4 设立种子风险基金
第八章 中国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8.1 中国小麦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及产业化现状
        8.1.1 小麦生产现状
        8.1.2 我国小麦生产的优势
        8.1.3 我国小麦生产主要问题
    8.2 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8.3 中国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8.3.1 我国小麦种子经营状况
        8.3.2 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8.3.3 数据处理
        8.3.4 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8.4 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8.4.1 竞争力水平判断标准
        8.4.2 小麦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8.5 促进我国小麦种子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8.5.1 基础工程对策
        8.5.2 科技制高点或品牌对策
        8.5.3 规模效益对策
        8.5.4 优化布局,合理规划,提高我国优质小麦比重
        8.5.5 加快品种引进、改良、筛选和扩繁,打好优质小麦生产基础
        8.5.6 加强保优节本高效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确保商品小麦质量稳定
        8.5.7 加强组织服务,扩大产销衔接,推进产业化经营
        8.5.8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及中试中心建设,加大优质商品基地建设力度
        8.5.9 加强内外检疫及病虫害预防,确保小麦和粮食生产安全
第九章 中国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9.1 中国小麦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及产业化现状
        9.1.1 中国棉花生产
        9.1.2 中国棉花种植制度与技术
    9.2 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9.2.1 我国棉花种子行业存在的问题
        9.2.2 棉花种子企业经营问题
    9.3 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9.3.1 我国棉花种子经营状况
        9.3.2 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
        9.3.3 指标体系内涵
        9.3.4 数据处理
        9.3.5 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9.4 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9.4.1 竞争力水平判断标准
        9.4.2 棉花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9.5 促进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9.5.1 更新观念,加强联合
        9.5.2 支持科技创新,加强产权保护
        9.5.3 增强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9.5.4 理顺品种管理制度,促进公平竞争
第十章 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10.1 种子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0.2 深化国有种子企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案例分析
    11.1 登海种业
        11.1.1 创业
        11.1.2 产业发展
        11.1.3 企业管理
        11.1.4 经营理念
        11.1.5 公司业绩
    11.2 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1 企业成长理论
        1.3.1.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1 企业成长理论
        1.3.2.2 高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1.3.2.3 AHTE 成长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思路的内在逻辑
        1.4.3 研究框架
        1.4.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立论之基
    2.1 AHTE 成长生命论
        2.1.1 AHTE 的生命性
        2.1.2 AHTE 成长的生命特征
        2.1.3 AHTE 成长的生命基因
    2.2 AHTE 成长资源论
        2.2.1 资源与AHTE 经营资源
        2.2.2 经营资源对AHTE 的作用
        2.2.3 AHTE 成长的资源效果
    2.3 AHTE 成长方式论
        2.3.1 AHTE 的成长形态
        2.3.2 AHTE 成长方式
        2.3.3 AHTE 成长路径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生成与现状剖析
    3.1 AHTE 的生成
        3.1.1 AHTE 的生成基础
        3.1.2 AHTE 的特性
        3.1.3 当今AHTE 生成的类型
        3.1.4 AHTE 技术类型
    3.2 AHTE 生成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袁隆高科:30 年农业科研的历史积淀
        【案例二】锦绣大地:用高科技舞起农业龙头
        【案例三】大连韩伟:打造中国高科技绿色产业航母
    3.3 AHTE 发展现状
        3.3.1 全国AHTE 简况
        3.3.2 杨凌AHTE 的现状
    3.4 AHTE 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4.1 技术与AHTE 成长
        4.1.1 AHTE 成长的技术动因
        4.1.2 AHTE 成长的技术“瓶颈”
    4.2 环境与AHTE 成长
        4.2.1 AHTE 成长的环境支持
        4.2.2 影响AHTE 成长环境体系
    4.3 资本与AHTE 成长
        4.3.1 AHTE 成长的资本力量
        4.3.2 AHTE 成长的资本约束
    4.4 市场与 AHTE 成长
        4.4.1 AHTE 成长的市场拉力
        4.4.2 AHTE 成长的市场障碍
    4.5 管理与 AHTE 成长
        4.5.1 AHTE 成长的管理创新
        4.5.2 AHTE 成长的管理难点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解悟
    5.1 AHTE 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和特点
        5.1.1 创业期
        5.1.2 成长期
        5.1.3 成熟期
        5.1.4 衰老期
    5.2 AHTE 生命周期曲线及其关键点
        5.2.1 AHTE 与一般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比较
        5.2.2 AHTE 生命周期曲线的转折与陷阱
    5.3 AHTE 生命周期的危机和蜕变
        【案例一】秦丰农业危机重组
        【案例二】丰乐种业蜕变重生
    5.4 AHTE 生命周期的管理变革
        5.4.1 决定AHTE 生命周期的因素
        5.4.2 成长管理是生命周期延续的核心
        5.4.3 AHTE 生命周期延展的“五部曲”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着力点培育
    6.1 打破惯例:营造AHTE 成长点
        6.1.1 AHTE 的成长点的涵义和价值
        6.1.2 AHTE 成长点的寻找
        6.1.3 AHTE 成长点的培育
    6.2 塑造企业家:培育 AHTE 成长核
        6.2.1 AHTE 成长核的构成
        6.2.2 AHTE 成长核的特质——异质型人力资本
        6.2.3 AHTE 成长核的培育
    6.3 整合资源:提升 AHTE 成长力
        6.3.1 企业成长力系结构概念
        6.3.2 AHTE 成长的力系结构
        6.3.3 AHTE 成长力的培育
第七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度量
    7.1 AHTE 成长性度量的理性认识
        7.1.1 单一产品成长率
        7.1.2 多元化成长率
        7.1.3 联合并购成长率
    7.2 AHTE 成长性分析的 GEP 模型
        7.2.1 GEP 模型含义
        7.2.2 AHTE 成长性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7.2.3 AHTE 成长性指标的设计
        7.2.4 AHTE 成长性评价模型
    7.3 杨凌 AHTE 成长现状分析
        7.3.1 杨凌20 家AHTE 筛选与调查
        7.3.2 杨凌20 家 AHTE 总量成长性分析
        7.3.3 杨凌20 家 AHTE 产业成长性分析
    7.4 杨凌20 家AHTE 成长性评价
        7.4.1 指标数据处理程序
        7.4.2 几点说明
        7.4.3 计算结果分析
        7.4.4 杨凌 AHTE 成长性分析启示
第八章 AHTE 的外延成长和政府驱动
    8.1 AHTE 成长的外延战略
        8.1.1 AHTE 国际化成长经营
        8.1.2 AHTE 成长上市运作
        8.1.3 AHTE 成长联盟策略
        8.1.4 AHTE 成长并购策略
    8.2 AHTE 成长的政府驱动战略
        8.2.1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8.2.2 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8.2.3 国家科技计划向AHTE 倾斜
        8.2.4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平台作用
        8.2.5 强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
        8.2.6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打破行业界限 实行集团化经营——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怎样创建和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2]天津市水产集团渔业发展战略及执行研究[D]. 张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3]林纸一体化项目规模经济问题研究 ——以泸州竹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例[D]. 李明踊.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4]基于组织架构的国有煤炭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研究[D]. 孔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01)
  • [5]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比较研究[D]. 王云龙. 复旦大学, 2010(01)
  • [6]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 段志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7]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D]. 范中启.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8]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李长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05)
  • [9]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研究[D]. 曾松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10]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 孙养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打破行业界限,实行集团化管理——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如何创建和发展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