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光电探纬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李耀杰,沈丹峰,王荣军,王玉,李靖宇[1](2021)在《基于硅光电池的纬纱信号检测》文中提出随着喷气织机技术水平和引纬速度的不断提高,纱线检测的漏检和误检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红外光电探纬器在使用时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且信号处理电路比较复杂,容易出现漏检和误检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采用一种新的光电检测方法采集纬纱信号,并通过滑动均值滤波算法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分析不同功率激光源、不同灰度纱线、不同直径纱线对采集信号的影响,为纱线漏检和误检次数统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和纱线灰度变化会显着影响漏检和误检次数的变化,纱线直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随着激光功率的不断增加,漏检和误检次数最小的纱线灰度等级也不断增加,同时这种方法的漏检率和误检率远低于红外光电检测的漏检率和误检率。
卢杰,郭有适,李舒洋,文珊[2](2021)在《智能化缂丝机引纬打纬装置改进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原有缂丝机自动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智能化的发展做进一步研究。利用SolidWorks建模软件对改进后的引纬打纬装置进行建模分析,并且制作其运动过程效果图。引纬装置是从解决色纬选择及动作实现机理方面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打纬装置可以解决重复打纬问题。文中的研究讨论和引纬打纬装置进行改进的模型对缂丝机自动化、智能化的探索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为行业提供缂丝机研究新思路。
杨明[3](2021)在《无机/有机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狄拉克量子材料是近年来电子材料科学和光电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含拓扑狄拉克半金属和拓扑绝缘体(topological insulators,TIs)等。砷化镉(Cd3As2)为拓扑狄拉克半金属材料的典型代表,由于狄拉克锥的存在也被称为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石墨烯;Cd3As2光学带隙为零,具备全波段光学吸收和探测能力。以碲化铋(Bi2Te3)和硒化铋(Bi2Se3)为代表的3D TIs,其拓扑绝缘表面态受到时间反演对称性的保护,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目前狄拉克材料在基础科学领域成为研究Majorana费米子和量子反常/自旋霍尔效应等奇特物理现象的重要载体。新型狄拉克材料具有优秀的光电转换性质,从而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光电探测领域。本论文以3D拓扑狄拉克半金属Cd3As2薄膜和铋基第二代TIs Bi2Te3和Bi2Se3薄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薄膜与其它不同类型的材料结合制备不同类型的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件。实验中通过分子束外延法(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制备拓扑薄膜样品,采用热蒸镀和喷涂方法制备有机小分子薄膜和有机聚合物薄膜,并系统的研究无机/有机异质结光电器件的光学电学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制备基于纯Cd3As2薄膜、Bi2Te3薄膜的光电探测器,测试并研究此类型器件的光电学性能。在650 nm波长处Cd3As2薄膜探测器最大的电流响应度(current responsivity,Ri)和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分别为3.45 m A/W和2.39%。基于Bi2Te3薄膜探测器最大的Ri和EQE分别为2.14 A/W和65%(在650 nm波长处)。分别测试这些薄膜在紫外-可见-长波红外(200 nm~15000nm)范围的吸收率,为揭示拓扑材料的光电响应机制打下基础。2.制备由N型Cd3As2和P型有机物并五苯(Pentacene)薄膜组成的无机/有机薄膜型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器件具有从可见光到远红外(405 nm~10600 nm)的超宽的响应波段,在650 nm波长处器件的Ri、EQE和器件响应时间分别达到36.5 m A/W、7.29%和30 ms。并应用肖特基接触反向抑制和P-N结等原理,来分析和揭示此异质结器件的工作机制。3.成功制备Cd3As2薄膜和PEDOT:PSS薄膜组成的无机/有机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创新性的采用喷涂方法将PEDOT:PSS制备于Cd3As2薄膜上,解决了薄膜表面由于金属特性不易吸附液体材料的问题。制备的光电探测器具有紫外区域到长波红外区域(365 nm~10600 nm)的光电探测能力,其最高的Ri、EQE、开关比(on-off ratio)和器件响应时间分别达到112 m A/W,23.4%、1123和282μs(在650 nm波长处)。4.制备基于Bi2Te3薄膜和Pentacene薄膜组成的无机/有机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此器件具有450 nm~3500 nm的宽波段探测能力,最大的Ri和EQE分别达到14.89 A/W和2840%(在650 nm波长处),具有1.89 ms的快速响应时间,且Ri在中红外区域(在3500 nm波长处)达到1.55 A/W。探测器具有良好的柔性光电探测性能,一个弯曲周期内器件的光电流变化低于9.2%。5.制备基于Bi2Te3薄膜和酞菁类有机物(Cu Pc和Pb Pc)薄膜组成的无机/有机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器件最大的偏振光探测系数高达2.56,且具有从450 nm至3500 nm的宽波段探测能力,最大的Ri和EQE分别高达23.54 A/W和4534%,器件响应时间达到1.42 ms。表明Bi2Te3/有机物薄膜异质结具有制备高性能红外光电器件的应用潜力。6.成功制备Bi2Se3/Mo O3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在光通信C波段(1300 nm~1600 nm),探测器拥有超快的响应时间特性(在1550 nm波长处达到62μs),开关比达到5.32×104(在650 nm波长处)。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空气中,器件能够稳定工作100天以上,且性能维持在91%以上。该器件的Ri和EQE分别达到1.6×104A/W和4.9×104%(在405 nm波长处)。同时,该器件所的探测率(detectivity,D*)分别可达5.79×1011 Jones(在405 nm波长处)和9.43×1010 Jones(在1310 nm波长处)。综上所述,本文系统性制备基于3D狄拉克半金属Cd3As2薄膜和铋基第二代TIs Bi2Te3和Bi2Se3薄膜材料与其它类型薄膜组合的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并研究不同类型光电器件的柔性、偏光和阵列性能,同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探测器的工作机制。本系列研究对设计高性能薄膜异质结型光电器件及研究器件相关的工作机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且为制备柔性、偏振和阵列异质结型光电器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张秀星[4](2020)在《高性能基于PdSe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文中认为光电探测器是一种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子器件,在现代科学和现实工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夜视、目标检测、视频和生物成像)有着广阔应用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在近几十年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经过科学家们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为了弥补商业Si基近红外光电探测器截止波长短,基于In Ga As和相关异质结构等材料制成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制造条件严格与制造工艺复杂的短板,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2D层状材料与窄带隙半导体的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其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且高效的突出特点。在本工作中,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Pd Se2/Ga As异质结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并测得了优异的电学性能。本文中,我们通过简单的一步直接硒化法制备了二维多层Pd Se2薄膜,采用Na OH刻蚀液,利用牺牲层刻蚀法将多层Pd Se2薄膜完整的转移到旋涂有PDMS绝缘层的Ga As上,再通过Ag浆引出顶电极,最终得到了Pd Se2/Ga 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制成的Pd Se2/Ga As异质结器件在808 nm近红外光照射下表现出明显的光伏特性,表明我们的器件可以在没有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工作。进一步的器件性能分析表明,预制的异质结器件对808 nm的近红外光异常敏感,其光响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出色的稳定性与Pd Se2材料在空气中的良好稳定性密不可分,并且在808 nm光照下,表现出1.16×105的大开关比,171.34 m A W-1的较高响应度和2.36×1011Jones的出色比探测率,最后研究发现该器件还具有图像传感的能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d Se2/Ga As异质结在未来的光电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吴军飞[5](2015)在《一种有梭织机用光电探纬器的改进》文中认为今天,我国依然在大量使用有梭织机,而且这种状况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对有梭织机及其附属机构进行改进就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有梭织机多功能控制器,该织机控制器采用光电探纬,在工厂实际工作时,稳定可靠,但是会出现余纬丝长不均匀的问题。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做一些改进使得控制器的探纬精确度更高,余纬丝长更理想和均匀。通过对控制器探测原理的分析、工作效果的实测和光电信号转换的模拟测试,再结合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得知外界光线会对该控制器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提出滤除外界光线信号干扰的改进措施。具体方法为,在原有控制器装置的基础上,在红光发射端接入一个调制脉冲光驱动电路,在光电信号接收端接入高通交流信号处理模块。经过测试,改进后的多功能织机控制器能够很好地滤除外界光信号的干扰,提高探纬精确度。
谌欣[6](2011)在《基于运动特征的纬纱探测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纬器是喷气织机上重要的辅助部件,用来探测纬纱在设定时间内是否到达指定位置。本文对喷气织机上的光电探纬器检测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探纬器中发光管和光电管组成的光通路强度非均匀特性,并结合纬纱在引纬过程中受气流牵引所出现上下波动的运动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纬纱探测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探纬检测系统只对这种随气流上下波动的纬纱进行识别,即通过实时地识别这种动态纱线来达到探纬的目的,从而减少由于各类静态干扰所带来的误判或错判。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论述当前国内外探纬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几种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喷气织机探纬器,并对各自的检测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找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检测所要运用的理论和技术手段。2.结合探纬检测的实际应用的特点,对与本文所要设计的探纬检测系统相关的光电检测技术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地论述。这其中包括对发光管﹑光电管的特性的论述,并给出了光电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方法。3.根据本文提出的探纬检测方法设计探纬器和探纬器信号处理电路,在探纬器设计中选用红外发光管,用脉冲信号进行驱动,光电管选用PIN型硅光电二极管。信号处理电路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前置放大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和比较输出电路设计,给出了电路原理图并进行了论述。应用电路设计软件设计探纬器信号处理电路原理图,绘制PCB版图制板并焊接元器件。4.论述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和实验结果处理分析,探纬器固定在织机上筘座上,探纬器与信号处理板相连后,将探纬器信号处理板接入织机主控器的主板上,探纬检测系统与织机进行联机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采用信号采集平台采集实验数据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本文提出的探纬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5.对探纬系统的数字化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对一些技术难点给出了解决方案。介绍了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的设计方案,采用MATLAB软件设计数字滤波器和峰值检测算法,并进行理论仿真。
张波[7](2010)在《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探纬检测设备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光电式纱线探测器是喷气织机的重要部件,对每纬纱线是否到达指定位置进行实时监测,有效地保证了织造质量。光电探纬器由红外光信号发送,接收以及处理模块构成。其中信号处理模块完成对光电信号中由纱线存在引起的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和判断,它是探纬器能否快速、准确地进行纱线识别的关键。以模拟电路为主体的光电探纬器具有低成本,快速识别的特点,但是模拟器件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电磁场的干扰,从而影响检测效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课题以基于光电检测的纱线识别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发了采用DSP作为核心运算单元的硬件系统,设计了纱线信号检测算法,并通过相应实验验证了识别算法。全文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喷气式织机探纬器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论述,归纳了探纬器设计的新方法以及探纬器发展的新趋势,阐述了研制新型探纬器的目的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所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探纬检测设备原理,提出了一种光电探纬器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由红外发射管驱动电路,光电接收管前置信号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以及阀值比较电路构成,并采用集成电路设计了基于模拟电子技术的光电探纬器。第三章建立了适合探纬检测设备的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平台。依据喷气织机的性能要求及DSP处理器的综合指标,数字探纬器采用基于哈佛结构的TMS320VC5509A作为处理核心。该平台由三部分组成:信号采集单元负责获取外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形式输出。信号处理单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对采入的信号进行实时处理。信号传输单元是DSP与主控制器进行实时通讯的中介。根据设备需要,对各个部分的控制器件进行选取,并设计了各部分接口电路。第四章在前两章工作的基础上,采用DSP算法对光电接收管初级滤波放大电路输出信号进行纱线信号的识别。分别采用FFT及Goertzel算法对数字纱线信号进行检波处理,将两种算法处理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种算法的优劣性,并经过数据筛选实现判决功能,以达到对比效果,实现最优检测,保证探纬检测效果。第五章介绍了探纬检测实验台的建立,并在其上对织机探纬器在缺纬,短纬,断纬,长纬等故障状态下的不同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并对数字探纬检测设备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数字探纬检测设备工作的可靠性。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研究前景作展望,提出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周海燕,苏娟,谭周文[8](2008)在《基于C8051F的红外光电探边仪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红外光电探边仪对高精度和调节方便等方面的需求,利用C8051F020单片机控制功能以及伺服电机定位精度高技术,设计了基于C8051F单片机的红外光电探边仪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具有高精度定位和手动/自动调节等一系列优点。
连春,张帆[9](2007)在《有梭织机光电探纬系统的改进》文中提出依据红外反射式光电探纬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有梭织机光电探纬系统进行了改进。将反光装置(膜)固定在梭芯上,减少了反光装置的数量,无需改动梭子和纬管,系统探纬准确,减少了换梭时纡脚回丝。
周海燕[10](2008)在《红外光电探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纺织、印染等行业中,红外光电探边仪是染色、印花、热定型等工序前的重要设备,可保证布匹在生产线上高速移动,但传送的方向不能发生偏离,避免布卷卷边不整齐,影响后续工序的加工质量。红外探边仪能自动精确地跟踪布边位置,利用机械装置锁死布边,保证了布匹后续工序的加工质量。本文以红外探边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流水线的且跟踪速度快、探边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好、性能可靠的红外光电探边仪。主要内容有:(1)分析红外探边仪的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研究MCU技术在仪器设备上的运用,阐述红外光电探边仪的性能要求及参数指标。(2)研究了当前红外探边仪常用的一些控制机构以及执行机构,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关键技术作了介绍,并根据实际要求和主要技术指标构建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整体模型,给出了软硬件的总体设计方案。(3)开发了红外光电探边仪的硬件系统模块,包括MCU控制模块、伺服电机控制模块、D/A应用模块、信号发射和检测模块、键盘及LED显示模块、串口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完成了各模块的原理图绘制及PCB制板,对各模块进行了调试。(4)对红外光电探边仪的软件进行了分块设计,主要分为数据发送和采集、键盘数据处理、MCU与伺服电机的串行通信。同时对红外探测头的抗干扰函数具体算法与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编写了各模块程序并进行了编译调试。(5)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开发了红外光电探边仪样机,对其硬件电路及控制软件进行了整体调试,给出了调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经过样机实验表明,本设计开发的红外光电探边仪具有精度高、跟踪速度快等特点。样机的定位精度、控制特性曲线、比例控制范围、响应速度、驱动力等主要技术参数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二、红外光电探纬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光电探纬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硅光电池的纬纱信号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方法 |
1.1 工作原理 |
1.2 硅光电池性能指标 |
1.3 放大电路 |
2 信号处理 |
2.1 数据采集 |
2.2 滑动均值滤波算法 |
3 实 验 |
3.1 纱线直径影响 |
3.2 纱线灰度差异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 论 |
(2)智能化缂丝机引纬打纬装置改进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缂丝机最新研究与存在问题 |
2 引纬打纬装置改进措施分析 |
2.1 实现区间引纬、打纬装置待解决的问题 |
2.2 实现区间引纬、打纬装置的理论设想 |
3 用Solid Works软件对改进后的引纬打纬装置3D建模、装配及运动分析 |
3.1 Solid Works软件简介 |
3.2 改进后引纬打纬装置3D建模 |
3.2.1 引纬打纬装置3D零件建模步骤 |
3.2.2 引纬打纬装置总体设计详情 |
3.3 改进后大提花织机运作流程与引纬打纬装置部分运动分析 |
3.3.1改进后大提花织机运作流程 |
3.3.2 引纬装置部分模拟运动分析 |
4 结论 |
(3)无机/有机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狄拉克半金属 Cd_3As_2 及其光电应用进展 |
1.1.1 Cd_3As_2的性质介绍 |
1.1.2 Cd_3As_2的光电应用研究现状 |
1.2 拓扑绝缘体Bi_2Te_3及其光电应用进展 |
1.2.1 Bi_2Te_3的性质介绍 |
1.2.2 Bi_2Te_3的光电应用研究现状 |
1.3 拓扑绝缘体Bi_2Se_3及其光电应用进展 |
1.3.1 Bi_2Se_3的性质介绍 |
1.3.2 Bi_2Se_3的光电应用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样品制备和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 |
2.1 样品制备 |
2.1.1 薄膜的制备方法 |
2.1.2 无机薄膜的制备 |
2.1.3 小分子有机物薄膜的制备 |
2.1.4 聚合物薄膜制备 |
2.1.5 金属电极制备 |
2.2 光电响应的机理 |
2.3 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和工作机制 |
2.3.1 光探测器的主要特性和参数 |
2.3.2 光探测器的噪声 |
2.4 材料表征技术 |
2.4.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3 原子力显微镜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2.4.5 X射线能谱分析 |
2.5 光电性能测试平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纯Cd_3As_2薄膜光电探测器件 |
3.1 Cd_3As_2薄膜材料制备 |
3.2 Cd_3As_2薄膜表征 |
3.3 Cd_3As_2薄膜吸收性能测试 |
3.4 Cd_3As_2薄膜光电探测器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d_3As_2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 |
4.1 引言 |
4.2 Cd_3As_2/Pentacene异质结光电探测器 |
4.2.1 Cd_3As_2/Pentacene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制备 |
4.2.2 Cd_3As_2/Pentacene复合薄膜的光学吸收测试 |
4.2.3 Cd_3As_2/Pentacene薄膜异质结光电特性分析 |
4.2.4 Cd_3As_2/Pentacene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响应机理分析 |
4.2.5 Cd_3As_2/Pentacene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响应速度 |
4.2.6 Cd_3As_2/Pentacene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总结 |
4.3 Cd_3As_2/Organics异质结光电探测器 |
4.3.1 Cd_3As_2/Organics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制备 |
4.3.2 Cd_3As_2/Organics薄膜异质结吸收性能测试 |
4.3.3 Cd_3As_2/Organics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光电性能 |
4.3.4 Cd_3As_2/Organics薄膜异质结弛豫时间测试 |
4.3.5 Cd_3As_2/Organics薄膜异质结阵列光电探测器尝试 |
4.3.6 Cd_3As_2/Organics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_2Te_3/Pentacene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 |
5.1 引言 |
5.2 Bi_2Te_3/Pentacene复合薄膜的光电探测器制备 |
5.3 Bi_2Te_3/Pentacene复合薄膜形貌表征 |
5.4 Bi_2Te_3/Pentacene复合薄膜吸收测试 |
5.5 Bi_2Te_3/Pentacene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光电性能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i_2Te_3/酞菁类有机物复合薄膜的光电探测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Bi_2Te_3/酞菁类有机物复合薄膜光电探测器制备 |
6.3 Bi_2Te_3/酞菁类有机物复合薄膜的物相分析 |
6.4 Bi_2Te_3/酞菁类有机物复合薄膜光电探测器光电性能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Bi_2Se_3/MoO_3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 |
7.1 引言 |
7.2 Bi_2Se_3/MoO_3复合薄膜的光电探测器制备 |
7.3 Bi_2Se_3/MoO_3复合薄膜的光电探测器光电性能 |
7.4 Bi_2Se_3/MoO_3复合薄膜的光电探测器响应时间及稳定性能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高性能基于PdSe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电探测器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光电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分类 |
1.2.1 紫外光电探测器(UV Photodetector) |
1.2.2 可见光电探测器(Visible Photodetector) |
1.2.3 红外光电探测器(Infrared Photodetector)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 |
2.1 红外光电探测器技术简介 |
2.1.1 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出现与发展 |
2.2 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分类与原理 |
2.2.1 光电导型光电探测器 |
2.2.2 PN结型红外光电探测器 |
2.2.3 PIN型红外光电探测器 |
2.2.4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
2.2.5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
2.2.6 肖特基结型红外光电探测器 |
2.3 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特性参数 |
2.3.1 半导体材料的光学吸收特性 |
2.3.2 响应度和光谱响应 |
2.3.3 量子效率 |
2.3.4 噪声等效功率和探测率 |
2.3.5 线性度 |
2.3.6 响应速度和3dB带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性质及PdSe_2薄膜的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介绍 |
3.3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制备方法 |
3.3.1 机械剥离法 |
3.3.2 电化学锂离子插层剥离法 |
3.3.3 液相剥离法 |
3.3.4 化学气相沉积法 |
3.3.5 水热法 |
3.4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性质 |
3.4.1 电学性能 |
3.4.2 光学性能 |
3.4.3 机械性能 |
3.4.4 传感性能 |
3.4.5 催化性能 |
3.4.6 摩擦性能 |
3.5 PdSe_2薄膜的性质 |
3.6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6.1 实验所用药品 |
3.6.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3.7 PdSe_2薄膜的研究 |
3.7.1 PdSe_2薄膜的制备 |
3.7.2 PdSe_2薄膜的转移 |
3.7.3 PdSe_2薄膜的表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dSe_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绝缘层的选定与制备 |
4.3 PdSe_2/GaAs异质结器件的制备 |
4.4 PdSe_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特点 |
4.5 PdSe_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能带机理分析 |
4.6 PdSe_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表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一种有梭织机用光电探纬器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梭织机探纬装置简述 |
1.2.1 透射光探纬器 |
1.2.2 反射光探纬器 |
1.3 无梭织机探纬装置简述 |
1.3.1 高压通电式探纬器 |
1.3.2 光电式探纬器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对利尔达BJK2005多功能织机控制器的探究 |
2.1 利尔达BJK2005多功能织机控制器简介 |
2.2 工厂实测探纬器工作效果 |
2.2.1 控制器实际工作故障、检查及排除方法 |
2.2.2 实测被换纡子的余纬丝长 |
2.3 模拟测试 |
2.3.1 对发光管亮度调节的初步探究 |
2.3.2 对探纬灵敏度调节的初步探究 |
2.3.3 外界自然光线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2.3.4 红光与自然光对接收信号的影响力对比 |
2.4 解析BJK2005多功能织机控制器 |
2.4.1 对BJK2005多功能织机控制器主板的分析 |
2.4.2 多功能织机控制器所选用各元器件功能、特点简析 |
2.4.3 织机控制器的电路原理解析 |
第三章 对利尔达BJK2005多功能织机控制器的改进设计 |
3.1 光电探纬残留纬丝长度不均的影响因素 |
3.2 控制余纬丝长均一化的措施 |
3.3 对BJK2005多功能织机控制器的改进 |
3.3.1 改进方案原理 |
3.3.2 改进方案实现原理 |
3.3.3 改进效果 |
3.3.4 改进效果测试 |
3.3.4.1 改进后自然光单独作用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3.3.4.2 改进后自然光和脉冲红光共同作用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4.1 结论 |
4.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运动特征的纬纱探测方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1 探纬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探纬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探纬方法及相关理论 |
2.1 探纬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探纬器的光电传感器类型和分类 |
2.2.2 探纬器光电传感器的类型 |
2.2.3 探纬器分类 |
2.3 纬纱的运动状态分析 |
2.4 探纬检测方法 |
2.4.1 发光管的光强分布特性 |
2.4.2 光电管的灵敏度方向性 |
2.4.3 探纬检测方法提出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探纬器和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3.1 探纬器的设计 |
3.2 探纬器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3.3 电路的原理图设计和PCB 制板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平台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
4.1 实验平台的设计 |
4.2 联机调试 |
4.2.1 探纬器探纬参数设置 |
4.2.2 纬纱检测判定方法 |
4.2.3 运行调试 |
4.3 信号采集与分析 |
4.3.1 信号采集平台 |
4.3.2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电探纬系统数字化的可行性分析与设计 |
5.1 光电探纬器数字化的可行性分析 |
5.2 数字式光电探纬系统的设计 |
5.2.1 数字式光电探纬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2.2 数字式光电探纬系统软件设计 |
5.2.3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5.2.4 峰值检测算法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工作总结 |
6.2 课题展望及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探纬检测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喷气织机探纬器 |
1.2 探纬器的分类 |
1.2.1 不同织机的不同探纬方式 |
1.2.2 喷气织机探纬器的分类 |
1.2.3 探纬器探头结构 |
1.3 探纬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光电探纬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探纬器的研究现状 |
1.3.3 光电探纬检测新方法的研究以及趋势 |
1.4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及成果 |
1.4.3 本课题拟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检测原理分析和实现方案 |
2.1 探纬器检测原理 |
2.1.1 红外光电管选型 |
2.2 模拟探纬器实现 |
2.2.1 供电模块设计 |
2.2.2 方波发生模块 |
2.2.3 初级滤波放大模块 |
2.2.4 信号调理模块 |
2.2.5 比较输出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平台实现 |
3.1 DSP 与GPP,MCU 的比较 |
3.2 DSP 硬件平台的实现 |
3.2.1 硬件平台的设计要求 |
3.2.2 硬件设计 |
3.2.3 DSP 处理器的选择 |
3.2.4 系统供电模块 |
3.2.5 A/D 转换模块 |
3.2.6 SDRAM 扩展 |
3.3 TM5320VC5509A 的开发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探纬检测设备的软件实现 |
4.1 信号采集流程 |
4.1.1 A/D 转换时序 |
4.1.2 A/D 采样率的选择 |
4.1.3 SDRAM 的部分代码配置 |
4.2 傅里叶变换 |
4.2.1 FFT 原理 |
4.2.2 FFT 在TM5320VC5509A 上的实现 |
4.3 Goertzel 算法 |
4.3.1 Goertzel 算法原理 |
4.3.2 参数k 和N 的选择 |
4.4 阈值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探纬检测设备实验结果 |
5.1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设备仪器的介绍 |
5.1.1 实验方案 |
5.1.2 实验台的搭建 |
5.1.3 PCI-1711 数据采集卡的特点 |
5.1.4 数字存储示波器TD510128-SC 的使用 |
5.2 实验结论分析 |
5.2.1 模拟探纬板实验数据 |
5.2.2 经 FFT 变换的纱线信号 |
5.2.3 运用 Goertzel 算法的结果 |
5.2.4 两种算法的优劣对比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有梭织机光电探纬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反射式光电探纬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 有梭织机光电探纬系统的改进 |
3 结语 |
(10)红外光电探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探边仪的研究发展状况 |
1.2.1 我国印染机械设备现状 |
1.2.2 探边仪的发展状况 |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红外光电探边系统技术基础和总体设计 |
2.1 系统技术指标以及理论基础 |
2.1.1 系统技术指标 |
2.1.2 红外探测头以及控制系统技术 |
2.1.3 执行机构技术及其应用 |
2.2 红外光电探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红外光电探边仪总体结构 |
2.2.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2.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红外光电探边系统硬件设计以及实现 |
3.1 系统总体构成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MCU 控制模块 |
3.2.2 信号发射和接收模块 |
3.2.3 LED 显示以及键盘显示模块 |
3.2.4 伺服电机控制模块 |
3.2.5 D/A 转换 |
3.2.6 串行通信模块 |
3.2.7 稳压电源和实时时钟 |
3.3 PCB 设计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外光电探边系统软件设计以及实现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2.1 软件模块结构和设计思想 |
4.2.2 初始化模块 |
4.2.3 数据发送与采集模块 |
4.2.4 键盘处理模块 |
4.2.5 串行通信模块 |
4.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3.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3.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
5.1 系统调试环境以及调试工具 |
5.2 硬件制板及调试说明 |
5.2.1 硬件制板 |
5.2.2 硬件调试及简要说明 |
5.3 系统联调 |
5.3.1 伺服电机通信协议设置 |
5.3.2 MCU 和伺服电机通信调试 |
5.3.3 软件调试以及难点 |
5.4 系统现场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课题总结 |
2.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部分程序源代码 |
致谢 |
四、红外光电探纬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硅光电池的纬纱信号检测[J]. 李耀杰,沈丹峰,王荣军,王玉,李靖宇. 丝绸, 2021(12)
- [2]智能化缂丝机引纬打纬装置改进措施分析[J]. 卢杰,郭有适,李舒洋,文珊. 天津纺织科技, 2021(05)
- [3]无机/有机薄膜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高性能基于PdSe2/GaAs异质结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D]. 张秀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5]一种有梭织机用光电探纬器的改进[D]. 吴军飞. 苏州大学, 2015(07)
- [6]基于运动特征的纬纱探测方法研究及实现[D]. 谌欣.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
- [7]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探纬检测设备研制[D]. 张波.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6)
- [8]基于C8051F的红外光电探边仪系统设计[J]. 周海燕,苏娟,谭周文. 微计算机信息, 2008(17)
- [9]有梭织机光电探纬系统的改进[J]. 连春,张帆.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 [10]红外光电探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海燕. 湖南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