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特点,运用规律,优化复式班数学教学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光莲,余伟民[1](1992)在《我国复式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 80年代以来,我国复式教学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突出表现在:复式教学事业迅速发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复式教学改革更加深入,理论研究有了某些新突破。一、我国复式教学事业的新发展近些年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复式教学呈现出繁荣景象。(一)管理和教学两个领域的研究气氛日益浓厚
郭银光,庞明洪[2](1993)在《掌握特点,运用规律,优化复式班数学教学结构》文中研究说明复式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提高小教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复式教学的研究,优化复式教学课堂结构。所谓优化,就是教师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握复式教学的特点,遵循复式教学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且系统性强的学科,如何运用复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数学教学独特的认知结构,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优化复式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谈几点认识。
杨丽娜[3](2012)在《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及应用研究 ——以山西省L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我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目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一线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质化研究,揭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基本阶段,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发展的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并对本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第二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目前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述,籍此了解和把握相关研究的现状、成果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还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为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研究设计,明确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框架,阐述选用质化研究方法的理由及其具体操作流程,并讨论本研究的信效度以及研究推论问题。第四章围绕本研究的主题,分个案教师简介、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过程及应用现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以及个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等几个部分,逐个分析并讨论山西省L小学六位个案教师的质化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个案教师进行比较研究,以探寻个案教师生成实践性知识的规律。第五章根据质化研究的结果得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大致经历入门——适应——胜任——熟练——专家五个主要阶段。另外,本研究就如何促进L小学被调研教师获得新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提升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李济泉[4](1995)在《优化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的做法和成效》文中研究说明优化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的做法和成效丰镇市教育委员会李济泉我市于1992年秋季正式开始“优化复式课堂结构,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实验。三年来,按照预定的实验方案,有目的、有步骤、有记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实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实验情况介绍如下。一、...
林雪媛[5](2019)在《“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普及应用。为了更加快速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促成教育强国目标的达成,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新要求,要更加坚持深度融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初次将“整合”的概念改为“深度融合”的理念后,信息化2.0时代的研究热门点,就落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探索上。“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创新,以促进教学结构性变革。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对于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所帮助。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智慧课堂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变革,对于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能够很好的解决的。并且,能够提供针对性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以及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等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TPACK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数学教学观作为理论基础,同时梳理清楚“深度融合”的本质内涵,以及智慧课堂在促进“深度融合”中具有的作用;然后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深度融合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前期深度融合需求、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选取初一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智慧课堂课改班作为实验对象,对具体教学过程分别从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巩固三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科学的教学设计,并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把具体的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最后,整理实验结果,得出“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对于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帮助,能够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本研究在“深度融合”理念下,通过探索智慧课堂环境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得到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汪春娜[6](2020)在《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1月18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英语教育应从三年级开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保障了英语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英语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英语教学方法等逐渐优化。时至今日,小学英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但素来被称为“教育神经末梢”的农村教学点,因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落后、教师数量少、师资专业化不够等原因,其英语教育依旧没有完全步入正轨,英语教育比较落后。对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主要存在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农村师资专业化不够、农村学生学习生态不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城镇化的影响,在城市的巨大向心力下,农村大批优秀的人、财、物,涌向城市,使得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被弱化,教育基层管理机制不合理,中心校权责分离,导致教学点生存空间被挤占;教师待遇低,职业倦怠感强,教学点各自为战,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优质生源流失,导致教学点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等。发展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育关键在于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学生回流。针对教学点,如追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着力推动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针对教师,大幅提高教学点教师补助,增加购房优惠政策等。重心下移,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从“送培到县”,逐步到“送培到点”。针对学生,找准方法,优化英语能力结构,家校合作,转变家长教育理念,高校帮扶,稳健提升教育质量。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写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第四部分做了问题思考,剖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策略。
崔同沛[7](1987)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报告》文中指出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诸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形式,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具体表现。所谓改革课堂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最近几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造就“三个面向”所需要的建设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由点到面、有计划地逐步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余小红[8](2018)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能够同时承担语文、数学及其它部分科目教学的“双科多能”的教师。一般来说,这类教师最适于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近些年来,农村小学教师“表面超编、实际缺岗”、教学任务繁重却又难以胜任多科教学的问题渐趋严重。对此,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尝试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鉴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这一事实,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这为各地政府落实相关政策以及完善培养制度提出了要求,促使更多的地方院校参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然而,面临的困境、质疑的声音以及相关模糊认识等也同时存在。本文试图探明:全科教师的确切内涵是什么?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意义何在、有无依据、是否可行?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目标如何定位、路径如何选择、课程如何确立与实施?基于学术文献、调研报告以及政策文本的系统梳理,本文探究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价值、学理依据及现实可能性。再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浙江省试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A、B、C三所地方院校,这些院校的教师、全科师范生、已毕业上岗的全科教师,以及部分县市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农村小学教师等五类人群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编制访谈提纲,进行现场访谈录音,然后再翻录成文本以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针对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严峻现象,确实需要尽快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素养适合的教师,而全科教师是目前的最佳选择,这是本研究的价值论依据;鉴于学科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趋势,探索知识整合型课程以弥补分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并适应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素养需求,这是本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也能获得课程理论的支撑。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的研究发现,认识上有误区、目标上较单一、课程欠完备和政策上也不给力。本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以服务农村小学为目标、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和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确立和探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在其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实施上,课程结构要指向全科,课程内容要走向整合,实施过程应坚持“教学做合一”,课程评价应关注全科师范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最后基于反思的政策思考,国家政策要从硬性指标转为柔性调控、地方政府为制度创新保留空间以及地方院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论文还对职前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进行了理性反思,目前全科教师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且面临诸多挑战。如国家层面对全科教师的政策保障尚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与全科教师相关的后续制度还很不完善,全科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等等。展望未来,我们应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要凝练更优的课程整合经验丰富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从可持续的意义上要更加关注全科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李如密[9](2005)在《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文中研究说明教学美作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已经走进教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这个领域既生气勃勃、富蕴魅力,同时也异常复杂、充满挑战。优秀教师们大量成功的教学美的创造实践,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靓丽风景,并为教学美的深入研究与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所谓教学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教学美是一种综合美,它实现了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学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教学美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愉悦性、教育性和自由性等特点。教学美可相对区分为作为手段的教学美、作为目的的教学美和作为境界的教学美等三个层次。 教学美的存在形态是丰富多彩的。首先是教学系统要素美,包括教师美、学生美、教学内容美、教学目标美、教学方法手段美和教学环境美等;其次是教学运行过程美,包括教学结构美、教学组织美、教学交流美和教学机智美等;再次是教学美的形式美,包括和谐、奇异、简单、节奏、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再其次是教学风格美。教学美的这些存在形态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的是局部的,有的是整体的。 教学美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一,教学美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它对学生的智能发展、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个性优化、生命质量观等均能产生深刻影响。其二,教学美对教师而言,可以提升其职业体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在创造中获得幸福感受。其三,对学校而言,教学美的弥漫可以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能够给学校的学生以更多的“节日”的感觉。其四,对社会而言,教学美有助于审美文化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教学美的创造过程虽然复杂,但并非不可认识。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教学美的创造者、教学美的创生机制和教学美的创造品是其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教学美并非教师单方面创造的,而是和学生共同合作创造的。教学美的创生机制体现了教学美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结合和统一。教学美的创造品有很多,主要是美的课堂和美的形象,其特点是在动态中形成又在动态中发展、在时空中生成又超
刘力田,牛熙然[10](1994)在《谈复式教学结构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 如何优化复式课堂的教学结构,使师生在消耗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多年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认为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安排“动”“静”搭配。具体地说,包括年级、学科的组合方式,每个年级各自的“动”“静”组合状态,年级之间的“动”“静”搭配形式和内谷,课堂教学的“动”“静”流程等。这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全局,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各个年级教学环节的安排,是教学指导思想起作用的具体表现。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复式教学的特殊性。
二、掌握特点,运用规律,优化复式班数学教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握特点,运用规律,优化复式班数学教学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3)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及应用研究 ——以山西省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重要作用 |
1.1.2 研究者的个人偏好 |
1.1.3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
1.2 概念界定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述评 |
2.1 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概况 |
2.2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研究 |
2.2.2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研究 |
2.2.3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研究 |
2.2.4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表征形式的研究 |
2.2.5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研究 |
2.2.6 关于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现存问题的述评 |
2.3.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界定不一 |
2.3.2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研究还需深化 |
2.3.3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表征形式的研究关注较少 |
2.3.4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的研究较为单薄 |
2.3.5 关于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
2.3.6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方法有待发展创新 |
2.4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及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
2.4.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
2.4.3 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
2.4.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 |
2.4.5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1.1 主要研究问题 |
3.1.2 研究框架 |
3.1.3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3 资料收集的方法 |
3.2.4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3.3 研究的信效度和推论 |
3.3.1 信度 |
3.3.2 效度 |
3.3.3 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个案教师的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
4.1 关于 Y 老师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1 Y 老师个人简介 |
4.1.2 Y 老师实践性知识应用现状(以现场调查研究时间为限) |
4.1.3 促进 Y 老师实践性知识增长的途径 |
4.1.4 Y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1.5 关于 Y 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状况的调研小结 |
4.2 关于 X 老师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4.2.1 X 老师个人简介 |
4.2.2 X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应用现状 |
4.2.3 促进 X 老师的实践性知识增长的途径 |
4.2.4 X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2.5 关于 X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调研小结 |
4.3 关于 C 老师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4.3.1 C 教师个人简介 |
4.3.2 C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 |
4.3.3 促进 C 老师实践性知识增长的途径 |
4.3.4 C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3.5 关于 C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调研小结 |
4.4 关于 L 老师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1 L 教师个人简介 |
4.4.2 L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应用现状 |
4.4.3 促进 L 老师实践性知识增长的途径 |
4.4.4 L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4.5 关于 L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调研小结 |
4.5 关于 H 老师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4.5.1 H 教师个人简介 |
4.5.2 H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 |
4.5.3 促进 H 老师的实践性知识增长的途径 |
4.5.4 H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5.5 关于 H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调研小结 |
4.6 关于 J 老师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4.6.1 J 教师个人简介 |
4.6.2 J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 |
4.6.3 促进 J 老师实践性知识增长的途径 |
4.6.4 J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6.5 关于 J 老师实践性知识的调研小结 |
4.7 关于六位老师的实证调研结果的对比分析 |
4.7.1 关于六位教师实践性知识应用现状的对比分析 |
4.7.2 关于六位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途径的对比分析 |
4.7.3 关于六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阶段及其生成建议 |
5.1.1 入门阶段 |
5.1.2 适应阶段 |
5.1.3 胜任阶段 |
5.1.4 熟练阶段 |
5.1.5 专家阶段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访谈提纲 |
附录 2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 3 研究日志记录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教学设计理论 |
三、TPACK理论 |
四、现代数学教育观 |
第二章 “深度融合”的理念 |
第一节 “深度融合”提出的背景 |
第二节 “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
第三节 “深度融合"的方法 |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 |
三、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
第三章 “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深度融合”教学设计需求分析 |
一、教学需求的层次 |
二、课程标准的需求分析 |
三、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
四、“深度融合”教学设计需求分析小结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深度融合”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简析 |
二、教师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三、内容分析对“深度融合”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深度融合”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一、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
第四章 “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
第二节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二、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设计的原则 |
三、体现互动性原则 |
第三节 课前知识传授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学生分层设计 |
三、学习任务设计 |
四、课前测评设计 |
第四节 课中知识内化教学设计 |
一、课堂探究内容设计 |
二、教学策略设计 |
三、教学活动设计 |
第五节 课后知识巩固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变量 |
五、实验条件 |
六、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效果分析 |
一、数学成绩对比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三、深度融合课堂质量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一元一次方程”前期诊断基础知识测试题 |
附录三 :“一元一次方程”测试题(后测) |
附录四 :“深度融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深度融合”教学设计课堂评价量表 |
附录六 :对照班六班前测、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七 :实验班七班前测、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八 :实践相关图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
2.教学点英语教学问题显着 |
3.个人研究兴趣与研究条件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农村小规模学校 |
2.农村小学 |
3.农村教学点 |
4.小学英语教学 |
(六)调研地介绍 |
(七)研究方法 |
1.问卷分析法 |
2.访谈分析法 |
3.观察研究法 |
二、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分析 |
(一)Z镇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
(二)英语教师队伍基本概况 |
1.英语教师数量 |
2.英语教师编制 |
3.教学点的职称 |
4.教师学科背景 |
5.教师性别比例 |
(三)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分析 |
1.课时安排及落实情况 |
2.承担科目与所教班级数量 |
3.破解工作量大的“方法” |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
1.教师专业知识 |
2.教师专业反思能力 |
3.英语教研小组建设 |
4.在职培训情况 |
(五)教师的教学分析 |
1.教学目标定位 |
2.英语教学内容 |
3.教学各个环节 |
4.教师教态剖析 |
5.英语语言输出分析 |
6.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
三、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分析 |
(一)农村教学点小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
1.学生数量及年级跨度 |
2.非独生子女较多,抢占教育资源 |
(二)对学生家长情况的调查分析 |
1.父母学历 |
2.父母职业 |
3.家庭教育 |
(三)对学生学习英语质量的分析 |
1.英语学习情感态度 |
2.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
3.学生学习策略分析 |
4.作业映射问题分析 |
5.学生学习成效分析 |
四、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问题剖析与改进建议 |
(一)弱者的生态: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
1.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 |
2.农村教学点师资专业化不够 |
3.农村教学点学生学习生态不良 |
(二)资源下沉:优化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生态的建议 |
1.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
2.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结构 |
3.提质增效,促进农村教学点学生回流 |
(三)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农村教学点基本概况调查问卷(教育局、政府) |
(一)农村教学点及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配置情况 |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观察记录表 |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试卷 |
(一)小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测试卷 |
(二)听力评价方法(一级) |
(三)小学英语说唱能力测试卷 |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调查问卷 |
五、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
六、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
七、Z镇小学中心校校长访谈提纲 |
八、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7)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 |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要方法 |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 |
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收获 |
五、结束语 |
(8)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时代之需引出研究素材 |
(二)实践探索激发研究兴趣 |
(三)深入了解发现政策诉求 |
二、核心概念 |
(一)农村小学教师培养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
(三)全科师范生 |
三、文献综述 |
(一)研究总体情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
一、认识有误区 |
(一)“什么学科都教” |
(二)“降低了专业水准” |
(三)“能解决所有问题” |
二、目标较单一 |
(一)现有目标表述大同小异 |
(二)不同阶段目标欠缺梯度 |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三、课程欠完备 |
(一)课程结构缺乏整合性 |
(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
(三)教学实践应用性不强 |
四、政策不给力 |
(一)国家对地方特殊性关注不够 |
(二)政府尚未跟进相应配套制度 |
(三)地方院校落实政策遭遇阻力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
一、实践上的需求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还将长期存在 |
(二)“撤点并校”后果反证其存在价值 |
(三)“超编缺岗”现象呼唤全科教师 |
二、政策上的倡导 |
(一)国家政策要求培养全科教师 |
(二)政府鼓励全科培养小学教师 |
(三)地方院校探索全科教师培养 |
三、学理上的依据 |
(一)重温乡村教育思想 |
(二)吸纳课程整合理论 |
(三)适应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征 |
第四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路径 |
一、以服务农村小学为目标 |
(一)地方院校明确服务于农村小学 |
(二)当地政府协调培养目标的转化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需求与目标对接 |
二、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 |
(一)农村生活力 |
(二)课程整合力 |
(三)家校沟通力 |
(四)信息技术应用力 |
三、以“联合培养”为路径 |
第五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及实施 |
一、指向全科的课程结构 |
(一)课程方案设计 |
(二)课程门类设置 |
(三)课程结构安排 |
二、走向整合的课程内容 |
(一)不同学科之间 |
(二)同一学科内部 |
(三)相同教材资源 |
三、“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实施 |
(一)课堂教学实践 |
(二)业余实践活动 |
(三)教育教学实践 |
四、关注能力提升的课程评价 |
(一)课程的总体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路径 |
(三)评判课程的标准 |
第六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反思与展望 |
一、基于反思的政策思考 |
(一)从硬性指标转为柔性调控 |
(二)为创新制度保留自主空间 |
(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 |
二、开放视野下的未来展望 |
(一)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
(二)凝练更优的课程整合经验 |
(三)关注更可持续的职后专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因为有您!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教学美走进教学研究的视野 |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教学美的意蕴、特点与层次 |
一、教学美的意蕴 |
二、教学美的特点 |
三、教学美的层次 |
第二章 教学美的存在形态 |
一、教学系统要素美 |
二、教学运行过程美 |
三、教学美的形式美 |
四、教学风格美 |
第三章 教学美的价值 |
一、对学生而言 |
二、对教师而言 |
三、对学校而言 |
四、对社会而言 |
第四章 教学美的创造过程 |
一、教学美的创造者 |
二、教学美的创生机制 |
三、教学美的创造品 |
第五章 教学美的创造策略 |
一、大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 |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审美开掘 |
三、优化教学过程的审美设计 |
四、美化教学的各种手段 |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六、全面营造教学审美场 |
七、促进教学评价审美化 |
八、师生共同欣赏教学美 |
结语 教学美的未来走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掌握特点,运用规律,优化复式班数学教学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复式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陈光莲,余伟民. 江西教育科研, 1992(03)
- [2]掌握特点,运用规律,优化复式班数学教学结构[J]. 郭银光,庞明洪. 教育改革, 1993(04)
- [3]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及应用研究 ——以山西省L小学为例[D]. 杨丽娜. 广州大学, 2012(03)
- [4]优化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的做法和成效[J]. 李济泉. 内蒙古教育, 1995(08)
- [5]“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林雪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D]. 汪春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7]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报告[J]. 崔同沛. 课程.教材.教法, 1987(08)
- [8]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D]. 余小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 李如密.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5)
- [10]谈复式教学结构的优化[J]. 刘力田,牛熙然. 人民教育, 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