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短文来回答问题的命题定义

通过阅读短文来回答问题的命题定义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命题界定(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严明[2](2012)在《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有600多所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截至2012年,教育部已正式批准62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对于保证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商务英语能力考核体系。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这是测试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测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英语教学,测试开发者必须保证所开发测试的效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择商务英语测试开发这一课题,重点探讨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的构念界定和测试开发。本论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通过对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梳理,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二、围绕拟测构念“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开发和设计标准化学业测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BEM-8)。三、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对所开发的测试进行效度研究。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研究以下内容:第一,测试构念的界定。本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话语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出发,构建商务英语话语研究的框架,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详细研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体裁谱系及各个体裁的特征。基于各种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界定“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从文本知识、语用知识、体裁知识、话题知识、情境组织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化。“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思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商务话语能力,能够在专业培养的学术英语及职业英语领域内,即在特定商务英语话语研究及国际商务活动领域内,参照应用语言学研究共同体及国际商务实践的规则与惯例,结合特定交际任务的语境因素,运用情境组织能力及文本、体裁和语用知识,结合自身素质,通过专业体裁的建构、解释和使用,进行意义协商,有效完成书面和口头交际任务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二,测试开发和设计。为了保证所开发测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论文参考与借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ETS)和英国剑桥大学ESOL考试中心等着名语言能力评估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原则和开发流程。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能够科学地反映考生”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以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考试开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确保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第三,测试的效度验证。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考试效度的检验和提高则是保证考试有效性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基于效度整体观(Messick,1989)和社会认知效验模式(Weir,2005),结合考试流程,从考试构念、考试内容、效标关联、评分结果和考试后效这五个方面收集证据,检验TBEM-8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所界定的目标构念。构念效度研究的对象是五所大学参加TBEM-8范型试卷考试的341名考生。分数数据分析包括测试内部一致性分析和测试构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作文文本分析重点考察考生作文的语篇特征;定性研究通过口述报告揭示考生的写作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就题目的测量学属性而言,TBEM-8各分测试与总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表明测试题目具有同质性;而分测试之间的相关程度中等,表明它们分别测量了构念的不同方面。测试的维度方面,因子分析能够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即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体裁能力。这说明TBEM-8与测试构念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口述报告的分析显示,高分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测试开发者所预期的行为,其写作行为与写作测试所要考核的技能基本吻合。这些证据总体上说明,TBEM-8能够检测构念相关能力,具有比较好的构念效度。内容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六位专家对于TBEM-8测试内容合适性和代表性的评定意见,接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内容效度指数和测试任务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TBEM-8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测试题目能够合理地反映考试大纲规定的测量内容范围。效标关联效度研究选取学生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任课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排序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高级)成绩作为TBEM-8的效标,研究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的163名学生。研究结果发现:TBEM-8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考试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研究重点考察翻译和写作测试评分结果的可靠性。参加实验的对象为担任TBEM-8翻译和写作评分任务的八名评分员。统计结果表明,评分员间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评分员的评分结果无显着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BEM-8翻译和写作测试具有较高的评分效度,评分结果是可靠有效的。后效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分析TBEM-8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反拨作用。341名学生参加了TBEM-8范型试卷考试并填写了“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访谈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的15名在职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认为,TBEM-8将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学习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实施能够强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结果可以为教学与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本论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本章概述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测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指出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需要对商务英语测试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测量教与学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起到正向反拨作用。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目的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本章对语言能力有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评述;对效度、构念、构念效度、效度验证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国内外语言测试实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这些测试的成功经验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设计的启示。第三章介绍了研究的设计和采用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本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流程和考试效度验证的研究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研究和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第五章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框架。第六章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详细描述了从测试设计、操作到实施这三个阶段的各主要环节。第七章描述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过程。效验研究基于效度整体观,以构念效度为核心,从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和后效效度五个方面收集和分析效度证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所得到的发现及获得的结论,对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评述。本章还指出了本研究对于商务英语测试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与本研究相联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童扬芬[3](2018)在《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试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廖平胜,2003:1)。追求公平是各种测试的重要目标之一,人们通过实施科学、公正、严格的测试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随着人们对测试评估标准认识的扩展,测试公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测试中的一员,语言测试是用来检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语言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测量工具,由于语言既是测试的内容,同时亦是测试的媒介,其测试公平所涉及的因素较之其它测试更为复杂,可以说语言测试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活动。教育评估领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对公平性的关注(Angoff,1993),语言测试界对于公平性的讨论始于上世纪90年代(Kunnan,2000),国际语言测试协会(LTRC)1997年年会因其以此为主题而被普遍认为是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开始的标志。在我国,把考试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于测试公平性的研究大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戴家干,2010:27),语言测试领域关注公平性大致也是始于彼时。在相关的研究中,从教育制度和政策角度对教育测试的公平性所进行的讨论最多(详见第二章);在国内所有关于教育测试公平性的探讨中,针对语言测试公平性的系统理论研究尚缺,外语测试界对公平问题进行的研究亦非常少,语言测试的社会性和伦理问题方面的研究等在国内几乎是空白或者处于起步阶段(谢赛、陈贺文,2016:143)。目前,教育界均认可公平性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很多方面仍难达成共识,例如:公平性检测的有效实践性和公众感知度如何得到体现?其核心体现的问题仍在于:公平性究竟可不可以被检验?应该如何检验?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语言环境和测试特点的公平性评价标准。世界上很多专业的测试机构已经出台和使用了较为成熟的测试评估标准用以指导测试实践,在这些评估标准中均涉及公平性审查和质量控制准则,然而我国截至目前尚未见类似文件出现。本研究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平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提出中国测试环境下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验框架。本研究拟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世界上已经出台和使用的语言测试标准中有关公平性审查和质量控制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对于我们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考试特点的标准有何借鉴?本研究将对公平性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旨在为测试公平性验证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构建中国语境下测试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模型。2)语言测试的利益相关群体对公平性的认识如何?这些认识对于我们确定公平性检验的具体标准有何启发?我们将对语言测试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考生对公平性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公平性应当涵盖的因素。3)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的模型应当如何构建?具体审查的细则应当包含什么内容?模型将如何在测试的开发和实施中践行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探索构建符合中国考试特点的公平性检测应用框架。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本研究将分四步进行设计。首先,本研究将搜集并系统回顾语言测试标准中涉及到公平性审查和检测的文献或者具体条款,并对当前存在的公平性框架进行分析、解读和评述,通过对这些文献细致和系统的回顾,梳理目前公平性研究和实践的整体状况,拟探讨这些理论或者标准对于我国测试公平性实践的指导价值。在第二阶段对语言测试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考生对公平性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公平性应当涵盖的因素,为下一步分析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公平性检验的具体项目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调查发现:学生总体上对公平性审查和检测的看法较为积极,认为测试任务设计的公平性很重要,制定公平性原则对于确保测试质量和公正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第三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查阅国内外各类语言考试的试题,如:雅思(IELTS)、托福(TOEFL)、赛达(SAT)、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汉福(HSK)、各级各类学业课程考试等,查找相关题目对公平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详细解读导致不公平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平性模型,并尝试构建适合于操作的公平性审查的参考条目及具体方法。由于在现阶段我国测试环境下,相关利益群体各方的责、权、利等无法真正做到有效兼顾,因此公平性标准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表述,这决定了我们拟构建的准则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而只能是启发性的,构建公平性审查准则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专业群体和公众群体的公平性意识以及传播可践行的保障措施。笔者认为:测试的公平性是指在测试流程中确保受试群体和个体同等测试机会的构念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测量技术检验的公平性,也包括社会价值判断的公平性;语言测试的公平性检验理应贯穿于测试的整个流程之中,在我国现实测试环境下,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测框架应当涵盖对测试开发者、使用者和应试者责权利的界定,在应用实践中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公平性需求和社会公平性需求,进行测量技术检验和人工价值判断,并将检验的结果对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建立完善的公平性检测报告制度不仅是提高测试质量的必要举措,亦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第四步,采用构建的模型尝试对一份测试试卷的公平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研究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重点分析了以ETS等世界知名教育考试机构已出台并实施的测试评估指导文件,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成分,并由此提炼影响测试公平性的主要因素。2)问卷调查法。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对初步形成的公平性影响因素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以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问卷以语言测试公平性标准和评估检验办法为主要内容,调查考生作为测试利益最高相关群体对标准和检验方案的态度、意见和建议。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案,样本量200人以上,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设计问卷,回收后由课题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3)案例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对试题公平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例题,并按照不同影响因素类别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予以解析,清晰地展示了解公平性影响因素是如何对测试结果差异产生影响的过程。4)深度访谈法。该方法用于了解测试流程各个环节中的可能导致的不公平因素,一对一深度访谈对象为3人,采取半结构性访谈;研究者现场记录,事后对文字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测试的公平指在测试流程中确保受试群体和个体同等测试机会的构念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测量技术检验的公平性,也包括社会价值判断的公平性。测试公平性理论原则探讨的重要内容应包括用于规范所有测试者伦理道德的职业规范,而实践准则是指用于指导具体测试行为的实施准则。语言测试应当区分不同阶段的公平性,每一个阶段的公平性的具体内涵应当有侧重点的不同。测试前,开发者对测试内容的公平负完全责任,他们需要在材料选取和试题命制上保障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而测试实施阶段的公平主要责任在于测试的实施者,测试之后对于结果使用的公平决断权在于测试结果的使用者。在应用实践中,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公平性需求和社会公平性需求,对主要方面进行测量技术检验和人工价值判断。本研究最重要的尝试在于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目前国内语言测试环境的检验框架,并将公平性检验的要素细化、制成校对量表,克服了测试质量检测依靠技术检验不易操作和普及的问题。毕竟对于一线的测试践行者们而言,这样的指导细则能够将抽象的公平具体为可评估的细则,能够降低公平性审查过程中的主观性(Zieky,2006)。

谢美华[4](2014)在《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认知诊断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阅读能力不仅是个体适应未来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及组织均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监测和评估,我国也于2011年开始了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试点监测。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必要对初中生阅读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估以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存在的强项和弱项,以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与传统测验只提供笼统的能力分数值不同的是,认知诊断评估能够实现对分数背后所隐藏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所采用的技能和策略等进行探测,从而实现对个体认知强项和弱项的诊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学习活动内部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加工机制,从而有助于学生本人、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全面了解,进而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本文以处于阅读能力提升关键期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其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为测评目标,按照认知诊断评估的研究范式,首先采用认知分析法、专家评定法和口语报告法初步界定了反映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过程的认知模型。其次基于Q矩阵理论编制了以认知模型为基础的认知诊断测验,并进一步对认知模型进行了修正。然后应用融合模型对选自四所学校共27个班级的1301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认知诊断评估。最后选择了一所学校的两个班进行准实验研究并对校长、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以检验诊断反馈信息的效果。最终,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构建的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认知模型是科学合理的。本文所构建的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认知模型包含7个属性,即字词解码、形式图式、信息提取、内容分析、内容概括、信息推断和文本赏析,属性间的关系为无结构型。该模型不仅符合阅读心理加工过程、新《课标》的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等理论基础,而且与口语报告的结果吻合,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分层回归分析表明这7个属性解释了项目难度91.1%的变异,HCI指标值为.6021。可见,模型具备了来自理论依据和实测数据的双重佐证。模型的确立综合采用了常用的文献分析、专家评定和口语报告法并根据融合模型对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模型修正,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科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2)自编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认知诊断测验达到了测量学要求。CTT、TRT和CDA三大测量理论对项目难度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所编测验总体难度中等,难度分布合理(约30%的项目较易,约63%的项目难度中等,约7%的项目较难)。ctt和trt分析表明86.67%的项目区分度良好,cda分析结果显示95.89%的属性区分度参数小于.9。融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30个项目中有23个项目(76.67%)的属性界定是完备的,其余7个项目的属性界定(23.33%)则基本完备。ctt和irt信度分别为.73和.78。测验的内容效度达到了理想的程度,理论构想效度为1,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项目与属性间的关系模型其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理想值(rmsea为.02,gfi和agfi分别为.97和.97,nfi和nnfi分别为.92和.97),说明测验的结构效度良好。(3)应用融合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诊断结果是可信而有效的。首先,无论是项目参数还是被试参数,mcmc链都是收敛的。其次,项目正确作答比的观察值与期望值的相关达.999,测验总分观察值与期望值的相关达.91,表明模型与资料拟合很好。第三,属性平均判准率为.86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671,重测信度为.728,表明诊断精度较高,结果较为可靠。第四,项目掌握者和未掌握者在项目正确作答比上的平均差距达.5032,说明诊断的内部效度是理想的。模型估计的属性掌握概率与测验总分、学生平时综合成绩水平、平时语文成绩和被试自我评价的阅读能力均达显着相关表明诊断的外部效度也较理想。(4)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7个认知属性上的平均掌握概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字词解码(.8273)、形式图式(.6162)、内容分析(.5185)、信息提取(.4899)、内容概括(.4768)、信息推断(.4386)、文本赏析(.3923)。对7个属性掌握概率的群体差异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存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班级差异、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身份背景差异和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重点班优于普通班、学生干部优于非学生干部。除a1属性外,其余6个属性的掌握上,重点中学优于普通中学,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三年级优于二年级,二年级优于一年级,但在分析能力上二三年级学生差异不显着。就四所被调查的学校而言,对字词解码和信息推断的掌握差距无异,在其余5个属性的掌握程度上,南铁一中最好,其次是上饶二中,黄茅中学与万载二中相差无几。在学生的平时综合成绩水平上,除了字词解码和内容概括的掌握概率差异较小外,在其余5个属性的掌握程度上,综合成绩越好,属性掌握程度越高。对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对比发现,城市学生在属性掌握上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5)学生属性掌握概率成绩是个人、家庭和学校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个体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性别和对阅读的兴趣,而与班级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是否为重点班和年级差异。(6)认知诊断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准实验班相对于控制班而言,其阅读技能掌握水平获得了显着的提高。对校长和教师的访谈表明他们均认为诊断信息的反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是有帮助的。反馈信息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五等分类报告法受到了学生的关注,这一报告方法具有信息更丰富更准确的优势,且符合中国目前学生成绩等级评定的现实,因此,五等分类法(以ABCDE五等表示掌握程度)相对于二分类法(以0,1表示是否掌握)而言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可行的诊断信息报告方法。

潘俊财(Jarasnat Anujapad)[5](2018)在《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文中指出本文以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研制问题。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研究框架应包括:理论基础、等级标准、测试大纲、测试设计和分数体系5个要素,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以3种发展相对成熟的汉语水平测试:中国大陆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中国台湾的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和日本的中国语检定考试作为参照,采用文献研究法、宏观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混合法4种研究方法,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中的理论基础、等级标准、测试大纲、测试设计和分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研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本文在论述语言测试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以此为基础,对《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教学目标试图培养泰国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明确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遵循得体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等三个主要原则。本文在考察与分析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基础上,发现等级标准的制定应以语言能力标准为参照依据,并应划分为几个等级考试以面向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考生。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作为制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重要参照依据,以《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为辅助,主客观性测试都应划分为6个等级考试。本文还提出应制定词汇大纲、语法大纲、话题大纲和任务大纲作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以便于为各等级考试界定范围。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语法大纲、话题大纲和任务大纲的制定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任务大纲的制定为例,本文提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任务大纲的任务选取应以需求为基础,任务大纲应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并根据任务难易度进行排序等。对于测试的设计,本研究发现应包括5个环节:测试对象、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题型和试卷构成。本文认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对象应针对泰语母语者群体,应以考察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测试目的。听力和阅读测试应以真实情景且贴近泰国考生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言材料作为测试内容,采用客观题型为主。写作和口语测试内容取决于测试任务,应通过主观题型来考察。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由笔试、写作和口试3种试卷构成,题量应当足以能准确推测考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不至于让考生产生疲劳效应,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试卷中的非测试语言能力部分应适量运用泰语。本文发现,分数体系主要涉及报告分数、分数解释和合格分数3个方面。本研究认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采用二分和非二分计分法来计算原始分数,并将“量表分数”作为报告分数,并通过标准参照分数解释体系来解释考生的测试结果。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不应设定合格分数,以避免考生考试通过后就放弃汉语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利用合格分数与毕业条件挂钩。除此之外,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三教一测”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是健全泰国汉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第三,泰国政府的主导有利于提升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权威性。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对国别化汉语测试研究的四点启示:第一,国别化汉语测试的理论依据应当与汉语教学理念与目标相对应。第二,国别化汉语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语言能力标准接轨。第三,国别化汉语测试的设计应突出针对性与适量运用“母语”。第四,国别化汉语测试分数体系设计应建立在标准参照测试分数体系基础上。

贡如云[6](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董连忠[7](2014)在《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拨效应,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的大小与考试的重要性,即考试的社会权重成正比。考试结果有很多用途,而用于促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由来己久。要使测试监控和指导教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引发教育教学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高风险测试,二是考试设计科学、合理,能真实地衡量教与学的效果。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得以发挥。高考主要有两种职能: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促进中学教学。与其它学科考试一样,高考英语测试在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选拔考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考试制度与命题工作始终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北京市2002年起开始试行自主命题,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14个,基本实现了考试重心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向语篇层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考查了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专家、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给高中英语教与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2位测试专家、1位教研员、1位特级教师、281名高中英语教师和1325名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自2002年试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在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听力考试和开放作文,取消了统考卷的“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题;其次,分别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考查部分增加了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主观题型——听力信息填充题和阅读填空题;第三,在试题内容、试题难度上均作了调整。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将考查重点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变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考试目标所要求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在保证试卷信度的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改革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研究还发现,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英语口试还未正式纳入英语科考查范围,因而多数学校不开设口语课,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的引入,不仅未实现促进考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课堂写作教学更为模式化,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延长备考复习时间,所有学校均存在压缩正常教学学时、删减教材内容的现象。然而,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因校而异”,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受高考英语测试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以试题训练代替常规教学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研究者对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提出四点建议:1)增加高考英语口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2)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分数权重,提高考试效度;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4)高考英语改革应稳中求变,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十几年来,北京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取得了显着成果,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应借鉴其他省(市)多年来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改进现有试卷结构不尽合理、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上下波动等缺陷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刘江梅[8](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初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大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苦于写作教学的艰难,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困惑不已;学生也常常落入写作素材贫瘠,写作思维贫弱,语言表达贫乏的境地。2016年9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带来了契机。本文以七年级的写作教学为例,通过对新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探索新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特色,构建从写作理念到写作过程再到写作修改与评价的完整体系,推进一线写作教学。绪论部分,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阐明了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梳理了当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即“‘部编本’语文教材”、“语文素养”、“写作素养”;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分析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分别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和培育“写作素养”三方面进行阐述。“部编本”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紧紧围绕国家的价值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第二章,探讨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特色。通过与“河大版”语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新教材在写作板块的变动与调整。具体表现为:第一节,写作专题单独成块。不仅明确了写作训练点,而且在导写短文融入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实践也有了创新;第二节,写作知识落实到位。与“河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写作知识的呈现灵活多样,结构编排科学有效,思维训练富有启发性;第三节,写作方法指导具体。这套教材的编写着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时,重视方式方法的引领;第四节,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更注重读写结合,通过课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的模拟与创新。第三章,提出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针对当下写作教学的困境,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渗透的新理念和新特色,本部分具体地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弥补写作教学中的不足。第一节,结合新理念,师生共同研究教材。研读写作专题的编写体例,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第二节,关注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能力。落实写作知识,把握学情,延伸读写结合;第三节,重视作文修改,升格学生作品。师生应树立修改意识,教师可侧重方法指导,将作文修改融进作文讲评中;第四节,关注学生的写作评价,跟进写作需求。以综合评价为主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着重过程性评价。提供多样的写作平台,建立写作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结论部分,从课前、课中、课后角度对“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实施策略做了总结性思考,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陈俐鹏[9](2020)在《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作为高考的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的高考英语命题也攒足眼球。命题工作者应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来命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和高考英语命题建议,在此背景下探究高考英语命题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具有必要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是我国首个覆盖教育全学段的英语能力标准,高考英语命题工作者适时参照《量表》进行试题命制,能使高考英语更加符合国情和学情;同时,学生也能借助《量表》中的自我评价量表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评价。因此,探究高考英语命题与《量表》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项内容:1)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命题内容与《新课标》的一致程度;2)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程度;3)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程度。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试题内容及听力文本材料,调查漳州市某中学402名高三学生的英语能力自我评价情况,并与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1)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符合《新课标》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对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较少,仅3个语篇涉及文化因素;在语言知识中的语法知识方面,主要考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法知识,而同位语从句的考点属于选修(提高类)课程的要求,非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在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上,本卷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但在文化意识的考查上,涉及文化因素的语篇较少,主题也比较局限,在具体试题中也未涉及到对文化知识的考查。2)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中组构知识运用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4级描述语的要求一致,仅在语用能力方面,高考测试要求的难度大于4级《量表》中对语用能力的要求。3)总体上,学生在英语能力的自评上较为积极,五个维度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书面理解能力(M=4.74)、语用能力(M=3.51)、组构知识运用能力(M=3.33)、听力理解能力(M=3.24)、书面表达能力(M=3.15);低(M=61.84)、中(M=73.45)、高分组(M=80.71)的问卷总分均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随英语成绩的上升而上升;学生英语成绩与英语能力自我评价呈中度相关(r=0.579),表明学生英语成绩越高,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能力越高,大部分学生能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出正确的自评。因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取自《量表》自我评价量表中的4级量表,问卷结果与学生英语成绩呈正相关,也从另一方面表明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具有一致性。根据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命题工作者要考虑融入更多类型的文化因素的语篇,并在语篇中适当加入文化知识考查的试题;英语教师在教学要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利用《量表》,做到教-学-评一致,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英语学习者要积极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同时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方芳[10](2020)在《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文中指出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国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成为了我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而且是我国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198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实行统一考试,在这40年间其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有何变化?又存在什么问题?对此,本文展开研究,无疑对日后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改革与完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五大核心概念及两大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第二部分纵向梳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并将其分为四大时期:建立时期、调整时期、革新时期和分类时期,并简要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从横向上对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微观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访谈法探究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建议。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科学化关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语言能力,题型种类渐为稳定和科学。然而,依然存在听说读写考查失衡、对逻辑思维的考查不够和主客观题型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英语科考试更为科学,内容结构方面应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强与研究生学习的联系;题型结构方面则应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和借鉴国内外大型英语考试的题型。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命题界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命题界定(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概述
        1.1.2 商务英语测试概述
        1.1.3 问题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能力研究
        2.1.1 “技能+元素”模式
        2.1.2 整体能力假说
        2.1.3 认知语言能力/人际沟通技巧
        2.1.4 Chomsky 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
        2.1.5 交际能力研究
        2.1.6 特殊目的语言能力
        2.1.7 职业话语能力
        2.1.8 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语言能力标准研究
        2.2.1 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ILR)
        2.2.2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
        2.2.3 加拿大语言量表(CLB)
        2.2.4 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的能力描述(ALTE)
        2.2.5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能力描述
        2.2.6 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ASLPR)
    2.3 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
        2.3.1 构念效度
        2.3.2 效度验证理论
        2.3.3 构念效度的证据
        2.3.4 效验的数据分析方法
    2.4 特殊目的英语测试研究
        2.4.1 ESP 测试的性质
        2.4.2 ESP 测试的专业针对性
        2.4.3 ESP 测试的真实性
        2.4.4 ESP 测试设计和开发
    2.5 语言测试实践
        2.5.1 国内外英语考试
        2.5.2 国际商务英语测试
        2.5.3 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启示
    2.6 语境研究
        2.6.1 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2.6.2 认知语境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总体构思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整体设计
    3.2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思路
        3.2.1 TBEM-8 目的和性质
        3.2.2 TBEM-8 设计原则
        3.2.3 TBEM-8 开发流程
    3.3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效验的设计思路
        3.3.1 效验研究目的
        3.3.2 效验研究内容
        3.3.3 效验研究模式
第4章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研究
    4.1 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
        4.1.1 话语共同体
        4.1.2 实践共同体
        4.1.3 商务英语话语观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
        4.1.4 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共同体和国际商务话语实践者共同体
    4.2 体裁研究
        4.2.1 体裁界定
        4.2.2 体裁能力
        4.2.3 Bhatia 体裁研究
    4.3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
        4.3.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研究框架
        4.3.2 商务英语专业体裁谱系
        4.3.3 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特征研究
第5章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
    5.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的界定
    5.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的构成
        5.2.1 文本知识
        5.2.2 语用知识
        5.2.3 体裁知识
        5.2.4 话题知识
        5.2.5 情境组织能力
第6章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
    6.1 TBEM-8 任务情境和真实性模型
        6.1.1 TBEM-8 任务情境模型
        6.1.2 TBEM-8 任务真实性模型
    6.2 测试任务特征框架
        6.2.1 情境特征
        6.2.2 测试目的
        6.2.3 指导语
        6.2.4 输入信息
        6.2.5 期待应答
        6.2.6 输入与应答的互动
        6.2.7 评价
    6.3 TBEM-8 测试构念
        6.3.1 听力能力构念
        6.3.2 阅读能力构念
        6.3.3 翻译能力构念
        6.3.4 写作能力构念
    6.4 TBEM-8 测试任务
        6.4.1 话语体裁
        6.4.2 考试题型
    6.5 TBEM-8 评分方案
        6.5.1 评分质量控制
        6.5.2 翻译评分方法
        6.5.3 写作评分方法
    6.6 TBEM-8 考试大纲
        6.6.1 考试概述
        6.6.2 试卷结构
        6.6.3 考核能力
        6.6.4 翻译评分方案
        6.6.5 写作评分方案
    6.7 TBEM-8 试测
        6.7.1 实验设计
        6.7.2 结果和讨论
第7章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
    7.1 目的与思路
    7.2 构念效度研究
        7.2.1 研究问题
        7.2.2 研究方法
        7.2.3 定量研究结果
        7.2.4 定性研究结果
        7.2.5 主要结论
    7.3 内容效度研究
        7.3.1 研究问题
        7.3.2 研究方法
        7.3.3 结果与讨论
        7.3.4 主要结论
    7.4 效标关联效度研究
        7.4.1 研究问题
        7.4.2 研究方法
        7.4.3 结果与讨论
        7.4.4 主要结论
    7.5 评分效度研究
        7.5.1 研究问题
        7.5.2 研究方法
        7.5.3 结果与讨论
        7.5.4 主要结论
    7.6 后效效度研究
        7.6.1 研究问题
        7.6.2 研究方法
        7.6.3 结果与讨论
        7.6.4 主要结论
    7.7 效验研究结果
    7.8 对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和教学的启示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语言能力量表等级描述
    附录 2:国际商务英语测试对比
    附录 3: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
    附录 4: TBEM-8 试卷
    附录 5: TBEM-8 调查问卷
    附录 6: TBEM-8 试测数据
    附录 7:写作过程观察记录表
    附录 8:方差分析数据
    附录 9:写作过程描述
    附录 10: TBEM-8 内容评价问卷
    附录 11: TBEM-8 内容评价问卷统计结果
    附录 12: BEC 高级试卷
    附录 13: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14: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具体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测试评估研究述评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述评
        2.2.1 公平的定义
        2.2.2 公平的意义
        2.2.3 国外公平性研究
        2.2.3.1 研究起源与发展历程
        2.2.3.2 机构文献
        2.2.4 国内公平性研究
    2.3 问题与挑战
第三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因素调查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对象
    3.4 数据收集
    3.5 分析与讨论
        3.5.1 学生对个体差异公平性的认识
        3.5.2 学生对测试设计公平性的认识
        3.5.3 学生对试卷质量公平性的认识
第四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因素分析
    4.1 测试设计
        4.1.1 测试目标
        4.1.2 测试大纲/说明
        4.1.3 试卷编制
        4.1.4 预测分析
    4.2 试卷质量
        4.2.1 信度
        4.2.2 效度
        4.2.3 区分度
        4.2.4 难度
    4.3 考生差异
        4.3.1 个体特征差异
        4.3.2 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4.3.3 学科知识背景差异
第五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验
    5.1 公平性的界定
        5.1.1 公平性与伦理
        5.1.2 公平性与效度
        5.1.3 公平性与公正性
        5.1.4 测试使用的公平性
    5.2 公平性检验的理论模型
        5.2.1 可比性模型
        5.2.2 社会公正模型
        5.2.3 形式模型
    5.3 公平性检验的应用框架
    5.4 公平性检验的具体项目
第六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验证的实证分析:以H省2015年高考英语卷为例
    6.1 实验设计
        6.1.1 试卷概况
        6.1.2 数据收集
        6.1.3 分析方法
    6.2 分析与讨论
        6.2.1 对测试设计公平性的分析
        6.2.2 对试卷质量公平性的分析
        6.2.3 对个体差异公平性的分析
    6.3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质量保障体系
    7.1 制度层面
        7.1.1 法律保障
        7.1.2 政策保障
    7.2 理论层面
        7.2.1 伦理规范
        7.2.2 行为准则
    7.3 实践层面
        7.3.1 技术标准
        7.3.2 素质保障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词表
附录2: 教育测试评估标准中英文对照
附录3: 语言测试评估标准中英文对照
附录4: 语言测试公平性调查问卷
附录5: 调查问卷描述统计量
附录6: 调查问卷各项频数统计
附录7: 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表
附录8: 样卷公平性人工审查表
附录9: 样卷试题及答案
附录10: 样卷听力部分录音原稿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认知诊断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阅读能力的定义、结构及其测评
        1.1.1 阅读能力的定义
        1.1.2 阅读的认知过程
        1.1.3 阅读能力的结构
        1.1.4 阅读能力的测评
    1.2 认知诊断测验理论及其在阅读测验中的应用
        1.2.1 认知诊断研究的发展概况
        1.2.2 认知诊断测量模型的特点及选用
        1.2.3 认知诊断在阅读测验中的应用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以往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2.1.1 缺乏对汉语为母语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认知诊断评估
        2.1.2 阅读理解能力测评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2.1.3 阅读理解能力测评重宏观评价轻微观评价
        2.1.4 认知诊断研究多理论研究少实践研究
        2.1.5 重诊断测量模型的研究轻认知模型的研究
        2.1.6 多对现成测验进行翻新而少编制以诊断为目的的测验
        2.1.7 国内用于诊断研究的测量模型有限
        2.1.8 重诊断轻诊断质量的报告
        2.1.9 重诊断轻反馈及反馈有效性的检验
    2.2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2.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2.2 研究整体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认知模型的建构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建构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过程的认知加工模型的依据
        3.3.1 阅读作为一个多分技能结构的合理性
        3.3.2 阅读过程的认知加工理论
        3.3.3 国内外阅读能力结构的划分
        3.3.4 新《课标》和《考试大纲》对阅读能力考核的具体要求
        3.3.5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3.6 阅读心理特征和阅读能力形成、发展特征
        3.3.7 布卢姆教学目标层次
        3.3.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4 应用认知分析法界定认知属性及其层级关系
        3.4.1 阅读理解认知属性的析出
        3.4.2 现代文阅读理解认知属性的具体含义
        3.4.3 属性层级关系的初步界定
        3.4.4 文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3.5 口语报告法对认知属性及其层级关系的验证
        3.5.1 口语报告的选择
        3.5.2 被试的选择
        3.5.3 测试材料
        3.5.4 口语报告的组织实施
        3.5.5 口语报告录音资料的转录
        3.5.6 口语报告的资料分析
        3.5.7 口语报告的结果与讨论
    3.6 专家评定法对认知属性及其层级关系的验证
    3.7 小结与讨论
4 研究二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及其质量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基于Q矩阵理论的认知诊断测验编制
        4.3.1 阅读理解层级关系的R矩阵
        4.3.2 符合属性层级关系的缩减矩阵Qp
        4.3.3 确定测验编制蓝图Qt
        4.3.4 测验编制及项目设计
    4.4 测验的试测及其质量分析
        4.4.1 被试
        4.4.2 研究工具
        4.4.3 组织实施
        4.4.4 数据录入与处理
        4.4.5 预测测验CTT项目分析
        4.4.6 预测测验IRT项目分析
        4.4.7 预测测验CTT和IRT项目分析的结果比较
    4.5 正式测验的质量分析
        4.5.1 被试
        4.5.2 研究工具
        4.5.3 组织实施
        4.5.4 数据录入与处理
        4.5.5 评分
        4.5.6 测验Q矩阵的检验与修正
        4.5.7 正式测验CTT项目分析
        4.5.8 正式测验IRT项目分析
        4.5.9 正式测验信度分析
        4.5.10 正式测验效度分析
        4.5.11 测验的题组效应检验
    4.6 小结与讨论
5 研究三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认知诊断评估结果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与研究工具
        5.3.2 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
        5.4.1 被试能力分布
        5.4.2 测验分数分布
        5.4.3 MCMC链的收敛评估
        5.4.4 模型资料拟合检验
        5.4.5 诊断信度评估
        5.4.6 诊断效度评估
        5.4.7 项目参数估计结果
        5.4.8 被试属性掌握概率估计结果
        5.4.9 被试属性掌握状态的分类结果
        5.4.10 属性掌握程度分类结果对总分的预测
    5.5 小结与讨论
6 研究四 认诊断评估信息的反馈及其有效性检验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研究工具
        6.3.3 研究设计
        6.3.4 数据处理
    6.4 研究结果
        6.4.1 属性掌握概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6.4.2 诊断信息的反馈
        6.4.3 诊断信息反馈的有效性检验
    6.5 小结与讨论
7 综合讨论、研究特色与研究展望
    7.1 综合讨论
        7.1.1 认知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7.1.2 基于Q矩阵理论和认知模型的认知诊断测验编制
        7.1.3 基于FM的认知诊断评估
        7.1.4 认知诊断结果对实践工作的意义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研究综述
        一、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二、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一) 等级标准的相关研究
        (二) 测试大纲的相关研究
        (三) 测试设计的相关研究
        (四) 分数体系的相关研究
        三、英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 宏观系统分析法
        (三) 对比分析法
        (四) 混合方法
    第四节 研究价值
第一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测试与考试的界定
        一、测试与考试
        二、本研究的专用名词简称表
    第二节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科学前语言测试
        二、结构主义语言测试
        (一)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 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的特点
        三、交际语言测试
        (一) 交际语言能力学说
        (二) 交际语言测试的特征
    第三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理论基础的确定
        一、泰国汉语课程大纲的分析
        (一) 语言与交际
        (二) 语言与文化
        (三) 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贯通
        (四) 语言与社区的关系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及测试原则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遵循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
    第一节 制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一) 新HSK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 TOCFL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三) 中国语检定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CEFR的异同与优缺点分析
        (一)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CEFR的异同
        (二)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CEFR的优缺点
        三、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以CEFR作为考试等级标准制定的重要参照依据
        (一) CEFR有助于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与其他国际性语言测试具有可比性
        (二) 有助于保证能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与CEFR的对应关系
        (三)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可作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辅助参照
        (四) 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能力标准的研制可作为后续工作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等级划分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考试等级划分分析
        (一) 新HSK的等级划分
        (二) TOCFL的等级划分
        (三) 中国语检定的等划分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试等级划分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试设置应与等级划分相一致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划分为六个等级考试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划分应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大纲
    第一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词汇大纲
        一、新HSK和TOCFL的词汇大纲分析
        (一) 新HSK的词汇大纲
        (二) TOCFL词汇大纲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词汇量应能反映出CEFR各等级的语言能力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词汇收录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唯用词频为选词标准的不自足性
        (四)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本土化”特征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语法大纲
        一、新HSK语法大纲的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语法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语法项的目确定应以语法单位为基础
        (二) 语法项目解释应当采用列项加举例方式
        (三) 语法项目应采用螺旋式排序法
        (四) 语法大纲应当进行隐显性处理
    第三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话题大纲
        一、新HSK话题大纲的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话题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一级话题应当以CEFR的交际主题为依据
        (二) 根据泰国本土汉语教材的话题分布确定二级话题
        (三) 三级话题的选择应参考《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词义分类
    第四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任务大纲
        一、新HSK的任务大纲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任务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任务选取应当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二) 任务大纲应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
        (三) 任务大纲应当根据任务难易度进行排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设计
    第一节 测试对象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对象
        (一) 新HSK的测试对象
        (二) TOCFL的测试对象
        (三) 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对象
        二、确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对象
        (一) 测试对象的个体特征
        (二) 测试对象的知识结构
        (三) 测试对象的需求
    第二节 测试目的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目的
        (一) 新HSK测试目的
        (二) TOCFL测试目的
        (三) 中国语检定测试目的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目的的确定
    第三节 测试内容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内容分析
        (一) 听力测试内容
        (二) 阅读测试内容
        (三) 写作测试内容
        (四) 口语测试内容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内容的建议
        (一) 听力测试内容
        (二) 阅读测试内容
        (三) 写作测试内容
        (四) 口语测试内容
    第四节 测试题型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题型分析
        (一) 听力测试题型
        (二) 阅读测试题型
        (三) 写作测试题型
        (四) 口语测试题型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题型的建议
        (一) 听力测试题型
        (二) 阅读测试题型
        (三) 写作测试题型
        (四) 口语测试题型
    第五节 试卷构成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试卷构成分析
        (一) 新HSK的试卷构成
        (二) TOCFL的试卷构成
        (三) 中国语检定的试卷构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建议
        (一) 试卷构成应当以主客观性测试为依据
        (二) 题量确定应当考虑语言能力的准确推断、考生的疲劳效应、主观评分等因素
        (三) 非测试语言能力部分应当适量运用泰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分数体系
    第一节 报告分数
        一、原始分数
        (一) 新HSK和TOCFL原始分数的计分方法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原始分数的计分方法
        二、导出分数
        (一) 导出分数的类别
        (二) 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导出分数的分析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导出分数
    第二节 分数解释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分数解释的分析
        (一) 新HSK的分数解释
        (二) TOCFL的分数解释
        (三) 中国语检定的分数解释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分数解释
        (一) 分数解释体系
        (二) 分数解释的参照标准
        (三) 语言能力描述的类型
        (四) 分数解释方式
    第三节 合格分数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合格分数分析
        (一) 新HSK的合格分数
        (二) TOCFL的合格分数
        (三) 中国语检定的合格分数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合格分数
        (一) 传统合格分数
        (二) 改良Angoff法
        (三) 未设定合格分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思考
        一、“三教一测”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是健全泰国汉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
        三、泰国政府主导有利于提升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权威性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对国别化汉语测试研究的启示
        一、国别化汉语测试的理论依据应当与汉语教学理念与目标相对应
        二、国别化汉语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语言能力标准接轨
        三、国别化汉语测试的设计应当突出针对性与适量运用“母语”
        (一) 国别化汉语测试的针对性
        (二) 国别化汉语测试中的母语问题
        四、国别化汉语测试分数体系设计应建立在标准参照测试分数体系的基础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
        二、语篇图式理论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一、语义层
        二、语形层
        三、交际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一、语义教学
        二、语形教学
        三、交际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本章小结
结语: 归正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

(7)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要回顾
        1.1.2 高考英语的发展变化
        1.1.3 北京市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2.1 有关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研究
    2.2 反拨作用的起源——语言测试
        2.2.1 语言测试
        2.2.2 信度与效度
    2.3 反拨作用研究
        2.3.1 反拨作用的界定
        2.3.2 反拨作用的维度
    2.4 反拨作用研究的内容、模式和机制
        2.4.1 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说
        2.4.2 Hughes的反拨作用研究机制
        2.4.3 Bailey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4.4 Green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5 高考英语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3.1 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3.1.1 国外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3.1.2 国内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3.2 国内外反拨作用研究主要发现
    3.3 有关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回顾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对象
        4.3.1 高考英语专家
        4.3.2 高中英语教师
        4.3.3 学生
    4.4 研究工具
        4.4.1 访谈
        4.4.2 课堂观察
        4.4.3 问卷调查
    4.5 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改革评价
    5.1 有关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原因及目的
    5.2 有关北京市高考英语试题效度评价
    5.3 展望未来:高考英语改革
    5.4 小结
第六章 高中英语教学情况
    6.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中英语教学
        6.1.1 教学大纲
        6.1.2 课程标准
        6.1.3 高中英语课程
        6.1.4 高中英语教材
    6.2 课堂教学分析与讨论
        6.2.1 课程描述
        6.2.2 课堂教学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师生对英语教学和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7.1 学生和教师情况
    7.2 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分析
        7.2.1 学生和教师与外教交谈情况
        7.2.2 学生和教师对语言技能的认知情况
        7.2.3 高中英语教材使用与练习完成情况
        7.2.4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7.2.5 语言技能训练情况
        7.2.6 模拟考试情况
    7.3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及备考的观点/态度
    7.4 高三复习及备考情况
    7.5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7.5.1 教师的建议
        7.5.2 学生的建议
    7.6 小结
第八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8.1 课堂观察与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8.1.1 听力教学
        8.1.2 口语教学
        8.1.3 阅读教学
        8.1.4 写作教学
        8.1.5 语法和语言知识教学
        8.1.6 课堂目的语的使用
    8.2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试行自主命题的预期目的
    9.2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措施及其反拨效应
    9.3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各年级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特点
    9.4 关于如何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积极反拨作用的建议
    9.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9.6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研员访谈
附录5:阅读课(高一)
附录6:阅读课(高二)
附录7:写作课(高三)

(8)“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第一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提升“语文素养”
    第三节 培育“写作素养”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特色
    第一节 写作专题单独成块
        一、明确写作训练点
        二、补充导写短文
        三、创新写作实践
    第二节 写作知识落实到位
        一、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二、写作知识结构编排科学有效
        三、写作知识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第三节 写作方法指导具体
        一、写作指导关注学生角度
        二、写作指导切入思维层面
        三、写作指导重视方法引领
    第四节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和谐一致
        二、以课文为例让写作教学更完善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结合新理念,师生共同领会教材
        一、研读写作专题的编写体例
        二、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
    第二节 关注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能力
        一、紧扣教材,落实写作知识
        二、基于写作学情,打造精品设计
        三、依托文本,延伸读写结合
        四、师生共写,示范领航
    第三节 重视作文修改,升格学生作品
        一、师生应有作文修改的意识
        二、重视作文修改的方法指导
        三、作文修改融进作文讲评
    第四节 关注写作评价,跟进写作需求
        一、根据学段,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二、建立多元写作评价机制
        三、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
        四、提供多样的写作平台
        五、建立学生写作资源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语言测试与高考英语测试
        二、一致性
        三、英语能力自我评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测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二、测试与《量表》的一致性研究
        三、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依据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试卷文本及听力文本
        二、2019年漳州市某中学高三学生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统计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中国英语等级量表》
        二、高中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三、SPSS21.0
    第五节 研究过程
        一、论文定题与开题阶段
        二、数据收集阶段
        三、论文撰写阶段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一、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二、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
    第二节 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性分析
        一、组构知识运用能力
        二、听力理解能力
        三、阅读理解能力
        四、书面表达能力
        五、语用能力
    第三节 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分析
        一、问卷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问卷分项情况分析
        三、不同水平学生的自我评价差异分析
        四、学生英语成绩与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的关系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一、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二、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性
        三、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高考英语命题的启示
        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三、英语学习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9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试题及听力文本
附录2 高中生英语能力水平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10)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旨趣及研究意义
        1. 选题旨趣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1980-2000 年研究状况
        2. 2001-2019 年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2. 访谈法
    (四) 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
        4. 考试内容结构
        5. 考试题型结构
    (二) 理论阐释
        1. 语言测试理论
        2. 考试命题理论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
    (一) 建立时期(1980-1989)
    (二) 调整时期(1990-1998)
    (三) 革新时期(1999-2009)
    (四) 分类时期(2010-2019)
三、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分析
    (一)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1. 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
        2. 英语语言技能的考查
    (二)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1. 不同阶段的英语科试卷题型统计
        2. 英语科考试题型的变化特点
四、英语科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访谈的设计
        1. 访谈目的
        2. 访谈过程
        3. 访谈对象
        4. 访谈提纲
    (二) 存在的问题
        1. 内容方面
        2. 题型方面
    (三) 考试内容和题型问题成因分析
        1. 认识不到位
        2. 命题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3. 国际化视野不宽阔
五、英语科考试内容和题型的改革建议
    (一) 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译能力
    (二) 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 加强考试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联系
    (四) 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
    (五) 借鉴国内外重大英语测试的题型
    (六) 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命题界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 严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3]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D]. 童扬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4]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认知诊断评估研究[D]. 谢美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2)
  • [5]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D]. 潘俊财(Jarasnat Anujapad).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6]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7]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董连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1)
  • [8]“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D]. 刘江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D]. 陈俐鹏.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D]. 方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通过阅读短文来回答问题的命题定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