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

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

一、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纪平[1](2007)在《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显着增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人员试图探寻治疗精神疾病新的有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受到普遍关注,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临床精神科工作者尚不了解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各方面研究成果,限制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时需要探寻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为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借鉴。本文对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近6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时期:1949年至1954年,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处于准备阶段;1955年至1959年进入起步阶段;1960年至1965年是初级发展阶段;1966年至1977年处于特殊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至2000年是持续发展阶段;第六个时期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快速发展阶段。对每个时期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试图为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一次历史资料的梳理,从历史发展中探寻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处于何种研究程度,其实际价值和意义为何。通过对发展历程的回顾,深化了对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必要性的认识。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研制出了许多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的中成药,在临床中确有应用价值;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机制的研究成果对精神医学理论与实践有所丰富。以往的研究工作虽是可贵的尝试,但尚无突破性的重大进展。研究工作须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亦有待改进。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丰富精神医学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茂生[2](2017)在《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按照临床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的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前后的泌乳素水平变化及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估其安全可靠性,希冀为进一步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也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拓宽新思路。研究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诊断标准,通过筛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住院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收集经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12周后符合纳入标准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PRL>29.2ng/ml)患者,且符合中医临床辩证为肝郁化火证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纳入年龄在1845岁(含18和45周岁),共120例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4组,即芍药甘草汤高剂量组(炒白芍90g,炙甘草30g)、中剂量组(炒白芍60g,炙甘草20g)、低剂量组(炒白芍30g,炙甘草10g)、无中药干预对照组,每组30例。芍药甘草汤治疗组在进行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加用芍药甘草汤,每天1剂,水煎100ml,分早(9:00am)、晚(9:00pm)2次温服;空白对照组则仅用利培酮治疗。短期观察时间为6w,长期观察时间为12w。分别在研究的基线期、2w末(±1d)、4w末(±2d)、6w末(±3d)、12w末(±3d)等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血清泌乳素、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相关检查化验指标,对各组高泌乳素血症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研究结果:(1)6w观察(n=107),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和无中药干预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依次为88.9%、78.57%、48.15%、40.00%。四组之间中医症候两两比较,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高、中剂量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无中药干预对照组,而高剂量组又优于低剂量组。(2)12w随访观察(n=86),高、中、低剂量组和无中药干预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依次为96.00%、80.00%、57.89%、47.06%。四组之间中医症候两两比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高、中剂量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无中药干预对照组,而高剂量组又优于低剂量组。(3)6w观察(n=107),四组的泌乳素值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在6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在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2w末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w末、6w末与基线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w末明显高于基线期水平(P<0.05)。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在4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线期和2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2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期、4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期、2w末、4w末、6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w观察(n=86),四组的泌乳素值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在12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6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在12w末与2w末、4w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1),4w末与2w末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12w末与基线期、6w末比较(P>0.05),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在6w末、12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12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合对照组在基线期、2w末、4w末、6w末、12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w观察样本有13例脱落,完成107例(89.17%),有83例(77.57%)患者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各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12w随访观察有34例脱落,完成86例(71.67%),有83例(96.51%)患者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低、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但仍以高剂量组为最优(P<0.001)。(6)四组的基线期、6w末、12w末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在6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w观察发现,在12w末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7)无论是6w观察和12w观察的样本分析,发现无中药干预对照组和芍药甘草汤低剂量组的脱落率均较中、高剂量组要高(P<0.05),中、高剂量组则显现出较少的脱落率和较好的治疗依从性。研究结论:1.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低、中、高剂量)芍药甘草汤均有效改善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症候,有效改善高泌乳素血症的症状,且与剂量有关,以高剂量为最优。2.6w观察(n=107)和12w观察(n=86)样本均发现,高、中剂量组的芍药甘草汤在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上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与剂量有关,以高剂量为最优。3.芍药甘草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疗效安全可靠,治疗过程中不会恶化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可能还可以改善利培酮所致的其他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李姣[3](2020)在《中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通过文献研究阐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诊疗现状,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中药治疗BPS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内容:文献研究,通过查阅BPSD相关原始文献,从中医、西医两方面阐述目前医学对于BPSD的认识;第二部分内容: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BP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相关文献,由两名相互独立的评价员按照检索策略分别进行文献检索,依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若二者出现分歧则通过协商解决,协商无法解决则由第三名评价员决定,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项RCTs,共计2124例受试者,试验组1069例,对照组10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组VS西药组:纳入8项RCTs,共计受试者702例,中药组351例,西药组351例;中药组降低NPI评分、BEHAVE-AD评分优于西药组;改善ADL评分优于西药组;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头痛、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提高MMSE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便秘发生率、失眠发生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西医结合组VS西药组:纳入10项RCTs,共计受试者877例,中西医结合组443例,西药组434例;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改善ADL评分优于西药组;提高HDS评分优于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便秘、恶心、乏力、腹泻、口干、失眠、嗜睡、头晕发生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药组VS抗精神病药组:纳入5项RCTs,共计受试者412例,中药组206例,抗精神病药组206例;中药组总有效率、失眠发生率与抗精神病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低BEHAVE-AD评分优于抗精神病药组;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头痛、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低于抗精神病药组。4.中药+抗精神病药组VS抗精神病药组:纳入4项RCTs,共计受试者342例,中药+抗精神病药组171例,抗精神病药组171例;中药+抗精神病药组总有效率高于抗精神病药组;降低BEHAVE-AD评分、提高MMSE评分优于抗精神病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抗精神病药组;嗜睡、口干、失眠、便秘、恶心、头晕发生率与抗精神病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中药+多奈哌齐组VS多奈哌齐组:纳入4项RCTs,共计受试者344例,中药+多奈哌齐组178例,多奈哌齐组166例;中药+多奈哌齐组提高MMSE评分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失眠、恶心、头晕发生率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治疗BPSD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西药,且改善认知功能效果与西药相当;2.中西医结合治疗BPSD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西药,且改善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单用西药;3.中药治疗BPSD的疗效不劣于抗精神病药,且安全性优于抗精神病药;4.中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且改善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5.中药联合多奈哌齐在改善BPSD患者认知功能与安全性方面与单用多奈哌齐相当,就目前证据而言尚不支持中药联合多奈哌齐的搭配方案。但由于纳入文献样本含量偏低,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仍需纳入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石康乐[4](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明确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学科重要问题,绘制学科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当下风貌,建构基于科学文献的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以“求全”策略制定检索流程,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全部中医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全球期刊科学地图-文献引证关系网络双图叠加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主题词共现网络分析、概念树全文本挖掘等多种分析方法,构建二维空间的复杂网络,并结合时间轴推演变化,分析和绘制网络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历程。·研究结果:1.WOS数据库中以主题检索方式可得中医药直接相关文献22196篇,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在2011以后出现了爆发式激增,不仅数量大幅增长,且此后历年的增长速度也在加快;2.共计143个国家/地区、635个研究机构的2270位学者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相关的科研工作,且科学合作较为普遍、集中,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合作特点,就发文数量而言,以我国学者文献发表量为最,达55477篇,且与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但就科学合作网络中的结构重要性和演化影响力而言则显不足,以综合指标判断,日本以18个数量级的差异与其他国家拉开极大距离,表明了其不可替代的综合重要性;3.中医药学科的领域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兽医学与动物学”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医药卫生护理学、分子学生物学与基因学、环境科学毒理学与营养学、物理化学与材料学”四个领域,从引证路径来看,中医药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朝向微观层次的趋向,在研究基础上均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引入;4.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包含840个节点、2343条连线和190个共被引聚类,其中9个主要聚类为#0伦理困境/替代医学、#1伦理困境/系统评价、#2质量控制、#4中药抗炎作用、#5蛋白结合多糖/柴胡、#7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8胃肠功能失调(消化系统疾病)/民族药学研究、#13靶向化疗、#22分子动力学,代表了中医药学科的九个主要研究领域;5.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9个主要聚类所表征的研究领域时间变迁特征为:#4汉方中药研究领域(1976-1991)→#5中药药理学(1983-2000)、#8民族药学(1986-1993)、#13青蒿素研究领域(1988-1995)→#0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1994-2010)、#7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1994-2005年)、#2中药化学(1999-2009)→#1中药新药发现领域(2000-2018)、#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2009-2011)。·研究结论:1.科学合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半数以上的国家/地区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科学研究,且学者、机构、国家/地区间不同层次的科学合作日益增强,我国在文献发表数量上以较大优势领先,但在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影响力略显不足;2.全球科学期刊双图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基础及成果广布众多医学与非医学学科期刊,研究主题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文史学等众多学科,而微观化的朝向尤为显着;3.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化学、汉方中药、中药药理学、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民族药学、青蒿素研究、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九个方面,学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中医药作为补充与替代疗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使用情况与循证评价、基于中药既有功效的新药研发,以及,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且重心逐渐转向新药研发。

屈婉[5](2019)在《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其对粪便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精神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晰,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逍遥散方作为中国治疗抑郁的经典复方,有一千多年治疗抑郁症等疾病的历史,但其活性成分复杂,作用机理还不明确。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新靶点。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多种中草药复方可能是通过影响或重塑肠道菌群发挥其功效。因此,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猜测以逍遥散为基础的复方中草药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功能及特定分类群的丰度,进而发挥其抗抑郁功效。为验证该假说,本课题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孤养的方法构建抑郁大鼠模型,借助16S rRNA V4-V5区扩增子测序、液相色谱和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合技术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大鼠粪便及脑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肠道菌群探究以逍遥散方为基础的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抑郁症状改善的作用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明暗穿梭实验评估复方中草药干预前后模型大鼠抑郁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干预前,相比于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模型组(CUMS)大鼠的糖水偏好率和旷场得分显着降低、在暗箱中所处时间显着增长;复方中草药干预6周后,相比于CUMS组,各剂量复方中草药干预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大鼠的糖水偏好率和旷场得分均显着升高,且在暗箱中所处时间显着缩短。2)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细菌16S rRNA V4-V5区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复方中草药干预前后粪便菌群α多样性、结构和各分类群丰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慢性压力不仅显着降低了大鼠粪便菌群的α多样性,而且显着调整了粪便菌群的结构及特定分类群的丰度;复方中草药干预后,TCM组大鼠粪便菌群的结构和特定分类群的丰度得到显着调节,尤其是显着调节了慢性压力诱导的Ruminococcus2和Roseburia等菌属丰度的变化。3)基于LC-MS联合技术对复方中草药干预后各组大鼠脑部神经传导物质(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五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 acetic acid,5-HIAA)、伽马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进行靶向定量,揭示复方中草药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脑部神经传导物质的影响。靶向代谢结果显示,相比于CUMS组,TCM组中5-HT、5-HIAA、GABA和Ach的水平显着增加。另外,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部各神经传导物质与粪便各菌属间存在着显着相关性,如毛螺旋菌科UCG-006菌属、未分类的柔嫩菌纲-RF9菌属、胃瘤球菌科UCG-004菌属与5-HIAA呈正相关,而乳酸菌属、Blautia菌属及Ruminococcus2与其呈负相关;毛螺旋菌科UCG-006菌属和产甾醇类的真菌属与GABA呈正相关;Blautia菌属与Ach呈负相关,而毛螺旋菌科UCG-006菌属与其呈正相关。4)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复方中草药干预后抑郁模型大鼠粪便微生物功能的变化情况,揭示复方中草药对抑郁模型大鼠粪便菌群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慢性压力不仅诱导大鼠粪便菌群功能基因的丰度发生显着改变(相比于HC组,CUMS组中COG0582、COG1674、COG4646、ENOG411221R、ENOG410Y01Z、ENOG4112DF3、ENOG410XQ4N、K03205、K03497、K06941、K04763、K03581、K03310、M00202、GH133、CBM60、PL171、ZP04049838、ZP02429913、YP001896735和P78218的丰度显着降低,而COG5433、M00535、M00502和AA2的丰度显着升高),而且扰乱了氨基酸代谢功能、显着提高了胆汁酸的生物合成功能;复方中草药不仅显着缓解了慢性压力诱导的部分功能基因丰度的改变(相比于CUMS组,TCM组中COG0582、ENOG411221R、ENOG410Y01Z、ENOG4112DF3、ENOG410XQ4N、COG5433、K03205、K033110、M00202的丰度显着升高,而M00535和M00502的丰度显着降低),而且显着提高了粪便菌群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水平。综上可知,慢性压力不仅成功诱导大鼠产生抑郁行为,而且扰乱了大鼠粪便菌群的稳态。另外,复方中草药干预可缓解慢性压力诱导的抑郁行为,推测可能与其调节慢性压力诱导的肠道菌群及脑部神经传导物质失调有关。这一发现不仅为进一步揭示复方中草药、宿主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与脑神经传导物质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科学地解释该复方的抗抑郁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安彦敏[6](2020)在《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奥氮平目前广泛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研究显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常导致患者肥胖、体重增加、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等。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广泛,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等疾病的治疗,有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且有减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作用。银杏叶有降血脂的疗效,在既往的研究中虽有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但没有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银杏叶制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目的: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观察治疗效果,并探讨银杏叶片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的分配方式将所有入组对象按1:1比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40例:单用组给予奥氮平(15±5)mg/d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氮平(15±5)mg/d+银杏叶片1.2g/d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各项(TC、TG、LDL、HDL)、空腹血糖(FBG)、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1.血脂各项:与治疗前对比,单用组第4周末和第8周末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联合组第8周末LDL和HDL均无明显变化(P>0.05),TG和T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同期比较,第8周末时联合组TG、TC和LDL均显着低于单用组(P<0.05),HDL显着高于单用组(P<0.05)。2.FBG: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FBG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BMI: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BMI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BMI值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4.PANSS: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PANSS评分第2、4、8周末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8周末时联合组分值均较单用组低(P<0.05)。结论:1.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改变、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引起代谢综合征。2.银杏叶片能改善奥氮平所致的脂代谢异常,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3.银杏叶片对奥氮平所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

康玉春[7](2016)在《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王彦恒老中医在精神科专科医院的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逾55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精神科学术思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研究王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中医精神科学术发展和传承十分必要。学术思想渊源王老学术思想渊源受到传统中医的神志病学说,如心主神明学说、五神脏理论、癫狂痫学说、郁证学说和有关情志病治肝学说等的深远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以下三个学说的影响:第一,是伤寒学派阳明病有关学说;第二,活血化瘀学说;第三,中西医结合思潮和实践。学术思想特点王老主张脑主神明,注重脑神在神志病和各种疾病发病和传变中的作用,强调在神志病治疗中治脑调神,其中最为重视活血、清热、补肾。主张百病治疗康复要治脑调神,怪病、难症治疗不忘脑神,防病调神。王老主张,脑主神明,以通为用。脑神“不通则乱,乱则不通”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活血通脑是最重要的治则治法。肾脑相通,“精”“神”互用,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是脑神病基本病机之二,补肾强脑、安神宁神是治疗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二。热扰脑神,热毒上攻,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之三,清热宁脑乃为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三。王老治疗精神科药物反应和精神科药源性疾病主要采取清热、养阴、解毒和活血之法,主张治未病,讲究治病时机,积极探索辨证使用西药。主要临床经验1.关于精神分裂症(癫病)王彦恒老师认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病范畴,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病种。但中医癫病的临床范围大于精神分裂症,很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疾患也可以诊为中医的癫病,均可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参考癫病进行辨证论治。王彦恒老师早年总结癫病的病机规律为:“始发于肝,并发于心,失调于脏,上扰于脑,癫病乃作”。王彦恒老师经验中癫病治疗临床思路,强调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分析病位,第三确定病性,癫病之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期为邪实,中期为虚实夹杂,后期以虚为主。邪实即气滞、痰盛、血瘀;正虚即气、血、津液亏虚。脑神、五脏功能下降,应注意整体调理。王老认为中医治疗癫病,要时时不忘“治未病”和“治病求本”,不要仅仅紧盯住症状本身,过分重视中西药物的作用;应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患者的心理、情志、脑神因素,对患者所关注的婚恋、生活、工作问题予以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治未病,防止癫病向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发展和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王老主张,癫病康复的关键在于预防复发。2.双相情感障碍(狂郁病) 王彦恒老师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虽然表现为两种矛盾情绪状态(狂、郁)的情感精神疾病,却有着内在统一的病机,二者可以相互转换,郁久可以化火,火性炎上则化为狂;狂久则耗伤气血阴阳,导致阴阳不足,气机升发不利而为郁,从狂而转郁,由此而见狂郁兼见或转换,治疗难度较大。抑郁发作的治疗思路必须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确定病位;第三,确定病性。躁狂状态的治疗思路是要对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位、病性及制定相应的治法、用药,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关键所在。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问题,要注意其内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本病病势的自然体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应用的药物有关。应及时调整药物和药量,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临床上要根据正虚邪实的进退情况灵活运用药物。3.抑郁障碍(郁病) 温阳肾开郁是王老从肾论治脑神病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王老主张,传统的郁证和癫病都很难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障碍范畴,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抑郁障碍)的重要病机之一。在使用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障碍时,温阳补肾是关键与核心。温肾扶阳,但不可过于温燥。4.焦虑障碍焦虑症的症状“点多面广”,病因涉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其病位在脑而涉及五脏六腑,特别是脑、心、肾;病机是各种身心因素引起的脑神不宁、神机不畅。肾阴不足,脑神失养是焦虑症病机病性之本。焦虑的临床复杂病机类型包括脏腑未损,神机紊乱;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症状繁杂等。王老治疗焦虑症,首重调养脑神,滋阴、清热、理气并举,安心神、镇肝魂以重镇祛为常法;辨别标本,补泻兼施;慎用温补,见寒慎用祛寒,不忘散郁;清上温下,不忘调理脾胃。若已长期使用西药,要注意解毒,更重清热养阴。焦虑患者要怡情养性,加强户外运动,饮食宜清淡。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就是要发挥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诊治方法的优势,取“西药起效快,中医治根本”的双重优势,以病人为本,尽快取得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痛和残留症状,加快康复。5.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 王老主张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王老对精神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患的总体认识是:“药物毒邪,始发于胃,并发于脾,侵及脏腑;病势多途,筋骨受损,伤正毁形,诸病皆生。”治疗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药源性闭经,要特别注意,清热,养阴,活血,解毒是常用方法。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将筛选出的1903个处方转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的“方剂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软件统计,总结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的主要药物和主要组合规律。分析显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常用治法,包括活血、清热(阳明热)、镇肝、补肾、养阴、通便、解毒、行气、化痰等。依据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所展示的支持度40%的核心组合是由川芎、丹参、菊花、石膏、珍珠母、山萸肉、何首乌、炒枣仁这七味药组成。这个核心组合可以看作是王彦恒老师治疗各种脑神病的核心方剂。该数据分析研究还深层次揭示了王彦恒老师脑神病治疗的一些具体用药规律。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西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示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阿立哌唑或氨磺必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均能使患者获益。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全面综述,提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对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脾藏意主思,对人体信息的接受、识别、短期记忆、初步加工处理,提取、初步储藏关系密切,即对初步形成思维、短时记忆相关,而相应的肾主封藏的功能与信息的深度处理、长期记忆有关,由此可以假设脾意与肾志精神活动的认知与情感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体现在认知与情感活动的不同环节。如果出现脾虚,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下降,相应的记忆学习功能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障碍。脾藏意主思的这些认知、情感内涵与脾脏的功能性质高度一致,并与肾藏志主恐的内涵相区别。脾虚脾意不足容易出现相应认知情感功能失常。对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中医范畴和中医病名进行了思考,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称为“癫病呆证(或癫呆症、癫呆病)”探讨了健脾(意)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老师补肾法治疗阴性症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健脾(意)补肾(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证),是对老师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发展与创新。由于健脾与补肾作用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环节不同,二者的作用存在叠加和加强,推测健脾补肾治疗阴性症状的疗效会优于单纯补肾法。对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进行了临床观察:目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是精神科疾病主要致残因素,尚无可靠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五脏和“五神藏”理论,阴性症状应与“脾”和“肾”有关。因此本研究试用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规律。方法:选取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医虚证标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利培酮的同时服用健脾补肾汤剂。对照组服用利培酮的同时服用补肾汤剂。疗程为12周。利培酮用量为2-4mg。分别于基线(入组第一天)、第4、8和12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全部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总分、7个阴性症状量表分分别进行了重复测量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对阳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对阴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各阴性症状量表亚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治疗组对情感退缩、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等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在4、8、12周末时对情感交流障碍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讨论:健脾补肾法比单纯补肾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作用更加全面。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值得深入研究。

金虹[8](2014)在《爵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爵床是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 L.的干燥全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咳嗽喉痛、感冒发热等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南部各省区及台湾地区,资源较为丰富。爵床全草中含有丰富的木脂素及其苷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通过实验室前期对66种清热解毒类中草药体外抗H5N1病毒活性筛选实验发现,爵床总提物、三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显着的抗病毒活性。本文在综述了爵床属Justicia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爵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所得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H5N1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研究,以期能得到具有较好生物活性或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为进一步探索爵床活性成分,阐明其生物活性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在采用了正相硅胶柱色谱、AB-8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中压制备柱色谱、S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P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后,通过理化性质和MS、IR、NMR(1H、13C、1H-1H COSY、HMQC、HMBC、NOESY)等现代波谱学技术,从爵床中共鉴定了58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13个,鉴定的58个化合物分别为:Pronaphthalide A(1),爵床苷J(2),Procumbiene(3),Juspurpudin(4),爵床苷H(5),爵床苷I(6),爵床苷K(7),爵床苷L(8),爵床苷M(9),Justicianene A(10),Justicianene B(11),Justicianene C(12),Justicianene D(13),爵床脂素C(14),爵床脂素D(15),爵床脂素E(16),5′-methoxy retrochinensi(n17),Detetrahydroconidendri(n18),JusticidinosideA(19),爵床脂素A(20),爵床脂素B(21),6ˊ-羟基爵床脂素A(22),6ˊ-羟基爵床脂素B(23),山荷叶素(24),台湾脂素C(25),Tuberculatin(26),Cleistanthin B(27),Justicidinoside B(28),Justicidinoside C(29),爵床苷A(30),爵床苷B(31),Rostellulin A(32),(+)-松脂醇(33),(-)-丁香树脂酚(34),(-)-杜仲树脂酚(35),表松脂醇(36),异东莨菪素(37),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苯甲酮(38),4,4-二羟基-3,3,5-三甲氧基苯甲酮(39),大黄酚(40),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呫吨酮(41),熊果酸(42),β-谷甾醇(43),豆甾醇(44),β-胡萝卜苷(45),对羟基苯甲酸(46),香草酸(47),9,16-二羰基-10(E),12(Z),14(E)-三烯-十八碳酸(48),Pinellic acid(49),槲皮素(50),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51),洋芹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2),金合欢素-7-O-β-D-芦丁糖苷(53), Lumichrome (54),3-吲哚酸(55),5-Hydroxypyrrolidine-2-one(56),腺苷(57),尿素(58)。其中化合物1-13为新化合物,分别为9个木脂素类,4个环肽生物碱类,另外化合物17、18、27、34、36、38-41、46、48-49、51、53-58为首次从爵床属中分离到的19个化合物,化合物33、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爵床中分离到的这些化合物类型包括32个木脂素及其苷类,4个环肽生物碱,4个黄酮类化合物,5个含氮化合物以及13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从爵床6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50%乙醇洗脱物中分离到4个新的环肽生物碱,这是从爵床属中首次发现环肽生物碱的存在,以往国内外对爵床化学成分的研究多集中在其高浓度甲醇或乙醇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木脂素及其苷上,只在爵床属其他种中发现少数生物碱,本文从爵床60%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得到的环肽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他含氮化合物为本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开辟了另一途径。本论文采用CPE法,对从爵床三氯甲烷活性部位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H5N1病毒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和评价,主要包括1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果显示,化合物26和化合物33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5N1病毒活性,其中化合物33在浓度为37.5μg/mL时,CPE结果为“++”,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26在浓度为150μg/mL时,CPE结果为“++”,它们在爵床中含量丰富,可以进一步通过血凝实验及深入的体内动物实验研究确证其抗病毒的效果和机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爵床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木脂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对爵床中的部分木脂素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和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2、20、21、22、23、24、26均显示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新化合物1在LoVo和BGC-823细胞上的IC50值分别为0.13和0.11μM,新化合物2的IC50值分别为0.53和0.20μM,化合物20在两种细胞株上的IC50值均为0.04μM,化合物21的IC50值分别为6.08和0.18μM,化合物22的IC50值分别为0.15和0.42μM,化合物23的IC50值分别为2.36和4.68μM,化合物24的IC50值分别为8.12和8.08μM,化合物26在BGC-823细胞上的IC50值为1.63μM。化合物5和27对LoVo细胞选择性显示中等强度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7.91和21.48μM,对BGC-823细胞没有明显活性,其他化合物均无活性或活性很弱。将上述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分别与两种细胞株的阳性对照药进行组间统计学差异分析,发现化合物1、2、20、22、23对LoVo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着高于阳性对照药Diphyllin(24),化合物1和20对BGC-823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着高于阳性对照药JR(622),并且化合物20的细胞毒活性显着高于所有活性化合物(P <0.01)。并根据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爵床中芳基萘内酯类木脂素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表明母核结构为6,7-二甲氧基-1-苯代萘内酯是该类化合物具备细胞毒活性的关键,基本母核结构上的各功能性基团对活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崔界峰[9](2005)在《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文中认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科常见的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之一,因其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整个精神丧失了统一性、完整性,症状多样,故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近五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抗精神病药物严重的副反应,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以精神分裂症之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分类,大致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癫证”、“狂证”等范畴。中医药有其独有的优势,与抗精神病药合用,可显着减轻抗精神病的各种副反应,并对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疗效显着。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中药复方达维胶囊,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了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和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药理学作用,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模型相应脑区及血清中的神经递质(5-HT、NE、DA)含量,测定了血清LPO水平及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 1.1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用DigBehv自发活动视频分析系统,来测定达维胶囊给药前和给药3天后小鼠自主活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给药3 天后与对照组相比,达维大剂量组与安定组小鼠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各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达维中、小剂量组在给药前后总路程有所缩短,但差异不显着,而达维大剂量组及安定组小鼠在给药后活动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 1.2 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睡眠时间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40mg/kg),测定对睡眠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达维大剂量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安定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达维中、小剂量组虽有所缩短,但差异不显着;达维大、中剂量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安定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达维小剂量组虽有所延长,但差异不显着。 1.3 对小鼠戊四氮所致惊厥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戊四氮(110mg/kg),测定对惊厥小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苯妥英钠组小鼠惊厥潜伏期、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未见差异;苯妥英钠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达维大、中剂量组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 2 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2.1 对苯丙胺所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苯丙胺(6mg/kg),测定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总路程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氯氮平组小鼠总路程缩短,P<0.05,氟哌啶醇组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而达维胶囊组作用不明显。 中文摘要 52.2 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腹腔注射氯胺酮30mg/kg,qd,共14天,造模后第8天开始给药,在第14天造模后24小时,做强迫游泳实验,记录后3min内小鼠游泳累计不动的时间。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保持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和氯氮平组,小鼠强迫游泳保持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氟哌啶醇组保持不动时间稍有缩短,但P>0.05。2.3 达维胶囊对 5-HTP 所致小鼠 5-HT 症候群模型甩头次数的影响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10天时,帕吉林皮下注射75mg/kg,再腹腔注射5-羟色氨酸20mg/kg,25分钟后,记录5分钟内甩头次数。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3天时氯氮平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1;给药后10天时,氯氮平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1,氟哌啶醇组显着减少,P<0.05;达维大、中、小剂量组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明显;给药后3天及10天时,自身前后比较,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5。2.4 达维胶囊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将小鼠单笼饲养56天后,随机分组配对,固定一方为宿主鼠,一方为入侵鼠,分别在给药前与给药3天后进行配对攻击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前各组攻击潜伏期、累积攻击时间、累积攻击次数和攻击行为评分等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丁螺环酮组小鼠攻击潜伏期、累积攻击时间、累积攻击次数均明显减少,评分明显降低,P<0.01或P<0.05。各实验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显示,除模型组外,其它各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3 达维胶囊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理研究3.1 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小鼠大脑和血清中 5-HT、NE、DA含量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中,以及大鼠前额叶皮质中5-HT、NE 及 DA含量。3.1.1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脑内 5-HT 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小鼠脑内5-HT、NE和DA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大剂量组小鼠脑内5-HT含量明显降低P<0.01。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小鼠脑内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脑内NE及DA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3.1.2 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 5-HT 浓度明显升高,NE 浓度明显降低,DA浓度未见明显差异。与模型?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技术情报研究室[10](1976)在《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精神病的治疗,过去主要用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和大剂量安定剂三种治疗方法。这些疗法,对精神病的治疗确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通常副作用较大,尤其用胰岛素休克和电休克,病人十分痛苦,并有一定危险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革命医务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教导,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采用中草药、新针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有显着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新疗法较过去的"三大疗法"具有治愈率高、对病

二、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准备阶段(1949-1954)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从“自组织状态”的蜕变
        1.2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起步
        1.3 精神医学的发展状况
    2 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条件
        2.1 现代精神医学占绝对主要地位
        2.2 缺乏中西医结合研究人员
        2.3 中西医共存于精神医疗机构
        2.4 中医基础力量较强
    3 小结
二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起步阶段(1955-1959)
    1 研究背景
        1.1 建国后的第一股中医热潮
        1.2 中医热潮波及精神病防治机构
    2 研究概况
        2.1 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2.2 期刊和着作
        2.3 整理与精神疾病的内容相关的古代资料
        2.4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
        2.5 临床治疗研究
        2.5.1 中药治疗精神疾病的尝试
        2.5.2 针灸治疗技术广泛应用
        2.6 中草药研究
    3 小结
三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初步发展阶段(1959-1965)
    1 研究背景
        1.1 中西医结合研究队伍的壮大
        1.2 精神医学的发展
    2 发展概况
        2.1 文献的分布
        2.2 研究方法
        2.3 临床治疗研究
        2.3.1 精神分裂症成为研究的重点
        2.3.2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的出现
    3 小结
四 特殊历史时期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1966-1977)
    1 研究背景
        1.1 中西医结合队伍的改变
        1.2 精神医学的临床研究状况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文献分布状况
        2.2 研究方法的改进
        2.3 临床治疗的发展
        2.3.1 中医疗法合并小剂量西药治疗精神病的兴起
        2.3.2 新疗法出现
        2.3.3 针灸治疗应用广泛
        2.4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的改变
        2.5 新药研究
    3 小结
五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持续发展时期(1978-2000)
    1 研究背景
        1.1 医疗改革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1.2 精神医学的研究状况
    2 研究概况
        2.1 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
        2.1.1 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
        2.1.2 中华医学会
        2.1.3 其他相关学会及学术活动
        2.2 研究文献
        2.2.1 论文文献
        2.2.2 出版书籍
        2.3 研究方法
        2.4 病因病机研究
        2.4.1 痰迷心窍引发争论
        2.4.2 血瘀论受到重视
        2.4.3 中西医阴阳论
        2.4.4 其他病理观
        2.5 辨证分型
        2.5.1 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的制定
        2.5.2 辨证分型的不同观点
        2.6 精神药物引起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兴起
        2.7 临床治疗
        2.7.1 中药治疗
        2.7.2 针灸治疗
        2.7.2.1 罗和春和电针治疗抑郁症
        2.7.2.2 金舒白应用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经验
        2.8 草药及其提取物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探索
        2.8.1 舒血宁在精神科临床应用的发展
        2.8.2 抗抑郁天然药物国外研究的传入
        2.8.3 抗抑郁天然药物的广泛开发
    3 小结
六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新世纪(2001年以后)
    1 研究文献的快速增长
    2 学术会议
    3 研究方法
    4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受到重视
    5 病因病机
        5.1 阴阳论研究的新进展
        5.2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探索
    6 辨证分型的研究
    7 精神药物所致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8 临床治疗研究
        8.1 中药治疗概况
        8.2 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9 中医药抗抑郁机制研究
    10 草药及提取物的研究
    11 小结
结论
致谢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个人简历

(2)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药物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3.观测指标与评判标准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性指标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学处理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四组样本的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比较
    2.临床疗效观察
        2.1 四组泌乳素水平比较
        2.2 四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 四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 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改善比较
        2.5 四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值比较
    3.安全性评价观察
        3.1 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统计
        3.2 四组的脱落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本项研究的结果讨论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疗效分析
        1.3 安全性评估
    2.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
        2.1 高泌乳血症的西医诊断
        2.2 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认识及辩证
        2.3 芍药甘草汤的组成比例和剂量
        2.4 病程和疗程的影响
        2.5 其他影响因素
    3.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附录 B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细则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中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BPSD的认识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1.2 BPSD的补充概念
        1.3 西医对BPSD的流行病学认识
        1.4 BPSD的发病机制
        1.5 BPSD的药物治疗
        1.6 痴呆症的测量工具
    2.中医对BPSD的认识
        2.1 中医对BPSD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BPSD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药对BPSD的治疗
        2.4 现代医家对BPSD的治疗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检测
讨论
    1.对于RCTs科研方法学的评价
        1.1 样本的选择
        1.2 样本含量的估算
        1.3 随机化方案的实施
        1.4 盲法的实施
    2.关于Meta分析
        2.1 疗效分析
        2.2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1.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4)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大数据研究进展
        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大数据研究与精准医学
        3.中医药大数据研究进展分析
        4.中医药文献大数据研究现状
    综述二 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
        1.科学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
        2.科学计量学领域当前研究进展与时代意义
        3.科学计量学常用工具比较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国际中医药研究主体及合作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2.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2.2 中医药机构间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2.3 中医药学者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3.研究结论与讨论
        3.1 中医药领域文献发表情况方面
        3.2 世界各国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3.3 世界范围内各科研机构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3.4 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研究学者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4.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双图叠加:学科领域分析结果
        2.2 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中医药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研究主题分析:聚类
        2.2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中药新药发现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新药发现领域主题分析:#1共词分析结果
        2.2中药新药发现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1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中药化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化学研究主题分析:聚类#2共词分析结果
        2.2 中药化学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2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汉方中药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汉方中药研究主题分析:M概念树分析结果
        2.2汉方中药研究发展演化分析:聚类#4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中药药理学研宂主题分析:#5共词分析结果
        2.2中药药理学发展演化分析:聚类#5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八章 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激酶抑制剂主题分析:#7共词分析结果
        2.2 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7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九章 民族药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民族药学研究主题分析:#8概念树分析结果
        2.2 民族药学发展演化分析:聚类#8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十章 青蒿素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青蒿素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13概念树分析结果
        2.2 青蒿素研宂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13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十一章 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研究主题分析:聚类
        2.2 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22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其对粪便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
        1.1.1 单胺耗竭假说
        1.1.2 受体敏感假说
        1.1.3 神经内分泌假说
        1.1.4 神经营养假说
        1.1.5 其他类假说
    1.2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1.2.1 临床药物
        1.2.2 天然药物
        1.2.3 营养干预法
        1.2.4 其他治疗方法
    1.3 抑郁症与肠道菌群
        1.3.1 神经内分泌途径
        1.3.2 免疫途径
        1.3.3 迷走神经途径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中草药的提取
        2.3.2 抑郁模型的构建
        2.3.3 体重记录
        2.3.4 糖水消耗实验
        2.3.5 抑郁行为测试
    2.4 统计分析
    2.5 试验结果
        2.5.1 大鼠体重变化趋势
        2.5.2 复方中草药干预前、后糖水偏好率的变化情况
        2.5.3 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影响
    2.6 结果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抑郁模型大鼠粪便菌群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大鼠粪便样本的采集
        3.3.2 大鼠粪便菌群的检测
        3.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试验结果
        3.4.1 测序深度
        3.4.2 复方中草药对粪便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3.4.3 复方中草药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菌群结构的差异
        3.4.4 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粪便各分类群丰度的影响
    3.5 结果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LC-MS技术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脑部神经传导物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脑样本采集
        4.3.2 检测样本的制备
        4.3.3 LC-MS检测方法
        4.3.4 数据分析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复方中草药干预后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变化情况
        4.4.2 粪便微生物与脑部神经传导物质的关联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粪便菌群功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大鼠粪便样本的采集
        5.3.2 粪便基因组的提取
        5.3.3 宏基因组测序
    5.4 统计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测序数据质量
        5.5.2 各组大鼠粪便菌群中不同功能的概况
        5.5.3 复方中草药对大鼠粪便菌群功能的影响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与不足
        创新点
        不足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1 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1 遗传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2.3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1.2.4 脑结构异常改变
        1.2.5 神经生化假说
        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1.3.2 物理治疗
        1.3.3 社会心理干预治疗
    2 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现状
        2.1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2.1.1 抗氧化作用
        2.1.2 拮抗PAF作用
        2.1.3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2.1.4 降血脂作用
        2.1.5 改善微循环
        2.1.6 抗炎、抗肿瘤
        2.1.7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2.2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2.2.1 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2.2.2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2.2.3 GBE的不良反应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一般资料比较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4.1 量表评定(PANSS、TESS)、疗效观察
        2.4.2 BMI、FBG、血脂各项(TC、TG、LDL、HDL)测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3.1.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3.1.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3.1.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血脂的比较
        3.2 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比较
        3.2.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3.2.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3.2.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
        3.3 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3.3.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3.3.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3.3.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BMI比较
        3.4 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3.4.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3.4.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3.4.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PANSS比较
        3.5 临床疗效比较
        3.6 不同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发生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分析
        4.2 血脂、血糖和体重水平的比较分析
        4.3 抗精神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1 前言
        1.1 王彦恒老师学医、从医经历
        1.2 王彦恒老师个人性格、气质与学术精神
        1.3 王彦恒老师学术渊源
    2 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的核心——立足于临床应用的脑主神明学说
        2.1 王彦恒老师主张脑主神明学说
        2.2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内涵的体会和阐发
        2.3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病机与治疗的体会与阐发
    3 王彦恒老师辨证论治脑神病概览
        3.1 脑神疾病治疗总纲
        3.2 对癫病(精神分裂症)的辨治
        3.3 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辨治
    4 温阳开郁,郁病(抑郁障碍)治疗思路的换位移步
        4.1 传统中医的郁证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倡导使用"郁病"对应于抑郁障碍
        4.2 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4.3 四逆散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4.4 交泰丸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4.5 从巴戟天的抗抑郁作用看温阳开郁
        4.6 从抗抑郁西药有伐肾气之弊看温阳开郁
        4.7 温阳开郁法的使用
    5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的认识与临床
        5.1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中医范畴的认识
        5.2 从不同角度看焦虑的临床特点
        5.3 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5.4 王彦恒老师焦虑症的中医治则治法
        5.5 焦虑证诊治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6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疾患的认识与实践
        6.1 王彦恒老师视野中的精神科药物反应
        6.2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反应病因病机的认识
        6.3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辨证论治
        6.4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二——药源性闭经的辨证论治
        6.5 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
    参考文献
中篇:王彦恒老师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的初步统计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1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诊疗进展
        1.1 综述进展
        1.2 病因病理研究
        1.3 临床表现研究
        1.4 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5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
        1.6 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1.7 非药物治疗
        1.8 小结
        参考文献
    2 中医癫病之呆证诊疗进展
        2.1 “癫病”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证型规律研究
        2.4 方药研究
        2.5 针灸研究
        2.6 鉴别诊断
        2.7 小结
        参考文献
    3 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初探
        3.1 脾藏意主思心理学内涵的中医传统认识
        3.2 近年来对脾虚与情绪相关疾患的研究
        3.3 近年来对脾虚与记忆、学习能力等神经心理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3.4 脾意的神经心理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3.5 结语
        参考文献
    4 健脾意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
        4.1 从症状学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辨证范畴
        4.2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病机与脾意不足关系密切
        4.3 健脾意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的重要治法
        4.4 健脾意治疗癫病呆症具体应用的几点考虑
        参考文献
    5 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5.1 临床资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鸣谢
个人简历

(8)爵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爵床化学成分研究
    1.1 化合物结构
    1.2 化合物结构解析
        1.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2.2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1.3 实验部分
        1.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3.2 药材来源
        1.3.3 爵床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1.3.4 酸水解和单糖构型的确定
    1.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1.4.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1.4.2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1.5 小结与讨论
        1.5.1 芳基萘内酯类木脂素苷旋转异构现象讨论
        1.5.2 芳基萘内酯类木脂素波谱学特征讨论
第二章 爵床抗 H5N1 病毒活性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试液配制方法
        2.2.2 细胞模型
        2.2.3 实验筛选方法
        2.2.4 实验用中草药配制方法
    2.3 抗 H5N1 病毒活性筛选结果
        2.3.1 中草药抗 H5N1 病毒活性筛选实验
        2.3.2 爵床抗 H5N1 病毒活性筛选实验
        2.3.3 化合物抗 H5N1 病毒活性筛选实验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中草药活性筛选
        2.4.2 活性筛选模型及评价方法
        2.4.3 化合物活性筛选
第三章 爵床中木脂素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细胞株及来源
        3.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受试药物的处理
        3.2.2 MTT 实验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3.4.1 芳基萘内酯类木脂素构效关系探讨
        3.4.2 活性化合物研究前景与展望
第四章 结语与讨论
    4.1 主要研究成果
        4.1.1 课题背景
        4.1.2 化合物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4.1.3 化合物抗 H5N1 病毒活性评价
        4.1.4 化合物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学进展
        1 现代医学
        2 祖国医学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按实验方法分类的动物模型
        2 按症状类型分类的动物模型
        3 按可能的神经递质机制分类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苯丙胺所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5-HTP所致小鼠5-HT症候群模型甩头次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达维胶囊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达维胶囊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理研究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前额叶皮质、小鼠大脑和血清中5-HT、NED、A 含量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血清中LPO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D]. 李纪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2]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D]. 李茂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3]中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D]. 李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D]. 石康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其对粪便菌群的影响[D]. 屈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D]. 安彦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7]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D]. 康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爵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金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1)
  • [9]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D]. 崔界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10]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J].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技术情报研究室. 中草药通讯, 1976(06)

标签:;  ;  ;  ;  ;  

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