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欧洲传统的德国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扬[1](2022)在《德法关系的特点(2009-2021)》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2009-2021年间德法关系在权力、制度、文化、对外关系方面的新特征,认为在欧债危机发生以后,德法轴心呈现整合性的领导力优势,双边机制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提升,求同存异、共促合作的德法精神在后危机时期更为凸显,并逐步开启对外文化外交;与此同时,德法也加强了象征性的外交配合与战略协调。这些特征构成了德法特殊关系的持久动力,决定了德法能在促进欧洲联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轴心作用。
温馨[2](2022)在《二十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是影响德国社会整体中国观生成及演变的重要思想来源。与19世纪西方世界负面、贬抑的中国观基本立场不同,20世纪德国思想界对中国的认知呈现出丰富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折射了20世纪全球化发展和现代性影响的历史时代特征。通过中德跨文化哲学和全球史相结合的研究可知,20世纪德国思想界对中国形成的一套基本看法和观点在历史语境、社会变迁、认知主体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历了由传统东方乌托邦到欧洲社会经济参照、普遍历史性和共识性交流中的现代中国的观念转向,其中国观的认知立场也经历了由西方中心主义到理性、普遍性和超越中心主义的历史转向。20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具备明显的现代性和文明变迁的历史转向特征,特别体现了德国思想界对全球化与整体性的追求,以及德国与中国实现互动的"理性的共识"。回顾和总结20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实证中国在德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参与及互动,能够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形象建构、中国与世界的互相尊重借鉴提供理论尝试和历史启示。
玄理[3](2021)在《政党解盟视角下德国联盟党的选举困局——基于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分析》文中提出在西方政党政治中,主流政党的政党解盟趋势已经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政治现象。究其原因,新政治分野的出现使得主流政党整合人民意愿和解决选民诉求的能力持续弱化,选民对传统全民党的依附性与认同感下降,候选人的形象逐渐取代党派认同成为影响选民选举决策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政治个人化趋势的愈加显着进一步加剧了政党解盟现象。在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联盟党政党解盟的趋势进一步凸显。联盟党陷入政党解盟困局的原因在于长期性的自由主义转向策略和短期性的候选人形象劣势。一方面,德国新政治分野重要性的提高和右翼竞争对手的缺位成为驱动联盟党自由主义转向的催化剂,该转向导致联盟党在聚合保守派和年轻选民的政治偏好时进退失据。另一方面,总理候选人阿明·拉舍特在执政者因素、政策与叙事供给和受欢迎度等政治形象维度的劣势使得联盟党的政党解盟趋势进一步深化。在政党容错空间愈加狭仄的背景下,如何准确地寻找政党传统特色与德国政治社会现实的契合点,成为联盟党未来能否走出选举困局的关键课题。
田烨[4](2021)在《德英两国多元文化主义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二战后大量的外来移民以及难民进入英国和德国,两国的族群构成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以及产生的社会问题,两国先后在教育、反种族歧视、社会融入等领域实施了多元文化主义。虽然德国和英国都宣称本国实施多元文化主义,但由于历史国情、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治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德英两国实施的多元文化主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推动模式和最终目的等方面。这些差异使德英两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英国出现了"隔坨"和"平行社会"现象,德国出现了穆斯林群体难以融入德国社会等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受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外来移民和难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多元文化主义在解决移民问题和难民问题时暴露出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因此,英国和德国也在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对外提高移民门槛,对内大力推动外来移民融入本土社会,从而使多元文化主义面临转向。
李伟荣[5](2021)在《《易经》在欧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易经》在欧美的传播,始于16世纪前后传教士入华传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大航海时代,只有"丝绸之路"的话,欧亚之间的交通不会如此便捷。中国最先为西方人(确切地说是欧洲人)所知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不过,"丝绸之路"上往来的更多是商贾,主要目的是通过经商获取利润,再加上那时候通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不多,因此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记载很少。
焦一强,朱艳[6](2021)在《“选择性互动”与乌克兰危机以来德俄关系回暖评析》文中研究说明乌克兰危机不仅是后冷战时代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同时也成为德俄关系的转折点,严重恶化了两国关系。但就总体而言,历史渊源、地缘关系、利益平衡、价值规范乃至外交传统等诸多盘根错节的因素,使乌克兰危机以来德俄关系陷入一种"对抗-合作"的两难困境与外交危机之中。自2013年底德国进入"默克尔3.0时代"以来,伴随着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基于德俄关系的困境与张力,德国在重塑对俄外交时奉行"选择性互动"的策略与政策,使得德俄关系明显出现回暖迹象,这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胡志勇[7](2021)在《“印太”视角下欧洲战略动向及其地缘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几个欧洲主要国家及欧盟为研究案例,详细论述各自国家"印太"认知与战略动向,重点探讨欧洲"印太战略"的路径与举措,并深入分析欧洲"印太战略"的特征与不足。欧洲主要国家积极介入印太事务,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防务与经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主要国家对印太地区的战略焦虑感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忧虑感,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印太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印太"认知与动向增加了印太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使印太地区战略结构进一步失衡,印太地区安全与冲突风险上升。在印太地区形成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共同抗衡中国的阵线而使该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郑春荣[8](2021)在《德国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国家回归”?》文中认为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国家干预所扮演的角色经历了摇摆过程。为应对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德国政府采取了国有化、经济复苏政策和金融市场规制等手段,呈现出"国家回归"的趋势。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2019年年初提出的国家工业战略文件,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国家角色的讨论。本文以"干预型国家"的五种典型政策工具,即政府支出、国有企业的设立与扶持、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补贴和企业税收为主要分析维度,结合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对外经济条例》的修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应对这三个政策调整动向的考察,分析了国家干预型政策工具得到延续乃至增强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其在德国、欧盟及国际层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三项政策调整动向表明,德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干预型政策工具的运用。然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家回归"依然是有限度的,因为德国主流社会仍然对国家干预性措施的运用持有疑虑。未来,如果这些措施如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成效,势必会带来新的动能,使得"干预型国家"的政策工具在德国各界获得进一步的认可。
王越[9](2021)在《法、德“印太”战略:利益诉求、差异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德两国出台各自的"印太"战略,意图"重返亚太",势必对该地区的秩序构建及中美战略竞争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相似的利益诉求,两国的"印太"战略在其战略意图和实施领域方面表现出趋同性:重塑多边主义、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是两者共同的战略利益诉求,经济利益、航道安全及其他全球性问题则是其主要的现实利益。而在战略倾向和参与程度上,两国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法国在"印太"地区存在主权利益,强调对某些地区事务的主导,重视军事领域,因此其战略有较强的排他性;德国作为在"印太"地区不存在主权利益的域外大国,战略关注点相对均衡,体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受到两国战略意愿与实际能力匹配度以及与美、中战略协调等问题的制约和影响,法、德"印太"战略的未来走向尚不明朗。
高力克[10](2021)在《思想的复调:重思中国现代思潮中的“文明”与“文化”》文中研究说明在近代中国观念史上,五四以后"文化"话语兴起,但它并未取代近代主流思潮中的"文明"话语。德国式的以"文化"反对"文明"的思想战,并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文明"与"文化"是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两大元素。清末民初,对"文明"的追寻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旋律。五四以后思想界"文化"主题的浮现,表征着观念史上"文明"与"文化"话语语义融合的趋势。清末民初"文明"变革的主调由此演变为"文明—文化"的复调,形成"变革"与"认同"的协奏曲。
二、试论欧洲传统的德国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欧洲传统的德国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德法关系的特点(2009-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
二、权力:领导实力由互补性趋于整合性平衡 |
三、制度:合作的机制化程度达新高 |
四、文化:有时对立,经常“求同”,总是合作 |
五、对外关系:战略协调齐心有余,行动配合协力不足 |
六、结论 |
(2)二十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东方乌托邦”:作为欧洲思想来源的传统中国 |
(一)从现代性危机重识传统中国价值 |
(二)道家思想中的西方哲学原初体验 |
(三)东方伦理至善价值:希望乌托邦 |
三、从“欧洲中心主义”到“中国中心取向”:作为欧洲社会参照的中国 |
(一)儒家思想与西方理性主义 |
(二)传统中国的文明成就与历史局限 |
(三)重新定位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
四、超越中心主义:世界共识性交流中的中国 |
(一)普遍和多中心的交往 |
(二)从文化间性理解现代中国 |
(三)“天下时代”与“中国天下” |
(四)何以为中国?———德国的现代中国观及其论争 |
五、结语 |
(3)政党解盟视角下德国联盟党的选举困局——基于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政治分野、政治个人化与政党解盟 |
(一)新政治分野与政党解盟 |
(二)政党解盟与政治个人化 |
二、2021年德国大选:政党解盟的新动向 |
三、新政治分野与政治个人化趋势———德国联盟党政党解盟的原因分析 |
(一)德国的新政治分野与默克尔的自由主义转向 |
1.保守主义选民的解盟 |
2.年轻选民的解盟 |
(二)2021年德国大选的政治个人化趋势 |
1.执政者因素 |
2.政策与叙事供给 |
3.受欢迎度 |
四、结语 |
(4)德英两国多元文化主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英两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确立过程 |
1.德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确立 |
2.英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确立 |
二、德英两国开展多元文化主义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1.实施的原因相同 |
2.针对的对象相同 |
3.涉及的领域相同 |
第一,具体国情不同。 |
第二,文化和政治传统不同。 |
第三,社会治理理念不同。 |
三、德英两国多元文化主义的推动模式、最终目的及实施效果对比 |
1.推动模式不同 |
2.最终目的不同 |
3.实施效果不同 |
四、结 语 |
(5)《易经》在欧美(论文提纲范文)
《易经》在法国 |
《易经》在德国 |
《易经》在英国 |
《易经》在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 |
《易经》在美国 |
结语 |
(7)“印太”视角下欧洲战略动向及其地缘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洲主要国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
1.1欧盟出台“印太合作”战略 |
1.2德国“印太”政策及动向 |
1.3法国力图在印太地区强化防务合作 |
1.4印太地区成为英国推行“全球英国”战略的重点 |
1.5荷兰藉出台“印太”战略,维护其在印太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
二、欧洲主要国家“印太战略”的特征 |
三、欧洲主要国家“印太战略”的影响 |
结论 |
(8)德国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国家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 “干预型国家”的分析框架 |
二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中的国家角色演变 |
(一)国家角色的历史发展 |
(二)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角色的增强 |
三 围绕国家角色的新讨论 |
四 国家角色进一步增强的具体表现 |
(一)新产业政策的制定 |
(二)《对外经济条例》的修订 |
(三)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应对 |
五 国家角色进一步增强的影响 |
(一)国家层面:增强对国家干预式手段的接受度 |
(二)欧盟层面:推动欧盟加强国家干预式手段 |
(三)国际层面:助长全球范围的保护主义 |
结 语 |
(9)法、德“印太”战略:利益诉求、差异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德“印太”战略的利益诉求 |
(一)现实利益 |
(二)战略利益 |
二、法、德“印太”战略的差异 |
三、法、德“印太”战略的前景 |
四、结语 |
(10)思想的复调:重思中国现代思潮中的“文明”与“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西方语境中的“文明”与“文化” |
清末民初思想中的“文明”与“文化” |
五四以后的“文明”话语与“文化”话语 |
斯宾格勒与德国文化思想在中国 |
转折还是“复调”:重思“五四”后思想中的“文明”与“文化” |
四、试论欧洲传统的德国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德法关系的特点(2009-2021)[J]. 陈扬. 战略决策研究, 2022(01)
- [2]二十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J]. 温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3]政党解盟视角下德国联盟党的选举困局——基于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分析[J]. 玄理. 德国研究, 2021(04)
- [4]德英两国多元文化主义对比研究[J]. 田烨. 学术界, 2021(12)
- [5]《易经》在欧美[J]. 李伟荣. 传记文学, 2021(11)
- [6]“选择性互动”与乌克兰危机以来德俄关系回暖评析[J]. 焦一强,朱艳. 俄罗斯研究, 2021(05)
- [7]“印太”视角下欧洲战略动向及其地缘影响[J]. 胡志勇. 太平洋学报, 2021(10)
- [8]德国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国家回归”?[J]. 郑春荣. 欧洲研究, 2021(05)
- [9]法、德“印太”战略:利益诉求、差异及前景[J]. 王越.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1(05)
- [10]思想的复调:重思中国现代思潮中的“文明”与“文化”[J]. 高力克. 探索与争鸣,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