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51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慧[1](2021)在《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发法制作胆囊胆固醇结石(Cholesterol stone,CS)小鼠模型,采用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进行干预,从胆囊动力学角度探讨疏肝理气法对CS小鼠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5周龄SPF级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造模组24只。空白组以普通颗粒饲料喂养,模型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制备CS小鼠模型,造模9周后,随机选取8只模型小鼠取材,观察胆囊结石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成模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8只,连续等剂量灌胃4周(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组予柴胡疏肝散)。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胆囊、肝脏形态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胆囊与肝脏的组织形态;用ELISA法检测胆汁TC、TBA与血清DAG、TG含量;分别采用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PKC和胆囊CAP、VI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重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观察结果:空白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索排列正常,细胞核居中,形态结构正常,胆囊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肿胀明显,排列松散,可见大量脂滴空泡,胆囊黏膜增厚,黏膜胶原纤维扩充增多;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明显改善,脂滴空泡明显减少,胆囊组织黏膜胶原纤维有一定程度恢复。3.血清DAG、TG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DAG、TG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血清DAG、TG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4.胆汁TC、TBA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胆汁TC含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TB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胆汁TC含量显着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组TBA含量显着升高(P<0.01)。5.肝脏PKC与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PKC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模型组小鼠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脏PKC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小鼠肝脏PKC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胆囊CA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小鼠胆囊VI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疏肝理气法可以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帮助抑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示肝郁气滞是CS胆囊动力学异常的重要病理。2.疏肝理气法可以降低血清DAG、TG及胆汁TC水平并提高TBA含量,通过上调肝脏PKC与下调胆囊CAP、VIP蛋白的表达,改善胆囊动力,发挥利胆排石的作用。
李璐璐[2](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肖婷[3](2021)在《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找出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常见体质;以期运用中医体质学理论对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通过进行不同体质相对应调理,同时加强预防,从而实践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另外,本课题同时分析结石大小、吸烟饮酒与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病房收治120例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治的120单纯胆石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纳入人群的一般信息、既往病史、个人史等病史以及中医体质等客观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2009年《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王琦教授团队研制的体质量表对上述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获得的患者的所需数据制成Excel表,并采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同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结石大小、以及两组患者发病与吸烟、饮酒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病例组120例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其发病年龄范围在34-80岁,其中发病年龄在18-40岁有5人(4.2%),发病年龄在41-60岁有42人(35%),发病年龄在61-80岁的患者最多,有73人(60.8%)。(2)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频数排名前三的中医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的患者较少,且与对照组单纯胆石症患者相比,阳虚质、平和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的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在41-60岁年龄段和61-80岁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胆结石的大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饮酒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其中阳虚质最多;阳虚质胆石症患者好发结直肠癌,平和质的胆石症患者不好发结直肠癌;(2)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人群偏于61-80岁的老年人群,同时年龄为影响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体质的因素;(3)胆石症患者,其结石大小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无关;(4)吸烟饮酒会增加胆石症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王雨彤,吕冠华[4](2021)在《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以胆绞痛、上腹隐痛、胆囊积液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能引起胆囊穿孔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术后症状改善迅速,但复发率较高。中医药通过口服汤剂、针灸及耳穴治疗等方法,使其具有损伤小、改善远期预后等优势。但目前并没有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权威指南或共识。故文章通过整理近年胆石症的研究成果,从胆石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明确胆石症成因,及为胆石症的中医药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周洋[5](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胆囊结石模型,研究药物干预造模下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上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阐述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和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组:将6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普食组(P组)、致石组(Z组)、致石+灌水组(Z+S组)、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每组各12只,分别按照各组要求对小鼠进行喂养8周;检测:采取小鼠胆囊组织观察造模情况,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技术对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对比其差异。结果:(1)动物造模情况:普食组(P组)成石0例,成石率0%,致石组(Z组)成石11例,成石率91.7%,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组与Z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造模成功;致石+灌水组(Z+S组)成石10例,(灌胃致死1例予以剔除),成石率90.9%,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成石3例,成石率25.0%,Z+S组与Z+D组比较,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成石2例,成石率16.7%,Z+D组与Z+X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黄灵仙胶囊具有防治胆囊结石形成作用,且作用效果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Western Blotting:药物干预造模2月后BSEP、NTCP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Z+S组、Z+D组与Z+X组BSEP、NTCPm RNA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在小鼠胆囊结石模型制造过程中能防治结石形成。(2)大黄灵仙胶囊能升高胆囊结石模型小鼠肝胆管侧膜BSEP、NTCP蛋白的表达及m RNA的转录水平,其升高水平与熊去氧胆酸相当。(3)大黄灵仙胶囊可以增强肝胆管细胞膜上转运蛋白对胆汁酸盐的运转,抑制小鼠胆囊结石形成。
孙正鸿[6](2020)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Gallstone,G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筛查GS发病的高危人群,为该地区(成都市)胆囊结石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至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通过影像学(腹部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200例,年龄在1880岁,此人群作为观察组;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无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1000例,年龄在1880岁,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按1:5随机配比,配比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收集一般临床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病例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红素(TBil)等。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一般资料外,还进行了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脂肪肝病史、胆囊炎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疾病指标的收集(请见附件3)。采用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此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有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糖尿病、胆囊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MI、TC、TBil、FBG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了性别、年龄的相关影响后,合并糖尿病病史(OR1.800;95%CI1.0922.966,P=0.021)、胆囊炎(OR1.772;95%CI1.1302.780,P<0.05)及高水平FBG(OR1.162;95%CI 1.01101.336,P<0.05)、高水平TC(OR1.211;95%CI1.0321.421,P=0.019)及低水平HDL-C(OR0.333;95%CI0.2060.538,P<0.05)与胆囊结石显着相关。结论:(1)高FBG、高TC、低HDL-C和糖尿病、无结石性胆囊炎可能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2)高BMI,往往可能伴随有TC、TG等血脂代谢的异常,也可能会间接导致了胆囊结石。
尹星[7](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患者行保胆取石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胆囊炎症程度、胆囊功能、结石复发情况以及对消化道症状的影响,并以胆石形成的微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动物实验探索大黄灵仙胶囊调控胆石形成的胆囊微环境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60例行保胆取石术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熊去氧胆酸组治疗组(对照组)-30例。通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血液生化对比治疗前后炎症和肝细胞损伤改善情况、胆囊超声观察胆囊和胆结石变化情况,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组(西药组)、大黄灵仙胶囊组(中药组),建立胆囊结石小鼠模型,通过统计小鼠胆囊内成石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LRH-1、SRBI的转录及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WBC、CRP、TBIL、TBA两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分析:WBC、CRP、TBIL、TBA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成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时间点与组别的交互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胆囊炎症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水肿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胆汁透声差、壁毛糙、壁水肿的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两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分析:胆囊收缩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成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时间点与组别的交互项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两组患者在同组内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两组患者彩超下胆囊内结石情况比较:治疗后12周,均未见结石产生,治疗组患者胆汁粘稠者2例,有泥沙样胆汁淤积1例;对照组患者胆汁粘稠者3例,有泥沙样胆汁淤积2例。两组结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的消化道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12周患者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⑦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⑧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的常规检查进行复查,主要为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对于不良反应的记录与观察发现,治疗组出现2例(6.6%)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13.3%)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实验研究):①药物干预8周后,各组小鼠结石情况比较,西药组成石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LRH-1、SRBI mRNA转录水平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③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LRH-1、SRBI蛋白的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药相比,中药组LRH-1、SRBI蛋白表达量增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防止胆石形成的疗效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同时也能减轻胆囊炎症、提高胆囊收缩率。3.大黄灵仙胶囊在能够明显缓解脂餐后腹痛、饱餐后腹胀、恶心、纳差的消化道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4.大黄灵仙胶囊能够下调致石因子LRH-1、SRBI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效果稍差于熊去氧胆酸。5.大黄灵仙胶囊能调控胆囊成石微环境的失衡状态,使微环境通过调整达到平衡,最终达到胆石形成的目的。
黄汉基[8](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干预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和结石复发率,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胆囊结石小鼠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集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炎利胆片对照组30例,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30例。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利胆片6片/次,每天3次,治疗组给与大黄灵仙胶囊6粒/次,每天3次,两组共治疗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结石复发率,及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WBC、CRP)、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以及心、肝(ALT、AST等)肾功能。(2)基础实验:将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组),大黄灵仙胶囊组(D组)各15只(以下组成以代号简称)。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15%脂肪、1%胆固醇、5%胆酸)饲料喂养。根据小鼠与成人体重等效药物剂量换算,U组给予130mg/kg·d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粉剂溶液灌胃,D组给予13g/kg·d的大黄灵仙胶囊溶液灌胃。8周后解剖小鼠胆囊观察成石率,取肝脏组织行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结石复发,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和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改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基础研究:(1)除N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有结石产生,与M组相比,U组和D组小鼠成石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R结果:4组小鼠间各IL-6、IL-8、TNF-α因子的m RNA水平表达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63,P<0.001;F=95.11,P<0.001;F=88.33,P<0.001)。D组的各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除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与其M组、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M组、U组低。(3)Western Blotting结果: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IL-8、TNF-α蛋白总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1.87,P<0.001;F=98.19,P<0.001;F=34.02,P<0.001)。组间对比D组与正常组相比,IL-6、IL-8、TNF-α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大黄灵仙胶囊能够改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减少结石复发,并未见毒副作用。同时,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IL-6、IL-8、TNF-α炎症因子在小鼠肝脏的表达,减少肝脏损伤,促进胆汁排泄,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
吴华帅[9](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术后胆汁致石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胆总管结石LCBDE术后的患者采用大黄灵仙胶囊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对患者胆汁成分和结石复发率的影响,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致石性胆汁的作用,为大黄灵仙胶囊降低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符合要求的胆总管结石LCBDE术后患者总计80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大黄灵仙胶囊试验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止痛及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予以大黄灵仙胶囊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服药前后(即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15天)测定两组患者胆汁成分含量: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固醇、磷脂、总胆汁酸盐,并进行计算分析两组的各项胆汁成石趋势指标:胆汁成石指数、胆汁游离胆红素百分比、胆汁综合成石趋势Z值;于6个月后随访,了解两组患者胆结石复发率情况。结果:(1)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胆汁成分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其治疗后的胆汁总胆固醇、总胆红素以及游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总胆汁酸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试验组患者胆汁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及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22,P=0.029,P=0.019),其总胆汁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胆汁成石趋势相关指标有明显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其治疗后的胆汁成石指数、胆汁游离胆红素百分比、胆汁综合成石趋势Z值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试验组患者胆汁成石指数、胆汁游离胆红素百分比、胆汁综合成石趋势Z值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7,P=0.011,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6个月两组间胆结石复发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试验组患者胆结石复发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胆结石复发率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其他意外事件,表明大黄灵仙胶囊安全有效。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具有调控胆汁成分的作用,能够降低胆汁总胆固醇、总胆红素以及游离胆红素水平,增加总胆汁酸含量,稳定胆汁热力学平衡体系,改善胆汁致石性,甚至逆转胆汁成石趋势。(2)大黄灵仙胶囊能有效防治胆总管结石,降低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
裴赛丽[10](2020)在《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目的:探究胆总管扩张及胆总管成角对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接收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为原发胆总管结石组(37例)和继发胆总管结石组(38例),前瞻性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入院基本症状、病史、血常规、肝功能、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成角、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等),比较两组胆总管直径与胆总管成角的差异。结果:原发胆总管结石组与继发胆总管结石组的胆总管成角无差异(128.00(113.00~141.00)VS 125.00(117.00~135.00),Z=-0.212,P=0.832);原发胆总管结石的胆总管直径(1.11(0.82~1.41)cm)大于继发胆总管结石(1.00(0.73~1.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P=0.001<0.05)。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胆总管扩张导致胆汁淤积有关。实验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原发胆管结石及继发胆管结石胆管胆汁成分差异,进而探究胆总管结石形成机制,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第2天清晨,患者早餐前经鼻胆管采集患者胆汁;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组各抽取5例胆汁标本,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与四级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联用技术对胆汁进行分离鉴定,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单变量统计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QC样本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的质谱总离子流图(TIC)各色谱峰的响应强度和保留时间基本重叠,实验过程中仪器误差引起的变异较小,数据质量可靠;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模型QC样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本实验的重复性良好;OPLS-DA模型能明显区分两组样本,检测出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包括二羟基丙酮、辛酸、月桂酸、2-萘磺酸、α-N-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硫酸孕烯醇酮、17-β-雌二醇葡萄糖酰胺、尿素、肉碱、苯丙氨酸异亮氨酸、25-羟基维生素D3等二十种物质。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代谢物不同,可能存在潜在的代谢机制影响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实验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目的:柴胡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结石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系统分析柴胡治疗胆结石的作用机制,为柴胡治疗胆结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TCMSP查找“柴胡”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在Gene Cards中输入“Cholelithiasis”查找与胆石病相关的基因,运用Cytoscape3.7软件得到柴胡与胆石病的调控网络,运用string PPI进行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基因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到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将药物与基因靶点交集的基因名称转换为基因ID;通过R3.6.1运行相关程序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柴胡和胆石病有53个相同的靶基因;柴胡中具有治疗胆结石作用的成分有10种,分别为Linoleyl acetate、Stigmasterol、isorhamnetin、kaempferol、3,5,6,7-tetramethoxy-2-(3,4,5-trimethoxyphenyl)chromone、Areapillin、Cubebin、Longikaurin A、petunidin、quercetin;PPI网络图中IL6邻接节点最多;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中,receptor ligand activity富集最显着;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中,共得到5条通路图,分别为AGE-RAGE、Bladder cancer、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HIF-1、Endocrine resistance,其中AGE-RAGE富集最显着。结论: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复杂,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胆固醇及糖类代谢等途径治疗胆石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5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5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饲料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饲养及分组 |
2.2 小鼠灌胃方法 |
2.3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4 小鼠取材 |
2.5 血清TG、DAG含量测定 |
2.6 胆汁TC、TBA含量测定 |
2.7 肝脏与胆囊形态组织检测 |
2.8 PKC、CAP、VIP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
2.9 PKC、CAP、VIP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3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小鼠一般情况 |
2 小鼠结石情况 |
3 肝、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 |
3.1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
3.2 胆囊组织HE染色结果 |
4 血清、胆汁相关指标 |
4.1 血清DAG、TG含量 |
4.2 胆汁TC、TBA含量 |
5 小鼠PKC、CAP、VIP的mRNA表达 |
5.1 肝脏组织PKC的mRNA表达量 |
5.2 胆囊组织CAP、VIP的mRNA表达量 |
6 小鼠PKC、CAP、VIP的蛋白表达 |
6.1 肝脏组织PKC的蛋白表达量 |
6.2 胆囊组织CAP、VIP的蛋白表达量 |
讨论 |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
1.1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疏肝理气是治疗胆石症的主要治法 |
2 CS胆囊动力学机制 |
2.1 胆囊收缩功能正常抑石 |
2.2 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致石 |
3 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
3.1 模型动物选择 |
3.2 造模方法确立 |
3.3 模型动物一般情况评价 |
4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肝脏、胆囊组织形态 |
4.1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肝脏组织结构 |
4.2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胆囊组织结构 |
5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脂质水平 |
5.1 胆囊收缩与血清DAG、TG的关系 |
5.2 疏肝理气法改善血清DAG、TG水平 |
5.3 胆囊收缩与胆汁TC、TBA的关系 |
5.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汁TC、TBA水平 |
6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胆囊收缩 |
6.1 胆囊收缩与肝脏PKC的关系 |
6.2 疏肝理气法改善肝脏PKC的表达 |
6.3 胆囊收缩与胆囊CAP、VIP的关系 |
6.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囊CAP、VIP的表达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证型 |
2.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
1.3.1 胆囊结石 |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
1.4 身体质量指数 |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
1.6 治疗原则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2. 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2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3. 胆石症和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
3.1 国外关于胆石症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3.2 国内关于胆石症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展 |
4.1 体质概念 |
4.2 体质的影响因素 |
4.3 体质与疾病和防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3 结石大小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4 烟酒史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和结直肠癌关系 |
2. 胆石症是结直肠癌发病高危因素的可能机理 |
3.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一般体征 |
4.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4.1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 |
4.2 中医体质与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 |
4.3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
5. 结石大小和烟酒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相关情况比较 |
5.1 结石大小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5.2 烟酒史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中医内治法 |
3.1 经方治疗 |
3.2 时方治疗 |
3.3 自拟方治疗 |
3.4 中成药治疗 |
4 中医外治法 |
4.1 针灸治疗 |
4.2 耳穴治疗 |
5 联合治疗 |
5.1 针药结合 |
5.2 中西医结合 |
5.2.1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2.2 术后康复治疗 |
6 讨论 |
(5)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动物模型建立及取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结石形成情况 |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3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 |
2.4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mRNA表达水平 |
3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研究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1.4 临床实验中止要求 |
1.2 病例分组 |
1.3 治疗方案 |
1.3.1 基础方案 |
1.3.2 对照组方案 |
1.3.3 治疗组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一般项目 |
1.4.2 疗效性指标 |
1.5 疗效评判标准 |
1.6 安全性评价 |
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症指标和肝细胞损伤指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囊超声变化比较 |
3.4.1 两组患者胆囊炎症情况比较 |
3.4.2 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
3.4.3 两组患者超声下胆囊内结石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比较 |
3.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观察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1.2 动物分组 |
1.1.3 造模方法 |
1.1.4 成功标准 |
1.1.5 观察一般情况 |
1.1.6 药物干预方法及效果 |
1.2 标本采集 |
1.3 小鼠肝脏组织超微病理检测方法 |
1.3.1 取材及前固定 |
1.3.3 观察切片 |
1.4 实验药物及试剂(见表2) |
1.5 实验仪器(见表3)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基因表达量 |
1.6.1 取材 |
1.6.2 实验方法 |
1.7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LRH-1、SRBI基因表达量 |
1.7.1 样本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
2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比较 |
3.2 病理结构情况 |
3.3 RT-PCR检测结果 |
3.3.1 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
3.3.2 各组相对定量结果 |
3.4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于胆石症治疗溯源 |
1.1 病名起源及病因病机 |
1.2 辨证论治 |
1.2.1 常见证型 |
1.2.2 药物治疗 |
1.2.3 针灸治疗 |
2 西医学对于胆石症的研究概况 |
2.1 疾病定义及发病机制 |
2.1.1 疾病定义 |
2.1.2 发病机制 |
2.2 治疗方法 |
3 导师“胆病从肝论治”防治胆石症学术思想 |
3.1 大黄灵仙胶囊的方解 |
3.2 大黄灵仙胶囊主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4.1 基线资料分析 |
4.2 加快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机理分析 |
4.3 胆囊炎症改变机理分析 |
4.4 胆囊收缩率改变机理分析 |
4.5 胆囊结石改变机理分析 |
4.6 消化道症状改变及机理分析 |
4.7 总体疗效评价 |
4.8 安全性分析 |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小鼠肝组织LRH-1、SRBI的干预效果探讨 |
5.1 各组小鼠成石及肝脏病理改变分析 |
5.2 基于RT-PCR、WB技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石症小鼠LRH-1、SRBI的干预效果 |
6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核受体基因SRBI及其转录因子的LRH-1在胆固醇结石致病机制中的表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安全指标情况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
4.2 岭南地区环境与胆石症的治疗 |
4.3 胆囊收缩功能对防治胆石症的影响 |
4.4 胆囊结石的治疗 |
4.4.1 非手术治疗 |
4.4.2 手术治疗 |
4.4.3 保胆取石术的重要性 |
4.5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疗效探讨 |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科研经历 |
(9)大黄灵仙胶囊对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术后胆汁致石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 LCBDE术标准化治疗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病例纳入方式 |
1.5 病例分组方法 |
1.6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1 剔除标准 |
1.6.2 脱落标准 |
1.7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对照组 |
2.1.2 试验组 |
2.2 留取标本 |
2.3 记录指标 |
2.3.1 一般项目 |
2.3.2 用药安全指标 |
2.3.3 胆汁相关指标 |
2.3.4 术后复发率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伦理学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胆汁成分水平变化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胆汁成石趋势指标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
3.5 安全性观察 |
4 讨论 |
4.1 胆结石的形成机制 |
4.1.1 胆固醇超饱和与热力学失衡 |
4.1.2 胆色素与胆汁酸代谢失调 |
4.1.3 胆道炎症反应 |
4.1.4 钙离子浓度失衡 |
4.2 致石性胆汁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
4.2.1 致石性胆汁概念的提出 |
4.2.2 关于致石性胆汁的相关研究 |
4.3 中医对于胆石症的认识 |
4.3.1 从中医经典探究胆石症 |
4.3.2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学 |
4.3.3 中医治疗胆石症相关理念 |
4.4 大黄灵仙方防治胆石症的相关机制探讨 |
4.4.1 大黄灵仙方的前期实验研究基础 |
4.4.2 从中医药角度剖析大黄灵仙方 |
4.4.3 大黄灵仙胶囊对于人体致石性胆汁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胆石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西医诊断依据 |
1.1.3 中医诊断依据 |
1.1.4 中医分型及分型依据 |
1.1.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1.6 病例剔除标准 |
1.1.7 研究方法 |
1.1.8 临床数据采集及定义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基本资料 |
1.2.2 中医分型 |
1.2.3 血常规 |
1.2.4 肝功能 |
1.2.5 胆总管结石情况 |
1.2.6 胆总管结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胆汁标本采集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实验质量评价 |
2.2.2 样品代谢质谱TIC图 |
2.2.3 样本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4 显着差异代谢物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查找并筛选柴胡中有效成分和靶标 |
3.1.2 查找胆石病靶点 |
3.1.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 |
3.1.4 中药调控网络 |
3.1.5 构建PPI网络 |
3.1.6 GO和KEGG富集分析 |
3.2 结果 |
3.2.1 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标 |
3.2.2 疾病相关靶点 |
3.2.3 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基因 |
3.2.4 PPI网络及核心基因数目 |
3.2.5 GO和KEGG富集分析GO(Gene ontology)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内镜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5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D]. 周智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D]. 肖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研究进展[J]. 王雨彤,吕冠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2)
- [5]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 周洋.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6]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正鸿.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大黄灵仙胶囊对胆囊成石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尹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黄汉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大黄灵仙胶囊对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术后胆汁致石性的影响研究[D]. 吴华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原发胆总管结石形成及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的研究[D]. 裴赛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