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试磁控管跳火和脉冲遗漏的仪器(论文文献综述)
宋学忠,于存德[1](1979)在《漏脉冲的意义及测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制管及雷达整机两个方面说明测量漏脉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信号统计检测理论,论证了规定70%能量电平作为漏脉冲标准的合理性。第二部分介绍根据有关参考文献多次实验改进,提出一种测量漏脉冲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试制了多波段、可检测τ=(0.5~50微秒)、Fn=(150赫~3000赫)的漏脉冲测试仪。
革群[2](1967)在《测试磁控管跳火和脉冲遗漏的仪器》文中研究说明 概述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跃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国防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无线电电子技术也有了重大的进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对雷达整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用于活动目标定位的雷达,脉冲的漏失会给反固定目标造成困难,严重时则无法观察;特别对现代高速飞机和导弹,即使稀少的几个脉冲的漏失也可能导致遥测目标的消失。所以必须制造一种检测磁控管脉冲遗漏的仪器来判断
李振东[3](2017)在《高速重载轴承长寿命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主轴轴承是航空发动机的"心脏",是发动机的关重件,由于是在高转速(14500r/min)、高载荷(50000N)和受力复杂的恶劣环境下服役,其运行寿命直接影响了发动机的寿命。服役过程中主轴轴承存在滑油系统失效导致的无油润滑,以及超载运行的可能性,此时发动机主轴轴承的服役工况已超出设计条件,现有的轴承材料(M50或M50NiL)与结构设计无法满足其对耐磨和减摩的要求,如何提高此类特殊工况条件下轴承的使用寿命,是目前各种技术争相创新的领域,本文在不改变轴承材料与结构设计的前提下,研究了应用表面镀膜技术提高主轴轴承在特殊工况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并开展了台架考核验证。本文针对发动机主轴轴承的典型结构与服役工况深入分析后认为,合理设计薄膜的低温制备条件是高性能轴承表面薄膜制备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多弧、磁控溅射和PECVD复合工艺,设计并搭建了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系统,优选了阳极层离子源,避免了传统辉光放电产生的气体离子密度低、能量弱的缺点,解决了金属离子轰击材料表面的液滴残留问题,并且阳极层离子源与电弧复合刻蚀不会对零件产生明显的加热效应,降低了工件回火的风险,提高了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力。本文针对影响膜/基结合力的关键因素—薄膜内应力,设计了 W掺杂的梯度复合多层结构薄膜,不仅有效降低了纯碳基薄膜本身的内应力,改善薄膜的韧性,提高碳基薄膜的膜/基结合力,同时W与C形成的WC相提升了薄膜的耐磨性,结合梯度复合多层结构又进一步提升了薄膜的韧性和膜/基结合力。通过采用接触力学专业计算软件FilmDoctor Pro测试所制备的碳基复合多层薄膜对基体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接触疲劳性能不会产生影响。在薄膜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 DLC薄膜掺杂W元素、TiN等多层结构薄膜的制备工艺,不同能量等离子刻蚀对薄膜结合力的影响、不同W的掺杂量对DLC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硬质杂质的进入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不同的靶电流、基体偏压、沉积温度对TiN薄膜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本体粗糙度对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等离子刻蚀优化的工艺参数为基体偏压-400V、离子源功率2kW、处理时间60min;W-DLC薄膜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离子源10A、旋转阴极靶7.5A、基体偏压-80V、沉积温度180℃;TiN薄膜优化的工艺参数为靶电流100A、偏压-80V、沉积温度300℃。通过在不同粗糙度基体上制备碳基薄膜并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了不同基体粗糙度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论为当基体粗糙度达到Ra0.025μm以上时,制备出的薄膜表现出了最好的膜/基结合力和最佳的摩擦磨损性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本文采用设计与搭建的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系统,针对轴承的特殊结构创新设计了轴承专用工装和滚动体(球)镀膜专用工装,实现了轴承表面梯度复合多层结构薄膜的制备,完成了轴承关键部位的长寿命W-DLC薄膜和TiN薄膜的制备,并在主机所台架测试平台上开展了试车考核,考核结果:轴承引导面低温制备的TiN薄膜,通过了 50小时性能考核,而未镀膜轴承未通过8小时的试验;W-DLC镀膜轴承通过了 30分钟断油试验测试,轴承工作正常,薄膜未失效;W-DLC梯度复合功能薄膜制备的轴承通过了大载荷试验(转速14500r/min、轴向载荷50000N)考核,镀膜轴承的回油温度始终较未镀膜轴承低(10℃~15℃)。结果表明,镀膜轴承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并且有效降低了轴承的摩擦生热,提升了润滑油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保证了轴承的润滑效果,提高了轴承在特殊工况下的使用寿命。综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设计并搭建了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系统,设计的梯度复合功能薄膜,有效地提高了特殊服役工况下主轴轴承的服役寿命,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的设计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常田颖[4](2014)在《机载行波管可靠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行波管面临的主要竞争者是固态器件,二者在不同应用领域互有优势。由于行波管应用领域,要求行波管具有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优良的参数一致性。,但目前产品的寿命、可靠性和参数一致性方面与国外该类型行波管具有较大差距。目前多种型号的行波管己具备了小批量生产的能力。由于故障率高,使行波管的可靠性水平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关键工序控制能力不足,导致产品性能参数的一致性离散较大,这将会降低整机的可靠性指标,并影响整机性能的一致性。此外,由于产品的工艺稳定性差,一致性水平不高,直接导致产品的成品率不高,供货进度难以保障。可见,提高行波管的质量等级、降低行波管故障率,提高产品的一致性水平,从而提高行波管可靠性已变得十分迫切。SPC和CpK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己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SPC,即统计过程控制,它利用统计技术把表征该过程加工能力的变量的统计数据转化成过程状态信息,以对过程进行评价、纠正和改进。通过对工艺过程进行控制,“事先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实现了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理念,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内在质量。CpK,即工序能力指数,它是用工艺参数数据来推算工艺水平的,其数值直接反映了工艺成品率的高低,而工艺成品率和产品可靠性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因而,CpKk的值代表了被考察工艺的加工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本文应用SPC和CpK的基本原理,借鉴SPC和CpK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应用的例子,结合行波管实际制管过程,验证应用SPC和CpK的方法来提高行波管工艺可靠性的可行性,探寻在行波管加工过程中开展SPC和Cpk的途径和方法,选取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和电子枪两个工艺过程开展SPC应用技术研究,对其制造过程中关键工艺进行统计受控状态分析,计算CpK指数,并对结果进行了改进,从而解决行波管生产过程中开展SPC控制和CpK评价技术的应用难题,建立行波管制造过程关键工艺的质量控制SPC技术应用平台,以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提高生产线工艺稳定性以及各工序成品率,最终保证行波管成品率,从而达到提高行波管可靠性的目标。
二、测试磁控管跳火和脉冲遗漏的仪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试磁控管跳火和脉冲遗漏的仪器(论文提纲范文)
(3)高速重载轴承长寿命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轴承失效分析 |
1.3 航空轴承材料的发展 |
1.3.1 特殊规格 |
1.3.2 次级硬质合金钢 |
1.3.3 增韧合金 |
1.3.4 二次硬化处理 |
1.4 镀膜技术在轴承上的应用 |
1.5 PVD涂层制备工艺 |
1.6 碳基硬质减摩薄膜 |
1.6.1 碳基薄膜分类 |
1.6.2 薄膜韧性 |
1.6.3 元素掺杂碳基薄膜 |
1.6.4 多层结构碳基薄膜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低温制备复合功能薄膜设备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低温复合薄膜沉积设备组成 |
2.3 真空系统 |
2.3.1 真空室的设计 |
2.3.2 真空获得系统 |
2.3.3 加热系统及真空温度控制系统 |
2.3.4 真空测量系统 |
2.4 控制系统 |
2.5 工件架及偏压系统 |
2.6 旋转阴极磁控靶 |
2.7 工装设计 |
2.7.1 内外圈的工装设计 |
2.7.2 滚动体(球)的工装设计 |
2.7.3 滚动体(球)工装的验证 |
2.8 阳极层离子源的设计 |
2.8.1 离子源磁场设计 |
2.8.2 离子源外形尺寸设计 |
2.8.3 离子源性能验证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薄膜结构设计与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W掺杂DLC薄膜 |
3.3 梯度多层结构薄膜 |
3.4 沉积薄膜对基体系统接触应力场的影响 |
3.5 薄膜表征及性能测试 |
3.5.1 薄膜厚度 |
3.5.2 膜/基结合力 |
3.5.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3.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 |
3.5.5 纳米压痕测量 |
3.5.6 拉曼光谱分析 |
3.5.7 摩擦磨损试验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温制备梯度复合功能薄膜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低温前处理工艺研究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小结 |
4.3 不同W掺杂量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3.1 薄膜制备 |
4.3.2 不同W含量DLC薄膜的性能 |
4.3.3 添加异物对W-DLC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工艺参数对TiN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4.1 靶电流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4.2 脉冲偏压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4.3 沉积温度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4.4 小结 |
4.5 不同的基体粗糙度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5.1 实验部分 |
4.5.2 结果与分析 |
4.5.3 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轴承表面梯度复合功能薄膜的制备与验证 |
5.1 典型工况 |
5.2 轴承表面薄膜的制备 |
5.2.1 入场检查 |
5.2.2 清洗 |
5.2.3 装卡及镀膜 |
5.3 镀膜轴承及薄膜性能 |
5.3.1 镀膜轴承 |
5.3.2 薄膜性能 |
5.4 台架试验及结果 |
5.4.1 试验件 |
5.4.2 试验设备 |
5.4.3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机载行波管可靠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行波管面临的问题 |
1.3 国内外可靠性现状 |
1.4 提高行波管可靠性的手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可靠性和统计过程控制 |
2.1 可靠性 |
2.1.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2.1.2 行波管可靠性基本概念 |
2.1.2.1 故障和失效 |
2.1.2.2 可靠性指标 |
2.1.2.3 寿命分布 |
2.1.2.4 浴盆曲线 |
2.1.2.5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
2.2 可靠性的评价方法 |
2.2.1 传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 |
2.2.2 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2.2.3 统计过程控制 |
2.3 统计过程控制 |
2.3.1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
2.3.2 SPC发展史 |
2.3.3 SPC的应用 |
2.3.4 SPC基本概念 |
2.3.4.1 正态分布的直方图 |
2.3.4.2 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 |
2.3.4.3 工艺规范 |
2.3.4.4 工序能力与工序能力指数 |
2.3.4.5 工业生产对工序能力指数的要求 |
2.3.4.6 6σ设计 |
2.3.4.7 实现6σ设计的技术途径 |
2.3.4.8 控制图 |
2.3.5 SPC评价流程 |
2.3.6 电子元器件工艺能力需考虑特殊问题 |
2.4 行波管中开展SPC的实施方案 |
2.4.1 行波管中实施SPC的技术难点与解决途径 |
2.4.2 行波管中实施SPC的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C在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螺旋线慢波系统的理论计算与计算机仿真 |
3.3 螺旋线制造工艺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PC在电子枪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电子枪阴极发射电流统计过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测试磁控管跳火和脉冲遗漏的仪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漏脉冲的意义及测试[J]. 宋学忠,于存德. 电子管技术, 1979(03)
- [2]测试磁控管跳火和脉冲遗漏的仪器[J]. 革群. 电子管技术, 1967(04)
- [3]高速重载轴承长寿命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振东.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7(08)
- [4]机载行波管可靠性技术研究[D]. 常田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