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基督教本土化比较研究

中韩基督教本土化比较研究

一、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二帅[1](2014)在《回顾与展望:中韩建交以来国内的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国内关于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的研究取到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督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前的研究、在朝鲜半岛传播历史的研究、教案研究、基督教与朝鲜半岛近代化的研究、基督教与朝鲜半岛政治的研究以及基督教史的比较研究等。中韩建交以来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的兴盛,得益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经济合作的增强和两国文化自古以来的密切联系。

孙雪岩[2](2003)在《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兼论文化本土化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先后进入中国和韩国社会,开始了与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的接触、碰撞、冲突和交融。本文叙述了基督教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与发展状况,并以此为比较对象,对基督教能够在中韩社会传播及基督教在两国不同的发展进程的原因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论文分如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绪论主要说明了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传播状况。回顾了基督教从古代到近代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史。 第二章,基督教得以在中韩两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近代社会历史环境为基督教在中韩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西方国家的强势为其政治经济的后盾;社会动荡、民众疾苦、精神无助为其发展的温床。这在客观上为基督教在中国和韩国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中韩社会的文化环境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一方面,基督教和中韩社会的正统思想儒教之间存在着契合点;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儒学势力衰微,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最后,是传教士的不懈努力。基督教传教士以教育和医疗事业为主要手段,以十分的宗教热情,推动了传教事业在中韩的发展。 第三章,基督教在中韩的不同命运及其原因。 第一,两国基督教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不同。中国基督教作为西方侵略者的直接代表,是民众的直接敌人;而韩国由于非基督教国家的日本的侵略,把基督教国家看作韩国独立的同伴。 第二,两国的文化张力不同。中国儒家文化土生土长,根深蒂固,具有强大的斥异性;而韩国的儒家文化的非原生性,以及进行文化再创建的传统,使韩国文化在整体上有较大的张力和弹性。 第三,文化本土化程度不同。基督教在中国有一种战争打出来的优越感,漠视甚至蔑视中国文化传统,反对文化本土化的尝试;而在韩国,传教士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了本土化运动。 第四章,文化本土化的问题。 首先,阐述了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次,明确了文化本土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最后,具体结合基督教在中韩的传播,揭示了基督教在中韩传播时所涉及到的文化本土化这一规律性的间题。

孙雪岩[3](2004)在《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文中提出近代以来,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先后进入了中韩社会,开始了与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的接触与碰撞,冲突与交融。但是,基督教在有着相似社会背景和相同文化类型的中韩两国的传播进程却有很大差异,较之中国,基督教在韩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究其原因,两国的政治环境、文化特点以及基督教在两国进行文化本土化的程度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晓娣[4](1998)在《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本土化(INDIGENOUS),英文本义为"本地所产"。但基督教本土化并不暗示基督教发起之由来,而是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基督教新教在传入国逐渐民族化的过程,旨在使教会适应当地环境,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宗教经验、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状况的不

苏杭[5](2011)在《中国“韩国基督教”学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国内韩国学研究多集中在对韩国经济、政治、朝鲜半岛局势等方面,对于韩国基督教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收集了国内现有50篇研究韩国基督教的论文,依据这些文献所阐述的中心命题之不同,将它们分为六个专题进行了梳理,分别是:韩国宗教现状、韩国基督教近现代传教史、东西文明的冲突、基督教与韩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进程、基督教与韩朝政治。通过综述这些研究文献,以期明晰韩国基督教研究的系统化理论思路。

刘春芳[6](2014)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土化是基督教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少数民族社会的重要路径。自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互动,开始了其本土化进程。通过对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历史,了解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的互构关系。此外,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内容。本文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的基督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基督教本土化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共有几个部分。导言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空间、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及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传入前洒普山的社会情况、基督教的传入发展过程、基督教对洒普山苗族社区的影响。第二章将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停滞阶段、转型阶段,分别归纳总结了各阶段的本土化表现。第三章论述了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洒普山的社会需要、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及基督教的传教策略等。第四章分阶段介绍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重点是基础阶段和转型阶段。第五章针对转型阶段中的存在问题,分别就政府层面、基督教层面、群众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论文认为基督教与洒普山苗族社会是互构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变化,共同推进了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在新的社会时期,我们应该将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还原为单纯的民族-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汪双顺[7](2020)在《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概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湖南基督教本土化放置在基督教入华的大背景之下,明清时期基督教传教士从借助西方科学的进行传教,晚清民国依靠列强的强权在中国获得合法传教权,由此正式进入到中国社会。湖南的基督教传播亦得意于不平等条约,传教士才有机会大规模进入湖南的可能。在这一历史变化中基督教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明清时期传教士更多被认为是擅长奇技淫巧之人,晚清民国一方面是列强的强权使得基督教获得政治保护,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基督教成为西学的传播者之一。特别是五四以来对于科学民主的追求与对传统价值的贬斥,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发生价值观念破碎之际能趁虚而入。由此两方面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五四运动造成的价值观破裂一方面引发了社会思考,一方面也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崛起,列强的强权与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侵蚀无疑成为了近代以来非基督教运动的重要原因。非基督教运动正是基督教本土化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层面下,看湖南基督教的本土化的原因在于:湖南虽内陆省份,但以陈宝箴开展湖南新政来算,湖南社会对于西学的迫切渴望较之当时多数地区的知识分子更为强烈。民智发达的社会中基督教的政治保护和西学光环或并无作用,基督教需要在神学理论、礼俗认同方面做出回应,在实践层面的教育慈善等以湖南的社会生活方式为参照进行传教活动,这构成了基督教在湖南本土化的必然性,亦是其在湖南得以传播的原因之所在。

胡晓娣[8](1998)在《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本土化(INDIGENOUS),英文本义为"本地所产"。但基督教本土化并不暗示基督教发起之由来,而是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基督教新教在传入国逐渐民族化的过程,旨在使教会适应当地环境,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宗教经验、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状况的不

杨四代[9](2013)在《非传统安全视域中的中朝边境地区安全图景 ——以朝鲜族为中心的分析》文中认为当前关于“安全”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根据安全研究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人的安全、社会的安全、族群的安全或者国家的安全等不同内容。民族国家(nation—state)作为一种比较理想和现实的国家建构模式肇始于近代欧洲并在全球迅速扩张,并被广泛接受,成为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政治单位和主要的行为者。虽然马克思很早就做出论断,认为国家是“为了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利益矛盾的力量……而当阶级矛盾解决之后,国家就必须消亡自己”。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市民社会的复兴,一个“后国家主义”时代将缓慢来临。在学理上,这种“后国家主义”虽然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国家安全研究的实际情况却是:以现实主义指导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安全观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保持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基于合理的条件维持它与世界其它部分(国家)的经济联系,防止外来和内部的力量打断它的特质、制度和统治,并控制其边界,仍然是国家安全研究的主要目标。所以,无论安全研究的名称和范围如何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过渡,安全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没有变化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族群或者个人免于来自国家外部、内部的各种威胁。当然,安全研究由“传统”向“非传统”的变迁,并非一无是处,这种变迁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二战以前,由于意识形态影响根深蒂固,国家安全研究的主题基本等同于军事安全,其安全主体即为国家。二战后,随着非军事因素所引起的安全威胁越来越普遍,如恐怖主义、流行病毒、人口迁移、毒品走私、金融安全等,安全研究的主体开始多元化,由过去唯一主体——国家,逐渐将社会、族群、特定阶层、甚至个体逐一纳入安全研究的主体范筹,应该说,这种转变符合现实主义的需要。本文基于非传统安全视域对东北中朝边境地区的朝鲜族社会进行安全意义上的解读,正是考虑了现实主义的需求。当前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特别是中朝边境地区的安全研究,基本立足于国际关系的热点——朝核问题,这种视野立足于国际关系理论,其考虑的安全因素与传统安全的军事和武力因素没有多大差别,虽然也曾研究过朝核问题对于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但都属于连带性质的,并未专门做深刻研究。本文力图真正从“非传统”视域入手,基于现实主义和目前零星的研究资料,结合实践调研,力图呈现一幅由人口与社会变迁、族群因素、宗教问题、文化因素构成的中朝边境地区立体式安全图景。本文的基本逻辑是,基于现实主义、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理论范式,以中朝边境地区的朝鲜族社会为分析对象,从中朝边境地区朝鲜族社会的人口和社会变迁、朝鲜族的族群认同和民族主义情感、朝鲜族的基督教信仰问题、东北地区在文化构建上所面临的威胁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尽力避免“传统安全”的影子,从社会变迁和文化安全建构角度去构筑一幅东北中朝边境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图景”。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四个“非传统安全”因素正在威胁着东北中朝边境地区的安全(这种安全包括潜在的和现实的)。首先,中朝边境地区的朝鲜族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人口大量外迁(包括草根阶层和精英阶层的外流),这种迁移可能是由市场经济导致的普遍性问题,也可能是由于独特的朝鲜族族裔情感所催生的“韩国因素”所导致。而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直接导致这些地区面临人口安全、乡村空巢、城乡二元结构不可逆转等现实治理困境,东北边疆地区将再次面临“再边疆化”的命运。其次,由于朝鲜族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族群因素在该地区的安全研究中扮演着一个暖昧而关键的较色。最为显而易见的族群因素是朝鲜问题,基于现实主义,这里无论如何也不能因为朝鲜是一个民族国家而忽视朝鲜问题所催生出来的一系列非军事威胁,如“脱北者”、毒品走私、饥荒难民潮等。而比较隐形的安全隐患是,朝鲜族独特的族群历史记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困境,以及由于消费主义、市场化进程对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解构族群对于国家的认同,而且解构族群与族群之间既有的稳定关系。第三,由于朝鲜族地区有着基督教信仰的近代历史,在当前宗教整体复归的趋势下,朝鲜族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基督教信仰正在以惊人之势扩张,而且这种扩张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基础。问题的关键是,基督教的大肆扩张会解构现代国家的理性构建,导致理性除魅的失败,何况这些地区的基督教转播还有国外势力的渗透。第四,东北亚各国,尤其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都在积极构建文化主权和文化合法性,以期对争议地区进行“名正言顺”的主权归属,如日本的“重返东亚”,韩国的“联动东亚”等文化构建的尝试,都力图通过这种话语权的构建,实现权力的扩张。在东北地区,特别是朝鲜族聚居区,这种文化权力的竞争也最具现实性,比如韩国对高句丽问题、“独岛”问题以及长白山归属的争议,都是最现实的文化安全威胁。由于本文研究主题相对宏大,只能对中朝边境地区现实存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实然”层面的分析,至于如何解决和防范的“应然”范畴,则是超出本文能力范围之外了。

苏杭[10](2012)在《探索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文中认为二战后,基督教在儒家文化基质的韩国迅速发展,不仅基督徒人数比例接近国民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在国际基督教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显着的是,今天的韩国的基督教教会越来越具备韩民族的特点,因此在很多时候,绝大多数亲历韩国的人们都会深刻体会到:韩国的基督教已经成为了“韩国式的基督教”,韩国基督教本色化进程的成功也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的公认。因此,关于韩国基督教本色化进程的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领域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知道,当一种宗教从其创生地向外传播发展的时候,面对不同地区、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宗教和受众之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互动性的寻求合作的意向,并由此产生种种方法来完成这种相互适应的过程,于是具有本土环境特色的该宗教得以产生。在基督教进入韩国本土之后,传教士根据韩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传教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事工。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际遇,韩国基督教本色化的道路也随之不断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最终取得今日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即通过分析韩国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和基督教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对韩国基督教教会内部自身的发展实践的阐述,解析韩国基督教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探索基督教在韩国本色化的进程。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分为六章。每一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中首先提出本文主题即韩国基督教本色化问题和研究意义,阐述研究该问题对中国基督教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继而通过作者对国内有关韩国基督教研究的各种文献资料的综述,回顾中国学界在韩国基督教研究方面的历程,吸取相关信息并提出问题和不足。第二章结合论文的主题目标,分别对韩国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肇始至今的历史进行分期概述。通过对韩国教会发展步骤的陈述来揭示韩国教会本色化的深刻历史根源。第三章中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分析政治因素在韩国基督教本色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基督教传入韩国开始,政治的变迁与苦难,曾给基督教在韩国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在不同的时期,政治因素是如何在韩国基督教教会的本色化进程中发挥作用,以及韩国基督教教会本色化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政治的,都将在本章有所体现。第四章论述在韩国这样宗教多元的国家中,当旧有的宗教文化和基督教遭遇之时,基督教是如何进行本色化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本色化神学的。该章对韩国的文化之根即萨满教将进行重点的论述,并对韩国的第一大宗教佛教、对韩国社会结构和伦理影响最多的儒教进行描述。并以单独成节的方式,具体阐述(?)这一民族神的称谓和基督教中神是如何统一的。第五章是对前面三章的一个回应。即面对来自文化的碰撞、历史.的变迁、政治的苦难,韩国基督教组织的事工在韩国教会本色化进程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我们知道,即使教会的本色化会受到历史背景环境的影响,但直接为教会本色化做出努力的还是韩国教会组织本身,在本章中,这些因素可以被视为促进韩国教会本色化的主观因素。第六章是概括全文的一章。笔者在这里论述基督教对于韩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现代韩国基督教本色化成功之后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与展望:中韩建交以来国内的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督宗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前的研究
    1.燕行使与传教士的交往研究
    2.天主教典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研究
二基督宗教在朝鲜半岛传播历史的研究
    1. 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
    2. 基督新教在朝鲜半岛迅速盛行的原因
    3. 传教策略与朝鲜半岛教会本土化
三朝鲜半岛基督教教案研究
    1. 教案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冲突
    3. 中韩教案的比较研究
四基督教与朝鲜半岛近代化的研究
    1. 基督教与朝鲜半岛社会发展
    2. 基督教与中韩妇女运动的比较研究
    3. 基督教与朝鲜半岛近代教育、医疗事业
五基督教与朝鲜半岛政治的研究
    1. 基督教与朝鲜半岛宗教政策
    2. 朝鲜半岛传教士与基督徒的个案研究
    3. 韩国教会海外传教运动研究
小结

(2)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兼论文化本土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传播状况
    1.1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2 基督教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章 基督教得以在中韩两国传播的原因
    2.1 基督教传播的外部条件-近代社会环境
        2.1.1 国际环境
        2.1.2 国内环境
    2.2 基督教传播的内部原因-中韩文化背景
        2.2.1 基督教与儒学的契合
        2.2.2 儒学的衰落
    2.3 传教士的不懈努力
        2.3.1 发展教育
        2.3.2 创办医院
第三章 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命运
    3.1 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命运
    3.2 基督教在中韩两国发展不同的原因
        3.2.1 两国与列强的关系
        3.2.2 文化张力
        3.2.3 文化本土化程度
第四章 文化本土化问题
    4.1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4.2 文化本土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4.3 基督教文化在中韩传播时的本土化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3)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国基督教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的比较
二、文化张力的比较
三、文化本土化程度的比较

(4)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6)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课题来源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本土化
        (二) 中国化
    三、 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二) 所有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三) 所用理论
    五、 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
        (一) 学术构想与思路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三) 难点与创新点
    六、 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基督教在洒普山的传播与影响
    一、 基督教传入前的洒普山苗族社会
        (一) 洒普山苗族社区简介
        (二) 苗族迁居洒普山小村
        (三) 政治经济情况
        (四) 文化教育情况
        (五) 医疗卫生状况
        (六) 宗教信仰情况
    二、 基督教的传入过程
        (一) 基督教的传教动机
        (二) 基督教的传入
    三、 基督教的发展
        (一) 基督教的发展情况
        (二) 基督教对洒普山社区的影响
    四、 基督教的停滞阶段
    五、 基督教的恢复与再发展阶段
第二章 基督教在洒普山的本土化表现
    一、 基础阶段(1906-1949)
        (一) 发展本土信徒
        (二) 构建本土传教网络
        (三) 教会自立
        (四) 互动过程分析
    二、 停滞阶段(1949-1978)
    三、 转型阶段(1978-2014)
        (一) 信徒结构的转型
        (二) 管理方式的转型
        (三) 教义理解方式的转型
        (四) 信徒数量向信徒质量的转型
        (五) 家庭教会的转型
        (六) 教会的分裂
第三章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 苗族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需要
    二、 自觉意识
        (一) 文化自觉
        (二) 民族自觉
        (三) 信仰自觉
    三、 洒普山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督教本土化
        (一) 经济发展
        (二) 文化发展
    四、 国内政治力量与基督教本土化
        (一) 政府对基督教的态度
        (二) 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态度
        (三) 政府对基督教的引导与管理
        (四) 基督教传教策略的转向
    五、 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 他国势力
        (二) 国际基督教因素
第四章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阶段(1906-1949)
        (一) 无视民族文化
        (二) 滥用权力
        (三) 破坏民族团结
        (四) 宗教认同大于国家认同
        (五) 自身的局限性
        (六) 本土信徒的低宗教素质
    二、 停滞阶段(1949-1978)
    三、 转型阶段(1978-2014)
        (一) 信徒数量的减少
        (二) 教牧人员的短缺
        (三) 基督教的去本土化趋势
        (四) 教会内部的分裂
        (五) 基要主义的影响
        (六) 神道与人道之争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层面
        (一) 对基督教的再认识
        (二) 提升宗教管理办法
    二、 基督教层面
        (一) 基督教与政府的关系
        (二) 基督教与社区经济发展
        (三) 基督教教义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四) 信徒与非信徒的关系
        (五) 本地教会与其他教会的关系
        (六)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
    三、 群众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概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港台及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厘清
第2章 基督教来华及到湘传播史概述
    2.1 基督教在华传播史及其近代发展
    2.2 湖南基督教发展概述
        2.2.1 近代湖南简论
        2.2.2 基督教在湘传播简述
第3章 信仰的本土化
    3.1 信仰的差异
        3.1.1 湖南民间信仰的整体状况和特点
        3.1.2 基督教神学
        3.1.3 湖南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神学的差异
    3.2 信仰的融通
        3.2.1 早期来华基督教的神学本土化
        3.2.2 传教语言的本土化
第4章 礼俗的认同与理解
    4.1 祭祖礼俗的认同
    4.2 湖南教案的成因
    4.3 乡绅——从反对到理解
第5章 传教方式的本土化
    5.1 迎合中国社会需求的传教策略
    5.2 医疗的本土化
    5.3 宗教教育本土化
    5.4 福利事业的本土化
第6章 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评议
    6.1 何以本土化?
    6.2 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之缘由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非传统安全视域中的中朝边境地区安全图景 ——以朝鲜族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非传统安全的相关研究
        1.2.2 东北民族问题的相关研究
        1.2.3 中朝边境社会情况相关研究
        1.2.4 宗教文化问题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范式的应用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中朝边境地区
        1.4.2 社会问题(非传统安全视角)
第2章 中朝边境地区朝鲜族的人口迁移
    2.1 东北疆域:从边界到非边界
        2.1.1 东北社会的移民史
        2.1.2 近代东北移民的“方略”视角:从边疆到“非边疆”
        2.1.3 移民社会的不稳定性——中朝边境地区的“再边疆化”倾向
    2.2 中朝边境地区存在转型期的同质性问题: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2.2.1 跨国与民族:人口流动的特殊性
        2.2.2 中朝边境地区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带来的现实问题
第3章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族群问题
    3.1 东北安全与朝鲜半岛问题
        3.1.1 中朝边境的不稳定因素:“朝鲜”问题
        3.1.2 朝鲜因素与中朝边境社会问题
    3.2 潜伏的问题:民族主义
        3.2.1 “国家”与“民族”:朝鲜族的认同定位
        3.2.2 草根社会:朝鲜族的声音及其他族群的反应
第4章 中朝边境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宗教问题
    4.1 中朝边境地区基督教发展史
        4.1.1 中朝边境基督教发展的历史
        4.1.2 中朝边境地区基督教发展的现状
        4.1.3 当前中朝边境地区朝鲜族社会基督教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基督教发展理论与安全
        4.2.1 基督教与政治的整合
        4.2.2 宗教快速回归——现代性除魅的失败
第5章 中朝边境地区的文化问题
    5.1 “国家”的历史困镜:谁是历史与现实的中心?
        5.1.1 对东亚文明中心的争论:近代以来中日“东亚”研究
        5.1.2 对历史和现实的“疆域”争议
    5.2 文化之根的争夺:“东北工程”与高句丽之争
        5.2.1 “东北工程”与“高句丽问题”
        5.2.2 文化与“安全”
第6章 基于非传统安全论的分析
    6.1 问题因素的识别
    6.2 社会变迁与人口因素的影响
    6.3 族群因素的影响
    6.4 宗教因素的影响
    6.5 文化因素的影响
    6.6 问题的治理策略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探索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韩国基督教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韩国基督教研究文献综述
        一. 韩国宗教现状
        二. 韩国基督教近现代传教史
        三. 东西文明的冲突
        四. 基督教与韩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五. 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进程
        六. 基督教与韩朝政治
        七. 结语
    第三节 研究的主题陈述
        一. 文章的中心问题
        二. 主题的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词语的界定
第二章 韩国基督教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天主教在近现代韩国的发展
        一. 韩国天主教的开端
        二. 日据时期的韩国天主教
        三. 二战后的韩国天主教
    第二节 韩国基督教的历史进程
        一. 韩国基督教的开端
        二. 日据时期的韩国基督教
        三. 二战后的韩国基督教
第三章 韩国基督教本色化与爱国主义
    第一节 韩国本色化基督徒的两种政治参与倾向
    第二节 基督教和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第三节 基督教和韩国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节 基督教和韩国的统一运动
    第五节 基督教和韩国的女权运动
第四章 韩国基督教神学本色化
    第一节 韩国的传统宗教
        一. 萨满教
        二. 佛教
        三. 儒教
    第二节 超越了民族神的(?)(Hananim)
        一. 韩国民族神(?)
        二. (?)的“受洗”
    第三节 以民众神学为代表的韩国本色化神学
        一. 民众的概念
        二. 民众神学形成的背景
        三. 民众神学的思想特点
第五章 韩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宗教活动
    第一节 韩国基督教本色化的传教方法
    第二节 韩国特色的平信徒阶层
        一. 长老
        二. 执事
        三. 劝师
    第三节 韩国基督教的祷告运动
        一. 晨祷会
        二. 晚上祷告会
    第四节 韩国基督教的福音化运动
        一. 访问宣教
        二. 街头宣教
        三. 学校宣教
        四. 军队宣教
        五. 其他本土宣教方式
    第五节 韩国基督教的复兴主义运动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基督教对韩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塑造
    第二节 韩国现代基督教面临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对韩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与展望:中韩建交以来国内的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J]. 韩二帅. 当代韩国, 2014(01)
  • [2]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兼论文化本土化问题[D]. 孙雪岩. 延边大学, 2003(01)
  • [3]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J]. 孙雪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 [4]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J]. 胡晓娣.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5]中国“韩国基督教”学术研究综述[J]. 苏杭. 当代韩国, 2011(04)
  • [6]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为例[D]. 刘春芳. 云南民族大学, 2014(03)
  • [7]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概议[D]. 汪双顺. 南昌大学, 2020(01)
  • [8]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J]. 胡晓娣.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9]非传统安全视域中的中朝边境地区安全图景 ——以朝鲜族为中心的分析[D]. 杨四代.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2)
  • [10]探索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D]. 苏杭.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中韩基督教本土化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