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进展

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进展

一、超低硫清洁汽油的生产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晋翀[1](2019)在《催化汽油反应吸附脱硫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协同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关注重点,化石燃料的清洁化已成为石油炼制行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十年来,各国执行的汽油质量标准中,对硫含量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10μg?g-1)。为此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汽油精制技术,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汽油进行处理。在应对催化裂化(FCC)汽油超深度脱硫方面,反应吸附脱硫(RADS)技术表现出了众多优势,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实现汽油超深度脱硫的同时,烯烃加氢饱和的问题始终存在,由此造成的辛烷值损失长久以来都是汽油精制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因此,实现FCC汽油超深度脱硫的同时减少辛烷值的损失,成为了研究重点。本论文以RADS技术为基础,分别对其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Ni和ZnO进行研究,考察了原料种类、反应条件与组合形式等影响因素;在满足较好脱硫性能的基础上,向RADS催化体系引入分子筛组成耦合催化体系,增强汽油中烃类的定向转化,提升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并就耦合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与协同机制进行了讨论;通过金属改性的方式调变耦合催化体系的加脱氢性能,并结合模拟计算对金属改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反应吸附脱硫耦合烃类定向转化催化体系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从Ni与ZnO的脱硫性能入手,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Ni与ZnO对噻吩和丙硫醇的反应脱除性能,结果表明ZnO对丙硫醇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氢气气氛有利于ZnO对硫醇的吸附脱除,而对噻吩则无脱除性能;Ni在氢气气氛中可以催化噻吩分解,产物以硫醇、硫化氢及C4烃类为主,氢气对Ni基催化剂的相态及反应性能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参与噻吩分解反应的同时还起到维持催化剂活性态的作用,氮气则不利于噻吩的脱除,容易使催化剂因积碳而快速失活;Ni与ZnO通过混合装填与分层装填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脱硫作用,两种状态下所得产物的硫类型分布差异说明噻吩的反应吸附脱除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反应物分子扩散的影响;Ni/ZnO催化剂对低硫FCC汽油表现出良好的脱硫性能,380°C~440°C温度区间内,产品硫含量低于10μg?g-1,但烯烃饱和较严重,造成较大的辛烷值损失,需要引入辛烷值恢复技术对汽油辛烷值进行保护。在对Ni与ZnO的反应性能及影响因素有初步认识之后,为了降低深度脱硫过程中因烯烃加氢饱和而造成的辛烷值损失,向RADS催化体系中引入具有芳构化性能的ZSM-5分子筛,组成反应吸附脱硫-芳构化耦合催化体系。不同耦合形式的催化体系反应性能对比表明Ni与ZSM-5分子筛在微观层面的结合与宏观的组合有本质区别,耦合体系具有很好的脱硫性能及芳构化性能,脱硫率高于95%,芳烃含量上升3个百分点;耦合体系中ZSM-5分子筛改善了催化剂的孔结构性质,促进了Ni的均匀分散,二者形成紧密接触的协同体系,推动了脱硫反应与芳构化反应的进行,还原态的Ni与ZSM-5分子筛酸性位组合促进了烃类的环化脱氢过程,同时,芳构化过程中释放的活性氢可以就近作用于吸附在Ni活性位上的噻吩分子,很好的促进了噻吩中C-S键断裂,增强脱硫反应;ZSM-5分子筛具有较强的酸性,导致烃类裂化反应被加强,汽油产品液体收率下降,但可以通过提高反应空速进行改善,当反应空速为8 h-1~12 h-1时,综合反应性能较优。鉴于ZSM-5分子筛的强酸性带来的烃类裂化严重的问题,采用酸性较弱的SAPO-11分子筛与RADS催化剂进行耦合,在减少裂化反应的同时增强烃类异构化功能。SAPO-11分子筛的加入改善了催化剂的孔结构性质,促进了活性金属Ni的均匀分散,Ni与SAPO-11分子筛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协同作用体系,Py-IR与NH3-TPD分析表明反应吸附脱硫-异构化耦合剂中的酸性位以酸性较弱的Lewis酸为主;FCC汽油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耦合剂保持了较高的脱硫性能,同时具备异构化与芳构化功能,400°C反应脱硫率高于93%,异构烷烃含量上升2.9个百分点,芳烃含量上升1.5个百分点,液体收率98%;综合反应性能与液体收率,耦合剂中SAPO-11分子筛的含量控制在20%左右性能较优。为了进一步探索提高催化剂性能的途径,在异构化耦合剂的基础上增加了Ni含量,并引入第二金属(Co、Cu、Sn、Pb)对Ni的加脱氢性能进行改善。TEM-mapping表征显示加入的第二金属分散均匀,接近单原子状态,XRD、TPR、XPS等表征数据表明,第二金属的加入对耦合剂中Ni物种的晶体结构与电子性质造成了一定影响,使Ni物种更容易被还原;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第二金属对Ni存在供电子作用,Co的供电子作用最弱,Sn的供电子作用最强;反应评价结果表明第二金属改性后的耦合剂反应性能出现明显改变,Cu改性的耦合剂脱硫性能最佳,同时表现出较好的异构化与芳构化性能,Sn、Pb改性抑制了Ni的加脱氢性能,对反应造成不利影响。

孙静[2](2018)在《催化裂化多产丁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基于我国目前汽油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所占比例过大的情况,清洁汽油调和组分的生产极为必要。烷基化汽油是具有最好的综合发展前景的清洁汽油调和组分,而丁烯是生产烷基化汽油的主要原料。为保证烷基化汽油充足的原料供应,增产重油流化催化过程中的丁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论文对于催化裂化增产丁烯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对催化裂化增产丁烯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丁烯的收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约在873 K时达到最大值;收率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少,而且温度低时,压力对收率的影响较大;考察了原料对丁烯收率的影响,长链烯烃是催化裂化增产丁烯较理想的原料;分析了长链烯烃的产物分布,得出了催化裂化多产丁烯催化剂设计的思路:既要有促进大分子裂化生成烯烃的大孔分子筛,又要具备促进烯烃二次裂化的中孔分子筛,酸密度要保证裂化活性以及较低的氢转移活性,以抑制副产物的产生。以不同类别的烃类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其增产丁烯的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烯烃为原料的丁烯收率最高。所以,研究烯烃在催化裂化中的反应行为对于增产丁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分析烯烃的来源与其产物分布,得出增产丁烯的催化剂要有较低的氢转移活性,促进二次裂化,抑制环化。综上所述,增产丁烯的催化剂要兼具大孔与中孔分子筛,适量的酸密度与B/L酸比值。为此,制备了以ZSM-5、β分子筛或复合分子筛为活性组分的助剂,分别标记为MB-1MB-22助剂,改变硅铝比与磷负载量以调变催化剂性能。对合成助剂的分子筛进行了相关表征,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助剂的反应性能。MB-1MB-5助剂的活性组分为ZSM-5分子筛且硅铝比依次增大,表征结果表明:分子筛的硅铝比对酸性与孔径均有影响。按MB-1MB-5助剂的顺序,其分子筛的酸密度逐渐降低,B/L酸比值降低,5种助剂液化气收率均高于空白实验且依次降低,汽油收率依次增大;另一方面,氢转移系数随硅铝比增大而减少。硅铝比为50的MB-2助剂增产丁烯的效果明显,收率从空白实验的2.06 wt%增大至2.58 wt%。对ZSM-5分子筛进行磷改性,得到磷负载量不同(1.0 wt%、1.5 wt%、2.0 wt%、3.0 wt%)的分子筛,制备得到相应助剂,分别标记为MB-6MB-9助剂。磷负载量较低时,酸密度随磷含量升高而增大,液化气收率随之增大;磷含量达到3 wt%时,聚合态磷的存在导致酸密度下降。氢转移系数是酸密度与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硅铝比为50,磷负载量为1.5 wt%的MB-7助剂增产丁烯效果显着,收率由空白实验的2.06 wt%增大至3.21 wt%。制备了ZSM-5/REY与ZSM-5/REUSY复合分子筛助剂,分别标记为MB-19、MB-20助剂,其丁烯收率不及ZSM-5分子筛助剂MB-1MB-9,但降低了重油收率,提高了转化率。MB-10MB-14助剂的活性组分为β分子筛且硅铝比依次增大,表征结果表明:β分子筛的酸性是其水热稳定性与硅铝比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按MB-11>MB-12>MB-10>MB-13>MB-14助剂的顺序,其分子筛的酸密度逐渐降低,与空白实验相比,5种助剂掺入后液化气收率均升高,汽油、柴油收率和重油收率均降低,而且柴油收率变化更显着。MB-13助剂的丁烯收率增加效果最显着,由空白实验的2.06 wt%增大至2.61 wt%。对β分子筛进行磷改性,得到磷负载量不同(0.5 wt%、1 wt%、1.5 wt%、2.0 wt%)的分子筛,制备得到MB-15MB-18助剂。硅铝比为70,磷负载量为1.0 wt%的MB-16助剂增产丁烯效果显着,收率由空白实验的2.06 wt%增大至2.68 wt%。制备了β/REY与β/REUSY复合分子筛助剂,分别标记为MB-21、MB-22助剂,转化率得以提高,重油收率降低。综合液化气收率、丁烯收率以及焦炭收率等因素,硅铝比为50,磷负载量为1.5 wt%的MB-7助剂具有最优的增产丁烯的效果。液化气收率提高了2.79个百分点,丁烯收率提高了1.15个百分点。

李雪静[3](2013)在《世界炼油工业发展新动向及我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地处西半球的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等美洲国家的石油储产量大幅增长,正逐步成为继中东之后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兴热点区域,全球石油消费重心和炼油发展中心进一步转移至东半球国家,原油资源供应进一步趋紧,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成热点。与此同时,世界炼油工业发展格局也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原油重质劣质化趋势明显,重油加工难度增大,重油深加工技术主要在技术优化、催化剂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清洁燃料标准加速升级,向低硫、超低硫方向发展,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向产品高品质化方向发展;炼厂增产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技术伴随炼化一体化战略加快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受到高度重视,迈入规模工业应用阶段。当前我国炼油工业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期,但面临原油供应趋紧、原油品质重劣质化、环保要求趋严等严峻挑战,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相应对策:扩大原油来源,实现渠道多极化和资源多元化;积极应对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的挑战,提高重油深加工能力;加快清洁燃料质量升级换代,多产柴油调整油品结构;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

王志强[4](2013)在《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方案的选择及工业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使超低硫清洁汽油的生产备受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S-Zorb汽油吸附脱硫技术与其他脱硫技术的区别及优势,同时对该技术在国内某炼油厂的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工业应用表明:采用S-Zorb汽油吸附脱硫技术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从276.0μg/g降至7.7μg/g,辛烷值损失仅为0.4个单位,精制汽油总收率为99.01%,各项技术指标基本在设计范围内。

徐骥[5](2011)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为例》文中提出现今社会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从企业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共识。科技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使命的一类特殊企业,它具有高成长、高收益和高创新能力等特征,其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国家技术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科技型企业在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及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上处于迷茫的状态,怎样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满足什么样市场需求,运用什么技术方式等都成为困扰企业的严重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发展路径等相关概念,对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的概况及所属技术创新、技术预见、技术评价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述,并对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针对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面临的问题,结合技术路线图和层次分析法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评价应用中的核心思想方法,构建企业制定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理论模型,设计出具体的“三步流程”,并针对第二步流程中的技术评价构建了基于AHP的分析模型。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将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理论模型进行系统的剖析,从规划筹备阶段开始,以评估、市场、产品、技术四个角度对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并结合德尔菲调查法和AHP模型,统计分析关键技术评价的相关数据,绘制出清洁燃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并对规划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相关讨论。最后得出对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管理的启示:技术发展路径规划模型对同一技术领域下不同的技术研发方向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可为企业战略决策、技术领域竞争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等诸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参考价值。在技术路线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可以高效获取相关科技、管理、市场的信息,集合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以达到实现企业技术预见动态性的目的,并且有利于帮助科技型企业快速捕捉市场机会,解决企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以及在创新链条上正确定位。

程薇,江茂修,傅军,郭群[6](2010)在《面向低碳排放的炼油技术进展——2010年NPRA年会综述》文中认为介绍了2010年NPRA年会关注的碳排放问题和主要炼油工艺、催化剂技术进展,包括催化裂化技术、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超低硫柴油生产技术、馏分油加氢技术、渣油转化技术和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气候变化和环保法规对炼油工业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并推动炼油技术进步。

张文林[7](2009)在《FCC汽油萃取精馏深度脱硫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控制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生产低硫汽油已成为炼油工业21世纪面临的迫切任务。在诸多生产低硫汽油的技术中,汽油萃取精馏深度脱硫技术具有过程条件温和、产品辛烷值损失小、能耗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汽油萃取/萃取精馏深度脱硫过程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FCC汽油(fludized catalytic cracking gasoline,通称为FCC汽油)和模拟汽油为原料,分别对萃取、萃取精馏过程的溶剂筛选、溶剂萃取性能评价和过程条件优化,含硫化合物和萃取溶剂的液液、汽液相平衡以及FCC汽油连续萃取精馏过程的模拟分析进行了研究。以FCC汽油和三种模拟汽油(分别由硫醇、硫醚、噻吩+C6~C8烷烃组成)为原料,考察了初选溶剂环丁砜、二甲基亚砜、四甘醇和二甘醇的萃取脱硫性能,确定了环丁砜可作为FCC汽油萃取/萃取精馏脱硫的首选溶剂。FCC汽油连续萃取精馏脱硫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环丁砜为溶剂,在回流比4、剂油比0.3条件下,脱硫率达到88.5%;随着剂油比的增加,脱硫率增加,剂油比>0.3后脱硫率变化缓慢,剂油比在0.3~0.8之间较为适宜。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环丁砜为萃取剂对FCC汽油中馏分进行脱硫脱芳,在回流比4、剂油比0.55的条件下,萃余油硫含量<30μg/g,苯含量<0.5%,芳烃含量<3%,可作为优质的重整原料;减压蒸馏回收的环丁砜热稳定性较好,回收后的环丁砜仍有很好的脱硫脱芳效果,可循环使用。采用平衡釜法测定了常压下40、50、60℃时七个含硫化合物-正辛烷-萃取溶剂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1)噻吩-正辛烷-二甲基亚砜体系,2)噻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3)噻吩-正辛烷-四甘醇体系,4)正丁基硫醇-正辛烷-环丁砜体系,5)正丁基硫醇-正辛烷-四甘醇体系,6)正丁基硫醚-正辛烷-环丁砜体系,7)正丁基硫醚-正辛烷-四甘醇体系。用NTRL、UNIQUAC模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热力学关联。关联时以摩尔分数偏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用单纯形和拟牛顿优化法及混合吉布斯自由能最小的热力学平衡准则,确定了相应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NRTL模型对噻吩体系的预测误差最小,噻吩质量百分数的平均绝对偏差在0.005左右;正丁基硫醇和正丁基硫醚的质量百分数平均绝对偏差分别在0.04和0.0342左右。这表明NRTL模型能较好的描述上述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采用双循环汽液平衡釜法测定了四个常压下两类含硫化合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的二元汽液平衡数据:1)噻吩-正辛烷,2)噻吩-环丁砜,3)正丁基硫醇-正辛烷,4)正丁基硫醇-环丁砜体系。采用var Laar、Wilson、NTRL、UNIQUAC模型对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热力学关联。UNIQUAC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其它三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其噻吩和正丁基硫醇的质量分数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614和0.0505。四个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基本符合Herrington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采用SRK-KD和NRTL方程,结合ProII新增的含有环丁砜部分性能的系统补丁,增补由实验平衡数据拟合得到的组分间交互作用参数(采用NRTL模型,结合UNIFAC活度系数方程对实验得到的VLE与LLE数据计算得到),用ProII软件对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萃取精馏的适宜条件为理论板数10~15、剂油比0.5、回流比4,溶剂进料位置在第4块理论板,原料油在下数第3~4板进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萃取精馏+加氢脱硫组合工艺流程。

赵岩,黄丽月,刘远航,陶大勇,李艳萍,王绍艳[8](2007)在《生产清洁汽油催化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世界各国清洁汽油的发展趋势,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在生产清洁汽油方面的现状和各种生产清洁燃料的新技术,尤其是生产低硫、超低硫汽油技术。介绍了汽油中硫化物的来源和组成,分析了国内外汽油质量规格标准的进展,着重讨论了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技术及其经济性。

孙鉴[9](2006)在《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炼油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然而在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国的炼油工业也面临着盈利空间小、环保压力大的问题。炼油工业通过清洁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宝贵的原油资源,依靠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削减污染物或有效防治污染的产生,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并可以向社会提供清洁石油石化产品。因此清洁生产是炼油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促进炼油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是在炼油工业面临严格环境保护要求的形势下,利用清洁生产原理,研究如何提高常减压蒸馏装置清洁生产技术水平。 本文选取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选取常减压蒸馏装置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常减压蒸馏装置是炼油企业加工原油的起始生产装置,通过研究常减压装置清洁生产技术将有力地带动整个炼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常减压蒸馏装置在一个炼油企业中的加工能力最大,潜在的污染源点多、量大,通过进行常减压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装置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削减污染源,全过程最大程度地控制污染的产生,对于环境保护意义很大。 本文运用清洁生产原理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装置生产过程中原辅料的使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废物的产生与排放等几个方面入手,找出目前装置生产中存在的影响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通过对污染源的产生原因分析,选择适合装置的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以提高装置整体的清洁生产水平。 通过对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常减压蒸馏装置通过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改造减压塔抽真空系统、完善凝结水回收系统、提高凝结水的回收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削减生产过程中污水的产生;装置加热炉通过应用增氧燃烧技术、选用新型环保燃烧器等手段可以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减少加热炉烟气量,从而有效控制加热炉在生产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另外通过装置自产瓦斯气轻烃回收等清洁生产技术的实施也可

吕家欢[10](2006)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选择》文中指出综述了国内外清洁汽油和清洁柴油的生产技术,提出了我国要根据具体国情,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不同的策略提高柴油质量和汽油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超低硫清洁汽油的生产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低硫清洁汽油的生产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汽油反应吸附脱硫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协同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2.1 反应吸附脱硫基本原理
        1.2.2 反应吸附脱硫过程中的Ni物种
        1.2.3 反应吸附脱硫过程中的Zn物种
        1.2.4 反应吸附脱硫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1.3 汽油辛烷值恢复技术
        1.3.1 汽油组成及辛烷值贡献
        1.3.2 芳构化技术
        1.3.3 临氢异构化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反应吸附脱硫剂活性组元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实验设备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催化剂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氧化锌吸附剂ZA的脱硫性能
        2.3.2 镍基吸附剂NA的脱硫性能
        2.3.3 氢分压对镍基吸附剂上噻吩脱除反应的影响
        2.3.4 组装形式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5 FCC汽油脱硫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吸附脱硫耦合芳构化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实验设备
        3.2.2 催化剂制备
        3.2.3 催化剂表征
        3.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组合形式对耦合体系性能的影响
        3.3.2 耦合体系中Ni与ZSM-5 的协同作用
        3.3.3 反应空速对耦合剂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吸附脱硫耦合异构化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实验设备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催化剂表征
        4.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耦合剂与非耦合的性能对比
        4.3.2 耦合剂中SAPO-11 含量对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金属高镍复合反应吸附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2.2 催化剂制备
        5.2.3 催化剂表征
        5.2.4 理论模拟计算
        5.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属改性反应吸附脱硫耦合异构化剂的表征结果
        5.3.2 金属电子性质计算
        5.3.3 金属改性反应吸附脱硫耦合异构化剂的反应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催化裂化多产丁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裂化增产丁烯的重要意义
        1.1.1 国Ⅵ标准技术要求
        1.1.2 我国汽油构成
        1.1.3 清洁汽油组分的生产
        1.1.4 我国烷基化的现状
    1.2 催化裂化过程中丁烯的生成与转化
        1.2.1 异构化反应
        1.2.2 氢转移反应
        1.2.3 裂化反应
        1.2.4 聚合反应
    1.3 热力学分析
    1.4 催化剂对丁烯产率的影响
        1.4.1 孔道尺寸的影响
        1.4.2 酸性的影响及调变方法
    1.5 增产低碳烯烃的典型工艺
        1.5.1 DCC工艺
        1.5.2 MGG和 ARGG工艺
        1.5.3 MIO工艺
        1.5.4 CPP工艺
    1.6 文献综述小结
    1.7 论文研究任务及目标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催化剂和化学药品
    2.2 实验装置与设备
        2.2.1 催化剂制备与改性
        2.2.2 催化裂化反应装置
    2.3 产物分析仪器及方法
        2.3.1 液体产物分析
        2.3.2 气体产物分析
        2.3.3 固体产物分析
    2.4 催化剂制备与改性方法
    2.5 分子筛分析表征方法
        2.5.1 NH_3-TPD表征
        2.5.2 BET表征
        2.5.3 Py-IR表征
    2.6 数据处理方法
    2.7 小结
第3章 热力学分析及模型化合物反应性能研究
    3.1 热力学平衡计算原理
    3.2 热力学平衡分析结果
        3.2.1 温度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3.2.2 压力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3.2.3 原料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3.3 热力学分析对催化裂化增产丁烯的指导意义
    3.4 模型化合物反应性能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催化裂化增产丁烯的ZSM-5 分子筛催化剂研究
    4.1 不同硅铝比ZSM-5 分子筛的表征
        4.1.1 NH_3-TPD表征
        4.1.2 Py-IR表征
        4.1.3 BET表征
    4.2 不同硅铝比ZSM-5 分子筛催化剂增产丁烯反应性能的研究
        4.2.1 不同硅铝比ZSM-5 分子筛助剂催化裂化反应产物分布
        4.2.2 不同硅铝比ZSM-5 分子筛助剂低碳烯烃收率与选择性
    4.3 磷改性ZSM-5 分子筛的表征
        4.3.1 NH_3-TPD表征
        4.3.2 Py-IR表征
        4.3.3 BET表征
    4.4 磷改性ZSM-5 分子筛催化剂增产丁烯反应性能的研究
        4.4.1 磷改性ZSM-5 分子筛助剂催化裂化反应产物分布
        4.4.2 磷改性ZSM-5 分子筛助剂低碳烯烃收率与选择性
    4.5 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增产丁烯反应性能的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催化裂化增产丁烯的β分子筛催化剂研究
    5.1 不同硅铝比β分子筛的表征
        5.1.1 NH_3-TPD表征
        5.1.2 Py-IR表征
        5.1.3 BET表征
    5.2 不同硅铝比β分子筛催化剂增产丁烯反应性能的研究
        5.2.1 不同硅铝比β分子筛助剂催化裂化反应产物分布
        5.2.2 不同硅铝比β分子筛助剂低碳烯烃收率与选择性
    5.3 磷改性β分子筛的表征
        5.3.1 NH_3-TPD表征
        5.3.2 Py-IR表征
        5.3.3 BET表征
    5.4 磷改性β分子筛催化剂增产丁烯反应性能的研究
        5.4.1 磷改性β分子筛助剂催化裂化反应产物分布
        5.4.2 磷改性β分子筛助剂低碳烯烃收率与选择性
    5.5 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增产丁烯反应性能的研究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世界炼油工业发展新动向及我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发展动向
    2.1 世界石油生产重心“西移”, 炼油发展中心继续“东进”
    2.2 原油资源供应趋紧, 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成热点
    2.3 原油重质劣质化趋势明显, 重油加工难度增大
    2.4 清洁燃料标准加速升级, 向低硫、超低硫方向发展
    2.5 技术创新继续推动产业进步, 引领产业发展
3 我国的对策
    3.1 扩大原油来源, 实现渠道多极化和资源多元化
    3.2 积极应对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的挑战, 提高重油深加工能力
    3.3 加快清洁燃料质量升级换代, 多产柴油调整油品结构
    3.4 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

(4)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方案的选择及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技术
    1.1 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1.2 非加氢脱硫技术
2 工艺技术方案的对比及选择
3 S-Zorb技术的工业应用
    3.1 装置概况
    3.2 装置标定情况
4 结语

(5)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解释
        1.2.1 科技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1.2.2 技术能力与技术发展路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1.3.1 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概况
        1.3.2 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概况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方法分析
    2.1 技术竞争情报的各类分析法及其比较
    2.2 技术评价的各类分析法及其比较
    2.3 技术未来分析的各类分析法及其比较
    2.4 小结
3 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模型构建
    3.1 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存在的问题
    3.2 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规划基本方法的选择
        3.2.1 技术路线图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3.2.2 层次分析法在科技型企业技术评价中的应用
        3.2.3 小结
    3.3 模型的构建
        3.3.1 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模型
        3.3.2 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实施流程
        3.3.3 基于AHP 方法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
    3.4 小结
4 清洁燃料生产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的案例研究
    4.1 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准备
        4.1.1 案例背景
        4.1.2 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目标
        4.1.3 情报收集和分析
    4.2 国内清洁燃料市场分析
        4.2.1 国内清洁燃料市场现状
        4.2.2 国内清洁燃料市场需求预测
    4.3 清洁燃料生产SWOT 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挑战
        4.3.5 基于SWOT 分析的发展战略建议
    4.4 清洁燃料产品分析
        4.4.1 清洁燃料产品标准
        4.4.2 清洁燃料产品特性
    4.5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分析
        4.5.1 国内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应用状况
        4.5.2 国内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开发应用障碍
        4.5.3 国内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应用需求
    4.6 基于AHP 的关键技术评价
        4.6.1 确立评价准则体系
        4.6.2 识别备选技术需求价值
        4.6.3 关键技术评价
    4.7 结果与相关讨论
        4.7.1 清洁燃料生产企业技术发展路径
        4.7.2 相关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7)FCC汽油萃取精馏深度脱硫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油脱硫的重要性
        1-1-1 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危害
        1-1-2 FCC 汽油含硫化合物的主要特点
        1-1-3 各国燃油规范的变迁
    §1-2 FCC 汽油脱硫技术与工艺
        1-2-1 FCC 汽油的加氢脱硫
        1-2-2 FCC 汽油的非加氢脱硫
        1-2-3 其他脱硫方法
    §1-3 汽油中的硫化物分布与含量分析
        1-3-1 汽油中硫含量的分布
        1-3-2 汽油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
        1-3-3 各种硫含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1-4 汽油萃取/萃取精馏深度脱硫技术及其优势
        1-4-1 萃取的基本原理
        1-4-2 汽油萃取脱硫原理
        1-4-3 萃取剂的选择原则
        1-4-4 萃取/萃取精馏深度脱硫的优势
        1-4-5 汽油萃取脱硫国内外研究进展
        1-4-6 萃取剂的研究进展
        1-4-7 萃取剂的回收
    §1-5 相平衡
        1-5-1 相平衡简述
        1-5-2 相平衡数据的获取
        1-5-3 活度系数方程
        1-5-4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1-6 相平衡数据关联方法与热力学平衡准则
        1-6-1 相平衡数据关联方法
        1-6-2 热力学平衡准则
    §1-7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用化学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用化学试剂
        2-1-2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性质
        2-1-3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分析仪器
        2-2-1 实验装置
        2-2-2 分析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体系
        2-3-2 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2-3-3 间歇萃取脱硫实验
        2-3-4 连续萃取脱硫实验
        2-3-5 萃取精馏脱硫实验
        2-3-6 萃取剂的提纯与回收
    §2-4 实验计算方法
        2-4-1 油收率计算
        2-4-2 脱硫率计算
    §2-5 含硫化合物-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液液相平衡测定
        2-5-1 实验装置
        2-5-2 实验步骤
    §2-6 含硫化合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汽液相平衡测定
        2-6-1 实验装置
        2-6-2 实验步骤
    §2-7 相平衡组成定量分析
    §2-8 相平衡数据的热力学关联
第三章 FCC 汽油萃取脱硫实验研究
    §3-1 萃取剂的初步筛选
        3-1-1 汽油中各类含硫化合物的分析
        3-1-2 萃取剂的初选
        3-1-3 初选萃取剂的基本性质
    §3-2 初选萃取剂的间歇萃取脱硫性能评价
        3-2-1 实验条件对间歇萃取脱硫效果的影响
        3-2-2 初选萃取剂萃取三类含硫化合物的性能评价
        3-2-3 初选萃取剂萃取实际汽油体系性能评价
        3-2-4 多级错流和逆流萃取脱硫
        3-2-5 模拟汽油三级逆流萃取脱硫
        3-2-6 复合萃取剂的萃取脱硫实验
    §3-3 连续萃取脱硫研究
        3-3-1 温度对连续萃取脱硫效果的影响
        3-3-2 剂油比对连续萃取脱硫的影响(汽油为连续相)
        3-3-3 剂油比对连续萃取脱硫的影响(萃取剂为连续相)
        3-3-4 模拟汽油体系连续萃取脱硫
        3-3-5 停留时间对连续萃取脱硫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CC 汽油萃取精馏深度脱硫过程实验研究
    §4-1 连续萃取精馏
        4-1-1 回流比的确定
        4-1-2 剂油比的确定
        4-1-3 操作条件与脱硫脱芳烃效果的深入考察
    §4-2 酸洗原料的连续萃取精馏脱硫
    §4-3 回收萃取剂脱硫脱芳烃性能的初步考察
        4-3-1 回收操作条件一
        4-3-2 回收操作条件二
        4-3-3 回收萃取剂脱硫脱芳性能
    §4-4 产品质量分析
        4-4-1 产品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硫化合物-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液液相平衡
    §5-1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热力学关联
        5-1-1 组分分配系数和溶剂选择性系数的计算
        5-1-2 热力学模型参数估值
        5-1-3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5-2 噻吩-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液液相平衡
        5-2-1 噻吩-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的相平衡数据
        5-2-2 组分分配系数和溶剂选择性系数
        5-2-3 NRTL、UNIQUAC 模型参数估计
        5-2-4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
    §5-3 正丁基硫醇-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液液相平衡
        5-3-1 正丁基硫醇-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的相平衡数据
        5-3-2 组分分配系数和溶剂选择性系数
        5-3-3 NRTL、UNIQUAC 模型参数估计
        5-3-4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
    §5-4 正丁基硫醚-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液液相平衡
        5-4-1 正丁基硫醚-正辛烷-萃取溶剂体系的相平衡数据
        5-4-2 组分分配系数和溶剂选择性系数
        5-4-3 NRTL、UNIQUAC 模型参数估计
        5-4-4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含硫化合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汽液相平衡
    §6-1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热力学关联
    §6-2 噻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汽液相平衡
        6-2-1 噻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的相平衡数据
        6-2-2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
        6-2-3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6-3 正丁基硫醇-正辛烷/环丁砜体系汽液相平衡
        6-3-1 正丁基硫醇-正辛烷/环丁砜体系的相平衡数据
        6-3-2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
        6-3-3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萃取精馏过程的流程模拟和设计计算
    §7-1 萃取精馏深度脱硫新工艺思路的提出
    §7-2 萃取精馏平衡级模型的建立
        7-2-1 萃取精馏的基本原理
        7-2-2 萃取精馏过程的数学模型
        7-2-4 萃取精馏的计算方法
        7-2-5 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7-2-6 物理性质和热力学性质关系式
        7-2-7 萃取精馏系统和操作条件的某些规定关系式
    §7-3 相平衡计算
        7-3-1 汽液相平衡
        7-3-2 汽、液相平衡的实验数据
        7-3-3 汽、液相平衡的预测
        7-3-4 汽-液-液相平衡(VLLE)模型
    §7-4 热力学方程的选择
    §7-5 萃取精馏塔的数学模型
    §7-6 萃取精馏塔的模拟与优化
        7-6-1 交互作用参数的计算
        7-6-2 ProII 的基本要求与流程的建立运行
        7-6-3 ProII 计算过程与结果
        7-6-4 ProII 计算过程优化
    §7-7 新工艺的基本流程与操作要点
        7-7-1 新工艺流程
        7-7-2 新工艺流程的操作步骤
        7-7-3 新工艺流程的特点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汽油切割装置图
附录B 硫醇硫电位滴定分析操作说明
附录C 液液相平衡计算程序
附录D 汽液相平衡计算程序
附录E 活度系数的子程序
附录F UNIFAC(DORTMUND)模型
附录G 催化加氢脱硫实验
附录H 物料衡算与馏分分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生产清洁汽油催化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洁汽油规范的变迁[4]
2 国外清洁汽油的生产技术
    2.1 FCC原料的加氢处理
    2.2 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2.2.1 SCANFining 技术[5]
        2.2.2 IFP的Prime-G 技术
        2.2.3 TGAIN 技术
        2.2.4 UOP公司的ISAL工艺[6]
        2.2.5 CDTECH公司催化蒸馏工艺
        2.2.6 BP公司OATS工艺
        2.2.7 抚顺石化研究院OCT-MFCC工艺
    2.3 吸附脱硫技术
        2.3.1 BLACK&VEATCH 公司和ALCCA工业化学物公司联合开发的IRVAD工艺[7]
        2.3.2 Phillips石油公司的S-Zorb吸附脱硫技术[8]
    2.4 超声波脱硫[8]
    2.5 格雷斯-戴维逊公司膜法脱硫工艺[8]
3 结束语

(9)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当今世界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 污染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局限性
        1.2.1 污染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1.2.2 污染控制系统的管理工具
        1.2.3 污染控制系统的失灵与局限性
    1.3 清洁生产原理产生与发展回顾
        1.3.1 清洁生产原理产生的背景
        1.3.2 清洁生产原理的产生过程
        1.3.3 清洁生产的定义
        1.3.4 清洁生产原理的基本构架
        1.3.5 清洁生产的主要实施工具
    1.4 国外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1.5 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1.6 论文选题的意义
2 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以及炼油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2.1 我国国内石油需求变化情况
    2.2 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
    2.3 炼油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2.4 21世纪炼油工业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4.1 机遇
        2.4.2 挑战
    2.5 我国炼油工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现状
3 济南分公司常减压装置清洁生产现状研究
    3.1 装置的生产工艺及装备
        3.1.1 装置简介
        3.1.2 装置的生产工艺
        3.1.2.1 电脱盐单元
        3.1.2.2 原油蒸馏单元
        3.1.2.3 产品电精制单元
        3.1.3 装置的装备
    3.2 装置加工的原油及能源利用现状
        3.2.1 装置加工的原油
        3.2.2 装置的能源利用情况
    3.3 装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1 装置工业废水的产生
        3.3.2 装置工业废气的产生
        3.3.3 装置的工业液体废物的产生
        3.3.4 装置工业噪声的产生
        3.3.5 装置间接环境影响因素
        3.3.5.1 产品质量
        3.3.5.2 装置在非正常状态下对环境所产生的冲击
    3.4 装置清洁生产现状评价
        3.4.1 评价标准
        3.4.2 现状评价
        3.4.2.1 装置生产工艺与装备现状评价
        3.4.2.2 资源能量利用现状评价
        3.4.2.3 污染物产生现状评价
4 常减压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4.1 常减压装置控制废水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
        4.1.1 常减压装置的主要节水技术
        4.1.1.1 中水回用技术
        4.1.1.2 减压塔采用机械抽真空方式
        4.1.1.3 提高蒸汽凝结水的回收率
    4.2 常减压装置控制废气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
        4.2.1 加热炉增氧燃烧技术
        4.2.2 选用新型的燃烧器改善燃烧效果
        4.2.3 使用无机热管技术
        4.2.4 控制好加热炉的燃料质量,减少燃料油的使用量
    4.3 常减压装置控制液体废物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
    4.4 常减压装置控制噪声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
        4.4.1 应用变频调速技术
        4.4.2 空冷风机的噪声控制技术
        4.4.3 采用低温热利用技术
5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研究
    5.1 清洁燃料概念的形成
    5.2 清洁汽、柴油的质量发展趋势
        5.2.1 清洁汽、柴油质量标准发展情况
        5.2.2 目前清洁燃料存在的问题和清洁燃料的质量发展方向
        5.2.2.1 目前清洁燃料存在的问题
        5.2.2.2 清洁燃料的质量发展方向
    5.3 济南分公司的汽柴油质量情况
    5.4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进展
        5.4.1 清洁汽油生产技术
        5.4.1.1 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改进
        5.4.1.2 新型催化剂与助剂的开发应用
        5.4.1.3 催化裂化原料加氢处理工艺
        5.4.1.4 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改质技术
        5.4.1.5 S—Zorb吸附脱硫技术
        5.4.2 清洁柴油生产技术
        5.4.2.1 国外柴油深度脱硫技术
        5.4.2.2 国内清洁柴油生产技术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超低硫清洁汽油的生产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汽油反应吸附脱硫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协同规律研究[D]. 赵晋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2]催化裂化多产丁烯的研究[D]. 孙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3]世界炼油工业发展新动向及我国的对策[J]. 李雪静. 中外能源, 2013(12)
  • [4]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方案的选择及工业应用[J]. 王志强. 石化技术, 2013(03)
  • [5]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为例[D]. 徐骥. 重庆大学, 2011(01)
  • [6]面向低碳排放的炼油技术进展——2010年NPRA年会综述[J]. 程薇,江茂修,傅军,郭群.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0(09)
  • [7]FCC汽油萃取精馏深度脱硫过程研究[D]. 张文林.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8]生产清洁汽油催化技术进展[J]. 赵岩,黄丽月,刘远航,陶大勇,李艳萍,王绍艳. 化工科技, 2007(04)
  • [9]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研究[D]. 孙鉴. 山东大学, 2006(12)
  • [10]清洁燃料生产技术选择[J]. 吕家欢. 当代石油石化, 2006(03)

标签:;  ;  ;  ;  

超低硫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