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积薄发 服务主题──试析音乐电视片《瓷的故乡》画面摄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佃鹏[1](2014)在《对纪录片栏目《远方的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央视的中文国际频道于2010年12月推出了一档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远方的家》,经过初期的调整、探索,栏目先后制作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中国行》三部百集大型系列片,它用镜头带领观众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品尝各地美食,了解各种传统民俗文化,关注百姓的民生与社会发展,成功的塑造了我们的国家形象。自《边疆行》开播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支持和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的传播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传播媒介的变更,市场体制的改革等等,都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产纪录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央视也于2011年正式开设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为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作为一档成功的纪录片栏目,有关《远方的家》栏目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其成功的各种因素都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以《远方的家》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分析栏目中的《边疆行》、《沿海行》和《北纬30度中国行》的创作理念、栏目定位、叙事策略以及声音、画面、镜头等具体内容,希望可以对这个节目做一个比较清晰、系统的分析研究,将整个节目的优劣势总结分析出来,把握其成功的关键,既是弥补对该栏目研究资料的匮乏,同时也是为国内同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赵淑梅[2](2010)在《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文中指出本世纪初,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启动了中国农村电视剧繁荣之先河,并从而引发东北农村电视剧的飙扬。东北农村电视剧所表现的强烈“黑土情怀”给荧屏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的现代农村气息,这道浓浓的“东北风”把镜头伸向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面对“三农”问题,来捕捉当代中国农村的鲜活与凝滞、高尚与卑微、善良与邪恶、希望与茫然,浓墨淡染地挖掘当代中国乡村的“人”和“物”,切实关注农民疾苦、需要、情感和农村农业的发展,其不仅仅让农民去思去想,而且也使都市人去了解农民,从而实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村的全面进步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的基石,农民的小康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反映。农民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政策,亦决定于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如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根据当地和自身的实际实现富裕,无疑需要正确的导航。电视剧——一个极易为群众接受的、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如何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都市人”感应当代“农业、农村、农民”。使农民获得对自身的充分认知并能够在其启迪和指导作用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无疑是现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刻探讨的重要问题。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虽然我国自新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三农”问题也得到一定解决,但是,如何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推动和谐新农村的发展始终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促进广大受众了解“三农”、引导他们为解决“三农”而尽心尽力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刘宇林[3](2000)在《厚积薄发 服务主题──试析音乐电视片《瓷的故乡》画面摄制》文中认为
二、厚积薄发 服务主题──试析音乐电视片《瓷的故乡》画面摄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积薄发 服务主题──试析音乐电视片《瓷的故乡》画面摄制(论文提纲范文)
(1)对纪录片栏目《远方的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远方的家》栏目综述 |
2.1 《远方的家》栏目诞生的背景 |
2.2 《远方的家》的栏目概况 |
2.3 《远方的家》的发展历程 |
2.4 《远方的家》的栏目定位 |
2.4.1 受众定位及其心理分析 |
2.4.2 内容定位 |
第3章 对《远方的家》的文本分析 |
3.1 画面元素解析 |
3.1.1 开放式构图的应用 |
3.1.2 真实生动的细节刻画 |
3.1.3 叙事性蒙太奇和表现性蒙太奇的结合 |
3.2 声音元素解析 |
3.2.1 特色的出境语言及旁白 |
3.2.2 恰到好处的音乐表现 |
3.3 叙事策略 |
3.3.1 叙事主体 |
3.3.2 叙事手法 |
3.3.3 叙事结构 |
3.3.4 叙事题材 |
第4章 《远方的家》传播的主流价值观 |
4.1 爱国主义情感的宣扬 |
4.2 传递文化的责任感 |
4.3 深入群众的平民化视角 |
4.4 人性光辉的情感震撼 |
第5章 关于《远方的家》的反思与启示 |
5.1 对纪录片《远方的家》的反思 |
5.1.1 制作精度不高 |
5.1.2 叙事结构过于单一 |
5.1.3 记者的过度参与 |
5.2 《远方的家》对我国纪录片栏目的启示 |
5.2.1 具有充足信息量的题材内容 |
5.2.2 富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 |
5.2.3 适度的主观介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相关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及问题 |
第一章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兴起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一、初创阶段——艰难的发韧(1958—1966) |
二、撂荒阶段——沉寂的荒漠(1967—1977) |
三、复苏阶段——重要的转折(1978—1979) |
四、探索阶段——举国风行(1980—1999) |
五、成熟阶段—渐成风格(1999--2004) |
六、黄金阶段—强势流派(2005-) |
第二节 繁荣探源 |
一、政策扶持 |
二、时代主旋律 |
三、链条式的创作 |
四、三贴近之原则 |
五、乡土映衬下的平民之美 |
第二章 主题构成 |
第一节 农民心史的刻录与见证 |
一、关注农村的改革 |
二、难以割舍的土地情怀 |
第二节 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 |
第三节 城市与乡村的融合 |
一、城市反哺农村 |
二、“走出农村”的基层带头人 |
三、强化乡村的法制观念 |
四、农村环保的呼唤 |
第四节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碰撞 |
第五节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
一、传统的永恒 |
二、凝重的时代烙印 |
第三章 魅力所在 |
第一节 东北农村电视剧的艺术特色 |
一、浓浓的方言汇融凸现民间韵味 |
二、民间艺术大融合彰显地域特色 |
三、人物刻画俗中透雅绘尽地域风情 |
第二节 东北农村电视剧魅力之要素 |
一、东北地域文化之精髓 |
二、东北地域文化之载体 |
第四章 创作队伍 |
第一节 何庆魁——东北文化的演绎者 |
一、何庆魁及其创作概况 |
二、农民情结 |
三、纯朴天然之风格 |
第二节 高满堂——平民的演绎者 |
一、高满堂及其创作概况 |
二、游弋在平民历史书写的快乐中 |
三、熔融现实的美学精神 |
第三节 李文岐——黑龙江文化的抒写者 |
一、李文歧及其创作概况 |
二、黑土情结 |
三、眷恋黑土的艺术气质 |
第四节 张继——东北文化的嫁接者 |
一、张继及其创作概况 |
二、奇才的心灵归宿 |
第五章 表演者 |
第一节 高秀敏——黑土地上永远盛开的丁香花 |
一、高秀敏及其表演概况 |
二、语言和形象的典范 |
第二节 范伟——演啥像啥的“小人物” |
一、范伟极其表演概况 |
二、实力的较量 |
第三节 潘长江、程煜的表演 |
一、潘长江——难得的东北“袖珍”男人 |
二、程煜——默默中的“后起之秀” |
第四节 赵本山的徒弟们——“二人转”的传承者和演绎者 |
一、四徒弟——唐鉴军 |
二、六徒弟——王小利 |
三、二十五徒弟——小沈阳 |
第六章 “赵本山现象”分析 |
第一节 赵本山其人其事 |
第二节 本色表演 |
一、角色定位——本色表演的脊梁 |
二、原生态人物形象——本色表演之魂 |
三、喜剧表演才能——本色表演之升华 |
第三节 “败走麦城”现象的思考 |
一、中西方文化理念差异——“败走麦城”之因 |
二、美仑美奂——“本山现象”的求同 |
三、小品化倾向——“本山现象”的雷同 |
四、技艺的粗糙 |
第七章 反思与超越 |
第一节 农民形象之困窘 |
一、“好人”形象之“高、大、全” |
二、“好官”和“主心骨”之抽象 |
三、“恶人”形象之恶 |
四、“草根”之俗 |
第二节 方言之成败 |
第三节 繁荣背后的思索 |
一、创作者在浮躁中演绎 |
二、数量之“丰盈”质量之“瘦削” |
三、通俗中的庸俗化 |
四、现实农村的“过度”拔高 |
附 东北农村电视剧剧目时序览(按时间顺序排列,系列剧除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四、厚积薄发 服务主题──试析音乐电视片《瓷的故乡》画面摄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纪录片栏目《远方的家》的研究[D]. 胡佃鹏. 南昌大学, 2014(02)
- [2]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 赵淑梅. 吉林大学, 2010(08)
- [3]厚积薄发 服务主题──试析音乐电视片《瓷的故乡》画面摄制[J]. 刘宇林. 声屏世界, 200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