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二疑

伤寒论之二疑

一、《伤寒论》析疑二则(论文文献综述)

梅耀文[1](2021)在《宋徽宗《圣济经》新校释》文中研究指明宋徽宗《圣济经》该书虽存有系统或校或注者,但研究者寡且存有多处不足。本文利用传统文献学(版本、目录、考据等)、文字学及逻辑学研究方法,对宋徽宗《圣济经》全书原文(不含注)通篇进行分段校释整理及其他相关方面研究。全文统共有三章。第一章,注者通过对宋徽宗《圣济经》成书与流传的考略,发现该文献历代皆有流传但流传不广,未有亡佚,流传过程中对该文献的文献整理、载目引据研究较为充分,但有关宋徽宗《圣济经》的研究者只散于少数医家着作中;第二章,以明施沛《灵兰集》丛书本宋徽宗《圣济经》为底本,以“题解”“图”“录文”“校勘”“注释”等内容完成全书原文(不含注)的校释,“题解”部分释义每章题目含义,概括该章内容及特色理论,“录文”按现代语言规范,一律以新式标点断句,“校勘”按“校勘方法”列出脱字、脱段、勘误、存异、语本内容,“注释”以字词训诂、阐释医理为基础,征引他书或医家观点阐释医理予以疏释,同时辅以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参考和例证,若需补充,以“按”语形式标注在后。第三章,在校勘与注释的基础上对校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比研究本论文校释与其他校释《圣济经》者之间异同,考略宋徽宗《圣济经》该文献征引医论来源。宋徽宗《圣济经》该文献的文本历代皆有流传但流传不广,未有亡佚;校勘底本施沛《灵兰集》丛书本宋徽宗《圣济经》脱字5处、脱段1处、“本校”勘误内容6处、“他校”勘误、存异内容12处、“对校”存异内容40处;校释版本刘校注、李校注《宋徽宗圣济经》均有存异内容;宋徽宗《圣济经》的医学理论源于《内经》,并对前贤诸多名家理论进行整合,其间又引入了赵佶本人的理论总结与发挥,故而该书可视为北宋时期《黄帝内经》教本、《中医基础理论》学本有据可言;宋徽宗《圣济经》引用非医学文献主要来源于《易经》《礼记》《诗经》《道德经》《庄子》《太上内观经》,于非医学文献处可揣测出宋徽宗《圣济经》理论建构中的哲学来源;宋徽宗《圣济经》十章内容中“体真篇”“达道篇”为哲学思想构建章节,以“人天同构”哲学思想为代表,言明了天地之所以造物,万物如何生化受命,在此哲学思想指导之下,分别论述出“原化篇”“慈幼篇”妇儿孕育理论、“正纪篇”运气理论、“食颐篇”“药理篇”药物法象理论、“守机篇”“审剂篇”病机治则治法、“卫生篇”养生相关内容,十章内容中,尤其以“原化篇”“慈幼篇”妇儿孕育理论、“食颐篇”“药理篇”药物法象理论、“守机篇”“审剂篇”病机治则治法独具特色。

王玲[2](2014)在《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和意义李今庸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的中医药学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全国中医院校本科教育中《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的奠基人和该教材的主要撰稿人、全国《内经》学界造诣精深、成就丰硕的知名专家,展示和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成才经历,对巩固我校学术领先地位,保持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整体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正确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的理论源自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上至《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隋唐、宋金元时期及至当代多位名医的着作当中蕴含了大量的呼吸病学的内容。系统整理先生的学术理论,尤其是关于肺系疾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必将进一步强化中医经典教学,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2.研究方法2.1广泛研读先生着作:《古医书研究》、《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内经选编》、《读医心得》、《中医学辩证法简论》、《金匮要略讲解》、《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湖北医学史稿》、《奇治外用方》、《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李今庸》、《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研究》、《舌耕馀话》、公开发表的论文,全面收集有关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文献。在文献选择上一方面是先生的原着,再是有关先生学术思想总结的学术论文。2.2整理分析从众多文献中总结先生研究古医书的方法及学术成就、临证经验、对中医药理论的阐发、其在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扞卫中医药地位、探讨中医药如何正确发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之后,访谈先生本人,征求他对相关问题的意见。3.研究结果3.1先生在多年的临床、科研与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临床诊疗当中,先生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厚的经验。他非常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临床对理论的检验作用,所以,先生首先从经典着作中整理了关于肺系疾病的理论,深入探究,以之指导临床。同时,他把多年的诊疗经验着之于文,先后撰写三篇文章论述咳喘。在这些文章中,先生系统归纳了咳喘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为我们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在《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中,先生收人了十一则咳喘病医案。在选择病例时,因机证治相同者则选一例,这11例实质上是11个类型,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思想。在60多年的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先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医疗上,他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治疗疾病,以人为本,尤其善治疑难、危重病证。他善用经方,也常用时方,更喜用单验方。先生陆续出版了《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奇病外治方》等临床方面的着作,向读者系统介绍了其临证经验。临证当中,先生用药方小量轻,以简制胜,提出了“方不在大,对症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则良”等经典性语言。3.2在中医教育学上,先生开创和建立了两门中医经典学科教育。其一,在全国中医界开创和建立了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现代学科的教育。先生是全国中医本科教育中,最早开设《金匮要略》课程和自编《金匮要略》教材的专家,1963年,他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二版中医教材的《金匮要略讲义》,属我国早期《金匮要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其二,对《黄帝内经》的杰出贡献:先生是当代《黄帝内经》学科研究的着名专家。他创建和发展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理论《黄帝内经》现代学科教育(包括中医基础学科的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运用考据学原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证,解决了历来存在的大量疑难问题;对《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给予了正确阐明,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其研究成果已被多版《内经》教材引用,并为古籍研究所采纳。先生以《内经》中的中医教育学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医教育学现状,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特殊学科,所以在教育对象上必须要有所选择,要择人而教,因材施教,宁缺勿滥。先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过渡到注重质量,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3.3先生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生一直致力于古医籍研究,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医学文字研究考证的着作《古医书研究》,既有对成书的年代和地点的考证,又有义考、句考、字考,还有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对一些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问题,先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少观点使人发蒙振聩。《古医书研究》一书在2003年出版之后,先生并没有停止对古典医籍的探究,在相关杂志上先生又发表了《读黄帝内经札记》、《读伤寒论札记》、《甲乙经析疑》、《神农本草经药名新诂二则》系列论文共二十余篇。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中医经典着作以及隋唐以前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100多篇。3.4关于中医在当代应如何发展,先生多次向湖北省政府及党中央提案商讨中医发展,他强调中医一定要保持自身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提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检查手段,来延伸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积累资料,以中医药学理论及其思维方式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找出新的规律,把它纳入辨证施治中,以发展辨证治疗。先生多次论述,中医学与西医学产生、发展的条件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有其各自的哲学基础,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要使中西医学真正、有机结合,必须等待两种医学各按其内部规律发展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届时中西医两种医学始有结合成为一个具有辩证思维形式的新的医药理论体系”。至于如何才能完成这两种转变,那就必须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

范登脉[3](2007)在《《黄帝内经素问》疑难字词校补》文中认为本文是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法,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疑难字词进行个案的研究。论文分为上编、下编两个部分。上编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举例说明了从事《素问》疑难字词研究,除了帮助学习《素问》者通读本书之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可以完善中医学术思想的有关内容;(二)、可以为大型字典、词典的编撰、修订提供参考资料;(三)、为将《素问》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提供重要参考。然后,对《素问》疑难字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简要评述,并对前人校勘、注释《素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十类,举例进行了说明。这些问题是:1.不能贯彻历史观念,误释字词例;2.不熟悉古代字词的特殊意义,误释字词例;3.对版本传钞过程中改字现象及文字形体变化规律了解不够,误校误释字词例;4.考释词义时偷换概念,误释字词例;5.不能味之以文情,对修辞手法体会不够,误释字词例;6.不能衡之以语法,误释字词例;7.不能求之以医理,误字失校例;8.不了解古人注释体例,误释字词例;9.不明通假,望形生训例。10.不明古音,乱说通假例。指出,《素问》疑难字词的研究仍然大有可为。接着,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本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最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本文拟采取的具体考释方法。包括:1.根据文字形体以考释《素问》疑难字词;2.因声求义;3.利用旧注;4.归纳汇证;5.利用语境以求词义;6.利用异文;7.寻绎词义引申轨迹以确定词义;8.利用方言佐证;9.根据典章制度与历史文化背景以求词义。下编《<黄帝内经素问>疑难字词校补》部分,对《素问》一书中的近500个疑难字词进行了校勘或考释。文末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音释》汇校;《素问》疑难字词研究论文目次(1991-2006)。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除了继承清代朴学家的因声求义方法之外,充分重视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同时,考虑到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与俗字的密切关系,特别重视利用俗字研究的成果,对《素问》中的误字从俗字形体变化规律的角度进行说明。本文的考释结论多为个人在导师指导之下的独到见解。其中,有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有补充前人之说者,有订正前人之说者。以下择其要者略述于次: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如“斗而铸锥”(10A17)之“锥”当作“鍭”,指代兵器。“寒胜则浮”(16B04)之“浮”当作(?),(?)为冱的俗字。“色夭面脱”(34B02)的“夭”即鋈的省借。《诗·秦风·小戎》:“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毛传:“鋈,白金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於目”(201B15)的“德”当从《太素》读若得,与下“亡”字相对;“气和於目”的“气”,当读若仡,《广雅·释诂一》:“仡,喜也。”与下“忧”字相对。字亦作“忥”。“气和於目”之“和”疑当作“知”,显露。等等。补充前人之说者:如前人已经指出,《内经》之“内”是一家之学中要旨所在,外篇其绪余耳。本文经过进一步考证,认为命名为“内”,是因为古人的重要学问是秘密传授的。《内经》之“内”是秘密的意思。《素问》之“素”与朴、白、真一样,都是指代“道”的,《素问》就是“问道”。“天明则日月不明”(09B07)之“明”与盲、茫、汒、荒、(巾巟)、(目巟)、(目荒)声同义通。“是以圣人陈阴阳”(12A11)之“陈”王冰训循,当读若徇。“凝泣”(28A03)之“泣”当从俞樾说作“冱”,“冱”讹作“泣”,是因为俗书氵、冫混用,“互”字俗书往往书同“立”字。“徇蒙招尤”(28B20)之“尤”当训动,从“尤”得声之字或有动摇不定之义。“外无伸官之形”(31B20)之“伸官”,王玉川云当从《新校正》作“臾官”,读“瘐痯”。按,“臾”讹作“伸”,是因为俗书“臾”,作“臾”,变作“(?)”,省作“申”,后人传钞改古字为今字,遂变作“伸”。等等。订正前人之说者:如“以耗散其真”(06B06)之“耗”与“好”古不同音,不当读“好”。耗指上文的“妄”,训乱。“交通不表”(09B13)的“交通”指四气代序,表是正,即无太过、无不及。“肺气焦满”(10A03)之“焦”通“(氵罒焦)”,渗漏。“满”当从仁和寺本《太素》作“漏”;“(氵罒焦)漏”同义连用。“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10B01)的衍文应该是“九州”,因为“州”专指下窍。“因於寒,欲如运枢”(10B17)的“运”读若圜,指太阳;“枢”同蓲,是温煦的意思。“欲如运枢”的意思是要象太阳照着一样地暖和,也就是恶寒喜暖。“四维相代”(11A06)即四气相代,这里指时间的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是患病时间长久的意思。“煎厥”(11A08)之“煎”有急迫义,煎厥同薄厥,都是指突然倒地。“有伤於筋纵其若不容”(11A16)当读作“有伤於筋纵,其若不容”,“有”通或,指有的人;“於”读若为;“其若”表示对所述事实的不敢肯定,是有可能的意思;“容”读若用。这句话是说,有的人伤损成为筋肉纵缓,有可能筋肉不听使唤。“汗出偏沮”(11A17)之“沮”当从丹波元简之说,校作“袒”。“袒”之误为“沮”,是因为“衤”与“礻”、“且”与“旦”写本手书往往混用不分。“袒”字写本手书或同“祖”,大概是抄写者受上面“汗”字的影响而误书为“沮”。“魄汗未尽”(11B09)之“魄”与“白”声同通用,是大的意思。“阳气当隔”(11B17)的“当隔”义近连用,就是不顺畅。“气立如故”(12A13)的“立”是居位的意思。“气立如故”就是分至启闭四时八节之气居位如常。“肝气以津”(12B14)之“津”是渗漏的意思,这里指损伤。“心气喘满”(12B17)之“喘”当训满,“喘满”同义连用。“端络经脉”(17A01)之“端”读若揣。“络”当作格,盖涉下“经”字类化。“端格”同义复用,义为审度。“偏枯痿易”(22B04)之“易”当读若(?)。“痿易”、“跛易”,皆当训跛行,与“痿厥”、“痿蹙”、“痿瘅”义同,都是并列结构的同义复用。“发尽”(23A11)之“尽”当读若嚍,是气满的样子。“发尽”,就是发懑。“消者瞿瞿”(24A08)当从《太素》作“肖者濯濯”。肖,指道变化出来的物象。“濯濯”是大的意思。“肖者濯濯,孰知其要”,是说至道之象广大无边,没有人知晓它的精微。“闵闵之当”(24A09)的“闵闵”是幽深不明的样子。“当”训对应,这里作回答讲。“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是说深奥而不能使人明白的回答,不知哪些才是正确的。“五藏相音”(29A16)之“相”指(五藏的)形质。“音”与暗、闇、晻、黯、阴、黔、荫、廕、窨、隐、讔等声同义通,是深藏在内的意思。“五藏相音”,是说五藏的形质暗藏于体内。“必齐”(33A19)本指按配方加上各种佐料的酱,在《素问》中代指由食医给出配方的食物。“气拒於内,而形施於外”(33B17)当从王注,诸家破字非。“施”当训张大,这里指肿胀。“平治於权衡”(34A01)的“平治”是同义复用,训治理。“开鬼门”(34A02)的“鬼门”大概是在“归墟”与“尾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名词,即排泄秽浊之门。“巨气乃平”(34A04)之“巨”当读若歫,经典通作拒,是阻止、格拒的意思。“阴阳反他”(34808)之“他”当读若易。“反他”同义连用,谓相反也。“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34811)之“孤”疑读若窊。低凹之处曰窊,引申之,凡脉空大而无力,按之即下者亦得曰窊,字亦作窳。“五色精微象见矣”(37B04)之“精微”是同义复用。隐而不显曰精微,是有神之象。“是中气之湿也”(37B08)的“湿”与(?)、隰声同义通。(?)、隰为低洼之地,湿为低下潮湿,义相引申,都有低下的意思。“中气之湿”,就是中气虚弱。“蛰虫将去”(38B13)的“去”即“盖”之古本字,藏也。“解(亻亦)”(41B19)之“(亻亦)”是“痑”、“惰”的转语。“目裹如卧蚕起之状”(42A08)之“襄”为“裹”的误字;“蚕”当读若才,用为“才”字,训刚刚。“喘喘累累如钩”(43A07)之“钩”当从《太素》作“旬”。“旬”与“营”、“环”古可通用。“喘喘累累如钩”即“喘喘累累如环”。“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49A05)之“浑浑”,当从敦煌文献伯三二八七作“惮=”(夹注云:“惮=者,来无力也。”)。“气归於权衡”(51A01)的“权衡”指肺。“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51A01)当读作“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权衡以平”的“以”训如果,“成”训正常;“寸”读若忖,切度。全句的意思是说,肺的功能如果正常,气口脉动就正常;切度(寸口脉),据(此)来判断死生。“发为白汗”(51B06)的“白汗”就是大汗。“胁支满”(53A10)的“支”当作“丈”,通张,俗作胀。支、丈二字在隶书中形体相混。“其气令器津泄”(57A13)的“津泄”同义连用,义为渗漏,这里指败坏。“血气争黑”(57B01)之“黑”当从《太素》作“异”。“争异”同义连用,义为极不协调。“能存八动之变”(57B16)的“八动”即与分至启闭八节相对应的八风。八风称八动,盖与律管吹灰有关。“呿吟至微,秋毫在目”(57B17)的“呿吟”当训开阖,这里指分至启闭八节阴阳的开阖运动节律。“秋毫”,这里比喻八节阴阳开阖所变化出来的各种自然征象(物候)。“故鍼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馀食,莫知之也”(58A04)“鍼”当作“箴”,指箴铭,劝戒之类的文告。“共馀食”之“共”训皆。馀食,食物有馀,即能够饱食。“见其乌乌,见其稷稷”(58B15)的“见”是感觉的意思。“乌乌”、“稷稷”,均为象声词,在这里形容经气的运行之声。“见其乌乌,见其稷稷”,是形容施行针术者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对针下经气运行的感觉。“四支者,诸阳之本也”(66A02)之“本”是主导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四肢是一身阳气运行节律的主导者。“头痛员员”(68A02)之“员员”当从《太素》作“贞贞”,是坚固笔直的样子。“头痛贞贞”,言头而包括项部,就是头痛同时伴有项部强硬。“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68B06)之“澹澹”与“沉沉”声同义通。“沉沉”音潭潭,与“几几”同义,形容身体腰颈等部位强直的样子。“阴阳交”(70B01)之“交”是反背、乖争的意思。“强上”(70B20)之“上”指头。“强上”即头强,言头而包括项。“腹中悒悒”(76A16)之“悒悒”是气机壅塞不畅之貌。字亦作“唈”,省作“邑”。“邑邑”、“悒悒”、“喝喝”、“介介”、“(忄匄)(忄匄)”并声转义同,义为气郁不舒之貌。“食亦”(78A10)即“食(亻亦)”。“(亻亦)”与“惰”、“痑”声转义同。“刺之血射以黑”(83B14)的“射”疑读若泽。“痛上漯漯然汗出”(84A09)之“漯漯”同湿湿,形容汗出盛貌,与溅溅同义。“几几然”(84B17)的“几几”当读如字。汉代齐鲁一带的语音中,文部的字混入了微部,二韵不分。“几几”、“己己”、“(臤手)(臤手)”是一个词的方音转语。“沈沈”、“澹澹”也可能是其转语。《诗经》中的“几几”是气派、威武庄严的样子。医经中使用“几几”这个词,是形容身体腰颈等部位强直的样子。“其风”(87B08)的“其”读若忌。“心下崩”(90A09)指心悸,即《金匮要略论》之“贲豚”。单言曰“崩(奔)”,骈辞曰“奔豚”。“居处相湿”(90A17)的“相”读若瀼。指低洼潮湿之地。“气因於中”(91A19)“因”当读若垔,经典通用堙字。“气因于中”即气塞于中。“故人不能悬其病也”(93A12)的“悬”当训量度、测知。“皆鬲偏枯”(96B06)的“鬲”当读若丽,训遭遇;患。“所谓甚则跃者”(97B17)之“跃”当读为(?)。《说文·尣部》:“(?),行不正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98B07)的“色色”当从《太素》作“邑邑”。“邑”与“喝”、“遏”、“悒”声近义通,义为郁塞不畅。“各至其理”(99B08)之“至”读若侄,训坚守。“除三百六十五节气”(103A12)之“除”当训修治;治疗。“刺皮(骨盾)以下”(103B15)之“(骨盾)”盖“腯”的换旁俗字,音图。“皮腯以下”指大腹以下。“从风憎风”(111B13)为骈词。“从”当读若怂,训畏惧。“折使榆臂”(114B16)的“榆”,当从《太素》、藏本、吴悌本、周本、吴勉学本校作“揄”。《广韵·侯韵》:“揄,垂也。”“立而暑解”(115B20)之“暑”当读若瘏。“立而暑解”,等于说站立时肢体痿软无力。“坐而膝痛如物隐者”(116A02)之“隐”当训突出。“淫泺胫酸”(116A07)之“胫酸”盖“淫泺”之旁注而误入正文者。“泺”,读若(酉乐),音xue。“(酉乐)”字作“泺”,盖受“淫”字类化所致。“淫”者,当读若沈。淫泺即酸沉。“骨节(?)动”【注】(121B06)之“动”盖“劲”字之误。段劲,坚固也。“气立孤危”(142A10)之“气立”本指分至启闭八节之气居位,这里指五运六气居位。“孤危”同义连用,独也。“气立孤危”,就是五运六气居位孤独(“四时之气闭塞”),没有生我我生之气。“筋骨繇复”(145B20)之“繇”读若徭。“徭”有缓义。“复”当读若(疒复),“筋骨繇复”者,言筋骨驰缓疲劳也。“其化鸣紊启拆”(160A05)之“鸣”当读若明。《广雅·释诂四》:“明,发也。”经典通用萌字。“紊”通(?)。“鸣紊啓拆”者,言万物的种子开始裂开发芽。《五常政大论》作“鸣靡”者,“靡”当作“糜”。俗书禾旁、米旁可以换用,糜、靡古字通用,所以“穈”又书作“靡”。在表示裂开这个意思上,(?)是本字;坼是古字;拆是后出字。“民廼厉”(160B17)之“厉”当训性情刚烈。“隔肠不便”(183B07)之“肠”当作“胀”,读作胀满之胀。“呕苦欬哕烦心”(184A10)之“欬”为“噫”的俗字,读於犗切,俗称打嗝。“白血出”(185B20)就是大出血,犹“白汗出”就是大汗出。“病机”(190A10)之“机”得名于“几”。《易·系辞下》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中医在借用《易传》的这个概念时,将疾病发生之始,显现在外的纤微之象称作“几”。这个“几”里,隐藏着未形之理。“血食”【注】(193A10)本是祭祀宗庙之礼。古代只有天子诸侯享有祭祀宗庙的特权,所以,“血食”便成为享国的代称。“血食之君”便是享有这种特权的天子诸侯的代称。“为万民副”(195B01)之“副”当读若服,训奉行。“医不能严”(196A11)之“严”当读若譣。《说文·言部》:“譣,问也。”段注:“谓按问。”医不能严,即医者不能按问。“杂合”(197A06)之“合”当读若詥。《说文·言部》:“詥,谐也。”杂詥即话中夹带着幽默风趣。等等。第三,文末所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音释》汇校,是第一次利用金刻残本、元本、元残本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音释》进行全面的汇校。

李琳[4](2004)在《李今庸传略(1925~)》文中研究表明

李今庸[5](1983)在《《伤寒论》析疑二则》文中提出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论治,必须以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临床证侯为客观依据,准确地选方用药.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要掌握其书中辨证论治的理论和规律,就必须对其所论述的每一个证侯给以真正的认识和确切的理解。古代《伤寒论》注家虽然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但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

二、《伤寒论》析疑二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论》析疑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1)宋徽宗《圣济经》新校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圣济经》成书与流传概况
    1 成书概况
        1.1 文化背景
        1.2 医政背景
        1.3 宋徽宗与《圣济经》
    2 宋徽宗《圣济经》流传情况
        2.1 南宋与金元时期
        2.2 明清及民国时期
        2.3 当代流传与研究
二、宋徽宗《圣济经》原文注释
    1 注释凡例
    2 宋徽宗御制《圣济经》序
    3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一》体真篇
        3.1 阴阳适平章第一
        3.2 精神内守章第二
        3.3 气形充符章第三
        3.4 饮和食德章第四
        3.5 颐神协序章第五
        3.6 通术循理章第六
    4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二》原化篇
        4.1 孕育立本章第一
        4.2 凝形殊禀章第二
        4.3 气质生成章第三
        4.4 藏真赋序章第四
        4.5 扶真翼正章第五
        4.6 和调滋育章第六
    5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三》慈幼篇
        5.1 保卫鞠育章第一
        5.2 乳哺襁褓章第二
        5.3 形气变成章第三
        5.4 稽原疾证章第四
    6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四》达道篇
        6.1 洞化知体章第一
        6.2 察色精微章第二
        6.3 持脉虚静章第三
        6.4 候气守经章第四
    7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五》正纪篇
        7.1 理贯三才章第一
        7.2 循常施化章第二
        7.3 形精孚应章第三
        7.4 政治权衡章第四
        7.5 生气资治章第五
    8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六》食颐篇
        8.1 因时调节章第一
        8.2 固本全冲章第二
        8.3 明庶慎微章第三
    9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七》守机篇
        9.1 通用时数章第一
        9.2 知极守一章第二
        9.3 推原宗本章第三
        9.4 治先未形章第四
    10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八》卫生篇
        10.1 神宫通理章第一
        10.2 荣卫行流章第二
        10.3 存神驭气章第三
    11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九》药理篇
        11.1 攻经式训章第一
        11.2 制字命物章第二
        11.3 名定实辨章第三
        11.4 权通意使章第四
    12 宋徽宗《圣济经·卷之十》审剂篇
        12.1 气味委和章第一
        12.2 表里深明章第二
        12.3 致用协宜章第三
三、宋徽宗《圣济经》校释研究专题
    1 校勘概述及校释版本对比
    2 宋徽宗《圣济经》征引医论来源考——以原化篇、慈幼篇为例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古籍文献训诂方法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目的和意义
    2.研究思路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1.李今庸先生传记
    1.1 家世
    1.2 师承、学医经历
    1.3 成才之路分析
2.李今庸呼吸病学思想
    2.1 考证经典医籍中的呼吸病学文献
        2.1.1 心系急则气道约
        2.1.2 肺痈
        2.1.3 先淅然厥起毫毛
    2.2 专论咳喘病
        2.2.1 咳喘病的历史沿革
        2.2.2 咳喘病的病因病机
        2.2.3 咳喘病的辨证论治
        2.2.4 咳喘病经验方
    2.3 典型病历
        2.3.1 肺痈治疗验案
        2.3.2 肺癌舌缩入喉治疗验案
3. 阐发中医药理论
    3.1 营卫理论
    3.2 胆腑理论的临床意义
    3.3 六淫实为五淫
    3.4 “阴阳经脉气血多少”
    3.5 我国古代对疫病的防治
4. 杂病治疗思想
    4.1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2 重视辩证施证
    4.3 善于化裁运用经方
    4.4 用药轻灵,务求精专
    4.5 喜用单验方
    4.6 临证强调综合治疗
5.古医书研究成就
    5.1 考据学简介
    5.2 考据学成就
        5.2.1 倡导用考据学知识研究中医古籍
        5.2.2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5.2.3 医文结合,强调临床与文献相参
        5.2.4 科学、综合运用校勘和训诂方法
        5.2.4.1 以古证古,排除主观臆断
        5.2.4.2 考订文字,熟练运用字形
        5.2.4.3 立足史学,运用避讳、方言学知识
        5.2.5 旁征博考,自出新说
6.关于中医学发展的思索
    6.1 中医在当代应如何发展
        6.1.1 多次提案商讨中医发展
        6.1.2 中医一定要保持自身特色
        6.1.3 中医应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6.1.4 及时批驳有碍中医发展的言论
    6.2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6.2.1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
        6.2.2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
        6.2.3 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成效
7.中医教育学思想
    7.1 薪火相传,重视师承教育
    7.2 熟读医书,强调立足经典
    7.3 重视师资,培养高素质教师
    7.4 教育对象,从有教无类到非其人勿教
8.课题的创新点和现实意义
    8.1 课题的创新点
    8.2 现实意义
9.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3)《黄帝内经素问》疑难字词校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一) 可以完善中医学术思想的有关内容
        (二) 可以为大型字典、词典的编撰、修订提供参考资料
        (三) 为将《素问》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提供重要参考
    二、《素问》疑难字词的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贯彻历史观念,误释字词例
        2.不熟悉古代字词的特殊意义,误释字词例
        3.对版本传钞过程中改字现象及文字形体变化规律了解不够,误校误释字词例
        4.考释词义时偷换概念,不重举证,误释字词例
        5.不能味之以文情,对修辞手法体会不够,误释字词例
        6.不能衡之以语法,误释字词例
        7.不能求之以医理,误字失校例
        8.不了解古人注释体例,误释字词例
        9.不明通假,望形生训
        10.不明古音,乱讲通假例
    三、研究内容
        (一) 《素问》传钞过程中留下来的误字,前人未作校勘者
        (二) 《素问》中的特殊词义,前人注而未明的者
        (三) 《素问》中的疑难字词,前人已经作出校勘训诂,仍有可商者
        (四) 前人只解决部分问题,尚需补充者
        (五) 前人误校误注字词者
    四、研究方法
        (一) 利用现存善本,全面校读《黄帝内经素问》经文与注释
        (二) 研究阅读前人校注考释成果
        (三) 通过以上研究阅读过程,发现《内经》一书中的疑难字词,逐条进行考释
        1.根据文字形体以考释《素问》疑难字词
        (1) 据古文字字形以求词义
        (2) 利用文字形体变化规律考释疑难之字
        (3) 利用俗字形体书写变易规律以校正误字
        2.因声求义
        (1) 利用声音说明文字通假
        (2) 系联同源词以求词义
        (3) 利用声转规律探求疑难字词
        3.利用旧注
        4.归纳汇证
        5.利用语境以求词义
        (1) 据同义连文以求词义
        (2) 据同义对举以求词义
        (3) 据反义对举以求词义
        (4) 据上下文例以求词义
        6.利用异文
        7.寻绎词义引申轨迹以确定词义
        8.利用方言佐证
        9.根据典章制度与历史文化背景以求词义
下编《素问》疑难字词校补
    凡例
    《内经》释名
    《素问》释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
    虽复
    蒇谋
    则周有秦公
    亦天之假也
    斋堂
    《天元纪大论》……七篇
    童蒙
    深泉
    徽音
    第一卷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
        登天
        不妄作劳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是以志闲而少欲
        其民故曰朴
        不惧於物
        以其德全不危也
        任脉通
        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
        身年虽寿
        发陈
        逆从阴阳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容平
        以缓秋刑
        地始拆
        天明则日月不明
        地气者冒明
        交通不表
        万物命故不施
        恶气不发
        则未央绝灭
        肺气焦满
        愚者佩之
        斗而铸锥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六合之内
        九州九窍
        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欲如运枢
        因於暑汗
        四维相代
        阳气者,烦劳则张
        辟积於夏,使人煎厥
        而血菀於上
        有伤於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
        足生大丁
        依空渗涸
        瘦於玄府中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当隔
        不亟正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五藏气争
        陈阴阳
        气立如故
        筋脉横解
        肝气以津
        心气喘满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八风
        长夏
        收受
    第二卷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反作
        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写
        端络经脉
        身常清,数栗而寒
        上明而下虚
        见微得过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阳予之正
        结於命门
        阴阳别论篇第七
        三阳在头
        偏枯痿易
        使人喘鸣
        气序乖衷
        阴阳结斜
        发尽
    第三卷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灵兰
        膻中
        作强之官
        至道在微
        消者瞿瞿
        闵闵之当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色修明
        五藏生成篇第十
        凝泣
        徇蒙招尤
        五藏相音
        喘而坚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适其脉
    第四卷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眷慕之累
        伸官之形
        忧患缘其内
        治之要极
        亡神失国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必齐
        病成名曰逆
        形不可与衣相保
        气拒於内,而形施於外
        平治於权衡
        去宛陈莝
        开鬼门
        巨气乃平
        玉板论要篇第十五
        醪酒主冶
        色夭面脱
        阴阳反他
        脉孤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法其所在
        必以布憿着之
        刺鍼必肃
        反折
        目睘
    第五卷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五色精微象见矣
        是中气之湿也
        言语善恶不避亲踈者
        虚静为保
        蛰虫将去
        心脉搏坚而长
        当病灌汗
        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当病折髀
        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
        上踹内
        徵其脉小色不夺者
        常以不病调病人
        藏真濡於脾
        结而横
        曰胁下有积
        解(亻亦)
        目里肿,如卧蚕起之状
        春夏而脉瘦
        如操带鈎
    第六卷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忙貌也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贵贱更互
        下部人,足太阴也
        九分为九野
        五藏已败
        以调其气之虚实
        必先去其血脉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如参舂者病甚
        独陷下者病
        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中手浑浑然者病
        中部乍踈乍数者死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三候后则病危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真藏脉见者胜死
        循肩髆内
        贯腨循踵
        此独犯足太阳气绝一证
        详《甲乙经》注"臀"当作"胂"
        九候之脉……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其脉疾者不病
        脉不往来者死
        留瘦不移
        消息节级
    第七卷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喘出於肾
        诊病之道……能知其情
        摇体劳苦
        不适其性而强云为过即病生此其常理
        散精於肝
        淫精於脉
        肺朝百脉
        输精於皮毛
        行气於府
        府精神明
        气归於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白汗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目巟)(目巟)
        颊肿
        支满
        雨臂内痛
        身重善肌肉痿
        髀腨胻足皆痛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包里筋肉,间拒诸邪也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第八卷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万物化醇
        形之疾病
        心私虑之
        余欲鍼除其疾病
        帝矜不度
        津泄
        木(?)者,其叶发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
        血气争黑
        以为残贼
        十二节
        八动
        五胜更立
        独出独入
        呿吟
        秋毫在目
        天地合气,别为九野……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不可胜竭
        故鍼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馀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愿闻其道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九候已备
        后乃存鍼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
        外内相得,无以形先
        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手动若务
        鍼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
        伏如横弩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手如握虎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血气扬溢
        适若昬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各在其处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喘鸣肩息
        痈疽不得顷时回
        跖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第九卷
        热论篇第三十一
        暑当与汗皆出
        刺热篇第三十二
        头痛员员
        淅然厥
        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色荣颊前热病也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
        谷生於精
        强上
        巨阳引精者三日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第十卷
        疟论篇第三十五
        痎疟
        刺疟篇第三十六
        腹中悒悒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食亦
        则辛頞鼻渊
        欬论篇第三十八
    第十一卷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举痛
        绌急
        则外引小络
        炅
        阴气竭
        瘅热焦渴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循循然
        刺之血射以黑
        漯漯然汗出
        几几
        目(目巟)(目巟)欲僵仆
    第十二卷
        风论篇第四十二
        愤(月真)
        焦绝
        不能劳事
        其风
        痹论篇第四十三
        遇然内居
        烦则心下鼓
        淫气乏竭
        痿论篇第四十四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胃液渗泄
        心下崩
        居处相湿
        主闰宗筋
        厥论篇第四十五
        广饰方论焉
        阳气起於足五指之表
        气因於中
        酒气与谷气相薄
        泾溲不利
    第十三卷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病能
        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宜以鍼开除去之
        方切求之也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跛易偏枯
        皆鬲偏枯
        是肾气予不足也
        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
        脉解篇第四十九
        地气而出也
        强上,谓颈项噤强也
        狂巅疾
        所谓甚则跃者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
    第十四卷
        刺要论篇第五十
        各至其理
        泝泝然寒栗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无刺大饥人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鍼解篇第五十四
        欲其壮也
        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与刺之要
        皮(骨盾)
        须眉堕
    第十五卷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今余所访问者真数
        中(月吕)
        鍼之所由行也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上云发际非止三寸半也
        育门
        胞育
        按《甲乙经》可灸五壮
        魄门在第九椎下两傍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阳陷者中
        正营在自(穴怱)后同身寸之一寸
        刺入同身寸之三分
        左右共一寸也
        足阳明脉自三里穴分而下行
        在肩臑后大骨下脾上廉陷者中
        是遂指爪甲之本也
        少当作剩
        此二十八穴中亡其一穴也
        《骨空论》注云不可妄灸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
        递相云同身寸之一寸
        脖映
        巨关
    第十六卷
        骨空论篇第六十
        厌之令病者呼譩嘻
        从风憎风
        刺入深今人逆息
        折,使榆臂
        乃当正形灸脊中也
        督脉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
        合篡间,绕篡后
        少阴上股内后廉
        谓别络分而各行之於焦也
        名异而同体也
        则此生病者当心背俱痛
        其女子不孕
        治其楗
        立而暑解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
        淫泺胫酸
        《中诰》名下颐
        通问岂其别名欤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
        是谓凥骨八髎穴也
        扁骨有渗理凑
        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当随其所有而灸之
        按《甲乙经》及全元起本足阳明下有灸之二字
        数刺其俞而药之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传为胕肿
        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
        分为相轮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此肾之街也
        阳脉乃去
        取荣以实阳气
        余论其意
        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第十七卷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血气未并
        移其人神气今自充足
        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适人必革
        孙络水溢
        泾溲不利
        骨节有动
        则骨节叚动
        足少阴荣也
        气血以并
        虚者聂辟气不足
        皮肤致密
        病在脉,调之血
    第十八卷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缪刺
        三毛
        其不时闻者
        视其病,缪刺之於足爪甲上
        以竹管吹其两耳
        燔治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按杨上善六
        隐轸
        冬者盖藏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闲,谓多也……少,谓少形证而重难也
        夫气入藏
        肋支痛
        《甲乙经》及并《素问》
    第十九卷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御五位
        奈何合之
        已镌诸王版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迫迮以微
        故故远近於言,始终无谬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
        上下相遘
        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肝有二布叶一小叶
        物之化之变而有若味者
        其性静兼
        地裂水冰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六微
        当知是喻矣
        厥阴居之为寒风摽扬
        按《六元正纪大论》云
        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列风
        厥阴所至飘怒大凉
        阴精承之
        其《天元纪大论》注中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假气以成立主特
        窍坚者
        出入升降,生化之元生
        若便想慕滋蔓
    第二十卷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忽忽善怒
        嗌燥
        长气独明
        今详水字当作冰
        冰泉涸
        溏泄
        脸睫
        土应荧惑
        黑气乃辱
        筋骨繇复
        悉哉问也
        鸣条
        气之交变也
        安可不深思诚慎邪
        胜复曰数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舌申明也
        鸟耗也
        其动疡涌分溃痈肿
        蕃茂
        痓
        其病喘喝胸凭仰息
        然其登涉极高山顶
        碛石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天
        埃冒云雨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气止则化绝
    第二十一卷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其化鸣紊启拆
        民廼厉
        上怫
        以调其过
        差四时同犯
        气犹麻散
        焰阳午泽
        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
    第二十二卷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浑浑焞焞
        足外反热
        蛰虫不去
        阴气不用
        《天元正纪大论》亦作苦小温
        故以冷热和平为方制也
        与前淫胜法殊贯,云治者,写客邪之胜气也
        木廼津
        隐曲不利
        筋骨掉眩清厥
        隔肠不便
        呕苦欬哕烦心
        初气终三气……四气尽终气
        白血出
        魄汗不藏
        矛循更作
        又凡三十度也
        岂祛邪之可望乎
        余锡以方士
        病机
        诸风掉胘
        诸气膹鬰
        诸痛痒疮
        踈者壅塞
        酸苦涌泄为阴
        掉(疒怱)浮肿
        棰朴
        好丹非素
    第二十三卷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不足至侯王
        血食
        疑殆
        踈愈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
        譬以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迎浮云莫知其际
        为万民副
        经未师受
        饮食处居,其有不同
        风寒冰列
        故圣人杂合以法
        医不能严
        气内为宝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将言以杂合耶
        卒持寸口
    第二十四卷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
        火墓於戌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於目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所属,谓於脑也
        去目,谓阴阳不守目也
        以阳火之热而风生於泣
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音释》汇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素问》疑难字词研究论文目次(1991-2006)
致谢

(5)《伤寒论》析疑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四、《伤寒论》析疑二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徽宗《圣济经》新校释[D]. 梅耀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3]《黄帝内经素问》疑难字词校补[D]. 范登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4]李今庸传略(1925~)[J]. 李琳.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 [5]《伤寒论》析疑二则[J]. 李今庸.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3(04)

标签:;  ;  ;  ;  

伤寒论之二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