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胡均贤,赵德英,王雷,黄明火,吴雅兰,陈劲草,刘征[1](2022)在《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和钛网颅骨修补后并发症异同和应用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骨修补材料种类繁多,但目前仍然没有哪种材料能在生物相容性、性价比等各方面性能上全部满足临床需要。目的:分析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和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术后并发症差异,针对并发症明确改进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江大学附属黄冈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7例颅骨缺损患者,男157例,女50例,年龄16-68岁,其中42例使用聚醚醚酮修补材料,165例使用钛网修补材料。术后第3周,进行额颞顶区缺损区塑形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聚醚醚酮组32例进行额颞顶区缺损修补,塑形满意度为56.3%;钛网组117例进行额颞顶区缺损修补,塑形满意度为75.2%,两组塑形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聚醚醚酮组42例中1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皮下积液12例(28.6%)、癫痫1例、额部螺钉固定处隆起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钛网组165例中28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皮下积液15例(9.1%)、癫痫7例、颅内感染2例、材料外露2例、颅内血肿1例、材料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0%,两组间皮下积液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额颞顶区骨质缺损处采用钛网修补较聚醚醚酮材料修补美观、满意度更高,聚醚醚酮材料应用于颅骨修补的主要改进方向是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朱锡德,高振娟,郑国栋,孟凡国,衡雪源[2](2020)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应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58例。观察患者的颅骨修补效果、术后的并发症及其发生时间。结果 7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颅骨修补术。术后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1例(0.13%),术后第2天影像学复查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1例(0.13%)。75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中位数为1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并取出颅骨16例(2.11%),其中13例感染出现在术后8~72 d(中位数为21 d),另外3例分别出现在术后4、11及30个月;严重骨吸收7例(0.92%),颅骨吸收在术后4~6个月开始出现,严重骨吸收出现在术后12个月左右。结论应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的严重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率可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自体颅骨仍可作为颅骨修补的选择材料;自体颅骨使用中需防控术后感染,特别是早期感染的防控,并需对骨吸收的情况进行随访。
侯晓峰,周佳林,李丹霞,赵志军,张春阳[3](2020)在《骨组织工程在颅骨修补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骨缺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若颅骨缺损直径>3 cm,则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实施针对颅骨缺损的重建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修补材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现皮下积液、感染、癫痫、皮瓣坏死等各种术后不良反应。而通过骨组织工程(BTE)的方式进行颅骨修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BTE方式主要是利用可降解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诱导缺损区颅骨的生长,随着材料的分解速率与新生骨的生长速率相匹配,最终实现完全性骨再生。BTE是一种理想的修补方式,应作为未来颅骨修补的研究重点。
朱锡德[4](2020)在《颅骨修补材料比较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单中心数据及META分析方法比较自体颅骨与不同人工修补材料的安全性,并调查一定区域内颅骨修补材料的应用情况,对颅骨修补材料的选择提出建议。内容:1.分析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失败的病例,对颅骨修补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应用不同修补材料出现手术失败的特点予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分析单中心采用不同修补材料的颅骨修补手术例数及变化趋势,比较自体颅骨与人工材料行颅骨缺损修补的安全性,指导颅骨修补材料的选择。3.通过调查了解山东省主要神经外科中心颅骨修补材料使用的现状,分析不同修补材料的地位,并对其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对自体颅骨的保存及修补材料的选择提出建议。4.系统回顾文献,比较目前最常应用的自体颅骨、钛网和聚醚醚酮应用后的并发症和修补失败率,进一步比较自体颅骨与人工修补材料的安全性。方法:1.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失败病例,对颅骨修补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应用不同修补材料出现手术失败的特点予以分析。2.通过数据库调取单中心创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患者资料,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以随访过程中出现的修补失败和再次手术作为疗效比较指标,对比自体颅骨与人工材料的安全性。3.调查山东省16地市的22家三级甲等医院,分析2013年至2018年各单位应用不同修补材料的颅骨修补手术量并用统计图表显示不同修补材料的变化趋势。4.通过检索数据库,纳入最常用颅骨修补材料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回顾性对照研究。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对不同修补材料的并发症及手术失败进行分析,比较自体颅骨与人工修补材料的安全性。结果:1.50例颅骨修补失败患者中包括自体颅骨28例,人工颅骨22例。感染是导致颅骨修补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3月内)自体颅骨修补感染取出者多于人工颅骨取出者(P<0.05)。自体颅骨感染培养阳性率(80%)高于人工材料(33.33%),(P<0.05)。出血性并发症在钛网修补组占比高于自体颅骨组(P<0.05)。2.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单中心共行创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手术1116例。随访过程中共出现修补失败38例(3.41%)。三种修补材料失败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颅骨修补感染率与钛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发生率低于钛网,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颅骨修补感染多出现在术后早期,人工材料修补感染多出现在术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目前山东省在使用的颅骨修补材料包括:钛网、自体骨、骨水泥复合材料及聚醚醚酮四种,接受调查的22家单位中,仅提供钛网修补的有11家,提供两种修补材料的有6家,提供三种修补材料的有5家。目前有5家单位仍使用自体颅骨,10家行早期颅骨修补。调查期间,自体颅骨使用比率由2013年的22.52%下降到2018年的14.28%,钛网的使用比率由2013年的74.59%上升到2018年的81.19%。骨水泥复合材料使用率一直较低。PEEK材料自2017年开始推广应用,应用例数增长较为迅速,占比逐渐上升。4.Meta分析共纳入13项研究和2204名患者。自体颅骨和人工材料修补失败占比最高的原因均是感染。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及修补失败率与人工材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颅骨与人工材料在术后感染、积液、出血、癫痫等主要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为人工颅骨修补材料的钛网和PEEK,在总的并发症和修补失败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感染率差异的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骨修补手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为感染,自体颅骨感染出现在术后早期为主,人工颅骨感染多在术后晚期出现。2.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自体颅骨与人工材料安全性相近,故自体颅骨仍可作为颅骨修补的选择材料。自体颅骨使用中需关注早期感染的防控,并需要加强对骨吸收的随访,而钛网使用更需关注出血并发症和晚期感染的防治。3.钛网及自体颅骨是目前山东省主要医院最常用的两种颅骨修补材料,骨水泥复合材料应用逐渐减少,PEEK应用相对较少但增长较快。近年来自体颅骨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人工颅骨使用占比逐年升高。4.在目前使用的自体颅骨和人工修补材料中,手术失败占比最高的原因是手术部位感染。人工材料与自体颅骨相比较,在总的并发症和修补失败方面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罗嘉威[5](2020)在《颅骨成形术中聚醚醚酮与钛合金两种修补材料的应用性分析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骨成形术中自体骨材料仍然的首要选择,当患者的自体颅骨骨瓣不能重用于修补颅骨缺损时,可选择聚醚醚酮或钛合金定制个体化异体植入物,这两种材料各有优缺点。虽然钛网在颅骨重建中仍然受到许多神经外科医生的青睐,但如今新的聚醚醚酮(PEEK)材料在颅骨重建中越来越受欢迎,尽管PEEK越来越受欢迎,但比较钛网和PEEK颅骨成形术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必要进行研究比较这两种颅骨成形术材料。目的回顾性分析颅骨成形术两种修补材料的手术效果;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或钛合金定制植入物重建修补颅骨缺损,比较各术后并发症率、植入失败率和治疗时间及费用等因素,并进行应用性分析比较。方法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对所有接受颅骨切除术后以钛或聚醚醚酮定制植入物行颅骨成形术的患者中,收集并对其电子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手术特征(颅骨切除术距颅骨成形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颅骨缺损面积大小、颅骨切除指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并收集患者术后确定的并发症(再入院、再手术、定制植入物去除、感染、植入物外露、术后癫痫、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形成、皮下血肿形成)和神经外科治疗的住院时间及费用等因素。结果最终收集病例57例,15名颅骨缺损患者使用聚醚醚酮颅骨材料,42名患者使用钛合金颅骨材料。两组资料除了性别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资料中人口基本特征、手术特征及基础病无统计学差异。因为存在统计学有意义的组间差异,两组资料采用1:2倾向性评分匹配,其中15例使用peek材料颅骨成形术患者与24名使用钛网患者进行比较。再入院、再手术、定制植入物去除、感染、植入物外露、术后癫痫、脑脊液漏、血肿形成、皮下积液和神经外科治疗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费用(万元)分别为peek组17.76±6.4(平均值±标准差),钛合金组为4.5±1.9(平均值±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两种材料在颅骨成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两种材料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临床数据、病人的随访治疗的依从、舒适度、美容美观要求和成本分析等因素作个性化考虑。更多时候需要由医生和患者的双向选择,两种材料成本有显着差异,钛网材料仍是异体修补材料中性价比比较佳的选择,peek材料在往后的研究中随着成本的降低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张露[6](2020)在《颅骨修补术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形3D钛网及人工合成非金属材料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两种材料在治疗颅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筛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颅骨修补手术治疗的78例颅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数字化成形3D钛网修补为参照组(n=64),行聚醚醚酮(PEEK)修补为对照组(n=14)。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78例。①年龄:钛网组(43.98±14.31岁),PEEK组(36.14±12.47 岁),P>0.05;②病程;钛网组(4.31±2.55 月),PEEK 组(5.21±4.49月),P>0.05;③术前 KPS 评分:钛网组(61.72±25.30),PEEK(77.14±16.37),P>0.05;④术前 GCS 评分:钛网组(10.72±3.78),PEEK(13.14±1.70),P>0.05;⑤缺损面积:钛网组(150.12±57.60cm2),PEEK 组(173.35±67.89cm2),P>0.05;⑥住院花费:钛网组(65179.47±33815.64 元),PEEK组患者(193341.68±60041.00元),P<0.05;⑦手术时长:钛网组(3.18±1.30h),PEEK 组(3.31±0.95h),P>0.05;⑧术中出血量:钛网组(238.28±131.02ml),PEEK 组(257.14±138.48ml),P>0.05;⑨术后住院天数:钛网组患者(15.78±7.03 天),PEEK 组患者患者(14.64±6.54 天),P>0.05;PEEK组术后没有患者发生癫痫,钛网组有12名术后癫痫的患者,6名患者为术后新发癫痫,新发癫痫率为9.37%,两组患者联合发生率为7.69%。PEEK组术后未见材料外露,钛网组有2例患者出现材料外露,发生率为3.13%。PEEK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42.86%。改进引流方式前PEEK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80%,改进引流方式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2.22%,钛网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7.18%。PEEK组术后未出现继发血肿,钛网组术后出现1例硬膜外+脑内血肿,发生率为1.6%。PEEK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改进引流方式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钛网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12%。钛网组术随访神经功能好转者25人,PEEK术后随访神经功能好转者4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所好转。[结论]PEEK修补的患者住院花费明显高于钛网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没有明显差别,PEEK材料修补后的主要并发症是皮下积液,且改进引流方式后,能有效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后都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
包永武[7](2019)在《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效果及恢复头颅外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效果及恢复头颅外形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颅骨缺损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塑形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采用人工塑性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研究组采用三维塑形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对两组患者的骨窗大小、去骨瓣至修补时间、手术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颅脑外形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去骨瓣至修补时间、骨窗大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显着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明显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颅脑外形满意度显着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治疗,可使患者手术时间得到缩短,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得到降低,同时还能使患者术后恢复颅脑外形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聂伟[8](2019)在《功能化仿生矿化三维支架在难治愈性骨缺损治疗方面的研究》文中提出由创伤、感染和肿瘤导致的难愈合性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自体骨移植是相关骨缺损治疗的黄金方案。不过,有限的供体来源制约了其广泛应用。以聚合物材料为基体的多种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常规骨缺损的移植治疗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一些创伤和疾病的胁迫下,缺损骨组织的微环境被扰乱,常规支架材料的治疗效果往往很有限。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的快速发展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石墨烯作为一种经典的二维材料,由于其良好的成骨活性,在骨组织修复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特别的,石墨烯基材料易于组装和修饰,是一种良好的功能化平台。本课题采用石墨烯材料为本体单元,针对不同类型难愈合骨缺损的病理特点,构建了一系列功能化的仿生矿化三维多孔支架,并对其理化性质和体内外成骨活性进行了表征,为相关类型的骨损伤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本课题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1)以大面积急性骨缺损的治疗为目标。利用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HA)为反应物,通过水热法诱导GO在还原过程中发生自组装,构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羟基磷灰石(nHA@RGO)三维多孔支架。通过检测反应前后溶液的丁达尔效应,发现在还原过程中,nHA被完全负载到所形成的支架中。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观察了支架表面的形貌,结果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掺杂量对支架的形貌有较大的影响。随着nHA的掺杂量从20%逐渐升高到80%,原本清晰的多孔的结构逐渐变得模糊。同步的表面元素分析不仅定性的揭示了nHA在支架上的均匀分布而且还定量的确证了支架多孔结构的变化与nHA负载量的关系。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的检测结果表明nHA在反应前就有可能与GO形成了复合物,而且nHA投料量与nHA在GO上的负载密度呈正相关,这为研究这一类型的自组装原理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进一步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从组成和结构上研究了所制备支架的物理化学性质,最终证明了nHA@RGO支架的成功制备。以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为模型细胞,通过体外的粘附、增值和诱导分化实验,发现当nHA的掺杂量为20%时,所制备的nHA@RGO多孔支架具有最好的促细胞扩增能力和成骨活性。在接下来的体内组织包埋中,各种组织学和血液学指标表明所制备的支架不仅在细胞层面上具有优异的相容性,而且体内的植入也不会引起坏死和炎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最后,利用兔原位颅骨缺损模型,对nHA@RGO支架的原位再生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学和影像学数据均表明,相对于纯RGO支架,20%nHA@RGO能显着的加速胶原沉积,缩短类骨质成熟时间,促进缺损创面愈合,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大面积急性骨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2)以多药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性骨缺损为治疗目标,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上,改进自组装的方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较低的温度下诱发了GO的自组装。同时,除了nHA,还在自组装体系中添加银离子,使其与GO同步还原,最终在所制备的三维多孔支架(A)中负载了具有极强抗菌能力的纳米银颗粒(Nano silver particles,AgNPs),成功的制备了负载纳米银颗粒的石墨烯三维多孔支架(AgNPs-nHA@RGO,AHRG)。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了材料的表面形貌,发现所形成AgNPs呈颗粒状均匀的分布在支架孔道表面。元素面扫描图谱分析显示,在支架表面分散着钙(Ca)、磷(P)、银(Ag)和碳(C)等元素。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以及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SAED)的实验结果中发现了复合物中Ag单质存在的证据,在结构和电子能态上证明了复合体中AgNPs的形成。以临床上收集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模型细菌,采用平板抑菌圈法和细菌动态培养法系统的研究了AHRG的抗菌性能,结果发现当支架中的AgNPs负载量为4%时,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能力。这种抗菌作用在细菌生物膜抑制试验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此外,与RGO的结合还使得制备的AHRG支架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抗菌效果。即使在中性磷酸盐缓冲盐(PBS,pH=7.0)中连续洗脱2周以后,复合支架仍然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将材料的浸提液与rBMSCs共培养,通过对细胞呼吸链活性(CCK-8)和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检测,证明了所制备复合支架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采用兔桡骨骨髓炎模型研究了4%AHRG的体内的抗菌和成骨活性。以不同时间点的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的变化为指标,探讨了复合材料植入后体内感染的抑制情况。同时利用高精度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对损伤部位的骨修复情况进行三维评价和比较。最后结合组织学分析结果,证实了所制备的4%AHRG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和促进感染性骨缺损愈合的作用。而且在治疗结束3个月以内,并未观察到感染的复发,显示了其对定殖于体内的多药耐药细菌的根除作用。(3)以骨肿瘤引发的骨缺损为治疗目标,受前两章中石墨烯复合材料方面成功应用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强光热转化效率的石墨烯复合支架,以期通过材料的光热效应和成骨活性来协同治疗肿瘤性骨缺损。具体的,以镍(Ni)泡沫为模板,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了孔径大小均一的石墨烯多孔支架(G),并通过改进的半干式电化学沉积方法,在支架的表面和内部均匀的负载上了羟基磷灰石涂层,得到了石墨烯/羟基磷灰石支架(HA@G)。与前面两章使用的自组装方法得到复合材料不同,本章中制备的支架是由没有任何结构缺陷的石墨烯层层生长而成,其导电性和光热转换效率相对于RGO均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利用所制备支架良好的导电特性,以改进的半干式电化学沉积法,使电流全层穿过吸附有电解液的多孔石墨烯支架,在加速矿化速度的同时还改善了沉积物在支架中的分布,克服了以往沉积层在电极/电解液界面过度生长导致的分布不均问题。通过SEM和XRD分析了材料的形貌和物相结构,发现电沉积的时间和加载在石墨烯支架两侧的电压对沉积物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当电压为10伏特(V),沉积时间为4分钟(min)时,可以得到孔道结构清晰,表面矿化物均匀的HA@G支架。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矿化后的石墨烯能够有效的提高rBMSC在其上的扩增和成骨分化能力。特别的,HA@G支架在体外980 nm波长0.6 W/cm2光密度功率的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在10 min内上升到50 oC,显示了其优异的光热转化能力。体内的热成像确证了体外的实验的结果,并且还发现在该光源参数下小鼠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始终没有明显的波动,揭示了该支架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最后,分别通过小鼠的肿瘤和大鼠的颅骨缺损模型验证了HA@G的体内抗肿瘤和促成骨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针对各种难愈合骨缺损的治疗难点,利用石墨烯基材料为基础单元,通过各种组装和修饰制备了特定功能的仿生矿化三维多孔支架,研究了支架的植入对损伤部位病理环境的影响,考察了所制备支架的体内外成骨活性。本论文为临床上难愈合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若干新的途径和研究视角,也为理解石墨烯基材料在各种成骨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初步的体内实验依据。
钟荣德[9](2018)在《联合CAD、FEM及3DP用于临床颅骨修补与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的生物机械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脑外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弥散性脑出血伴肿胀)、恶性脑梗死、颅骨或颅内肿瘤如大面积胶质瘤等患者,为挽救生命或保证良好的术后效果或降低病残率、病死率,常常需术中去除骨瓣。去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是去除骨瓣和(或)剪开脑膜,以增加潜在的颅腔内空间容纳肿胀的脑组织来降低颅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和预防脑疝(hernia of brain)。除此外DC还可提高脑灌注、脑血量(CBF)、脑血容量(CBV)、脑摄氧分数(OEF)及脑氧代谢率(CMRO2)(CBF=(MAP-ICP)/CVR=CPP/CVR),但DC术后往往会出现颅骨缺损综合症,需要进一步行颅骨修补手术(cranioplasty),颅骨修补手术历史悠久,出现过颞肌外、颞肌下颅骨修补术,用到的修补材料有自体骨、异体骨、骨水泥、钛合金、Peek(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等,目前广被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的修补材料是三维钛网,因其组织免疫相容好,易塑性,无细胞、基因毒性,但植入后易出现翘网、拔钉、变形等风险,甚至可致钛网外露、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Peek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聚半结晶高温热塑性不可降解材料,是大分子主链由芳基、酮键和醚键组成的线性聚合物,具有耐辐射、耐腐蚀、耐高温、高抗压、高生物相容性、X射线可透射性等特征,生物机械性能突出。计算机辅助技术(computer-aided design CAD)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处理,得到可以各个方向看得见的、能够自由调控的虚拟仿真人体模型“可视化3维1:1解剖模型”,此模型一方面可精确、直观详尽的显示病变及病灶周围的解剖,有利于医师更为全面的了解病变程度及解剖关系,另一方面可术前手术模拟,减低手术错误率、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治疗疗效。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是将连续体离散化为若干个有限大小的单元体的集合,以求解连续体力学问题,它具备高效性、有效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使用于临床复杂力学研究。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 3DP)即快速成形技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材料粉末逐层打印的方式来制作植入体成体。联合CAD、FEM及3DP用于临床颅骨修补不仅可提高手术质量而且可改善预后。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triangular Parabolic knob Peek mesh with HoleLock TPHLPM)是基于覆盖式三维钛网(Overlay three-dimensional titanium mesh OTDTM)和锲入式Peek网(wedge styple PEEK mesh WPM)而设计,目的是提高植入体的生物机械性能和植入后长期疗效,降低手术时间和手术可能潜在的风险。TPHLPM的设计思路源于国家实用性专利(专利号:2L201621158289.9)和申康专科疾病临床“五新”转化项目(Chi CTR-INR-16009392)。目的在本研究我们提出用Peek材料,采用CAD、FEM及3DP技术联合制作成形个性化定制颅骨修补体,修补体宏观设计是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网。同时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4种修补(OTDTM,WPM,三角抛物形带锁钮三维钛网(Triangular parabolic three dimensional titanium mesh with knob TPHLTM),TPHLPM)的生物机械性能。方法选取一名因左侧额颞顶部颅骨缺损需行颅骨修补的患者,应用CAD软件Mimics17.0及Matic8.0与FEM软件Ansys17.0联合设计用于该患者的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修补体。取一完整颅骨的CT影像学Dicom数据,反复导入Mimics17.0软件和3-Matic8.0软件以建立三维颅骨模型及行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至得到40个颅骨缺损模型,分成a.b.c.d组,每组10个,在Matic8.0等软件上为a.b.c.d组分别设计修补体OTDTM,WPM,TPHLTM,TPHLPM并行颅骨修补术,缺损颅骨和a.b.c.d组修补体依次导入ansys-workbench17.0软件,在修补体中心区域3.982cm2的面积上垂直加载一500N的静态力,拟模拟生活中重物或机动车冲击4种修补体时的受力情况。对比4种修补体和对应的缺损颅骨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应变分布以及最大位移。结果经应力-应变分析得到5锁钮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最大应力(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网模型σ=5.7228e6mpa;缺损颅骨σ=4.1904e6mpa)及最大应变(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网模型ε=9.053e-7mm;缺损颅骨ε=1.9363e-7mm),相应的云图表示集中力分布相对均匀,5锁钮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网厚1mm,面积21.6mm2,孔直径2mm。在500n的载荷力下4种修补体及缺损颅骨均无现爆裂或者变形。OTDTM组、TPHLTM组应力集中于颅底颞部、眶部、植入体与缺损骨缘接触区及修补体着力点;WPM组应力集中在额顶部、修补体着力区、颅底颞部和钛条上;TPHLPM组的结果类似于WPM组,不过无见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网明显应力集中。修补体OTDTM、WPM、TPHLTM、TPHLPM的平均σ值和ε值分别是243.800mpa、21.002mpa、386.2001mpa、2.731mpa和0.1644mm、0.0825mm、0.2782mm、0.0828mm。缺损颅骨TPHLTM组的平均σ等于6.039mpa,平均ε为0.0408mm,缺损颅骨TPHLPM组的平均σ和平均ε对应为1.829mpa、0.0175mm。结论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行颅骨修补既保证了植入后生物力学高性能又恢复患者的原始美观,而修补体的形态结构可在MIMICS和MATIC软件上根据患者的解剖缺损定制修补体。
谢青[10](2017)在《微小RNA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调控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本研究从细胞的分子调控和支架设计两方面入手,探索微小RNA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寻找有效的分子靶点并施加干预,同时设计制备具有骨再生和血管化诱导作用的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期望达到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理想修复,并为其在眼眶和其他部位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通过基因芯片、q PCR、western blo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方法研究miR-135和miR-146a调控AD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移植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至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模型中,通过micro-CT、硬组织切片、序列荧光标记、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2.FTIR、XRD、Raman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支架表征进行检测,细胞和蛋白粘附实验、细胞免疫荧光等检测细胞粘附效果,q PCR、western blot检测支架对B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诱导作用,micro-CT、硬组织切片、序列荧光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新生血管形成和骨再生效果。结果1.过表达miR-135促进ADSCs中成骨分化标记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加细胞外基质的矿化。miR-135靶向结合Hoxa2的3’非翻译区从而抑制其蛋白翻译,引起下游Runx2表达增加。过表达miR-135的ADSCs复合PSe D三维多孔支架明显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2.BMP-2转录抑制miR-146a的表达,miR-146a通过靶向结合SMAD4的3’非翻译区抑制其蛋白翻译,抑制miR-146a增加ADSCs中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和细胞外基质矿化,进而促进ADSCs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3.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增加细胞粘附相关蛋白的吸附,同时诱导BMSCs表面Integrinα5β1表达上调,通过激活下游FAK、ERK和Akt信号通路,增加BMSCs中成骨分化和成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缺损处新生血管的形成并提高骨再生速率。结论1.miR-135/Hoxa2/Runx2通路正向调控ADSCs的成骨分化,过表达miR-135促进ADSCs对骨缺损的修复。2.miR-146a在转录后水平抑制SMAD4从而负向调控成骨分化,抑制miR-146a增强了ADSCs对BMP-2诱导分化的敏感性,促进ADSCs对骨缺损的修复。3.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在体内外均能促进成骨分化和成血管过程,可用于骨组织再生和修复重建。
二、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3)骨组织工程在颅骨修补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架材料 |
2 种子细胞 |
2.1 BMSCs |
2.2 ADSCs |
2.3 MDSCs |
2.4 ESCs |
2.5 i PSCs |
3 生长因子 |
3.1 BMP |
3.2 FGF-2 |
3.3 VEGF |
4 问题与展望 |
(4)颅骨修补材料比较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颅骨缺损成形手术失败的临床特点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症处理方法 |
1.1.4 术后随访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颅骨修补失败出现的时间及处理 |
1.2.2 颅骨修补失败原因 |
1.2.3 不同修补材料颅骨修补失败特点的比较 |
1.2.4 随访结果 |
1.3 讨论 |
1.3.1 颅骨修补术后感染的特点 |
1.3.2 颅骨修补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特点 |
1.3.3 自体颅骨修补术后骨吸收 |
1.3.4 其他颅骨修补材料的应用 |
1.4 小结 |
二、自体颅骨与人工材料在颅骨修补中的应用探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3 颅骨修补材料选用原则 |
2.1.4 颅骨修补时间窗 |
2.1.5 自体颅骨处理流程及手术方法 |
2.1.6 术后随访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2011年-2018年单中心颅骨修补材料使用统计 |
2.2.2 不同修补材料手术失败的比较 |
2.2.3 自体颅骨与人工颅骨感染及出血的比较 |
2.2.4 随访结果 |
2.3 讨论 |
2.3.1 单中心颅骨修补材料的演变 |
2.3.2 单中心颅骨修补材料的应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
2.3.3 不同颅骨修补材料手术部位感染的比较 |
2.3.4 不同颅骨修补材料出血性并发症的比较 |
2.3.5 自体颅骨回植后活性恢复和骨吸收的分析 |
2.4 小结 |
三、山东省颅骨修补材料应用的调查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调查方法及内容 |
3.1.4 质量控制 |
3.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各调查单位神经外科基本情况 |
3.2.2 各单位颅骨修补材料的应用情况 |
3.2.3 二期行颅骨缺损成形术的时间窗选择 |
3.2.4 自体颅骨保存和处理方法 |
3.2.5 修补材料的种类及应用变化趋势 |
3.3 讨论 |
3.3.1 数据采集中遇到的问题 |
3.3.2 目前山东省常用的颅骨修补材料 |
3.3.3 颅骨修补时间窗选择 |
3.3.4 山东省自体颅骨的保存和使用 |
3.3.5 不同年度颅骨成形材料的使用及变化趋势预测 |
3.3.6 对颅骨修补材料选择的建议 |
3.4 小结 |
四、自体颅骨与人工材料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
4.1 资料和方法 |
4.1.1 检索策略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3 文献质量评价 |
4.1.4 资料提取 |
4.1.5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文献检索结果 |
4.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及OCEBM等级 |
4.2.3 不同颅骨修补材料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 |
4.2.4 不同修补材料常见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4.2.5 嵌入修补与覆盖修补术后并发症分析 |
4.2.6 发表偏倚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颅骨修补材料所处的地位 |
4.3.2 颅骨修补术后面临的并发症 |
4.3.3 不同颅骨修补材料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失败的比较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颅骨的保存及其活性改变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颅骨成形术中聚醚醚酮与钛合金两种修补材料的应用性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 |
1.一般资料 |
2.颅骨缺损患者临床表现 |
3.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症 |
研究方法 |
1.病例纳入标准 |
2.病例排除标准 |
3.手术方式 |
4.效果评价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材料优缺点 |
2.术后并发症 |
3.材料制作及手术相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颅骨修补术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骨修补术的修补材料及手术时机、方式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果 |
致谢 |
(7)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效果及恢复头颅外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窗大小、去骨瓣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颅脑外形满意度 |
3 讨论 |
(8)功能化仿生矿化三维支架在难治愈性骨缺损治疗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骨组织的生理与再生 |
1.2.1 骨的形态结构 |
1.2.2 骨基质的组成 |
1.2.3 骨组织中的细胞 |
1.2.4 骨的生长和再生 |
1.3 难愈合性骨缺损的发生与常见治疗策略 |
1.3.1 急性大创面骨缺损的发生与治疗 |
1.3.2 感染性骨缺损的发生与治疗 |
1.3.3 肿瘤性骨缺损的发生与治疗 |
1.4 骨组织工程技术与骨修复 |
1.4.1 骨组织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
1.4.2 三维多孔支架的构建 |
1.4.3 三维多孔支架的仿生和功能化 |
1.5 石墨烯材料在骨修复方面的研究 |
1.5.1 石墨烯材料概述 |
1.5.2 石墨烯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 |
1.5.3 石墨烯材料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自组装制备nHA@RGO三维多孔支架以及其在大创面骨缺损修复方面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材料制备 |
2.2.3 材料表征 |
2.2.4 细胞分离和培养 |
2.2.5 细胞粘附和增殖实验 |
2.2.6 成骨分化实验 |
2.2.7 体内相容性评价 |
2.2.8 体内骨修复实验 |
2.2.9 组织学分析 |
2.2.10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自组装法制备nHA@RGO多孔支架及其机理 |
2.3.2 细胞在支架上的粘附和生长 |
2.3.3 成骨分化 |
2.3.4 体内相容性 |
2.3.5 体内动物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一步法制备AgNPs-nHA@RGO三维多孔支架以及其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方面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2 材料制备 |
3.2.3 材料表征 |
3.2.4 细菌培养 |
3.2.5 抗菌实验 |
3.2.6 细菌生物膜抑制实验 |
3.2.7 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 |
3.2.8 体内动物实验 |
3.2.9 组织学分析 |
3.2.10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一步法制备AHRG多孔支架 |
3.3.2 抗菌性评价 |
3.3.3 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 |
3.3.4 体内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快速电沉积法制备HA@G三维多孔支架以及其在肿瘤性骨缺损治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材料制备 |
4.2.3 材料表征 |
4.2.4 细胞培养 |
4.2.5 支架的细胞粘附和增殖能力评价 |
4.2.6 体外成骨能力评价 |
4.2.7 体内动物颅骨缺损治疗 |
4.2.8 支架体外光热效率 |
4.2.9 体外光热抗肿瘤实验 |
4.2.10 体内动物肿瘤的光热治疗 |
4.2.11 组织学分析 |
4.2.12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快速电沉积法制备HA@G多孔支架及其机理 |
4.3.2 体外细胞实验 |
4.3.3 体外成骨实验 |
4.3.4 体内成骨实验 |
4.3.5 体外光热抗肿瘤实验 |
4.3.6 体内光热抗肿瘤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1.已发表的论文 |
2.参与发表的论文 |
3.授权的专利 |
4.所获资助及奖励 |
致谢 |
(9)联合CAD、FEM及3DP用于临床颅骨修补与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的生物机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去骨瓣减压术后导致颅骨缺损 |
1.2 颅骨修补术的应用及材料选择与存在缺陷 |
1.3 CAD、FEM及3D打印的定义及临床应用 |
1.4 本研究的思路 |
第2章 实验材料对比 |
2.1 钢珠冲击实验 |
2.2 三维钛网和PEEK网植入后效果随访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应用软件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 |
4.2 4种不同颅骨修补体的生物机械性能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References |
(10)微小RNA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调控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miR-135/Hoxa2/Runx2 通路正向调控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1.研究背景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miR-146a负向调控BMP-2 诱导的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1.研究背景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促进骨再生和血管化 |
1.研究背景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成果 |
四、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和钛网颅骨修补后并发症异同和应用改进[J]. 胡均贤,赵德英,王雷,黄明火,吴雅兰,陈劲草,刘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1)
- [2]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术后并发症的分析[J]. 朱锡德,高振娟,郑国栋,孟凡国,衡雪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12)
- [3]骨组织工程在颅骨修补中的研究进展[J]. 侯晓峰,周佳林,李丹霞,赵志军,张春阳. 医学综述, 2020(24)
- [4]颅骨修补材料比较的系列研究[D]. 朱锡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颅骨成形术中聚醚醚酮与钛合金两种修补材料的应用性分析比较[D]. 罗嘉威.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颅骨修补术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D]. 张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效果及恢复头颅外形研究[J]. 包永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9)
- [8]功能化仿生矿化三维支架在难治愈性骨缺损治疗方面的研究[D]. 聂伟. 东华大学, 2019(06)
- [9]联合CAD、FEM及3DP用于临床颅骨修补与三角抛物形带孔锁钮PEEK网的生物机械性能研究[D]. 钟荣德. 南昌大学, 2018(07)
- [10]微小RNA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调控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D]. 谢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