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棉花种植模式提高棉田综合效益──吴桥县推广立体种植转变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1)在《新疆棉田生物肥料技术补偿的农户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刘维[2](2021)在《基于优质棉基地建设的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杨小伟[3](2021)在《成本收益视角下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微观调研数据》文中认为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用航空建设”。2016年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更是要求要淘汰传统喷洒工具,因地制宜推广无人机施药技术。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在国家农机补贴的基础上颁布植保无人机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无人机施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与传统的施药技术相比,无人机施药技术具有不受地形和作物高度的限制、效率高、农药利用率高等显着优点,该技术能有效缓解因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更能降低因传统施药技术粗放式喷洒而导致的施药者农药中毒、农药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种植的232.52万亩棉花中约1/3的棉田采用无人机施药技术完成施药作业,农户对该技术的采纳率较低。传统的棉花施药技术和无人机实施药技术相比较,成本收益孰高孰低?哪些因素制约了棉农对该项技术的采纳?基于此,本文利用第一师阿拉尔棉区棉农微观调研数据,以农户行为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庇古税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成本投入、环境成本、棉花种植收入三方面入手对研究区不同施药技术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量化核算,在此基础上,从棉农禀赋特征、家庭特征、耕地特征、外部环境、技术认知等不同维度构建了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棉农采纳无人机施药技术的各项因素,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2019年一师阿拉尔市无人机施药技术下亩均棉花的施药经济成本为152.493元,亩均环境成本为12.034元,亩均棉花收入为2297.506元,相比研究区其他三种施药技术无人机施药技术在节省施药成本、保护环境、增加收益方面具备明显优势。(2)棉农的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拥有农用拖拉机3个因素和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具有负向影响,棉农的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棉花种植面积、参加农业培训频次、周围无人机施药技术使用情况5个因素对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3)完善无人机施药技术推广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棉农有序开展兼业活动、强化棉农教育培训四条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棉农对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率。
杨韩[4](2021)在《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查数据为例》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起,棉花种植产业空间布局的逐步从中部地区转移到了西部地区,新疆作为中国重要的棉花主产区,产生了大量的棉花秸秆,如果将其作为农业废弃物直接堆弃处理,将会产生对资源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巨大的破坏。但是,如果将大量的棉花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就能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为当地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新疆南疆兵团作为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地区,对棉花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增强棉花产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改善南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和资源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南疆兵团棉农普遍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并且尚未建立完善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体系,没有合理的补偿标准,因此本文针对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标准理论值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研数据,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分析了影响棉农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因素,并测算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可能的补偿标准,根据补偿标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构建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直接成本法和市场价值法分别计算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补偿标准,最终确立了条件估值法测算的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为18.8~28.1元/亩。(2)受教育年限、棉花种植面积、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容易获得政策、是否增加收入会对支付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高学历者、高收入者、了解其他技术会对支付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政府工作人员、高学历者会对受偿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受教育年限、年收入、是否增加收入会对受偿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在影响因素中,高收入者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最大,政府工作人员对受偿意愿水平的影响最大。(3)构建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补偿机制原则,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框架,生态补偿机制运行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确立了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平性、广泛参与性的原则,同时通过基本框架的设计,确立了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范围和期限,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的确立,共同构建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最后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社会监督、技术支持、资金来源五个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保障进行确定,以促进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合理有效的运行。
侯玉龙[5](2021)在《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文中提出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近些年,国内棉花生产成本快速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印度等主要棉花生产国家。中国棉花受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棉花生产成本与价格呈现互相矛盾的趋势很难突破,高成本与低价格的双向挤压下,植棉农户的赢利空间逐步收窄。目前新疆棉花生产在资源约束价格竞争压力下背景下面临的高成本-低收益,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价格等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通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环节的视角,探讨降成本路径,以此达到棉花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目的,研究重点在于棉花生产要素在种植规模变动下的不同植棉规模下的投入产出规律及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分析棉花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不同植棉规模下生产要素对棉花产量增加的贡献程度,破解棉花高成本—高价格-低收益的困境,以此合理规划要素投入组合,以及棉花生产降低成本的依据,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指导。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新疆及兵团棉花面积产量与规模变化情况,棉花生产资源约束环境,棉花的高成本、高价格压力与困境;以及运用Eviews8.0软件,定量分析户均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度,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产成本最低收益最佳的植棉要素投入组合。在此中间发现棉花生产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要素,探讨投入较低,收到较高的要素,寻找降低成本的依据。研究得出结论:(1)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动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棉花生产效率总体下降,从2005年以后,出现棉花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幅度较大,2015年以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促进了棉花产量的增加,不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棉花的成本。(2)新疆农户棉花单位面积收益存在适度种植规模;户均4.67~5.33公顷为新疆农户棉花单位面积收益最优规模区间,植棉面积与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越大,棉花生产效率越高,植棉面积与生产效率为正比;(3)农户棉花种植规模达到3.56公顷后,单位面积成本呈上升趋势,为成本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户均植棉面积3.56公顷是新疆农户棉花成本的最优种植规模。(4)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在新疆农户棉花生产要素投入中,土地费用、雇工费用、化肥和水电费、机械作业费投入所占成本比重大。(5)三种农业投入要素中,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表明决定收入水平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土地投入,拥有土地面积的优势也就有了发展棉花适度规模种植的优势。户均棉花种植规模在2.5~4.5公顷时,土地费用、机械作业费、水电费、雇工费用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户均棉花种植规模在7~10公顷时,化肥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而农药、地膜、滴灌带、种子等物质要素投入未反映出适度规模的趋势。(6)棉花成本受资源环境约束严重;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租金高、雇工费用及机械作业费高;化肥施用量大,棉田灌溉水电费用高,是降成本的生产要素减少的途径。研究得出新疆棉花生产主要降成本路径有:(1)提出棉花降成本国际经验借鉴;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差异及降成本借鉴、延缓或避免成本差异继续扩大的经验借鉴、减少成本差异较大的技术需求。(2)不同植棉规模降成本方案;不同植棉规模的棉花要素增减降低成本、节本增效的最适植棉规模、新疆户均植棉成本最低的植棉规模确定。(3)农户棉花生产环节成本降低方案选择;棉花田间管理方案;推广无人机喷药降低人工喷药成本方案;降低棉花采收阶段成本方案;精准智能水肥投入降低物化成本方案;优化耕地布局方案、产生棉花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提出棉花生产降成本的政策建议,一是从优化植棉规模,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种植;二是提高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稳定;四是“棉花补贴+价格保险+期货”多举措稳定棉农收益;五是完善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等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五项政策建议及农户视角的棉花生产对策,降低棉花生产环节成本,提高收益,以增强棉花的价格竞争力,缓解棉花种植面积萎缩的压力,为棉花种植户的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岳东芹[6](2021)在《棉花价格保险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棉农生产决策的影响》文中提出棉花作物是国民生活的重要物资,棉花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国家经济的繁荣。新疆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同时,棉花产业是新疆大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近些年新疆棉花生产受到自然灾害频发、植棉成本攀升、棉花价格剧烈波动等负面影响,导致未能将生产优势有效转变为经济优势,棉花生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保障棉花资源的有效供给以及棉农的收入,政府也一直在探索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定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反周期的补贴政策,不符合其规定,并且受到其它产棉国的抗议,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国迫切需要研究一个符合规则的补贴政策来保障棉花生产。棉花价格保险是目前国内探索的具有明显政策性的新举措,是利用保险这种符合规定的金融工具来代替原来的目标价格补贴的新成果。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问卷发放、描述性分析、logistics实证及回归分析等方法针对于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现状及棉农的实际需求,探索棉花价格保险实施的重要意义,采用描述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对阿克苏棉农构面棉花保险意愿进行分析得出:棉花价格保险对于棉农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有85.6%的农户表示需要此保险,83.3%表示愿意购买,棉农的植棉收入占比、对受教育程度、棉花价格保险的认知程度、需求程度、理赔速度、理赔金额等因素对意愿影响较大且影响都是正向的,对棉农购买棉花价格保险意愿影响为负的因素是棉农对理赔程序的满意度评价。棉农的种植意愿受家庭务农人数、植棉收入占比、亩均成本、性别、对保险认知程度、以及对保险理赔速度、理赔金额等因素影响较显着,棉花价格保险的实施情况满意度对棉农的种植规模有显着影响,其中理赔速度的p值小于0.05,理赔金额的p值小于0.01,理赔程序的p值为0.000,通过显着检验且有较大的影响;棉农对棉花价格保险理赔情况满意度中理赔速度和理赔金额对棉农生产要素投入影响显着,其中理赔速度的p值为0.001,理赔金额的p值为0.001,通过显着性检验;棉花价格保险的理赔程序复杂程度系数为负值,但p值为0.56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为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棉农的投保意愿,保障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根据研究所得结论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利于棉花价格保险的发展及棉花生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想办法呼吁棉农了解价格保险,加强棉农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保险知识;提高保险人员的服务水平,保障理赔范围;培养价格保险的专业人才,加强棉农保险培训教育;完善棉花价格保险补贴政策,加强棉花价格保险监管制度;呼吁农户加大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发挥植棉规模效益。推进棉花“价格保险+期货”模式来规避市场风险,保障棉花的持续供给。
李泽华[7](2021)在《河北省棉花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文中提出棉花是保障民生的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棉花价格的竞争取决于生产成本的竞争,而种植收益稳定才能使棉花生产可持续。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的投入量直接对棉花的生产收益、农民收入以及棉花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河北省虽然植棉历史悠远,具有生态适应性好、科技支撑较强、衍生产业众多等优势,但是近些年来,受植棉效益持续低迷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连年下滑。因此保障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调节生产成本投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河北省棉花种植成本收益视角,选取了《全国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以及《河北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中关于河北省棉花生产规模、生产布局、生产成本相关数据,结合调研数据,对棉花生产现状以及成本收益的构成及变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比较河北省与中国其他产棉大省的棉花生产现状和成本收益现状,发现河北省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棉花成本收益变动趋势,对河北省棉花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发现河北省在非DEA有效年份棉花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不合理之处。再通过与全国棉花主产省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发现河北省棉花生产竞争优势及差距。提出促进河北省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第一,河北省棉花产业在全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模优势明显,其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第二,河北省已经基本形成了黑龙港流域优势棉花主产区,棉农对新品种识别率明显提高,但农机农艺融合度欠佳;第三,河北省棉花种植收益大幅下滑,主要因素是人工费用的大幅升高,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66.64%;第四,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趋势,仅2011、2014年与2018年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长状态,其他年份均呈下降态势。与全国棉花主产省TFP对比发现河北省TFP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在生产管理、生产结构、科技创新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改善和优化。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提高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河北省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1)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2)推广尖端生产技术,推动棉花提质增效;(3)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控制棉花生产成本;(4)加强机采品种研发力度,提升棉花机械化水平;(5)着力研发推广高质量原棉,增加棉花附加值;(6)落实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棉花经济效益。本文的创新在于:本文基于以棉花生产量为主的宏观视角和以提高棉花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微观视角,运用DEA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旨在找出河北省棉花生产过程中影响效益投入不合理的要素,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力促河北省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史晓玲[8](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米巧[9](2020)在《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分工、农业专业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环节外包为主的农业分工演进及农民外包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是下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探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和需求、农民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决策与福利效果等都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农业分工背景下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为: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根据棉花生产环节的技术难度差异、资产专用性、棉农家庭禀赋、农户分化等特征,全面分析棉农产生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供需现状及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农业分工为背景,对新疆南北疆9个县(市)1036户棉农进行深入调研,获取有效数据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进行分析;其次,对棉农生产环节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进行分析;第三,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最后,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整个研究层层递进对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在整地播种环节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自己购买型,占总样本的36%,其次为社会关系型,占总样本的33%;在水肥管理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5%;在棉花采收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社会关系,占总样本的47%,其次是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0%;以上三个生产环节中,农业企业型渠道是棉农选择最少的外包渠道,究其原因,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服务组织,对棉农而言,虽然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的服务质量更高,但是会增加其成本支出,最终棉农选择农业企业型外包渠道的比重较少。(2)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棉农依据家庭资源禀赋,针对棉花不同生产环节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需求差异,会采取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决策。具体而言,农业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更大,植棉面积越大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概率相对较低,同时农户各生产环节的外包行为呈现出显着关联性特征。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户选择整地播种播种、水肥管理和棉花采收环节外包的农业兼业的门槛值分别为:83.00%、76.70%、55.80%;对应环节棉农选择外包的植棉面积(亩)的门槛值分别为:99.00、72.00、15.00。进而提出加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生产环节外包服务,有助于降低农业兼业导致劳动力流失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并能缓解“小农户”采购农机的投资压力,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3)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分析了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并对各生产环节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棉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有限资源的二次匹配,对采购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造成显着影响。棉农各生产环节采购外包行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决策行为,整地播种环节与水肥管理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存在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在整地播种环节和水肥管理环节最为突出。在棉农家庭禀赋特征中,植棉规模、生产设备、劳动力数以及植棉收入比重、邻居采购是显着影响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重要因素。土地流出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等待时间,土地流入仅对整地播种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具有显着影响。(4)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从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和劳动舒适度等3个方面分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对改善小农户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了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看,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确实能够改善小农户的福利,如提高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以及提升劳动舒适度。(2)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存在差异,棉花采收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最显着;水肥管理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消费支出和舒适度均有显着作用。(3)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提升外包福利存在差异,导致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效果表现出规模差异和文化差异。同时,受南疆和北疆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也呈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
颜腾腾[10](2020)在《山东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产业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产业。我国是世界上主产棉国之一,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新疆棉区与山东省棉区是我国主要的产棉区。新疆棉业较山东发展较快,山东棉花产业问题较为突出。品级不稳定、马克隆值不稳定、细棉成熟棉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棉花的标准化质量以及市场效益。因此,如何提高山东棉花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是本文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通过相关检验结果可知,山东省棉花质量指标发展不稳定。其中,颜色级指标表现不稳定,波动较大;断裂比强度、平均长度整齐度近年来提升明显;马克隆值是山东棉花的短板,C级偏差过大,细度和成熟度过大,影响棉花整体的标准化水平。经过棉花主产区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棉花生产存在棉农标准化认知不足、品种选取不合适、棉花灌溉、施肥以及用药过程不标准,棉花生产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生产成本大于收益,以及棉花组织化水平低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棉花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棉花产业发展绩效难以激发棉农扩大种植面积,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动力。具体来说,山东省棉花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大面积种植地区之间呈空间分散分布,行政各自独立;棉花产品存在差异化,品种多而杂;并且棉花产业不存在壁垒,农户进出行业容易;棉花经营规模小,种植分散。棉花种植面积日益萎缩、总产量和产值以及不断下降的棉花价格和棉农收益,导致农户对棉花的种植意愿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棉农标准化生产动力不足,组织化水平较低。最后提出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对策,包括建立棉花标准化培训体系,提高棉户标准化认知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推广棉花轻简化生产制度,降低生产成本,并不断完善棉花补贴保障机制,增强种植意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化生产。优化山东棉花产业组织结构,推动规模化种植。建立棉花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化生产基地,提高组织化生产水平。提高棉花市场效益,保障棉农基本收益等。
二、改革棉花种植模式提高棉田综合效益──吴桥县推广立体种植转变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棉花种植模式提高棉田综合效益──吴桥县推广立体种植转变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3)成本收益视角下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微观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3.2 关于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无人机植保技术方面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户行为 |
2.1.3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
2.1.4 植保无人机 |
2.1.5 无人机施药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创新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3 农业技术采纳理论 |
2.2.4 庇古税理论 |
第3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不同施药技术采纳现状分析 |
3.1 第一师阿拉尔市概况 |
3.1.1 自然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花种植概况 |
3.2.1 棉花种植面积概况 |
3.2.2 棉花种植特点 |
3.2.3 棉花单产概况 |
3.2.4 棉花无人机施药技术应用状况 |
3.3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不同施药技术采纳情况调研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样本区域选择 |
3.3.3 调查方法 |
3.3.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不同棉花施药技术成本、效益核算 |
4.1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不同施药技术采用情况 |
4.2 不同施药技术的成本分解 |
4.2.1 不同施药技术的经济成本构成 |
4.2.2 不同施药技术导致的环境成本 |
4.3 不同施药技术的成本核算 |
4.3.1 不同施药技术经济成本说明及核算 |
4.3.2 不同施药技术导致的环境成本核算 |
4.4 不同施药技术下棉农的棉花种植收入 |
4.4.1 棉花种植收入构成 |
4.4.2 不同施药技术下棉农的棉花种植收入 |
4.5 不同施药技术的效益对比 |
4.5.1 不同施药技术的经济成本对比 |
4.5.2 不同施药技术的环境成本对比 |
4.5.3 不同施药技术的效益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 |
5.1 计量理论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2 自变量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预期影响结果 |
5.2.1 棉农禀赋特征的预期影响 |
5.2.2 棉农家庭特征的预期影响 |
5.2.3 耕地特征的预期影响 |
5.2.4 外部环境、技术认知特征的预期影响 |
5.3 模型估计结果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棉农自身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4.2 棉农家庭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4.3 耕地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4.4 外部环境、技术认知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基本研究结论 |
6.2 提升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
6.2.1 完善无人机施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6.2.2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棉花规模化种植 |
6.2.3 引导棉农有序开展兼业活动 |
6.2.4 强化棉农的教育培训工作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查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有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
1.2.2 有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标准的研究 |
1.2.3 有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标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废弃物 |
2.1.2 资源化利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生态补偿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与问题 |
3.1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
3.1.1 南疆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3.1.2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利用现状 |
3.2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 |
3.2.1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缺乏政策支持 |
3.2.2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较为单一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棉农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来源 |
4.2 样本统计分析 |
4.2.1 个人特征统计分析 |
4.2.2 家庭特征统计分析 |
4.2.3 社会环境影响统计分析 |
4.2.4 价值认知情况统计分析 |
4.2.5 秸秆还田优点缺点分析 |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4.3.1 模型构建 |
4.3.2 变量设置 |
4.4 模型检验 |
4.4.1 相关系数检验 |
4.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3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
4.5 回归结果分析 |
4.5.1 支付意愿水平(WTP)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
4.5.2 受偿意愿水平(WTA)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
4.5.3 农户意愿水平影响因素大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标准确定 |
5.1 条件价值评估法 |
5.1.1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历程 |
5.1.2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理论基础 |
5.1.3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引导技术 |
5.1.4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偏差处理 |
5.2 棉农对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分布分析 |
5.2.1 农户支付意愿分布分析 |
5.2.2 农户支付意愿水平分布分析 |
5.2.3 农户受偿意愿分布分析 |
5.2.4 农户受偿意愿水平分布分析 |
5.3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
5.3.1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原则 |
5.3.2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 |
5.4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
6.1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原则 |
6.1.1 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原则 |
6.1.2 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原则 |
6.1.3 公平性、广泛参与性原则 |
6.2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设计 |
6.2.1 补偿主体的确定 |
6.2.2 补偿对象的确定 |
6.2.3 补偿范围与补偿期限的确定 |
6.2.4 补偿标准的确定 |
6.2.5 补偿方式的确定 |
6.3 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保障措施 |
6.3.1 法律法规保障 |
6.3.2 管理机制保障 |
6.3.3 社会监督保障 |
6.3.4 技术支持保障 |
6.3.5 资金来源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问卷 |
致谢 |
(5)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业降成本研究概述 |
1.2.2 棉花降成本研究概述 |
1.2.3 棉花成本及收益研究概述 |
1.2.4 棉花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研究概述 |
1.2.5 棉花生产资源约束条件和价格竞争力压力研究进展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规模效益 |
2.1.2 边际报酬规律 |
2.1.3 资源约束 |
2.1.4 价格竞争 |
2.1.5 改革成本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规模报酬理论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 |
2.3.2 深度访谈法 |
2.3.3 问卷调查法 |
2.3.4 定量分析法 |
第3章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3.1 棉花主产国棉花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
3.1.1 世界棉花主产国棉花产业政策差异 |
3.1.2 世界棉花主产国植棉成本差异 |
3.1.3 中国棉花进出口及国内棉花供需分析 |
3.2 新疆棉花产业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
3.2.1 新疆与全国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
3.2.2 新疆各地区棉花生产布局 |
3.2.3 兵团各师市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
3.3 新疆棉花生产资源约束条件分析 |
3.3.1 新疆水资源约束分析 |
3.3.2 耕地资源约束分析 |
3.3.3 劳动力成本上升约束 |
3.3.4 环境和效益约束分析 |
3.3.5 新疆水土资源约束与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
3.4 棉花产业价格竞争压力 |
3.4.1 棉花国外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差异 |
3.4.2 国内棉纺企业购买棉花进口棉意愿更强 |
3.5 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降成本的必要性 |
3.5.1 需求增长与种植面积萎缩的困境 |
3.5.2 高进口量与高库存量并存的困境 |
3.5.3 高成本低收益困境 |
3.5.4 国内棉纺企业购买棉花的困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棉花生产高投入-高成本-低收益原因实证分析 |
4.1 农户问卷调查及样本数据分析 |
4.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1.2 样本数据分析 |
4.2 新疆棉花生产高投入—高成本原因分析 |
4.2.1 新疆棉花生产成本构成及成本要素分解 |
4.2.2 单位植棉面积的生产成本分解分析 |
4.2.3 棉花生产成本投入时间变动分析 |
4.3 棉花生产高成本—低收益的形成原因 |
4.3.1 植棉成本与种植规模的变动情况 |
4.3.2 农户收益与植棉规模的变动情况 |
4.3.3 棉花产量与种植规模分析 |
4.4 要素投入对棉花成本及产量的影响及贡献实证分析 |
4.4.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
4.4.2 户均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4.4.3 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度 |
4.5 生产成本最低收益最佳的植棉要素投入组合 |
4.5.1 棉花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
4.5.2 模型估计与调整 |
4.5.3 实证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降低成本的路径选择 |
5.1 棉花降成本经验借鉴 |
5.1.1 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差异及降成本借鉴 |
5.1.2 延缓或避免成本差异继续扩大的经验借鉴 |
5.1.3 减少成本差异较大的技术需求 |
5.2 不同植棉规模下降成本方方案 |
5.2.1 不同植棉规模的棉花要素增减降低成本 |
5.2.2 节本增效的最适植棉规模 |
5.2.3 新疆户均植棉成本最低的植棉规模确定 |
5.3 农户棉花生产环节成本降低方案选择 |
5.3.1 棉花田间管理方案 |
5.3.2 推广无人机喷药降低人工喷药成本方案 |
5.3.3 降低棉花采收阶段成本方案 |
5.3.4 精准智能水肥投入降低物化成本方案 |
5.3.5 优化耕地布局方案、强化集聚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新疆水土资源严重约束农业经济发展 |
6.1.2 新疆农户棉花成本构成受农业自然环境约束 |
6.1.3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动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 |
6.1.4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成本收益随种植规模变化 |
6.1.5 成本最优规模和产量最优规模存在差异 |
6.1.6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存在最适的种植规模 |
6.2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的政策建议 |
6.2.1 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种植 |
6.2.2 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
6.2.3 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稳定 |
6.2.4 “棉花补贴+价格保险+期货”多举措稳定棉农收益 |
6.2.5 完善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
第7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1 创新之处 |
7.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棉花价格保险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棉农生产决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农业保险的相关研究 |
1.4.2 农产品收入保险相关研究 |
1.4.3 农户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相关理论研究 |
1.4.4 棉花价格保险的相关研究 |
1.4.5 研究评述 |
1.4.6 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7.1 研究领域创新 |
1.7.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棉花价格保险 |
2.1.2 棉农的生产决策行为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生产者行为理论 |
2.2.2 生产者行为决策理论 |
2.2.3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法 |
2.3.2 描述性分析 |
2.3.3 文献研究法 |
2.3.4 logistics实证分析 |
第3章 阿克苏棉花市场风险分析及价格保险政策 |
3.1 阿克苏棉花生产现状 |
3.1.1 阿克苏棉花产量及规模 |
3.1.2 阿克苏棉花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3.2 阿克苏棉花生产面临的价格风险分析 |
3.3 阿克苏棉花价格补贴政策演变介绍 |
3.3.1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
3.3.2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
3.3.3 棉花价格保险政策的探索 |
第4章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及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4.1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
4.1.1 问卷设计说明 |
4.1.2 样本选择与调研说明 |
4.1.3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4.1.4 样本数据的直观整理 |
4.2 棉花价格保险购买意愿描述性分析 |
4.2.1 棉花价格保险认知及购买意愿分析 |
4.3 棉花价格保险的实施情况满意度分析 |
4.3.1 棉花价格保险购买情况 |
4.3.2 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满意度分析 |
4.4 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满意度对棉农植棉意愿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4.5 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满意度对棉农种植规模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4.6 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对棉农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花价格保险的实证分析 |
5.1 棉花价格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
5.1.2 研究假设 |
5.2 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满意度对棉农种植意愿影响实证分析 |
5.2.1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
5.2.2 研究假设 |
5.2.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5.3 棉花价格保险的实施满意度对棉农种植规模决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样本描述 |
5.3.2 变量的选择及设定 |
5.3.3 模型的建立 |
5.3.4 研究假设 |
5.3.5 模型的结果与结论 |
5.4 棉花价格保险的实施满意度对棉农生产要素投入决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样本描述 |
5.4.2 变量的选择及设定 |
5.4.3 模型的建立 |
5.4.4 研究假设 |
5.4.5 模型的结果与结论 |
5.5 本章研究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棉花价格保险在阿克苏地区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
6.1.2 棉农对棉花价格保险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 |
6.1.3 棉农对棉花价格保险的购买意愿强烈,有利于保险的发展及推广 |
6.1.4 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6.1.5 棉农的植棉意愿受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的影响 |
6.1.6 棉农的种植规模选择受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的影响 |
6.1.7 棉农的生产要素投入决策行为受棉花价格保险实施情况的影响 |
6.2 政策建议 |
6.2.1 加大棉花价格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知识 |
6.2.2 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理赔范围 |
6.2.3 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加强棉农保险培训教育 |
6.2.4 完善棉花价格保险补贴政策,加强棉花价格保险监管制度 |
6.2.5 加大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
6.2.6 推进土地流转,发挥植棉规模效益 |
6.2.7 推进棉花“价格保险+期货”相结合模式,保障棉花的有效供给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河北省棉花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理论依据 |
1.5 创新之处 |
2 河北省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
2.1 棉花主产省的生产规模现状 |
2.1.1 主产省播种面积比较分析 |
2.1.2 全国单产情况分析 |
2.1.3 主产省总产量比较分析 |
2.2 河北省棉花种植情况及主产地产量现状 |
2.2.1 种植情况变化分析 |
2.2.2 主产地产量对比分析 |
2.3 河北省棉花生产结构现状 |
2.3.1 棉花种植产地逐步集中 |
2.3.2 棉花的品种选择逐步优化 |
2.4 河北省棉花机械生产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棉花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3.1 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指标 |
3.2 河北省棉花生产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1 总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2 人工费用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3 物质与服务费用构成及变动分析 |
3.3 河北省棉花生产效益变动分析 |
3.3.1 净利润变动分析 |
3.3.2 成本利润率变动分析 |
3.4 河北省与其他主产省棉花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3.4.1 棉花生产成本构成比较分析 |
3.4.2 棉花生产效益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
4.1 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
4.1.1 理论模型 |
4.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2 2011-2018年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
4.3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 |
4.3.1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生产效率对比分析 |
4.3.2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动对比分析 |
4.3.3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变动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促进河北省棉花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 |
5.2 推广尖端生产技术,推动棉花提质增效 |
5.3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控制棉花生产成本 |
5.4 加强机采品种研发力度,提升棉花机械化水平 |
5.5 着力研发推广高质量原棉,增加棉花附加值 |
5.6 落实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棉花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业分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3.2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
1.3.3 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研究 |
1.3.5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福利效果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分工与农业专业化 |
2.1.2 外包的的定义及延伸 |
2.1.3 农业生产环节的划分 |
2.1.4 生产环节外包的供给渠道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决策 |
2.3.2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渠道的选择偏好 |
2.3.3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
2.3.4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福利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业分工演进与生产环节外包现状分析 |
3.1 农业分工、生产外包的历史回顾 |
3.1.1 农业分工演进的历史回顾 |
3.1.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历史回顾 |
3.2 棉花产区分布、样本选择及区域现状 |
3.2.1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分布、种植面积及产量 |
3.2.2 调研样本地区的选择 |
3.2.3 调研区域基本状况 |
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现状分析 |
3.3.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 |
3.3.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状况 |
3.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
3.3.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 |
3.4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带来的效果认识欠缺 |
3.4.2 棉农棉花生产部分环节外包意愿较低且植棉意愿降低 |
3.4.3 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需不均衡 |
3.4.4 区域差异制约新疆棉花专业化生产水平不足 |
3.4.5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分析 |
4.1 引言 |
4.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机制分析及研究框架 |
4.2.1 理论分析 |
4.2.2 研究框架 |
4.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模型构建 |
4.4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的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
4.4.2 棉农对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渠道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
4.4.3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行为决策分析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5.2.1 理论分析 |
5.2.2 研究框架 |
5.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选取 |
5.3.3 模型构建 |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5.4.1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与棉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 |
5.4.2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的的门槛估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的差异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6.2.1 理论分析 |
6.2.2 研究框架 |
6.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变量选取 |
6.3.3 模型构建 |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4.1 棉农采购生产服务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
6.4.2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影响分析 |
6.5 进一步讨论 |
6.5.1 等待时间的区域差异分析 |
6.5.2 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7.2.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研究 |
7.2.2 研究框架 |
7.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7.3.1 数据来源 |
7.3.2 变量选取 |
7.3.3 模型构建 |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7.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家庭收入 |
7.4.2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消费支出 |
7.4.3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棉农舒适度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存在差异 |
8.1.2 农业兼业、植棉面积与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决策行为 |
8.1.3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差异 |
8.1.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对改善小农福利存在差异 |
8.2 政策建议 |
8.2.1 完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主体 |
8.2.2 增加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意愿、促进生产环节外包程度选择 |
8.2.3 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建立生产性服务体系 |
8.2.4 加强基层人才培育、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
8.2.5 协调区域差异、提升产业竞争力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山东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棉花标准化生产 |
1.4.2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 |
1.4.3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成因SCP分析 |
1.4.4 相关文献研究简要述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 |
1.6.2 论文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棉花生产标准 |
2.1.2 标准化生产 |
2.1.3 农户生产行为 |
2.1.4 市场集中度 |
2.1.5 行业壁垒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行为经济学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3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现状 |
3.1 山东省棉花质量标准现状 |
3.1.1 棉花的颜色级标准状况 |
3.1.2 棉花的长度标准状况 |
3.1.3 棉花的断裂比强度标准状况 |
3.1.4 棉花的长度整齐度标准状况 |
3.1.5 棉花的轧工质量标准状况 |
3.1.6 棉花的马克隆值标准状况 |
3.2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过程现状 |
3.2.1 棉花的品种状况 |
3.2.2 棉花的标准化灌溉状况 |
3.2.3 棉花的标准化施肥状况 |
3.2.4 棉花的标准化施药状况 |
3.3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投入产出状况 |
3.3.1 棉花标准化生产投入情况 |
3.3.2 棉花标准化生产产出情况 |
3.4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组织状况 |
3.5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种植基地状况 |
3.5.1 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情况 |
3.5.2 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技术建设情况 |
4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存在问题 |
4.1 棉农对棉花标准化生产认知度不高 |
4.2 棉花生产品种多、杂、乱问题 |
4.3 棉花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度低 |
4.4 棉花施肥量过多 |
4.5 棉花施药技术推广水平低 |
4.6 棉花生产成本高,棉农种植意愿低 |
4.7 棉花生产组织化水平低 |
5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成因分析 |
5.1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的产业组织结构原因 |
5.1.1 棉花产业市场集中度 |
5.1.2 棉花产品差异化 |
5.1.3 棉花行业壁垒 |
5.1.4 棉花经营规模 |
5.2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的产业绩效原因 |
5.2.1 棉花种植面积 |
5.2.2 棉花产量、产值 |
5.2.3 棉花价格与棉农收益 |
5.2.4 棉花产业发展绩效对棉花标准化生产的影响 |
6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对策建议 |
6.1 提高农户标准化生产水平 |
6.1.1 建立棉花标准化培训体系,提高农户认知 |
6.1.2 开展棉花专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 |
6.1.3 规范农田,大力推广机械化灌溉制度 |
6.1.4 减施药肥,推广绿色发展 |
6.2 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增强种植意愿 |
6.2.1 完善棉花补贴保障机制 |
6.2.2 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降低棉花成本 |
6.2.3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化生产 |
6.3 优化棉花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绩效 |
6.3.1 推动棉农规模化种植,提高市场集中度 |
6.3.2 推动棉花产业化经营,保障棉花效益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改革棉花种植模式提高棉田综合效益──吴桥县推广立体种植转变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棉田生物肥料技术补偿的农户响应机制研究[D]. 张颖.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基于优质棉基地建设的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D]. 刘维. 石河子大学, 2021
- [3]成本收益视角下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微观调研数据[D]. 杨小伟.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查数据为例[D]. 杨韩.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D]. 侯玉龙.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棉花价格保险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棉农生产决策的影响[D]. 岳东芹.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7]河北省棉花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 李泽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8]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9]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D]. 米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10]山东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D]. 颜腾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