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简记(论文文献综述)
马大正[1](2012)在《我们正在谱写卫拉特研究的历史——第一至第六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评述》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对自第一至第六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及特色,进行了一次提纲挈领式的评议,认为在经过老中青研究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历史性进展——研究深化、成果众多,作者还围绕该学科今后的发展,在文中重温了当代着名清史学者戴逸教授在1986年8月10日的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该讲话对当前卫拉特历史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并谈了自己的感悟和期盼。
闵丁[2](1990)在《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简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正值全国首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召开三周年之际,1989年8月10日至14日,在卫拉特蒙古的又一故乡——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由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主持。 参加会议的有国内研究卫拉特史的专家、学者;有编写有关地方志和从事古籍整理的人员;有负责地方志、文史工作的领导同志和来自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和记者等近百人。代
浩·巴岱[3](1993)在《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研究及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族、蒙古族的《格斯尔》,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三大高峰。解放以来,对三大史诗的搜集、出版,批驳了中国没有英雄史诗的谎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前几年《江格尔》已经用托忒蒙古文、回纥蒙古文陆续出版。现在我们计划把《江格尔》的全文用汉文译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目前其第一卷本出版之际,我们回顾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里程,展望未来的研究,并简要介绍卫拉特人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额尔德尼[4](1990)在《1989年国内报刊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刊编辑部[5](1990)在《一九八九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续)》文中认为
金峰,额尔德尼,巴岱[6](1992)在《近十年来我们在卫拉特史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些新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明代的瓦刺、清代的卫拉特等都是十三世纪斡亦剌惕的不同音译。斡亦刺惕是蒙古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将斡亦刺惕划分为四个千户。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它不仅习惯上被称为四卫拉特,而且它终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卫拉特在蒙古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卫拉特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房建昌[7](1989)在《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纪要》文中研究说明 1989年8月10~15日,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盟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召开,会议由以下三个单位筹办发起,即:阿拉善盟政府、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会议的中心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1、阿拉善盟的历史和地理,2、卫拉特诸部的分布,3、卫拉特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江格尔》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巴岱、内蒙师范大学校长窦伯菊、新疆师大副校长额尔德尼及阿拉善盟党委书记巴士杰、盟长乌伦赛等重要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内蒙、新疆及北京的一百
李国强[8](2003)在《在探索中开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年来科研成就综述》文中指出
满绰拉[9](1992)在《中国第三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第三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7月10日至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举行.本届会议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联合主办.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来自英、法、日、台湾省的7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向会议提交学术论文72篇(其中蒙文40篇,汉文32篇),蒙汉文着作十余部.有关学者和专家们认为,从会议收到的论文、着作的质量和数量看,都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从学术发言的情况看,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较前两届会议有新的进展.会议认为,卫拉特史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立学科——卫拉特学.现将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及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潘海莉[10](2019)在《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的沙毕纳尔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该乡的呼吉尔特村、库热村、巴合勒克村(多勒肯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变迁、社会记忆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将他们的历史迁徙轨迹进行详细的梳理,力图清晰的还原其历史过程。重点考察这一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变迁过程,尝试分析其发生变迁的轨迹、原因等,最终完成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民族志的写作。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与之类似的群体,在研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地处伊犁腹地的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境内,保存了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活、艺术、生计方式、藏传佛教、民间信仰等内容的文化形态。本研究首先厘清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力图呈现其详细的发展轨迹。在其历史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最大程度的还原其各历史节点的文化镜像。最终,本研究通过对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文化变迁作为一种绝对存在的文化状态,是文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动态过程。独特的文化无疑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周围的民族或其他外来文化接触,出现文化涵化现象。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四苏木沙毕纳尔的传统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人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传承或改变。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在笔者之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此群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这一群体;二、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并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保存自我,达到共同繁荣的问题。本研究中展现出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现代化转换中面临的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可以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一条生存之路。
二、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简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简记(论文提纲范文)
(1)我们正在谱写卫拉特研究的历史——第一至第六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况 |
二、特色 |
1.研究深化、成果众多 |
2.老中青研究者大聚集,新一代蒙古族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
3.形成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的良性互动 |
三、感悟 |
四、期盼 |
(一)学术研究层面 |
(二)从普及教育层面 |
(3)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研究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的《江格尔》搜集、出版工作 |
(1)过去新疆地区传播的《江格尔》若干篇章 |
(2)目前所知道的新疆地区过去收藏的《江格尔》抄本 |
(3)从新疆地区搜集到的《江格尔》有关篇章及其出版情况 |
(4) 1989年北京《江格尔》成果展览 |
二、近十年来我国的《江格尔》研究 |
(1)我国的《江格尔》研究现在已有了良好开端 |
(2)我国召开的《江格尔》学术讨论会 |
三、关于深入《江格尔》研究的初步想法 |
(8)在探索中开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年来科研成就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课题研究 |
二、关于科研成果 |
三、主要学术活动 |
(10)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沙毕纳尔 |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三)关于文中“西蒙古”、“卫拉特”、“厄鲁特”的使用说明 |
三、研究现状概述 |
(一)文献 |
(二)国内沙毕纳尔研究状况 |
(三)文化变迁专题研究综述 |
四、田野点的选择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 |
第一节 地缘空间与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 |
二、行政区划 |
三、自然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
一、人口情况 |
二、主要族群及分布概况 |
三、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历史沿革 |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 |
二、藏传佛教传入后沙毕纳尔的出现 |
第二节 “卫拉特大库伦”时期的沙毕纳尔 |
一、卫拉特大库伦繁荣期的沙毕纳尔 |
二、卫拉特大库伦衰落期的沙毕纳尔 |
第三节 东归祖国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一、飘落异域的沙毕纳尔 |
二、同土尔扈特一道东返故土 |
三、短暂的休养生息 |
四、陷入动乱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一、1911-1944 年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二、三区革命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一、新中国初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二、国家困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下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社会组织 |
第一节 蒙古社会的封建领主制与社会集团 |
一、早期蒙古社会封建领主制时期 |
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社会组织 |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 |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 |
一、主要的社会组织 |
二、特有的社会组织 |
第三节 管理沙毕纳尔的组织 |
一、寺院的鄂托克组织 |
二、寺院的学部组织——扎仓 |
三、寺领集团——集赛 |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演变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早期的社会组织 |
二、盟旗制度实施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 |
第五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中的氏族 |
一、镶白、正红、镶红、正蓝苏木中的氏族 |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氏族特点 |
三、社会组织的变迁反映出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特点 |
第四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
第一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存环境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的生存环境 |
二、留居伏尔加河畔时的生存环境 |
第二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计方式 |
一、传统的生计方式 |
二、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
一、从游牧走向定居 |
二、草场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三、轻商思想的转变 |
四、生计方式反映出身份的变迁 |
第五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活文化的演变 |
第一节 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的演变 |
一、穿在身上的艺术 |
二、民居变化的表现 |
三、丰富的饮食文化 |
四、出行和娱乐方式 |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家庭文化变迁 |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形式的变化 |
二、生命的最后一程 |
三、独特的禁忌文化 |
四、多彩的节日文化 |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艺术文化 |
一、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流传 |
二、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三、民歌悠扬传唱不息 |
四、传统手工艺术——沙毕纳尔马鞍 |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宗教文化 |
一、宗教信仰历程 |
二、当地群众的信仰现状 |
三、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功能 |
四、当地藏传佛教现状呈现的特点和原因 |
第六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教育 |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语言文字 |
一、交际的工具——语言 |
二、文明的标志——文字 |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教育历程 |
一、早期的传统教育 |
二、新疆蒙古官学的出现 |
三、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学校教育历程 |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现代学校教育 |
一、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
二、当地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
结论 |
一、关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变迁轨迹 |
(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
(三)国家力量的介入 |
(四)影响文化变迁的其他因素 |
二、传统文化的滞后现象与保护措施 |
(一)传统文化中的滞后现象 |
(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 |
三、族群认同之源——历史记忆 |
四、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简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们正在谱写卫拉特研究的历史——第一至第六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评述[J]. 马大正. 西部蒙古论坛, 2012(03)
- [2]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简记[J]. 闵丁. 民族研究, 1990(01)
- [3]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研究及其展望[J]. 浩·巴岱. 西北民族研究, 1993(01)
- [4]1989年国内报刊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J]. 额尔德尼. 蒙古学资料与情报, 1990(04)
- [5]一九八九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续)[J]. 本刊编辑部. 民族研究, 1990(03)
- [6]近十年来我们在卫拉特史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些新看法[J]. 金峰,额尔德尼,巴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
- [7]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纪要[J]. 房建昌.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 1989(04)
- [8]在探索中开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年来科研成就综述[J]. 李国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03)
- [9]中国第三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 满绰拉.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2(05)
- [10]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D]. 潘海莉. 兰州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