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的投掷角度和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

投篮的投掷角度和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

一、推铅球的投掷角与出手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杜松[1](2021)在《核心动态稳定性训练对田径普修课推铅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哲能[2](2021)在《中外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技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旋转推铅球技术已经在国际大赛中被男子运动员普遍使用,且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国内外学者对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势进行了许多研究,认为旋转推铅球技术是有助于运动成绩提升的。但是,我国运动员使用此技术的人员较少,尚处于尝试阶段,对技术的认识和训练手段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目的:本文将对影响投掷距离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相关分析,以提高对旋转推铅球技术的认识。对国内外运动员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运动学参数的对比,发现国内外运动员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技术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以在2017年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2018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使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15名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和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中使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国内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世界田联发表的官方资料以及相关比赛视频和数据展开具体研究。文章将整个技术动作过程分为5个时相,4个阶段。分别是右脚离地时刻、第一单支撑阶段、左脚离地时刻、腾空阶段、右脚落地时刻、第二单支撑阶段、左脚落地时刻、最后用力阶段、出手时刻。对国外15名使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时间、空间、速度运动学参数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时间、空间、速度运动学参数对投掷距离的影响,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国内外运动员时间、空间、速度运动学参数存在的差异,分析国内外运动员技术差异。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1.国内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动作节奏方面,各个阶段持续时间在整个技术动作过程总时间占比,国外运动员与国内运动员在腾空阶段持续时间占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动作技术上,国外运动员与国内运动员左脚落地时刻肩髋扭转角、腾空阶段铅球运行轨迹长度、最后用力阶段铅球运行轨迹长度、整个技术动作过程铅球运行轨迹长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就整体旋转技术而言,差异的关键技术环节是我国运动员在腾空阶段身体扭紧程度增加,而国外运动员在第二单支撑阶段身体扭紧程度增加。我国运动员肩髋扭紧时机存在问题,应该在第二单支撑阶段增加肩髋扭紧程度。最后用力开始阶段动作技术差异最大,此时国外运动员都能够保持较大的拧紧身体姿势,为此后的最后用力储备能量;而国内有的运动员此时的扭转角较小,不能形成最佳的发力姿势。3.我国运动员李俊、张俊、冯杰存在左脚落地时刻重心偏高现象,重心偏高铅球高度也较高,角度变小。降低左脚离地时刻、右脚落地时刻、左脚落地时刻铅球垂直高度,不仅有助于铅球各个时刻速度的增加,而且有助于获得较大出手角度,增加投掷距离。4.在技术发展上,我国运动员受背向滑步理念的影响较大,如本研究中发现国内运动员腾空阶段铅球运行轨迹长,腾空持续时间长,最后用力出手过于向前等技术与国外旋转技术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我们对旋转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特点以及旋转技术的核心设计专门性训练手段。

张如祥[3](2020)在《“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是一项难度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熟练地掌握该技术动作。随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地推进,传统地教师讲解技术,示范动作,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是受到越来越严峻地挑战,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深化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近些年在体育教学中,双侧练习和视频反馈逐渐出现在体育课堂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双侧练习和视频反馈来自两种不同的机制,即双侧迁移理论和反馈原理,同时发现两种机制结合参与体育技术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难度大、要求高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为出发点,将双侧练习和视频反馈进行结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教学,探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可行性,从而验证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效果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为今后在该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首都体育学院2018级本科体教专业1班和4班学生,共计40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地教学。实验组学生采用双侧练习结合视频反馈的方法进行常规教学,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常规教学;在实验教学进行到第7周进行铅球运动技能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铅球投掷成绩和铅球技评成绩。在实验教学进行到第12周,进行铅球运动技能的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铅球投掷成绩、铅球技评成绩以及通过视频分析软件对铅球关键技术(滑步距离、滑步速度、器械与身体两重心距离、器械垂直投影点到左脚间距、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出手初速度)进行解析,并将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为本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研究结果:通过12周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的干预教学,实验组学生在投掷成绩和技评成绩方面具有显着性提高(P<0.05);通过对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相比于对照组学生在投掷成绩和技评成绩方面提高更显着(P<0.05);通过对比背向滑步推铅球各阶段技术发现,实验组学生在滑步距离、滑步速度、两重心距离以及器械垂直投影点到左脚间距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通过对比铅球出手瞬间相关指标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出手高度、角度、初速度方面更有利于创造优异成绩。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效果地调查得出:学生对双侧视频反馈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给予了较高地评价,更加愿意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析,验证了采用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具有可行性。2.采用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正确、熟练地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提高铅球投掷成绩、技评成绩,从而实现铅球教学效果的更优化。3.采用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可以充分发挥双侧练习迁移的作用和视频反馈实时性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有利于铅球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还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和纠正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有利于关键技术的提高,使技术动作表现合理。4.采用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有利于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较好的结合起来,这种形式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矫杰[4](2020)在《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巩立姣是我国优秀的女子铅球运动员,也是世界顶尖女子铅球运动员之一,最好成绩为20.35m,是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女子铅球项目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巩立姣已形成了鲜明的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特征,对其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进行个案分析不仅能起到技术诊断,技术优化,指导备战2020夏奥会科学化训练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女子铅球运动技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完成动作的主要因素上,忽略了包括非投掷臂等因素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的特征以及其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特征与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效果的关系研究。通过采集巩立姣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大庆)比赛的影像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其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的运动学总体特征、阶段特征进行分析,探寻运动学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效果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可以分为,引导阶段(0.6s-0.65s),过渡阶段(0.658s-0.675s)、加速阶段(0.683s-0.808s)、制动阶段(0.817s-0.85s)四个部分。其中,重点技术为制动阶段,难点技术为加速阶段。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结构完整,重点难点技术合理,与最后用力技术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获得了较高的出手速度。2.巩立姣非投掷臂引导阶段,由最后用力阶段开始,直至非投掷臂任意部位首次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肘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曲线减速运动,肩部做曲线加速运动,伴随右侧下肢蹬转,引导躯干围绕垂直轴旋转,有利于超越器械动作的形成。3.巩立姣非投掷臂过渡阶段,由引导阶段结束,直至左膝关节屈曲最大结束。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肩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曲线运动,肘部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在该阶段,非投掷臂肘部伴随重心前移与左膝角度减小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由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过渡至最后用力加速阶段。4.巩立姣非投掷臂加速阶段,由过渡阶段结束,直至非投掷臂任一部位向其任一轴反方向开始运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肘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反方向做曲线减速运动,肩部做先加速后减速的曲线运动,使右侧躯干快速围绕垂直轴摆动,配合下肢蹬伸动作,形成身体重心向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位移与加速。但在该阶段,巩立姣上体过早于右髋向投掷方向加速,违背了环节加速顺序性原理。5.巩立姣非投掷臂制动阶段,由加速阶段结束,直至铅球出手。在支撑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向冠状轴反方向、矢状轴反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加速运动,形成左侧投掷臂与投掷臂的相向运动,保证投掷臂加速度与对器械的做功距离。

王子君[5](2020)在《探求影响铅球投掷距离的要素》文中研究指明铅球出手时的高度、角度、速度是影响投掷距离的三大要素。通过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测量,研究了高度、角度、速度对铅球投掷距离的影响,并对学生练习铅球提出了初步建议。

刘桃娟[6](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找出制约我国女子铅球项目成绩提升的内在因素,明确女子铅球项目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国家队女子铅球运动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主要为高速摄像法、三维运动学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好成绩的比赛视频利用高速摄像机进行三维定焦拍摄,同时拍摄三维框架;然后使用“APAS”运动分析系统首先对拍摄的三维框架进行标定,其次对比赛视频进行同步、截取、打点解析,最后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滑步阶段卞卡、郭甜茜、高阳三名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髋关节速度数值相差较大,三名运动员对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差;巩立姣“人—髋”合一效果好,对髋关节的控制能力较强;(2)过渡阶段,卞卡、郭甜茜、高阳三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瞬间左肩打开过早,减小了身体扭紧的程度,并且右髋的加速时机是在左脚着地0.25s后才开始加速,停顿时间过长会减小滑步结束后的速度,对最后的出手速度有不利的影响,巩立姣左脚着地瞬间右髋加速时机早,下肢速度快于上肢速度,超越器械姿势良好;(3)最后用力阶段高阳、卞卡右肩速度小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而巩立姣的右肩速度呈持续上升趋势,铅球出手瞬间身体加速用力已经结束,此时,高阳的左髋速度还呈持续上升趋势,加速用力顺序不合理。根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滑步阶段,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普遍存在蹬伸幅度大、身体重心起伏的现象;巩立姣在滑步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保持的较好,整个滑步阶段动作流畅、加速节奏合理,对髋关节协调用力能力强。(2)过渡阶段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肩髋扭转角普遍小,身体躯干肌肉扭紧的程度效果差,左脚着地瞬间右髋加速时机晚;躯干后倾角偏大,超越器械效果不理想。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过渡时间呈显着性差异,影响过渡阶段的节奏;巩立姣左脚着地瞬间右髋加速时机早,身体扭紧程度高,并且超越器械效果较好。(3)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选手普遍存在左髋伸展的不够充分,左肩打开较早,上体主动前移不够及右髋、右肩的前挺能力较差;铅球出手瞬间卞卡、郭甜茜、高阳三名运动员对铅球的持续加速能力差。巩立姣在最后用力阶段的左髋伸展充分,右腿蹬伸效果好,胸臂前挺能力好,有利于提高铅球的出手高度。

万紫苏[7](2019)在《陕西省男子标枪运动员胡海龙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陕西男子标枪运动员胡海龙在近两届全运会中成绩都没有突破80米,均没有列入前三名。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中名列第四,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不失为陕西省在第十四届全运会夺得奖牌最具有潜力的运动员之一。因此,对于胡海龙投掷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运动员在陕西省承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技术的改进是十分迫切的。本研究将采用测试法,即运用高速拍摄技术对胡海龙在大强度训练课的投掷技术进行了二维拍摄,并运用APAS软件进行视频解析,针对投掷步及最后用力阶段中的步长、步时、身体重心的高度、膝关节的角度以及标枪出手的高度、角度、速度等影响标枪技术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优秀的男子标枪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胡海龙在投掷步技术中,前两步步长与步时与国内优秀运动员相比差距不大,充分完成引枪动作;后两步的节奏受到交叉步腾空高度的影响,身体重心波动大,导致水平速度受损,间接性的对最后用力阶段的衔接产生影响;躯干后倾角变化呈递增趋势,两角度差值为7.27°,影响了助跑的速度以及超越器械动作的完成;致使最后标枪出手后的飞行距离不理想。(2)最后用力技术中,胡海龙左侧制动效果受到交叉步落地时高冲击力的影响,左膝关节缓冲幅度和蹬伸幅度相对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差距大,尤其是缓冲幅度,致使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不够平缓,破坏了左侧的制动效果;右侧膝关节的着地至蹬伸时的变化幅度大,右侧支撑的时间长对身体和器械的稳定性都有影响,使动作产生停顿,削弱了标枪出手的速度,标枪出手高度的系数略高于正常值,影响了标枪的飞行距离。(3)胡海龙在投掷技术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中,投掷步后两步之间的比值虽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经过对比发现,比值略高于国内其他两名运动员的值,交叉步步长过长对于运动成绩存在影响;制动步布时与“满弓”到出手瞬间的比值高于国内优秀运动员的值,且总用时高于其他两名优秀的运动员,制动步易造成动作技术停顿,水平速度受损,影响运动成绩。(4)胡海龙运动成绩提升的要点主要放在出手速度上,出手高度的系数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较小。国内优秀运动员的标枪出手速度都在28m/s以上,胡海龙的标枪出手速度接近26m/s,速度主要受到投掷步节奏以及投掷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的影响。

李鹏举[8](2019)在《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员成绩滞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田径运动作为体育大项,其运动形式涵盖了走、跑、跳、投,在各项体育运动中都有所体现,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有“体育运动之母”的称号。回顾历届全运会,山东在最近的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决赛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九运会的奖牌榜第三到十运会至十三运会的连续四届奖牌榜第一。田径项目虽然是山东省的强项,但是在男子铅球的项目上,并不占有优势。山东省在全运会上取得该项目的金牌还要追溯到1975年。新世纪来,我国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男子铅球运动员,2005年的第五届全运会上,山西的张奇突破了20m大关,将尘封了15年之久的全国纪录打破,到了2009年,上海的张竣更是将全国纪录刷新到20.41m。虽然最近几年山东省也出现了几名优秀的男子铅球运动员,但是在全运会的赛场上,却很少有所建树。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男子铅球的前八名中甚至都没有山东运动员的身影,由此可见,山东省男子铅球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造成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成绩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使山东省男子铅球尽快重现往日辉煌,追赶国内一流行列,本文对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找出造成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成绩滞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望可以改变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成绩滞后的现状,以及促进山东省男子铅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我省男子铅球运动,从一线运动队伍现状、专项技术、教练员、科学训练、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体制等因素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山东省男子铅球项目运动成绩处于下滑阶段,一线队伍中男子铅球运动员年龄偏大,而年轻运动员的实力不足,呈现出新老运动员交替断层现象。2.山东省男子铅球项目发展不均衡,无法发挥集团优势。3.技术上缺乏创新,运动员专项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左侧支撑和最后用力等关键技术还需进一步的提高。4.缺少高水平的教练员,特别是缺少复合型的优秀教练员团队。5.训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训练的手段和训练的方法有待创新。6.后备人才的选拔途径较为单一,导致人才资源的优势难以发挥,不利于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7.缺少完善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在运动训练中,科研单位与训练单位缺乏有机的联系,科学研究跟不上训练的需要。8.传统的训练体制、竞赛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马恩达[9](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掷标枪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它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速度与力量结合紧密的一项运动。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人们将完整的掷标枪技术分成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和器械的飞行五个动作技术阶段。其中助跑与最后用力两个阶段对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录像分析法,对201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阶段的步长、步时、速度利用率,以及最后用力阶段的左侧支撑技术、投掷臂用力顺序、器械出手状态等相关参数进行研究,结合世界8名优秀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投掷步后四步的步长较短、速度较慢,特别是投掷步的倒2步(交叉步)重心的腾起高度过大,影响了助跑速度的发挥,不利于最后用力阶段初始动能的获得;投掷步的倒1步,左脚着地不积极,没有及时形成稳固的双支撑阶段。2.在投掷步阶段,我国运动员倒4步与倒3步的躯干后倾角较为合理,倒2步与倒1步的躯干后倾角较小,不利于超越器械的形成。我国运动员倒2步(交叉步)动作幅度较小,使倒32步躯干后倾角的增幅受到限制,是导致倒2步与倒1步躯干后倾角较小的重要原因。3.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倒1步的左腿支撑始角较大,左侧支撑的初始状态良好,但由于左腿支撑能力较差,导致着地后左膝角的变化幅度过大,不利于动能自下而上的传递。4.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运动员躯干用力的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通过对比运动员腕关节运动轨迹、出手投影点至左脚支撑点的距离,发现我国运动员对器械的实际做功距离较短,标枪出手过早,降低了“鞭打”动作的实效性。5.我国运动员标枪出手角、姿态角与攻击角较为合理,用力方向更加贴近于标枪纵轴,但器械出手速度较慢,影响了标枪实际飞行距离。

刘伟凯[10](2019)在《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铅球项目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必修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大多走向教师岗位,因此,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培养其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理念的日趋完善,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与训练理论被应用于运动训练及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以及运动成绩均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铅球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运动训练学规律设计出若干种弹力带组合训练手段,将其应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铅球技术教学课中,实验完成后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的技术动作并使用运动学分析软件对学生推铅球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检验弹力带组合训练的效果并且促进教师技术评价更为合理、科学。使学生在技术课程学习中更为有效的掌握技术,提高铅球技术教学的效果,减少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给学生学习技术开辟了新思路。实验结果表明:1.弹力带组合训练手段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提高学生身体的稳定性及灵活性,提高运动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投掷成绩与技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在铅球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弹力带组合训练干预后,学生的各关节速度及身体重心速度变化更为合理,各环节技术能更有效的衔接,提高速度与力量的利用率。3.经过弹力带组合训练的干预后,学生滑步阶段滑步距离更远滑步时间较短,过渡阶段身体各个环节角度更趋于合理,最后用力技术中学生发力顺序更为合理,符合运动力学的规律。进入最后用力阶段时能够形成稳定的左侧支撑,建立合理的最后用力准备姿势。4.最后用力技术中加强了超越器械能力,有效的加大了做功的距离。铅球出手参数的变化表明在经过弹力带组合训练干预的试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出手速度高于对照组,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也更接近合理的范围,说明弹力带组合训练可以优化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使最后用力技术更符合运动学规律。5.弹力带组合训练方法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练习、模仿、纠错,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技术动作,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推铅球的投掷角与出手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铅球的投掷角与出手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2)中外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技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旋转推铅球技术演变
        2.1.2 旋转推铅球技术发展趋势
        2.1.3 旋转推铅球技术可行性的研究
        2.1.4 旋转推铅球技术运动学分析
        2.1.5 旋转推铅球技术肌电分析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旋转推铅球技术优势方面的研究
        2.2.2 旋转推铅球技术体能方面的研究
        2.2.3 旋转推铅球技术运动学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技术录像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出手特征对比
        4.1.1 出手时刻运动学参数对比
        4.1.2 出手时刻技术参数与投掷成绩的相互关系
    4.2 时间特征对比分析
        4.2.1 不同动作阶段的时间对比
        4.2.2 不同阶段持续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4.2.3 时间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4.3 空间特征对比分析
        4.3.1 不同动作阶段的角度对比
        4.3.2 不同动作阶段的铅球运行轨迹长度对比
        4.3.3 空间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4.4 速度特征对比分析
        4.4.1 国内外运动员各个阶段铅球速度分析
        4.4.2 速度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4.4.3 时间因素和铅球高度对铅球速度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3)“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铅球的教学现状
        1.1.2 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文献综述
        1.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双侧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1.5.4 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教学实验法
        2.2.6 录像解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背向滑步推铅球投掷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评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技能形成性评价中技评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技能终结性评价中技评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3.2.3 实验组、对照组形成性评价阶段与终结性评价阶段技评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背向滑步推铅球相关技术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滑步阶段相关技术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3.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过渡阶段相关技术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最后用力阶段相关技术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3.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最后用力出手瞬间相关技术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3.4 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3.4.1 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在实验组学生中的反馈情况
        3.4.2 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对实验组学生技术学习效果的调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附件
    附件1:访谈专家名单
    附件2:专家访谈相关内容
    附件3: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件4:影响铅球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指标筛选专家问卷
    附件5:实验对象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附件6: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评成绩评分标准
    附件7: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8:教学计划安排
    附件9:实验组教学教案实例
    附件10:对照组教学教案实例
    附件11:技术软件分析截图
    附件12:微信群视频实例

(4)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缘起
        1.1.1 对巩立姣的运动技术进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1.2 非投掷臂技术的运动学研究对优化整体技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最后用力阶段
        1.3.2 非投掷臂
        1.3.3 运动学特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1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准备与加速部分研究现状
        1.4.1.2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人体与器械重心速度的相关研究
        1.4.1.3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出手瞬间研究现状
        1.4.2 巩立姣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研究现状
        1.4.3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的研究现状
        1.4.4 运动学在体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5 对现有研究评述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视频录像分析法
        2.2.3.1 视频录像(参见图1)
        2.2.3.2 视频解析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后用力准备阶段非投掷臂运动学分析
        3.1.1 位移轨迹特征
        3.1.2 速度变化特征
        3.1.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1.4 角度变化特征
        3.1.5 小结
    3.2 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非投掷臂运动学分析
        3.2.1 位移轨迹特征
        3.2.2 速度变化特征
        3.2.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2.4 角度变化特征
        3.2.5 小结
    3.3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整体动作运动学分析
        3.3.1 位移轨迹特征
        3.3.2 速度变化特征
        3.3.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3.4 角度变化特征
        3.3.5 小结
    3.4 非投掷臂技术对最后用力效果的影响分析
        3.4.1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下肢动作技术的影响分析
        3.4.2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投掷臂技术的影响分析
        3.4.3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人体与器械重心速度的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铅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1.1 世界女子铅球运动发展概况
        2.1.2 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概况
    2.2 国外学者对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2.3 国内学者对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各阶段时间节奏特征的研究
    4.2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2.1 滑步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2.2 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2.3 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3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3.1 滑步阶段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3.2 过渡阶段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3.3 最后用力阶段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4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4.1 滑步阶段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4.2 过渡阶段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4.3 最后用力阶段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陕西省男子标枪运动员胡海龙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
        2.1.1 男子标枪运动的发展史
        2.1.2 关于标枪技术相关概念的界定
        2.1.3 关于标枪投掷步技术方面的研究
        2.1.4 关于标枪最后用力技术方面的研究
        2.1.5 关于标枪测试方法研究的现状
        2.1.6 关于标枪投掷步及最后用力阶段训练方法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胡海龙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1.1 投掷步阶段步长、步时的运动学分析
        4.1.2 投掷步阶段步频的比对分析
        4.1.3 投掷步阶段躯干后倾角和身体特征变化的分析
    4.2 胡海龙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2.1 最后用力阶段左侧膝关节角度变化的对比分析
        4.2.2 最后用力阶段左膝缓冲时间与鞭打用力时的对比分析
        4.2.3 最后用力阶段右侧膝关节角度变化的对比分析
        4.2.4 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时刻各参数的分析
    4.3 胡海龙投掷步及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4.3.1 投掷步后两步的步长比值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4.3.2 制动步步时与“满弓”至出手瞬间的比值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4.4 胡海龙投掷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提高措施
        4.4.1 投掷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4.4.2 最后用力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员成绩滞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铅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1.3.2 国外铅球运动研究现状
        1.3.3 国内铅球运动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问卷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男子铅球成绩发展态势
    3.2 运动员因素分析
        3.2.1 新老交替呈现断层现象
        3.2.2 没有形成集团优势,“一打多”现象严重
        3.2.3 省内铅球项目发展不均衡
    3.3 技术因素分析
        3.3.1 专项技术缺乏大胆创新
        3.3.2 背向滑步的过渡阶段中左侧支撑技术有待提高
        3.3.3 背向滑步最后用力阶技术动作还需完善
    3.4 教练员因素分析
        3.4.1 省内铅球教练员现状分析
        3.4.2 缺少高水平的教练员
        3.4.3 教练员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3.4.4 教练员的待遇与工作积极性
        3.4.5 教练员忽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4.6 缺乏“复合型教练团队”
    3.5 竞技训练因素分析
        3.5.1 训练缺乏系统性
        3.5.2 训练手段、方法有待突破
        3.5.3 运动训练周期需合理安排
    3.6 后备因素分析
        3.6.1 后备人才的选材
        3.6.2 后备人才的培养
    3.7 保障因素分析
        3.7.1 运动员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3.7.2 科研与训练体制还需健全
    3.8 体制因素分析
        3.8.1 训练体制现状
        3.8.2 竞赛体制现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录像解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投掷步阶段运动技术指标分析
        4.1.1 投掷步后四步步长、步时、步速分析
        4.1.1.1 投掷步后四步步长、步时分析
        4.1.1.2 投掷步后四步步速变化分析
        4.1.2 投掷步最后一步标枪出手前后重心速度利用率分析
        4.1.3 投掷步后四步躯干后倾角度变化分析
        4.1.4 投掷步后四步右肩、右肘角度分析
    4.2 最后用力阶段运动技术指标分析
        4.2.1 最后用力阶段右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2.2 最后用力阶段左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2.3 最后用力阶段投掷臂用力顺序分析
        4.2.4 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时相各参数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弹力带训练的发展与应用
        1.4.2 铅球项目技术及教学相关概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观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2.7 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3.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成绩的影响
        3.2.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投掷成绩的影响
        3.2.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评成绩的影响
    3.3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的分析
        3.3.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铅球滑步阶段技术效果的影响
        3.3.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铅球过渡阶段技术效果的影响
        3.3.3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效果的影响
        3.3.4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最后用力阶段出手瞬间的影响
        3.3.5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原地推铅球与背向滑步推铅球远度差的影响
    3.4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3.4.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课堂表现的影响
        3.4.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
        3.4.3 弹力带组合训练在实验组学生中的反馈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四、推铅球的投掷角与出手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动态稳定性训练对田径普修课推铅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杜松.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中外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技术比较研究[D]. 吴哲能.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双侧练习+视频反馈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为例[D]. 张如祥.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4]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 矫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探求影响铅球投掷距离的要素[J]. 王子君. 价值工程, 2020(09)
  • [6]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D]. 刘桃娟.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7]陕西省男子标枪运动员胡海龙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D]. 万紫苏.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8]山东省男子铅球运动员成绩滞后因素分析[D]. 李鹏举.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D]. 马恩达.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伟凯.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标签:;  ;  ;  

投篮的投掷角度和初速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