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离合器踏板杠杆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孙立强,马艳芳[1](2021)在《三轮汽车后桥离合机构调整方法改进》文中提出针对三轮汽车市场反馈的离合器故障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并阐述了三轮汽车后桥离合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并对离合器调整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了实践验证,取得明显的改善效果。
董恒,马成[2](2021)在《离合踏板中的扭转弹簧设计及踏板力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车型开发阶段离合踏板最大踏板力偏大、起始力偏小问题,通过建立踏板力与行程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参数对踏板性能影响。通过调整参数使离合踏板助力达到理想状态,并利用测试设备采集对比实车优化前、后的数据,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谭森起[3](2021)在《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世界性问题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寻求代替传统内燃机车的有效途径。其中,纯电动汽车因其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而受到业界的关注,乘用车和轻卡的电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矿山工程车辆仍较多采用传统内燃机动力形式,能耗高、排放多,工程车辆电动化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两挡变速器,旨在提升纯电动宽体自卸车动力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宽体自卸车能耗、提升续航里程、降低运营成本,加快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技术在矿山的推广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根据提出的双行星排两挡变速器构型方案,分析了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各挡位的功率流传递方向,并建立其运动学模型。进而对变速器工作状态进行受力分析,结合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和虚功原理建立变速器的动力学方程。此外,针对提出的新型离合器执行机构,本文对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及自锁条件进行分析,并建立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在完成变速器动力学建模、换挡执行机构建模及整车能耗模型建模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矿用宽体自卸车运行特点,设计了针对宽体自卸车的两参数换挡规律。据此以经济性及动力性为优化目标,采用随机变异粒子群算法对两挡变速器的速比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矿用宽体自卸车的能耗经济性及动力性。利用整车能耗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验证,研究两挡变速器的节能机理以及在降低电池寿命损耗方面的作用。再次,为提升换挡品质,改善配备两挡变速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驾驶平顺性,本文设计了状态观测器用于换挡过程中的变速器及传动轴的状态参数在线估计,并设计硬件在环实验验证状态观测器的实时性能。此后,制定了基于传动轴残余扭矩估计的离合器分离策略,有效地抑制了离合器分离时的传动系统抖振。同时,结合换挡过程分析及换挡始末状态约束,反推换挡过程电机转速调节曲线,并根据状态估计信息设计了H∞鲁棒控制器,对换挡过程中的电机转速进行跟踪控制,对比验证了该控制器在不存在/存在外界干扰情况下的控制效果。最后,本文进一步考虑变速器结构特点带来的换挡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双电机耦合驱动的新型传动系统方案。针对该方案构型及矿用宽体车运行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模式切换和功率分配实时控制策略,通过油门开度和当前车速决策最优驱动模式及电机功率分配关系,实现最优经济性能,采用硬件在环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实时性。进而,基于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进一步提升纯电动宽体车的经济性能,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同时,针对模式切换过程中存在的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换挡过程中双电机协同扭矩补偿策略,降低模式切换冲击,有效地提升了驾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白雪[4](2021)在《《电动车技术说明》(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节能减排被提上日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电动汽车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电动车技术等科技文本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报告对《电动车技术说明》部分章节的翻译进行探讨。首先描述翻译任务,对翻译文本做相应的分析;然后阐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该理论对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之后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报告的重点是第四章的案例分析。译者分别从词法、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阐述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词法层面上,译者通过灵活应用意译、直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进行专业术语的案例分析,以形成源语和译语在词汇层面上的功能对等;4.1.2节就英语偏向静态,汉语偏向动态的语言特点阐述词性转换翻译策略在词法层面上的应用;鉴于科技英语多用长句和被动句,译者在句法层面上首先分析被动句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灵活转换,以形成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其次译者在长难句翻译中主要采用分译法,首先分析该句语言层次,之后辨明句意,再者调整句序和语序让译文流畅自然以达到功能对等;最后在篇章层面上,译者从文本的衔接与连贯两个方面总结段落翻译的重点难点及采用的翻译策略。译者希望本翻译实践能为电动车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王多洋[5](2021)在《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驾驶需求的日益增长,驾培学校和教练车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驾驶培训行业用车大部分为燃油教练车。由于学习人员都是驾驶新手,对汽车离合器的掌控还不能得心应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熄火,频繁启动。在进行科目二训练时,燃油教练车发动机长时间在低速或怠速工况运行,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导致燃油消耗率增加,驾培运营成本提高。因此,发展电动教练车用于驾驶训练便具有了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电动教练车都是基于燃油教练车改造而成,将发动机替换为电动机,采用蓄电池为电动教练车供能,传动系统并未进行改造,结构复杂。本文提出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对其关键结构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模拟控制方法,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具有与燃油教练车同样的操纵方式、驾驶感觉以及驾驶效果。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以某型燃油教练车为模拟对象,通过分析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在操纵方式、驾驶感觉、驾驶效果方面的区别,提出了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并对其关键系统和结构进行了选型设计和参数匹配;开发了变速操纵模拟装置、离合器踏板模拟装置及加速踏板模拟装置,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与具有燃油教练车相同的操纵方式。(2)从驾驶效果模拟和驾驶感觉模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在驾驶效果方面,针对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需要模拟的工况,分别提出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换挡变速、空档怠速及起步时可能存在的熄火情况的模拟方法。在驾驶感觉方面,提出了对离合器踏板力感和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方法,并基于所设计的机械结构,建立了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踏板力感的模拟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3)对电机调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空间矢量调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和车辆负载计算模块,对论文所提出的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燃油教练车变速功能的模拟。(4)对踏板模拟装置中的力矩电机转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力矩电机在堵转时输出转矩与电枢两端电压的关系模型,提出了转矩闭环控制策略;结合模糊控制和PID控制两者的优点,提出了模糊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并对控制器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通过仿真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力感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燃油教练车的踏板特性。
周楠,陈刚[6](2020)在《机器人驾驶车辆深度强化学习换挡策略》文中指出为提高机器人驾驶车辆的动力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的机器人驾驶车辆偏向动力性的换挡策略。首先建立了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驾驶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的机器人驾驶车辆换挡策略强化学习模型,并以车速、加速度和油门开度为状态变量、挡位为动作变量,设计了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奖惩机制。然后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算法求解了机器人驾驶车辆动力性换挡策略。最后对比本文中提出策略与其他换挡策略的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策略的有效性。
孙志强[7](2020)在《换挡辅助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提高自动变速器效率是车辆获得同等动力性与舒适性条件下,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自动变速器能够简化操作流程,降低驾驶员疲劳度,并通过合理切换挡位使车辆动力源工作在高效区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自动变速器在车辆上的应用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而自动变速器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车辆可靠性、动力性和舒适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在手动变速器基础上添加自动选换挡模块和自动离合器控制模块,经过改进而成的自动变速器。AMT具有承载扭矩大、传动效率高、成本低廉、生产继承性好等优势,这使其在重型商用车上广泛应用,且具备在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上应用的潜质。而AM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力中断及离合器开合不当带来的传动系振动。传动系动力中断与振动幅度过大或时间过长将降低车辆驾乘舒适性并增加离合器磨损,限制AMT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AMT换挡辅助机构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AMT换挡辅助机构的概念。该机构利用同步离合器取代了传统AMT离合器及同步器在换挡过程中的作用,同步离合器主动侧与发动机相连,从动侧与变速箱输出轴相连。在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比满足设计需求时,同步离合器的结合能够使预换入挡位齿轮与所在传动轴完成同步。该齿轮与输出轴完成锁止,发动机可直接恢复动力完成换挡。该机构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换挡流程。(2)对动力总成及换挡辅助机构进行建模。动力总成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模型主要包括车辆硬件模型、驾驶员模型、行驶阻力模型等。换挡辅助机构模型是根据对应用于同轴式及双轴式AMT的两种不同换挡辅助机构结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的详尽分析而搭建的。(3)对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进行起步最优控制。应用考虑系统扰动的LQR控制器对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进行起步控制。起步时换挡辅助机构中的电机不工作,起步过程扭矩完全由发动机提供,由同步离合器传递至输出轴。该LQR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建立了包含同步离合器角速度差及滑动摩擦功的二次型目标方程,并在汉密尔顿函数的乘子λ中引入系统干扰增强控制器鲁棒性。仿真结果展示了不同坡度下离合器传递转矩的大小以及相应情况下控制器的鲁棒性,验证了同步离合器用于配备双轴式AMT车辆起步的可行性。(4)提出了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换挡过程解耦控制。为消除或缓解换挡过程中电机力矩与同步离合器摩擦力矩的耦合作用,使离合器结合轨迹及变速箱输出扭矩同时满足参考轨迹,本文利用解耦控制器,干扰补偿器和PID反馈控制器对换挡过程进行解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能够有效的对系统控制输入进行解耦,并展示了快速换挡过程中系统的动态变化,也验证了换挡辅助机构的可行性。(5)提出了基于系统时域响应的次优PID参数自整定方法。为使解耦控制策略加强对车辆行驶状态多变、离合器摩擦系数变化等带来的系统参数摄动的鲁棒性,需要在准确估计系统状态的前提下,单独确定各状态下的PID控制参数。本文提出的PID参数自整定方法以系统输出与目标值误差的时序数据为目标函数,利用下山单纯型法自动搜索次优解。该算法可完全由计算机自动计算,极大降低了PID参数整定的工作量。仿真结果展示了迭代过程中相关参数选择对迭代结果的影响,在参数估计准确的前提下,该方法能够自动整定出满意的PID参数,有效改善系统的鲁棒性。(6)提出了换挡辅助机构齿轮啮合损失分析模型。为准确评价换挡辅助机构为系统带来的能耗损失,本文基于齿轮啮合摩擦损失一般方程、Willis方程和功率流分析法,提出了多行星排传动机构齿轮啮合摩擦损失的一般性效率分析模型,建立了行星齿轮啮合损失与工作状态及各齿轮齿数之间的数值关系。将效率模型嵌入整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在FTP-75循环工况下,换挡辅助机构带来的齿轮啮合损失功率仅占总损失功率的0.23%左右。(7)以换挡辅助机构的效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使离合器片摩擦损失减小的传动比匹配算法。换挡辅助机构传动比由行星齿轮机构与动力补偿齿轮对的传动比共同决定,因此该传动比不一定能够准确完成对AMT传动比的匹配。匹配到的换挡辅助机构传动比与AMT传动比差异越大,换挡过程中同步离合器的摩擦损失就会越大。该传动比匹配算法对多排简单行星齿轮机构的所有可能的传动比和相应的工作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存储,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传动比。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以及仿真试验研究,对提出的AMT加装换挡辅助装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仿真结果表明AMT加装换挡辅助装置能够以较低的摩擦损失,简化换挡流程,补偿动力中断,对AMT未来的开发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永胜[8](2020)在《适用于果园作业的中型拖拉机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果园种植面积的增大,农民对果园动力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果树品种、种植模式、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果园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前提高果园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成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降低劳动强度,促进果园规模化发展的最佳途径。作为动力机械,果园型拖拉机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本文是基于我公司“果园拖拉机项目”,在现有中拖TS404基础上进行的整车改进设计;主要围绕整机适应性、可靠性及安全性进行优化。目的是通过整机适应性改进、传动系可靠性提升、驾驶安全性提升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比果园拖拉机与现有中拖的区别,找出现有中拖改进方向:通过调整轮辋辐板的偏距来降低整车宽度尺寸;通过调整油箱高度、散热器高度、空滤器高度、消音器的高度、车身覆盖件高度、轮胎尺寸规格来降低整车高度尺寸;通过更换发动机、改进动力系统零件来提升整车动力系统;通过调整液压系统压力和加大油缸直径来增加提升能力;针对传动系统、安全防护装置,通过UG、PROE、KISSSOFT、HYPERMESH等设计软件和分析软件进行设计和计算分析,完成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改进,解决了现有中拖存在的问题;最后完成了果园拖拉机的改进样机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贺民璐[9](2017)在《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离合器是拖拉机传动系核心部件之一,依靠压盘与从动盘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矩来传递动力,它在传动系统中与发动机相连接,其分离、接合过程直接影响车辆换挡品质与安全性。目前离合器方面的研究比较侧重其单个零件的研究,极少研究者将离合器总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离合器结构的改进。本课题以拖拉机干式双作用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双作用离合器工作原理,并总结双作用离合器常有故障形式与检修方式,在原有产品设计基础上对其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分析,建立三维模型。以ANSYS workbench为平台,对主离合器总成进行模态分析和静力结构分析,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非线性分析。发现主离合器结构在从动盘轮毂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同样的频率下,传动内花键及摩擦片固定波片先出现大变形,压盘变形不明显;碟簧模态分析发现在2426.7Hz时,超过其材料屈服强度,发生翘曲变形,谐响应分析得出碟簧分离指根部应力集中,变形位移量在X,Y方向大。数值分析结果为双作用离合器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在双作用离合器可靠性分析中引入灰关联分析法,结合离合器失效形式、生产加工、工程测试及顾客反馈等多方面因素,基于主观综合测评量化数学模型对离合器的各性能指标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建立灰色关联数学模型,确定离合器可靠性评定序列。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法离合器可靠性进行评定,将两种方法分析结果与离合器生产现场统计数据对比后,发现广义灰关联分析法所得最优样机序列更贴近工程实际。最后,对离合器总成进行分离特性试验、总成耐久试验和碟簧载荷特性检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的比对,进一步验证数值分析及可靠性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张瑞捷[10](2016)在《基于定轴变速箱的无人驾驶履带车辆纵向速度控制》文中提出在未来的地面作战中可以预见,无人驾驶车辆将成为信息化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提高战术精确打击能力的有力保证。履带车辆由于其通过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优于轮式车辆,在正面战场上扮演着攻坚手的重要角色。无人驾驶履带车辆研究的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所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上,同时又反映在其重大应用前景与战略价值上。因此,本课题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无人驾驶履带车辆技术实验平台”展开,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拟进行无人化改造的某型履带车辆的位置控制式全程电子调速柴油发动机特性尤其是“目标转速响应”功能、AMT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动力传动一体化以及整车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该型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现状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无人化改造思路;(2)基于动力传动系统各部件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设计编写了对应该型履带车辆AMT系统的控制程序;并且针对无人化改造所需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对AMT控制程序从驱动层和应用层两方面进行了软件架构的梳理和优化:驱动层方面将TouCAN模块的数据接收方式由查询方式改为中断方式,应用层方面借助“时间片轮转调度法”的多线程思想对单线程软件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与优化;(3)根据“无人驾驶地面机动平台”的基础配置,在综合考虑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进行了纵向速度控制网络的搭建;同时在保证车辆动力性的前提下,针对无人驾驶条件下的换档规律存在的不足设计了整车控制器纵向速度控制策略和AMT系统数据接收处理接口装置;(4)进行实车试验验证,首先对发动机“目标转速响应”功能和油门踏板信号响应功能之间的可替代性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动力传动一体化换档品质的优化试验,保证了AMT挂档的成功率和平顺性,从而奠定了无人化改造平台的底层基础;然后引入“遥控驾驶仪”作为前期无人上位机的替代,进行了无人条件下纵向速度控制试验,验证了纵向速度控制接口设计的可行性。
二、主离合器踏板杠杆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离合器踏板杠杆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三轮汽车后桥离合机构调整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后桥离合操纵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调整方法 |
2 问题分析 |
3 解决方案 |
4 结论 |
(3)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电动车辆变速器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变速器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
1.3.2 电动汽车变速器速比优化及能耗分析 |
1.3.3 变速器离合器执行机构研究现状 |
1.4 电动车换挡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
1.4.1 变速器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
1.4.2 电动车变速器换挡控制研究 |
1.5 多源耦合变速器控制研究进展 |
1.5.1 多源耦合变速器能量管理研究 |
1.5.2 多源耦合变速器模式切换过程控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电控两挡变速器结构设计及建模 |
2.1 两挡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
2.2 两挡自动变速器数学模型 |
2.2.1 两挡自动变速器的运动学模型 |
2.2.2 基于拉格朗日力学的变速器动力学建模 |
2.3 双向执行机构原理分析及建模 |
2.3.1 执行机构的自增力特性分析 |
2.3.2 执行机构分析与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两挡变速器的速比优化及节能机理研究 |
3.1 自卸车运行工况概述 |
3.2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
3.2.1 动力电机模型 |
3.2.2 动力电池模型 |
3.2.3 自卸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
3.3 矿用自卸车两挡变速器换挡规律 |
3.4 多目标优化实施方案 |
3.4.1 目标函数 |
3.4.2 约束条件 |
3.4.3 随机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 |
3.5 优化结果分析及节能机理研究 |
3.5.1 动力性能对比 |
3.5.2 能耗经济性对比与分析 |
3.5.3 电池寿命衰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换挡过程平顺性优化控制研究 |
4.1 换挡过程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
4.1.1 龙伯格观测器构建 |
4.1.2 卡尔曼滤波 |
4.2 观测器性能验证分析 |
4.2.1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2.2 硬件在环验证 |
4.3 基于负载扭矩估计的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
4.4 基于H∞的换挡过程电机控制研究 |
4.4.1 换挡过程分析 |
4.4.2 H∞鲁棒控制器设计 |
4.4.3 H∞控制器分析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多源耦合无动力中断驱动系统研究 |
5.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分析 |
5.1.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
5.1.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模型构建 |
5.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
5.2.1 扭矩枚举功率分配策略 |
5.2.2 动态比例功率分配策略 |
5.2.3 控制策略硬件在环验证 |
5.3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 |
5.3.1 优化问题描述 |
5.3.2 参数优化结果 |
5.4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性能分析 |
5.4.1 动力性能分析 |
5.4.2 经济性表现分析 |
5.5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换挡过程控制 |
5.5.1 换挡控制策略 |
5.5.2 控制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动车技术说明》(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2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1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
2.2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
Chapter3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3.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
3.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
4.1.2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Passive Voice |
4.2.2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
4.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4.3.1 Cohesion |
4.3.2 Coherence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A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
AppendixⅡ |
AppendixⅢ Glossary |
(5)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教练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驱动电机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传统驾考模式及考核内容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关键结构设计 |
2.1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的结构分析 |
2.2 驱动电机的选择及参数匹配 |
2.2.1 电机的类型选择 |
2.2.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3 电磁离合器的选型及参数设计 |
2.3.1 电磁离合器类型选择 |
2.3.2 电磁离合器转矩容量 |
2.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纵系统设计 |
2.4.1 变速器模拟操纵系统的设计 |
2.4.2 离合器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
2.4.3 加速踏板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
2.4.4 模拟装置中伺服电机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研究 |
3.1 驾考关键工况分析 |
3.2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速度控制及变速模拟方法 |
3.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起步熄火模拟方法 |
3.3.1 电磁离合器结合强度分析 |
3.3.2 起步熄火模拟控制方法 |
3.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空档怠速模拟方法 |
3.5 离合器踏板力感的模拟 |
3.5.1 离合器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
3.5.2 离合器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
3.6 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 |
3.6.1 加速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
3.6.2 加速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研究及变速功能验证 |
4.1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 |
4.1.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调速控制方法 |
4.1.2 永磁同步电机dq轴电流控制方法 |
4.1.3 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 |
4.2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及验证 |
4.2.1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 |
4.2.2 调速系统模型验证 |
4.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研究及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
5.1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 |
5.1.1 力矩电机输出转矩控制方法 |
5.1.2 模糊增量式PID控制器设计 |
5.2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及其验证 |
5.2.1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 |
5.2.2 控制效果仿真及对比分析 |
5.3 踏板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机器人驾驶车辆深度强化学习换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机器人驾驶车辆系统模型 |
1.1 驾驶机器人系统结构 |
1.2 车辆动力系统模型 |
1.3 机械腿运动学模型 |
1.4 换挡机械手运动学模型 |
2 机器人驾驶车辆深度强化学习换挡 策略 |
2.1 机器人驾驶车辆换挡策略强化学习模型 |
2.2 机器人驾驶车辆换挡策略求解 |
3 仿真与试验 |
4 结论 |
(7)换挡辅助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流变速器发展现状 |
1.2.1 手动变速器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 |
1.2.2 其它主流自动变速器发展趋势 |
1.3 新型传动系统设计研究简介 |
1.4 AMT起步与换挡技术研究简介 |
1.4.1 起步过程研究简介 |
1.4.2 换挡过程研究简介 |
1.5 双输入双输出系统PID自整定方法研究简介 |
1.6 行星齿轮机构效率分析与齿数综合研究简介 |
1.7 本文主要研究问题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辆动力总成分析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车辆动力总成模型 |
2.2.1 发动机模型 |
2.2.2 离合器模型 |
2.2.3 变速箱模型 |
2.2.4 行驶阻力模型 |
2.3 驾驶员模型 |
2.4 换挡品质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挡辅助机构的提出与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换挡辅助机构的提出 |
3.3 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结构特性分析 |
3.3.1 结构简介 |
3.3.2 运动学分析 |
3.3.3 动力学分析 |
3.4 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结构特性分析 |
3.4.1 结构简介 |
3.4.2 运动学分析 |
3.4.3 动力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起步控制 |
4.1 引言 |
4.2 车辆起步过程模型与系统状态空间方程 |
4.3 控制问题描述 |
4.4.考虑干扰输入的LQR控制器 |
4.4.1 控制器设计流程对比 |
4.4.2 控制器参数调节 |
4.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同轴式AMT加装换挡辅助机构换挡过程控制 |
5.1 引言 |
5.2 车辆换挡过程模型与系统传递函数矩阵 |
5.3 控制问题描述 |
5.4 鲁棒解耦控制策略及控制器 |
5.4.1 解耦控制器 |
5.4.2 干扰补偿控制器 |
5.4.3 PID反馈控制器 |
5.5 基于仿真模型的PID控制器参数自整定 |
5.5.1 下山单纯型法(Nelder-Mead)简介 |
5.5.2 基于仿真模型的下山单纯型参数自整定方法应用 |
5.6 仿真结果与讨论 |
5.6.1 升挡过程仿真结果与讨论 |
5.6.2 迭代过程仿真结果与讨论 |
5.6.3 换挡过程鲁棒性仿真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换挡辅助机构滑动摩擦效率分析 |
6.1 引言 |
6.2 动力补偿齿轮对效率分析模型 |
6.3 行星齿轮机构效率模型 |
6.4 同步离合器效率模型 |
6.5 转动惯量引起的摩擦损失 |
6.6 传动比匹配算法 |
6.7 仿真结果与讨论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仿真模型参数赋值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适用于果园作业的中型拖拉机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果园型拖拉机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现有中马力拖拉机分析 |
2.1 果园用户需求 |
2.2 果园机型标杆情况及现有中拖的不足 |
2.3 整机改进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车外形尺寸改进及动力升级 |
3.1 整车外形尺寸改进 |
3.1.1 整车高度尺寸调整 |
3.1.2 整车宽度尺寸调整 |
3.2 动力系统改进升级 |
3.2.1 散热面积计算 |
3.2.2 空滤器额定空气流量计算 |
3.2.3 油箱容积计算 |
3.3 液压提升系统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动系计算、建模分析及改进 |
4.1 传动系输入参数设定 |
4.2 传动系KISSSOFT建模分析 |
4.2.1 离合器校验计算 |
4.2.2 变速部分零件强度计算分析 |
4.2.3 动力输出部分零件强度计算分析 |
4.3 传动系箱体强度建模分析 |
4.3.1 传动系箱体建模 |
4.3.2 果园型拖拉机工况设定 |
4.3.3 箱体受力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果园拖拉机防翻架设计及建模分析 |
5.1 果园拖拉机防翻架设计 |
5.2 防翻架建模 |
5.3 拖拉机翻车工况设定 |
5.4 防翻架整体强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验证 |
6.1 样机试制及整机参数测量情况 |
6.2 样机试验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双作用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
2.1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
2.2 结构分析 |
2.3 离合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分析 |
2.3.1 摩擦片烧损 |
2.3.2 离合器发抖 |
2.3.3 打滑及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
2.4 设计计算 |
2.4.1 离合器的设计要求 |
2.4.2 关键技术参数的相关计算 |
2.4.3 双作用离合器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
2.5 建立双作用离合器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离合器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运行平台的确定 |
3.2 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 |
3.2.1 离合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合理的划分单元网格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2.4 求解 |
3.3 主离合器总成静力学分析 |
3.4 离合器总成模态数值分析 |
3.5 碟簧的非线性分析 |
3.5.1 碟簧的模态分析 |
3.5.2 碟簧的谐响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作用离合器的数值可靠性分析 |
4.1 可靠性分析引论 |
4.2 灰关联理论基础 |
4.3 可靠性参数的确定 |
4.3.1 确定可靠性影响因素 |
4.3.2 量化评定系数,优选评定指标 |
4.4 灰关联分析法 |
4.4.1 样本数值处理 |
4.4.2 求差序列与极差 |
4.4.3 关联系数序列与关联度 |
4.5 广义灰关联分析法 |
4.5.1 绝对灰关联法与相对灰关联法 |
4.5.2 综合灰色关联法 |
4.6 综合数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作用离合器总成试验 |
5.1 分离特性试验 |
5.2 总成耐久性试验 |
5.3 碟簧载荷特性检测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定轴变速箱的无人驾驶履带车辆纵向速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军用无人驾驶车辆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军用无人驾驶车辆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军用无人驾驶车辆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对象技术背景概述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分析以及纵向速度控制方案研究 |
2.1 位置控制式全程电子调速柴油发动机分析 |
2.2 AMT系统分析 |
2.3 动力传动一体化应用分析 |
2.4 整车动力学分析 |
2.5 纵向速度控制方案研究 |
2.6 本章总结 |
第3章 AMT控制系统软件架构分析与优化 |
3.1 AMT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工作概述 |
3.2 AMT控制系统软件架构分析 |
3.2.1 AMT系统驱动层软件架构分析 |
3.2.2 AMT系统应用层软件架构分析 |
3.3 AMT控制系统驱动层软件架构优化 |
3.4 AMT控制系统应用层软件架构优化 |
3.4.1 多线程思想概述 |
3.4.2 基于“时间片轮转调度法”的程序框架优化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纵向速度控制系统网络搭建和接口设计 |
4.1 系统需求概述 |
4.2 纵向速度控制系统网络搭建 |
4.3 纵向速度控制系统数据流 |
4.3.1 无人上位机输出信息 |
4.3.2 AMT控制器输入信息 |
4.4 基于换档规律的纵向速度控制策略 |
4.5 AMT控制器无人驾驶指令接口 |
4.6 本章总结 |
第5章 试验与分析 |
5.1 概述 |
5.2 动力传动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恢复试验 |
5.2.1 发动机特性摸索试验 |
5.2.2 AMT系统参数标定试验 |
5.2.3 动力传动一体化换档品质优化试验 |
5.3 无人纵向速度控制接口功能验证试验 |
5.3.1 “目标转速响应”功能取代油门踏板控制效果验证试验 |
5.3.2 纵向速度控制系统网络可行性试验 |
5.4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主离合器踏板杠杆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轮汽车后桥离合机构调整方法改进[J]. 孙立强,马艳芳.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11)
- [2]离合踏板中的扭转弹簧设计及踏板力优化[J]. 董恒,马成.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09)
- [3]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D]. 谭森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电动车技术说明》(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白雪.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D]. 王多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6]机器人驾驶车辆深度强化学习换挡策略[J]. 周楠,陈刚. 汽车工程, 2020(11)
- [7]换挡辅助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 孙志强. 沈阳工业大学, 2020
- [8]适用于果园作业的中型拖拉机改进设计[D]. 李永胜. 山东大学, 2020(02)
- [9]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D]. 贺民璐.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10]基于定轴变速箱的无人驾驶履带车辆纵向速度控制[D]. 张瑞捷.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